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路或实例 (2)

畜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路或实例

畜牧兽医学院

动物医学专业

81100456

许映雪

指导教师 唐鸿宇

摘要: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其发展目标与对策, 以期为畜牧业发展。走可持续道路,是全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在新形势下发展本国所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穿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策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 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 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 随意建场, 人畜混居, 畜舍简陋, 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 饲养环境复杂, 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 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 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 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 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 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 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 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 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畜牧业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实例

西藏国民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在发展思路上与全国相一致。就西藏畜牧业而言,它作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一、西藏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一)环境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在4500~5000米的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天然草原分布区。就全区的地势而言,其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东部为起伏较大的高山峡谷地带,南部为雅鲁

藏布江宽谷和开阔盆地组成的藏南河谷地带,西北为起伏平缓、地势较高的平坦开阔的藏北高原地带,即西藏的主要牧区。由于高原本身地势高亢,又有高山大峰环抱,拦截了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润气流,使西藏具有极端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这样,由于高海拔低纬度的共同作用,使西藏总的气候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西藏草原由于气候、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北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自然带。从而形成了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草地类型。就全区而言,草原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草地占主导问,面积约占其总草地面积的75%以上。

(二)生产进步状况

辽阔的草场是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自然条件。目前全区已有人工种草面积近20万亩,适宜种植大多数品种的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在这些区域内,牲畜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可引进和开发的品种也很多。牲畜改良技术已有了一定突破,具备了一定的饲养技术,经营方式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培育了新的生长点。改良黄牛已向全区推广,牦牛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拉萨白鸡”已形成两个有高原特色的新品种种群,绵羊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优质的地毯毛,山羊绒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它畜产品如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有效的广告营销宣传,有成为世界驰名产品的潜质。在各级畜牧兽医组织的服务指导下,的饲养技术正在为部分农牧民所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得到推广。家庭牧场、国营(或集体)饲养场、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推广。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使西藏畜牧业有了较大的,据统计,1998年末,全区牲畜存栏总数为225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91万吨,奶类产量19.56万吨,产羊毛9351吨,山羊绒606吨,牛皮153万张,羊皮403万张,牲畜出栏率为2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58元,恩格尔系数约为0.5,尚处于温饱状态。

(三)发展畜牧业的意义

西藏的畜牧业不管是在西藏的第一产业中,还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若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就没有西藏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下面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西藏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据统计,1998年,西藏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56.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2.37亿元,而作为农业有机组成部分的畜牧业产值高达19.04亿元,分别是前两项的33.5%和44.94%。畜牧业也为西藏提供重要原料。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西藏地区不能发展以外来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只能走以当地原料为依托的加工工业。因此,西藏的工业要想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所提供的毛、绒、皮、乳、骨、角等原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畜牧业也为种植业提供运输工具、役

畜和大量的有机肥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2、社会意义。西藏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寒缺氧,气候条件很恶劣,在这种环境下,要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就必须摄取含热量较高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所以,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及消费实践过程中,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各民族形成了以肉奶为主、糌粑为辅或者以糌粑为主、肉奶为辅的食物结构。1996年农牧区人均消费各种肉类56.38公斤,消费奶类81.20公斤,人均拥有大小牲畜超过10头,这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高的。其次,从西藏实际来看,畜牧业不但是农牧民世代经营的产业,是农牧民宜于进入的领域,也是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特别是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

3、生态意义。牧区在全西藏土地面积的比例占到近70%,就区内来说,草原是西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由于成沙的地质基础和寒冷干燥的气候,使西藏牧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任何过度的经济活动,都极为容易打破它的生态平衡。那些经过千百万年自然形成的天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达到新的平衡,甚至会很快出现沙漠化现象。而且土地沙化的趋势若不加控制,一旦变成流沙,再想改变回来,其自然恢复过程非常缓慢,即使采取人为措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至少要用50—100年的时间。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西藏畜牧业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注重经济效益时应首先考虑和关注生态效益,这样不仅可以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创造一个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其次,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来看,西藏高原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临我国的新疆、青海,东接四川,东南与云南交界,南面和西面分别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另外,西藏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流流向境外,如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湄公河、印度河等都是发源或流经这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以想象,如果西藏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会有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里,而且还会对大气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二、西藏畜牧业存在的主要

