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唐僧取经

我眼中的唐僧取经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是由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回佛经的史实演变而来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界,费时十七载,历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虽然《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现在许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的,真正接触原著的并不多。而在这许多人中,绝大多数人又只着眼于取经途中精彩的降妖故事,对于唐僧取经的目的,却知之甚少。其实唐僧取经是身不由己的,通过原著,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唐僧取经是由“天上”,“人间”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

首先是“人间”。为了超度阴曹地府的孤魂野鬼,太宗在崔判官的提示下做了一场“水陆大会”,来超度被自己打天下时杀死的无数冤死者。一个多月后,选出了根源好、德行高的玄奘做主持。唐太宗又将观音菩萨幻化癫和尚赠送的锦斓袈裟及九环锡杖赐给玄奘,让他穿了袈裟,持了锡杖,又赐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可以说让玄奘出足了风头,给了他无比的荣耀。所以当唐太宗问谁肯领联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他没有道理不站出来。也就是说,唐僧取经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逼迫的。

唐僧领命的时候说了句很耐人寻味的话:“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祁保我王江山永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这个“与”字,“与”是代替的意思,这就是说,这三藏大乘教法,并不是唐僧需要,而是唐太宗要取的;然后是“江山永固”这四个字,原来在《西游记》中,取经的初衷是为了使大唐江山永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最需要经书的是唐太宗,唐僧只是个跑腿的而已。

此外,还有一个证明唐僧取经是身不由己的证据,那就是唐僧在领命之后回到化生寺对徒弟们说的一番话。唐僧回化生寺后对徒弟说:“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并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受王恩宠”与“不得不”,这也说明了唐僧之所以去取经完全是出于无奈的,因为之前太宗对他实在太好了,又是赐封又是送袈裟,并且玄奘身穿袈裟在大街上走一圈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玄奘所受的礼遇,这样一来就很难再不有所表示了。

因此,从“人间”这个角度我们看出,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并非出于建功立业、尽忠报国的坚定信念,也不是出于对佛家经义的顶礼膜拜,更不是出于意念的驱使,而是被逼无奈。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明知进了别人设下的圈套,也只得往里钻,再加上在西天路上,又不断受到警告监视,因而也就没有了退路。

再来看“天上”。《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说: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谁肯去走一遭来?” 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从以上文字中,很容易发现如来佛祖是有意将真经传往东土的,而之所以没有传的原因是“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所以需要东土人自己来取。佛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东土佛寺、僧人虽然众多,但真正信佛的人却并不多。“水陆大会”期间,菩萨卖袈裟遇到萧瑀之前曾有这么一段插曲:长安城里一个落选“水陆大会”的,身上有几贯村钞的愚僧上前问价,菩萨答:“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

谁不想长生不老?哪个和尚不想成佛作祖?如果真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成佛作祖,不用说七千两银子,七万、七十万两也有许多人趋之若鹜。事实上,袈裟确实是宝贝,只是僧人 根本就不信佛,在他们心里,成佛远不如七千两银子来的实在。愚僧有几贯村钞,想来应该可以算作中产阶级小康之家的代表。这一类人是不信佛的,即便表面上信佛,佛教也只是用来讨生活或者敛财的工具而已。中层尚且如此,下层为温饱而奔波的劳苦大众更不必多言。

再来看上层社会,原本唐太宗想让太史丞傅奕负责“水陆大会”事宜,选举高僧,修建佛事,但傅奕却根本不信佛,并且大胆的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要不是萧瑀反驳了傅奕,要不是太宗曾经魂游地府,见识了地府的冤魂,铁了心要办佛会超度亡魂,佛教甚至很有可能面临一场灾难。

由此看来,其实佛教在东土是没有市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不信佛。那么,如何将真经推销到没有市场的东土,就成了一个问题。观音菩萨领了佛祖的命令,成了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

