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细胞 (Cell):是指有膜包围的,能独立生存和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连接: 是指细胞之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接触区域形成的稳定结构,其作用是: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连接,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维持和协调细胞间的功能活动。也称细胞间连接(intercellular junction)。

3.穿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气体、离子、小分子的运输方式 大部分需借助于膜上的镶嵌蛋白质,耗能或不耗能

4膜泡运输(transport by vesicle formation):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颗粒运输方式;伴随膜本身结构的融合、重组和移位;耗能

5.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溶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穿膜运输方式,转运过程不消耗代谢能。

6.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溶质逆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运动,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并消耗代谢能的运输方式。

7. 转运蛋白(transporter protein):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物质透过质膜,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

8. 吞噬泡(phagocytic vesicle):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时形成的囊泡

9. 胞饮小泡(pinocytic vesicle):细胞进行胞饮作用时形成的囊泡

10. 衣被小泡(coated vesicle transport):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膜泡形式,特点是膜泡外面包裹着一层蛋白质构成的衣被结构。电镜下可见表面覆盖的衣被呈毛刺状。

11.膜受体(receptor) :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称膜受体 (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称配体(ligand)) 可分为识别部 ,转换部 ,效应部

14.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指细胞间相互辨认和鉴别,对自己和异己分子认识的现象,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膜受体是细胞识别的关键要素之一

15.G蛋白(G protein):即任何可与鸟苷酸结合蛋白的总称。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α亚基有GTP和GDP的结合位点,具有GTP酶活性,能水解GTP。

16.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第二信使),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17.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在多肽链合成中,常常3-5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由mRNA 串联在一起,形成螺纹状或念珠状结构,它是合成多肽链的功能形式,当肽链合成终止后,多核糖体重新解离成单体。

18.分泌性蛋白质(Secreted protein):又称“分泌性蛋白质”,主要在附着核糖体上合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抗体蛋白、蛋白类激素等。

19.结构蛋白质 (Structural proteins):又称“内源性蛋白”,用于细胞本身或组成自身结构的蛋白质,主要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如溶酶体内的蛋白等。

20.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指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关联的膜性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小泡和核膜等,它们是统一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

21.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存在于RER腔内的一类蛋白分子, 协助多肽链进行正确折叠组装转运 协助降解不正确折叠的多肽链

22.细胞器(organelle):存在与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一定形态结构、执行特定生理功能,并且为细胞所故有的有形结构小体

23.扁平囊(flatten cisternae):组成高尔基复合体的扁平膜囊,是高尔基体的特征性结构,3-10个左右堆叠成高尔基堆

24.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通过其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酶体

25.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当初级溶酶体经过成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物质,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时,极易名为次级溶酶体。

26.多泡小体(multivesicular boby):初级溶酶体与吞饮体融合而成。

27吞噬性溶酶体(phagolysosome):由内体性溶酶体和将被水解的各种吞噬底物融合而构成。根据底物来源的不同,分为:1、自噬性溶酶体 2、异噬性溶酶体3、 终末溶酶体

28自噬性溶酶体(autophagic):底物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它们由单位膜包围,形成自体吞噬体,后者与内体性溶酶体合并形成自噬性溶酶体。

29异噬性溶酶体(heterophagolysosome): 底物是经由细胞的吞饮或吞噬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一些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如细菌、红细胞、铁蛋白酶和酶原颗粒等。

异噬性溶酶体见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白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等。

30.终末溶酶体(三级溶酶体 telolysosome):随着酶活性的逐渐降低以至消失,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作用的终末期,易名„„

31.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肌肉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是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32. 膜流(membrane flow) :指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穿梭、转移、转换和重组过程,其实质是膜脂和膜蛋白在细胞内的转移与重组过程。

33.房室化(compartmentation):即膜性细胞器对细胞的分隔作用。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功能性结构区域,称细胞内房室化或区域化。

34. 类核体(nucleoid):过氧化物媒体中常常含有电子致密度较高、排列规则的晶格结构,此乃尿酸氧化酶所形成的,故称„„

35.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ATP合酶复合体”

功能:催化ADP+Pi = ATP

36.嵴(cristae):线粒体内膜中许多向内突起的折叠,扩大膜的表面积,内室功能区域化。

37.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在细胞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并将分解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细胞呼吸。

38.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细胞内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立体网架系统,包括微管(Microtubule, MT) 、微丝(Microfilament, MF)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 IF)。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对细胞形态的形成和维持、细胞的生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

39.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 马达蛋白是细胞内物质运输颗粒和囊泡的载体。马达蛋白分为两种:驱动蛋白(利用ATP水解酶的能量向正极运输小泡)和动力蛋白(驱动向负极的运输)。它们是依赖于细胞骨架蛋白的、通过水解ATP或GTP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类蛋白。

40.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核孔是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41.核小体(nucleosomal):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H2A, H2B,H3,H4各2分子 组蛋白8聚体(核心颗粒)146bp DNA缠绕1.75圈 核小体nucleosome

42.常(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中解旋的细纤维丝,不易着色,能复制和转录,是功能活跃的染色质。在间期细胞多位于核中央,分裂期位于染色体臂。电镜下呈浅亮区。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中处于凝聚状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功能上处于静止状态的染色质。在间期细胞常位于核内膜附近及核仁周围,分裂期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或染色体臂的常染色质之间。电镜下呈深染的粗大颗粒。

43.端粒(telomere):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构成。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保证染色体DNA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44.核型(karyotype):即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45.核骨架(核基质)(cytoskeleton):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络构架系统 , 除支架作用外 , 还广泛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由MT,MF,IF组成,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可动性的特点

46.核纤层(nuclear lamina):是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的一层紧贴内核膜的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网。

47.有丝分裂器(mitotic apparatus):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两极的星体和纺锤体组成的复合装置。其作用是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能够均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48.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指染色质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有丝分裂过程。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比亲代减少一半。它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只存在于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

49.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形态、大小及结构相同,但在DNA序列上并不一致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50.联会 (synapsis):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51.二价体 (bivalent):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结合在一起称为二价体。

52四分体(tatrad) :二价体由4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染色单体构成,称为四分体。

53交换():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某些片段的互换,形成新的基因组合。交换是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

