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书评

《理想国》书评 豆瓣

哲学和政治本身就存在这对立。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是驯服的公民,而非反叛的哲人。公民的德性和哲人的德性是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肤浅的美德,它符合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另一种是真正的美德,它在哲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思考和批判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政治生活中的美德需要一种具有野心的特质,而哲学生活中的美德则是以思想的纯洁性为前提。在思想还未被世俗玷污之下去对真理进行追求和探索。所以,哲学和政治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相容的,哲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自由,必然要嘲笑和怀疑并且批判一切,因此哲学对于政治尤其是政权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有颠覆性的。 但是,再联想到苏格拉底的死,又是另一番解释。从苏格拉底安然赴死上看,它是一个热爱秩序和安全的人,从哲学上看,他的死说明了“政治确实不是最高贵的,但它是首要的。”所以,最终在哲学与政治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死亡。这表明它又回到了洞穴,这是他证明政治重要性的方式。 事实上,尽管哲学生活的意义和地位远远高于政治生活,但不一定要通过颠覆政治社会来达到,相反,应该尽可能的改善政治社会,因为始终都是

那句话“政治不是最高的,却是最先的,因为它是最紧迫的”。

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辛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会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读《理想国》 :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因此,神既然是善者,它也就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一切事物的原因。对人类来说,神只是少数几种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多数事物的原因。我们人世上好的事物比坏的事物少得多,而好事物的原因只能是神。至于坏事物的原因,我们必须到别处去找,不能在神那儿找。——《理想国》379C Vol 2终下决心拜读《理想国》这部西哲经典,柏拉图借苏格拉底雄辩之口,循循善诱,描绘了一幅理想城邦的面貌。柏拉图似乎认为,塑造这样一个理想国,需要三个重大的改革(Three waves of reform),即是限制私人财产、取消家庭和哲人为王。第一卷到第四卷围绕着正义展开讨论,试图从正义的城邦类比正义的人的品质,正义的城邦就是各司其职,正义品质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也即柏拉图重要的观点——自制(self-control)。第五卷详述了三种改革。在第六卷第七卷中,柏拉图用了三个比喻阐明了他的理念论。第八卷到第十卷他提出了五种政体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一、城邦和个人的正义——良好的分工是正义的影子城邦的正义在于各司其职,所有人各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单众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434C. Vol 4)这是柏拉图关于城邦分工的一种“和谐”的主张,随后他将此比之于个人,认为个人

的正义就是灵魂的三部分: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柏拉图主张用音乐和体育(应该是对文体活动的泛指)协调理智和激情,使这两者能够领导欲望,完成自控(Self-contrlo)。“正义的人不允许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部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他将自己心灵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仿佛将高音、低音、中音各音阶合在一起加以协调那样,使所有部分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他相信并称呼保持和符合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把只起破坏这种状态的行为称作不正义的行为,把指导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为愚昧无知”。(443D Vol.4)这是柏拉图对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对苏格拉底那句著名的言论——Mind your own business——的最好解释。二、三大改革造就理想国——限制私人财产、取消家庭和哲人为王在理想国中,护卫者不能拥有私人财产,取消家庭这一段是全书最让我惊喜的部分。柏拉图设想将所有新生儿由专职人员统一抚养,没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所有符合他们出生时间的人都是他们的父母,所有和他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都是他们的兄妹。这样就在理论上达到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道之行也》)的状态,

整个城邦也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有机整体。”柏拉图甚至使用“愚民政策”希望将人类像家禽一样选种优化,并且不惜使用“高明的手段”。“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假话和欺骗,它们都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459D Vol.5)这种不近人情的安排事实上完成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完全没有私利可寻。我虽然不相信也不赞成这种安排的实行,但是,即便作为一则寓言(或者是黑色幽默),它对我们这个受难于负面外部性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启发。至于柏拉图的“愚民”我倒愿意理解为无奈之举,如果我们真的沦落到需要使用对待家禽的残酷的手段才能做到人格无私的话,那也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悲哀。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克林顿写了一本关注教育的书就叫做《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不知道与柏拉图的智慧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有人对统一的幼儿保育提出过质疑,认为共同的拥有也意味着共同的疏漏。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但是很期待整个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用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的爱心,为所有的孩子保持一种美善的社会氛围。至于哲人王这回事,柏拉图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用三个比喻阐明了理由。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温和而又克制的,

他们的灵魂完成了由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能够不陷落于贪婪和琐事。三、太阳喻、线喻和洞穴喻——柏拉图之理念论我认为理解本书最好从三个著名的比喻开始,柏拉图的宇宙观要求哲学家的灵魂能够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能够看到“善的理念”,而正义和美以善为源。理解正义和美的人才能领导一个正义和美的城邦。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王理念的充分理由。太阳喻柏拉图提出“必须确定哲学家为最完善的护卫者”之后,指出了作为哲学家的特有使命而应该完成的“最大学习”——善的理念。他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没有人在理解善之前能够理解正义和美。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就没有足够的资格做正义和美的护卫者。柏拉图将太阳比作“善的儿子”,把视觉比作理智,把可见事物比可理知事物。善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真理和知识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们臣服于善,它们虽是相,但是却是相的相,即善的某个个体,它们分有了善这一个相,却不是善这个相本身。这就好比眼睛和光线可以让人看见世界万物,他们是太阳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具体存在,而太阳本身无法直视,只能通过形相去感受。 柏拉图回避了对善本身避而不谈,而只谈“善的儿子”,是一

种明显的回避。我愿意尝试解释他回避的理由。世界的本源和动力,是万物之所由来,为万物本原,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要表达它,便不得不用语言来加以形容,柏拉图称之为善,老子称之为道,但是“善”或者“道”不是一个名字,这就是说,我们称道之为道,善之为善,和我们成一张桌子为一张桌子是不同的,它们不过是哲学家在无可奈何的场合对终极实在的勉强指示。线喻柏拉图画了一条线,不平均分开的两段分别代表可见世界(现实世界)和可知世界(彼岸世界)。可见世界按相同比例再分两段,一段代表实物的影像,另一段代表实物。可知世界再分两段,一段代表数学的对象,另一端代表理念研究的对象。柏拉图把数学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数学对象被划为理念的形相。我们在计算一加一时会得到结果二,而我们在计算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时会得到结论,即两个苹果。不管相加的是苹果、香蕉,还是飞机、大炮,二作为结论永远不会变。与理念的区别是,数学还是要下降回归结论上来,而理念会上升到一个高于假设的世界,上升到绝对原理,“善”的境界(the good)或者说是柏拉图心中的“上帝”(the God)。柏拉图通过“线寓”展现了他将世界切割为智慧和感觉部分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一连串渐增分裂的“现实”,认为哲人王应当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但是他在理念的上升过程中过于强调理性的重要,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做法,我不能赞成。“这过程中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后归结到理念”(511C,Vol.6),这一点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洞穴喻洞穴喻的引出是为了比较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一般,只能看到火光中各种器物在洞壁上的投影,并且都认为那就是“真实”。一个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转过头,克服火光造成的眼花,并看清那些器物的实体。他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勇气才能走出洞穴,克服阳光的刺眼,看到真实的可知世界,善的理念。柏拉图将地穴囚室比作可见世界,把火光比作太阳的能力,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看见东西的过程比作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他认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好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518C,Vol.7)。洞穴囚犯寓言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生平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连结,苏格拉底为了“启蒙”雅典人而遭到杀害,这是这部书中极具戏剧性的内涵。由太阳喻,柏拉图解释了善

