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前教育网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时间: 2010-12-6 作者: 吴云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期才开始出现的”这一客观规律,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儿童游戏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的游戏规则

“内隐的游戏规则”表现为“游戏内在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它是在游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一方面,游戏总表现为“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的„虚拟性”‟(维果茨基语),[1]即游戏的“情境性”。另一方面,游戏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总表现为高度的“秩序感”。胡伊青加说, “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对秩序的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都会剥夺它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因为,“游戏有成为某种要成为美的倾向。这种审美的因素很可能就等同于那种创造有秩序的形式的冲动,它把生气灌注给游戏的各个方面”。[2]对于规则和秩序,胡伊青加认为,“一旦规则(游戏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塌陷”,而“违犯规则或忽视规则的游戏者便是一个„违规破坏者”‟,“在高度严肃的世界中,欺骗者与虚伪者也比破坏者的日子好过”。[3]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是不允许破坏游戏情境和游戏秩序的,游戏具有规则性。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就不会有游戏的顺利进行。它们是游戏者必须而且能够遵循的,是游戏之前、之中、之后,游戏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默契。游戏的内隐规则是所有的游戏所具有的,包括幼儿的“玩耍游戏”,又特别体现在“想像游戏和装扮游戏”中。

2.外显的游戏规则

外显的游戏规则是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眼见和直接认知的。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也有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在幼儿“捉迷藏”的游戏中,就不允许捉者“偷看”小朋友是“藏在哪”,而必须被蒙上眼睛或呆在哪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就是外显的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3.世界的规则是游戏的规则

“世界的规则”是指客观事物及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制约着一切事物,包括游戏的开展。有时它是为我们所知的,有时不为我们所知,却又时刻在发生作用。特别对于幼儿,更是如此。它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认识处于“蒙昧和无知”的状态,但“世界的规则”并不因此而停止发生作用或产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则提供了窗口和途径,实现着幼儿“认识世界规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认识“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则”,才能体验角色的丰富性;在“户外观察游戏”中,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在“探究、认知、遵守这种规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4.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在儿童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因此,广义地来说,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狭义地来说,以突出游戏的规则性,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专门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为“规则游戏”。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也是外显的,但它又不同于外显的规则,它们大多数是由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或家长)根据儿童发展的某种需要设计而成的(如为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规则游戏),更多地体现在竞赛性游戏中。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二、游戏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规则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地竟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4] ①“去中心化”的发展。学前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从大家的角度、从众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而且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②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新井(1989)认为,儿童对社会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社会规则及其重要性是发展的第三阶段。[5]我们经常观察到: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感知生活

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如通过教师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游戏“幼儿园”中的“老师”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士兵角色扮演的游戏,幼儿认识到“士兵”应拿“手枪”而不是“剪刀”,等等。在这些游戏中,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违犯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游戏同伴的纠正和指责。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理解游戏规则“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③学会合作与竞争,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因“对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幼儿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分歧的行为,便是幼儿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

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比赛获胜是全体成员的事情,需要很好地合作。即使是竞赛游戏,获胜不是惟一的目标,和睦相处、共享游戏的体验、共同发展才是游戏的根本追求。

2.与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所以,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

同时,规则是社会意识的反映,一定的游戏规则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所学习的东西、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趋向。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着幼儿的积极发展。所以,游戏指导者可以透过游戏的规则,对幼儿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的价值观。

3.与幼儿意志的发展

幼儿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的发展。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律性、自制力差,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而遵守规则表明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对于自己成长的影响,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发展自身行为方面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单单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站立半小时或一小时,是非常痛苦而又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如果改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处理”,则比较容易和轻松。如,我们在游戏中,规定扮演“士兵”角色的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站立半个小时。为了游戏,幼儿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的,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游戏中,一旦幼儿进入了游戏的情境,他就忘记了自己日常的身份,而沉浸于游戏情境中,体悟“游戏性体验”。尽管有时,他会感觉有坚持的困难,但是,游戏的魅力会支持他克服困难,和大家沉浸于游戏中,分享快乐、渡过难关。幼儿在不知不觉的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其行为的坚持性获得发展,意志获得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科学认识

