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

  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信息,把握时机,方法适宜。   调整自己。正人必先正己,打人也必须先正己,自己都站不中正,立轴不稳,怎么去与别人交手?先正己,使自己气定神宁,气足神完,不卑不亢,既不可轻敌,也不可畏敌,周身一体,虚实分明,稳如泰山,轻似飞鸟。兵法云:“先求不败,再求可胜,切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心虚气馁。”子曰:“君子如射不中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推手也一样,从外形到心意,外形上要松柔圆满,周身一体,不可有凹凸棱角亏损处,浑身处处有棚劲,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求不败,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意念上要确实做到“舍己从人”,自己完全不要有主观意识,怎么动,怎么打都不可想。一旦有了,对方的动作与自己不合时,反应就慢半拍,就失去了先机。所以心要静,意要圆,外柔内刚,上柔下刚,从身心两方面做好调整。   捕捉信息则是听劲,对方刚一动,就能感觉出他的意图、大小、方向、力点、方式、真假、虚实、变化等等,主要靠身体的接触,也靠神气的观察,接触着的身体实际就是在不断地做着信息交流,自己发信息――获得对方的反馈――分析判断――再发出信息――再反馈――修正原来的判断并做出决策。手不是白白碰在一起的,推手比散打好的地方就是有身体的接触,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采集的程度。   把握时机,要得机得势。机是时间,势是形势,缺一不可。要在对方已经发动而尚未充盈时,自己及时启动,不可犹豫。出与不出,何时出,何时忍,取决于对信息的判断。   最后,就是方法要适宜,即要准确找出打击的方法和基本原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   一、手上不较劲,手要越松柔越好,发力不在手,而在下盘,在整体。手只是一个传感器,本身不发力,而大多数人却偏偏在手上较劲,弄得上下颠倒,脚下虚浮。即使练了铁臂功,铁砂掌,脚下站不住也使不出来。孙式三拳都是上柔下刚,外柔内刚,不在手上较劲,打人是用丹田的球去撞对方的下盘,就像打斯诺克台球一样,用母球去把对方的球撞开,挫其根,但腿和身体并不挨着他,完全是意气所为。有过实搏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打起来,谁的手快谁占便宜,而不是力量大,你用的力气越大,手出的越慢,因为你的劲是僵的,而手越松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时是不能发力的,一定要挨到对方,把对方吃住(吃准了发力点)才能发力,这就是“软着陆”和“零距离发力”。真打与自己练拳是不一样的,自己练时是根节催着梢节走,而实战是根节追着梢节走,先把梢节打到对方身上再发力。不明白这一点,上来就使劲,打不到人,自己反而消耗体能。推手也如此。手上不要用力,更不能僵硬,一僵硬就是替人家打自己,因为高手只要摸着你的一只手就可以发你,不用非得挨到你的躯干。假若我的手是柔的。对方就找不到发力的杠杆,手一僵就等于送给人家打。   二、手要有弹性,要敏感。也就是要滑,不能太老实太傻。滑者,既松柔又聪明也。松柔不用说了,聪明就是随机应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没有经验的人手都太傻,常常在那里无目的地乱动,不知道要干什么,或者被别人带着被动,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要始终使自己的手处于最舒服的位置,最能够控制的位置,最能发力的位置。能不动就不动,能小动就不大动,能进一寸就不进二寸。须知长就是短,伸出去的越长,被别人抓住利用的可能也就越大。手的重要作用就是传感,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是靠手来感觉的,所以手一定要敏感。这种敏感是长期反复锻炼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手不但要时刻听着对方的劲,而且还要时刻处于最佳的出击位置,我心一动,就能把力发到位。即使对方脱手击打,我也能先于他到达。当然,最好是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准确合理地发力,这确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习惯最熟练的出手位置,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位置会越来越多,胜利的把握性也就越来越大。   三、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发力的空间,绝不是在对方身上找。对方越是顶劲大,就越是难在他身上找。引进落空不是空对方,他不听你的,而是空自己,自己松空通了,劲就发出去了,对方也就站不住了。拳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还说“松开我劲勿使屈”,都讲的是要在近处,在自己身上找,而不是在远处,在人家身上找。佛说“舍得”。不舍便不得。佛又说:“不可妄想执著。”妄想就是主观意识太强,执著就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别人在那里给你点劲,你偏偏就在那里跟他较劲,还谈什么“不丢不顶”?   四、化打合一。太极拳打人不是硬打硬撞,也不是反关节的擒拿,使绊子的摔跤,更不能插裆搂脖子锁喉,那些都是打法,但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太极拳要借力使力,以柔克刚,前提就是要能够化掉对方的来力。化有各种方法,但原则只有一条,把对方的力分散到全身去,无论有多大,用全身去承接消化。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功的重要就凸显出来了。没有周身一体的弹拱结构和各处关节的柔性节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化就相当于各处关节的弹簧被拉开了,打就是又弹回去了,化的同时就在蓄力,化的越开,蓄的力就越大,弹回去的劲也越大。这也就是化打不能分离的道理,没有不化的打,也没有不打的化,不化的打是顶,不打的化是丢。太极如水,有浮力,把对方漂起来,然后再打。   五、不靠招式打人,靠基本功和反应打人。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对阵的双方形势在不断变化,而初学者往往迷信于招数,以为学的套路越多,招式越新奇,便越能够赢人,不知道套路招式只是训练基本功用的,不是打人的。这就好象物理数学公式,都是有条件的应用,是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实际应用起来要复杂得多。拳也一样,与人交手,千变万化,哪有一定之规,哪一招怎么用,全看具体情况,要“活学活用”,不可刻舟求剑。归根结底是基本功在起作用,特别是桩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当今的人所最缺乏的。只要看看《武林大会》就知道,桩功是普遍的缺乏,几乎是一碰就倒。许多人为了弥补下盘的不足,就拼命把式子弄低,一个大弓步跨出去,恨不得后腿都贴到地上,其实对于会打的人这毫无用处。我曾经让人把腿倚到墙根上,用大弓步站稳,照样打得两脚离地。而且,步子越大灵活性也就越差。即使脚不动,身体前后移动也很费力,还犯了双重之弊。高手推手从来都是小步,步小则劲力集中,易收易放易转换重心。现在的推手比赛,以顶牛为主,这一方面与规则的不当有关,另外也与桩功普遍较差有关。下盘功夫强就不怕对方顶牛,顶也把你顶出去。所谓“练拳不站桩,到死也瞎忙”。桩功好,底气就足,这也是佛所讲的“不二法门”。有了基本功,就要锻炼自己的意念,用意念打人,而手脚的姿势不变。只要意念变了,作用到对方身上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练拳到高级阶段,要“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对方完全无从察觉,挨了打都不知道怎么打的。到最后阶段,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打人变成了本能的反应。      (责任编辑 乔汉)