是终极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最顶峰;由线喻,撇清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上下层联系,把每个世界的对象,都清晰的呈现出来;由洞穴喻,明确了哲学家的使命。这三个比喻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理念论是《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于洞穴喻我还有两点点要说:其一,现代电影放映与洞穴观影的情景极为相似,一群人集体观看投放在银幕上的影像。电影中的世界并非可见世界的现实生活,好电影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传递给观众一些来自可知世界的理念。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戏剧、文学都是如此。其二,关于我的旅行观。旅行多了,开阔的是可见世界的视野,与书为伴,与友相谈是可知世界的探险。四、五种政治制度——《理想国》没有贬低任何一种制度“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或者石头里面产生出来的,不是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544D Vol.8)我们可以据此认为柏拉图没有完全陷入理想的窠臼之中,他没有忽略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最能体现文化对政体影响的例子莫过于民主制下的美国。美国某州为了控制墨西哥非法移民,曾经通过了一项法案,赋予警察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查看公民身份证件的权利。该项法案一经颁布就立刻受到

了美国全国抵制,总统公开谴责,各机构团体取消在该州进行的会议或活动。虽然该法案的初衷是保障美国合法公民的就业等权益,但是迫于压力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废除。美国民众对民主自由的热爱,不是短期的利益或是政府的蓄意膨胀就可以改变的。柏拉图对政治制度的排位是君主制(哲人王)、荣誉制(类似斯巴达)、贵族制、民主制和僭主制。民主社会在柏拉图的排序中只是排在倒数第二位。我们姑且认同温斯顿·丘吉尔的说法,“如果没有其他那些制度作为比较,很难说民主社会不是最糟的一种(Democracy is the worst

regime ,except for all the others.)”,小心假设民主制不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那么当美国民众极力排斥一切威胁民主社会的事件的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也在拒绝一种更好的政治制度呢?我认为柏拉图没有(或者不应当有)贬低其他政治制度的意思,我也更愿意把这部《理想国》当做一部寓言来读。孔子老子一直在被误读,柏拉图大家读得少却也难免落于被误读的境地。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读,我们不妨借鉴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对于经典,我们不是回答“继承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怎样继承”的问题。《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具体意义讲的是学习六艺,这样来看,这句话对于现在没有多大意义,不需

要继承它,因为我们学的不是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如果从抽象的意义来看,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学什么东西,学了之后都要及时地经常地温习和实习,这都是很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了解,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用的。即便《理想国》其本身的确存在着许多局限,但是那也只是作为这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存在,如果能跳出来读,多研究研究它的一般意义,也许对我们更有帮助。伽达默尔说,美好城邦是思想中的一个城邦,而不是现实中的城邦,就是说,它的目的是要阐明某种东西,而不是要为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改进提供一个实在的方案,柏拉图的城邦对要使其自身、使其自己的内在体制有秩序的人来说,是“天上的范型”,其独特的存在理由是为了让一个人有可能在这范型中认识自己。当然,关键之点是,在范型中认识自己的人并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脱离了城邦的孤立个体。(伽达默尔《柏拉图与诗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得很清楚,“美好城邦”不过是用言辞讲出来的一个故事,退一万步说,即便你要把《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关于“美好城邦”的说法当真,这部分说法也仅仅是苏格拉底用来认识个体正义、个体灵魂的一个中介,位于哲学进思的中途。政治既不是《理想国》的最初主题,也不是《理想国》的最终主题,更不是《理想国》的最高主题,柏

拉图所说的灵魂的上升,追求自身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自控,也许才是。政治改革也许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但自控的练习却永远是想要参与政治改革的个体必须要做的事。我心中的柏拉图也不是王小波想得那样,想让大众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他,正相反,如他在最后讲得那个复活的厄洛斯的寓言当中所说的,奥德修斯选择的来世是一种“只需关心自己事物的普通公民的生活”。我不相信依靠某个人物的铁腕就能完成社会的变革,而我相信社会的改变源自每个人心中理念的改变。Reform of Politics may not be within our power, but the exercise of self-control always is. 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who wishes to engage in political reform is to reform themselves. All reform seems to begin at home. 附经典摘抄,兹可配合卷码理解文章:344A Vol.1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极端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把别人的东西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平常人犯了错误,查出来之后,不仅要受罚,而且名誉扫地。但是那些不仅掠夺人民的钱财、而且剥夺人们的身体和自由的人,不但没有恶名,反而被认为是有福。(色拉叙马霍斯)《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413D Vol.3你知道人们把小马带到嘈杂喧哗的地方去,看它们怕不怕;同样,我们也要把年轻人放到贫穷忧患当中去,然后再把他们放到锦衣玉食的环境当中去,同时,比人们用烈火炼金制造金器还要细心得多去考察他们,看他们受不受外界的引诱,是不是能无动于衷,守身如玉,做一个自己的好的护卫者,是不是能护卫自己受的文化修养,维持那些心灵状态在他身上的和谐与真正的节奏(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最有用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85D Vol.6凭经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欲望在一个方面强的时候在另一个方面就会弱,这完全像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我认为,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如果他不是一个冒牌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话。500C Vol.6须知,一个真心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人是的确无暇关注琐碎人事,或者充满敌意和妒忌与人争吵不休的;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得事物上面,他看到这种事物相互间既不伤害也不被伤害,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地活动着,因而竭力模仿它们,并且尽可能模仿它们。你认为一个人对他称赞的东西能不模

仿吗?518A Vol.7凡是有头脑的人都记得,眼睛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亮出。凡有头脑的人也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的时候,不会不假思索就加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光亮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

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他会继续追求,爱的锋芒不会变钝,爱的热情不会降低,直至他心灵中的那个能把握真实的,即与真实相亲近的部分接触到了每一事物真正的实体,并且通过心灵的这个部分与事物真实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有了真知,才真实地活着成长着;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他才停止自己艰苦的追求过程。