要充分发挥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在观念和意识层次上对其有科学的认识。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在遵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中,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

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也不只是教学的“空白地带”和“候补队员”,它有着自身的魅力和价值。规则游戏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规则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是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所以,它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计划、需要经验、需要统观全局。游戏创制者和游戏者都必须是各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人。当然,这些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完全不可能。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是蕴涵着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个体,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中,

隐含着“游戏”的可能性,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的“可能发展水平”能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未来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展可能的“规则游戏”,实现超前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握幼儿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指导规则游戏,发挥幼儿游戏规则的作用时,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如下基本“功能”:①游戏的体验功能。“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游戏性体验,这是„游戏‟的灵魂。”[6]这种体验包括自由感体验、支配感和胜任感的体验、兴趣感体验,同时伴随着愉快、自愿、自由自主,其中“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感,所以儿童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②游戏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强调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毕竟,幼儿只是幼儿,任何行为都难以脱离成人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的一切游戏活动都由教师来决定,而是说,在幼儿的游戏规则制定和执行中,支持幼儿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制定游戏的规则.自愿地遵守游戏规则。③游戏的发展功能。发展性是幼儿游戏的宗旨。如果游戏只是“好玩”,就必然是“丧志”,高兴、快乐只是在游戏中伴随游戏产生的,不是游戏本身所具有。高质量的游戏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过程。

4.正确处理游戏的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人们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是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

另外,游戏的隐性规则意味着要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为游戏的秩序、情境所吸引,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发展自己,游戏自己,而这种忘我的境界是产生创造的最佳状态,在忘我中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建构新的世界。

因此,不是规则限制了创造性,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把握的能力。所以,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取决于对“规则的认识”,对“教育、发展、创造契机的把握”。

区角活动,又称区域活动,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积极尝试、发现,主动操作、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和交往的乐趣。因此,区角成为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场所。

区角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要点

经纬幼儿园的许翠单提出对区角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在于观察全面和全体,全体:除了在材料投放时注意层次性,还要在讲评中关注到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全面:不仅关注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等。用“行”在于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巧妙的运用语言、动作、材料等不同媒介进行指导,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的钟雅瑾认为在区角活动的观察和指导中,要注重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并提出了以下方式:1、积极肯定,用幼儿的成功鼓励其他幼儿; 2、积极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寻找答案;3、积极发现,用幼儿的创新向其他幼儿示范 ;4、积极尝试,让幼儿发现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指出,教师为孩子创设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应力求丰富和开放,在孩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应放开手脚,当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成为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主角。

二、影响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及教育策略:

1、环境创设影响了同伴交往的频率

通过我们实践发现,固定的游戏主题、游戏材料阻碍了同伴协商讨论的机会,而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协商出新游戏主题,寻找替代物游戏。故我们应提供开放性的角色游戏环境,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频率。

2、年龄差异影响着同伴交往的水平

我们发现,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同伴交往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来整合自己的行为,促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混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促进同伴交往的水平。

3、自信心影响了同伴交往的地位

我们发现,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和那些自信、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些孩子经常扮演的是一些主要的角色。缺乏自信、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基本上扮演一些次要角色。因此我们要发掘幼儿的闪光点,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自信。

指导策略1:提供较稳定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兴趣。

指导策略2:采用大带小的游戏形式,便于孩子互相模仿、交往。

指导策略1:提供半开放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建构玩具。

指导策略2: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开始时的组织游戏过程,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

指导策略3:大带小、教师合作参与,提高幼儿角色扮演和合作交往水平。

指导策略1: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构建玩具和物品。

指导策略2:口头提问建议与教师参与扮演角色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游戏。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作为社会适应的主要指标,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而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从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看,幼儿已经产生了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心理需要,但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交往实践中屡遭失败。

