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海雷吴海燕

  她六岁时就进入京剧班学习,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马旦见长;演京剧《红色少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使她更痴迷舞台;电影《海霞》中,她扮演女民兵连长“海霞”而一夜成名,自此走上银幕新天地;但“海霞”事件,却让她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打击”……如今。快六十岁的她,依然对影视艺术执著,令人感动……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随着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又充满激情的歌曲响起,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经典电影《海霞》。有“上影一枝花”之称的著名演员吴海燕,当年就是因在《海霞》中扮演了那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海霞”一角而一夜走红的。后来,她相继在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里扮演—个农村长大的姑娘杨芙,影片《白莲花》中扮演双枪飞马的女匪首白蓬花,更是吸牢了无数观众的眼球。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海燕还在参予很多电视剧的拍摄,端庄、优雅,秀外慧中的她,将人物外表豪放坚强,内心细腻敏感的特征依然演绎得入木三分。最近这几年,她还执导了电视剧《宋庆龄》,既担任该剧的策划和编剧,也主演了“国母”宋庆龄,其艺术更达到了另一个境界。岁月匆匆而过,昔日的“海霞”女民兵,今日“国母”宋庆龄,多才多艺的吴海燕一直对影视艺术如此执著,令人感动。尤其与她聊电影,她性格中舒缓的那种感觉,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了。戏里戏外,她依然神清气朗!  舞台磨炼 学不好,死不休  无烟往事,存封在对艺术的向往里。在吴海燕的记忆里,是款款而来的“得意”与温情。吴海燕原籍“虞姬故里,花木之乡”的江苏省沭阳县沭阳颜集镇,“霸王别姬”故事千载传诵,也多多少少折射到她幼年时期就对美的追求的梦幻里。她生在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里。在家排行第三的她,从小就有艺术天赋。吴海燕的父亲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吴石坚。他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投身革命事业,他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干部,因热爱文艺事业,曾在苏皖边区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京剧院、江苏省戏剧学校的领导职务。后来,他还一手创建了上海京剧院。他熟悉和尊重戏曲艺术规律,团结和凝聚了周信芳等一大批著名戏曲艺术家,培养了一批艺术新人。令吴海燕同样骄傲的是,她的慈母也是一位文艺工作者,曾在苏南军区文工团工作。懂事了以后,吴海燕就经常趁爸爸妈妈表演的时候跑到后台去玩,玩累了就直接睡在道具箱上了。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爱上了文艺。她回忆说,小时候我第一次穿上红舞鞋的那种兴奋真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似乎在薄薄的春光里闻到了夏日的味道……而她最喜欢的却是京剧,因此5岁时就始学京戏了。父亲曾对女儿的选择有些担忧,问她:唱戏是苦行当,你要学唱戏,就得学成个“角儿”,站到舞台当中去,有吃大苦的志气吗?“有”。吴海燕朗朗地答道:“学不好,死不休。”她记忆里最清晰的片段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昭君出塞》等戏她最为喜爱。自此,一年四季都在舞台上摔爬滚打。  一招一式,在一次次的纠正之中为了使它符合规范,海燕练得非常勤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用父母监督就能自个儿在屋檐下练腿功、腰功等一些基本功,常常练得浑身是汗。吴海燕六岁时就考入福建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马旦见长。