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概论考试(整理)-总结

第一章 社会医学概论

(一)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概念 :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科学与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社会生理学

2、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 ——社会病理学、社会诊断学;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应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研究社会卫生对策及措施,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实施)

研究重点:

重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社会病、意外伤害、精神疾病、性病、艾滋病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

重视社会病因研究及制定制定社会防治策略;

(四)社会医学的任务(熟悉)

基本任务: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

6.促进人群健康

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五)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

1. 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

2.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念

3. 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WHO: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4. 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 社会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决定作用

6. 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六) 高危人群: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七)几个重要事件

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医学研究院。

以下为补充内容, 了解一下,防止选择

(七)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知识来源)

社会医学是社会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连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其中,社会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八)社会因素

人口、教育、文化、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宗教、生活方式、政策、法规

(九)人类的双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属性)

(十)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寻找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重点保护人群、重点防治对象 (找出)1. 危害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2. 采取的重点策略或干预措施 现状、分析、对策(社会诊断)

(十一)一级健康(躯体):满足生存条件;没病即健康。

二级健康(身心):满意的生活;有职业收入,享用科技成果,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级健康(主动):最高层次的健康,接受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过着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

我国社会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主要有: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仍然是社会医学的核心任务;加强学科群体的研究实力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关键;加强社会医学教学,是巩固学科地位的重要措施;密切与卫生职能部门及卫生服务实践的联系,是社会医学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如何看待社会医学在疾病防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2. 如何站在社会角度,审视人类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 结合本专业情况,讨论学习社会医学的意义?

第二章 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熟悉)

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特点: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

医学模式发展的渐进性

医学模式的演变(熟悉)

二、各医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局限(熟悉)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鬼魂附体,死亡是“归天”,是天神召回灵魂;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巫术和医术总是交织在一起——古老而落后,但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

缺点:忽略了自然病因更看不到和社会病因

(二)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是将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比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古代中国医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阿尔克麦翁、 希波克拉底强调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疾病“转变期”和“自愈”的概念,而且最早开始用动物实验去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 缺点: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观察上、还没有进入试验阶段

(三)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内容:从机械论的角度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促进了生理学、病理学、外科移植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培根、笛卡尔、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莫尔干尼、魏尔啸

缺陷: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不能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人体及疾病,而是将人与其他物体一样对待,将疾病单纯地看作是所有物体共有的一种机械运动过程。

(四)生物医学模式(宿主——环境——病原体)

两个观点:

1.. 二元论: 躯体和精神存在着精密的分工,疾病具有微观生物学基础。医学应研 究如何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细胞生物化学的变化,来解释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干预这些变化来恢复健康。

2. 还原论:疾病具有微观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将人体分解为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归结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治疗。

内容:是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组织或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病因;

医学的作用就是设法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到这些改变,以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且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来恢复病人的健康。

外科学三大难题被攻破——疼痛、感染、出血

贡献: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等疾病的消灭和控制人类健康水平得以有效保障

缺陷: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

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机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

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病,就是健康”现代医学模式:基本内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重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四、现代医学模式(重点!!!)

产生的背景(熟悉):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全社会各部门都承担着保护健康的责任。社会进步也受惠于人类健康的支持。)、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提高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卫生服务必须扩大服务范围: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老年保健指导,心理咨询,饮食指导,文体活动和休闲指导) )、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结合内容(了解):

1、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强调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

2、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修正和补充

3、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宏观到微观(社会政策---基因 )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涵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1、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

2、确立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3、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4、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临床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人为中心转变;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和社区转变;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

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高危”的概念;建立三级预防策略

医学教育: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加强在职教育

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重点)!!!

1.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

社会环境(经济、职业、教育、文化等)

2行为生活方式:消费类型、有害健康的行为等 (对健康的影响最大)

3医疗卫生服务:医疗、预防、康复机构和社区服务等资源分配和利用,医疗卫生制度等 4生物遗传因素:先天缺陷、残疾等

七、健康观

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并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重点)

(1)消极的健康观(了解)

贝克尔——健康就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没有症状和体征;有人甚至认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的健康观(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健康疾病表现形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

(2)积极的健康观(重点)中英都记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

八、补充(了解)

1、健康的三个层次:

A 、一级健康:满足生存条件;没病即健康。

B 、二级健康:满意的生活;有职业收入,享用科技成果,自由自在的生活。

C 、三级健康:最高层次的健康——康强

接受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过着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

2、疾病可以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Engel ) 疾病(disease )----生物尺度

病患(Illness )----感觉尺度

患病(sickness )----行动尺度

3、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分度尺。

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

4、亚健康状态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疾病 :又称无症状疾病: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

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补充: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包括:人口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社会关系与健康、文化教育与健康、行为因素与健康(掌握)

一、社会因素(掌握)

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 ,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的内容:环境、人口、文明程度

二、社会因素的分类(掌握)

1、人口(生物属性、社会属性)