心理学上明确指出: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最佳时期,而角色游戏正是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行为的一种游戏活动。一些学者发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身心愉悦,自主地模仿成人游戏,同伴交往频率较日常任一活动更加频繁。而且通过角色模仿,强化了同伴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促进同伴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

儿童游戏有三种功能:一是愉悦功能;二是发展功能;三是教育功能。补偿功能和宣泄功能

愉悦功能表现在哪里?不言而喻,游戏可以让人放松,他在学习、工作紧张之后,通过游戏来放松自己;他在闲暇的时候,没有事情干的事情,不至于无所事事,可以起到一个消遣的作用。

发展功能表现在哪里?儿童的游戏行为有两种行为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孩子特别爱重复,这种重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一种自发行为,你去看,一本书孩子可以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看过了一遍还要再看,他们就喜欢重复。重复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自发练习。也就是说,当孩子获得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产生一种新行为的时候,他会自发地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去巩固,孩子刚刚会走的时候,他不会要大人抱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当他完全会走了,爸爸妈妈抱,他累了。但是,当他走到台阶的时候,他又下来在台阶上爬上爬下。所以,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巩固原来的发展。孩子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要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个故事,听过了还要听,只要他需要重复的时候,这种重复对他就有发展,有价值。当然,在重复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不断地重复能够充实孩子的发展。现在,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常常是跳跃式的,没有让孩子充实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第二种常见的行为是孩子的尝试性行为,当他的一种行为不再重复的时候,他常常会试一试,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的,搭一个积木,搭完了就推倒,搭完了又推倒,当他会玩滑梯的时候,他就会换一种方法来滑,这就是孩子在小动作中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总是在略高于原有水平的点上进行尝试。所以,孩子的尝试性行为也非常多,这种尝试性行为就是孩子潜意识的自我发展功能。

而教育功能是我们附加给它的,要让它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这种附加往往会加出一些问题来。但是,往往也会附加于孩子。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看第一遍和看第十遍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他在重复看,他们在看故事,看书的时候也不一样。

会玩的孩子很聪明,这是游戏带给他的。因为,游戏有两个特征,一是它追求过程大于结果,他可以变换着花样达到同一种结果,不断地变换花样来玩,不断地追求这样一个过程,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灵活。

二是游戏中有大量的转换、替代。以前有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在幼儿园的过程中孩子的裤腰带掉了,女孩子就提了一天的裤子,妈妈接他的时候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同样有一个孩子鞋子的鞋帮掉了,他就用铁丝把鞋帮绑起来,这个孩子很皮的。可那个女孩子整天就是学钢琴,学这学那,而那个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知道了铁丝能够弯曲,铁丝能够绑东西啊,这个孩子的后效应就很强,一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游戏具有不确定性,教学都是把东西告诉孩子,孩子懂了,但游戏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结构游戏和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仔细观察过,孩子在一起搭积木的时候,要搭一两层楼,要搭楼梯,要架空,搭楼梯的时候,第一格放一块长的积木,第二格要放两块,第三格要放三块,第四格要放四块,放完之后数一数就知道要放多少块了,数学也就懂了。所以,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积木是按不等比例切割的,它的切割方式是有道理的。

象征性游戏有两类,一类是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二类是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园的老师都很熟,这两类游戏都是装扮行为,只不过一个是扮演现实生活当中的角色,比如当医生、病人,开客车的司机、乘客等等,另一个是作品当中的,实际上它的情节复杂性是体现孩子的发展水平的。你看小班烧饭、喂娃娃都是情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他可以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看完病要去乘车等等,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这些游戏都有一个脚本,而儿童游戏中的脚本就是用行为和动作来体现的,而且这个脚本会越来越复杂,它是边行动,边构思。

那么,脚本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一个就是角色游戏中的现实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生活经历。