  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四句话:调整自己,捕捉信息,把握时机,方法适宜。   调整自己。正人必先正己,打人也必须先正己,自己都站不中正,立轴不稳,怎么去与别人交手?先正己,使自己气定神宁,气足神完,不卑不亢,既不可轻敌,也不可畏敌,周身一体,虚实分明,稳如泰山,轻似飞鸟。兵法云:“先求不败,再求可胜,切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心虚气馁。”子曰:“君子如射不中的,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推手也一样,从外形到心意,外形上要松柔圆满,周身一体,不可有凹凸棱角亏损处,浑身处处有棚劲,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求不败,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意念上要确实做到“舍己从人”,自己完全不要有主观意识,怎么动,怎么打都不可想。一旦有了,对方的动作与自己不合时,反应就慢半拍,就失去了先机。所以心要静,意要圆,外柔内刚,上柔下刚,从身心两方面做好调整。   捕捉信息则是听劲,对方刚一动,就能感觉出他的意图、大小、方向、力点、方式、真假、虚实、变化等等,主要靠身体的接触,也靠神气的观察,接触着的身体实际就是在不断地做着信息交流,自己发信息――获得对方的反馈――分析判断――再发出信息――再反馈――修正原来的判断并做出决策。手不是白白碰在一起的,推手比散打好的地方就是有身体的接触,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采集的程度。   把握时机,要得机得势。机是时间,势是形势,缺一不可。要在对方已经发动而尚未充盈时,自己及时启动,不可犹豫。出与不出,何时出,何时忍,取决于对信息的判断。   最后,就是方法要适宜,即要准确找出打击的方法和基本原则。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   一、手上不较劲,手要越松柔越好,发力不在手,而在下盘,在整体。手只是一个传感器,本身不发力,而大多数人却偏偏在手上较劲,弄得上下颠倒,脚下虚浮。即使练了铁臂功,铁砂掌,脚下站不住也使不出来。孙式三拳都是上柔下刚,外柔内刚,不在手上较劲,打人是用丹田的球去撞对方的下盘,就像打斯诺克台球一样,用母球去把对方的球撞开,挫其根,但腿和身体并不挨着他,完全是意气所为。有过实搏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打起来,谁的手快谁占便宜,而不是力量大,你用的力气越大,手出的越慢,因为你的劲是僵的,而手越松柔甩出去的越快。出手时是不能发力的,一定要挨到对方,把对方吃住(吃准了发力点)才能发力,这就是“软着陆”和“零距离发力”。真打与自己练拳是不一样的,自己练时是根节催着梢节走,而实战是根节追着梢节走,先把梢节打到对方身上再发力。不明白这一点,上来就使劲,打不到人,自己反而消耗体能。推手也如此。手上不要用力,更不能僵硬,一僵硬就是替人家打自己,因为高手只要摸着你的一只手就可以发你,不用非得挨到你的躯干。假若我的手是柔的。对方就找不到发力的杠杆,手一僵就等于送给人家打。   二、手要有弹性,要敏感。也就是要滑,不能太老实太傻。滑者,既松柔又聪明也。松柔不用说了,聪明就是随机应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没有经验的人手都太傻,常常在那里无目的地乱动,不知道要干什么,或者被别人带着被动,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要始终使自己的手处于最舒服的位置,最能够控制的位置,最能发力的位置。能不动就不动,能小动就不大动,能进一寸就不进二寸。须知长就是短,伸出去的越长,被别人抓住利用的可能也就越大。手的重要作用就是传感,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心一念都是靠手来感觉的,所以手一定要敏感。这种敏感是长期反复锻炼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手不但要时刻听着对方的劲,而且还要时刻处于最佳的出击位置,我心一动,就能把力发到位。