一个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阴影转向投射阴影

的影像再转向火花,然后从洞穴里上升到阳光

下,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动物、植物和阳光,只

能看见水中的神创幻影和真实事物的阴影(不是

那个不及太阳真实的火光所投射的影像的阴

影)。 我们考察的这些科学技术的全部这一学

习研究过程能够引导灵魂的最善部分上升到看

见实在的最善部分,正如在我们的那个比喻中人

身上最明亮的东西被转向而看见可见物质世界

中最明亮的东西那样

觉得这段,可以和迪金森的一首诗互相启迪: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With explanation kind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Or every man be blind --

在经过了漫长的贯穿五六七这三卷的对话,接下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终于回到了第四卷末尾时的问题:到底有哪四种政制,以及对应的四种人物 。当我们对四种政

制和什么是最善的人和最恶的人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最善的人是不是最幸福的,最恶的人是不是最痛苦的,或者相反。苏格拉底说:这四种政制分别是,斯巴达式的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治,僭主(又译为暴君)政制。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中产生出来的,这些习惯对应了人的心灵。贵族政治(好人政制)是最好的制度,他们对应的就是善者和正义者。1)先说荣誉政制,它是怎么从贵族政治中产生的呢?贵族政治中的统治者尽管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统治者也会出错,比如在不适合的时节生了孩子,那么这些子女就不会是最优秀的,原本是铁和铜,却被当成金和银,就会不和谐不一致,从而引发仇恨和冲突。统治者内部两种集团将采取不同的方向:铜铁集团趋向私利,金银集团趋向美德和传统秩序;他们互相斗争,取得妥协。于是分配土地,据为私有(好像马克思论私有制的发生啊,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私有制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铜铁集团仿佛寡头政制,而金银集团仿佛贵族政治。荣誉政制就是这样的一个融合和妥协的政体。一方面,这种政制尊重统治者,完全不让战士从事农业劳动,统治者也要从事体育锻炼和战争;另一方面,不是最有智慧的人统治国家,而是选择单纯和勇敢的

人。统治者们一方面爱好财富,这点很像寡头制度下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公开捞钱。他们轻视音乐而重视体育,受的教育是强制教育而非说服教育。他们秘密的寻欢作乐,逃避法律的监督。与这种荣誉政制对应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他们是自信的但缺乏文化;可能喜欢文化,但绝不会擅长。对待奴隶是严厉的,而非保持优越感。爱锻炼身体爱打猎。爱荣誉,并非靠能说会道而是靠自己的战功。年轻时可能并不爱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天性开始接触爱才之心,没有掺和着音乐的理性的保护,就会越来越爱财了。这种性格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政局混乱的城邦里,有个年轻人,他的父亲是善的,但却被人说成孬种,其实只是因为他并不care这些常人关注的东西。年轻人经常听人抱怨自己的父亲不争气,但又被父亲的品德熏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因而他的性格也是两面的融合。2)接下来说寡头政制:是一种根据财产多少来决定权力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那么寡头政制是如何从荣誉政制里产生的呢?私人手里的财产,能破坏荣誉政制。他们想方设法违法乱纪,然后互相模仿,发了财的人想要更多的钱,越来越瞧得起钱财,瞧不起美德。最后整个国家都尊重钱财忽视美德(正是我们国家现在发生的呢)。终于,爱荣誉的人变成了爱钱财的人,

定下一项法律,规定只有达到一个threshold,才能当选。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表明制度本质的标准有问题。船长应该是航海技术最高的人。其次,这个国家必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富人和穷人两个国家(贫富差距嘛),而这互相黑对方。这种国家无法进行战争,因为要战争,富人就要武装穷人,而这恰恰是富人最害怕的。这种制度还允许一个人出卖自己的全部产业,从而成为一个穷人或依附者,不作为 这个国家的任何组成部分(这就是无产阶级吧,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一个人花费自己的财富时,他只是一个消费者,而实际上并没有履行统治者的义务。他们就像雄蜂一样,成为蜂巢的祸害。小偷盗贼就是有刺的雄蜂,乞丐就是那没刺的雄蜂。与这种寡头政制对应的人呢?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有什么性格呢?爱好荣誉的统治者的儿子,起初效法他的父亲,后来他的父亲在政治上触了礁,人财两空,所以这个儿子就会变得胆小,荣誉心发生动摇,而爱财之心占了上风,进而把爱财奉为神圣的教条。理性和激情折节为奴,理性只被允许计算如何赚钱,激情只被允许赞美财富。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爱财;第二个特征就是节俭和勤劳(这就是中国人那);他不在意文化,不注意荣誉。由于缺乏教养,他们雄蜂的欲念让他们有的像乞丐,有的

像强盗;但同时他们又自我控制,压制这些欲望。在交易往来和签订契约方面,他们是有诚实的名声的,但这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因为强迫和恐吓,要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而不得不行的谨小慎微。3)平民政制。平民政制是如何从寡头政制产生的呢?统治者爱财,不会用法律禁止年轻人挥霍浪费。这些人一方面不能自制,浪费金钱,一方面又崇拜金钱。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二者互相仇恨。穷人会认为,那些懒散的奢侈的富人不配拥有这些财富,我们如果胆子大一点,就可以夺走他们的财富。一个不健康的身体,只要有一点疾病,就会病入膏肓。这两党会从外国引进盟友,内战爆发。即使没有外人插手,也会有党争,如果贫民得到胜利,就会把那些富人杀死,其余的公职则通过抽签或竞选在公民中分配。这种制度的性质怎样?这种制度下人民如何生活?首先,他们看起来很自由,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每个人都被允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城邦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极其丰富多彩。就像女人小孩只要一见到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觉得美,真是这样吗?(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棒了,真正的美在于和谐,在于各种色彩合理搭配,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上,而绝非乱糟糟的泼油彩)。在这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也可以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也可以不服从。一句话,不必负一定的责

任。这种制度把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给品德低劣的人以平等,那何以奖励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老柏对于平等是深恶痛疾啊,但我想他说的平等与罗尔斯讲的公正是不同的。)。其次,这种制度是宽容的,它对那些我们之前说过的那些建国的庄严原则是蔑视的(就像现在,犬儒了)。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这些理想,完全不管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品德如何,只要他当选前声称自己是为了人民,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与平民政制相应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呢?首先,这种人是怎么起源的呢?吝啬的寡头政治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儿子,这个年轻人竭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那些必须花钱而不能赚钱的所谓不必要的快乐。什么是必要的欲望?什么是不必要的欲望?有些欲望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些欲望满足了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说他是必要的,比如吃饭。有些欲望如果我们从小注意是可以戒除的,而且对我们没什么好处,我们说他是不必要的,比如色欲(其实如果从生物角度来看,传宗接代也许才是人真正的目的,而非那个绝对的善的理念,当然如果那样老柏就已经成唯物主义者了)。但是一旦这个年轻人初次尝到了作为雄蜂的甜头,就会为所欲为寻欢作乐(人毕竟是有欲望的,从小受提倡的那种节俭的美德碰到欲望,那是错弱