54交叉(chiasmata):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复合体结构逐渐消失,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大部分片断分开但仍有一些连接点,这些结构称“交叉”。它是交换的表现形式。

55.细胞周期(cell cycle):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生化事件而复制它的组分,然后一分为二,这种周期性的复制和分裂过 程称为细胞周期。

56. G0期细胞: 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分化,代谢活动下降,但在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

57.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指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在各类细胞的任何时间内都在表达,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而对细胞分化一般只起协助作用。如核糖体蛋白基因等。

58.奢侈基因、(Luxury gene):指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丧失这类基因对细胞的生存并无直接影响,又称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gene)。如血红蛋白基因等。

59.细胞凋亡(apoptosis):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过程,形态学改变为细胞皱缩、核内染色质浓缩、质膜出泡,形成凋亡小体,然后被巨噬细胞等吞噬销毁,不引起炎症反应。

60.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同一来源的细胞经过细胞增殖,细胞之间逐渐在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生化特性等方面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61.全能细胞(totipotent cell):在个体发育过程中,8细胞之前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这种细胞称为全能细胞

62决定(determination):细胞从分化方向确定开始到出现特异形态特征之前这一时期

二.简答题:

1.简述细胞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答。光镜。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电镜。膜相结构 非膜相结构

2.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那些重要发现促成了该模型的建立?

答。1流动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流动性,有序性;2球状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分布不对称性

3.细胞膜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什么?请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

答。(一)膜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冰冻蚀刻技术。放射性标记法。)

2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脂酶处理法。)3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二)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2、膜蛋白的运动性 (细胞融合法, 淋巴细胞成帽反应,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

4.简述细胞连接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分布。

(1)封闭连接:细胞跨膜蛋白相互融合成条索状结构,通常位于上皮组织顶端两相邻细胞间。

(2)锚定链接:跨膜连接蛋白,胞内附着蛋白,胞外配体,细胞骨架。黏合带分布于上皮组织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黏合斑分布于上皮细胞基底部;隔状连接主要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组织中;桥粒在易受牵连、摩擦的组织如口腔、食管、皮肤、子宫、心肌等的上皮细胞间最多,位于黏合带下方和侧面。半桥粒分布于上皮和结缔组织的交界面。

(3)通讯连接:A.间隙连接:盘状结构,分布最普遍,大多数动物组织中

B.化学突触分布于神经见和神经-肌肉组织

C.胞间连丝:仅见于植物细胞

答。1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1)不耗能、不需膜蛋白、依靠物质浓度差。(2)举例 脂溶性物质 气体物质 水等

2、离子通道扩散 ionic channel diffusion

(1)A “通道蛋白”;B 选择性;C 门控性; D 瞬间、大量通过;F 不耗能(2)分类和举例 A 电压门控通道:特点:依靠膜电位 举例:Na+、K+、Ca2+等离子通道 B 配体门控通道:特点:依靠化学物质(配体)与受体结合 举例:乙酰胆碱通道 C 机械门控通道:特点:依靠机械压力 举例:听觉毛细胞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1)特点 A 需“载体蛋白”(镶嵌蛋白) B 高度特异性(载体易位机制) C 饱和性 D 不耗能

(2)举例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进入红细胞

4、离子泵 ion pump (1)举例Na+-K+泵(Na+- K +ATP酶),Ca2+泵,H+泵等

(2)特点A 需“载体蛋白”,具有离子的结合位点和 ATP酶活性B 分解ATP, 造成亲和力的变化

5、伴随运输(协同运输)cotransport(coupled transport)

(1)特点A 需“转运蛋白”(同向运输载体),不直接利用ATP,利用Na+ 跨膜梯度驱动。 B 需Na+泵消耗ATP转运Na+,造成 膜内外Na+浓度差。

(2)举例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6胞吞作用(endocytosis)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1)吞入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无机尘粒和细胞碎片(2)物质附着-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3)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

[2] 胞饮作用(pinocytosis)(1)大分子液体溶质或极微小颗粒;(2)液体吸附-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3)形成“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7胞吐作用1、特点膜融合、小泡运输、 耗能

2、举例蛋白质如胰岛素、小分子如组胺

6.血液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被转运到细胞内部利用的?这种转运方式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①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具有自身调节能力;(1分)

②低密度脂蛋白(或LDL)颗粒是胆固醇的运输形式,由肝脏合成进入血液,悬浮其中;(1分)

③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便合成LDL受体蛋白,并插入质膜中;(1分)

④与LDL特异结合的受体自动向有被小窝处集中;(1分)

⑤有被小窝内陷形成衣被小泡;(1分)

⑥衣被小泡内移过程中,很快脱去衣被成为无被小泡;(1分)

⑦与其它的无被小泡融合成膜内体 (或晚期内体);(1分)

+⑧在内体膜上H泵的作用下,使其pH下降至5-6,诱发其中的LDL受体与LDL颗粒脱离,并返回质膜;(1分)

⑨LDL进入溶酶体,水解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1分)

⑩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细胞便停止合成胆固醇过程,并关闭合成LDL受体的途径,暂停吸收外源胆固醇。(1分) (LDL颗粒与LDL受体结合--〉有被小泡 ——〉无被小泡——〉与早期内体结合——〉PH下降——〉受体与LDL分离——〉含LDL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分解——〉细胞质其中含受体小泡,返回循环运输.)

特点:1有受体参与,特异性强.2选择浓缩机制,速度快.3有被小泡运输

7.膜受体的特性是什么?

答(1)受体的特异性与其非绝对性 空间构象互补:锁钥式 诱导契合

(2)可饱和性(3)高亲和性(4)可逆性(5)特定的组织定位

8.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什么?

答 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各类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

9.糙面内质网与光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一)糙面内质网的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Protein synthesis);

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蛋白质的折叠(Protein folding);

蛋白质的糖基化 (Protein glycosylation);

蛋白质的运输(Protein transport).

(二)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脂质合成 2、糖原代谢3、解毒作用4、 Ca2+的贮存和Ca2+浓度的调5、 胃酸、胆汁的合成和分泌二

举例说明。(见课件)(试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论述细胞的整体性。)(糖蛋白(一种分泌性蛋白质)是怎样合成和分泌的?)