即使对方脱手击打,我也能先于他到达。当然,最好是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准确合理地发力,这确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习惯最熟练的出手位置,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这种位置会越来越多,胜利的把握性也就越来越大。   三、舍己从人,不是任人摆布,而是在自己身上找发力的空间,绝不是在对方身上找。对方越是顶劲大,就越是难在他身上找。引进落空不是空对方,他不听你的,而是空自己,自己松空通了,劲就发出去了,对方也就站不住了。拳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还说“松开我劲勿使屈”,都讲的是要在近处,在自己身上找,而不是在远处,在人家身上找。佛说“舍得”。不舍便不得。佛又说:“不可妄想执著。”妄想就是主观意识太强,执著就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别人在那里给你点劲,你偏偏就在那里跟他较劲,还谈什么“不丢不顶”?   四、化打合一。太极拳打人不是硬打硬撞,也不是反关节的擒拿,使绊子的摔跤,更不能插裆搂脖子锁喉,那些都是打法,但不是太极拳的打法。太极拳要借力使力,以柔克刚,前提就是要能够化掉对方的来力。化有各种方法,但原则只有一条,把对方的力分散到全身去,无论有多大,用全身去承接消化。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功的重要就凸显出来了。没有周身一体的弹拱结构和各处关节的柔性节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化就相当于各处关节的弹簧被拉开了,打就是又弹回去了,化的同时就在蓄力,化的越开,蓄的力就越大,弹回去的劲也越大。这也就是化打不能分离的道理,没有不化的打,也没有不打的化,不化的打是顶,不打的化是丢。太极如水,有浮力,把对方漂起来,然后再打。   五、不靠招式打人,靠基本功和反应打人。招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对阵的双方形势在不断变化,而初学者往往迷信于招数,以为学的套路越多,招式越新奇,便越能够赢人,不知道套路招式只是训练基本功用的,不是打人的。这就好象物理数学公式,都是有条件的应用,是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实际应用起来要复杂得多。拳也一样,与人交手,千变万化,哪有一定之规,哪一招怎么用,全看具体情况,要“活学活用”,不可刻舟求剑。归根结底是基本功在起作用,特别是桩功,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当今的人所最缺乏的。只要看看《武林大会》就知道,桩功是普遍的缺乏,几乎是一碰就倒。许多人为了弥补下盘的不足,就拼命把式子弄低,一个大弓步跨出去,恨不得后腿都贴到地上,其实对于会打的人这毫无用处。我曾经让人把腿倚到墙根上,用大弓步站稳,照样打得两脚离地。而且,步子越大灵活性也就越差。即使脚不动,身体前后移动也很费力,还犯了双重之弊。高手推手从来都是小步,步小则劲力集中,易收易放易转换重心。现在的推手比赛,以顶牛为主,这一方面与规则的不当有关,另外也与桩功普遍较差有关。下盘功夫强就不怕对方顶牛,顶也把你顶出去。所谓“练拳不站桩,到死也瞎忙”。桩功好,底气就足,这也是佛所讲的“不二法门”。有了基本功,就要锻炼自己的意念,用意念打人,而手脚的姿势不变。只要意念变了,作用到对方身上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练拳到高级阶段,要“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对方完全无从察觉,挨了打都不知道怎么打的。到最后阶段,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打人变成了本能的反应。      (责任编辑 乔汉)