2、文明(物质文明、经济基础、精神文明、上层建筑)

3、环境(自然、社会)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

1、泛影响性(重叠性、耐受性、缓慢积累)(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因果联系的多元性—— 单因多果、. 多因单果、. 多因多果)

2、恒常性

3、累积性(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健康效应累加)

4、交互作用 (interaction)(健康、营养、教育、经济、生育之间相互影响)

四、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了解)

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

3、中枢神经系统(脑) ——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补充:

社会因素(人口、文明、环境) 与心理因素(素质、发育、反应)共同作用到感知觉系统——大脑——下丘脑

五、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社会阶层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掌握)

1. 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人均GNP :便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

2. 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3. 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4. 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护社会劳动力,延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使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工作上,促进全社会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5.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负性事件增多 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了解)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主要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指社会经济阶层。

经济地位是划分阶层的主要指标,但阶层的含义还包含文化水平、职业、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特征。

阶层的决定因素:教育、职业、收入

六、文化因素与健康

(一)文化的概念(了解)

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范型,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广义的文化——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二)文化的组成(补充的内容)

文化的认知成分(知识、信仰)

文化的规范成分(价值观、社会规范)

文化的符号成分(语言)

(三)文化的类型(补充的内容)

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人群健康;

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主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

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四)文化的特征(补充的内容)

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五)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熟悉)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

(六)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熟悉)

(1)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教育具有两种职能:

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对人的智能规范)

传播社会准则(对人的行为规范)

2、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

3、教育影响健康的途径

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教育影响人们对疾病的感知,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对健康的投资;教育影响人们养育子代的方式,良好的教育有助人们优生优育;教育可以通过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2)风俗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风俗(custom) ——也称为习俗,它是逐渐形成的社会风尚、礼节、习惯。

缅甸巴洞地区女子铜环坠颈、新几内亚东部高地的Fore 人食人俗丧礼(kuru 病) 上海人生食毛蚶、马来半岛萨凯族的孔雀翎决斗

(3)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宗教——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应。

——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宗教的精神力量、宗教对行为的影响(印度恒河霍乱)

(4)亚文化与反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亚文化(subculture) ——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counter culture)——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一定数量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暴发。

七、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

(1)社会网络(掌握):人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之中,包括家庭、领里、朋友、工作团队等,这些基本社会群体共同构成社会网络。

(2)社会支持(掌握):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社会支持可分为两个方面:

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组织、团体的交际等所获得的程度。 )

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指个体受到社会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

(3)影响社会支持的主要因素(掌握):人际关系 、社会网络 、社会凝聚力

(4)家庭结构分类(掌握):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异常家庭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关系较为简单)

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住在一起的核心家庭组成。 异常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或丁克家庭、独居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

(5)家庭功能与健康(掌握)

家庭功能:生育、生产和消费、赡养、休息和娱乐

(6)家庭关系与健康(掌握)

家庭关系协调: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调节控制,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家庭关系失调: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失调、虐待妇女、老人、儿童、独生子女溺爱(spoiling)

八、人口发展与健康(了解)

(1)人口数量与健康

加重社会负担, 影响人群生活质量;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及破坏

(2)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老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系数)

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人口性别比)

(3)人口素质与健康

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4)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人口特点

第四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因素的复杂性;研究结果的时效性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熟悉)

1、文献研究: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2、调查研究:是指通过采用问卷或访谈提纲等工具,收集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信息并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

3、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记录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最后通过统计、计算或者理

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

1、选择课题的原则:价值性、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

2、设计研究方案: 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分工、研究步骤、研究周期及其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成本核算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样本的抽取也应该在此阶段完成。抽样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3、实施研究方案:挑选和培训调查员、调查的组织措施、调查的质量控制

4、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数据的计算机录入、资料的分组、资料的分析

5、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应用研究成果

四、非概率抽样(了解)

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研究对象(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

1、方便抽样(偶遇抽样):研究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遇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 立意抽样(目的抽样、判断抽样):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选取研究对象

印象判断抽样:完全凭借调查者主观印象抽取样本

经验判断抽样:调查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调查对象的了解选择样本

3. 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抽样方法。(例:对性服务工作者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

4. 定额抽样(配额抽样):根据已知情况,按照一定标准和比例分配样本名额,然后由调查者在额度内任意抽取样本。一般先将总体按研究目的分层,每一层分配一定比例的样本数。

五、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特点

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研究对象一般是少数特殊人、研究者与调查对象要有长期密切接触、定性研究结果不宜作统计分析。

(2)局限性: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有可能导致荒谬的结论、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3)定性研究方法:观察法、个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访谈、选题小组访谈、德尔菲法(自行看书了解每个方法,防止选择题)

(4)定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1. 辅助问卷设计, 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

2. 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

3. 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

4. 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5. 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六、定量研究

(1)概念(重点)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是指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其资料的收集过程称为定量调查。

(2)特点(了解)