不堪的,因为他没有那绝对的善的理念来指导他,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想,一个信仰,这也是有些人为什么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拯救人类的原罪,人的欲望就是原罪啊,还得回头看看圣经去)。一个党派得到同情与自己的国外盟友支持,变革于是发生;年轻人的心灵得到外界的欲望支持,便会发生心灵的变革。这些欲望占领了年轻人的心灵,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没有理想,没有学问,没有事业心,难怪欲望轻而易举的就取得了胜利。于是虚假的狂妄的理论乘虚而入。他们从此把节俭说成是不见世面,把自制说成是胆小怯懦,把助人为乐说成是笨蛋傻瓜。取而代替美德的是成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这段对民主的批判实在是太精彩了)他会平均分配时间在不同快乐上,她会说一切快乐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些高贵的好的欲望值得鼓励和满足。其实他只是沉迷于低级趣味,而他却盲目的认为自己获得了自由。4)僭主政治僭主政制是如何从民主政制建立起来的呢?寡头政制认为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财富,因而它失败的原因是贪求财富;民主政制认为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自由,因而它失败的原因是追求自由,而不顾一切。一个民主城邦,他们整日烂醉如泥,如有一个正派的领导人稍加约束,他们就指控这个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结果凡是当权的

像老百姓,而老百姓像当权的。统治者只知讨好老百姓。连畜生也比其他城邦要自由(哈哈,这不就是我们的动物保护者吗?当然了,这个问题很复杂)。物极必反,极端的自由其结果只能是极端的奴役。我们可以把民主国家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家,他们演说,办事,掌握权力;第二部分,是靠有秩序和节俭的天性起家的富人;第三部分,平民,他们自食其力,不参与政治活动,没有多少财产。他们会想要劫富济贫。富人也会发言,保护自己的利益,却被平民诬告为寡头派。(老柏真是厌恶平民啊,呵呵)。平民中会有一个人出头,来保护平民。这就是僭主政制的起源。人民领袖控制着轻信的民众,不可抑制的使人留血,最后自己或被敌人杀掉,或者成为僭主(罗伯斯皮尔是也,太祖是也)。人民从此害怕他,而他为了保护自己,就建立了卫队。一个从前的保卫者如今却成了被保护者。开始他对任何人笑容满面,一旦掌握了绝对的权利,就开始奴役人民。那些勇敢的人,智慧的人,富有的人,会被杀掉。就像医生清楚好的器官,却留下了肿瘤。与之对应的人物是怎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从民主式人物发展来的?首先讨论一下欲望问题。在非必要的欲望之中,有些是非法的,但它们通常受到法律和理性的控制,而只在睡梦中才出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如果一个

人身心健康,那么即使在睡梦中,他的激情和欲望这两部分都会沉静下来 ,而理性则被唤醒,他在梦中也不会有非法的欲望。民主式人物是从寡头式人物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父辈压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欲望,而民主式人物因为之前说过的种种原因则渐渐的获得了这些不必要的欲望,但是同时他们也受到他们父辈的影响,所以这些欲望只会在梦中出现,在清醒的时候则被大部分压制。所以他过着一种既不奢侈也不吝啬的生活。民主式人物也会有儿子。他们会被拉向完全的非法,激情被扶植起来作为主宰,保护奢侈的欲望,美德则被彻底消灭。即使是醒着的时候也会做各种非法的事情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醉汉和深陷爱情中的人们(在老柏严重,爱情也要在理性的控制下,所谓柏拉图式爱情)。如果这种人在社会中是少数,那么他们只能做有限的一些小恶。可大恶则是僭主暴君,当这种人成为君主的时候。他们不是别人的主人,便是别人的奴仆,永远也体会不到自由和友谊的滋味。这就是不正义的代表啊。一言以蔽之,最恶的人就是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那么到底是僭主式人物幸福,还是正义的人幸福呢?我们不要只看僭主外表的威仪,还要曾经和僭主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他的所作所为,以做出判断。先看国家。一个僭主国家是受奴役的,虽然他也有主人和自由

人,但是整体和最优秀的部分受到奴役。再看个人。僭主式人物的心灵充满大量奴役和不自由,他的最优秀的理性守着奴役,而最狂暴的激情和欲望则变成了暴君。这样的灵魂是受奴役的,永远是贫穷的和苦于不能满足的,充满了恐惧。这些僭主式任务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控制别人,竟要巴结起自己的奴隶,变成了奴隶的奴隶。

《理想国》书评 豆瓣

哲学和政治本身就存在这对立。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是驯服的公民,而非反叛的哲人。公民的德性和哲人的德性是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肤浅的美德,它符合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另一种是真正的美德,它在哲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思考和批判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政治生活中的美德需要一种具有野心的特质,而哲学生活中的美德则是以思想的纯洁性为前提。在思想还未被世俗玷污之下去对真理进行追求和探索。所以,哲学和政治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相容的,哲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自由,必然要嘲笑和怀疑并且批判一切,因此哲学对于政治尤其是政权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有颠覆性的。 但是,再联想到苏格拉底的死,又是另一番解释。从苏格拉底安然赴死上看,它是一个热爱秩序和安全的人,从哲学上看,他的死说明了“政治确实不是最高贵的,但它是首要的。”所以,最终在哲学与政治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死亡。这表明它又回到了洞穴,这是他证明政治重要性的方式。 事实上,尽管哲学生活的意义和地位远远高于政治生活,但不一定要通过颠覆政治社会来达到,相反,应该尽可能的改善政治社会,因为始终都是

那句话“政治不是最高的,却是最先的,因为它是最紧迫的”。

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辛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会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读《理想国》 :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因此,神既然是善者,它也就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一切事物的原因。对人类来说,神只是少数几种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多数事物的原因。我们人世上好的事物比坏的事物少得多,而好事物的原因只能是神。至于坏事物的原因,我们必须到别处去找,不能在神那儿找。——《理想国》379C Vol 2终下决心拜读《理想国》这部西哲经典,柏拉图借苏格拉底雄辩之口,循循善诱,描绘了一幅理想城邦的面貌。柏拉图似乎认为,塑造这样一个理想国,需要三个重大的改革(Three waves of reform),即是限制私人财产、取消家庭和哲人为王。第一卷到第四卷围绕着正义展开讨论,试图从正义的城邦类比正义的人的品质,正义的城邦就是各司其职,正义品质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也即柏拉图重要的观点——自制(self-control)。第五卷详述了三种改革。在第六卷第七卷中,柏拉图用了三个比喻阐明了他的理念论。第八卷到第十卷他提出了五种政体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一、城邦和个人的正义——良好的分工是正义的影子城邦的正义在于各司其职,所有人各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单众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434C. Vol 4)这是柏拉图关于城邦分工的一种“和谐”的主张,随后他将此比之于个人,认为个人

