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能力?

雷王中学 白燕归

内容摘要: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舆论中,父母和教师应该如何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能力 独立性 自我教育 独立思考 健康心理 现在的孩子或独生子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初中了,生活上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而他们的心理特点又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强化,这是主观情意和客观能力矛盾的现象。加之正处于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容易引发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调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肯定和赞扬孩子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健康的心理能力。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

(一)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会长大的感觉,培养成就感和自豪感,帮助强化其独立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如学习自己做饭、洗碗、洗衣、整理家务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加强了独立生活能力。家里也应教会一些简单的农活,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们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青春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完善其心理和身体机能,促进他们的认识和探索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娇生惯养的孩子和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孩子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孩子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

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

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二)学校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

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因此,学校要为孩子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的气氛,使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愉悦感,这是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必要的外部条件。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强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像成人那样思考,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

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获得自身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传统的传授技能方式一般分三步,即教师示范讲解、提出练习要求、孩子反复操作。孩子在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味,学习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将游戏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后,游戏就能发挥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便于孩子掌握技巧和能力。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表扬,是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气的动力。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他们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初中生自主成长的要求,让他们有较多

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心境,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青少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作,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上初中后生活在三种环境里,其心理能力并不是只在学校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或社会上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其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很差,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也给老师的教育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让家长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亲戚、朋友、同龄伙伴的劝诫,或交往影响孩子。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经常沟通,采用家访、书信、家长会等形式,来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的培养需要三方合作,齐心协力。因为孩子只有在一个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继而努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能力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多给初中生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独立性,在培养过程

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能力?

雷王中学 白燕归

内容摘要: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舆论中,父母和教师应该如何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健康心理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能力 独立性 自我教育 独立思考 健康心理 现在的孩子或独生子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初中了,生活上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而他们的心理特点又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强化,这是主观情意和客观能力矛盾的现象。加之正处于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容易引发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调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生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肯定和赞扬孩子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健康的心理能力。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心理能力的。

(一)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家长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会长大的感觉,培养成就感和自豪感,帮助强化其独立能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如学习自己做饭、洗碗、洗衣、整理家务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加强了独立生活能力。家里也应教会一些简单的农活,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们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青春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完善其心理和身体机能,促进他们的认识和探索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周知,娇生惯养的孩子和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孩子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孩子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培养孩子

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

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二)学校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

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因此,学校要为孩子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的气氛,使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愉悦感,这是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必要的外部条件。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强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像成人那样思考,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

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获得自身的发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传统的传授技能方式一般分三步,即教师示范讲解、提出练习要求、孩子反复操作。孩子在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味,学习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将游戏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后,游戏就能发挥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便于孩子掌握技巧和能力。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表扬,是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气的动力。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他们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初中生自主成长的要求,让他们有较多

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心境,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青少年。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作,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上初中后生活在三种环境里,其心理能力并不是只在学校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或社会上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其自我服务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很差,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也给老师的教育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让家长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亲戚、朋友、同龄伙伴的劝诫,或交往影响孩子。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经常沟通,采用家访、书信、家长会等形式,来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孩子的培养需要三方合作,齐心协力。因为孩子只有在一个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继而努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能力会得到提高,其它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多给初中生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独立性,在培养过程

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内容

  •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 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健康(论文).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本文由阿の衡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 ...

  • 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快乐的.幸福的家长
  • 作者:刘晓华 家长 2007年10期 2005年1月,<家长>杂志开通了"春晖热线",向广大家长和孩子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作为热线的心理咨询师,自热线开通以来,我接听了数百位家长和孩子的电话,非常了解家长们的困惑和孩子们的心声.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体会 ...

  • 班主任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定的,因此,对于一般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说,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完全掌握,属于难度中等的任务.要使其学习效率最高,则应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唤起他们较强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唤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应着力培养他们力求成 ...

  •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我 ...

  •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作 者: 王肖储 所 在 系 部: 学前教育 所 在 班 级: 高幼10(3) 指 导 老 师: 提 交 时 间: 2015-06-04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 制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高幼10(3)王肖储 内容摘要:心 ...

  • 育儿知识文章大全
  • ·学做家务活,培养"小·孕妇出现贫血症状如何·捉迷藏助孩子克服焦虑 帮手" 进行食补 ·怎么做才能使孩子长 高?孩子长个的建议 ·孩子不喜欢这几类妈妈 ·和谐的家庭气氛很重要 ·如何给宝宝正确使用抗·推荐:幼儿健康菜谱新攻·家长如何看待孩子贪玩 生素? 略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 ...

  • 浅谈幼儿园如何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 [摘 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如何来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时期,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本文主要讨论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 ...

  • 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案
  • 第1课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二.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成长的烦恼,请2-3个同学发言并 ...

  • 健康心理·快乐学习
  • 摘 要:幼儿期正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采用了"加减乘除"这四种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