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丕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曹丕是一个才兼文武、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魏国太子、守成之君、开国皇帝,他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邺下文人集团的领导者。可以说,各种身份的迭加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异于普通帝王将相及一般诗人的独特面貌。本文将力图从分析曹丕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及诗歌创作入手,来阐释曹丕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曹丕 人生经历 诗歌创作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记载“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段话交代了曹丕的为官经历,从五官中郎将到魏太子再到魏王。可是曹丕不会满足于一个魏王的称号,他的理想是代汉立魏,实现称帝。是年冬,曹丕代汉称帝,改延康为黄初。国号魏,都洛阳,死后谥文帝。曹丕身跨建安和黄初两个时期,但只经历了人生短短四十个春秋。然而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身份复杂,是众人艳羡的太子,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作为一个有着敏感深沉的内心世界、丰富热烈的情感体验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反映他那孤凄冷清、伤感惆怅的内心世界,诗歌情调偏于婉约、妩媚,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如此的诗歌风格、内容,乃是他的独特人生经历、个人体悟所致。

  

  一 少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正逢黄巾起义引起的社会混乱还没有完全消除,又有董卓杀灵帝自立献帝引起的天下的彻底大乱,可谓是生于乱世。父亲曹操征战四方,家眷必也随着四处迁徙。曹丕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之中渡过的。目睹了汉末魏初大动乱中人命如草芥的现实,兄长曹昂的战死,名士孔融被政治斗争无情的扼杀,“七子”中的五人在一年之内先后被瘟疫夺去生命,让他更容易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善哉行》)在岁月的长河中,个人是一叶无桨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王夫之评曰:“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桓其孰得哉?”年纪轻轻就多次随军出征,使曹丕饱尝了远征不归的辛酸与亲人分离的哀伤,这其中的万般辛苦他深有体会。因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离别之苦,士卒役夫的忧愁,怨女思妇的悲叹,都容易引起曹丕的关切。

  生活的动荡并没有影响曹丕的学习,也没有使他颓废消沉,反而成就了他的文韬武略。“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典论・自叙》)“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三国志・魏书》)想想曹丕五岁开始学射,八岁可以骑马箭射,十一岁时就开始随父出征,真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长于戎旅之间”。建安八年,曹丕随父从征至黎阳讨袁,写下《黎阳作》四首,诗中“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等句,写出征行军,雄壮威武。他追求建功立业,以分散、冲淡生命的悲剧意识。“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饮马长城窟行》)战场上的盛大场面激起了曹丕的豪情壮志,让他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让他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在《令诗》中写到:“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他欲通过拯世济物、立功扬名,使自己的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价值,这体现了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青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统一北方,周围局势暂时缓和,在邺城曹丕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安逸的青年时代。他的写景纪游及时行乐之作,大都写于此时。“如他的《游猎诗》这些诗写得华丽、洒脱,抒情浓郁。通过曹丕大量的回忆性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过的是游乐饮宴、骑射四猎、读经赋诗的优越的日子。

  悠游的背后,他其实也有着许多困扰。由于诗人的不同寻常的出身环境及个性气质,他并没有忘情于这个暂时的世外桃源,在与朋友游乐的愉悦中,内心不时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哀伤。亲人的不信任,自己的多愁善感,对命运的无从把握及对前途的担忧。但曹丕毕竟不是碌碌无为之辈,他勤勤恳恳地实践着他的文学理想,成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邺下文学集团”的事实上的领导人。他组织文人游宴、进行文学写作,与许多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很多作品成为传世经典,诗赋已成为士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重要手段,成为抒发心灵悲欢的重要凭藉,更成为追求生命不朽的重要寄托。曹丕最著名的诗篇就是《燕歌行》了,这首诗是中国诗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语言和谐流畅,多彩多姿;感情缠绵悱恻,委婉真挚。抒情写景,水乳交融。另外心理描写的细腻入微,想象构思的丰富精致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王夫之评道:“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如此文韬武略俱全的曹丕,却得不到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五年,曹丕二十三岁时,司徒赵温举荐他为孝廉,但曹操认为赵温举荐曹丕,不是因为曹丕有真才实学,所以免去了赵温的官职。这件事从侧面表现出曹操对曹丕的苛刻及不看重。正是由于父亲曹操对于立嗣一事的再三犹豫,使得曹丕心里备受煎熬,常常自疑,甚至请人算命等等,这在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是这距离太子之位还很遥远。内心的忧虑和敏感,使得曹丕的诗歌不同于建安其他诗人的豪放洒脱,却平添了几分深沉细腻。

  

  三 中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终于如愿以偿,被立为太子。曹丕得立太子,欢喜异常。“余蒙隆宠,忝当上嗣,忧惶�躇,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日:‘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其言难也。”(《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十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伴随着政治地位的最终确立,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努力向一个君主应有的恢

