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内容摘要: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原因,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得到的一切感到理所当然,不予感激,只知索取不懂奉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使感恩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感恩教育 原因 重要性 措施

一、从现象引发思考

2006 年 4 月 20 日,著名歌手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 37 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11 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 300 多万元,资助 178 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但让人痛心的是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就在深圳工作,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中,竟有人抱怨: “ 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

据某中学学生情感状况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爸爸父母的年龄, 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

一位家长向我倾诉说,孩子平时很少给城里打工的父母写信或打电话,一写信或打电话就是要钱,却从来就不问问爸妈在外过得怎样,工作累不累?为了多要钱物,找各种借口,甚至虚报收费数目。有时钱给少了或者寄得迟了,他还很不高兴,老是抱怨做父母的没有尽到义务。

……

这一切,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学生怎么啦?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懂关爱、不懂感恩,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觉得理所当然,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对老师的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乃至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显得寡情薄义,缺少报恩意识。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该如何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

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这就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着,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有必要在学生中渗透“感恩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并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

二、浅析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我想现在一些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变得冷漠与自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同时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一切从功利出发的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着奢华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奢华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这是多么让我们感到悲哀的事情。同时受到一切从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许多孩子把金钱放在第一位,难怪现在一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交友秘诀也感叹说:“孩子人缘要好就要舍得花钞票,知道装门面!要是班上的同学知道我们家里经济困难,孩子会抬不起头的!”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父母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孩子的要求想方设法满足。而且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不图回报,都持一种讴歌的态度。事实上可能错了,这样我们有意或无意淡化了子女的回报意识教育,没有使其养成感恩意识。这样的孩子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知道感恩?

另外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他们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是太重要,因此为了让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三)应试教育的误导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人格的正确引导,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学生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和

认知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自己的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三、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古就有 “ 羊跪乳,鸦反哺 ” 的古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侯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有那流传着千古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岳家军精忠报国等故事。可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就应该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品质,让这一传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道德风范。

(二)、感恩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的有效举措。

中小学传统德育观念保守陈旧,重成绩轻思想;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它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外烁”倾向,已经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我们的新德育应该努力寻找一种由内而外的“内省”的新模式,寻求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毫无疑问,感恩教育之于这些条件它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感恩教育是一种教育和感化学生的有效办法,是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群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是要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这样的德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市教委推出的新版《中学生守则》,就新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 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学生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就给自己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也应当这样做。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

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恩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入手,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力求务实,常抓不懈。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需要。

感恩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一个人内心才会充满温馨,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方法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情,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身材瘦小的母亲,两只手分别拎着沉甸甸的行李包,肩膀上还背着一个装得鼓鼓的大书包,几乎是一步一挪地跟着她的孩子往寝室方向挪去。而她的孩子,个头要比她高出一大截,魁梧而强壮,居然空垂着两只手在妈妈身边时前时后的走着,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也许,她的妈妈心疼儿子的肩膀和双手还过于稚嫩,担心重物压坏了他;但是儿子一丁点儿也不心疼妈妈的劳累,子女面对父母江海一般深厚绵长的爱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让人揪心和忧虑了。应该说,健全的人格,其情感世界一定是充实而丰富的。这样一些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又怎能为他人、为社会献出爱心呢?

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心地坦荡、胸怀宽广、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和方略,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让他们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给予和关爱,有了这种理解,才懂得感激;只有懂得感激,

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有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社会才能进步发展。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给他人以温暖。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散沙。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一系列发生在生活中诸如贪赃枉法、坑蒙拐骗、不孝父母、无视恩情的忘恩事件也告诉我们,重塑社会的感恩意识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众多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在家里他们是全家的“小太阳”,从小享受着太多的关爱,对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不懂得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不珍惜周围的环境,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给予不知感激,只会索取不懂得奉献。可见,在中学生中培养感恩意识已经到了非常必要之时刻。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提高学生认知感恩的水平,激发感恩情怀,唤醒感恩美德,让感恩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以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意识潜移默化于学生心中

(1)、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召开以“感恩之心”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会,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2)、讲述感恩的故事。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

2、创设感恩的氛围。如把感恩格言警句制成条幅张贴在学校走廊、班级墙壁上,让智者伟人时刻与学生“对话”

3、树立榜样。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组织学习“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迹等。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运用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这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增加学生感恩知识的有效措施。

