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4.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5.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图示概览:

演变过程:

(1)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两汉: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3)魏晋南北朝: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4)隋唐时期

①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5)宋元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6)元朝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7)明清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③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④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⑤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清朝的军机处

①设立背景: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②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③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6.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真题再现】

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

【答案】D

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

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D。

【答案】B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 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下尚未形成高度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答案】C

5.(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答案】D

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答案】B

7.(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

8.(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解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与题干不吻合。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

【答案】A

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答案】C

【考点分析】

从内容上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朝、宋朝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多有涉及。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12题对“百姓”一词称呼的变化考查宗法制,

从趋势上看,注意把握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从易错点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

4.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过关演练】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 ( )

A.“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B.“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

C.“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D.“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中“封建”的内涵理解不清。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从前周公因管叔、蔡叔二叔联合殷后裔武庚叛周,故广封亲戚功臣,以作周室屏障。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中“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国(封邦建国)。认真阅读材料可知,A、C、D三项中的“封建”也是指分封诸侯国,B项中的“封建”指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

【答案】B

2.(2013·深圳期末)《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答案】B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A

4.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属于第二帝国“开放性”阶段。

【答案】C

5.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主要体现在( )

A.既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注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解析】 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C两项虽符合史实,与A项相比处于次要地位;D项说法明显与A项矛盾,排除。

【答案】 A

6.(2013·聊城一模)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析】 考查材料分析和历史概念的剖析能力。题干材料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从政,这符合科举制的特点。A、B、C、D四个选项分别反映的是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故选D。

【答案】 D

7.吴晗曾形象地描述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图片反映不出着眼于地方的关系,A不正确;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不能反映图片的全部,B不正确;D说法不符合史实。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反映了专制皇权逐渐加强,直至高度发展。

【答案】C

8.(2013·厦门质检)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秦汉以后,

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抓住“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排除D项,B项正确。

【答案】B

9.(2013·广东惠州二模)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则标志着专制主义到达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C

10.(2013·孝感质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选项中涉及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A、B涉及的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C项“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的信息说明强化的是君主专制。D项制度是行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11.(201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 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 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

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分析中国专制主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对突破专制主义的“锁链”有哪些革命性的设想及主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一问前一小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有相权与皇权和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是皇权与相权基本矛盾;后一小问,要从宏观上把握,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涉及的中央行政体制有: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和一省制,不难回答。第二问前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内阁制创制和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后一小问,如何全面正确评价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现象,应一分为二,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去分析。第

三问前一小问,注意搞清孟德斯鸠的主张和地位,他是一个启蒙思想家,主张三权分立,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君主专制的;再结合材料可知目的是“恐怖”;后一小问,考查孟德斯鸠的主张和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3)目的:指出专制主义的实质就是恐怖(凶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设想: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作用:能有效地防止专制,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核心考点】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3.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4.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5.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图示概览:

演变过程:

(1)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两汉: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3)魏晋南北朝: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4)隋唐时期

①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5)宋元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6)元朝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7)明清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③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④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⑤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清朝的军机处

①设立背景: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②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③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6.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真题再现】

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

【答案】D

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

提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D。

【答案】B

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 C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下尚未形成高度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答案】C

5.(2013·上海单科·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答案】D

6.(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表述错误。

【答案】B

7.(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A正确。

【答案】A

8.(2013·大纲全国·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解析】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与题干不吻合。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

【答案】A

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答案】C

【考点分析】

从内容上看,秦至明清中央和地方机构演变的史实及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以唐朝、宋朝和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演变最为重要,而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相对较少。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宗法制多有涉及。如2013年广东文综第12题对“百姓”一词称呼的变化考查宗法制,

从趋势上看,注意把握从秦朝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不断斗争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过程。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法制等相关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原因。高考试题重视对知识纵横联系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求考生分析政治制度背后的经济和文化原因,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试题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从易错点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指中央各部门的权力运作比较协调,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有利于社会和谐,并非是指该制度完美无缺。同时,该制度只是解决了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和运作问题,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

3.