自从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四十年中,我们在西藏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我们步入了一条掠夺式经营的路子,其结果是尽管取得了不小的产值和产量,但却将极其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推向了可怕的境地,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利用不当,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全区已有草毒泛生的轻度退化草原草场11800万亩,严重退化草原6750万亩(沙化1200万亩,鼠害5000万亩,虫害500万亩,开荒破坏50万亩),合计退化185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1.32%。草场退化直接导致牧草质量和产量的下滑,平

均每35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1996年每百亩草场(按已利用草场)产出的牛羊肉仅16.74公斤,牛羊奶25.59公斤,牛羊绒1.39公斤。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是五大牧区中最大的,目前的载畜量却居第三位,经济效益处于最末位。

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草原的利用不平衡。大部分牧民群众沿袭的放牧习惯,致使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草原载畜量过重,草场遭到过度啃食,草场退化严重。第二,人为破坏严重。1960年,平均每头(只)牲畜拥有60多亩草地,到了目前就减少到30亩左右,若考虑到退化草场,单位牲畜拥有的草地仅20亩左右,超载现象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冷季(冬春季节)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形成了严重的冷季春乏死亡问题(据估算,正常年份成畜死亡率为6%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草场退化的,使牲畜质量也普遍下降,耗牛的胭体重一般减少40—80市斤,绵羊减少5—10市斤。第三,对草原的投入不够。民主改革后的近40年来,草原载畜量由1960年的1051头(只)增加到1996年的2276万头(只)(有些年份甚至超过2300万),净增了116.56%。每年产值约近20亿元的草地,投入却不到3000万元,每亩不到3分钱,这种掠夺式的利用也是西藏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牲畜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

牲畜是人类用来将植物性产品转化为动物性产品的活的“转化工厂”。同一种牲畜,由于遗传性不同,对原料的利用和转化方式也很不相同,因而所产的畜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如良种牛的产奶量可比原种牛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良种羊的产毛量和产值比土种羊要高几倍至十几倍。畜种改良的程度如何,已经是世界上每个国家衡量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藏的牲畜品种绝大多数是在粗放的繁育放牧的形式下驯养、培育出的原始品种,这些品种也基本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优点是对当地自然环境(高寒、缺氧、低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对恶劣条件的抗逆性,也正因为如此,就使得西藏当地的牲畜除个别品种外(牦牛等),绝大多数个体偏小,也不具备定向的生产用途,生产性能不高,因此,经济效益也较差,极大的阻碍了西藏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灾害严重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相互,使西藏的草原草业的建设和,经常性地遇到各种破坏性因素。第一,频繁而严重的雪灾。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左右有一次小型雪灾,每5—6年左右有一次中型雪灾,每8—10年就有一次大型(严重)的雪灾,每当中、大型雪灾降临都会给草业及畜牧业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第二,鼠灾。西藏草原上的鼠类主要有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黑线仑鼠等,其中前两种是群居性的,洞口较多,对草原破坏比较严重。特别是鼠兔主要啃食优等牧草,食量较大,据测算,每42只成年鼠兔一日对牧草的消耗量相当于一只藏系绵羊每日的饲草量,可使草原产草量减少15—50%。更为严重的是鼠兔在春季啃食牧草的根和芽,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组织。而

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对人畜都有很大危害。第三,毒草也是西藏草原牧草业的一个天敌。主要有西藏紫云英、狼毒(狗牙花)两种。它们不仅与牧草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而且还对牲畜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还有虫灾等。