在校期间,她文武两个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那些吊在钢丝上转圈的训练,至今也让她难以忘怀。练功时不准脱棉衣棉裤,被汗水浸透了,脱下来,在炉子上烘干,穿上再练,到最后,棉衣都练成“铁”的了。打旋子,旋转,再旋转,一个冬天下来,磨破了七八双练功鞋。十岁登台演《小放牛》时,她就赢得了台下阵阵的掌声。1965年,11岁的吴海燕从戏校毕业,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中专毕业生。她的京剧表演动作优美,唱腔圆润,因成绩优秀而被留在了福建省京剧团。  重登舞台  很快抹去她的“青春伤痕”  那一年,风暴袭来,偌大的中国,容不下安静的书桌,也容不下优雅的舞步。“文革”中,吴海燕的父亲被错划成了党内的走资派,关进牛棚。她默默地陪着父亲委屈,难过。  刚开出的花朵命运多舛。吴海燕一下子从高干子女变成了黑帮子女,她被分到偏僻的农村去劳动改造。临行前,父亲如此告藏她:不论环境怎样艰苦,你都不要有抱怨,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对艺术的热爱!她把父亲的话铭刻在心。  那段苦难,仅仅只是低头的一瞬间。如今说起,也只是一笑,就过去了。艰苦的环境反而使吴海燕对京剧艺术愈加痴迷。田间劳作之余,她依旧是日复一日勤奋练功。双手双足,又动了起来——心里要开出的那朵花,还埋在时光里等待着,等待着,吴海燕的故事又重新开始了。田垄里的水影里,让吴海燕发现了另外一个吴海燕。入神时,就在水边手舞足蹈。吴海燕成天醉心于体验和扮演各种女性角色,从名门闺秀、江湖侠女、小家碧玉到龙钟老媪,都作过尝试。机会终于给了有追求和有准备的人,她恰好赶上一次机会,她被推荐去参加演出的京剧《红色少年》竟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她回到自己的小宿舍里,流出了幸福的泪花。自此,她又能重回福建省军区文工团工作了。  再度登上舞台,抹去了吴海燕所有的“青春伤痕”,她更加珍惜这个舞台。她由此既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也初步领悟了艺术的真谛。此时的她,已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她参加了京剧《龙江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剧中各类女英雄的演出,她扮演了许多的女主角,将戏里戏外,一股脑儿的欢喜悲愁,倾倒人间。  翻看那时她的照片,娴雅的面容,淡淡的表情,透着一股浓浓的满足。京剧表演的训练,为她日后在银幕上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缘巧合  演“海霞”走上银幕新天地  经典电影《海霞》是一部影响吴海燕一生的作品。1973年,吴海燕的艺术生涯到了—个转折点。“那年,北影厂著名导演谢铁骊、钱江师傅为筹拍《海霞》一片来到了我们福建选外景和演员。当时我听说这个戏找的主演最早定的就是谢芳老师,可能她拍别的戏去了,故没空档来拍这部戏r,所以他们就一直在找女演员。因为他们觉得谢芳老师扮演的那些个形象都特别好,所以为了找到跟谢芳老师差不多的演员,便找到了我。可能我小时候就有点像她,还都有点倒挂眼……”谈起当年往事,吴海燕感到心情舒畅,非常高兴。

  其实,吴海燕能走上银幕,确实是机缘巧合!当时,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吴海燕家住在同一个楼里,作为邻居的张瑞芳便推荐了吴海燕去试镜。吴海燕通过小品等表演,从八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此时,谢铁骊导演也观看了她在京剧《龙江颂》中扮演的江水英,便当即决定由她来扮演海霞。没想到的是,她的出现竟让谢导演感到一次久别重逢的感觉。原来,谢铁骊导演在无意之中忽然得知吴海燕竟是自己老战友的女儿,他心中自然对这个女孩多了一份亲切!  吴海燕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使她感受了一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是啊,京剧舞台上,这个文武双全的刀马旦第一次拍电影,扮演一位泼辣而又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对她而言,确实是一次大挑战,毕竟这跟她在舞台上演京戏角色不—样。“半路出家”的她因这部戏经历了太多的“折磨”。再加上吴海燕的个性文静而腼腆,比如,在拍摄现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有时候甚至害羞得不敢张口,那当然就与银幕上英姿飒爽的“海霞”判若两人。