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指导: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

一、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过秦论》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

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000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

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的逻辑性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例文】

近墨者黑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载之下读来,更让人赞叹古人言语的精辟洗炼,切中要害。

“近 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也很浅显,墨就是一个传染源。由于物质的运动,它势必就要扩散到它周围,它周围的东西也势必要沾染上黑色了。对物如此,对人亦如此。 一个人的习性总会或多或少地给周围人一定影响。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一个明证。孟子少时家贫,住的地方靠近墓地。他每日所见就是吹打送葬的 队伍。久之,他也就学会了,整日跟小伙伴一起玩办丧事的游戏。而当他家搬到集市附近时,整日耳闻目睹的是商贩的叫卖声和市场的喧闹,他就又受了商贩的影 响,开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只有当他家搬到学堂附近后,他才受到诗礼熏陶,为他后来发展儒家学术奠定了基础。假如孟母不明“近墨者黑”的道理,不三迁其 家,为孟子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恐怕孟子难以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其实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于是之不是在他的《幼学纪事》中谈到,他如果不是有正直的老师、朋友扶持,很可能会走上“歧路”吗。“蓬生麻中,不挟而直”,而白色沙子混进黑泥,久之,就会面目全非了。

明 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正确地选择同学、朋友、老师,使自己和正派有修养的人来往,共同研究学问,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要结交 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使自己堕落。个人慎交友才能走正路,而国家亦如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近墨者黑”这句古语将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为正直有用的人吧。

【简评】

本文以近墨者黑为论点,说出一番道理来,作者先从物理方面,用扩散的理论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然后用孟母择邻的故事,证明环境对人的品格、情趣的影响。还举了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幼年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慎交友的主张,告诫读者不要交不三不见的人,也就是要远离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环境。否则,就容易走上邪路。

本文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语言也明白晓畅。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百年来被奉为真言,时至今日,信仰者云集。远的不说,几岁的孩子上学不也要找个好学校。对于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是天下父母的苦心,无可非议,不过,近墨者必黑吗?我想这话还要推敲!

前 不久,电视台放映了一部题名为《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电视剧。宋氏姐妹同出身于一种家庭,大姐、小妹都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夫人,唯宋二小姐不同, 用蔼龄的话来说,“我们姐弟六个,谁和你合得来?!”人们说宋家姐妹“蔼龄爱钱,美龄爱权”,而宋庆龄呢?她曾对周总理这样讲:“我把麦穗放在屋中,是要 告诉自己,永远不忘养育我的人民。”最终宋庆龄走上了一条光辉的人生道路,成为“国之瑰宝”。近墨者未必黑。

小的时候背过一首诗“砍头不要 紧,只要主义真。”诗的作者夏明翰原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家中的老太爷、他的祖父曾希望夏明翰能为这个大家庭带来富贵昌盛。正是这个受祖父深爱的孙子一 天夜里砍倒了象征封建富贵的桂树,离开 家门,头也不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直至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决定一个人“朱”与“黑”的根本原因不在客观的环境,而在于主观的向上意识。决定宋庆龄与她的姐妹人生道路不同的根源在于各自的追求不同,人生观的不同,近墨者只要有一颗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一样显露出来朱红的本色。

【简评】

本文开头就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条古训,又举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小孩子入学,父母必为其择校。可见相信这条古训的人是很多的。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他 的论据有两个,一个是刚刚放映过的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宋庆龄姐妹六人出身于同一个家庭,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可以说够“黑”的了,然而宋庆 龄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另一个论据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夏明翰,夏明翰脱离家庭,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不朽诗 篇。这两个论据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结尾阐明了近墨者而不黑的根源,在于个人对光明和进步的追求,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近墨者未必黑

人们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总希望周围有个良好的环境。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我觉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固然可贵,但环境终究是外因,是重要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在不理想的环境中,照样能取得成就,所以,近墨者未必黑。如果有谁不幸成了个近墨者,他是否真的会变“黑”就取决于他的内在因素了,是同流合污,或是出淤泥而不染,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墨”可以看作两个意思,周围的人不理想或周围的事物不尽人意。而“近墨者”如果是生活的强者,可以奋力去排斥它,甚至改变它。爱国大诗人屈原可以说生活在一个暗的环境中,可他却能不受这环境的影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这的确是令人赞叹的高风亮节。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哥哥是反动派的一 个什么“长”,而他,却毅然与反动家庭决裂,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殒身不恤的猛士。由此可见,在不良环境中,照样可以洁身自好,取得成就。

另一方面,不良的环境甚至可以被我们所利用,使它变得有利。记得有一位大作家,为了描写乞丐,流氓,竟把自己也打扮成他们的样子,混迹于其间,获取真实的感受,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这些形象,这难道不是“近墨者”的一大壮举吗?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近墨者黑的现象毕竟不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这一现象,改变这一现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 今社会上,一些人目睹社会不良风气,起先深恶痛绝,力图改变。然而在碰壁之后,自叹不过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无力回天,既而认为这是所谓“潮 流”,无法改变,听之任之,甚至随波逐流。这种现象令人忧心。然而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正为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而努力,我们如果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社会风气的好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就指日可待。