东土这么多人,要说服他们信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然而观音却想到了个很好的办法:只要皇帝信了佛,必将会广建佛寺,弘扬佛法,吸引王公贵族以及黎民百姓信佛。所以,观音菩萨的任务就是让唐太宗信佛,于是便有了太宗魂游地府、观音现身长安货卖袈裟锡杖、扰乱“水陆大会”,继而现出真身博取太宗信任的故事,甚至就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也有可能是观音菩萨引诱的。因为老龙王犯天条被斩,并不是冤死鬼,按理说应当进入正常轮回,即便在进入轮回之前,魂魄也应该由地府收押,不可能随便出来索命。而老龙王魂魄能够从地府出来,是因为地府已经换招牌了。孙悟空大闹地府的时候还是“幽冥界”,到了唐太宗去的时候已经变了“幽冥地府鬼门关”,成了佛教的地盘,所以故意放出鬼魂应该不是难事。

这样一来,太宗相信了转世轮回之说,深怕超度不了地府亡魂会影响他来世的富贵,甚至影响他的后世子孙,他们李家的江山。于是,太宗接受了崔判官的建议,举办“水陆大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那些亡魂进入正常轮回。当他听说玄奘的小乘佛法只能“浑俗和光”,如要超度亡魂,必须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佛祖的三藏真经后,毅然中止了“水陆大会”,派唐僧替他前往西天取经,遂有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从“天上”这个角度看来,唐僧取经的原因是满足佛祖传经的需要,佛祖的意志间接支配了唐僧的行为。

整个取经故事的源头仅仅是佛祖为了传经,可能许多人有疑问,佛祖传经仅仅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佛经吗?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次要的、表面上的的目的而已。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如来让阿傩、迦叶传经,期间向唐僧索取贿赂:“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如来得知后,也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又说他的弟子下山诵经,保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收人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嫌价格便宜,“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即是默许了二尊者收取贿赂。

堂堂佛祖,身处极乐,竟也为了钱忧心。看似荒诞不经,但佛祖传经的目的的确是为了这些黄白之物。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如来也不能免俗。如果传经对他没有好处,他又何必费尽心思去开拓东土这个广阔的市场呢?可见,如来传经的真正原因正是为了开拓东土的市场,扩充自己的领地,使自己的思想传入东土,收取供奉才是最终的目的。

唐僧取经是受支配的,是身不由己的。唐僧远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伟大,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普通人,他的人生道路在未出生时就已经让人规定好了,他的灾难也是他人设

置的,他去取经是被逼无奈的。总之,他就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西天取经这一行动, 不是所谓的修正果,不是什么神圣的事业,它只不过是佛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罢了。

我眼中的唐僧取经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是由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回佛经的史实演变而来的。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界,费时十七载,历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虽然《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现在许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的,真正接触原著的并不多。而在这许多人中,绝大多数人又只着眼于取经途中精彩的降妖故事,对于唐僧取经的目的,却知之甚少。其实唐僧取经是身不由己的,通过原著,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唐僧取经是由“天上”,“人间”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

首先是“人间”。为了超度阴曹地府的孤魂野鬼,太宗在崔判官的提示下做了一场“水陆大会”,来超度被自己打天下时杀死的无数冤死者。一个多月后,选出了根源好、德行高的玄奘做主持。唐太宗又将观音菩萨幻化癫和尚赠送的锦斓袈裟及九环锡杖赐给玄奘,让他穿了袈裟,持了锡杖,又赐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可以说让玄奘出足了风头,给了他无比的荣耀。所以当唐太宗问谁肯领联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他没有道理不站出来。也就是说,唐僧取经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逼迫的。

唐僧领命的时候说了句很耐人寻味的话:“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祁保我王江山永固。”这句话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这个“与”字,“与”是代替的意思,这就是说,这三藏大乘教法,并不是唐僧需要,而是唐太宗要取的;然后是“江山永固”这四个字,原来在《西游记》中,取经的初衷是为了使大唐江山永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最需要经书的是唐太宗,唐僧只是个跑腿的而已。

此外,还有一个证明唐僧取经是身不由己的证据,那就是唐僧在领命之后回到化生寺对徒弟们说的一番话。唐僧回化生寺后对徒弟说:“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并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准备。“受王恩宠”与“不得不”,这也说明了唐僧之所以去取经完全是出于无奈的,因为之前太宗对他实在太好了,又是赐封又是送袈裟,并且玄奘身穿袈裟在大街上走一圈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玄奘所受的礼遇,这样一来就很难再不有所表示了。

