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收益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这就是资本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和会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3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专业性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专业银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

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能反映出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资产业务提供了银行创造利润的渠道。一般有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三大类。

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经常发生头寸不足或盈余,头寸不足的银行为弥补差额,头寸盈余的银行为使盈余资金产生短期收益,双方自然会产生资金拆借交易。

商业票据市场:是指各类票据发行、流通及转让的场所,主要包括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也包括其他融资性票据市场。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票据可以被多次转贴现。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其中法律规定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呀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调节器。

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与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它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当代货币需求包括了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 流动性陷阱: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如果存在“流动性陷阱”,意味着当局调节利率和货币政策可能是无效的。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国际通用的货币供给公式是: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为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客户可随时签发支票用于结算和日常支付。

货币乘数:乘数通常是指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倍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恢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在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的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组织机构创新等等。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名词解释: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收益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这就是资本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市场利率:是指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稳定和会员国有条件的汇率安排;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增大的外汇管制;协助会员国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是1945年与IMF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3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专业性银行:是指专门从事指定范围内的金融业务、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专业银行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范围。

分业经营:分业经营模式,是指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各个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具有明确的分工,各自经营专门的金融业务。在这种模式下,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的存贷款业务,还能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早期的银行都是全能型的。

资产业务:是运用资金的业务,能反映出银行资金的存在形态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资产业务提供了银行创造利润的渠道。一般有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三大类。

负债业务:是银行吸收资金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包括存款负债、其他负债、自有资本。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资产业务也不属于负债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银行业同业之间短期资金的拆借市场。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经常发生头寸不足或盈余,头寸不足的银行为弥补差额,头寸盈余的银行为使盈余资金产生短期收益,双方自然会产生资金拆借交易。

商业票据市场:是指各类票据发行、流通及转让的场所,主要包括商业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也包括其他融资性票据市场。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融资行为。票据可以被多次转贴现。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存款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保留的应付客户提取存款需要的准备金,其中法律规定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的部分,叫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呀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已经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资金融通行为。再贴现利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调节器。

清算业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与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它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当代货币需求包括了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如1万美元、5万元人民 流动性陷阱: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如果存在“流动性陷阱”,意味着当局调节利率和货币政策可能是无效的。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国际通用的货币供给公式是: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为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客户可随时签发支票用于结算和日常支付。

货币乘数:乘数通常是指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倍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恢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选择地使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否则中央银行便削减甚至停止向商业银行再贷款。

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在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的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组织机构创新等等。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相关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复试试题87-11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198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货币银行学复试试题选录 一.名词解释 1.解决财政赤字的基本方法 2.增值税与工商税的区别 3.我国外汇调剂 4.欧洲美元与亚洲美元 5.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 6.联行往来 7.古典概型 8.会计基本9.美国10.票据兑贴11.信 ...

  • 金融学考研必备名词解释金融衍生工具类2
  • 金融学考研必备名词解释金融衍生工具 类2 36.外汇按金交易 外汇按金交易,是指在金融机构之间及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进行的一种远期外汇买卖方 式.在交易时,交易者只付出1%-10%的按金(保证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 37.期货保证金 在期货市场上,交易者只需按期货合约价格的一定比率交纳少 ...

  • 货币银行学4学分大纲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 分] :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 [总 学 时] : 64 [适用对象] :金融.保险专业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介绍 货币银行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 ...

  • 社会信用文化_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_陈雨露
  • 2008年第3期 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 陈雨露 马 勇 * 内容提要:本文以银行业绩效为依托,纳入社会信用文化这一新的影响因子,试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综合考察决定金融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探求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业组织形式及其绩效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机 ...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多选题精选 2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多选题精选(从历年真题中抽取) 多选题 1.下列属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的有( ). A.居民委员会 B.外国驻华机构 C.机关 D.企业法人 答案:ABCD 解释:可以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包括: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团级(含)以上 军队.武警部队及分 ...

  • 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知识框架
  • 1.对于公司企业而言,股票不是最为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 2.发行可流通的债务和股权证券不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融资的主要途径 3.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重要性要大得多 金融结构的特点 4.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最重要来源 5.在各经济部门中,金融体系是受到最严格监管的部门之一 金融结 ...

  • 金融工程学的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多头: 先买进为基础,投机者于未售出前手头多有了一笔证券或商品,故称"多头".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股票期货合约,股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债券期货合约都是衍生金融工具. 期权: 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以一定的名义本金为基础,将该本金 ...

  • 名词解释和问答
  • 国际服务贸易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保险服务贸易一国保险人向另一国保险人或被保险人提供保险范围,并获得外汇的过程.生产者服务作为服务商品和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品的那些服务.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者买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服务贸易壁垒一国政府对外国服务生产 ...

  • 公司金融理论发展述评
  • ◆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就陷入了困境,传统金融理论不能解释金融市场频频发生的"异象".在对理性经济人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修正的基础上,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它以心理学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解释金融市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