超凡脱俗的莲花,不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而且通过自己不断的新陈代谢,居然把脚下的污泥变成营养丰富的肥料,可敬可叹——我们都应该学习莲花的品格。

【简评】

本 文从人们都希望有个良好的环境说起,接着从理论上分析,指出环境只不过是外因,近墨者是否变黑,最终决定于内在因素。接着举了古代的屈原的例子,屈原处在 “溷浊”的环境里而能“高驰而不顾”,表现出高风亮节。又举了左联作家殷夫的例子,殷夫摆脱了家庭的不良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论点 论证得无可 辩驳了。但他的论述远未结束,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用辩证的观点指出将不良的环境“为我所用”,这就比一般的考生又胜一筹。他举出某作家混迹于乞丐流氓之间 积累了第一手素材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他又指出对于社会不良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要团结一心来改造它。这个思想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结尾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设喻,指出利用、改造不良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立意高远,分析透辟,论证有力,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实属难能可贵。

【训练题目】

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有人认为“开卷有益”,有人则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请以“‘开卷有益’小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

一、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过秦论》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

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000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

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的逻辑性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例文】

近墨者黑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载之下读来,更让人赞叹古人言语的精辟洗炼,切中要害。

“近 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也很浅显,墨就是一个传染源。由于物质的运动,它势必就要扩散到它周围,它周围的东西也势必要沾染上黑色了。对物如此,对人亦如此。 一个人的习性总会或多或少地给周围人一定影响。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一个明证。孟子少时家贫,住的地方靠近墓地。他每日所见就是吹打送葬的 队伍。久之,他也就学会了,整日跟小伙伴一起玩办丧事的游戏。而当他家搬到集市附近时,整日耳闻目睹的是商贩的叫卖声和市场的喧闹,他就又受了商贩的影 响,开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只有当他家搬到学堂附近后,他才受到诗礼熏陶,为他后来发展儒家学术奠定了基础。假如孟母不明“近墨者黑”的道理,不三迁其 家,为孟子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恐怕孟子难以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其实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于是之不是在他的《幼学纪事》中谈到,他如果不是有正直的老师、朋友扶持,很可能会走上“歧路”吗。“蓬生麻中,不挟而直”,而白色沙子混进黑泥,久之,就会面目全非了。

明 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正确地选择同学、朋友、老师,使自己和正派有修养的人来往,共同研究学问,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要结交 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使自己堕落。个人慎交友才能走正路,而国家亦如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近墨者黑”这句古语将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为正直有用的人吧。

【简评】

本文以近墨者黑为论点,说出一番道理来,作者先从物理方面,用扩散的理论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然后用孟母择邻的故事,证明环境对人的品格、情趣的影响。还举了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幼年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慎交友的主张,告诫读者不要交不三不见的人,也就是要远离不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环境。否则,就容易走上邪路。

本文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语言也明白晓畅。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百年来被奉为真言,时至今日,信仰者云集。远的不说,几岁的孩子上学不也要找个好学校。对于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是天下父母的苦心,无可非议,不过,近墨者必黑吗?我想这话还要推敲!

前 不久,电视台放映了一部题名为《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电视剧。宋氏姐妹同出身于一种家庭,大姐、小妹都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夫人,唯宋二小姐不同, 用蔼龄的话来说,“我们姐弟六个,谁和你合得来?!”人们说宋家姐妹“蔼龄爱钱,美龄爱权”,而宋庆龄呢?她曾对周总理这样讲:“我把麦穗放在屋中,是要 告诉自己,永远不忘养育我的人民。”最终宋庆龄走上了一条光辉的人生道路,成为“国之瑰宝”。近墨者未必黑。

小的时候背过一首诗“砍头不要 紧,只要主义真。”诗的作者夏明翰原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家中的老太爷、他的祖父曾希望夏明翰能为这个大家庭带来富贵昌盛。正是这个受祖父深爱的孙子一 天夜里砍倒了象征封建富贵的桂树,离开 家门,头也不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直至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决定一个人“朱”与“黑”的根本原因不在客观的环境,而在于主观的向上意识。决定宋庆龄与她的姐妹人生道路不同的根源在于各自的追求不同,人生观的不同,近墨者只要有一颗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一样显露出来朱红的本色。

【简评】

本文开头就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条古训,又举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小孩子入学,父母必为其择校。可见相信这条古训的人是很多的。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他 的论据有两个,一个是刚刚放映过的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宋庆龄姐妹六人出身于同一个家庭,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可以说够“黑”的了,然而宋庆 龄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另一个论据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夏明翰,夏明翰脱离家庭,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不朽诗 篇。这两个论据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结尾阐明了近墨者而不黑的根源,在于个人对光明和进步的追求,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近墨者未必黑