答 在细胞核内:进行粘蛋白翻译模板mRNA的转录——〉mRNA经核孔入胞质内——〉在核糖体内:粘蛋白多肽链翻译——〉经SRP介导与ER结合——〉进入RER内:粘蛋白多肽翻译、折叠及初步糖基化——〉出芽膜性小泡运输——〉高尔基复合体内:粘蛋白完全糖基化、分选、浓缩——〉出芽膜性小泡运输——〉胞质内: 分泌小泡在细胞骨架的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胞吐作用外排整个过程所需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12.人体衰老红细胞是被巨噬细胞清除的,试述其被清除的全部过程。

答: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①细胞间相互识别的过程:衰老红细胞表面的糖链丧失了唾液酸,暴露半乳糖残基,成为巨噬细胞的专一识别位点,导致衰老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结合;

②吞噬的过程:吸附有衰老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其吸附区域的细胞膜凹陷,通过形成吞噬体,将红细胞吞入; ③被溶酶体消化分解:吞噬体与巨噬细胞内的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或次级溶酶体),被其中的酸性水解酶逐步消化分解,并将产生的小分子以胞吐方式排除细胞,或存留于胞内形成残留小体(或三级溶酶体,或终末溶酶体)。

13.溶酶体有哪些种类?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功能?

第一种分类: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根据底物性质分为吞噬性溶酶体,多泡体

根据底物来源分为自噬性溶酶体(自体吞噬泡),异噬性溶酶体(异体吞噬泡)

三级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 分为含铁小体 脂褐素 髓样结构

第二种分类:

内体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

吞噬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分为 自噬性溶酶体, 异噬性溶酶体, 混合性溶酶体, 终末溶酶体

内体性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运输小泡与细胞胞吐作用形成的晚内体合并后衍变成的。

吞噬性溶酶体,底物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细胞内含物或胞外物质等,它们由单位膜包围,形成自噬或异噬体,后者与内体性溶酶体合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

终末溶酶体(三级溶酶体,残质体) 溶酶体功能进入终末状态形成三级溶酶体分为 含铁小体 脂褐素 髓样结构 功能:消化功能 自溶作用 参与激素的生成 参与骨质更新 在器官组织变态与萎缩中发挥作用(防御功能) 参与受精作用

14.过氧化物酶体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功能?

膜性细胞器,含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形态、大小多样,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常含有类核体或类晶体结构,为尿酸氧化酶 膜内侧有“边缘板”,决定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如半月形,长方形)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各种氧化酶能氧化多种底物(RH2)。在氧化过程中,氧化酶能使氧还原为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酶能把能把过氧化氢还原成水,这样就免除了H2O2对细胞的危害。

功能:解毒, 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偶联, 调节细胞张力, 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

15.简述泰-萨病、矽肺、痛风、Zellweger脑肝肾综合征的病因。

泰-萨病 氨基己糖酶缺乏→GM2神经节苷脂累积

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硅石粉尘而引起的肺广泛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痛风 白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 尿酸盐改变溶酶体膜稳定性 溶酶体水解酶等物质释放白细胞自溶坏死 急性炎症、异物性肉芽肿、尿酸性肾结石等

Zellweger脑肝肾综合征 原发性过氧化物酶体缺陷

16.何为房室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房室化:内膜系统的出现,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些相互分隔的膜性区室,这些区室构成了细胞内特殊的微环境,由于这种微环境的形成,将独特酶系统局限在细胞内特定的区域,使得细胞内特定的生化反应过程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从而减少了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间相互干扰,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效率,内膜系统的这种分隔作用成为房室化

意义:1.减少了生化反应之间的干扰,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效率

2.房室化细胞器对蛋白质的分选、运输和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17.简述G蛋白参与的两种信号通路信号转导过程。

(1)cAMP信号通路:激素与受体结合,Rs变构,后与Gsα结合,导致Gsα变构,GTP置换GDP,使Gsα与Gsβ、Gsγ分离,而与AC结合,Rs与Gs分离。AC被激活后,催化ATP生成cAMP,cAMP激活PKA。然后PKA进而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继而激活其他酶,引起生命活动的变化

(2)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膜受体与其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通过膜上的G蛋白活化磷酯酶C,催化细胞膜上的4,5-二磷脂酰肌醇分解为两个重要的细胞内第二信号:二酰甘油(DAG)和1,4,5-三磷酸肌醇(IP3),进而使细胞产生对外界信号(第一信号)的相应反应。

18.高尔基复合体和糙面内质网在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方面各有哪些贡献?

糙面内质网:

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修饰

1、参与蛋白质的折叠2、参与蛋白质的初步糖基化作用3、参与蛋白质的胞内运输

高尔基复合体:

1细胞的分泌活动;2、糖蛋白的加工合成;3、蛋白质的水解;4、蛋白质的分选与胞内膜泡运输。

19.细胞呼吸由几个步骤组成?分别是在细胞的哪些部位进行的?

答:(1)、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2)、乙酰辅酶A的生成 线粒体基质

(3)、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基质

(4)、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 化线粒体内膜

20.简述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答:双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性的膜性囊中囊结构

(一)外膜1、厚约5~7nm;2、多套转运蛋白,成筒状排列;3、通透性高。单胺氧化酶是外膜的标志酶。

(二)内膜1、厚约4.5nm ;2、具运输蛋白,转移小分子;3、通透性低(高度选择通透性)。 4内膜上还有电子传递链5 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三)嵴(cristae) 双层膜构成,形态各异。扩大膜的表面积,内室功能区域化。

(四)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

又称“ATP合酶复合体” 功能:催化ADP+Pi = ATP

(五)基质(matrix) 与三羟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酶都存在于基质之中。此外还含有DNA、tRNA、rRNA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和核糖体。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线粒体基质的功能是主要是进行三羟酸循环。

(六)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 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21.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答:线粒体具有自我繁殖所必需的基本成分,其中不仅存在DNA(mtDNA),可自我复制;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一套信息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体系(mRNA、rRNA、tRNA、核糖体和氨基酸活化酶等),可合成10%左右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少,主要是与内膜结合的蛋白质,90%的线粒体蛋白质来源于核mRNA的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内合成;而且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核的遗传装置。

由此可见,线粒体的自我繁殖及一系列功能活动是受自身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故称半自主性细胞器。