大家都曾替她揪心,几年前,我正好赶上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小海霞”30年后的一次大聚会,在拍摄现场,我就觉得她太‘腼腆’,后来还是当年在该剧中扮演小海霞的蔡明如此为她代言:“第一次接这样的戏很锻炼人的。所以对她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考验,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凡精神上都是,她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跟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大家看看她现在这个样子也没有改变多少嘛。当时她就是太羞涩了,特别文静,不太爱说话。有一次,她领着我去邻居家玩儿,她大半天也不说一句话的,一进门就叫一句叔叔或阿姨好,然后我们俩就开始坐着,我爱说话,而她却一直坐到人家说,该吃饭了,我们俩就跟着吃饭,等饭吃完了以后她又坐着。我说,我们回啦,走吧。她就说了句,好吧,叔叔阿姨我们走了,我们俩就这么走出门了。她的性格特别文静,特别特别的文静,所以她要演一个完全跟自己个性不同的人,就会特别辛苦……”  吴海燕这么告诉记者:“是啊,那个时候,我可让剧组的人着急,谢导演以及很多的老演员他们都教过我,生活上他们有意让我当他们的班长。平常军训归来时,他们就对我说,海燕,你把咱们所有的枪都收拾好,扛到仓库去;有时,其他演员都吃饭去了,我还要擦枪。这就是锻炼。还有,我当时是演占装戏的,很羞涩,总觉得气质不行。导演提醒,舞台上以表演来劲,町银幕上主要靠自己的素质。导演一再鼓励我们要去体验生活,现在想来,那段生活很苦却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真的我很怀念那些日子。一个演员,要想做好演员,必须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向他们学习。当时,我一到民兵营,解放军官兵就教我们操练,也不能睡午睡,大中午的还去爬山,到了半夜,我们还会忽然接到命令,晚上11点多了我们去爬山还很有干劲,脚都磨破了。练习打靶,在太阳底下的海边,高温下,皮肤都晒黑了……训练虽然艰苦,但我心里觉得非常充实。我记忆里最清楚的一次是,我在演洗衣服那个动作时,我在慢慢地洗。有个叫杨雅琴(音)的老师就走过来提醒我,海燕,洗衣服可不能一下一下、慢悠悠地洗,要想象自己是海霞,洗衣服也要雷厉风行,动作要干脆利落……”在大家的帮助下,吴海燕慢慢找到了女主角海霞的感觉。至今令吴海燕有些遗憾的是:“我比较喜欢的那场文戏,就是劝大红婶还有洪学敏演的那个要参军当民兵时的镜头,我去做她们的工作,我当时说着说着就哭了,挺好的那场戏,我特别喜欢,但是审片时有人说,海霞在电影中哭哭啼啼的,是资产阶级的,就把它砍了,其实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海霞”事件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打击”  大家辛苦拍摄了好几个月后,谁也没想到的是,《海霞》摄制组被卷入了一场险恶的政治漩涡。有人说,海霞在电影中哭哭啼啼的,是资产阶级的,便给她扣了一大顶帽子。她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北影厂招待所的一个小屋了里,只许晚上偶尔在院了里散散步,这一关就是好几个月。后来她才知道,当时北影厂的军宣队要整一些老知识分子。原来,这部影片的第一任导演是凌子风,用的是很珍贵的伊斯曼胶片。可不知为什么凌导挨整了,说他工作不到位,演员也选得不好,反正一无是处。第二任导演是钱江、陈怀皑、王好为,他们曾三人联合执导,当然也挨批了。谢铁骊导演也亲自上阵执导,结果也一样挨整。  “我糊涂了,不知道孩怎么办。我很想找人说话,可是摄制组的人都不敢理我,我连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宣传队轮番找我谈话,晚L电不让我睡觉,让我揭发,但我一直坚持说不知道、不了解,那时我毕竟才十几岁的年龄。”此时,许多美丽的幻想飞进她的脑际,心里却燃起了熊熊火焰……这样的胶着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吴海燕接到了通知,《海霞》中的不少镜头要重新补拍,而且限他们在加天内要补拍完300多个镜头,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回忆说:“第一天补拍的就是我的(戏),可能是我那段时间缺营养,精神状态很不好,身子一下子就从楼上滚了下来,还摔了很多淤血。化装师问我,海燕,你怎么搞的?我竟委屈得号啕大哭,不敢说半句心里话……补拍终于完成了,但他们依然不放我过关,又把我送回那个小屋子,要我继续揭发。”