(四)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受和条件的限制,西藏牧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牧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输条件极差。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共投入50多亿元巨资用于西藏的交通运输事业,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今天西藏的交通仍然非常不理想。阿里和那曲是西藏草原和牧区最集中的地方,但这两个地区各县之间,大部分还靠简易公路相连,牧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非常困难。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已成了制约牧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邮电通信业服务的覆盖面非常有限。1998年兰西拉光缆全线开通,对西藏紧张的邮电通信有所缓解,但在广大牧区,这种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第三,能源供应严重不足。西藏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资源,但由于分布不均及投入的不足,使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除拉萨外,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区都普遍存在着用电困难的,在这些地区,城市用电尚难得到有效地保障,广大牧区群众的生活用电问题就可想而知了。第四,水利设施不能保证人畜及灌溉用水的需要。草场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利用的同时保护好草场,灌溉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96年西藏实际利用的草场面积为43300千公顷,而灌溉草场面积仅为153公顷。仅从这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草原水利灌溉设施是很不够的。第五,市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牧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建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交易设施固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若没有一定数量的交易场所和条件,就使牧民群众很难走出传统生产方式的小天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起码的基础。第六,兽防设施不健全。兽防等牧业服务设施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受市场设施的同步,兽防设施目前也很不健全。

四、发展对策

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 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 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逐步减少散饲养户, 扩大单元饲养规模, 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 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 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 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 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 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改变传统的生

产模式,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 措施到位, 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 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 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收集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 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 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 控制农残、药残。二是加大疫病防控, 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完善县、乡(镇) 、村动物防疫机构,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 提高畜禽免疫密度, 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 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田青松. 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 王劲荣. 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3] 朱玉涛, 赵君彦, 赵慧峰. 发达国家畜牧业的特征及对转变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51,3592.

[4] 粟林. 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93-96.

畜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路或实例

畜牧兽医学院

动物医学专业

81100456

许映雪

指导教师 唐鸿宇

摘要: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其发展目标与对策, 以期为畜牧业发展。走可持续道路,是全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在新形势下发展本国所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把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贯穿到了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并就如何落实这一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策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 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 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 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 随意建场, 人畜混居, 畜舍简陋, 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 饲养环境复杂, 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 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 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 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 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 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 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 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 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 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 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畜牧业使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实例

西藏国民经济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在发展思路上与全国相一致。就西藏畜牧业而言,它作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一、西藏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及意义

(一)环境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在4500~5000米的地区,是西藏的主要天然草原分布区。就全区的地势而言,其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东部为起伏较大的高山峡谷地带,南部为雅鲁

藏布江宽谷和开阔盆地组成的藏南河谷地带,西北为起伏平缓、地势较高的平坦开阔的藏北高原地带,即西藏的主要牧区。由于高原本身地势高亢,又有高山大峰环抱,拦截了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润气流,使西藏具有极端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这样,由于高海拔低纬度的共同作用,使西藏总的气候呈现出高寒缺氧、复杂多变的特征。西藏草原由于气候、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北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自然带。从而形成了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草地类型。就全区而言,草原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草地占主导问,面积约占其总草地面积的75%以上。

(二)生产进步状况

辽阔的草场是西藏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自然条件。目前全区已有人工种草面积近20万亩,适宜种植大多数品种的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在这些区域内,牲畜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可引进和开发的品种也很多。牲畜改良技术已有了一定突破,具备了一定的饲养技术,经营方式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培育了新的生长点。改良黄牛已向全区推广,牦牛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绩,“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拉萨白鸡”已形成两个有高原特色的新品种种群,绵羊毛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优质的地毯毛,山羊绒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它畜产品如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有效的广告营销宣传,有成为世界驰名产品的潜质。在各级畜牧兽医组织的服务指导下,的饲养技术正在为部分农牧民所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得到推广。家庭牧场、国营(或集体)饲养场、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推广。

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使西藏畜牧业有了较大的,据统计,1998年末,全区牲畜存栏总数为225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91万吨,奶类产量19.56万吨,产羊毛9351吨,山羊绒606吨,牛皮153万张,羊皮403万张,牲畜出栏率为24.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58元,恩格尔系数约为0.5,尚处于温饱状态。

(三)发展畜牧业的意义

西藏的畜牧业不管是在西藏的第一产业中,还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若没有畜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就没有西藏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下面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西藏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据统计,1998年,西藏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为56.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2.37亿元,而作为农业有机组成部分的畜牧业产值高达19.04亿元,分别是前两项的33.5%和44.94%。畜牧业也为西藏提供重要原料。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西藏地区不能发展以外来原料为主的加工工业,只能走以当地原料为依托的加工工业。因此,西藏的工业要想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所提供的毛、绒、皮、乳、骨、角等原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畜牧业也为种植业提供运输工具、役