的正义就是灵魂的三部分: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柏拉图主张用音乐和体育(应该是对文体活动的泛指)协调理智和激情,使这两者能够领导欲望,完成自控(Self-contrlo)。“正义的人不允许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部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他将自己心灵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仿佛将高音、低音、中音各音阶合在一起加以协调那样,使所有部分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他相信并称呼保持和符合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把只起破坏这种状态的行为称作不正义的行为,把指导不和谐状态的意见称为愚昧无知”。(443D Vol.4)这是柏拉图对自我修养的要求,也是对苏格拉底那句著名的言论——Mind your own business——的最好解释。二、三大改革造就理想国——限制私人财产、取消家庭和哲人为王在理想国中,护卫者不能拥有私人财产,取消家庭这一段是全书最让我惊喜的部分。柏拉图设想将所有新生儿由专职人员统一抚养,没有人知道他的父母,所有符合他们出生时间的人都是他们的父母,所有和他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都是他们的兄妹。这样就在理论上达到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大道之行也》)的状态,

整个城邦也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有机整体。”柏拉图甚至使用“愚民政策”希望将人类像家禽一样选种优化,并且不惜使用“高明的手段”。“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假话和欺骗,它们都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459D Vol.5)这种不近人情的安排事实上完成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完全没有私利可寻。我虽然不相信也不赞成这种安排的实行,但是,即便作为一则寓言(或者是黑色幽默),它对我们这个受难于负面外部性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启发。至于柏拉图的“愚民”我倒愿意理解为无奈之举,如果我们真的沦落到需要使用对待家禽的残酷的手段才能做到人格无私的话,那也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悲哀。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克林顿写了一本关注教育的书就叫做《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不知道与柏拉图的智慧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有人对统一的幼儿保育提出过质疑,认为共同的拥有也意味着共同的疏漏。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但是很期待整个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用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的爱心,为所有的孩子保持一种美善的社会氛围。至于哲人王这回事,柏拉图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用三个比喻阐明了理由。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温和而又克制的,

他们的灵魂完成了由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能够不陷落于贪婪和琐事。三、太阳喻、线喻和洞穴喻——柏拉图之理念论我认为理解本书最好从三个著名的比喻开始,柏拉图的宇宙观要求哲学家的灵魂能够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能够看到“善的理念”,而正义和美以善为源。理解正义和美的人才能领导一个正义和美的城邦。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王理念的充分理由。太阳喻柏拉图提出“必须确定哲学家为最完善的护卫者”之后,指出了作为哲学家的特有使命而应该完成的“最大学习”——善的理念。他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没有人在理解善之前能够理解正义和美。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就没有足够的资格做正义和美的护卫者。柏拉图将太阳比作“善的儿子”,把视觉比作理智,把可见事物比可理知事物。善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真理和知识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们臣服于善,它们虽是相,但是却是相的相,即善的某个个体,它们分有了善这一个相,却不是善这个相本身。这就好比眼睛和光线可以让人看见世界万物,他们是太阳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具体存在,而太阳本身无法直视,只能通过形相去感受。 柏拉图回避了对善本身避而不谈,而只谈“善的儿子”,是一

种明显的回避。我愿意尝试解释他回避的理由。世界的本源和动力,是万物之所由来,为万物本原,无从命名,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但我们又想要表达它,便不得不用语言来加以形容,柏拉图称之为善,老子称之为道,但是“善”或者“道”不是一个名字,这就是说,我们称道之为道,善之为善,和我们成一张桌子为一张桌子是不同的,它们不过是哲学家在无可奈何的场合对终极实在的勉强指示。线喻柏拉图画了一条线,不平均分开的两段分别代表可见世界(现实世界)和可知世界(彼岸世界)。可见世界按相同比例再分两段,一段代表实物的影像,另一段代表实物。可知世界再分两段,一段代表数学的对象,另一端代表理念研究的对象。柏拉图把数学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数学对象被划为理念的形相。我们在计算一加一时会得到结果二,而我们在计算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时会得到结论,即两个苹果。不管相加的是苹果、香蕉,还是飞机、大炮,二作为结论永远不会变。与理念的区别是,数学还是要下降回归结论上来,而理念会上升到一个高于假设的世界,上升到绝对原理,“善”的境界(the good)或者说是柏拉图心中的“上帝”(the God)。柏拉图通过“线寓”展现了他将世界切割为智慧和感觉部分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一连串渐增分裂的“现实”,认为哲人王应当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但是他在理念的上升过程中过于强调理性的重要,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做法,我不能赞成。“这过程中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后归结到理念”(511C,Vol.6),这一点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洞穴喻洞穴喻的引出是为了比较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区别。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一般,只能看到火光中各种器物在洞壁上的投影,并且都认为那就是“真实”。一个人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转过头,克服火光造成的眼花,并看清那些器物的实体。他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勇气才能走出洞穴,克服阳光的刺眼,看到真实的可知世界,善的理念。柏拉图将地穴囚室比作可见世界,把火光比作太阳的能力,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看见东西的过程比作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他认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好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518C,Vol.7)。洞穴囚犯寓言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生平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连结,苏格拉底为了“启蒙”雅典人而遭到杀害,这是这部书中极具戏剧性的内涵。由太阳喻,柏拉图解释了善

是终极的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最顶峰;由线喻,撇清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上下层联系,把每个世界的对象,都清晰的呈现出来;由洞穴喻,明确了哲学家的使命。这三个比喻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理念论是《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于洞穴喻我还有两点点要说:其一,现代电影放映与洞穴观影的情景极为相似,一群人集体观看投放在银幕上的影像。电影中的世界并非可见世界的现实生活,好电影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传递给观众一些来自可知世界的理念。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戏剧、文学都是如此。其二,关于我的旅行观。旅行多了,开阔的是可见世界的视野,与书为伴,与友相谈是可知世界的探险。四、五种政治制度——《理想国》没有贬低任何一种制度“你不要以为政治制度是从木头或者石头里面产生出来的,不是的,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向。”(544D Vol.8)我们可以据此认为柏拉图没有完全陷入理想的窠臼之中,他没有忽略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最能体现文化对政体影响的例子莫过于民主制下的美国。美国某州为了控制墨西哥非法移民,曾经通过了一项法案,赋予警察在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查看公民身份证件的权利。该项法案一经颁布就立刻受到

