1931年抗战爆发,整个抗战史改写!

中日较大规模的冲突是从1931年开始的,当时日军兵力为驻东北和朝鲜之军队,中国防御武装主要是北洋军中的奉军,也称东北军。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是个纨绔子弟,一心只想做东北王,所以对守卫东北肯定是有决心的。从张作霖做东北王时,东北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到了1931年自给自足打打防御战还是能扛得住的。问题是不去谈国共矛盾,日军如果全面进攻中国,东北是守不住的。原因是东北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是机械化部队最理想的作战区域。虽说当时两大近邻——日本和苏联还未完全开始机械化建军,但是从长远角度,东北的地形和位置不适合防御。如果日本全国总动员,以强大的联合舰队封锁渤海湾,切断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路。大批日军分别从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夹击东北,东北本身人口就比关内少很多,东北军战斗力在北洋军中并不高,武器装备再精良没有能战之将才是不能打赢战争的,因此在假使1931年战争发生后东北军还是要被赶出东北的。而且按照斯大林的品行,可能苏军还会出兵占领北部东北,就向波兰一样,建立一个远东的防御屏障,跟日本瓜分东北。

如果31年战争就爆发,那么东北军有可能被彻底击垮,部分被日军歼灭于关外,部分兵败退往关内,东北大的战斗估计不超过半年,也就是1932年年中前。此时华北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按照张学良的性格在日军进攻东北初期是不会请外援的,因为纨绔子弟都很盲目自信,但是一旦战局一边倒,就完全六神无主了。冯玉祥也不是什么良将,会搞政治不等于会打仗。西北军的命运估计会跟37年一样,部分被日军击退至山西,部分去了山东。

此时中国军队应该损失超过20万以上,损失相当于淞沪会战加上南京保卫战。但是毕竟是1932年,此时还没有德国教官训练之王牌军出现,长江以北多数武装其实都是北洋军阀的残余,能打得不多。现在关键来了。日军是应该图山西,还是南下拿下山东?

南京的援军估计此时已经在河南布防,部分去了河北西部跟阎锡山的晋绥军回合共同守山西。由于是1932年,日军陆军航空队战力还很一般,日军远程轰炸太原、西安甚至兰州的破坏性还不算大,部队能从容的集结。在山西战场,晋绥军和中央军依托太行山脉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西进,日军遭到重大损失,晋绥军依托山地优势加上强大的炮兵力量给了日军沉重一击,日军不得不退回北平。日军主力南下入侵河南和山东,机械化部队开道,在地空火力夹击下驻守河南的中央军和北洋军残余被击溃,迅速退往长江南岸布防。日军攻抵长江北岸后集中兵力肃清山东的中国武装,中原一代拥有众多人口,而且民风彪悍,在正规军败退后,各种民间武装会应运而生,山东会出现中国规模最大的游击战,而且这样的战斗将持续到东北一带。这就是长江北岸至1933年年初的情况。

正当东北之战快接近尾声时,为了牵制中央军主力北上,日军发动了对上海的战斗。同样,此时在南方虽然南京政府军力最强,但是仍然充斥着大量的北洋军阀残余,没有受过真正的军事教育,对现代化战争完全没有概念。日本海军陆战队与上海守军激战,日军一路增援开到,上海战事出现不利局面。蒋介石排除身边最精锐的部队开往上海增援,并且排除中央军主力布防与江浙一带。不久,日军又派一路部队登陆广东,粤军和桂军被这路日军吸引,并且遭到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攻击损失惨重。日军于3个月攻陷上海,并且向南京前进,一路上击溃大量中央军,一路攻陷南京,并制造和1928年济南惨案一样的大屠杀,威慑国人,蒋介石迁都武汉。日军在南京建立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组建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和华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下一步便是继续西进摧毁武汉。此时中央军已经山穷水尽,蒋介石只得在两湖地区重新组建新军,请德国教官火线训练。湘军是最合适的部队,被训练为攻击军,川军兵力最多,被训练为守备军,粤军桂军被训练为山地部队,固守广西。同时,大量的外汇购来的军火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的来到云南,首先装备滇军和黔军,他们是总预备队,甚至连西藏都开始征召部队,组建藏军准备协同守卫四川。此时是1932年年底。

华中方面军围攻武汉,蒋介石为了为新练部队争取时间,指示只在武汉外围山地与日军展开运动战,不进行大规模决战。通过不断地鏖战,日军最终还是进入了武汉,但是在武汉外围却被约百万中国军队包围。蒋介石令北方的中国武装以山西为根据地抗敌,南方的中国武装以湖南为根据地抗敌,分设太原行营和长沙行营,并重组中国空军、海军,重金聘请美国飞行员前来助战。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看到中国形势的恶化,担心中国被日本吞掉,也开始援助中国,将一批战机、坦克、火炮运往中国北方,罗斯福则与英国、法国首脑会谈后决定秘密运送武器通过滇缅公路给正在南方坚持战斗的勇士们。

就这样,战争仍在继续,山西、湖南仍在战斗。。。。。。。(未完待续)

中日较大规模的冲突是从1931年开始的,当时日军兵力为驻东北和朝鲜之军队,中国防御武装主要是北洋军中的奉军,也称东北军。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是个纨绔子弟,一心只想做东北王,所以对守卫东北肯定是有决心的。从张作霖做东北王时,东北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到了1931年自给自足打打防御战还是能扛得住的。问题是不去谈国共矛盾,日军如果全面进攻中国,东北是守不住的。原因是东北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是机械化部队最理想的作战区域。虽说当时两大近邻——日本和苏联还未完全开始机械化建军,但是从长远角度,东北的地形和位置不适合防御。如果日本全国总动员,以强大的联合舰队封锁渤海湾,切断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路。大批日军分别从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夹击东北,东北本身人口就比关内少很多,东北军战斗力在北洋军中并不高,武器装备再精良没有能战之将才是不能打赢战争的,因此在假使1931年战争发生后东北军还是要被赶出东北的。而且按照斯大林的品行,可能苏军还会出兵占领北部东北,就向波兰一样,建立一个远东的防御屏障,跟日本瓜分东北。

