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已惘然 山河岁月空惆怅--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小团圆]意蕴解析

第35卷第5期 2 0 1 5 年 9 月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Academic Forumof —andu ( Journa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〇l. 35-: 5Sep. 2015

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

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小团圆》意蕴解析

李法惠

(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 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 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 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 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 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 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 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 一■曲乱世悲歌。

关键词:张爱玲;颠覆;《小团圆》;追忆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 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

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认为:“《小团圆》头绪 太过纷乱,特别是作品的前半部分,拖沓迟滞,故 事沉闷,叙述琐碎,似乎缺乏张爱玲作品的特有的 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1]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作 家张小虹则认为《小团圆》封存33年后出版,违 背了张爱玲的遗愿。香港作家、书评家梁文道把 围绕《小团圆》的争议分为三个方面,那就是《小 团圆》该不该出版、是不是张爱玲的自传、到底写 得好不好[2],这三个方面总结得比较到位。作家 写出小说必定是为了让人看的,否则张爱玲也不 会生前多次修改,并请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审 阅,同时作家经历和主人公命运从来交融共生,难 分彼此,正所谓戏外有戏,《小团圆》是否是作者 的自传,这是他人永远都无法解说清楚的事。著 名张爱玲研究学者陈子善在《小团圆》首发式上 也说:“《小团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读法,每个读

文章编号#1002 -6320(2015)05 -0045 -07

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人,但我还是希望读者 能回到《小团圆》本身,从文本出发。”本文正是通

过对《小团圆》文本的研究,认为“小团圆”和“大 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勉强的稍微 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小团圆》全面反映了张 爱玲一生的遭际,道出了张爱玲身世、家庭、童年、 亲情、战争、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 残缺,这是张爱玲心中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痛。

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梦 的破灭

1.破败的晚清家族

《小团圆》第三章写九莉到香港求学,蕊秋、 楚婵送九莉上船,九莉上船后“倒在舱位上大哭 起来,汽笛突然如雷贯耳,拉起回声来,一声‘嗡’ 充满了房间。床下的地开始移动。她遗下的上海 是一片废墟$[3]132。为什么张爱玲说九莉遗下的 上海是一片废墟呢?从第三章烦琐的叙述中似乎

收稿日期#2015 -06 -26作者简介:李法惠(1965# ),女,河南省邓州市人,编审,主要从事文学及编辑学研究

• 46 •

南都学坛2015年第5期

可以找到答案。九莉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家里 住的是租界的洋房,丫鬟、仆人众多,吃穿不愁,可 是她的父亲乃德却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典型的纨 绔子弟,满身深宅大院养成的陋习,吸大烟、赌博、 嫖娼、娶姨太太,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败得也 差不多了,他不关心孩子前途,对自己唯一的儿子 九林也因舍不得花钱,借口“底子要打好”而不送 他去学校读书,而自己打吗啡针有时打得“够毒 死一匹马”[3]81也舍得花钱,他买了办公用的家 具,但是从不办公,订了旅行杂志想去旅游,但是 因为“抽大烟不便”从不旅行。九莉的母亲蕊秋 却是新派女性,她看不惯丈夫的恶习,无数次争吵 后俩人最后协议离婚,然后自己到欧洲留学去了, 对九莉缺乏关心。父亲的续妻是个狠心的后娘, 有一次九莉去舅舅家住,回家后她后母“劈头便 质问怎么没告诉她就在外边过夜,打了她一个嘴 巴子,反咬她还手打人,激得乃德打了她一顿”, 后来还被囚禁了几个月。而她窝囊没有主见的弟 弟九林还写信诬告她说这事是“家族之玷,殊觉 痛心”[3]112。爱九莉的姑姑楚婵因为这还和乃德 发生冲突,以致也被打,眼皮缝了三针,根据作品 描述,九莉这时已经十六七岁了,还遭父亲如此毒 打。而家族内部也矛盾重重,蕊秋、楚婵因出国与 大房闹翻,然后又和大爷家打官司,而奶奶的娘家 侄有出息的“表大爷”也出事了,九莉生病住院, 她妈妈竟然说她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是祸害,不如 让她自生自灭。在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缺乏关爱 的环境下长大的九莉,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九 莉说:“十八岁异常渺茫,像隔着座大山,过不去, 看不见。” [3]100这既反映了她渴望长大的心情,也 反映了生活对她的重压,使她感到前途很渺茫,她 去香港之前之所以认为上海是一片废墟,说明上 海在她的童年、少年记忆中,就好像摧毁的废墟, 这个“上海”代表了家,也代表着父亲母亲、姐妹 兄弟,现在父亲的形象毁了、母亲的形象毁了、弟 弟的形象也毁了,在上海的家中,记忆中留下的是 生病、挨打、囚禁、受母亲训斥、行事小心翼翼这些 伤痛,上海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把上海比作废墟, 反映了九莉心目中支离破碎的家园。