(二)、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1、从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感恩教育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父母或同学的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多少财力和心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的关爱,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2、可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很多的节日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的节日开展活动,以收到好的效果。庆祝 “三八妇女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说一句感恩话,敬一杯感恩茶,送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教师节,师生之间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件特别的礼物,都可以述说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记得今年母亲节让学生回家为自己的母亲洗脚,然后在周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的母亲留言说: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动,流泪;而孩子的感触是摸着妈妈那满是老茧的双脚,明白了妈妈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

3、学生的现身说法。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

4、布置感恩作业

(1)当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时,对父母说声“谢谢” ;当面对父母说“我爱

你们”。

(2) 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

(3) 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洗洗脚等;

(4) 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5) 给老师、家长写感恩信,让学生们体悟慷慨无私的爱和爱中隐藏 的辛酸。

5、互换角色,体验辛劳。

(1)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

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2)当一天小老师。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增加批改部分作业、管好班级纪律、写班级日志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辛苦。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感悟人生,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孩子们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感恩,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父母却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他方面却很少过问。因此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有最佳效果。

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沟通,宣传德育意义,培养家长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感恩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做好感恩的榜样,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家校合作,双管齐下,共同抓好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一旦发现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纵容其继续发展。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积极配合,从而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更需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而,父母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父母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并对自己的长辈关心、体贴,要尽孝道;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在与人交往时,要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不能忘恩负义。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感觉很受启发,说得是一位母亲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到后,又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了一盆洗脚水……。这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好的表率。

3、家长还应重视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交流

和沟通,对子女要正确施爱,而不能过于溺爱。家长只有在作为子女的朋友的前提下,心理上才可能与子女接近,才能使他们日益懂得感恩的价值所在。

(四)、注重感恩教育的提升和迁移

1、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有父母,还有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好多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感恩不是一对一的简单报答,不仅要感谢直接帮助过你的人,更要感激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国家。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树立现代社会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这是更高境界的感恩。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2、以点带面,开展更扎实有效的感恩活动。 如拟定各种感恩主题,开展具有深度、广度的系列实践探究活动: 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开展“爱心在涌动”学雷锋助学活动,“爱心捐款”活动;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上——进行清明节烈士扫募、爱国征文活动、春游观光活动……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乡亲、师长以及全社会成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之举在人生与生活中是占着多么崇高又多么神圣的位置,使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超越家庭,使我们生活着的社会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温暖的大家庭。

总之,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把“感恩”真正内化为个人品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论 文 题 目: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所属市(州):所 属 学 科:作 者 姓 名:作 者 单 位:邮 政 编 码:湘 潭 市 综 合 曹 秋 兰 射埠镇第一中学

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内容摘要:当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偏差等原因,许多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得到的一切感到理所当然,不予感激,只知索取不懂奉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使感恩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感恩教育 原因 重要性 措施

一、从现象引发思考

2006 年 4 月 20 日,著名歌手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 37 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11 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 300 多万元,资助 178 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但让人痛心的是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就在深圳工作,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中,竟有人抱怨: “ 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

据某中学学生情感状况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爸爸父母的年龄, 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

一位家长向我倾诉说,孩子平时很少给城里打工的父母写信或打电话,一写信或打电话就是要钱,却从来就不问问爸妈在外过得怎样,工作累不累?为了多要钱物,找各种借口,甚至虚报收费数目。有时钱给少了或者寄得迟了,他还很不高兴,老是抱怨做父母的没有尽到义务。

……

这一切,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学生怎么啦?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懂关爱、不懂感恩,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觉得理所当然,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对老师的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乃至社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显得寡情薄义,缺少报恩意识。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该如何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

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这就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着,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有必要在学生中渗透“感恩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并升华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

二、浅析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我想现在一些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变得冷漠与自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与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同时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一切从功利出发的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着奢华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奢华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这是多么让我们感到悲哀的事情。同时受到一切从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许多孩子把金钱放在第一位,难怪现在一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交友秘诀也感叹说:“孩子人缘要好就要舍得花钞票,知道装门面!要是班上的同学知道我们家里经济困难,孩子会抬不起头的!”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父母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孩子的要求想方设法满足。而且现在谈到父母的爱,都认为是无私的、不图回报,都持一种讴歌的态度。事实上可能错了,这样我们有意或无意淡化了子女的回报意识教育,没有使其养成感恩意识。这样的孩子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知道感恩?