如果31年战争就爆发,那么东北军有可能被彻底击垮,部分被日军歼灭于关外,部分兵败退往关内,东北大的战斗估计不超过半年,也就是1932年年中前。此时华北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按照张学良的性格在日军进攻东北初期是不会请外援的,因为纨绔子弟都很盲目自信,但是一旦战局一边倒,就完全六神无主了。冯玉祥也不是什么良将,会搞政治不等于会打仗。西北军的命运估计会跟37年一样,部分被日军击退至山西,部分去了山东。

此时中国军队应该损失超过20万以上,损失相当于淞沪会战加上南京保卫战。但是毕竟是1932年,此时还没有德国教官训练之王牌军出现,长江以北多数武装其实都是北洋军阀的残余,能打得不多。现在关键来了。日军是应该图山西,还是南下拿下山东?

南京的援军估计此时已经在河南布防,部分去了河北西部跟阎锡山的晋绥军回合共同守山西。由于是1932年,日军陆军航空队战力还很一般,日军远程轰炸太原、西安甚至兰州的破坏性还不算大,部队能从容的集结。在山西战场,晋绥军和中央军依托太行山脉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西进,日军遭到重大损失,晋绥军依托山地优势加上强大的炮兵力量给了日军沉重一击,日军不得不退回北平。日军主力南下入侵河南和山东,机械化部队开道,在地空火力夹击下驻守河南的中央军和北洋军残余被击溃,迅速退往长江南岸布防。日军攻抵长江北岸后集中兵力肃清山东的中国武装,中原一代拥有众多人口,而且民风彪悍,在正规军败退后,各种民间武装会应运而生,山东会出现中国规模最大的游击战,而且这样的战斗将持续到东北一带。这就是长江北岸至1933年年初的情况。

正当东北之战快接近尾声时,为了牵制中央军主力北上,日军发动了对上海的战斗。同样,此时在南方虽然南京政府军力最强,但是仍然充斥着大量的北洋军阀残余,没有受过真正的军事教育,对现代化战争完全没有概念。日本海军陆战队与上海守军激战,日军一路增援开到,上海战事出现不利局面。蒋介石排除身边最精锐的部队开往上海增援,并且排除中央军主力布防与江浙一带。不久,日军又派一路部队登陆广东,粤军和桂军被这路日军吸引,并且遭到日本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攻击损失惨重。日军于3个月攻陷上海,并且向南京前进,一路上击溃大量中央军,一路攻陷南京,并制造和1928年济南惨案一样的大屠杀,威慑国人,蒋介石迁都武汉。日军在南京建立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组建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和华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下一步便是继续西进摧毁武汉。此时中央军已经山穷水尽,蒋介石只得在两湖地区重新组建新军,请德国教官火线训练。湘军是最合适的部队,被训练为攻击军,川军兵力最多,被训练为守备军,粤军桂军被训练为山地部队,固守广西。同时,大量的外汇购来的军火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的来到云南,首先装备滇军和黔军,他们是总预备队,甚至连西藏都开始征召部队,组建藏军准备协同守卫四川。此时是1932年年底。

华中方面军围攻武汉,蒋介石为了为新练部队争取时间,指示只在武汉外围山地与日军展开运动战,不进行大规模决战。通过不断地鏖战,日军最终还是进入了武汉,但是在武汉外围却被约百万中国军队包围。蒋介石令北方的中国武装以山西为根据地抗敌,南方的中国武装以湖南为根据地抗敌,分设太原行营和长沙行营,并重组中国空军、海军,重金聘请美国飞行员前来助战。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看到中国形势的恶化,担心中国被日本吞掉,也开始援助中国,将一批战机、坦克、火炮运往中国北方,罗斯福则与英国、法国首脑会谈后决定秘密运送武器通过滇缅公路给正在南方坚持战斗的勇士们。

就这样,战争仍在继续,山西、湖南仍在战斗。。。。。。。(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 关于抗日战争对当代学生影响的文章
  • 忆往昔峥嵘岁月.书写崭新篇章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借着我校"重温红色记忆,致敬光辉岁月"的优良传统教育活动,让我对这段逝去的峥嵘岁月进行了一次发人深省的思考,虽然我们陕西当时免于与日寇面对面的较量,但是我们的家乡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却有它独特的一面.张学良.杨虎城将军 ...

  •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抗日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当全国都相继沦陷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的时候,重庆作为了全中国的临时都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在领导指挥抗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

  • 宋庆龄关于抗日战争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作者:肖学信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2期 摘要 宋庆龄早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提出了抗战持久必胜的思想,它虽然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面.深刻,但却早了几年.宋庆龄关于抗战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纠正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宋庆龄 抗日战争 持久战 ...

  • 第四讲 抗日战争
  • 第四讲 抗日战争 一.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和侵华战争的准备: 1. 日本早期侵华政策: 大陆政策 : 日本向东亚大陆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发端于明治维新,以侵略朝鲜开始,以侵略中国为核心. 1868年3月,明治<宸翰>: "继承列祖列宗伟业, 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quo ...

  •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李庆刚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年 ()一书值得关注.8,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著作.",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从框架结构方面看<,全史>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 ...

  •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
  •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 ...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感想
  • 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感想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时光飞逝,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历史,世界人民没有忘记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 ...

  • 抗日是民族觉醒
  •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 ...

  •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日战争的爆发.此后,不到一年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2年3月成立伪满洲政权,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