2.沦陷的香港

《小团圆》是张爱玲作品中难得见到的对战 争进行直接描写的小说。在到香港之前,“九莉 经过两次沪战,觉得只要照他父亲说的多屯点米、 煤,吃得将就点,不到户外去就是了 $[3]48,小说也 通过婀坠的口称住在上海租界的九莉是看不见战 争的。港战之初,战机在空中轰鸣,但是电影院还 在开着,修女们甚至“特别兴奋,做了炸牛脑,炸 番薯泥丸子,下午还特地坐宿舍的车上城去,买新

鲜的法国面包”,同学们讨论战争,“大家七张八 嘴,只有九莉不做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冰冷 得像块石头,喜悦的浪潮一阵阵高涨上来,冲洗着

岩石,也是不敢动,怕流露出欣喜的神情$[3]46,有 人还不屑地说:“还不就是逃难、苦、没的吃。$[3]48 讨论结朿时九莉竟然对她好友比比说“我很快 乐$[3]48,并且还自我表白:“希望投降、希望日本 兵打进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战争。犯得着为英殖 民地送命?当然这是遁词。是跟日本打的都是我 们的战争。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 教。她不信教。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 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 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 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但是没命还讲什么? 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3]56是的,对这些富家女 来说,战争对她们真的不可怕,她们住在租界里一 样可以有吃有闲,这里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民族大 义,也没有对侵略者行径进行讨伐,更没有“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在 九莉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未必有责,人的生命是高 于一切的,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谈国家理想都是枉 然。这时,九莉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写枪声竟然是:“又砰砰砰几声巨响,从海上飘 来,相当柔和。$[3]46“相当柔和”把战争的残酷和 恐怖大大弱化了。接下来九莉迫于学校的要求报 名做了防空员,自己亲历轰炸,差点被炸死,这才 意 到 难 f 、 中人们的无助。人们就像吊在海港上空的玻璃泡 泡,等着飞机弹片来爆破它,没有出路,没有明天, 就算要被炸死了,也无人可以诉说,战争中谁都无 从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生命朝不保夕,“昨天在 枪林弹雨中大难不死,今天照样若无其事炸死 你$[3]55,“壕洞里没有无神论者$[3]59。这时她才 由起初对战争的期待变成了希望战争快点结朿。 张爱玲在《烬余录》中说:“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 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 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 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 自己的影子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 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 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可以说写出了在 战争背景下,人们身不由己被绑上战车,“店铺橱 窗”就像荣誉榜,每个人都想从中找出那个供人 敬仰的自己,可惜人性太复杂,人类太渺小,战争 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战争中的人们喜也罢,乐也 罢,最终会随着时代的车向前轰轰走过。她的老 师安竹斯死后,“她这才知道死亡怎样了解了一 切”,“现在一阵凉风,一扇沉重的大门关上

第35卷第5期 2 0 1 5 年 9 月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Academic Forumof —andu ( Journa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〇l. 35-: 5Sep. 2015

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

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小团圆》意蕴解析

李法惠

(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 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 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 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 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 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 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 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 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 一■曲乱世悲歌。

关键词:张爱玲;颠覆;《小团圆》;追忆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 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

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认为:“《小团圆》头绪 太过纷乱,特别是作品的前半部分,拖沓迟滞,故 事沉闷,叙述琐碎,似乎缺乏张爱玲作品的特有的 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1]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作 家张小虹则认为《小团圆》封存33年后出版,违 背了张爱玲的遗愿。香港作家、书评家梁文道把 围绕《小团圆》的争议分为三个方面,那就是《小 团圆》该不该出版、是不是张爱玲的自传、到底写 得好不好[2],这三个方面总结得比较到位。作家 写出小说必定是为了让人看的,否则张爱玲也不 会生前多次修改,并请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审 阅,同时作家经历和主人公命运从来交融共生,难 分彼此,正所谓戏外有戏,《小团圆》是否是作者 的自传,这是他人永远都无法解说清楚的事。著 名张爱玲研究学者陈子善在《小团圆》首发式上 也说:“《小团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读法,每个读