表演性游戏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故事、绘本、动画都是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我在这里一会儿用动漫,一会儿用动画,我没有很好地区别动画和动漫的关系。一开始我想,如果没有让我去讲动漫与游戏的关系之前,我是不会去想这个事情的。但是,出了这个题目以后,我就想以前叫动画片,为什么现在叫动漫了?我想,以前有一个老工人说过,以前叫汽水,怎么现在变成雪碧了?我们的橘子水怎么就变成芬达了?后来,我一直在想,童话书现在变成了绘本,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动画片变成了动漫,我这样一想,动画片和动漫确实不一样。但是,绘本和童话书我是一直没有理解的。动画加上了漫画的元素,更具有娱乐性,称之为动漫。因为,漫画特别讲究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一种讽刺、幽默在这个里面,很容易让人家发笑,娱乐性更强了。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本体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活动的组织结构应是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游戏的如下特征:目标对幼儿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教师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诱导幼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过程体验)。

二、如何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如何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要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两者并列,且相对独立。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无意学习,它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无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二是要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两者融合,互为生成。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后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即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一种是从教学中生成游戏,为教学设计游戏,将目标隐在游戏中。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使游戏具有教育性;二是用诱人的结果来刺激玩兴,使游戏具有可玩性;三是准确判断发展水平以激发玩智使游戏具有适宜性

另一种是从游戏中生成教学,在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且不中断游戏。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容易导致以活动的功利性异化游戏,以游戏的假象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那么,宁愿游戏与教学并列,在教学中研究教法,在游戏中研究幼儿,这可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和情节的体验与感受,发挥想象,进行角色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游戏的目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得其乐”,因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开展表演游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的主体作用、道具和饰物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发现、探索、表达、表演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表演游戏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主动表演,从而使幼儿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和谐发展。

。“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

有价值的课程模式应该既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

生成课程即是要努力整合这个问题,是要结合儿童的兴趣去组织合适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儿童最需要和最感兴趣的活动,毋庸置疑,是游戏。游戏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课程生成的游戏──老师给儿童提供游戏经历,以使他们能从中学到文字、数学和科学等课程里的概念与技能。

游戏生成的课程──老师组织儿童的学习与儿童在游戏中表现的主题和兴趣有关,例如,如果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对海洋生物感兴趣(如:假扮成鲸鱼或鲨鱼),老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设计一门关于海洋鱼类和其它生物的综合性、跨专业的课程。在学习海洋生物的过程中,儿童有机会使用和学习各种与文字、数学和科学相关的技能和概念。

游戏与课程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双向关系,课程可以生成游戏经历,而儿童的游戏行为又可以影响课程内容。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时间: 2010-12-6 作者: 吴云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期才开始出现的”这一客观规律,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儿童游戏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的游戏规则

“内隐的游戏规则”表现为“游戏内在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它是在游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一方面,游戏总表现为“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的„虚拟性”‟(维果茨基语),[1]即游戏的“情境性”。另一方面,游戏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总表现为高度的“秩序感”。胡伊青加说, “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对秩序的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都会剥夺它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因为,“游戏有成为某种要成为美的倾向。这种审美的因素很可能就等同于那种创造有秩序的形式的冲动,它把生气灌注给游戏的各个方面”。[2]对于规则和秩序,胡伊青加认为,“一旦规则(游戏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塌陷”,而“违犯规则或忽视规则的游戏者便是一个„违规破坏者”‟,“在高度严肃的世界中,欺骗者与虚伪者也比破坏者的日子好过”。[3]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是不允许破坏游戏情境和游戏秩序的,游戏具有规则性。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就不会有游戏的顺利进行。它们是游戏者必须而且能够遵循的,是游戏之前、之中、之后,游戏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默契。游戏的内隐规则是所有的游戏所具有的,包括幼儿的“玩耍游戏”,又特别体现在“想像游戏和装扮游戏”中。

2.外显的游戏规则

外显的游戏规则是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眼见和直接认知的。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也有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在幼儿“捉迷藏”的游戏中,就不允许捉者“偷看”小朋友是“藏在哪”,而必须被蒙上眼睛或呆在哪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就是外显的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3.世界的规则是游戏的规则