①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假设”,注重事物的结果,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可检验性强; ②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够促进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③定量研究结果一般由样本到总体,可用具体统计指标表达;

④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⑤研究者与调查对象接触时间较短。

(3) 局限性(了解)

①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②调查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事物深层次的问题; ③由于社会医学问题的复杂性,使一些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很难用定量结果加以解释;

④一些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医学问题难以用数据指标表达。

(4)常用的方法:访谈法(当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自填法(信访法、现场自填法、网络调查法)

七、问卷设计(重点!!)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掌握)

目的性原则(与调查主题密切关联)

可接受性原则(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

匹配性原则(便于检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简明性原则(内容简明,控制时间尽量通俗化、避免否定问题)

逻辑性原则(符合应答者思维程序)

价值中立原则(无主观价值取向)

(二)问卷的总体框架(掌握)

标题 每份问卷都有一个研究主题。研究者应开宗明义定个题目,反映这个研究主题,使人一目了然,增强填答者的兴趣和责任感。

说明、 主体、 编码 、致谢语 、调查记录

(三)问卷设计的步骤(了解)

(四)问题的设计(了解)

1. 问题的排列顺序

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可按下列顺序排列:

①熟悉的(如行为性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如态度性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如动机性、涉及隐私等问题)放在后面。

②封闭性问题放在前面,开放性问题放在后面。这是由于封闭性问题已由设计者列出备选的全部答案,较易回答,而开放性问题需被调查者花费一些时间考虑,放在前面易使被调查者产生畏难情绪。

2. 问题的类型

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可按下列顺序排列:

(1)开放式问题:又称无结构的问答题,可分为填空式和回答式。

优点:充分地表达看法,思考较为深入

缺点:易有偏差、分类困难、存在偏见

(2)封闭式问题:规定了一组可供选择的答案和固定的回答格式。

优点:编码和分析容易、易于理解题意和作答

缺点:某些问题的答案不易列全;难以觉察题目理解错误

3. 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除遵循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外,以下问题在问题设计时也应该注意。

(1)避免用不确切的词:您是否经常生病?

(2)避免提断定性问题:您一天抽多少支烟?

(3)避免引导性提问:

(4)问题要时间限定:您的婚姻状况是

(5)避免提笼统或不确切的问题:年龄,收入

(6)避免一问多答:您的父母退休了吗?

(7)避免用双重否定的词和句子

(8) 选用温和、中性语言避免提及有刺激性和人们忌讳的问题。

(9) 避免专业术语,使用被调查者自己的语言

(五)答案的设计

1. 答案设计的原则

(1)与问题匹配:答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与提出的问题意思吻合和匹配。

(2)答案互斥性:指的是答案与答案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

(3)答案穷尽性:答案要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而做到无遗漏。

2. 答案的类型

(1)是否式:C3

(2)选择式:C2

(3)矩阵式:问卷调查会涉及许多有相同备选答案的问题,可以将这类问题集中起来用1个矩阵表示。

(4)序列式:所选答案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并可排列

如:5点分级: 很不同意 不同意 一般 同意 很同意

(六)问卷的信度及效度

问卷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和基础,效度则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宿。缺乏信度或效度的测量都是无效的。

1. 问卷的信度(可靠性)

信度(reliability )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α可信度;评分者信度。

2. 问卷的效度(准确性)

又称准确度,是指在问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

(1)表面效度;(2)内容效度;(3)准则效度;(4)结构效度。

(七)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主要有非随机化应答技术和随机化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 )两类方法。

非随机化应答技术主要包括:1. 剔除法:2. 匿名法: 3. 编辑法 :长句、尾部、引导句。

第五章 卫生服务研究

一、卫生服务(重点)

是由卫生相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一切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目标是整个人群的健康,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包括病人和健康人。

二、卫生服务研究(重点)

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provider )、需方(consumer )和第三方(third party),如决策方、医疗保险公司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三个维度(熟悉)

公平(equity)—— 从资源分配、服务供给和居民接受服务能力等方面衡量卫生服务公平程度的基本内涵。卫生服务提供中的公平性;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 健康状况的公平性; 效益(efficiency)—— 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量,使有限卫生资源取得较大经济收益。 效果(effectiveness)—— 衡量人群接受卫生服务以及对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重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卫生系统主要包括卫生人力、物力、机构和卫生知识四个方面,亦可称之为系统要素。 优化组合系统要素,是卫生服务研究的重点。

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国家性质和组织结构的特征。

2、评价人群医疗需要

卫生服务最基本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

人群的医疗需要量:已认识和潜在的医疗需要

研究人群医疗需要量不能满足的程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卫生服务指明方向。

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人群的医疗需要,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包括(重点):卫生人力(数量、质量、分布)、卫生机构、装备和供应、知识和技术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重点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是运用系统论思想,运用系统分析技术,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定量技

术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提供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和可行性评价。

2、投入产出分析法(重点)

利用卫生经济的基本理论,对卫生服务的投入量(卫生资源)和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果和效益。