畜和大量的有机肥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2、社会意义。西藏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寒缺氧,气候条件很恶劣,在这种环境下,要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就必须摄取含热量较高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所以,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及消费实践过程中,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各民族形成了以肉奶为主、糌粑为辅或者以糌粑为主、肉奶为辅的食物结构。1996年农牧区人均消费各种肉类56.38公斤,消费奶类81.20公斤,人均拥有大小牲畜超过10头,这在全国各省区中是最高的。其次,从西藏实际来看,畜牧业不但是农牧民世代经营的产业,是农牧民宜于进入的领域,也是农牧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特别是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

3、生态意义。牧区在全西藏土地面积的比例占到近70%,就区内来说,草原是西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由于成沙的地质基础和寒冷干燥的气候,使西藏牧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任何过度的经济活动,都极为容易打破它的生态平衡。那些经过千百万年自然形成的天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达到新的平衡,甚至会很快出现沙漠化现象。而且土地沙化的趋势若不加控制,一旦变成流沙,再想改变回来,其自然恢复过程非常缓慢,即使采取人为措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至少要用50—100年的时间。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西藏畜牧业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注重经济效益时应首先考虑和关注生态效益,这样不仅可以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创造一个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其次,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来看,西藏高原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临我国的新疆、青海,东接四川,东南与云南交界,南面和西面分别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另外,西藏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流流向境外,如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湄公河、印度河等都是发源或流经这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以想象,如果西藏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会有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里,而且还会对大气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二、西藏畜牧业存在的主要

自从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四十年中,我们在西藏草原畜牧业的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我们步入了一条掠夺式经营的路子,其结果是尽管取得了不小的产值和产量,但却将极其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推向了可怕的境地,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利用不当,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全区已有草毒泛生的轻度退化草原草场11800万亩,严重退化草原6750万亩(沙化1200万亩,鼠害5000万亩,虫害500万亩,开荒破坏50万亩),合计退化185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1.32%。草场退化直接导致牧草质量和产量的下滑,平

均每35亩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1996年每百亩草场(按已利用草场)产出的牛羊肉仅16.74公斤,牛羊奶25.59公斤,牛羊绒1.39公斤。西藏的天然草场面积是五大牧区中最大的,目前的载畜量却居第三位,经济效益处于最末位。

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草原的利用不平衡。大部分牧民群众沿袭的放牧习惯,致使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草原载畜量过重,草场遭到过度啃食,草场退化严重。第二,人为破坏严重。1960年,平均每头(只)牲畜拥有60多亩草地,到了目前就减少到30亩左右,若考虑到退化草场,单位牲畜拥有的草地仅20亩左右,超载现象非常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冷季(冬春季节)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形成了严重的冷季春乏死亡问题(据估算,正常年份成畜死亡率为6%左右)。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草场退化的,使牲畜质量也普遍下降,耗牛的胭体重一般减少40—80市斤,绵羊减少5—10市斤。第三,对草原的投入不够。民主改革后的近40年来,草原载畜量由1960年的1051头(只)增加到1996年的2276万头(只)(有些年份甚至超过2300万),净增了116.56%。每年产值约近20亿元的草地,投入却不到3000万元,每亩不到3分钱,这种掠夺式的利用也是西藏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牲畜品种老化,畜群结构不合理

牲畜是人类用来将植物性产品转化为动物性产品的活的“转化工厂”。同一种牲畜,由于遗传性不同,对原料的利用和转化方式也很不相同,因而所产的畜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如良种牛的产奶量可比原种牛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良种羊的产毛量和产值比土种羊要高几倍至十几倍。畜种改良的程度如何,已经是世界上每个国家衡量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藏的牲畜品种绝大多数是在粗放的繁育放牧的形式下驯养、培育出的原始品种,这些品种也基本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优点是对当地自然环境(高寒、缺氧、低压)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对恶劣条件的抗逆性,也正因为如此,就使得西藏当地的牲畜除个别品种外(牦牛等),绝大多数个体偏小,也不具备定向的生产用途,生产性能不高,因此,经济效益也较差,极大的阻碍了西藏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灾害严重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相互,使西藏的草原草业的建设和,经常性地遇到各种破坏性因素。第一,频繁而严重的雪灾。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左右有一次小型雪灾,每5—6年左右有一次中型雪灾,每8—10年就有一次大型(严重)的雪灾,每当中、大型雪灾降临都会给草业及畜牧业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第二,鼠灾。西藏草原上的鼠类主要有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黑线仑鼠等,其中前两种是群居性的,洞口较多,对草原破坏比较严重。特别是鼠兔主要啃食优等牧草,食量较大,据测算,每42只成年鼠兔一日对牧草的消耗量相当于一只藏系绵羊每日的饲草量,可使草原产草量减少15—50%。更为严重的是鼠兔在春季啃食牧草的根和芽,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组织。而