人们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总希望周围有个良好的环境。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我觉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固然可贵,但环境终究是外因,是重要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在不理想的环境中,照样能取得成就,所以,近墨者未必黑。如果有谁不幸成了个近墨者,他是否真的会变“黑”就取决于他的内在因素了,是同流合污,或是出淤泥而不染,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墨”可以看作两个意思,周围的人不理想或周围的事物不尽人意。而“近墨者”如果是生活的强者,可以奋力去排斥它,甚至改变它。爱国大诗人屈原可以说生活在一个暗的环境中,可他却能不受这环境的影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这的确是令人赞叹的高风亮节。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哥哥是反动派的一 个什么“长”,而他,却毅然与反动家庭决裂,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殒身不恤的猛士。由此可见,在不良环境中,照样可以洁身自好,取得成就。

另一方面,不良的环境甚至可以被我们所利用,使它变得有利。记得有一位大作家,为了描写乞丐,流氓,竟把自己也打扮成他们的样子,混迹于其间,获取真实的感受,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这些形象,这难道不是“近墨者”的一大壮举吗?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近墨者黑的现象毕竟不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这一现象,改变这一现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 今社会上,一些人目睹社会不良风气,起先深恶痛绝,力图改变。然而在碰壁之后,自叹不过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无力回天,既而认为这是所谓“潮 流”,无法改变,听之任之,甚至随波逐流。这种现象令人忧心。然而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正为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而努力,我们如果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社会风气的好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就指日可待。

超凡脱俗的莲花,不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而且通过自己不断的新陈代谢,居然把脚下的污泥变成营养丰富的肥料,可敬可叹——我们都应该学习莲花的品格。

【简评】

本 文从人们都希望有个良好的环境说起,接着从理论上分析,指出环境只不过是外因,近墨者是否变黑,最终决定于内在因素。接着举了古代的屈原的例子,屈原处在 “溷浊”的环境里而能“高驰而不顾”,表现出高风亮节。又举了左联作家殷夫的例子,殷夫摆脱了家庭的不良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论点 论证得无可 辩驳了。但他的论述远未结束,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用辩证的观点指出将不良的环境“为我所用”,这就比一般的考生又胜一筹。他举出某作家混迹于乞丐流氓之间 积累了第一手素材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他又指出对于社会不良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要团结一心来改造它。这个思想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结尾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设喻,指出利用、改造不良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立意高远,分析透辟,论证有力,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实属难能可贵。

【训练题目】

对“开卷是否有益”的看法,有人认为“开卷有益”,有人则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请以“‘开卷有益’小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内容

  •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
  •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分比值比较大,郑州捷登1对1老师建议初三学子,学会整理汇总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初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详询热线0371-55903851.那么,如何找到初三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郑州捷登1对1教育的老师在这里给大 ...

  •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计划
  •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和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思路.题型设置的要求,在总复习阶段,要有全局思想,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复习效率,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恰当的复习方法,真正做到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实际 ...

  •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
  •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龙山一中 黄世珍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的语文教学工作.在上学期教学工作中初三语 文的新课程除了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其余我们基本结束.虽然如此, 初三面临的复习任务还是很重.时间的紧迫再加上各科复习全都提上 了日程.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 增强学生中考 ...

  • 如何搞好初三语文复习
  • 如何搞好初三语文复习 面临中考,我们语文老师是非常尽职尽责的,有很多老师制定了周密的总复习计划.因而出现了"拉网式"."链条式"."训练式"等种种复习方式.可语文老师们也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的效果常常不是很明显 ...

  • 初三下学期教学计划
  • 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要中考了,这个学期很关键,既要考虑到继续提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制定好教学计划是必须的.下面是YJBYS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下学期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教学计划一: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九年级下学期这一阶段的复习工作十分关键.面对着升学的压 ...

  • 初三生必读:如何写好中考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 ...

  • 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卷满分120分.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覆盖面广.试题仍然同往常一样,分"积累运用". "阅读"和"写作"三个板块.分值设置.文体考查.写作等与中考试题模式一致.考查的知识点多,内容丰富 ...

  • 中考满分作文精彩语段
  • 中考满分作文精彩语段 (一)排比.比喻 1.面对着苍茫的群山,面对着无际的原野,面对着清澈的小溪,面对着芳郁的野花,面对着浅浅的草叶,我沉默,我惊叹,我欣喜,我欢乐,我无言. 2.我还是爱着属于我的初三的.爱属于初三给与我的心旷神怡的时刻:当你冥思苦想,而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你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你 ...

  • 第一部分:初三升高一衔接班
  • 2014年暑假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尖子.提优班) 一.简要说明 1. 第1-4讲,是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一则对初中重点知识回顾并适时延伸到高中,二则对初高中某些脱节的知识及时加以补充:第5-10讲是高一新课的预习,以便同学们在开学后,从容安排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得先机,使自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