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还是我们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
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一个月4000多元。他同时算了家庭开销,表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结果,这个家庭小账本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美国的一个小大学当文科助理教授,算和阿忆是同行了。我对这场热闹,有不解:第一,阿忆觉得在北大当教授手头紧,这情有可原。手头紧就赶紧去赚钱,写博客为这点小事发什么牢骚?第二,他发了牢骚,读者自可一笑了之,怎么有那么多人跟着愤怒,乃至形成“风暴”?
我这样的反应,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吧。不过,把外面的“国情”讲讲,说说我惊异的理由,倒是也可能为我们认识这场是非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我感到惊异,是因为无法想像这种事会在美国发生。美国的“国情”是什么呢?一个文科助理教授的年薪,起价就是四五万美元左右。比如我有位朋友是耶鲁博士,在纽约教了几年书,著作也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年薪没有破5万美元。去年纽约公交系统职工大罢工,号称待遇太低,闹得全城瘫痪。当时看报道,地铁司机和其他勤务人员的平均年薪是6万美元左右。当然,我这个朋友是助理教授,属于教授中最低的阶层,公交职工的平均工资,则包括一些资深的职工。当司机的起薪,未必比助理教授高。另外,大学教授有三个月暑假,公交司机则是全年工作。
不过即使如此,教授的寒酸也可窥一斑:5万美元不到的年薪,扣去税和社安保险等,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单也就3000美元。四口之家,在纽约租个便宜的房子,怎么也要1500美元。再加上水电煤气、电视、汽车开销、公交费用等,2000美元就没了。剩下1000美元,就管衣食之需了。在美国生活,有了孩子后汽车是必需品,领失业救济的人都有车。另外,这老兄有车,却无法开车上班。一来老婆孩子要用车,二来他也付不起停车费,只好乘公共交通,这又是几十块的开支。
可在美国的媒体上,你很难看到教授哭穷的事。毕竟大家是自愿来干自己喜欢的行业。这也是我对阿忆的行为的不解之处。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凭什么你一定要抱怨?更不用说他这学期仅教一门课。
在美国最好的研究性大学,教授一学期也要教两门。一般的学校,有一学期教三门的,甚至有教四门的。他的日子,不应该太坏。
不过,我对炮轰他的人更为不解。他小日子紧,即使走走穴,挣几个外快,这又算什么罪?以我自己的经验看,在学校当教授,如果光靠死工资,不仅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连孩子的基本教育(即课外的这个班那个班)都无法保证。大学只应该关心教授是否完成教学和研究的任务,其他的事全是人家的私事。怎么有那么多人出来指手画脚?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社会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这是阿忆牢骚的一个来源。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这是阿忆批评者的心理期待。我看,还是双方都后退一步为好: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工资单没有必要比老百姓高。同时,教授和老百姓一样,有种自留地的自由,不关别人的事情。
阿忆自称来北大后专心本职,绝不出去兼职。我看这有些清高得不必要。这么一说,让那些没条件清高的教师们更不好做人了。我在教书之外,就一直公开说自己卖文为生。我甚至说,我就像个卖米的老农,希望卖出好价钱。只要诚信无欺,就没有道德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教授们不要把自己的架子抬得太高,别觉得自己比小商小贩高贵。否则,社会给教授抬上道德的高轿,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标准衡量教授,教授也只能自找苦吃。(薛涌) 作者系知名学者
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
“日照海滨,教授花园”,在日前开幕的北京秋季房展上,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瞄准北京各高校的教师这样兜售海景房。 北京某媒体今年8月报道说,在海滨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当地的“教授花园”小区买了房,其中有九成为北大教授。 ... 》》详细
收支两抵得负数 北大一副教授公开收入引发争论
日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央视《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本名周忆军),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了其在北大任副教授的全部收入,表示与自己的开销相比入不敷出,想以此证明“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儿工资不能活下去”的观点。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阿忆在博客中详细公布了自己的基本工资、津贴、教研修班的课时费及临时补贴等各项收入,并计算得出每月的收入为4786元。 ... 》》详细
特稿:高校教师工资,雾里看花还是"入不敷出"?