因此,从“人间”这个角度我们看出,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并非出于建功立业、尽忠报国的坚定信念,也不是出于对佛家经义的顶礼膜拜,更不是出于意念的驱使,而是被逼无奈。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明知进了别人设下的圈套,也只得往里钻,再加上在西天路上,又不断受到警告监视,因而也就没有了退路。

再来看“天上”。《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佛祖说: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谁肯去走一遭来?” 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从以上文字中,很容易发现如来佛祖是有意将真经传往东土的,而之所以没有传的原因是“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所以需要东土人自己来取。佛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原来东土佛寺、僧人虽然众多,但真正信佛的人却并不多。“水陆大会”期间,菩萨卖袈裟遇到萧瑀之前曾有这么一段插曲:长安城里一个落选“水陆大会”的,身上有几贯村钞的愚僧上前问价,菩萨答:“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

谁不想长生不老?哪个和尚不想成佛作祖?如果真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成佛作祖,不用说七千两银子,七万、七十万两也有许多人趋之若鹜。事实上,袈裟确实是宝贝,只是僧人 根本就不信佛,在他们心里,成佛远不如七千两银子来的实在。愚僧有几贯村钞,想来应该可以算作中产阶级小康之家的代表。这一类人是不信佛的,即便表面上信佛,佛教也只是用来讨生活或者敛财的工具而已。中层尚且如此,下层为温饱而奔波的劳苦大众更不必多言。

再来看上层社会,原本唐太宗想让太史丞傅奕负责“水陆大会”事宜,选举高僧,修建佛事,但傅奕却根本不信佛,并且大胆的上疏止浮图,以言无佛。要不是萧瑀反驳了傅奕,要不是太宗曾经魂游地府,见识了地府的冤魂,铁了心要办佛会超度亡魂,佛教甚至很有可能面临一场灾难。

由此看来,其实佛教在东土是没有市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不信佛。那么,如何将真经推销到没有市场的东土,就成了一个问题。观音菩萨领了佛祖的命令,成了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

东土这么多人,要说服他们信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然而观音却想到了个很好的办法:只要皇帝信了佛,必将会广建佛寺,弘扬佛法,吸引王公贵族以及黎民百姓信佛。所以,观音菩萨的任务就是让唐太宗信佛,于是便有了太宗魂游地府、观音现身长安货卖袈裟锡杖、扰乱“水陆大会”,继而现出真身博取太宗信任的故事,甚至就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也有可能是观音菩萨引诱的。因为老龙王犯天条被斩,并不是冤死鬼,按理说应当进入正常轮回,即便在进入轮回之前,魂魄也应该由地府收押,不可能随便出来索命。而老龙王魂魄能够从地府出来,是因为地府已经换招牌了。孙悟空大闹地府的时候还是“幽冥界”,到了唐太宗去的时候已经变了“幽冥地府鬼门关”,成了佛教的地盘,所以故意放出鬼魂应该不是难事。

这样一来,太宗相信了转世轮回之说,深怕超度不了地府亡魂会影响他来世的富贵,甚至影响他的后世子孙,他们李家的江山。于是,太宗接受了崔判官的建议,举办“水陆大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那些亡魂进入正常轮回。当他听说玄奘的小乘佛法只能“浑俗和光”,如要超度亡魂,必须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佛祖的三藏真经后,毅然中止了“水陆大会”,派唐僧替他前往西天取经,遂有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从“天上”这个角度看来,唐僧取经的原因是满足佛祖传经的需要,佛祖的意志间接支配了唐僧的行为。

整个取经故事的源头仅仅是佛祖为了传经,可能许多人有疑问,佛祖传经仅仅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佛经吗?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次要的、表面上的的目的而已。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中,如来让阿傩、迦叶传经,期间向唐僧索取贿赂:“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如来得知后,也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又说他的弟子下山诵经,保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收人家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还嫌价格便宜,“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即是默许了二尊者收取贿赂。

