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手册6.提问技能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手册】6.提问技能

2011-01-13 11:40:54|  分类: 微型课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六节 提问技能

一、什么是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求知欲。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提问技能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技能之一。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绪、心态和知识技能的具体程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意图,领会教师的点拨指引,并能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因此,提问技能可以使师生双方协调教学步骤,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提问技能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与新获得的心理的统一过程中,在变化看的客观世界与思维着的主观世界的矛盾统一中,逐步发展前进的。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提出问题,标志着已到了知识的大门,解决问题,就是获得了知识。问题和认识过程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课堂上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外,教师的提问是不可忽视的,有时是起决定作用的。运用提问技能可以实现以下的功能:

(l)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殊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从这样目的出发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或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使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方面,为进一步感知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做必要的准备。

(2)为学生的反应提供机会,激励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思考。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构成提问技能的主要成份有七个要素。如果能结合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就能促进教学达到上述目的。

1 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教学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时间联系、空间联系、意义联系等),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问题框架,教师必须提供一些特殊信息(资料。方法等),使用板书。以帮助学生对提问做出适当反应,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设计问题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完成问题框架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设计什么样的主问题和关键问题,如何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活动组织进来;在这一过程中怎样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能力等等,教师都必须全面地考虑清楚。

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子。设计的主问题,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

(2)主问题的设计既要从课文中心内容出发,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主问题的设计应从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搭桥这一目的考虑。主问题既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又是指引学生思考的突破口。从课文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计主问题,既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问题设计的难易深浅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个班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并不在同一水平上,因此,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置问题的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设置的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学习一篇文章是着眼于全篇,提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问题,还是着眼于一层一段,甚至个别词句提出一组问题;是着眼于文章内容,还是着眼于语言表达形式等等。着眼点不同,问题的难易深浅就不同。在设计问题时,都要认真考虑。

(4)问题排列的顺序要合理。

这里所说的合理,主要是指问题的排列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又要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2 措词

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能较快地做出反应。

措词准确、明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清楚学生中究竟有哪些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应当设疑。问题抓得准,摸得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问题提得不准,就会使提问过程流于笼统肤浅,不关紧要。其二,是问题的表述要明白、确切,让学生明确思维定向。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准,但文字表述上有毛病,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乱猜想,必然会浪费许多时间。

措词简洁,是强调问题的文字表述要简洁,不罗唆。

3 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

所谓焦点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确定问题回答范围的大小。回答范围大的问题,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而回答范围小的问题,指向性强,能较有效地引入一个课题或帮助学生回忆。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就属于回答范围大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一般说,这类问题的答案不限于~种。对答案的判断,要根据提问的意图,看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创见,而不能简单地判断正误。

另一方面是指一个问题中所包含的任务数量。也就是说问题的中心要突出,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一个任务。任务量过多,会给程度较差的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忙于完成两个以上的任务,而造成思维混乱,条理不清,以至失去信心。为了突出问题的中心,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可以化整为零,分几步走,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讨论。

这种化整为零的问题任务量小又具体,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经过努力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确立了学习信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获得较完整而又有深度的认识

4 提示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指点是提示。提示的内容有:

(1)学生阅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2)透过字面应该深入理解之处;

(3)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

(4)某些重要词句;

(5)语言表达形式;

(6)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也就是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提问中不善于提示,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最终往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提问非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成了一种摆设,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还是教师“一言堂”。

5 分布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问题在全体学生中分布,以此来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感到形成一个答案人人有责,而不仅仅只是几个特殊学生的事。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也离适当的。同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

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6 停顿

由于学生在反应和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有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问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体学生,观察他们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而这些反应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停顿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短较,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停顿时间较长,表明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思考。

7 反应

反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教师的反应对学生进一步参与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判断是在转瞬间完成的。

分析学生的回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完全正确;基本正确;完全错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回答与预想答案有距离;回答超前,即教师计划两、三步才能达到目的,而他一步到位;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等等。