了美国全国抵制,总统公开谴责,各机构团体取消在该州进行的会议或活动。虽然该法案的初衷是保障美国合法公民的就业等权益,但是迫于压力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废除。美国民众对民主自由的热爱,不是短期的利益或是政府的蓄意膨胀就可以改变的。柏拉图对政治制度的排位是君主制(哲人王)、荣誉制(类似斯巴达)、贵族制、民主制和僭主制。民主社会在柏拉图的排序中只是排在倒数第二位。我们姑且认同温斯顿·丘吉尔的说法,“如果没有其他那些制度作为比较,很难说民主社会不是最糟的一种(Democracy is the worst

regime ,except for all the others.)”,小心假设民主制不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那么当美国民众极力排斥一切威胁民主社会的事件的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也在拒绝一种更好的政治制度呢?我认为柏拉图没有(或者不应当有)贬低其他政治制度的意思,我也更愿意把这部《理想国》当做一部寓言来读。孔子老子一直在被误读,柏拉图大家读得少却也难免落于被误读的境地。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读,我们不妨借鉴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对于经典,我们不是回答“继承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怎样继承”的问题。《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具体意义讲的是学习六艺,这样来看,这句话对于现在没有多大意义,不需

要继承它,因为我们学的不是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如果从抽象的意义来看,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学什么东西,学了之后都要及时地经常地温习和实习,这都是很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了解,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用的。即便《理想国》其本身的确存在着许多局限,但是那也只是作为这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存在,如果能跳出来读,多研究研究它的一般意义,也许对我们更有帮助。伽达默尔说,美好城邦是思想中的一个城邦,而不是现实中的城邦,就是说,它的目的是要阐明某种东西,而不是要为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改进提供一个实在的方案,柏拉图的城邦对要使其自身、使其自己的内在体制有秩序的人来说,是“天上的范型”,其独特的存在理由是为了让一个人有可能在这范型中认识自己。当然,关键之点是,在范型中认识自己的人并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脱离了城邦的孤立个体。(伽达默尔《柏拉图与诗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得很清楚,“美好城邦”不过是用言辞讲出来的一个故事,退一万步说,即便你要把《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关于“美好城邦”的说法当真,这部分说法也仅仅是苏格拉底用来认识个体正义、个体灵魂的一个中介,位于哲学进思的中途。政治既不是《理想国》的最初主题,也不是《理想国》的最终主题,更不是《理想国》的最高主题,柏

拉图所说的灵魂的上升,追求自身欲望、理性、激情的和谐,自控,也许才是。政治改革也许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但自控的练习却永远是想要参与政治改革的个体必须要做的事。我心中的柏拉图也不是王小波想得那样,想让大众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他,正相反,如他在最后讲得那个复活的厄洛斯的寓言当中所说的,奥德修斯选择的来世是一种“只需关心自己事物的普通公民的生活”。我不相信依靠某个人物的铁腕就能完成社会的变革,而我相信社会的改变源自每个人心中理念的改变。Reform of Politics may not be within our power, but the exercise of self-control always is. 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who wishes to engage in political reform is to reform themselves. All reform seems to begin at home. 附经典摘抄,兹可配合卷码理解文章:344A Vol.1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极端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把别人的东西肆无忌惮地巧取豪夺。平常人犯了错误,查出来之后,不仅要受罚,而且名誉扫地。但是那些不仅掠夺人民的钱财、而且剥夺人们的身体和自由的人,不但没有恶名,反而被认为是有福。(色拉叙马霍斯)《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413D Vol.3你知道人们把小马带到嘈杂喧哗的地方去,看它们怕不怕;同样,我们也要把年轻人放到贫穷忧患当中去,然后再把他们放到锦衣玉食的环境当中去,同时,比人们用烈火炼金制造金器还要细心得多去考察他们,看他们受不受外界的引诱,是不是能无动于衷,守身如玉,做一个自己的好的护卫者,是不是能护卫自己受的文化修养,维持那些心灵状态在他身上的和谐与真正的节奏(这样的人对国家是最有用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85D Vol.6凭经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欲望在一个方面强的时候在另一个方面就会弱,这完全像水被引导流向了一个地方一样。当一个人的欲望被引导流向知识及一切这类事情上去时,我认为,他就会参与自身心灵的快乐,不去注意肉体的快乐,如果他不是一个冒牌的而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话。500C Vol.6须知,一个真心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人是的确无暇关注琐碎人事,或者充满敌意和妒忌与人争吵不休的;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得事物上面,他看到这种事物相互间既不伤害也不被伤害,按照理性的要求有秩序地活动着,因而竭力模仿它们,并且尽可能模仿它们。你认为一个人对他称赞的东西能不模

仿吗?518A Vol.7凡是有头脑的人都记得,眼睛有两种性质不同的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亮出。凡有头脑的人也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的时候,不会不假思索就加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光亮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

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他会继续追求,爱的锋芒不会变钝,爱的热情不会降低,直至他心灵中的那个能把握真实的,即与真实相亲近的部分接触到了每一事物真正的实体,并且通过心灵的这个部分与事物真实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有了真知,才真实地活着成长着;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他才停止自己艰苦的追求过程。

一个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阴影转向投射阴影

的影像再转向火花,然后从洞穴里上升到阳光

下,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动物、植物和阳光,只

能看见水中的神创幻影和真实事物的阴影(不是

那个不及太阳真实的火光所投射的影像的阴

影)。 我们考察的这些科学技术的全部这一学

习研究过程能够引导灵魂的最善部分上升到看

见实在的最善部分,正如在我们的那个比喻中人

身上最明亮的东西被转向而看见可见物质世界

中最明亮的东西那样

觉得这段,可以和迪金森的一首诗互相启迪: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As Lightning to the Children easedWith explanation kindThe Truth must dazzle graduallyOr every man be blind --

在经过了漫长的贯穿五六七这三卷的对话,接下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终于回到了第四卷末尾时的问题:到底有哪四种政制,以及对应的四种人物 。当我们对四种政

制和什么是最善的人和最恶的人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最善的人是不是最幸福的,最恶的人是不是最痛苦的,或者相反。苏格拉底说:这四种政制分别是,斯巴达式的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治,僭主(又译为暴君)政制。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中产生出来的,这些习惯对应了人的心灵。贵族政治(好人政制)是最好的制度,他们对应的就是善者和正义者。1)先说荣誉政制,它是怎么从贵族政治中产生的呢?贵族政治中的统治者尽管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统治者也会出错,比如在不适合的时节生了孩子,那么这些子女就不会是最优秀的,原本是铁和铜,却被当成金和银,就会不和谐不一致,从而引发仇恨和冲突。统治者内部两种集团将采取不同的方向:铜铁集团趋向私利,金银集团趋向美德和传统秩序;他们互相斗争,取得妥协。于是分配土地,据为私有(好像马克思论私有制的发生啊,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私有制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铜铁集团仿佛寡头政制,而金银集团仿佛贵族政治。荣誉政制就是这样的一个融合和妥协的政体。一方面,这种政制尊重统治者,完全不让战士从事农业劳动,统治者也要从事体育锻炼和战争;另一方面,不是最有智慧的人统治国家,而是选择单纯和勇敢的