弘气势靠拢的倾向。曹丕努力想模仿父亲用自己的光芒照射人们,想成为横槊赋诗的英雄,创作壮阔审美风格的作品。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魏书》中记载黄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文帝于马上作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至广陵于马上作》)此诗写于黄初六年魏国挥师南下,直逼东吴孙权之时。曹丕前去督战,此时正值寒冬十月,江水结冰欲止,曹丕看几十万魏国大军紧逼孙吴,志在必得,于马上诗兴大发,“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孑L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曹丕果不失为一文人君子,看到莽莽江水欲停欲流,数十万大军压境,一种迫切想建立伟业的心情溢于言表,既富有文人气质,又不失猛将之胆识。“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这与当年曹操兵败赤壁,逃命华容道的惨状,以及后来隋炀帝杨广亡命江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的王者之霸气毕露无余。

  曹丕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得意而终止文学创作的步伐,相反,他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意识到文字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永远地流传下去。以文章传声名,来达到生命的不朽成为曹丕最后的追求。这时期,他又进行了大量的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终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陈寿曾对曹丕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尽管曹丕没有足够宽宏的度量,没有足够宽广的仁德之心,但也正是他那敏感多疑的个性气质和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虽然曹丕的人生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个春秋,但这四十年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从少年的激昂与感伤,青年的悠闲与焦虑,到中年的意气风发与人生感悟,曹丕的生命价值在这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所以,正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辉煌的诗歌艺术。

  

  参考文献:

  [1]文强译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2]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

  [4]张可礼《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5月第1版。

  [5]郑虹霓、马鸿雁、张明华、李洪亮《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内容摘要:曹丕是一个才兼文武、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魏国太子、守成之君、开国皇帝,他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邺下文人集团的领导者。可以说,各种身份的迭加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异于普通帝王将相及一般诗人的独特面貌。本文将力图从分析曹丕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及诗歌创作入手,来阐释曹丕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曹丕 人生经历 诗歌创作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记载“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段话交代了曹丕的为官经历,从五官中郎将到魏太子再到魏王。可是曹丕不会满足于一个魏王的称号,他的理想是代汉立魏,实现称帝。是年冬,曹丕代汉称帝,改延康为黄初。国号魏,都洛阳,死后谥文帝。曹丕身跨建安和黄初两个时期,但只经历了人生短短四十个春秋。然而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身份复杂,是众人艳羡的太子,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也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作为一个有着敏感深沉的内心世界、丰富热烈的情感体验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反映他那孤凄冷清、伤感惆怅的内心世界,诗歌情调偏于婉约、妩媚,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如此的诗歌风格、内容,乃是他的独特人生经历、个人体悟所致。

  

  一 少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正逢黄巾起义引起的社会混乱还没有完全消除,又有董卓杀灵帝自立献帝引起的天下的彻底大乱,可谓是生于乱世。父亲曹操征战四方,家眷必也随着四处迁徙。曹丕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之中渡过的。目睹了汉末魏初大动乱中人命如草芥的现实,兄长曹昂的战死,名士孔融被政治斗争无情的扼杀,“七子”中的五人在一年之内先后被瘟疫夺去生命,让他更容易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善哉行》)在岁月的长河中,个人是一叶无桨的小舟,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随时都有舟覆木散的危险。王夫之评曰:“微风远韵,映带人心于哀乐,非子桓其孰得哉?”年纪轻轻就多次随军出征,使曹丕饱尝了远征不归的辛酸与亲人分离的哀伤,这其中的万般辛苦他深有体会。因此,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离别之苦,士卒役夫的忧愁,怨女思妇的悲叹,都容易引起曹丕的关切。

  生活的动荡并没有影响曹丕的学习,也没有使他颓废消沉,反而成就了他的文韬武略。“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典论・自叙》)“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三国志・魏书》)想想曹丕五岁开始学射,八岁可以骑马箭射,十一岁时就开始随父出征,真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长于戎旅之间”。建安八年,曹丕随父从征至黎阳讨袁,写下《黎阳作》四首,诗中“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等句,写出征行军,雄壮威武。他追求建功立业,以分散、冲淡生命的悲剧意识。“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饮马长城窟行》)战场上的盛大场面激起了曹丕的豪情壮志,让他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让他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在《令诗》中写到:“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他欲通过拯世济物、立功扬名,使自己的个体生命获得不朽的价值,这体现了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青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统一北方,周围局势暂时缓和,在邺城曹丕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安逸的青年时代。他的写景纪游及时行乐之作,大都写于此时。“如他的《游猎诗》这些诗写得华丽、洒脱,抒情浓郁。通过曹丕大量的回忆性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过的是游乐饮宴、骑射四猎、读经赋诗的优越的日子。