(2)分析学生回答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

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重视对学生思路的分析。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偏离了正确方向,以致离开了预想的答案;还要分析偏离正确方向的原因——或忽略了某些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理解不恰当;或没有弄清题意;或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等等。只有找准了误答的原因,才会有相应正确的措施。即使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也要分析其思路。这样做既能帮助回答者本人明确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挖掘他的思维潜力;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明确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

(3)分析个别学生的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

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回答得好,那么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否也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学生回答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他的问题是不是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否则,或者为了个别人的问题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或是忽略了全体存在的问题。总之,既要面向全体,也不能忽视个别学生。

做了以上分析后,教师应立即做出反应,或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地评价,或是对问题本身做调整,再次提问。

评价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确认,即学生的回答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要予以确认。确认的方式有重复学生的回答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转化;对回答做概括;对回答做进一步扩展;对回答思路做分析;对回答方法做出确认。除教师确认外,还可调动学生群体,师生共同确认。

二是有分寸地肯定或否定,并予以纠正。评价学生的回答应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即使是回答完全错误,也要注意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热情和公正,是使讨论深入下去的重要保证。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做好并不容易。那种只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善于从多方面做确认的反应,缺乏思维的导向;那种语言分寸感差,肯定少否定多,不善于多角度地运用语言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这些现象应尽量避免和克服,使教师的反应更有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距,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而缩小差距的最好办法,是善于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同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同时,在交流中还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在提问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不理想,原因并不在学生方面,而在教师方面,即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毛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搞清楚提问的毛病在哪里,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那些表述不清楚,导向不明确的问题应及时修正。例如,讲《祝福》一课,教师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杀死了祥林嫂的?”学生听后没有反应。这个问题过于唐突、空泛,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教师立即作了修正,改为:“祥林嫂的死和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经过修正后的题目明确、具体了,学生很快便有了反应。

对那些题目过大,综合性强的,学生回答也存在困难,应当对题目作调整,将综合性的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分几步解决。而对那些过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往往因为太容易,缺乏思考兴趣,也要作调整,可提高题目的综合性和难度,使其有思考价值。另外,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没有听清楚提问,教师要重复提问。

四、提问技能的类型

提问类型的分类由于标准、角度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分类。我们从认知层次和提问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 根据认知水平分类

(1)回忆提问

这类提问包括两种:一种是判别性的提问,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教师期望的目标是学生做出惟一正确的解答。只要求学生对提问做出反应,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多是集体应答,因此,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理解的情况。另一种提问是要求学生回忆旧知识,如解释词语、术语,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定义,背诵课文等。这种提问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2)理解提问

这类提问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一般理解的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二种是深入理解的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等,以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第三种是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件、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深入的理解。

理解提问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层次的提问。

(3)运用提问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来分析文章的有关段落、语句,或是运用构词的知识来解释新的词语等等。

(4)分析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要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尽靠阅读课文或是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综合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要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需要迅速检索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最后综合得出新的结论。

(6)评价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对课文或全篇,或局部;或思想,或表达形式进行欣赏、鉴别和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或是提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要融进自己的感受,要综合运用新学的内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对这类提问的回答,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教师事先向学生提出了评价的标准。评价提问还包括,评价他人的观点,判定作品的思想价值,判断表现手法的优劣等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提问的六种类型,是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这种分类的提问是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同步的,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的。因此,这六种类型的提问,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层排列的。学生的回答反应,必须经历由简单辨别、选择、回忆到逐步深入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的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在使用这几种类型的提问时,教师要考虑提问的频率和时机,尽可能多的使用较高层次的提问,以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强度,才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 根据提问技巧分类

提问类型有:

(1)诱导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开展定向思维的提问。一般在某个新课题的起始阶段,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走向思维,常常使用这一类型的提问。或为学生营造某种学习氛围,或是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某一特定内容。

(2)疏导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受阻或是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进行点拨、疏导的提问。

(3)台阶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将一组提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排列得像阶梯一样,引导学生一阶一阶地攀登,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提问。设计这种类型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

(4)迂回提问

这类型提问也称作“曲问”,即为着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外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意在增加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四、应用要点