人。统治者们一方面爱好财富,这点很像寡头制度下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公开捞钱。他们轻视音乐而重视体育,受的教育是强制教育而非说服教育。他们秘密的寻欢作乐,逃避法律的监督。与这种荣誉政制对应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他们是自信的但缺乏文化;可能喜欢文化,但绝不会擅长。对待奴隶是严厉的,而非保持优越感。爱锻炼身体爱打猎。爱荣誉,并非靠能说会道而是靠自己的战功。年轻时可能并不爱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天性开始接触爱才之心,没有掺和着音乐的理性的保护,就会越来越爱财了。这种性格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政局混乱的城邦里,有个年轻人,他的父亲是善的,但却被人说成孬种,其实只是因为他并不care这些常人关注的东西。年轻人经常听人抱怨自己的父亲不争气,但又被父亲的品德熏陶,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因而他的性格也是两面的融合。2)接下来说寡头政制:是一种根据财产多少来决定权力的制度。政治权力在富人手里,不在穷人手里。那么寡头政制是如何从荣誉政制里产生的呢?私人手里的财产,能破坏荣誉政制。他们想方设法违法乱纪,然后互相模仿,发了财的人想要更多的钱,越来越瞧得起钱财,瞧不起美德。最后整个国家都尊重钱财忽视美德(正是我们国家现在发生的呢)。终于,爱荣誉的人变成了爱钱财的人,

定下一项法律,规定只有达到一个threshold,才能当选。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表明制度本质的标准有问题。船长应该是航海技术最高的人。其次,这个国家必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富人和穷人两个国家(贫富差距嘛),而这互相黑对方。这种国家无法进行战争,因为要战争,富人就要武装穷人,而这恰恰是富人最害怕的。这种制度还允许一个人出卖自己的全部产业,从而成为一个穷人或依附者,不作为 这个国家的任何组成部分(这就是无产阶级吧,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当一个人花费自己的财富时,他只是一个消费者,而实际上并没有履行统治者的义务。他们就像雄蜂一样,成为蜂巢的祸害。小偷盗贼就是有刺的雄蜂,乞丐就是那没刺的雄蜂。与这种寡头政制对应的人呢?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有什么性格呢?爱好荣誉的统治者的儿子,起初效法他的父亲,后来他的父亲在政治上触了礁,人财两空,所以这个儿子就会变得胆小,荣誉心发生动摇,而爱财之心占了上风,进而把爱财奉为神圣的教条。理性和激情折节为奴,理性只被允许计算如何赚钱,激情只被允许赞美财富。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爱财;第二个特征就是节俭和勤劳(这就是中国人那);他不在意文化,不注意荣誉。由于缺乏教养,他们雄蜂的欲念让他们有的像乞丐,有的

像强盗;但同时他们又自我控制,压制这些欲望。在交易往来和签订契约方面,他们是有诚实的名声的,但这不是因为道德,而是因为强迫和恐吓,要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而不得不行的谨小慎微。3)平民政制。平民政制是如何从寡头政制产生的呢?统治者爱财,不会用法律禁止年轻人挥霍浪费。这些人一方面不能自制,浪费金钱,一方面又崇拜金钱。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二者互相仇恨。穷人会认为,那些懒散的奢侈的富人不配拥有这些财富,我们如果胆子大一点,就可以夺走他们的财富。一个不健康的身体,只要有一点疾病,就会病入膏肓。这两党会从外国引进盟友,内战爆发。即使没有外人插手,也会有党争,如果贫民得到胜利,就会把那些富人杀死,其余的公职则通过抽签或竞选在公民中分配。这种制度的性质怎样?这种制度下人民如何生活?首先,他们看起来很自由,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每个人都被允许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城邦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极其丰富多彩。就像女人小孩只要一见到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觉得美,真是这样吗?(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棒了,真正的美在于和谐,在于各种色彩合理搭配,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上,而绝非乱糟糟的泼油彩)。在这里,如果你有资格掌权,也可以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服从命令,也可以不服从。一句话,不必负一定的责

任。这种制度把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给品德低劣的人以平等,那何以奖励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老柏对于平等是深恶痛疾啊,但我想他说的平等与罗尔斯讲的公正是不同的。)。其次,这种制度是宽容的,它对那些我们之前说过的那些建国的庄严原则是蔑视的(就像现在,犬儒了)。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这些理想,完全不管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品德如何,只要他当选前声称自己是为了人民,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与平民政制相应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呢?首先,这种人是怎么起源的呢?吝啬的寡头政治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儿子,这个年轻人竭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那些必须花钱而不能赚钱的所谓不必要的快乐。什么是必要的欲望?什么是不必要的欲望?有些欲望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些欲望满足了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说他是必要的,比如吃饭。有些欲望如果我们从小注意是可以戒除的,而且对我们没什么好处,我们说他是不必要的,比如色欲(其实如果从生物角度来看,传宗接代也许才是人真正的目的,而非那个绝对的善的理念,当然如果那样老柏就已经成唯物主义者了)。但是一旦这个年轻人初次尝到了作为雄蜂的甜头,就会为所欲为寻欢作乐(人毕竟是有欲望的,从小受提倡的那种节俭的美德碰到欲望,那是错弱

不堪的,因为他没有那绝对的善的理念来指导他,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想,一个信仰,这也是有些人为什么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拯救人类的原罪,人的欲望就是原罪啊,还得回头看看圣经去)。一个党派得到同情与自己的国外盟友支持,变革于是发生;年轻人的心灵得到外界的欲望支持,便会发生心灵的变革。这些欲望占领了年轻人的心灵,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没有理想,没有学问,没有事业心,难怪欲望轻而易举的就取得了胜利。于是虚假的狂妄的理论乘虚而入。他们从此把节俭说成是不见世面,把自制说成是胆小怯懦,把助人为乐说成是笨蛋傻瓜。取而代替美德的是成傲慢为有礼,放纵为自由,奢侈为慷慨,无耻为勇敢。(这段对民主的批判实在是太精彩了)他会平均分配时间在不同快乐上,她会说一切快乐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些高贵的好的欲望值得鼓励和满足。其实他只是沉迷于低级趣味,而他却盲目的认为自己获得了自由。4)僭主政治僭主政制是如何从民主政制建立起来的呢?寡头政制认为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财富,因而它失败的原因是贪求财富;民主政制认为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自由,因而它失败的原因是追求自由,而不顾一切。一个民主城邦,他们整日烂醉如泥,如有一个正派的领导人稍加约束,他们就指控这个领导人为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结果凡是当权的