堂堂佛祖,身处极乐,竟也为了钱忧心。看似荒诞不经,但佛祖传经的目的的确是为了这些黄白之物。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如来也不能免俗。如果传经对他没有好处,他又何必费尽心思去开拓东土这个广阔的市场呢?可见,如来传经的真正原因正是为了开拓东土的市场,扩充自己的领地,使自己的思想传入东土,收取供奉才是最终的目的。

唐僧取经是受支配的,是身不由己的。唐僧远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伟大,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普通人,他的人生道路在未出生时就已经让人规定好了,他的灾难也是他人设

置的,他去取经是被逼无奈的。总之,他就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西天取经这一行动, 不是所谓的修正果,不是什么神圣的事业,它只不过是佛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宗教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罢了。


相关内容

  • 我眼中的孙悟空作文
  • 我眼中的孙悟空作文(一) 一提起孙悟空,每个人都会想到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为救师父奋不顾身的美好精神.当然,我也不例外.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班变化,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里.双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成一切东西:使用的兵器是,大到顶天地,能把天捅个大窟窿.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立为王,自称" ...

  • 丁丁|孙悟空能在西天成佛为何不为天庭所容?
  • 孙悟空能在西天成佛为何不为天庭所容 作者:丁丁 一部<西游记>,中国人为之迷惑上千年,吴承恩写下这部伟大而不朽的巨著,要想反映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 目前传统的观点是通过唐僧师徒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 ...

  • [西游记]中唐僧人物形象新论
  • 内容摘要: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说法,而到了小说<西游记>里却是行不通的.其由被钦定为取经人到取经途中战胜磨难,直至最后成仙升天,都始终摆脱不了各路神仙的帮助. 关键词:唐僧 英雄 菩萨 说唐僧是正统英雄是比较恰当的:其任务是庄严的,"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 ...

  • 唐僧之我见
  • 我眼中的唐僧 唐僧是<西游记>中的核心形象之一,从最初我们接触过的影视形象来说,唐僧是一个有毅力,有信念,心慈面善又具有翩翩风度的得道高僧.一路上的穷山恶水,魑魅魍魉甚至名利美色都没能阻挡他西行的脚步,他的正面形象的刻画较多,塑造的是一个相对完美的大唐圣僧.但我相信大多读过原著的人,应该 ...

  • [大话西游47]唐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 <取经路线图>第一阶段<组队>第4回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6:25 孙悟空眼中的唐僧 来自小宝说书 1唐僧和孙悟空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是很满意的!同时咱们也不难看出孙悟空对取经抱着浓厚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动身踏上西行之路,相比之下唐僧取经是被 ...

  • 唐僧的善与恶
  • 唐僧的善与恶 唐僧的善与恶很多大家学者都著述研究过,但我还是想从基层干部的眼光来看看说说我眼中唐僧的善恶,以及分析他的善与恶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善不一定得善果,恶也不一定得恶果,关键是看具体情况而定. 在研究唐僧的善恶之前还是要来搞清唐僧的地位.第一,他是如来佛祖驾下的第二个弟子,肯定是地位显赫,得 ...

  • [西游记]主要人物阶层角色分析及取经的本质意义
  • <西游记>主要人物的阶层分析及取经的本质意义 朱金灿 近日看<西游记>,发现了一些新东西,与诸君共享.呵呵,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这里我也附庸风雅一把,来个品西游. 我发现西游记的五个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官.民和匪.谁为官?谁为民?谁为匪 ...

  • 赵宗彪:唐僧同志在庆功会上的讲话
  • 唐僧同志在庆功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4-05-06  作者:赵宗彪 各位领导.各位战友,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谨代表西天取经团队全体成员,衷心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我们取经事业的西天佛祖.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千诸佛.四大菩萨.五百罗汉.圣僧.揭帝.比丘.优婆夷塞.各山各洞神仙.大神.丁 ...

  • [优秀作文]我眼中的唐僧
  • 有人分析<西游记>人物,认为该书塑造的唐僧,性格懦弱,处事是非不分.但在我眼中的唐僧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我眼中的唐僧是位严师.他从小受佛法教诲,讲的是慈悲为怀.当他打坐时,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都不忍心伤害.当悟空打死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时,他就谴责悟空.当悟空"三打白骨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