4.期日益极端的专制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过关演练】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与材料中“封建”具有不同内涵的是 ( )

A.“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B.“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

C.“高皇帝拨乱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D.“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中“封建”的内涵理解不清。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从前周公因管叔、蔡叔二叔联合殷后裔武庚叛周,故广封亲戚功臣,以作周室屏障。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中“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国(封邦建国)。认真阅读材料可知,A、C、D三项中的“封建”也是指分封诸侯国,B项中的“封建”指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

【答案】B

2.(2013·深圳期末)《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答案】B

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解析】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了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政治。

【答案】A

4.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属于第二帝国“开放性”阶段。

【答案】C

5.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主要体现在( )

A.既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注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解析】 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B、C两项虽符合史实,与A项相比处于次要地位;D项说法明显与A项矛盾,排除。

【答案】 A

6.(2013·聊城一模)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析】 考查材料分析和历史概念的剖析能力。题干材料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从政,这符合科举制的特点。A、B、C、D四个选项分别反映的是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故选D。

【答案】 D

7.吴晗曾形象地描述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图片反映不出着眼于地方的关系,A不正确;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不能反映图片的全部,B不正确;D说法不符合史实。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反映了专制皇权逐渐加强,直至高度发展。

【答案】C

8.(2013·厦门质检)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秦汉以后,

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抓住“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排除D项,B项正确。

【答案】B

9.(2013·广东惠州二模)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则标志着专制主义到达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C

10.(2013·孝感质检)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选项中涉及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A、B涉及的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C项“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的信息说明强化的是君主专制。D项制度是行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11.(2013·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 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 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 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

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分析中国专制主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对突破专制主义的“锁链”有哪些革命性的设想及主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一问前一小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有相权与皇权和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是皇权与相权基本矛盾;后一小问,要从宏观上把握,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涉及的中央行政体制有: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和一省制,不难回答。第二问前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内阁制创制和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后一小问,如何全面正确评价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现象,应一分为二,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去分析。第

三问前一小问,注意搞清孟德斯鸠的主张和地位,他是一个启蒙思想家,主张三权分立,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君主专制的;再结合材料可知目的是“恐怖”;后一小问,考查孟德斯鸠的主张和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3)目的:指出专制主义的实质就是恐怖(凶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设想: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作用:能有效地防止专制,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关内容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关注的一个重点部分.在命题方式上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是新材料.新隋景方面的命题.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地方和个人完全服从于皇帝,皇帝拥有超越于任何束缚的绝对权力.本文主要谈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作用.[知识点归纳]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 ...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结合自己教学后的反思和优秀教案而完成本作业)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 ...

  • 考纲C层次 知识点归纳封建制度特征
  • 考纲C 层次 知识点归纳 一.西欧封建制度特征C 封建制度的产生B 等级君主制B 中世纪庄园A 城市的自治B 大学兴起A 从6世纪开始到15世纪之前,中世纪西欧在政治上由封建等级制过渡到等级君主制:经济上从封建庄园经济发展到城市复兴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从宗教神学控制思想到大学兴起.这些发展促进西欧 ...

  • 高一期中复习提纲(岳麓版高中历史)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 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 ...

  • 高一历史上册教案
  • 第15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通过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失败原因,初步掌握评价历史进步的尺度. 二.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失败原因 三.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 ...

  • 2016年历史古代史复习资料(古代中国.古代世界)
  • 高三古代史复习提纲(古代中国.古代世界) (一)古代中国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和对象: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 ...

  • 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 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 要] 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历经二千三.四百年之久.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受残留的封建制度及社会风气影响着. [关键词] 君主专制:小农经济: ...

  •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 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 一.夏.商 1.王位世袭制(夏朝) --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 2.中央官制:相.卿士 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 二.西周 1.分封制 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