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对人畜都有很大危害。第三,毒草也是西藏草原牧草业的一个天敌。主要有西藏紫云英、狼毒(狗牙花)两种。它们不仅与牧草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而且还对牲畜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还有虫灾等。

(四)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受和条件的限制,西藏牧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牧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输条件极差。和平解放以来,国家共投入50多亿元巨资用于西藏的交通运输事业,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今天西藏的交通仍然非常不理想。阿里和那曲是西藏草原和牧区最集中的地方,但这两个地区各县之间,大部分还靠简易公路相连,牧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非常困难。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已成了制约牧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邮电通信业服务的覆盖面非常有限。1998年兰西拉光缆全线开通,对西藏紧张的邮电通信有所缓解,但在广大牧区,这种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第三,能源供应严重不足。西藏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等资源,但由于分布不均及投入的不足,使许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在,除拉萨外,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区都普遍存在着用电困难的,在这些地区,城市用电尚难得到有效地保障,广大牧区群众的生活用电问题就可想而知了。第四,水利设施不能保证人畜及灌溉用水的需要。草场是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利用的同时保护好草场,灌溉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996年西藏实际利用的草场面积为43300千公顷,而灌溉草场面积仅为153公顷。仅从这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目前的草原水利灌溉设施是很不够的。第五,市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牧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建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交易设施固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若没有一定数量的交易场所和条件,就使牧民群众很难走出传统生产方式的小天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起码的基础。第六,兽防设施不健全。兽防等牧业服务设施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但由于受市场设施的同步,兽防设施目前也很不健全。

四、发展对策

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 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 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逐步减少散饲养户, 扩大单元饲养规模, 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 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 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 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 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 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 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改变传统的生

产模式,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 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 措施到位, 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 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 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收集有关信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 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 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 控制农残、药残。二是加大疫病防控, 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完善县、乡(镇) 、村动物防疫机构,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 提高畜禽免疫密度, 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 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田青松. 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 王劲荣. 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3] 朱玉涛, 赵君彦, 赵慧峰. 发达国家畜牧业的特征及对转变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51,3592.

[4] 粟林. 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93-96.


相关内容

  • 礼嘉中学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 礼嘉中学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教学计划          教者:时常武 毛丽菊 日期:2006年2月13日 课程安排: 周 次章 节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2 第二周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第三周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2 第五周第二节不 ...

  •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
  •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 [必会考点] 11 农业生产的特点 2 农业的投入因素 3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4 农业按投入分类 5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6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7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8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 9 区位的影响 10 世 ...

  •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知识
  • 必修一 (一) 宇宙中的地球 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概念: ,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 体系统 天体系统 级别:总星系 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安全的宇 ...

  •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doc
  • 高中地理(必修1)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一.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 ...

  • 活动家-2015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
  • 2015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 如何利用创新生物技术提升健康畜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饲料与畜牧杂志社联合主办"2015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将于2015年5月15-17日在重庆召开,着力探讨畜牧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分享创新畜牧生物科技应用经验 ...

  • 高考地理区位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 高考地理区位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引自"圭臬高考研究中心"/教育教学 地理纵横 成长导航 区位论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社经济会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来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

  • 赴天山北坡经济带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 赴天山北坡经济带参观考察调研报告 2005年9月22日至27日在****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下,我们第六批16名挂职干部.9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市党校副校长*****同志的带领下赶赴*******乌鲁木齐等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较发达的7个县(市)进行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位 ...

  • 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 ...

  •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2.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人类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