文章编号#1002 -6320(2015)05 -0045 -07

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人,但我还是希望读者 能回到《小团圆》本身,从文本出发。”本文正是通

过对《小团圆》文本的研究,认为“小团圆”和“大 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勉强的稍微 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小团圆》全面反映了张 爱玲一生的遭际,道出了张爱玲身世、家庭、童年、 亲情、战争、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 残缺,这是张爱玲心中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伤痛。

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梦 的破灭

1.破败的晚清家族

《小团圆》第三章写九莉到香港求学,蕊秋、 楚婵送九莉上船,九莉上船后“倒在舱位上大哭 起来,汽笛突然如雷贯耳,拉起回声来,一声‘嗡’ 充满了房间。床下的地开始移动。她遗下的上海 是一片废墟$[3]132。为什么张爱玲说九莉遗下的 上海是一片废墟呢?从第三章烦琐的叙述中似乎

收稿日期#2015 -06 -26作者简介:李法惠(1965# ),女,河南省邓州市人,编审,主要从事文学及编辑学研究

• 46 •

南都学坛2015年第5期

可以找到答案。九莉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家里 住的是租界的洋房,丫鬟、仆人众多,吃穿不愁,可 是她的父亲乃德却属于遗少型的少爷,典型的纨 绔子弟,满身深宅大院养成的陋习,吸大烟、赌博、 嫖娼、娶姨太太,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败得也 差不多了,他不关心孩子前途,对自己唯一的儿子 九林也因舍不得花钱,借口“底子要打好”而不送 他去学校读书,而自己打吗啡针有时打得“够毒 死一匹马”[3]81也舍得花钱,他买了办公用的家 具,但是从不办公,订了旅行杂志想去旅游,但是 因为“抽大烟不便”从不旅行。九莉的母亲蕊秋 却是新派女性,她看不惯丈夫的恶习,无数次争吵 后俩人最后协议离婚,然后自己到欧洲留学去了, 对九莉缺乏关心。父亲的续妻是个狠心的后娘, 有一次九莉去舅舅家住,回家后她后母“劈头便 质问怎么没告诉她就在外边过夜,打了她一个嘴 巴子,反咬她还手打人,激得乃德打了她一顿”, 后来还被囚禁了几个月。而她窝囊没有主见的弟 弟九林还写信诬告她说这事是“家族之玷,殊觉 痛心”[3]112。爱九莉的姑姑楚婵因为这还和乃德 发生冲突,以致也被打,眼皮缝了三针,根据作品 描述,九莉这时已经十六七岁了,还遭父亲如此毒 打。而家族内部也矛盾重重,蕊秋、楚婵因出国与 大房闹翻,然后又和大爷家打官司,而奶奶的娘家 侄有出息的“表大爷”也出事了,九莉生病住院, 她妈妈竟然说她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是祸害,不如 让她自生自灭。在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缺乏关爱 的环境下长大的九莉,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九 莉说:“十八岁异常渺茫,像隔着座大山,过不去, 看不见。” [3]100这既反映了她渴望长大的心情,也 反映了生活对她的重压,使她感到前途很渺茫,她 去香港之前之所以认为上海是一片废墟,说明上 海在她的童年、少年记忆中,就好像摧毁的废墟, 这个“上海”代表了家,也代表着父亲母亲、姐妹 兄弟,现在父亲的形象毁了、母亲的形象毁了、弟 弟的形象也毁了,在上海的家中,记忆中留下的是 生病、挨打、囚禁、受母亲训斥、行事小心翼翼这些 伤痛,上海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把上海比作废墟, 反映了九莉心目中支离破碎的家园。

2.沦陷的香港

《小团圆》是张爱玲作品中难得见到的对战 争进行直接描写的小说。在到香港之前,“九莉 经过两次沪战,觉得只要照他父亲说的多屯点米、 煤,吃得将就点,不到户外去就是了 $[3]48,小说也 通过婀坠的口称住在上海租界的九莉是看不见战 争的。港战之初,战机在空中轰鸣,但是电影院还 在开着,修女们甚至“特别兴奋,做了炸牛脑,炸 番薯泥丸子,下午还特地坐宿舍的车上城去,买新

鲜的法国面包”,同学们讨论战争,“大家七张八 嘴,只有九莉不做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冰冷 得像块石头,喜悦的浪潮一阵阵高涨上来,冲洗着