主要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效果:卫生服务产出的结果,有用的效果。生理、临床指标、 各种率。

效益:用货币衡量的效果。

效用: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重点)

(1)描述性研究:用以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现象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趋势及其规律性。 主要形式:

现场调查(包括前瞻性调查、回顾性调查、横断面调查等)

收集常规登记报告和报表。

(2)分析性研究

说明影响卫生服务和疾病发生的频率及分布的因素。可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方法,阐明哪些因素对患病率有重要作用。

分类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选择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比例,判断暴露危险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实验性研究

以一定范围社会人群作为实验观察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对策的效果。 社区干预实验、临床实验

4、理论研究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及其规律性。这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目的在于阐述多变量间的函数联系。

人口发展预测模型、病床及卫生人员需要量预测模型

5、综合评价法

WHO 专家委员会在1976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即用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和效益,为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据。

五、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重中之重)

(一)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二)卫生服务需要——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个人觉察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三)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

居民本身是否觉察到有某种或某些卫生服务需要

居民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程度、风俗习惯

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

没有需要的需求

由医疗卫生人员诱导出来的需求

居民提出的不必要或过分的要求

(四)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

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

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五)常用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指标(选择题)

1、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1)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慢性病患病率 =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2、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两周就诊率= 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100%

(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住院率= 前1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人均住院天数= 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 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 100%

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

六、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门诊和住院服务均以老人、婴幼儿为高、女性高于男性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社会水平

3、文化教育

受教育程度高者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预防保健

5、医疗保健制度

享受不同程度医疗费用减免者,利用医疗卫生机构的级别及其利用量明显不同

七、 掌握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联系(自己看书上120页)

八、卫生服务资源

(一)卫生资源(掌握):人力、经费、装备、设施、知识和技术、信息和药品等

(二)卫生人力(掌握)——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经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研究内容:卫生人员数量(每千人口医师数或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

卫生人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

卫生人员分布(地理分布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严重不平衡;国家内部也不平衡,集中在城市,农村缺乏。)

(三)卫生人力规划(掌握)——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1)卫生人力需求

卫生人力需求——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医疗模式改变、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人口比值法

1、健康需要法(掌握)

为保护人群健康,应该接受哪些项目,根据服务的数量计算卫生人力需要量。

如1名产妇需要接受8次产前检查,则每1000名产妇在1年中应配有1名产科医师、3名助产士和4名卫生员,才能满足围产期保健的需要。

2、健康需求法

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即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上,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服务需求量,并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计算出未来的服务需求量,再推算出卫生人力需求量。

3、服务目标法(掌握)

制定了服务产出量目标,就能得出卫生人力需要量。

如1名医生1年出5000次门诊,某医院一年门诊量为200万次,需要多少名医生? 区别:从服务提供角度计算卫生人力,而不是从服务对象需要或需求来计算

4、人口比值法

预测人口数,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即可计算卫生人力需要

如该区有100万人口,每千人口医师数为0.8,需要多少名医生?

(2)卫生人力供给——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未来卫生人力流失量

(3)卫生人力管理

制订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调节卫生人力需要和需求、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 卫生人力的激励、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

(四)卫生费用

(掌握)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来计量。

(掌握)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即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

(五)卫生服务综合评价(了解)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指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计划、进

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

第一章 社会医学概论

(一)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概念 :

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科学与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等学科关系密切;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社会生理学

2、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 ——社会病理学、社会诊断学;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应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研究社会卫生对策及措施,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实施)

研究重点:

重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社会病、意外伤害、精神疾病、性病、艾滋病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

重视社会病因研究及制定制定社会防治策略;

(四)社会医学的任务(熟悉)

基本任务: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

6.促进人群健康

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五)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

1. 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

2.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念

3. 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WHO: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4. 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

5. 社会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决定作用

6. 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六) 高危人群: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

(七)几个重要事件

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牛津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医学研究院。

以下为补充内容, 了解一下,防止选择

(七)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知识来源)

社会医学是社会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连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其中,社会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八)社会因素

人口、教育、文化、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宗教、生活方式、政策、法规

(九)人类的双重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属性)

(十)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寻找主要)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重点保护人群、重点防治对象 (找出)1. 危害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2. 采取的重点策略或干预措施 现状、分析、对策(社会诊断)

(十一)一级健康(躯体):满足生存条件;没病即健康。

二级健康(身心):满意的生活;有职业收入,享用科技成果,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级健康(主动):最高层次的健康,接受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过着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

我国社会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主要有: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仍然是社会医学的核心任务;加强学科群体的研究实力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关键;加强社会医学教学,是巩固学科地位的重要措施;密切与卫生职能部门及卫生服务实践的联系,是社会医学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如何看待社会医学在疾病防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2. 如何站在社会角度,审视人类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 结合本专业情况,讨论学习社会医学的意义?