好在后来没过多久,她就被人从北京送回福州戴罪工作……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之后的吴海燕,她成熟了许多,心态反而变得更平和了。  忍痛割爱《庐山恋》  终于等来了“满山红叶时”  吴海燕那次对记者如此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个人很相信命运,人在一生中际遇很重要。”这又得从何说起呢?  原来,1979年,吴海燕先后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主人公杨英和黄祖模导演《庐山恋》中扮演主人公周筠的邀请。两部戏,让她选择,她当时也有过“迷糊”  《庐山恋》中的周筠是一位从美国来中国探亲的华侨,黄祖模导演觉得吴海燕气质上非常适演周筠,于是首先想到她。但由于她先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杨英的邀请,为不失诚信,吴海燕还是忍痛割爱了,黄祖模导演无奈,便选择了张瑜。  问起当时自己所选择的这个结局,吴海燕淡然一笑了之。“说实话,这两个剧本和我要扮演的人物,我都喜欢……因为当时我刚把剧本拿回家时就给我爸妈翻看了一下,我爸说我能演好《等到满山红叶时》里的女主角杨英,他分析得很透彻,说这部戏是在演绎我们民族特有的爱情观。我也非常认同那种价值观和爱情观。因为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多地表现在对工作的敬业上。因此,我在读剧本时就常常被杨英这个角色特有的那份纯真、忧伤、顽强所打动。其实,我觉得自己能塑造好杨英这个角色还是有生活经历的。小的时候,爸爸就把我当男孩子养。“文革”时,因为不肯和父母划清界跟,我小小年纪就被下放农村了。所以,我对杨英的理解,和我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另外,虽然我平时不怎么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我喜欢在生藕中观察各色人物,把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积攒在心里,慢慢地揣摩……

  那次,海燕成功了。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使吴海燕的演技和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年底,应埃及电影作家、评论家协会主席姆拉赫的邀请,吴海燕和导演汤化达代表中国电影团赴埃及参加了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  演《白莲花》差点命绝山崖  却拓展了戏路  从性格内向的杨英,到热烈豪放的白莲花,吴海燕又一次开始了挑战自我。  “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会扮演《白莲花》里这个角色,因为总觉得白莲花离我太远了,气质、个性、经历完全不符。我很难想象,一贯性格内向、文静的我,如何在银幕上塑造一个杀富济贫、替父报仇的绿林女豪杰?我更不敢想象,白莲花下山参加红军后,在一次战斗中,身陷绝境,纵马飞向绝谷,壮烈牺牲,这些场景我将怎样完成?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过了一段日子,摄制组让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们再试镜头,这回也通知了我。我心里还是直犯嘀咕,认为自己绝对不行。演员剧团团长铁牛也认为我不太合适这个角色,因为我以往演的角色都是偏柔弱、偏文静、偏学生气的。后来张瑞芳老师把我找去了,鼓励我,说哪有那么多的‘满山红叶’啊?你要去试镜,试也得试,不试也得试。”  提到《白莲花》,不能不提到吴海燕生命中的另一半,她的丈夫——海京剧院知名老生章晓申。《白莲花》中有不少武打场景就是她和她的先生麸同完成的。吴海燕夫妇一块儿揣摩白莲花这个人物的性格、行为、言语,为此专门吸收了京剧中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造型和动作,如“斜盘辫子”、“腰扎宽带”、“甩斗篷”等等。吴海燕回忆,“我自己还设计了白莲花头戴一朵大白花,象征白莲花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只是没想到这部戏拍得很辛苦,最后连命都差点丢了!”  原来吴海燕在此戏中要过的第一关是骑马,剧组给他们找的是原来拍《吉鸿昌》用的一匹大白马。“那时,我们经常在河边开阔地练马,但那里遍地都是小碎石,人经常会从马上摔r来。到了拍摄的第三天,我们正在河边练马,没想到一块大石头把马给绊了,我连人带马一块儿摔了下来。