说到底,还是我们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
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一个月4000多元。他同时算了家庭开销,表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结果,这个家庭小账本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美国的一个小大学当文科助理教授,算和阿忆是同行了。我对这场热闹,有不解:第一,阿忆觉得在北大当教授手头紧,这情有可原。手头紧就赶紧去赚钱,写博客为这点小事发什么牢骚?第二,他发了牢骚,读者自可一笑了之,怎么有那么多人跟着愤怒,乃至形成“风暴”?
我这样的反应,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吧。不过,把外面的“国情”讲讲,说说我惊异的理由,倒是也可能为我们认识这场是非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我感到惊异,是因为无法想像这种事会在美国发生。美国的“国情”是什么呢?一个文科助理教授的年薪,起价就是四五万美元左右。比如我有位朋友是耶鲁博士,在纽约教了几年书,著作也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年薪没有破5万美元。去年纽约公交系统职工大罢工,号称待遇太低,闹得全城瘫痪。当时看报道,地铁司机和其他勤务人员的平均年薪是6万美元左右。当然,我这个朋友是助理教授,属于教授中最低的阶层,公交职工的平均工资,则包括一些资深的职工。当司机的起薪,未必比助理教授高。另外,大学教授有三个月暑假,公交司机则是全年工作。
不过即使如此,教授的寒酸也可窥一斑:5万美元不到的年薪,扣去税和社安保险等,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单也就3000美元。四口之家,在纽约租个便宜的房子,怎么也要1500美元。再加上水电煤气、电视、汽车开销、公交费用等,2000美元就没了。剩下1000美元,就管衣食之需了。在美国生活,有了孩子后汽车是必需品,领失业救济的人都有车。另外,这老兄有车,却无法开车上班。一来老婆孩子要用车,二来他也付不起停车费,只好乘公共交通,这又是几十块的开支。
可在美国的媒体上,你很难看到教授哭穷的事。毕竟大家是自愿来干自己喜欢的行业。这也是我对阿忆的行为的不解之处。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凭什么你一定要抱怨?更不用说他这学期仅教一门课。
在美国最好的研究性大学,教授一学期也要教两门。一般的学校,有一学期教三门的,甚至有教四门的。他的日子,不应该太坏。
不过,我对炮轰他的人更为不解。他小日子紧,即使走走穴,挣几个外快,这又算什么罪?以我自己的经验看,在学校当教授,如果光靠死工资,不仅当房奴的资格都没有,连孩子的基本教育(即课外的这个班那个班)都无法保证。大学只应该关心教授是否完成教学和研究的任务,其他的事全是人家的私事。怎么有那么多人出来指手画脚?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社会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这是阿忆牢骚的一个来源。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这是阿忆批评者的心理期待。我看,还是双方都后退一步为好:教授没有什么了不起,工资单没有必要比老百姓高。同时,教授和老百姓一样,有种自留地的自由,不关别人的事情。
阿忆自称来北大后专心本职,绝不出去兼职。我看这有些清高得不必要。这么一说,让那些没条件清高的教师们更不好做人了。我在教书之外,就一直公开说自己卖文为生。我甚至说,我就像个卖米的老农,希望卖出好价钱。只要诚信无欺,就没有道德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教授们不要把自己的架子抬得太高,别觉得自己比小商小贩高贵。否则,社会给教授抬上道德的高轿,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标准衡量教授,教授也只能自找苦吃。(薛涌) 作者系知名学者
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
“日照海滨,教授花园”,在日前开幕的北京秋季房展上,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瞄准北京各高校的教师这样兜售海景房。 北京某媒体今年8月报道说,在海滨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当地的“教授花园”小区买了房,其中有九成为北大教授。 ... 》》详细
收支两抵得负数 北大一副教授公开收入引发争论
日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央视《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本名周忆军),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了其在北大任副教授的全部收入,表示与自己的开销相比入不敷出,想以此证明“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儿工资不能活下去”的观点。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阿忆在博客中详细公布了自己的基本工资、津贴、教研修班的课时费及临时补贴等各项收入,并计算得出每月的收入为4786元。 ... 》》详细
特稿:高校教师工资,雾里看花还是"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