岩石,也是不敢动,怕流露出欣喜的神情$[3]46,有 人还不屑地说:“还不就是逃难、苦、没的吃。$[3]48 讨论结朿时九莉竟然对她好友比比说“我很快 乐$[3]48,并且还自我表白:“希望投降、希望日本 兵打进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战争。犯得着为英殖 民地送命?当然这是遁词。是跟日本打的都是我 们的战争。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 教。她不信教。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 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 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 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但是没命还讲什么? 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3]56是的,对这些富家女 来说,战争对她们真的不可怕,她们住在租界里一 样可以有吃有闲,这里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民族大 义,也没有对侵略者行径进行讨伐,更没有“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在 九莉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未必有责,人的生命是高 于一切的,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谈国家理想都是枉 然。这时,九莉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写枪声竟然是:“又砰砰砰几声巨响,从海上飘 来,相当柔和。$[3]46“相当柔和”把战争的残酷和 恐怖大大弱化了。接下来九莉迫于学校的要求报 名做了防空员,自己亲历轰炸,差点被炸死,这才 意 到 难 f 、 中人们的无助。人们就像吊在海港上空的玻璃泡 泡,等着飞机弹片来爆破它,没有出路,没有明天, 就算要被炸死了,也无人可以诉说,战争中谁都无 从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生命朝不保夕,“昨天在 枪林弹雨中大难不死,今天照样若无其事炸死 你$[3]55,“壕洞里没有无神论者$[3]59。这时她才 由起初对战争的期待变成了希望战争快点结朿。 张爱玲在《烬余录》中说:“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 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 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 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 自己的影子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 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 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可以说写出了在 战争背景下,人们身不由己被绑上战车,“店铺橱 窗”就像荣誉榜,每个人都想从中找出那个供人 敬仰的自己,可惜人性太复杂,人类太渺小,战争 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战争中的人们喜也罢,乐也 罢,最终会随着时代的车向前轰轰走过。她的老 师安竹斯死后,“她这才知道死亡怎样了解了一 切”,“现在一阵凉风,一扇沉重的大门关上


相关内容

  • 读[今生今世]
  • 读<今生今世> 听着多老套的名字,可我实在是生得拙劣,不曾自我创造出什么富有新意或是颇有意味的名字来,且就这么叫着罢. 每每读爱玲的文字,真就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可我亦多发抱怨,怎就视野这样狭小,怎就想法这般新奇,本是想买来<小团圆>看看,实在是没有料想竟会一时糊涂,连着&l ...

  • 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话
  • 爱玲: 我坐在忘川里的湖边,看微风拂过,湖面浮着枯黄的柳叶,柳枝垂落水面,等待着风给予的飘落,那是种凋零的美。风的苍凉里,我听到了那款款席来的秋的脚步正透过水面五彩的色调,荡漾而来。湖水的深色给人油画的厚重感,那天边的夕阳,是你爱看的。不知道你经常仰望天空的那个窗台,如今是何模样,如今是谁倚在窗边唱 ...

  • 世界上最美的情话,心醉了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张爱玲 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 ...

  • 张爱玲:情到深处花靡尽
  • 张爱玲:情到深处花靡尽 来源:有意思吧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 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 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喔 原来你也在这里 如果要找一个民国时期的头牌女作家,那么这人非张爱玲莫属. 她的爱情和她的作品一样,参照了一个歧义的传奇:妖异多 ...

  • 作家经典语录
  • 张爱玲语录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 ...

  • 墨香诗苑 | 龙儿:山盟不必许千回,你已在.我的心里
  • 01·九寨沟地震 河山莫是有余哀,昨夜无常索命来.断壁残垣犹可补,伤心人已隔幽台. 丁酉年闰六月十七 02·九寨沟地震 灾难人间总未终,黎民何处问穷通?十年白骨初成土,又使哀鸿见蜀中. 丁酉年闰六月十七 03·有寄 琴台往事忍成空,一寸痴心曾许同.想必平生多坎坷,转教魂梦惘然中. 丁酉年闰六月十八 ...

  • 繁华与落寞--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 繁华与落寞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与创作 张爱玲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故事家,其小说本身渗透出来的繁华与落寞,以及小说主人公个人命运的悲喜沉浮,极易与张爱玲个人的一生坎坷相映照,使人不自觉于心里郁结出一声冗长的哀叹,缠绵悱恻.经久不息.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个大写的"不如意" ...

  • 适合书的句子
  • 古文中好的句子 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5.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6.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 ...

  • 古文中很美的经典语句
  • 古文中很美的经典语句 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5.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6.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