第二章 医学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熟悉)

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特点: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

医学模式发展的渐进性

医学模式的演变(熟悉)

二、各医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局限(熟悉)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鬼魂附体,死亡是“归天”,是天神召回灵魂;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巫术和医术总是交织在一起——古老而落后,但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

缺点:忽略了自然病因更看不到和社会病因

(二)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是将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比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古代中国医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阿尔克麦翁、 希波克拉底强调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疾病“转变期”和“自愈”的概念,而且最早开始用动物实验去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 缺点: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观察上、还没有进入试验阶段

(三)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内容:从机械论的角度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促进了生理学、病理学、外科移植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培根、笛卡尔、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莫尔干尼、魏尔啸

缺陷: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不能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人体及疾病,而是将人与其他物体一样对待,将疾病单纯地看作是所有物体共有的一种机械运动过程。

(四)生物医学模式(宿主——环境——病原体)

两个观点:

1.. 二元论: 躯体和精神存在着精密的分工,疾病具有微观生物学基础。医学应研 究如何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细胞生物化学的变化,来解释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干预这些变化来恢复健康。

2. 还原论:疾病具有微观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将人体分解为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归结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治疗。

内容:是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组织或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病因;

医学的作用就是设法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到这些改变,以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且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来恢复病人的健康。

外科学三大难题被攻破——疼痛、感染、出血

贡献: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等疾病的消灭和控制人类健康水平得以有效保障

缺陷: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

忽视了人的社会属

在临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机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较多地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

思维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病,就是健康”现代医学模式:基本内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重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四、现代医学模式(重点!!!)

产生的背景(熟悉):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全社会各部门都承担着保护健康的责任。社会进步也受惠于人类健康的支持。)、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提高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卫生服务必须扩大服务范围: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老年保健指导,心理咨询,饮食指导,文体活动和休闲指导) )、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结合内容(了解):

1、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强调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

2、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修正和补充

3、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宏观到微观(社会政策---基因 )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涵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1、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

2、确立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3、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4、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临床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人为中心转变;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和社区转变;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

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高危”的概念;建立三级预防策略

医学教育: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加强在职教育

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重点)!!!

1.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

社会环境(经济、职业、教育、文化等)

2行为生活方式:消费类型、有害健康的行为等 (对健康的影响最大)

3医疗卫生服务:医疗、预防、康复机构和社区服务等资源分配和利用,医疗卫生制度等 4生物遗传因素:先天缺陷、残疾等

七、健康观

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并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重点)

(1)消极的健康观(了解)

贝克尔——健康就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没有症状和体征;有人甚至认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的健康观(疾病观)是单因单果的健康疾病表现形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

(2)积极的健康观(重点)中英都记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

八、补充(了解)

1、健康的三个层次:

A 、一级健康:满足生存条件;没病即健康。

B 、二级健康:满意的生活;有职业收入,享用科技成果,自由自在的生活。

C 、三级健康:最高层次的健康——康强

接受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过着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

2、疾病可以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Engel ) 疾病(disease )----生物尺度

病患(Illness )----感觉尺度

患病(sickness )----行动尺度

3、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分度尺。

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

4、亚健康状态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疾病 :又称无症状疾病: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

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

补充: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包括:人口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社会关系与健康、文化教育与健康、行为因素与健康(掌握)

一、社会因素(掌握)

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 ,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的内容:环境、人口、文明程度

二、社会因素的分类(掌握)

1、人口(生物属性、社会属性)

2、文明(物质文明、经济基础、精神文明、上层建筑)

3、环境(自然、社会)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

1、泛影响性(重叠性、耐受性、缓慢积累)(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因果联系的多元性—— 单因多果、. 多因单果、. 多因多果)

2、恒常性

3、累积性(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健康效应累加)

4、交互作用 (interaction)(健康、营养、教育、经济、生育之间相互影响)

四、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了解)

1、感知觉系统——社会因素作用的门户

2、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社会因素作用的中介

3、中枢神经系统(脑) ——社会因素作用的控制器

补充:

社会因素(人口、文明、环境) 与心理因素(素质、发育、反应)共同作用到感知觉系统——大脑——下丘脑

五、经济因素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社会阶层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掌握)

1. 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人均GNP :便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

2. 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3. 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4. 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护社会劳动力,延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轻卫生事业的负担,使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工作上,促进全社会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5.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现代社会病的产生;社会负性事件增多 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二)社会阶层与健康(了解)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 ——主要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指社会经济阶层。

经济地位是划分阶层的主要指标,但阶层的含义还包含文化水平、职业、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特征。

阶层的决定因素:教育、职业、收入

六、文化因素与健康

(一)文化的概念(了解)

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范型,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中,并使得这一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

广义的文化——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二)文化的组成(补充的内容)

文化的认知成分(知识、信仰)

文化的规范成分(价值观、社会规范)

文化的符号成分(语言)

(三)文化的类型(补充的内容)

智能文化——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知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人群健康;

规范文化——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主要通过支配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