“世界的规则”是指客观事物及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制约着一切事物,包括游戏的开展。有时它是为我们所知的,有时不为我们所知,却又时刻在发生作用。特别对于幼儿,更是如此。它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认识处于“蒙昧和无知”的状态,但“世界的规则”并不因此而停止发生作用或产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则提供了窗口和途径,实现着幼儿“认识世界规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认识“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则”,才能体验角色的丰富性;在“户外观察游戏”中,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在“探究、认知、遵守这种规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4.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在儿童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因此,广义地来说,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狭义地来说,以突出游戏的规则性,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专门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为“规则游戏”。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也是外显的,但它又不同于外显的规则,它们大多数是由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或家长)根据儿童发展的某种需要设计而成的(如为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规则游戏),更多地体现在竞赛性游戏中。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二、游戏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规则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地竟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4] ①“去中心化”的发展。学前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从大家的角度、从众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而且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②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新井(1989)认为,儿童对社会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社会规则及其重要性是发展的第三阶段。[5]我们经常观察到: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感知生活

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如通过教师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游戏“幼儿园”中的“老师”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士兵角色扮演的游戏,幼儿认识到“士兵”应拿“手枪”而不是“剪刀”,等等。在这些游戏中,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违犯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游戏同伴的纠正和指责。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理解游戏规则“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③学会合作与竞争,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因“对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幼儿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分歧的行为,便是幼儿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

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比赛获胜是全体成员的事情,需要很好地合作。即使是竞赛游戏,获胜不是惟一的目标,和睦相处、共享游戏的体验、共同发展才是游戏的根本追求。

2.与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所以,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

同时,规则是社会意识的反映,一定的游戏规则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所学习的东西、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趋向。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着幼儿的积极发展。所以,游戏指导者可以透过游戏的规则,对幼儿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的价值观。

3.与幼儿意志的发展

幼儿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的发展。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律性、自制力差,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而遵守规则表明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对于自己成长的影响,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发展自身行为方面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单单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站立半小时或一小时,是非常痛苦而又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如果改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处理”,则比较容易和轻松。如,我们在游戏中,规定扮演“士兵”角色的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站立半个小时。为了游戏,幼儿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的,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游戏中,一旦幼儿进入了游戏的情境,他就忘记了自己日常的身份,而沉浸于游戏情境中,体悟“游戏性体验”。尽管有时,他会感觉有坚持的困难,但是,游戏的魅力会支持他克服困难,和大家沉浸于游戏中,分享快乐、渡过难关。幼儿在不知不觉的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其行为的坚持性获得发展,意志获得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科学认识

要充分发挥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在观念和意识层次上对其有科学的认识。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在遵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中,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

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也不只是教学的“空白地带”和“候补队员”,它有着自身的魅力和价值。规则游戏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规则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是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所以,它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计划、需要经验、需要统观全局。游戏创制者和游戏者都必须是各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人。当然,这些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完全不可能。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是蕴涵着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个体,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中,

隐含着“游戏”的可能性,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的“可能发展水平”能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未来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展可能的“规则游戏”,实现超前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握幼儿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指导规则游戏,发挥幼儿游戏规则的作用时,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如下基本“功能”:①游戏的体验功能。“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游戏性体验,这是„游戏‟的灵魂。”[6]这种体验包括自由感体验、支配感和胜任感的体验、兴趣感体验,同时伴随着愉快、自愿、自由自主,其中“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感,所以儿童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②游戏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强调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毕竟,幼儿只是幼儿,任何行为都难以脱离成人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的一切游戏活动都由教师来决定,而是说,在幼儿的游戏规则制定和执行中,支持幼儿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制定游戏的规则.自愿地遵守游戏规则。③游戏的发展功能。发展性是幼儿游戏的宗旨。如果游戏只是“好玩”,就必然是“丧志”,高兴、快乐只是在游戏中伴随游戏产生的,不是游戏本身所具有。高质量的游戏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过程。