还没等我站起来,就感觉有一个大铁锤朝我脑袋狠狠地砸了一下,一会儿我就觉得脖子后面凉飕飕的,血流了下来。原来那匹马被绊倒后,它的蹄子被缰绳缠住了,它想挣脱缰绳,马蹄子就直接朝我脑袋上砸了下来。剧组马上把我送到医院,缝了八针。五天之后,我又被送回到剧组继续参加拍摄。没想到,最危险的事情还在后头呢。马有时其实比人娇气,我骑的那匹大白马那段时间正好病了,有点拉肚子。对面山上有爆炸声,它就很容易受惊吓。那阵子我们是在陕西的山区望拍摄,那条山路,一边靠山,一边就是悬崖。有一场戏是讲白莲花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追赶。我骑在马上朝叛徒开了一枪,那马原本就病了,枪一响它就受惊了,拼命地跑;我拽住缰绳使劲地勒它,不小心手上的枪走火了,一枪打在了马脖子上,它跑得更加疯狂,而且是向着悬崖边那边跑……”吴海燕说:“虽然演这个角色自己差点丢了命,但让我拓展了戏路。”  “再苦再累。我也甘之如饴”  吴海燕是个热爱自己心中艺术的演员,她说,“不论角色大小、戏多戏少,我都愿意承担。”之后的几年里,吴海燕接连拍摄了《检察官》、《还乡》、《妹子厂长》、《特区姑娘》、《加州来客》、《同龄女友》、《阿满的喜剧·笑出来的眼泪》、《你好,太平洋》等剧。值得—提的是,她在《加州来客》巾扮演的梅秀云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二届“学会奖”。就在她声名鹊起的时候,她又把目光又投向了话剧舞台,演出了《女画家的前半生》(演画家潘张玉良)、《国门内外》(演一位武警中校),都很成功。事后,她如此总结,“作为+电影演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到舞台上去锤炼……”  再后来,吴海燕的视野更开阔了。她义尝试去参加电视剧的制作和编导、编剧等工作,几乎到了着迷的状况。四年里,她为了执导电视剧《宋庆龄》,她既担任该剧的策划和编剧,又主演了“国母”宋庆龄,更达到了艺术的另一个境界。  生活里的吴海燕,除喜欢京剧外还喜欢朗诵、舞蹈和绘画。她经常利用拍片的间隙,依然激情饱满地随上海歌剧院等团体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在居家的日子里,她更喜欢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读书、看碟、听音乐,简约而舒适。  “近年来,我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剧本创作和电影纪录片摄制上了,我们已经拍摄了20集《风雨巾帼》纪录片。创作和摄制纪录片的工作是很艰苦的,但再苦再累,我也甘之如饴……”她说,“人生苦短,觉得很不公平的事儿也有,一生当中谁都会遇到。一切都要看淡一些,我现在看任何事情都淡,比原来好多了。何苦要去争去夺,很累!因为我们平常工作生活就很累……”她人淡如菊,话语中所透出的深刻哲理却让我久久难忘!

  她六岁时就进入京剧班学习,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马旦见长;演京剧《红色少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使她更痴迷舞台;电影《海霞》中,她扮演女民兵连长“海霞”而一夜成名,自此走上银幕新天地;但“海霞”事件,却让她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打击”……如今。快六十岁的她,依然对影视艺术执著,令人感动……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随着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又充满激情的歌曲响起,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经典电影《海霞》。有“上影一枝花”之称的著名演员吴海燕,当年就是因在《海霞》中扮演了那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海霞”一角而一夜走红的。后来,她相继在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里扮演—个农村长大的姑娘杨芙,影片《白莲花》中扮演双枪飞马的女匪首白蓬花,更是吸牢了无数观众的眼球。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海燕还在参予很多电视剧的拍摄,端庄、优雅,秀外慧中的她,将人物外表豪放坚强,内心细腻敏感的特征依然演绎得入木三分。最近这几年,她还执导了电视剧《宋庆龄》,既担任该剧的策划和编剧,也主演了“国母”宋庆龄,其艺术更达到了另一个境界。岁月匆匆而过,昔日的“海霞”女民兵,今日“国母”宋庆龄,多才多艺的吴海燕一直对影视艺术如此执著,令人感动。