(1)在课前,教师必须设计好关键问题或主问题。这类问题由解决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问题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认知需要两方面考虑。

(2)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设计多种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应答。

(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提问时教师态度要亲切,不要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4)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

(5)凡是已形成的提问框架,要注意单个问题之间前后的内在联系,问题排列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提问时把握好时机,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去解决主问题。

(6)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不仅要充分肯定那些正确的回答,同时对回答有缺陷或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以表扬和鼓励。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手册】6.提问技能

2011-01-13 11:40:54|  分类: 微型课题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六节 提问技能

一、什么是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求知欲。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提问技能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技能之一。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绪、心态和知识技能的具体程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可以了解教师的意图,领会教师的点拨指引,并能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因此,提问技能可以使师生双方协调教学步骤,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发挥双方的积极性。提问技能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与新获得的心理的统一过程中,在变化看的客观世界与思维着的主观世界的矛盾统一中,逐步发展前进的。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提出问题,标志着已到了知识的大门,解决问题,就是获得了知识。问题和认识过程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课堂上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外,教师的提问是不可忽视的,有时是起决定作用的。运用提问技能可以实现以下的功能:

(l)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殊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从这样目的出发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或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使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方面,为进一步感知语言,进行深入思考做必要的准备。

(2)为学生的反应提供机会,激励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思考。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构成提问技能的主要成份有七个要素。如果能结合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恰当地运用这些要素,就能促进教学达到上述目的。

1 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以提问的方式,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思考的问题框架。使学生能了解到教学各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时间联系、空间联系、意义联系等),和解决这些问题与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问题框架,教师必须提供一些特殊信息(资料。方法等),使用板书。以帮助学生对提问做出适当反应,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设计问题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完成问题框架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设计什么样的主问题和关键问题,如何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活动组织进来;在这一过程中怎样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言能力等等,教师都必须全面地考虑清楚。

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的内容。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子。设计的主问题,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弄清课文的实质。设计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文章画龙点睛处;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

(2)主问题的设计既要从课文中心内容出发,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主问题的设计应从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搭桥这一目的考虑。主问题既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又是指引学生思考的突破口。从课文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计主问题,既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3)问题设计的难易深浅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一个班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并不在同一水平上,因此,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置问题的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设置的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学习一篇文章是着眼于全篇,提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问题,还是着眼于一层一段,甚至个别词句提出一组问题;是着眼于文章内容,还是着眼于语言表达形式等等。着眼点不同,问题的难易深浅就不同。在设计问题时,都要认真考虑。

(4)问题排列的顺序要合理。

这里所说的合理,主要是指问题的排列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又要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2 措词

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使他们能较快地做出反应。

措词准确、明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清楚学生中究竟有哪些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应当设疑。问题抓得准,摸得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问题提得不准,就会使提问过程流于笼统肤浅,不关紧要。其二,是问题的表述要明白、确切,让学生明确思维定向。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准,但文字表述上有毛病,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乱猜想,必然会浪费许多时间。

措词简洁,是强调问题的文字表述要简洁,不罗唆。

3 突出问题中心(焦点化)

所谓焦点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教师要确定问题回答范围的大小。回答范围大的问题,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而回答范围小的问题,指向性强,能较有效地引入一个课题或帮助学生回忆。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就属于回答范围大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一般说,这类问题的答案不限于~种。对答案的判断,要根据提问的意图,看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创见,而不能简单地判断正误。

另一方面是指一个问题中所包含的任务数量。也就是说问题的中心要突出,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一个任务。任务量过多,会给程度较差的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忙于完成两个以上的任务,而造成思维混乱,条理不清,以至失去信心。为了突出问题的中心,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可以化整为零,分几步走,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讨论。

这种化整为零的问题任务量小又具体,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经过努力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确立了学习信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在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获得较完整而又有深度的认识

4 提示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如何答问,从内容到方法上给以指点,使其阅读、思考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某些方面,从而得出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教师的这种指点是提示。提示的内容有:

(1)学生阅读中容易忽略的地方;

(2)透过字面应该深入理解之处;