22.简述细胞骨架的功能。

答一、支架作用

(一)维持各种细胞形状(二)固定和支持细胞器和细胞核(三)参与细胞间的连接

二、参与细胞运动

(一)细胞的位置移动 1. 纤毛、鞭毛摆动2. 阿米巴运动 3. 变皱膜运动4. 顶体反应

(二)细胞的形态改变 1. 肌纤维收缩舒张2. 胞质分裂 3. 轴突生长、伪足等

(三)细胞内结构的运动 1. 细胞内颗粒物质、细胞器的运动2. 染色体分离

答 核膜nuclear membrane外核膜 内核膜

染色质chromatin

核仁nucleolus

核骨架nuclear scafold

核纤层nuclear lammina 25.试述异、常染色质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常染色质

状 态

含 量

分 布

转录活性

复制先后 松散状态 占10% 核中央 有 先复制(早S期) 异染色质 凝集状态 占90% 核内膜附近、 核仁周围 无\低 后复制(晚S期)

26.细胞核有哪些功能?

答 遗传物质的驻存、复制和转录,也是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和繁殖的中心,对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真核生物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染色体活动独立 时间短 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完全相同 减数分裂

真核生物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时间长 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

28.简述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分子基础 (即减数分裂的意义)。

答:维持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即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使生物种内生殖细胞遗传基础多样性、变异性的一种机制,即遗传的变异性。

1.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2.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 精子与卵之间的随机组合

29.简述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时间长,合成DNA与相关蛋白质,过程同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Ⅰ

前期Ⅰ

a细线期(凝线期)Lepotene stage: c粗线期(pachytene stage):

核、核仁体积增大 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可见二价体结构;

染色质凝集,可见染色粒构成细线;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染色体成单一线状,分不清两条染色单体 d双线期 (diplotene stage):

b偶线期 (zygotene stage):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去联会

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 四分体清晰,交叉结构清晰

二价体形成 RNA合成活跃

持续时间长 •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压缩更加粗短

e终变期 (deplotene stage): • 端化现象出现,形成“+”或“O”各种形状 • 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Ⅰ: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

后期Ⅰ 1、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两极移动

2、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染色体数成为原来的一半,即由2n变为n 染色体解螺旋,成细线状;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 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间期:时间很短或无 不合成DNA

减数分裂Ⅱ:前期Ⅱ:同有丝分裂中期Ⅱ:二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末期Ⅱ:同有丝分裂

答:组成:细胞周期蛋白-Cdk复合体等蛋白(中央控制器)、检查点(关卡)

一、中央控制器的组成

(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三)Cdk活化激酶(Cdk activating kinase, CAK)

(四)Cdk抑制蛋白(Cdk inhibitor protein, CKI)

注:细胞周期蛋白和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成分

二、细胞周期检查点 (cell cycle checkpoint)

R点或start)

G2或G2/M检查点

有丝分裂中期检查点

DNA复制检查点

DNA损伤检查点

32.处于G1期的细胞的命运可能有哪些?

不再增殖(不育细胞) 继续增殖(增殖细胞) Go细胞(暂不增殖细胞)

33. 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细胞分化的基础:

细胞稳定产生特异性蛋白质是细胞定向分化的的基础。

细胞分化的特点:

稳定性:分化细胞间的差异是稳定的

预定性: 分化方向的确定早于形态差异

时空性:受发育阶段和所处环境的调控

限制性:分化潜能和生理功能逐渐变窄

34.如何理解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分化潜能逐渐被限制的过程?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潜能逐渐变窄:受精卵是全能细胞,从原肠胚细胞排列成三胚层后,各胚层在分化潜能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只倾向于发育为本胚层的组织器官。三胚层失去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但仍具有发育成多种表型的能力,为多能细胞。经过器官发生,各种组织、细胞的发育命运最终决定,在形态上特化,在功能上专一化,为专能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渐由全能局限为多能,最终成为稳定性单能,其分化潜能逐渐被限制。

名词解释的重点英文

膜内在蛋白质(integral protein) 、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膜周边蛋白 (peripheral protein)、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器(organelle)、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内膜系统的成员(英文)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溶酶体Lysosome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核膜nuclear membrane小泡vesicle

多聚核糖体( polyribosome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微管组织中心(MTOC)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核小体(nucleosome)、常染色质(euchromatin)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核型(karyotype) 、核仁组织者区(NOR)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细胞周期(cell cycle)、联会(synapsis) 、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

交叉(chiasmata) PCC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奢侈基因(Luxury gene)

一.名词解释:

1细胞 (Cell):是指有膜包围的,能独立生存和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是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连接: 是指细胞之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接触区域形成的稳定结构,其作用是: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连接,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维持和协调细胞间的功能活动。也称细胞间连接(intercellular junction)。

3.穿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气体、离子、小分子的运输方式 大部分需借助于膜上的镶嵌蛋白质,耗能或不耗能

4膜泡运输(transport by vesicle formation):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颗粒运输方式;伴随膜本身结构的融合、重组和移位;耗能

5.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溶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穿膜运输方式,转运过程不消耗代谢能。

6.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溶质逆浓度梯度和电化学梯度运动,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并消耗代谢能的运输方式。

7. 转运蛋白(transporter protein):选择性地使非自由扩散的小分子物质透过质膜,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

8. 吞噬泡(phagocytic vesicle):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时形成的囊泡

9. 胞饮小泡(pinocytic vesicle):细胞进行胞饮作用时形成的囊泡

10. 衣被小泡(coated vesicle transport):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膜泡形式,特点是膜泡外面包裹着一层蛋白质构成的衣被结构。电镜下可见表面覆盖的衣被呈毛刺状。

11.膜受体(receptor) : 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统称为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称膜受体 (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称配体(ligand)) 可分为识别部 ,转换部 ,效应部

14.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指细胞间相互辨认和鉴别,对自己和异己分子认识的现象,有种属、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膜受体是细胞识别的关键要素之一

15.G蛋白(G protein):即任何可与鸟苷酸结合蛋白的总称。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α亚基有GTP和GDP的结合位点,具有GTP酶活性,能水解GTP。