尤其与她聊电影,她性格中舒缓的那种感觉,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了。戏里戏外,她依然神清气朗!  舞台磨炼 学不好,死不休  无烟往事,存封在对艺术的向往里。在吴海燕的记忆里,是款款而来的“得意”与温情。吴海燕原籍“虞姬故里,花木之乡”的江苏省沭阳县沭阳颜集镇,“霸王别姬”故事千载传诵,也多多少少折射到她幼年时期就对美的追求的梦幻里。她生在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里。在家排行第三的她,从小就有艺术天赋。吴海燕的父亲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吴石坚。他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投身革命事业,他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高级干部,因热爱文艺事业,曾在苏皖边区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京剧院、江苏省戏剧学校的领导职务。后来,他还一手创建了上海京剧院。他熟悉和尊重戏曲艺术规律,团结和凝聚了周信芳等一大批著名戏曲艺术家,培养了一批艺术新人。令吴海燕同样骄傲的是,她的慈母也是一位文艺工作者,曾在苏南军区文工团工作。懂事了以后,吴海燕就经常趁爸爸妈妈表演的时候跑到后台去玩,玩累了就直接睡在道具箱上了。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爱上了文艺。她回忆说,小时候我第一次穿上红舞鞋的那种兴奋真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似乎在薄薄的春光里闻到了夏日的味道……而她最喜欢的却是京剧,因此5岁时就始学京戏了。父亲曾对女儿的选择有些担忧,问她:唱戏是苦行当,你要学唱戏,就得学成个“角儿”,站到舞台当中去,有吃大苦的志气吗?“有”。吴海燕朗朗地答道:“学不好,死不休。”她记忆里最清晰的片段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昭君出塞》等戏她最为喜爱。自此,一年四季都在舞台上摔爬滚打。  一招一式,在一次次的纠正之中为了使它符合规范,海燕练得非常勤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用父母监督就能自个儿在屋檐下练腿功、腰功等一些基本功,常常练得浑身是汗。吴海燕六岁时就考入福建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工青衣、花旦,尤以刀马旦见长。在校期间,她文武两个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那些吊在钢丝上转圈的训练,至今也让她难以忘怀。练功时不准脱棉衣棉裤,被汗水浸透了,脱下来,在炉子上烘干,穿上再练,到最后,棉衣都练成“铁”的了。打旋子,旋转,再旋转,一个冬天下来,磨破了七八双练功鞋。十岁登台演《小放牛》时,她就赢得了台下阵阵的掌声。1965年,11岁的吴海燕从戏校毕业,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中专毕业生。她的京剧表演动作优美,唱腔圆润,因成绩优秀而被留在了福建省京剧团。  重登舞台  很快抹去她的“青春伤痕”  那一年,风暴袭来,偌大的中国,容不下安静的书桌,也容不下优雅的舞步。“文革”中,吴海燕的父亲被错划成了党内的走资派,关进牛棚。她默默地陪着父亲委屈,难过。  刚开出的花朵命运多舛。吴海燕一下子从高干子女变成了黑帮子女,她被分到偏僻的农村去劳动改造。临行前,父亲如此告藏她:不论环境怎样艰苦,你都不要有抱怨,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对艺术的热爱!她把父亲的话铭刻在心。  那段苦难,仅仅只是低头的一瞬间。如今说起,也只是一笑,就过去了。艰苦的环境反而使吴海燕对京剧艺术愈加痴迷。田间劳作之余,她依旧是日复一日勤奋练功。双手双足,又动了起来——心里要开出的那朵花,还埋在时光里等待着,等待着,吴海燕的故事又重新开始了。田垄里的水影里,让吴海燕发现了另外一个吴海燕。入神时,就在水边手舞足蹈。吴海燕成天醉心于体验和扮演各种女性角色,从名门闺秀、江湖侠女、小家碧玉到龙钟老媪,都作过尝试。机会终于给了有追求和有准备的人,她恰好赶上一次机会,她被推荐去参加演出的京剧《红色少年》竟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一等奖。她回到自己的小宿舍里,流出了幸福的泪花。自此,她又能重回福建省军区文工团工作了。  再度登上舞台,抹去了吴海燕所有的“青春伤痕”,她更加珍惜这个舞台。