(3)与理解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

(4)某些重要词句;

(5)语言表达形式;

(6)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提示也就是给学生“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障碍,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提问中不善于提示,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最终往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提问非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成了一种摆设,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还是教师“一言堂”。

5 分布

为了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问题在全体学生中分布,以此来鼓励所有学生,使他们感到形成一个答案人人有责,而不仅仅只是几个特殊学生的事。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尤其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强迫性的提问也离适当的。同时要查明不自愿应答行为的原因、学生的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等。

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6 停顿

由于学生在反应和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有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停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问后停顿一下,可以环顾全体学生,观察他们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而这些反应给教师提供了信息。停顿同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停顿时间短较,表明问题简单,要求迅速做出回答;停顿时间较长,表明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仔细从多方面思考。

7 反应

反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教师的反应对学生进一步参与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判断是在转瞬间完成的。

分析学生的回答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完全正确;基本正确;完全错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回答与预想答案有距离;回答超前,即教师计划两、三步才能达到目的,而他一步到位;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等等。

(2)分析学生回答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

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应重视对学生思路的分析。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偏离了正确方向,以致离开了预想的答案;还要分析偏离正确方向的原因——或忽略了某些内容;或对某些内容理解不恰当;或没有弄清题意;或判断、推理不合逻辑等等。只有找准了误答的原因,才会有相应正确的措施。即使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也要分析其思路。这样做既能帮助回答者本人明确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挖掘他的思维潜力;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明确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

(3)分析个别学生的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

这种分析的目的是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个别学生回答得好,那么班上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否也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学生回答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他的问题是不是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否则,或者为了个别人的问题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或是忽略了全体存在的问题。总之,既要面向全体,也不能忽视个别学生。

做了以上分析后,教师应立即做出反应,或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地评价,或是对问题本身做调整,再次提问。

评价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确认,即学生的回答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要予以确认。确认的方式有重复学生的回答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转化;对回答做概括;对回答做进一步扩展;对回答思路做分析;对回答方法做出确认。除教师确认外,还可调动学生群体,师生共同确认。

二是有分寸地肯定或否定,并予以纠正。评价学生的回答应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即使是回答完全错误,也要注意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以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热情和公正,是使讨论深入下去的重要保证。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做好并不容易。那种只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善于从多方面做确认的反应,缺乏思维的导向;那种语言分寸感差,肯定少否定多,不善于多角度地运用语言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这些现象应尽量避免和克服,使教师的反应更有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师生之间在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距,并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而缩小差距的最好办法,是善于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时时处处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同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同时,在交流中还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在提问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不理想,原因并不在学生方面,而在教师方面,即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毛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搞清楚提问的毛病在哪里,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那些表述不清楚,导向不明确的问题应及时修正。例如,讲《祝福》一课,教师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杀死了祥林嫂的?”学生听后没有反应。这个问题过于唐突、空泛,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教师立即作了修正,改为:“祥林嫂的死和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经过修正后的题目明确、具体了,学生很快便有了反应。

对那些题目过大,综合性强的,学生回答也存在困难,应当对题目作调整,将综合性的题目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分几步解决。而对那些过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往往因为太容易,缺乏思考兴趣,也要作调整,可提高题目的综合性和难度,使其有思考价值。另外,有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没有听清楚提问,教师要重复提问。

四、提问技能的类型

提问类型的分类由于标准、角度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分类。我们从认知层次和提问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 根据认知水平分类

(1)回忆提问

这类提问包括两种:一种是判别性的提问,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教师期望的目标是学生做出惟一正确的解答。只要求学生对提问做出反应,不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多是集体应答,因此,不容易发现个别学生理解的情况。另一种提问是要求学生回忆旧知识,如解释词语、术语,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定义,背诵课文等。这种提问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2)理解提问

这类提问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一般理解的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第二种是深入理解的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等,以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第三种是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件、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深入的理解。

理解提问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因而是较高层次的提问。

(3)运用提问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来分析文章的有关段落、语句,或是运用构词的知识来解释新的词语等等。