16.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第二信使),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17.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在多肽链合成中,常常3-5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由mRNA 串联在一起,形成螺纹状或念珠状结构,它是合成多肽链的功能形式,当肽链合成终止后,多核糖体重新解离成单体。

18.分泌性蛋白质(Secreted protein):又称“分泌性蛋白质”,主要在附着核糖体上合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抗体蛋白、蛋白类激素等。

19.结构蛋白质 (Structural proteins):又称“内源性蛋白”,用于细胞本身或组成自身结构的蛋白质,主要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如溶酶体内的蛋白等。

20.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指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关联的膜性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小泡和核膜等,它们是统一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

21.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存在于RER腔内的一类蛋白分子, 协助多肽链进行正确折叠组装转运 协助降解不正确折叠的多肽链

22.细胞器(organelle):存在与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一定形态结构、执行特定生理功能,并且为细胞所故有的有形结构小体

23.扁平囊(flatten cisternae):组成高尔基复合体的扁平膜囊,是高尔基体的特征性结构,3-10个左右堆叠成高尔基堆

24.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通过其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酶体

25.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当初级溶酶体经过成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物质,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时,极易名为次级溶酶体。

26.多泡小体(multivesicular boby):初级溶酶体与吞饮体融合而成。

27吞噬性溶酶体(phagolysosome):由内体性溶酶体和将被水解的各种吞噬底物融合而构成。根据底物来源的不同,分为:1、自噬性溶酶体 2、异噬性溶酶体3、 终末溶酶体

28自噬性溶酶体(autophagic):底物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它们由单位膜包围,形成自体吞噬体,后者与内体性溶酶体合并形成自噬性溶酶体。

29异噬性溶酶体(heterophagolysosome): 底物是经由细胞的吞饮或吞噬而被摄入细胞内的外源性物质,包括一些大分子物质和细胞,如细菌、红细胞、铁蛋白酶和酶原颗粒等。

异噬性溶酶体见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白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等。

30.终末溶酶体(三级溶酶体 telolysosome):随着酶活性的逐渐降低以至消失,进入溶酶体生理功能作用的终末期,易名„„

31.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肌肉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是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32. 膜流(membrane flow) :指细胞的膜成分在质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穿梭、转移、转换和重组过程,其实质是膜脂和膜蛋白在细胞内的转移与重组过程。

33.房室化(compartmentation):即膜性细胞器对细胞的分隔作用。内膜系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个彼此隔离、相互独立的功能性结构区域,称细胞内房室化或区域化。

34. 类核体(nucleoid):过氧化物媒体中常常含有电子致密度较高、排列规则的晶格结构,此乃尿酸氧化酶所形成的,故称„„

35.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ATP合酶复合体”

功能:催化ADP+Pi = ATP

36.嵴(cristae):线粒体内膜中许多向内突起的折叠,扩大膜的表面积,内室功能区域化。

37.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在细胞特定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并将分解代谢所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中,这一过程称细胞呼吸。

38.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细胞内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立体网架系统,包括微管(Microtubule, MT) 、微丝(Microfilament, MF)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 IF)。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变动性的特点,对细胞形态的形成和维持、细胞的生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

39.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 马达蛋白是细胞内物质运输颗粒和囊泡的载体。马达蛋白分为两种:驱动蛋白(利用ATP水解酶的能量向正极运输小泡)和动力蛋白(驱动向负极的运输)。它们是依赖于细胞骨架蛋白的、通过水解ATP或GTP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一类蛋白。

40.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核孔是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41.核小体(nucleosomal):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H2A, H2B,H3,H4各2分子 组蛋白8聚体(核心颗粒)146bp DNA缠绕1.75圈 核小体nucleosome

42.常(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中解旋的细纤维丝,不易着色,能复制和转录,是功能活跃的染色质。在间期细胞多位于核中央,分裂期位于染色体臂。电镜下呈浅亮区。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中处于凝聚状态、着色深,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功能上处于静止状态的染色质。在间期细胞常位于核内膜附近及核仁周围,分裂期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或染色体臂的常染色质之间。电镜下呈深染的粗大颗粒。

43.端粒(telomere):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构成。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保证染色体DNA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44.核型(karyotype):即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45.核骨架(核基质)(cytoskeleton):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络构架系统 , 除支架作用外 , 还广泛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由MT,MF,IF组成,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可动性的特点

46.核纤层(nuclear lamina):是广泛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的一层紧贴内核膜的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网。

47.有丝分裂器(mitotic apparatus):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两极的星体和纺锤体组成的复合装置。其作用是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能够均匀的分配到子代细胞中。

48.减数分裂(meiosis):减数分裂指染色质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有丝分裂过程。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比亲代减少一半。它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之一,只存在于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的成熟过程中。

49.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形态、大小及结构相同,但在DNA序列上并不一致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50.联会 (synapsis): 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51.二价体 (bivalent):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复合体结合在一起称为二价体。

52四分体(tatrad) :二价体由4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染色单体构成,称为四分体。

53交换():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某些片段的互换,形成新的基因组合。交换是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

54交叉(chiasmata):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联会复合体结构逐渐消失,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大部分片断分开但仍有一些连接点,这些结构称“交叉”。它是交换的表现形式。

55.细胞周期(cell cycle):一个细胞经过一系列生化事件而复制它的组分,然后一分为二,这种周期性的复制和分裂过 程称为细胞周期。

56. G0期细胞: 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分化,代谢活动下降,但在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

57.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指维持细胞最低限度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在各类细胞的任何时间内都在表达,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而对细胞分化一般只起协助作用。如核糖体蛋白基因等。

58.奢侈基因、(Luxury gene):指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丧失这类基因对细胞的生存并无直接影响,又称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gene)。如血红蛋白基因等。

59.细胞凋亡(apoptosis):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过程,形态学改变为细胞皱缩、核内染色质浓缩、质膜出泡,形成凋亡小体,然后被巨噬细胞等吞噬销毁,不引起炎症反应。

60.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同一来源的细胞经过细胞增殖,细胞之间逐渐在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生化特性等方面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61.全能细胞(totipotent cell):在个体发育过程中,8细胞之前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这种细胞称为全能细胞

62决定(determination):细胞从分化方向确定开始到出现特异形态特征之前这一时期

二.简答题:

1.简述细胞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答。光镜。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电镜。膜相结构 非膜相结构

2.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那些重要发现促成了该模型的建立?