另外很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他们还是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是太重要,因此为了让孩子用功读书,取得好成绩,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三)应试教育的误导

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缺乏对于学生人格的正确引导,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学生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和

认知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自己的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三、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教育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够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古就有 “ 羊跪乳,鸦反哺 ” 的古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侯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有那流传着千古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岳家军精忠报国等故事。可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就应该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品质,让这一传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道德风范。

(二)、感恩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的有效举措。

中小学传统德育观念保守陈旧,重成绩轻思想;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它单一价值观、物化个体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而内的“外烁”倾向,已经成为了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我们的新德育应该努力寻找一种由内而外的“内省”的新模式,寻求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毫无疑问,感恩教育之于这些条件它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感恩教育是一种教育和感化学生的有效办法,是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群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我们的学校德育就是要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这样的德育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应当成为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市教委推出的新版《中学生守则》,就新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 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学生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就给自己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也应当这样做。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行

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恩教育应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入手,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力求务实,常抓不懈。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需要。

感恩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一个人内心才会充满温馨,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方法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情,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情景:一位身材瘦小的母亲,两只手分别拎着沉甸甸的行李包,肩膀上还背着一个装得鼓鼓的大书包,几乎是一步一挪地跟着她的孩子往寝室方向挪去。而她的孩子,个头要比她高出一大截,魁梧而强壮,居然空垂着两只手在妈妈身边时前时后的走着,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也许,她的妈妈心疼儿子的肩膀和双手还过于稚嫩,担心重物压坏了他;但是儿子一丁点儿也不心疼妈妈的劳累,子女面对父母江海一般深厚绵长的爱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让人揪心和忧虑了。应该说,健全的人格,其情感世界一定是充实而丰富的。这样一些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又怎能为他人、为社会献出爱心呢?

一个人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心地坦荡、胸怀宽广、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和方略,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学生“感恩”这一基本的道德情感,让他们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给予和关爱,有了这种理解,才懂得感激;只有懂得感激,

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有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社会才能进步发展。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给他人以温暖。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散沙。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一系列发生在生活中诸如贪赃枉法、坑蒙拐骗、不孝父母、无视恩情的忘恩事件也告诉我们,重塑社会的感恩意识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众多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在家里他们是全家的“小太阳”,从小享受着太多的关爱,对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不懂得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不珍惜周围的环境,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给予不知感激,只会索取不懂得奉献。可见,在中学生中培养感恩意识已经到了非常必要之时刻。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提高学生认知感恩的水平,激发感恩情怀,唤醒感恩美德,让感恩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1、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以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意识潜移默化于学生心中

(1)、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召开以“感恩之心”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会,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2)、讲述感恩的故事。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

2、创设感恩的氛围。如把感恩格言警句制成条幅张贴在学校走廊、班级墙壁上,让智者伟人时刻与学生“对话”

3、树立榜样。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组织学习“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迹等。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运用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这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感恩意识、增加学生感恩知识的有效措施。

(二)、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载体。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1、从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感恩教育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父母或同学的父母,让他们知道父母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多少财力和心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的关爱,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2、可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很多的节日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的节日开展活动,以收到好的效果。庆祝 “三八妇女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说一句感恩话,敬一杯感恩茶,送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教师节,师生之间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件特别的礼物,都可以述说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记得今年母亲节让学生回家为自己的母亲洗脚,然后在周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的母亲留言说: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动,流泪;而孩子的感触是摸着妈妈那满是老茧的双脚,明白了妈妈那份无私而伟大的爱。

3、学生的现身说法。把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情讲给他人听,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

4、布置感恩作业

(1)当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时,对父母说声“谢谢” ;当面对父母说“我爱

你们”。

(2) 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

(3) 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洗洗脚等;

(4) 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5) 给老师、家长写感恩信,让学生们体悟慷慨无私的爱和爱中隐藏 的辛酸。

5、互换角色,体验辛劳。

(1)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

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2)当一天小老师。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增加批改部分作业、管好班级纪律、写班级日志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辛苦。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感悟人生,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孩子们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感恩,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父母却关心不够;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他方面却很少过问。因此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有最佳效果。