思想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作用于人群健康。

(四)文化的特征(补充的内容)

历史性、现实性、渗透性、继承性、社会性

(五)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熟悉)

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

(六)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熟悉)

(1)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教育具有两种职能:

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对人的智能规范)

传播社会准则(对人的行为规范)

2、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

3、教育影响健康的途径

教育影响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教育影响人们对疾病的感知,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对健康的投资;教育影响人们养育子代的方式,良好的教育有助人们优生优育;教育可以通过其他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

(2)风俗习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风俗(custom) ——也称为习俗,它是逐渐形成的社会风尚、礼节、习惯。

缅甸巴洞地区女子铜环坠颈、新几内亚东部高地的Fore 人食人俗丧礼(kuru 病) 上海人生食毛蚶、马来半岛萨凯族的孔雀翎决斗

(3)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宗教——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应。

——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宗教的精神力量、宗教对行为的影响(印度恒河霍乱)

(4)亚文化与反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亚文化(subculture) ——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counter culture)——指那些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人的某些思想行为,常常是一定数量对现实不满的人的心理暴发。

七、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

(1)社会网络(掌握):人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之中,包括家庭、领里、朋友、工作团队等,这些基本社会群体共同构成社会网络。

(2)社会支持(掌握):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社会支持可分为两个方面:

客观的、实际的、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或组织、团体的交际等所获得的程度。 )

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指个体受到社会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

(3)影响社会支持的主要因素(掌握):人际关系 、社会网络 、社会凝聚力

(4)家庭结构分类(掌握):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异常家庭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关系较为简单)

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住在一起的核心家庭组成。 异常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或丁克家庭、独居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

(5)家庭功能与健康(掌握)

家庭功能:生育、生产和消费、赡养、休息和娱乐

(6)家庭关系与健康(掌握)

家庭关系协调: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调节控制,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家庭关系失调: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失调、虐待妇女、老人、儿童、独生子女溺爱(spoiling)

八、人口发展与健康(了解)

(1)人口数量与健康

加重社会负担, 影响人群生活质量;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及破坏

(2)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与健康(老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系数)

人口性别结构与健康(人口性别比)

(3)人口素质与健康

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4)人口流动与健康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人口特点

第四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研究因素的复杂性;研究结果的时效性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熟悉)

1、文献研究:是根据一定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

2、调查研究:是指通过采用问卷或访谈提纲等工具,收集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信息并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

3、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记录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最后通过统计、计算或者理

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三、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

1、选择课题的原则:价值性、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

2、设计研究方案: 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分工、研究步骤、研究周期及其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成本核算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样本的抽取也应该在此阶段完成。抽样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3、实施研究方案:挑选和培训调查员、调查的组织措施、调查的质量控制

4、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数据的计算机录入、资料的分组、资料的分析

5、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应用研究成果

四、非概率抽样(了解)

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研究对象(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

1、方便抽样(偶遇抽样):研究者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遇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

2、. 立意抽样(目的抽样、判断抽样):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选取研究对象

印象判断抽样:完全凭借调查者主观印象抽取样本

经验判断抽样:调查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调查对象的了解选择样本

3. 雪球抽样: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抽样方法。(例:对性服务工作者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

4. 定额抽样(配额抽样):根据已知情况,按照一定标准和比例分配样本名额,然后由调查者在额度内任意抽取样本。一般先将总体按研究目的分层,每一层分配一定比例的样本数。

五、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特点

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研究对象一般是少数特殊人、研究者与调查对象要有长期密切接触、定性研究结果不宜作统计分析。

(2)局限性: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有可能导致荒谬的结论、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3)定性研究方法:观察法、个人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访谈、选题小组访谈、德尔菲法(自行看书了解每个方法,防止选择题)

(4)定性研究的实际应用

1. 辅助问卷设计, 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

2. 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

3. 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

4. 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5. 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六、定量研究

(1)概念(重点)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是指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其资料的收集过程称为定量调查。

(2)特点(了解)

①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假设”,注重事物的结果,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可检验性强; ②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够促进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③定量研究结果一般由样本到总体,可用具体统计指标表达;

④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的说服力;

⑤研究者与调查对象接触时间较短。

(3) 局限性(了解)

①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②调查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事物深层次的问题; ③由于社会医学问题的复杂性,使一些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很难用定量结果加以解释;

④一些健康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医学问题难以用数据指标表达。

(4)常用的方法:访谈法(当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自填法(信访法、现场自填法、网络调查法)

七、问卷设计(重点!!)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掌握)

目的性原则(与调查主题密切关联)

可接受性原则(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

匹配性原则(便于检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简明性原则(内容简明,控制时间尽量通俗化、避免否定问题)

逻辑性原则(符合应答者思维程序)

价值中立原则(无主观价值取向)

(二)问卷的总体框架(掌握)