答。1流动的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流动性,有序性;2球状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分布不对称性

3.细胞膜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什么?请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

答。(一)膜的不对称性 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冰冻蚀刻技术。放射性标记法。)

2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脂酶处理法。)3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

(二)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2、膜蛋白的运动性 (细胞融合法, 淋巴细胞成帽反应, 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

4.简述细胞连接的种类、结构特征和分布。

(1)封闭连接:细胞跨膜蛋白相互融合成条索状结构,通常位于上皮组织顶端两相邻细胞间。

(2)锚定链接:跨膜连接蛋白,胞内附着蛋白,胞外配体,细胞骨架。黏合带分布于上皮组织顶部紧密连接的下方;黏合斑分布于上皮细胞基底部;隔状连接主要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组织中;桥粒在易受牵连、摩擦的组织如口腔、食管、皮肤、子宫、心肌等的上皮细胞间最多,位于黏合带下方和侧面。半桥粒分布于上皮和结缔组织的交界面。

(3)通讯连接:A.间隙连接:盘状结构,分布最普遍,大多数动物组织中

B.化学突触分布于神经见和神经-肌肉组织

C.胞间连丝:仅见于植物细胞

答。1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1)不耗能、不需膜蛋白、依靠物质浓度差。(2)举例 脂溶性物质 气体物质 水等

2、离子通道扩散 ionic channel diffusion

(1)A “通道蛋白”;B 选择性;C 门控性; D 瞬间、大量通过;F 不耗能(2)分类和举例 A 电压门控通道:特点:依靠膜电位 举例:Na+、K+、Ca2+等离子通道 B 配体门控通道:特点:依靠化学物质(配体)与受体结合 举例:乙酰胆碱通道 C 机械门控通道:特点:依靠机械压力 举例:听觉毛细胞

3、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1)特点 A 需“载体蛋白”(镶嵌蛋白) B 高度特异性(载体易位机制) C 饱和性 D 不耗能

(2)举例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进入红细胞

4、离子泵 ion pump (1)举例Na+-K+泵(Na+- K +ATP酶),Ca2+泵,H+泵等

(2)特点A 需“载体蛋白”,具有离子的结合位点和 ATP酶活性B 分解ATP, 造成亲和力的变化

5、伴随运输(协同运输)cotransport(coupled transport)

(1)特点A 需“转运蛋白”(同向运输载体),不直接利用ATP,利用Na+ 跨膜梯度驱动。 B 需Na+泵消耗ATP转运Na+,造成 膜内外Na+浓度差。

(2)举例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等。

6胞吞作用(endocytosis)

[1.]吞噬作用(phagocytosis)(1)吞入较大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如细菌、无机尘粒和细胞碎片(2)物质附着-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3)形成“吞噬体”或“吞噬泡”

[2] 胞饮作用(pinocytosis)(1)大分子液体溶质或极微小颗粒;(2)液体吸附-膜凹陷-膜分离-膜融合;(3)形成“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7胞吐作用1、特点膜融合、小泡运输、 耗能

2、举例蛋白质如胰岛素、小分子如组胺

6.血液中的胆固醇是如何被转运到细胞内部利用的?这种转运方式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①细胞对胆固醇的吸收和利用具有自身调节能力;(1分)

②低密度脂蛋白(或LDL)颗粒是胆固醇的运输形式,由肝脏合成进入血液,悬浮其中;(1分)

③当细胞需要胆固醇时,便合成LDL受体蛋白,并插入质膜中;(1分)

④与LDL特异结合的受体自动向有被小窝处集中;(1分)

⑤有被小窝内陷形成衣被小泡;(1分)

⑥衣被小泡内移过程中,很快脱去衣被成为无被小泡;(1分)

⑦与其它的无被小泡融合成膜内体 (或晚期内体);(1分)

+⑧在内体膜上H泵的作用下,使其pH下降至5-6,诱发其中的LDL受体与LDL颗粒脱离,并返回质膜;(1分)

⑨LDL进入溶酶体,水解为游离的胆固醇被细胞利用;(1分)

⑩当细胞内胆固醇过多,细胞便停止合成胆固醇过程,并关闭合成LDL受体的途径,暂停吸收外源胆固醇。(1分) (LDL颗粒与LDL受体结合--〉有被小泡 ——〉无被小泡——〉与早期内体结合——〉PH下降——〉受体与LDL分离——〉含LDL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分解——〉细胞质其中含受体小泡,返回循环运输.)

特点:1有受体参与,特异性强.2选择浓缩机制,速度快.3有被小泡运输

7.膜受体的特性是什么?

答(1)受体的特异性与其非绝对性 空间构象互补:锁钥式 诱导契合

(2)可饱和性(3)高亲和性(4)可逆性(5)特定的组织定位

8.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什么?

答 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各类细胞表面受体间或受体与大分子间互补形式的相互作用。

9.糙面内质网与光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一)糙面内质网的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Protein synthesis);

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蛋白质的折叠(Protein folding);

蛋白质的糖基化 (Protein glycosylation);

蛋白质的运输(Protein transport).

(二)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脂质合成 2、糖原代谢3、解毒作用4、 Ca2+的贮存和Ca2+浓度的调5、 胃酸、胆汁的合成和分泌二

举例说明。(见课件)(试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论述细胞的整体性。)(糖蛋白(一种分泌性蛋白质)是怎样合成和分泌的?)

答 在细胞核内:进行粘蛋白翻译模板mRNA的转录——〉mRNA经核孔入胞质内——〉在核糖体内:粘蛋白多肽链翻译——〉经SRP介导与ER结合——〉进入RER内:粘蛋白多肽翻译、折叠及初步糖基化——〉出芽膜性小泡运输——〉高尔基复合体内:粘蛋白完全糖基化、分选、浓缩——〉出芽膜性小泡运输——〉胞质内: 分泌小泡在细胞骨架的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胞吐作用外排整个过程所需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12.人体衰老红细胞是被巨噬细胞清除的,试述其被清除的全部过程。

答: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①细胞间相互识别的过程:衰老红细胞表面的糖链丧失了唾液酸,暴露半乳糖残基,成为巨噬细胞的专一识别位点,导致衰老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结合;

②吞噬的过程:吸附有衰老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其吸附区域的细胞膜凹陷,通过形成吞噬体,将红细胞吞入; ③被溶酶体消化分解:吞噬体与巨噬细胞内的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或次级溶酶体),被其中的酸性水解酶逐步消化分解,并将产生的小分子以胞吐方式排除细胞,或存留于胞内形成残留小体(或三级溶酶体,或终末溶酶体)。

13.溶酶体有哪些种类?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功能?