像老百姓,而老百姓像当权的。统治者只知讨好老百姓。连畜生也比其他城邦要自由(哈哈,这不就是我们的动物保护者吗?当然了,这个问题很复杂)。物极必反,极端的自由其结果只能是极端的奴役。我们可以把民主国家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家,他们演说,办事,掌握权力;第二部分,是靠有秩序和节俭的天性起家的富人;第三部分,平民,他们自食其力,不参与政治活动,没有多少财产。他们会想要劫富济贫。富人也会发言,保护自己的利益,却被平民诬告为寡头派。(老柏真是厌恶平民啊,呵呵)。平民中会有一个人出头,来保护平民。这就是僭主政制的起源。人民领袖控制着轻信的民众,不可抑制的使人留血,最后自己或被敌人杀掉,或者成为僭主(罗伯斯皮尔是也,太祖是也)。人民从此害怕他,而他为了保护自己,就建立了卫队。一个从前的保卫者如今却成了被保护者。开始他对任何人笑容满面,一旦掌握了绝对的权利,就开始奴役人民。那些勇敢的人,智慧的人,富有的人,会被杀掉。就像医生清楚好的器官,却留下了肿瘤。与之对应的人物是怎样的呢?他们又是如何从民主式人物发展来的?首先讨论一下欲望问题。在非必要的欲望之中,有些是非法的,但它们通常受到法律和理性的控制,而只在睡梦中才出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如果一个

人身心健康,那么即使在睡梦中,他的激情和欲望这两部分都会沉静下来 ,而理性则被唤醒,他在梦中也不会有非法的欲望。民主式人物是从寡头式人物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父辈压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欲望,而民主式人物因为之前说过的种种原因则渐渐的获得了这些不必要的欲望,但是同时他们也受到他们父辈的影响,所以这些欲望只会在梦中出现,在清醒的时候则被大部分压制。所以他过着一种既不奢侈也不吝啬的生活。民主式人物也会有儿子。他们会被拉向完全的非法,激情被扶植起来作为主宰,保护奢侈的欲望,美德则被彻底消灭。即使是醒着的时候也会做各种非法的事情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醉汉和深陷爱情中的人们(在老柏严重,爱情也要在理性的控制下,所谓柏拉图式爱情)。如果这种人在社会中是少数,那么他们只能做有限的一些小恶。可大恶则是僭主暴君,当这种人成为君主的时候。他们不是别人的主人,便是别人的奴仆,永远也体会不到自由和友谊的滋味。这就是不正义的代表啊。一言以蔽之,最恶的人就是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那么到底是僭主式人物幸福,还是正义的人幸福呢?我们不要只看僭主外表的威仪,还要曾经和僭主朝夕相处,亲眼目睹他的所作所为,以做出判断。先看国家。一个僭主国家是受奴役的,虽然他也有主人和自由

人,但是整体和最优秀的部分受到奴役。再看个人。僭主式人物的心灵充满大量奴役和不自由,他的最优秀的理性守着奴役,而最狂暴的激情和欲望则变成了暴君。这样的灵魂是受奴役的,永远是贫穷的和苦于不能满足的,充满了恐惧。这些僭主式任务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控制别人,竟要巴结起自己的奴隶,变成了奴隶的奴隶。


相关内容

  • 骆驼祥子书评
  • <骆驼祥子>书评 <骆驼祥子>看了也有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现在也正读着,而每次合上都比上次更添了一层怜悯之心.那就说说祥子吧. 祥子是一个体面的人."体面"--多么老北京的一种说法.他注意自己的外表--一定要干净,不能邋里邋遢:他注意自己拉扯的架 ...

  • 万历十五年书评
  • 中国知识分子之首鼠两端 --<万历十五年>书评 作者站在明朝大的历史背景下,透过往里皇帝执政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命运展示出明朝的体制僵化简单,并且实际的影响力和治理权掌握在有知识文化但墨守成规的士绅手中.他们不能与时俱进导,导致明朝的弊病越来越重,最终亡在有组织有纪律的努尔哈赤手中.从而 ...

  • 书评┃科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什么是科学>是北大科学史课主讲教授吴国盛的新作,汇集了他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科学史探讨科学的本质,对"什么是科学"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者的回答可以概括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是西方所特 ...

  • [拿破仑]书评
  • <拿破仑传> 目录: 青少年时代 征意逞威 向维也纳进军 坎波福米奥和约 离开埃及 平定内乱 终身执政 乌尔姆之捷 波兰战役 遴选新后 求战不得 艰难的撤退 莱比锡战役之二 东山再起 滑铁卢决战 土伦初露锋芒 洛迪战役 约瑟芬的背叛 远征埃及的前夜 雾月18日政变 马伦哥战役 重启战端 ...

  •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书评读后感
  •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书评读后感 二13班 潘肃昱 从不愿意看古诗,不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到愿意阅读古诗并能够背诵部分名片大作,这个过程真的很神奇,这一切都是<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的作者王芳阿姨带得我们的美好感受,也让我们和唐诗的距离越来越近. <最好的方法读唐诗& ...

  • 深港书评周榜 | 万物解释者以及小王子的领悟
  • 时间,公正而无价,它碾压过往,也酿制沉香.<深港书评>周榜将持续推荐更多的新书给读者,荐语来自最了解书的人--各出版社的责编,让我们籍此将自己和好书的距离缩至最短. 生活山河无尽和小王子的领悟 刘琤琤/选书 内地 10本 01<万物解释者:复杂事物的极简说明书> 兰道尔·门罗 ...

  •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书评
  • 西班牙人的火焰与激情 --读希梅内斯<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滕延秋 如今的西班牙,最举世瞩目的恐怕是两项体育运动--斗牛和足球.这两项运动,不一样的形式,却共同展现着一种生命的热烈和澎湃.一个民族,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却会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希梅内斯书中概括的"火焰 ...

  • [人性的弱点]书评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性作业 (三号) 小组成员 李艺丰 张越千 余方程 余楚盈 许以欣 张晓天 陈宇峥 孟山远 冯苏阳 王若晨 任课教师 组别和组长 第3组 组长:李艺丰 上课时间 作业完成时间_____共两个月________ <人性的弱点>书评 余楚盈 第三组 摘 要:此书是一 ...

  • 中国书评二十年
  • 作者:伍杰 中国图书评论 2002年03期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二十来年书评事业的发展,很难划分阶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起伏.从1979年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1年以前: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