标题 每份问卷都有一个研究主题。研究者应开宗明义定个题目,反映这个研究主题,使人一目了然,增强填答者的兴趣和责任感。

说明、 主体、 编码 、致谢语 、调查记录

(三)问卷设计的步骤(了解)

(四)问题的设计(了解)

1. 问题的排列顺序

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可按下列顺序排列:

①熟悉的(如行为性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如态度性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如动机性、涉及隐私等问题)放在后面。

②封闭性问题放在前面,开放性问题放在后面。这是由于封闭性问题已由设计者列出备选的全部答案,较易回答,而开放性问题需被调查者花费一些时间考虑,放在前面易使被调查者产生畏难情绪。

2. 问题的类型

问卷中的问题一般可按下列顺序排列:

(1)开放式问题:又称无结构的问答题,可分为填空式和回答式。

优点:充分地表达看法,思考较为深入

缺点:易有偏差、分类困难、存在偏见

(2)封闭式问题:规定了一组可供选择的答案和固定的回答格式。

优点:编码和分析容易、易于理解题意和作答

缺点:某些问题的答案不易列全;难以觉察题目理解错误

3. 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除遵循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外,以下问题在问题设计时也应该注意。

(1)避免用不确切的词:您是否经常生病?

(2)避免提断定性问题:您一天抽多少支烟?

(3)避免引导性提问:

(4)问题要时间限定:您的婚姻状况是

(5)避免提笼统或不确切的问题:年龄,收入

(6)避免一问多答:您的父母退休了吗?

(7)避免用双重否定的词和句子

(8) 选用温和、中性语言避免提及有刺激性和人们忌讳的问题。

(9) 避免专业术语,使用被调查者自己的语言

(五)答案的设计

1. 答案设计的原则

(1)与问题匹配:答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与提出的问题意思吻合和匹配。

(2)答案互斥性:指的是答案与答案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

(3)答案穷尽性:答案要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而做到无遗漏。

2. 答案的类型

(1)是否式:C3

(2)选择式:C2

(3)矩阵式:问卷调查会涉及许多有相同备选答案的问题,可以将这类问题集中起来用1个矩阵表示。

(4)序列式:所选答案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并可排列

如:5点分级: 很不同意 不同意 一般 同意 很同意

(六)问卷的信度及效度

问卷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和基础,效度则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宿。缺乏信度或效度的测量都是无效的。

1. 问卷的信度(可靠性)

信度(reliability )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α可信度;评分者信度。

2. 问卷的效度(准确性)

又称准确度,是指在问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

(1)表面效度;(2)内容效度;(3)准则效度;(4)结构效度。

(七)敏感性问题的调查方法

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主要有非随机化应答技术和随机化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RRT )两类方法。

非随机化应答技术主要包括:1. 剔除法:2. 匿名法: 3. 编辑法 :长句、尾部、引导句。

第五章 卫生服务研究

一、卫生服务(重点)

是由卫生相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一切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目标是整个人群的健康,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包括病人和健康人。

二、卫生服务研究(重点)

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provider )、需方(consumer )和第三方(third party),如决策方、医疗保险公司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三个维度(熟悉)

公平(equity)—— 从资源分配、服务供给和居民接受服务能力等方面衡量卫生服务公平程度的基本内涵。卫生服务提供中的公平性;卫生服务筹资的公平性; 健康状况的公平性; 效益(efficiency)—— 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量,使有限卫生资源取得较大经济收益。 效果(effectiveness)—— 衡量人群接受卫生服务以及对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重点)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卫生系统主要包括卫生人力、物力、机构和卫生知识四个方面,亦可称之为系统要素。 优化组合系统要素,是卫生服务研究的重点。

卫生系统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历史传统、国家性质和组织结构的特征。

2、评价人群医疗需要

卫生服务最基本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

人群的医疗需要量:已认识和潜在的医疗需要

研究人群医疗需要量不能满足的程度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卫生服务指明方向。

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人群的医疗需要,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资源包括(重点):卫生人力(数量、质量、分布)、卫生机构、装备和供应、知识和技术

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重点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法

是运用系统论思想,运用系统分析技术,描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定量技

术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提供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和可行性评价。

2、投入产出分析法(重点)

利用卫生经济的基本理论,对卫生服务的投入量(卫生资源)和产出量(卫生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或使用的效果和效益。

主要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效果:卫生服务产出的结果,有用的效果。生理、临床指标、 各种率。

效益:用货币衡量的效果。

效用: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重点)

(1)描述性研究:用以阐明卫生服务或健康现象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趋势及其规律性。 主要形式:

现场调查(包括前瞻性调查、回顾性调查、横断面调查等)

收集常规登记报告和报表。

(2)分析性研究

说明影响卫生服务和疾病发生的频率及分布的因素。可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方法,阐明哪些因素对患病率有重要作用。

分类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选择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危险因素的比例,判断暴露危险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实验性研究

以一定范围社会人群作为实验观察对象,考察卫生服务和疾病防治对策的效果。 社区干预实验、临床实验

4、理论研究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关系及其规律性。这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目的在于阐述多变量间的函数联系。