4.正确处理游戏的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人们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是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

另外,游戏的隐性规则意味着要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为游戏的秩序、情境所吸引,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发展自己,游戏自己,而这种忘我的境界是产生创造的最佳状态,在忘我中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建构新的世界。

因此,不是规则限制了创造性,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把握的能力。所以,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取决于对“规则的认识”,对“教育、发展、创造契机的把握”。

区角活动,又称区域活动,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积极尝试、发现,主动操作、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和交往的乐趣。因此,区角成为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场所。

区角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要点

经纬幼儿园的许翠单提出对区角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在于观察全面和全体,全体:除了在材料投放时注意层次性,还要在讲评中关注到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全面:不仅关注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等。用“行”在于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巧妙的运用语言、动作、材料等不同媒介进行指导,给幼儿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的钟雅瑾认为在区角活动的观察和指导中,要注重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并提出了以下方式:1、积极肯定,用幼儿的成功鼓励其他幼儿; 2、积极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寻找答案;3、积极发现,用幼儿的创新向其他幼儿示范 ;4、积极尝试,让幼儿发现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指出,教师为孩子创设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应力求丰富和开放,在孩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应放开手脚,当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成为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主角。

二、影响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及教育策略:

1、环境创设影响了同伴交往的频率

通过我们实践发现,固定的游戏主题、游戏材料阻碍了同伴协商讨论的机会,而开放性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协商出新游戏主题,寻找替代物游戏。故我们应提供开放性的角色游戏环境,增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频率。

2、年龄差异影响着同伴交往的水平

我们发现,同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和混龄儿童的共同游戏,对同伴交往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龄儿童由于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知识经验,容易形成共同游戏的倾向,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来整合自己的行为,促进游戏水平的发展。

混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提供儿童各种年龄玩伴的机会,促进同伴交往的水平。

3、自信心影响了同伴交往的地位

我们发现,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和那些自信、能力强、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些孩子经常扮演的是一些主要的角色。缺乏自信、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基本上扮演一些次要角色。因此我们要发掘幼儿的闪光点,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自信。

指导策略1:提供较稳定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兴趣。

指导策略2:采用大带小的游戏形式,便于孩子互相模仿、交往。

指导策略1:提供半开放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建构玩具。

指导策略2: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开始时的组织游戏过程,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

指导策略3:大带小、教师合作参与,提高幼儿角色扮演和合作交往水平。

指导策略1: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构建玩具和物品。

指导策略2:口头提问建议与教师参与扮演角色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游戏。

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作为社会适应的主要指标,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而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从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看,幼儿已经产生了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心理需要,但由于缺乏交往的技巧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交往实践中屡遭失败。

心理学上明确指出: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最佳时期,而角色游戏正是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行为的一种游戏活动。一些学者发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身心愉悦,自主地模仿成人游戏,同伴交往频率较日常任一活动更加频繁。而且通过角色模仿,强化了同伴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促进同伴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

儿童游戏有三种功能:一是愉悦功能;二是发展功能;三是教育功能。补偿功能和宣泄功能

愉悦功能表现在哪里?不言而喻,游戏可以让人放松,他在学习、工作紧张之后,通过游戏来放松自己;他在闲暇的时候,没有事情干的事情,不至于无所事事,可以起到一个消遣的作用。

发展功能表现在哪里?儿童的游戏行为有两种行为是最普遍的,一种是孩子的重复性行为,孩子特别爱重复,这种重复性行为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一种自发行为,你去看,一本书孩子可以反复看,一部动画片看过了一遍还要再看,他们就喜欢重复。重复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自发练习。也就是说,当孩子获得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产生一种新行为的时候,他会自发地进行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去巩固,孩子刚刚会走的时候,他不会要大人抱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当他完全会走了,爸爸妈妈抱,他累了。但是,当他走到台阶的时候,他又下来在台阶上爬上爬下。所以,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巩固原来的发展。孩子听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要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这个故事,听过了还要听,只要他需要重复的时候,这种重复对他就有发展,有价值。当然,在重复的时候,他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不断地重复能够充实孩子的发展。现在,有的一些教育教学常常是跳跃式的,没有让孩子充实发展,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第二种常见的行为是孩子的尝试性行为,当他的一种行为不再重复的时候,他常常会试一试,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目的,搭一个积木,搭完了就推倒,搭完了又推倒,当他会玩滑梯的时候,他就会换一种方法来滑,这就是孩子在小动作中实现自我发展,孩子总是在略高于原有水平的点上进行尝试。所以,孩子的尝试性行为也非常多,这种尝试性行为就是孩子潜意识的自我发展功能。