第一种分类: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根据底物性质分为吞噬性溶酶体,多泡体

根据底物来源分为自噬性溶酶体(自体吞噬泡),异噬性溶酶体(异体吞噬泡)

三级溶酶体tertiary lysosome 分为含铁小体 脂褐素 髓样结构

第二种分类:

内体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

吞噬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分为 自噬性溶酶体, 异噬性溶酶体, 混合性溶酶体, 终末溶酶体

内体性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的运输小泡与细胞胞吐作用形成的晚内体合并后衍变成的。

吞噬性溶酶体,底物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即来自细胞内衰老和崩解的细胞器或细胞内含物或胞外物质等,它们由单位膜包围,形成自噬或异噬体,后者与内体性溶酶体合并形成吞噬性溶酶体

终末溶酶体(三级溶酶体,残质体) 溶酶体功能进入终末状态形成三级溶酶体分为 含铁小体 脂褐素 髓样结构 功能:消化功能 自溶作用 参与激素的生成 参与骨质更新 在器官组织变态与萎缩中发挥作用(防御功能) 参与受精作用

14.过氧化物酶体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功能?

膜性细胞器,含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形态、大小多样,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常含有类核体或类晶体结构,为尿酸氧化酶 膜内侧有“边缘板”,决定着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态(如半月形,长方形)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各种氧化酶能氧化多种底物(RH2)。在氧化过程中,氧化酶能使氧还原为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酶能把能把过氧化氢还原成水,这样就免除了H2O2对细胞的危害。

功能:解毒, 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偶联, 调节细胞张力, 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

15.简述泰-萨病、矽肺、痛风、Zellweger脑肝肾综合征的病因。

泰-萨病 氨基己糖酶缺乏→GM2神经节苷脂累积

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硅石粉尘而引起的肺广泛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痛风 白细胞吞噬尿酸盐结晶 尿酸盐改变溶酶体膜稳定性 溶酶体水解酶等物质释放白细胞自溶坏死 急性炎症、异物性肉芽肿、尿酸性肾结石等

Zellweger脑肝肾综合征 原发性过氧化物酶体缺陷

16.何为房室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房室化:内膜系统的出现,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些相互分隔的膜性区室,这些区室构成了细胞内特殊的微环境,由于这种微环境的形成,将独特酶系统局限在细胞内特定的区域,使得细胞内特定的生化反应过程在特定区域内进行,从而减少了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间相互干扰,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效率,内膜系统的这种分隔作用成为房室化

意义:1.减少了生化反应之间的干扰,提高了细胞新陈代谢的效率

2.房室化细胞器对蛋白质的分选、运输和定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17.简述G蛋白参与的两种信号通路信号转导过程。

(1)cAMP信号通路:激素与受体结合,Rs变构,后与Gsα结合,导致Gsα变构,GTP置换GDP,使Gsα与Gsβ、Gsγ分离,而与AC结合,Rs与Gs分离。AC被激活后,催化ATP生成cAMP,cAMP激活PKA。然后PKA进而催化靶蛋白磷酸化,继而激活其他酶,引起生命活动的变化

(2)磷脂酰基醇信号通路:膜受体与其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通过膜上的G蛋白活化磷酯酶C,催化细胞膜上的4,5-二磷脂酰肌醇分解为两个重要的细胞内第二信号:二酰甘油(DAG)和1,4,5-三磷酸肌醇(IP3),进而使细胞产生对外界信号(第一信号)的相应反应。

18.高尔基复合体和糙面内质网在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方面各有哪些贡献?

糙面内质网:

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修饰

1、参与蛋白质的折叠2、参与蛋白质的初步糖基化作用3、参与蛋白质的胞内运输

高尔基复合体:

1细胞的分泌活动;2、糖蛋白的加工合成;3、蛋白质的水解;4、蛋白质的分选与胞内膜泡运输。

19.细胞呼吸由几个步骤组成?分别是在细胞的哪些部位进行的?

答:(1)、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2)、乙酰辅酶A的生成 线粒体基质

(3)、三羧酸循环 线粒体基质

(4)、电子传递偶联的氧化磷酸 化线粒体内膜

20.简述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答:双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性的膜性囊中囊结构

(一)外膜1、厚约5~7nm;2、多套转运蛋白,成筒状排列;3、通透性高。单胺氧化酶是外膜的标志酶。

(二)内膜1、厚约4.5nm ;2、具运输蛋白,转移小分子;3、通透性低(高度选择通透性)。 4内膜上还有电子传递链5 内膜的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

(三)嵴(cristae) 双层膜构成,形态各异。扩大膜的表面积,内室功能区域化。

(四)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面上垂直附着的柄球状小体。

又称“ATP合酶复合体” 功能:催化ADP+Pi = ATP

(五)基质(matrix) 与三羟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酶都存在于基质之中。此外还含有DNA、tRNA、rRNA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和核糖体。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线粒体基质的功能是主要是进行三羟酸循环。

(六)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 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21.为什么说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答:线粒体具有自我繁殖所必需的基本成分,其中不仅存在DNA(mtDNA),可自我复制;而且还有其自身的一套信息表达和蛋白质合成体系(mRNA、rRNA、tRNA、核糖体和氨基酸活化酶等),可合成10%左右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少,主要是与内膜结合的蛋白质,90%的线粒体蛋白质来源于核mRNA的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内合成;而且其转录和翻译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核的遗传装置。

由此可见,线粒体的自我繁殖及一系列功能活动是受自身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故称半自主性细胞器。

22.简述细胞骨架的功能。

答一、支架作用

(一)维持各种细胞形状(二)固定和支持细胞器和细胞核(三)参与细胞间的连接

二、参与细胞运动

(一)细胞的位置移动 1. 纤毛、鞭毛摆动2. 阿米巴运动 3. 变皱膜运动4. 顶体反应

(二)细胞的形态改变 1. 肌纤维收缩舒张2. 胞质分裂 3. 轴突生长、伪足等

(三)细胞内结构的运动 1. 细胞内颗粒物质、细胞器的运动2. 染色体分离

答 核膜nuclear membrane外核膜 内核膜

染色质chromatin

核仁nucleolus

核骨架nuclear scafold

核纤层nuclear lammina 25.试述异、常染色质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

常染色质

状 态

含 量

分 布

转录活性

复制先后 松散状态 占10% 核中央 有 先复制(早S期) 异染色质 凝集状态 占90% 核内膜附近、 核仁周围 无\低 后复制(晚S期)

26.细胞核有哪些功能?