  悠游的背后,他其实也有着许多困扰。由于诗人的不同寻常的出身环境及个性气质,他并没有忘情于这个暂时的世外桃源,在与朋友游乐的愉悦中,内心不时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哀伤。亲人的不信任,自己的多愁善感,对命运的无从把握及对前途的担忧。但曹丕毕竟不是碌碌无为之辈,他勤勤恳恳地实践着他的文学理想,成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邺下文学集团”的事实上的领导人。他组织文人游宴、进行文学写作,与许多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很多作品成为传世经典,诗赋已成为士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重要手段,成为抒发心灵悲欢的重要凭藉,更成为追求生命不朽的重要寄托。曹丕最著名的诗篇就是《燕歌行》了,这首诗是中国诗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语言和谐流畅,多彩多姿;感情缠绵悱恻,委婉真挚。抒情写景,水乳交融。另外心理描写的细腻入微,想象构思的丰富精致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王夫之评道:“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如此文韬武略俱全的曹丕,却得不到曹操的重用。建安十五年,曹丕二十三岁时,司徒赵温举荐他为孝廉,但曹操认为赵温举荐曹丕,不是因为曹丕有真才实学,所以免去了赵温的官职。这件事从侧面表现出曹操对曹丕的苛刻及不看重。正是由于父亲曹操对于立嗣一事的再三犹豫,使得曹丕心里备受煎熬,常常自疑,甚至请人算命等等,这在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但是这距离太子之位还很遥远。内心的忧虑和敏感,使得曹丕的诗歌不同于建安其他诗人的豪放洒脱,却平添了几分深沉细腻。

  

  三 中年曹丕与诗歌创作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终于如愿以偿,被立为太子。曹丕得立太子,欢喜异常。“余蒙隆宠,忝当上嗣,忧惶�躇,上书自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日:‘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其言难也。”(《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十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伴随着政治地位的最终确立,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努力向一个君主应有的恢

弘气势靠拢的倾向。曹丕努力想模仿父亲用自己的光芒照射人们,想成为横槊赋诗的英雄,创作壮阔审美风格的作品。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魏书》中记载黄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文帝于马上作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至广陵于马上作》)此诗写于黄初六年魏国挥师南下,直逼东吴孙权之时。曹丕前去督战,此时正值寒冬十月,江水结冰欲止,曹丕看几十万魏国大军紧逼孙吴,志在必得,于马上诗兴大发,“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孑L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曹丕果不失为一文人君子,看到莽莽江水欲停欲流,数十万大军压境,一种迫切想建立伟业的心情溢于言表,既富有文人气质,又不失猛将之胆识。“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这与当年曹操兵败赤壁,逃命华容道的惨状,以及后来隋炀帝杨广亡命江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的王者之霸气毕露无余。

  曹丕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得意而终止文学创作的步伐,相反,他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意识到文字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永远地流传下去。以文章传声名,来达到生命的不朽成为曹丕最后的追求。这时期,他又进行了大量的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终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陈寿曾对曹丕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尽管曹丕没有足够宽宏的度量,没有足够宽广的仁德之心,但也正是他那敏感多疑的个性气质和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虽然曹丕的人生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个春秋,但这四十年却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从少年的激昂与感伤,青年的悠闲与焦虑,到中年的意气风发与人生感悟,曹丕的生命价值在这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所以,正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辉煌的诗歌艺术。

  

  参考文献:

  [1]文强译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2]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

  [4]张可礼《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5月第1版。

  [5]郑虹霓、马鸿雁、张明华、李洪亮《曹氏文学家族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相关内容

  • 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
  • 目 录 前言-------------------------1 一.曹丕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1 二.题材丰富.注重表情的诗歌内容----------3 三.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10 1.众体兼擅,七言独绝 -------------10 2.承接 ...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概况 (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 ...

  •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时间: 2008-08-01 来源: 一.建安诗歌 (一).建安诗歌的创作倾向 建安, 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 建安文学, 实际上是指曹氏三祖 (曹 操.丕.睿)时代的文学创作,大致包括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学.建 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就在诗歌.重 ...

  • 仙才曹植的诗歌人生
  • 仙才曹植的诗歌人生 内容摘要: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 ...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 ...

  •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 ...

  • 曹植生平及其作品分析
  • 曹植是建安时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最多,形式繁富.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除了一些描写华贵生活之外,有些诗描写了当时战后的残败景象,也有些诗抒发了他建功立业 ...

  • 从建安风骨
  • 一建安文学及其特色 1时间断限 建安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2创作概况 作家众多诗作丰富主要是五言七言处奠基阶段我国诗 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短歌行> 一关于题目 什么叫短歌<乐府解题>根据 ...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有先秦诗
  • 中国先秦诗歌--东晋诗歌的发展变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有先秦诗歌楚辞,下有魏晋的诗歌,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无穷的魅力.由于人们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和平,易于联想,并且随着时代背景和人文风俗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规律开始有了许多的变化. 在以前,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诗歌,起源于歌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