人口发展预测模型、病床及卫生人员需要量预测模型

5、综合评价法

WHO 专家委员会在1976年提出了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模式,即用人群健康状况、医疗需要量,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等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和效益,为卫生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依据。

五、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重中之重)

(一)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二)卫生服务需要——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个人觉察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三)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

居民本身是否觉察到有某种或某些卫生服务需要

居民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程度、风俗习惯

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

没有需要的需求

由医疗卫生人员诱导出来的需求

居民提出的不必要或过分的要求

(四)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

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和工作效率

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能直接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

(五)常用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指标(选择题)

1、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1)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慢性病患病率 =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2、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两周就诊率= 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 100%

(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住院率= 前1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 100%或1000‰

人均住院天数= 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 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 100%

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

六、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门诊和住院服务均以老人、婴幼儿为高、女性高于男性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社会水平

3、文化教育

受教育程度高者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预防保健

5、医疗保健制度

享受不同程度医疗费用减免者,利用医疗卫生机构的级别及其利用量明显不同

七、 掌握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联系(自己看书上120页)

八、卫生服务资源

(一)卫生资源(掌握):人力、经费、装备、设施、知识和技术、信息和药品等

(二)卫生人力(掌握)——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经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研究内容:卫生人员数量(每千人口医师数或每名医师服务人口数)

卫生人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

卫生人员分布(地理分布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严重不平衡;国家内部也不平衡,集中在城市,农村缺乏。)

(三)卫生人力规划(掌握)——是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1)卫生人力需求

卫生人力需求——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医疗模式改变、卫生服务利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人口比值法

1、健康需要法(掌握)

为保护人群健康,应该接受哪些项目,根据服务的数量计算卫生人力需要量。

如1名产妇需要接受8次产前检查,则每1000名产妇在1年中应配有1名产科医师、3名助产士和4名卫生员,才能满足围产期保健的需要。

2、健康需求法

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即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上,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实际服务需求量,并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计算出未来的服务需求量,再推算出卫生人力需求量。

3、服务目标法(掌握)

制定了服务产出量目标,就能得出卫生人力需要量。

如1名医生1年出5000次门诊,某医院一年门诊量为200万次,需要多少名医生? 区别:从服务提供角度计算卫生人力,而不是从服务对象需要或需求来计算

4、人口比值法

预测人口数,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即可计算卫生人力需要

如该区有100万人口,每千人口医师数为0.8,需要多少名医生?

(2)卫生人力供给——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未来卫生人力流失量

(3)卫生人力管理

制订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调节卫生人力需要和需求、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 卫生人力的激励、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

(四)卫生费用

(掌握)广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来计量。

(掌握)狭义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即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

(五)卫生服务综合评价(了解)

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是指围绕特定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阶段,对卫生服务的计划、进

展、成效和价值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


相关内容

  • 河南专升本各个专业考试科目汇总
  • 很多同学想考专升本,但是不知道考试科目是什么.百度很多但是不统一,不知道该选哪个.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总结了各个专业考试科目.希望能帮助各位考生争取备考时间.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

  • 广州体育学院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 广州体育学院简介 广州体育学院筹建于 1956 年,是华南地区唯一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独 立建制高等体育学府, 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广东省普通高 等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等学校. 学校建立了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 校 1979 ...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 关于查看期末复习资料的通知 各位辅导员及各位学生: 本学期,现已全面进入复习迎考阶段.为了更好的做好期末复习工作,提高期末复习效率,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学校各专业教师经过加工.整理出具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复习资料,现将各门课程的期末复习资料发布至学校教学平台---教学信息栏目,学生无需登录 ...

  • 医学哪个专业最吃香?
  • 医学哪个专业最吃香?目前医学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有口腔.临床药学.影像.麻醉.护理.眼视光等.临床专业由于近年来学校一直扩招,就业前景可能会有点压力.但是新兴的临床分科就业应该还是不错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医学类前十名比较热门的专业及其就业方向,希望对广大医学生朋友有所帮助. 一.临床 ...

  •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试行办法
  • 云南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收应届专科毕业生升学统一招生考试试行办法 为做好2011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普通高校)本科招收应届专科毕业生的招生工作,选拔应届专科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以下简称"专升本"),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一.招生学校.计划.专业 招收应届专科毕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年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提高中医学理论研究水平,促进学术进步,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探索培养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新途径,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继续招收非医学 ...

  • 中医骨伤科学
  •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2006-4-18 20:28:17 本科培养计划 (2004 年 9 月执行)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和 中医学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以及运动医 ...

  • 卓越医师培养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盖章):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主管部门: 山东省卫生厅 项目名称: "3+2"三年制专科临床 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申报日期: 2012年5月28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制 二〇一二年五月 填 写 要 求 1.申报书填写 ...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课码 00009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教材主编 教材出版社 卫兴华等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