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全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为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

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

C.

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

D.

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

E.

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

(2)

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  ]

A.

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B.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C.

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

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

(3)

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4)

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答案:

答案:1.CE;2.B;

解析:

(1)

(2)

不食“嗟来之食”并未超越个人利益,体现的只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持,肯定的是人格高于生命。

(3)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道德,究竟有如何的关系?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一定的需要。所谓欲望、所谓情感,即是对于生命需要的意识。生活中有所需要,在意识中便表现为欲为情。在这一意义上,欲与情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欲与情又包含许多矛盾,因而引发了许多问题。

  作为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力的保持与发展有待于欲望的满足。追求欲望的满足,亦即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发生矛盾冲突。如果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激烈,毫无调和之余地,势必同归于尽。为了保持社会生活的继续存在,必须对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加以调节,使人与人之间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这类准则即是道德。道德即是调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命,不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人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何谓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即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何谓真?真即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何谓善?善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亦即道德。何谓美?美即艺术的享受。

  人与人之间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然后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发展。恩格斯说:“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合作与斗争是同时存在的。道德即调节斗争与合作的基本准则。

  人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的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然而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群体之中。作为一个人,不但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群体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

  自古以来,人们聚居而为族。经过历史的发展,人类分成许多民族。每一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有其持续不断的生命,可以称之为群体生命。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也可以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而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民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民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群体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富仁合一的典范。

  (选自《张岱年全集》第7卷,有删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就有关于“义利”与“理欲”关系的争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要解决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B.

人为了维持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就必须满足生活所需,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的欲望。

C.

每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就必然会有竞争与矛盾冲突,而要处理好竞争与矛盾冲突,就离不开道德的有效调节。

D.

每一个个人都必须存在于群体之中,群体生命大于个体生命。而道德的作用,就是规范个体行为而保护群体利益。

E.

个体生命的欲望与利益需要关注,因为这是个体生命力得以充实和发展的前提,但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自律与约束。

(2)

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能体现“道德标志着对于个体利益的超越”的一项是

[  ]

A.

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依然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B.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C.

朱自清病重,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美国的“施舍”。

D.

洪涝时,堤坝决口,多名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抗击洪水。

(3)

根据文意,“群体生命”要保持正常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4)

生命和道德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答案:

答案:1.CE;2.B;

解析:

(1)

(2)

不食“嗟来之食”并未超越个人利益,体现的只是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持,肯定的是人格高于生命。

(3)

(4)


相关内容

  • [生命与道德]阅读答案
  • 生命与道德 张岱年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关于"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的争论.这些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生命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所谓利,指有益于生活:所谓欲,指生活中的要求.而所谓义,所谓理,指生活所应遵循的准则."理义"亦即道德.生命.生活与理义. ...

  • 论张岱年人生信念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 摘 要: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安排自己的人生轨迹,展示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彰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诉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学术研究信念及民族文化复兴信念,构成了张岱年先生人生信念的主要内容.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张岱年先生成就自己学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张岱年先生的人生信念对于加强当代大 ...

  • 北大教授推荐阅读书目
  • 北大教授推荐阅读书目 张岱年:我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 ...

  • 论张岱年宇宙论思想与其人生哲学的关系
  •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哲学经济学研究 论张岱年宇宙论思想与其人生哲学的关系 李运昌1,杜运辉2 (1.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 承德 06 ...

  • 张岱[西溪]阅读答案及翻译
  • 西 溪 张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 ...

  • 湖心亭看雪张岱阅读答案
  •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

  • 张岱[白洋潮]阅读答案
  • 一.文学常识 <白洋潮>选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张岱__(人名)所著<陶庵梦忆_>一书. 二.词语解释 1.颜始定( 才 ) 2.世陪踵只至( 脚后跟 ) 3.尽力一礴 (撞击) 4.岁岁如之(年 ) 5.故事,三江看潮 ( 旧例,旧俗 ) 6.公问其故 ( 原因 ) ...

  • 国学的价值评估与文化的辩证法
  • 2010-01-25 作者:李存山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国学>版当前开展的争鸣,主要反映了对国学价值评估的分歧."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因此,关于国学的价值评估实际上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观为前提的.我所赞成的文化观,是张岱年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 ...

  • 经典的历史著作
  • 经典的历史著作 虞云国.周育民<中国文化史年表> 严耕望<治史三书>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许倬云<西周史> 刘宗绪等<世界近代史> 段炳麟等<世界当代史>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