相关内容

  •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
  •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 练传统太极拳和推手的几点感悟 1,松是传统太极拳盘架和推手的训练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练出松沉劲,有了松沉劲再勤奋刻苦练习,就会出轻灵劲.它们之间是一种系统的训练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 2,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一过程是不断循环,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 ...

  • 太极推手真传
  • 基本资料 太极推手真传 作者: 李亭全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12月 页数: 定价: 13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回答了怎样练好太极推手的问题;讲解了十五组具体的.实用的攻防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两套太极推手对练套路.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当前太极推手的状况 太极推手是 ...

  • 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合编收藏(10)
  • 太极拳名家发表的理论知识文章合编收藏与大家共享 面壁蹲墙功--杨氏太极拳门秘传的松腰法? 武氏太极拳迈步如猫行的太极步 杨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论杨式太极拳练习法  杨氏太极长拳-又称快拳.杨氏太极藏拳/李顺坡 杨氏太极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杨氏太极拳的行拳要领----腰脊主导说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要 ...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

  • 哲学的皈依_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
  • 2011年8月总第209期第8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Aug.,2011SerialNo.209No.8 哲学的皈依: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 12 吕旭涛,崔黎明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 要]太极拳蕴含着深刻 ...

  • 张三丰太极拳论浅解
  •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 ...

  • 心肌梗塞或胃食道逆流?胸痛不一样,别搞混了!耽误抢救
  •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 ...

  •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
  • 学习陈式太极拳需要懂得九条理论 一.三节的规矩 ①上节(头→颈) 头是人的司令部,控制着全身的一举一动.在太极拳中,头部要保持自然直立,不可歪斜.颈部肌肉要保持松弛.下垂的状态.都不要刻意的拉直,避免僵硬. ②(胸→髋) 胸部要放松,微微自然的向內收.背部肌肉腰舒展.放鬆,脊椎上下豎直,不能僵硬.脊 ...

  • 浅谈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 :竺:堡!墨j!鲞!墨:塑 ●■■■■■■●■■・・■■■■■■■●■_■・■・■・■■■■_■■■■●■■●■■■■●■■■■■■■■●■■■■■■■■■■_■■■■●■■■■■■■■_■■■■■●■■■■■■●■■■■■■■■■・■■■■■■■■■■■・●■■■啊钿矗尉蝌"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