(4)分析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要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尽靠阅读课文或是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或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综合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要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需要迅速检索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最后综合得出新的结论。

(6)评价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对课文或全篇,或局部;或思想,或表达形式进行欣赏、鉴别和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在进行这种提问之前,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或是提出判断评价的原则,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回答这一类型的提问,要融进自己的感受,要综合运用新学的内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对这类提问的回答,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教师事先向学生提出了评价的标准。评价提问还包括,评价他人的观点,判定作品的思想价值,判断表现手法的优劣等等。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提问的六种类型,是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理论。这种分类的提问是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同步的,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的。因此,这六种类型的提问,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层排列的。学生的回答反应,必须经历由简单辨别、选择、回忆到逐步深入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的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在使用这几种类型的提问时,教师要考虑提问的频率和时机,尽可能多的使用较高层次的提问,以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强度,才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2 根据提问技巧分类

提问类型有:

(1)诱导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开展定向思维的提问。一般在某个新课题的起始阶段,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走向思维,常常使用这一类型的提问。或为学生营造某种学习氛围,或是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某一特定内容。

(2)疏导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受阻或是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进行点拨、疏导的提问。

(3)台阶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是将一组提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排列得像阶梯一样,引导学生一阶一阶地攀登,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提问。设计这种类型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

(4)迂回提问

这类型提问也称作“曲问”,即为着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外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意在增加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四、应用要点

(1)在课前,教师必须设计好关键问题或主问题。这类问题由解决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类问题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认知需要两方面考虑。

(2)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设计多种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应答。

(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提问时教师态度要亲切,不要用强制回答的语气和态度提问。

(4)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

(5)凡是已形成的提问框架,要注意单个问题之间前后的内在联系,问题排列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提问时把握好时机,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去解决主问题。

(6)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不仅要充分肯定那些正确的回答,同时对回答有缺陷或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以表扬和鼓励。


相关内容

  • 微格教1学
  • 信息工程学院 微格教学实习手册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一.微格教学概述 1.定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化教学,是一种用于培训准备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或已是教师的人,使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 2.特点 微格教学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方法,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 ...

  • 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大纲2013
  • <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该课程为教师教育模块中的实训课程,亦是一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在实习前的教学技能.课程通过对数学教学导入与结束.讲解与提问.板书与演示等教学 ...

  • 微格教学定
  •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微格训练 --合肥市2009-2010学年度中小学教师"上好课"专题培训 合肥四十五中 李德福 一.微格教学的特点 微格教学就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如导入.应变.提问.媒体使用.学习策略辅导.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对每项教学技能进行逐一 ...

  • 微格教学教案模板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微格教学教案 课题 授课人 使用教材 教学重点 帅华丽 余角和补角 数学与计算机系 2009 级 专业 数学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七年级上册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及余角.补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熟练运用 教 材 分 析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等角 ...

  • 总结报告
  • 《高师教育实习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报告 一、教育实习的意义和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适应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

  • 微格教学概述:面试讲课.微课与微格教学
  • 全国微课程大赛 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面试讲课.微课与微格教学 所属学科:教育学 所属专业:小学教育 所属课程:小学微格教学 适用对象: 教师姓名:梁光明高慧 所属院校: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专或本科三年级学生:也可用于教师培训 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习基础心 ...

  • 体育教学技能
  • 体育教学技能 1. 教学技能.微格教学 2. 教学技能的分类.训练方法. 3. 微格教学程序.教案内容与编写要求.教学要求 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地行 为方案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 类型:1.教学设计技能2.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授课技能.课堂管 理技能.试卷编制 ...

  • 微格教学(导入技能)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稿
  • 导入加提问技能设计: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科目:生物 课型:新授课 课题: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 DNA 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 训练技能:导入技能(事例导入) . 主讲老师: 09 生物科学 1 班沈建威 提问技能 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 的延续现象. 举 ...

  • 英语微格教学技能介绍.jsp
  • 英语微格教学技能介绍 一.微格教学概述 (一)定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英文说法为:microteaching, 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开发建立.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训练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 (二)微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