答 遗传物质的驻存、复制和转录,也是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和繁殖的中心,对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真核生物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染色体活动独立 时间短 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代完全相同 减数分裂

真核生物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时间长 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含有不同遗传物质

28.简述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分子基础 (即减数分裂的意义)。

答:维持物种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即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使生物种内生殖细胞遗传基础多样性、变异性的一种机制,即遗传的变异性。

1.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2.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 精子与卵之间的随机组合

29.简述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时间长,合成DNA与相关蛋白质,过程同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Ⅰ

前期Ⅰ

a细线期(凝线期)Lepotene stage: c粗线期(pachytene stage):

核、核仁体积增大 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可见二价体结构;

染色质凝集,可见染色粒构成细线;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染色体成单一线状,分不清两条染色单体 d双线期 (diplotene stage):

b偶线期 (zygotene stage):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去联会

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 四分体清晰,交叉结构清晰

二价体形成 RNA合成活跃

持续时间长 • 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压缩更加粗短

e终变期 (deplotene stage): • 端化现象出现,形成“+”或“O”各种形状 • 核仁、核膜消失

中期Ⅰ: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

后期Ⅰ 1、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两极移动

2、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染色体数成为原来的一半,即由2n变为n 染色体解螺旋,成细线状;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 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间期:时间很短或无 不合成DNA

减数分裂Ⅱ:前期Ⅱ:同有丝分裂中期Ⅱ:二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末期Ⅱ:同有丝分裂

答:组成:细胞周期蛋白-Cdk复合体等蛋白(中央控制器)、检查点(关卡)

一、中央控制器的组成

(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三)Cdk活化激酶(Cdk activating kinase, CAK)

(四)Cdk抑制蛋白(Cdk inhibitor protein, CKI)

注:细胞周期蛋白和Cdk是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成分

二、细胞周期检查点 (cell cycle checkpoint)

R点或start)

G2或G2/M检查点

有丝分裂中期检查点

DNA复制检查点

DNA损伤检查点

32.处于G1期的细胞的命运可能有哪些?

不再增殖(不育细胞) 继续增殖(增殖细胞) Go细胞(暂不增殖细胞)

33. 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细胞分化的基础:

细胞稳定产生特异性蛋白质是细胞定向分化的的基础。

细胞分化的特点:

稳定性:分化细胞间的差异是稳定的

预定性: 分化方向的确定早于形态差异

时空性:受发育阶段和所处环境的调控

限制性:分化潜能和生理功能逐渐变窄

34.如何理解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分化潜能逐渐被限制的过程?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潜能逐渐变窄:受精卵是全能细胞,从原肠胚细胞排列成三胚层后,各胚层在分化潜能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只倾向于发育为本胚层的组织器官。三胚层失去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但仍具有发育成多种表型的能力,为多能细胞。经过器官发生,各种组织、细胞的发育命运最终决定,在形态上特化,在功能上专一化,为专能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渐由全能局限为多能,最终成为稳定性单能,其分化潜能逐渐被限制。

名词解释的重点英文

膜内在蛋白质(integral protein) 、镶嵌蛋白(mosaic protein)、膜周边蛋白 (peripheral protein)、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器(organelle)、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信号肽(signal peptide):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内膜系统的成员(英文)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溶酶体Lysosome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核膜nuclear membrane小泡vesicle

多聚核糖体( polyribosome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微管组织中心(MTOC)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核小体(nucleosome)、常染色质(euchromatin)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核型(karyotype) 、核仁组织者区(NOR)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细胞周期(cell cycle)、联会(synapsis) 、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

交叉(chiasmata) PCC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奢侈基因(Luxury gene)


相关内容

  • 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医学生物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医学生物技术 班 级: 医学生物技术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

  • 基础医学部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2006年上半年院党委、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基础医学部党、政工作根据工作计划顺利完成了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特别是迎评工作等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情系评估,利为校谋”主题教育活动。 该项活动,上半年安排9项内 ...

  •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1.课题分析 磁性纳米材料的特性不同于常规的磁性材料,其原因是关联于与磁相关的特征物理长度恰好处于纳米量级,例如:磁单畴尺寸,超顺磁性临界尺寸,交换作用长度,以及电子平均自由路程等大致处于1-100nm量级,当磁性体的尺寸与这些特征物理长度相当时,就会呈现反常的 ...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的医学基础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体量大等特点,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专业培养的知识要求,是该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突出医工结合特色.部分章节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重视实验教学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措施 ...

  • 社会医学概论考试(整理)-总结
  • 第一章 社会医学概论 (一)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概念 :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科学与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 ...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085230)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085230) 二.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

  • 医学免疫学总结
  •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免疫学概说 一.概念 免疫: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 二.免疫力的构成 (一)固有免疫 (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组成:1.组织屏障作用 2.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 3.体液因子的作用(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等) 特点 ...

  • 文献检索(1)
  • 信息的概念: 广义: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及其特性的反映. 狭义:是指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而传递的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强调了信息的有用性. 针对性. 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 的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 信息意识:信息与信息 ...

  • 医学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 医学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医学论文是传播精神文明,推进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医学科研和临床的书面总结:是进行工作总结.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一篇好的医学论文,要求具备两个方面:其一是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其二是写作技巧上要文字简 ...

  • 中西科学的异同
  •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华上下5000年,被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四大发明吧,古代人民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财富,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人民也用他们的智慧影响着这个世界.不同文化产生的科学究竟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一一说出.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