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沟通,宣传德育意义,培养家长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感恩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做好感恩的榜样,作为学校感恩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家校合作,双管齐下,共同抓好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一旦发现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纵容其继续发展。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积极配合,从而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更需从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而,父母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父母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并对自己的长辈关心、体贴,要尽孝道;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在与人交往时,要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不能忘恩负义。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感觉很受启发,说得是一位母亲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到后,又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了一盆洗脚水……。这位母亲给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好的表率。

3、家长还应重视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交流

和沟通,对子女要正确施爱,而不能过于溺爱。家长只有在作为子女的朋友的前提下,心理上才可能与子女接近,才能使他们日益懂得感恩的价值所在。

(四)、注重感恩教育的提升和迁移

1、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有父母,还有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好多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感恩不是一对一的简单报答,不仅要感谢直接帮助过你的人,更要感激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国家。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树立现代社会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这是更高境界的感恩。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2、以点带面,开展更扎实有效的感恩活动。 如拟定各种感恩主题,开展具有深度、广度的系列实践探究活动: 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开展“爱心在涌动”学雷锋助学活动,“爱心捐款”活动;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上——进行清明节烈士扫募、爱国征文活动、春游观光活动……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乡亲、师长以及全社会成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之举在人生与生活中是占着多么崇高又多么神圣的位置,使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超越家庭,使我们生活着的社会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温暖的大家庭。

总之,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感恩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把“感恩”真正内化为个人品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论 文 题 目: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所属市(州):所 属 学 科:作 者 姓 名:作 者 单 位:邮 政 编 码:湘 潭 市 综 合 曹 秋 兰 射埠镇第一中学


相关内容

  •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主题班会设计
  • 感 恩 父 母,点 亮 亲 情 --主题班会设计 设计者:克利中心学校中学部任伟娜 一.班会主题: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 二.活动背景: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他们心中只有自 ...

  • [感恩父母 点亮真情]一年级班会教案
  • <感恩父母 点亮真情>一年级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2. 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做到感恩父母. 3. 能够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 二.活动准备: 1. 学生积极准备活动. 2. 收集有关感恩的资料,阅读有关感恩的故事 ...

  • 感恩活动计划
  • 点亮亲情,感恩父母 --磴上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点亮亲情,感恩父母 二.活动背景与意义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心怀感恩,爱心永恒"."心存感恩,知足惜福",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 ...

  • 点亮智慧的明灯
  • 点亮智慧的明灯 鼓场街道中心完小 代岑 儿时,一句句师德名言萦绕在耳畔:"用青春化作蜡烛,是燃起学生智慧的火焰:用热血化作春雨,滋润着学生幼稚的心灵:用真诚的爱心去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用温暖的手去抚慰那些不被注意的心灵"时.我就憧憬着走上三尺讲台,用爱点亮 ...

  • 班会方案: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初一亲情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 内容来自冀教网 http://www.hbban.cn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感,使其体验到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以一种感激的心态更加刻苦的学习,报答父母. 活动过程: <提纲>: 一. 开场白 二. [拷问心灵]"妈妈洗脚"爱心公益广告赏析,反省&quo ...

  • 弘扬传统文化点亮感恩真情2
  • 弘扬传统文化 点亮感恩真情 ---启动仪式主持词 温馨提示: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在会场内吸烟,同时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请把您的手机关闭或调整到振动状态,本次活动大约需要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中间不安排休息,如果您有需要方便的话,请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从会场的南侧门到洗手间,二楼三楼的洗手间都可 ...

  • 感恩父母点亮亲情
  • 感恩父母 点亮亲情 --五(3)班主题班会 甲:父爱如山,凝重沉默,给我们心灵以支持: 乙:母爱如海,宽广纯粹,给我们一生爱的滋润. 甲: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 乙: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 合: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 五(3)中队"感恩父母,点亮亲情"主题 ...

  • 张妙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 读<好教育点亮人生>有感 张妙 寒假期间阅读了<好教育点亮人生这本书>,书中通过故事和实际事例来阐释现代教育理念诸多教育观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和异国教育风情让我耳目一新.其中的一篇<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爱心>让我感受颇深. 本文作者认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 ...

  • "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微心愿圆梦活动主持词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xx镇中心学校迎来了保康县委宣传部.县老促会.县关工委.县工商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联合发起的"点亮童年梦"微心愿的圆梦活动. 微心愿,微能量.一本想了很久的图书,一个看中的铅笔盒,一份想送给母亲的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