而教育功能是我们附加给它的,要让它成为一种教育手段,这种附加往往会加出一些问题来。但是,往往也会附加于孩子。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看第一遍和看第十遍的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他在重复看,他们在看故事,看书的时候也不一样。

会玩的孩子很聪明,这是游戏带给他的。因为,游戏有两个特征,一是它追求过程大于结果,他可以变换着花样达到同一种结果,不断地变换花样来玩,不断地追求这样一个过程,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灵活。

二是游戏中有大量的转换、替代。以前有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在幼儿园的过程中孩子的裤腰带掉了,女孩子就提了一天的裤子,妈妈接他的时候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同样有一个孩子鞋子的鞋帮掉了,他就用铁丝把鞋帮绑起来,这个孩子很皮的。可那个女孩子整天就是学钢琴,学这学那,而那个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知道了铁丝能够弯曲,铁丝能够绑东西啊,这个孩子的后效应就很强,一旦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因为,游戏具有不确定性,教学都是把东西告诉孩子,孩子懂了,但游戏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结构游戏和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都仔细观察过,孩子在一起搭积木的时候,要搭一两层楼,要搭楼梯,要架空,搭楼梯的时候,第一格放一块长的积木,第二格要放两块,第三格要放三块,第四格要放四块,放完之后数一数就知道要放多少块了,数学也就懂了。所以,积木对儿童数学概念的有益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积木是按不等比例切割的,它的切割方式是有道理的。

象征性游戏有两类,一类是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二类是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幼儿园的老师都很熟,这两类游戏都是装扮行为,只不过一个是扮演现实生活当中的角色,比如当医生、病人,开客车的司机、乘客等等,另一个是作品当中的,实际上它的情节复杂性是体现孩子的发展水平的。你看小班烧饭、喂娃娃都是情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他可以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看完病要去乘车等等,情节可以越来越复杂。这些游戏都有一个脚本,而儿童游戏中的脚本就是用行为和动作来体现的,而且这个脚本会越来越复杂,它是边行动,边构思。

那么,脚本的素材来自于哪里?一个就是角色游戏中的现实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他的生活经历。

表演性游戏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故事、绘本、动画都是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我在这里一会儿用动漫,一会儿用动画,我没有很好地区别动画和动漫的关系。一开始我想,如果没有让我去讲动漫与游戏的关系之前,我是不会去想这个事情的。但是,出了这个题目以后,我就想以前叫动画片,为什么现在叫动漫了?我想,以前有一个老工人说过,以前叫汽水,怎么现在变成雪碧了?我们的橘子水怎么就变成芬达了?后来,我一直在想,童话书现在变成了绘本,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动画片变成了动漫,我这样一想,动画片和动漫确实不一样。但是,绘本和童话书我是一直没有理解的。动画加上了漫画的元素,更具有娱乐性,称之为动漫。因为,漫画特别讲究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一种讽刺、幽默在这个里面,很容易让人家发笑,娱乐性更强了。

(二)“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现实中的这种结合和转化,主要就体现在游戏要教育化和教育要游戏化的认识上。

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便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游戏化,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幼儿的自发自主游戏(本体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两者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为了使幼儿能在教学中更多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活动的组织结构应是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游戏的如下特征:目标对幼儿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教师的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是力所能及的),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诱导幼儿自己去发现知识),不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过程体验)。

二、如何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如何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要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两者并列,且相对独立。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无意学习,它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无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二是要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两者融合,互为生成。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后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即游戏与教学互为生成。一种是从教学中生成游戏,为教学设计游戏,将目标隐在游戏中。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使游戏具有教育性;二是用诱人的结果来刺激玩兴,使游戏具有可玩性;三是准确判断发展水平以激发玩智使游戏具有适宜性

另一种是从游戏中生成教学,在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且不中断游戏。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容易导致以活动的功利性异化游戏,以游戏的假象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那么,宁愿游戏与教学并列,在教学中研究教法,在游戏中研究幼儿,这可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表演游戏是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和情节的体验与感受,发挥想象,进行角色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游戏的目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得其乐”,因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开展表演游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的主体作用、道具和饰物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发现、探索、表达、表演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表演游戏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和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主动表演,从而使幼儿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和谐发展。

。“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

有价值的课程模式应该既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

生成课程即是要努力整合这个问题,是要结合儿童的兴趣去组织合适的活动。在幼儿园中,儿童最需要和最感兴趣的活动,毋庸置疑,是游戏。游戏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课程生成的游戏──老师给儿童提供游戏经历,以使他们能从中学到文字、数学和科学等课程里的概念与技能。

游戏生成的课程──老师组织儿童的学习与儿童在游戏中表现的主题和兴趣有关,例如,如果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对海洋生物感兴趣(如:假扮成鲸鱼或鲨鱼),老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设计一门关于海洋鱼类和其它生物的综合性、跨专业的课程。在学习海洋生物的过程中,儿童有机会使用和学习各种与文字、数学和科学相关的技能和概念。

游戏与课程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双向关系,课程可以生成游戏经历,而儿童的游戏行为又可以影响课程内容。


相关内容

  • 学前教育专业书籍
  • 学前教育书目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版次 备注 1和孩子一起上幼儿园任淑霞北京 : 中国纺织出版,2007 2把学习带进生活 [专著] : 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 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 3幼儿园课程评价 [专著] 虞永平[等]著 4现代教育管理,幼儿园的改革与创新 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林琳 编著 ...

  • 学前教育学习小结
  • 全区共有托幼园所12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8所,民办幼儿园58所。在园婴幼儿28876人。现有上海市示范幼儿园1所,一级幼儿园15所,二级一类幼儿园37所。上半年,学前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视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开展调查研究,撰写 ...

  •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 ...

  • 走进童心世界(1)
  • "走进童心世界"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上海赛区) --暨2011上海市创新应用新课程实践大擂台 活动方案 为充分展示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的成果,分享广大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和经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专业研究会联 ...

  • 上海优秀幼儿教师成长案例及启示
  • 吴敏,本科学历,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幼教高级教师.曾由幼教特级教师赵赫老师带教.坚持在"游戏中学习"的教学理念.1992年进入上海市宋庆龄幼儿园工作至今已18年.曾在全托部.日托部.国际部.多元部任教.1993年起担任班主任,在带班老师的指导帮助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迅速得到锻炼并成 ...

  • 上海: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将实行积分制
  • 上海: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将实行积分制 今天上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做客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新闻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东方网和文汇报联合主办的2013上海 "民生访谈"节目.眼下正值中小学.幼儿园新生报名,"入学入园难"."天价赞助 ...

  • 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 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整理:论文动力 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 幼儿园言语教育整体构想 幼儿园音乐浸润式欣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分析和实践探索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生互动现状研究 终身教育与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建构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 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试 ...

  • 2017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目 录) 华经情报网 www.huaon.com 公司介绍 北京艾凯德特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企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 ...

  • 2015年中国高端幼儿园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高端幼儿园市场研 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 ...

  • 学前教育专业书籍推荐表
  • 学前教育专业书籍推荐表 活动设计类 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精选 尹坚勤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1 出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朱家雄.朱家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1 出版) 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附盘) 夏力 (2008-01 出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