她由此既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也初步领悟了艺术的真谛。此时的她,已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她参加了京剧《龙江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剧中各类女英雄的演出,她扮演了许多的女主角,将戏里戏外,一股脑儿的欢喜悲愁,倾倒人间。  翻看那时她的照片,娴雅的面容,淡淡的表情,透着一股浓浓的满足。京剧表演的训练,为她日后在银幕上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缘巧合  演“海霞”走上银幕新天地  经典电影《海霞》是一部影响吴海燕一生的作品。1973年,吴海燕的艺术生涯到了—个转折点。“那年,北影厂著名导演谢铁骊、钱江师傅为筹拍《海霞》一片来到了我们福建选外景和演员。当时我听说这个戏找的主演最早定的就是谢芳老师,可能她拍别的戏去了,故没空档来拍这部戏r,所以他们就一直在找女演员。因为他们觉得谢芳老师扮演的那些个形象都特别好,所以为了找到跟谢芳老师差不多的演员,便找到了我。可能我小时候就有点像她,还都有点倒挂眼……”谈起当年往事,吴海燕感到心情舒畅,非常高兴。

  其实,吴海燕能走上银幕,确实是机缘巧合!当时,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吴海燕家住在同一个楼里,作为邻居的张瑞芳便推荐了吴海燕去试镜。吴海燕通过小品等表演,从八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此时,谢铁骊导演也观看了她在京剧《龙江颂》中扮演的江水英,便当即决定由她来扮演海霞。没想到的是,她的出现竟让谢导演感到一次久别重逢的感觉。原来,谢铁骊导演在无意之中忽然得知吴海燕竟是自己老战友的女儿,他心中自然对这个女孩多了一份亲切!  吴海燕从此跨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使她感受了一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是啊,京剧舞台上,这个文武双全的刀马旦第一次拍电影,扮演一位泼辣而又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连长,对她而言,确实是一次大挑战,毕竟这跟她在舞台上演京戏角色不—样。“半路出家”的她因这部戏经历了太多的“折磨”。再加上吴海燕的个性文静而腼腆,比如,在拍摄现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有时候甚至害羞得不敢张口,那当然就与银幕上英姿飒爽的“海霞”判若两人。大家都曾替她揪心,几年前,我正好赶上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小海霞”30年后的一次大聚会,在拍摄现场,我就觉得她太‘腼腆’,后来还是当年在该剧中扮演小海霞的蔡明如此为她代言:“第一次接这样的戏很锻炼人的。所以对她来说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考验,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凡精神上都是,她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跟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大家看看她现在这个样子也没有改变多少嘛。当时她就是太羞涩了,特别文静,不太爱说话。有一次,她领着我去邻居家玩儿,她大半天也不说一句话的,一进门就叫一句叔叔或阿姨好,然后我们俩就开始坐着,我爱说话,而她却一直坐到人家说,该吃饭了,我们俩就跟着吃饭,等饭吃完了以后她又坐着。我说,我们回啦,走吧。她就说了句,好吧,叔叔阿姨我们走了,我们俩就这么走出门了。她的性格特别文静,特别特别的文静,所以她要演一个完全跟自己个性不同的人,就会特别辛苦……”  吴海燕这么告诉记者:“是啊,那个时候,我可让剧组的人着急,谢导演以及很多的老演员他们都教过我,生活上他们有意让我当他们的班长。平常军训归来时,他们就对我说,海燕,你把咱们所有的枪都收拾好,扛到仓库去;有时,其他演员都吃饭去了,我还要擦枪。这就是锻炼。还有,我当时是演占装戏的,很羞涩,总觉得气质不行。导演提醒,舞台上以表演来劲,町银幕上主要靠自己的素质。导演一再鼓励我们要去体验生活,现在想来,那段生活很苦却是我一辈子的财富,真的我很怀念那些日子。一个演员,要想做好演员,必须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向他们学习。当时,我一到民兵营,解放军官兵就教我们操练,也不能睡午睡,大中午的还去爬山,到了半夜,我们还会忽然接到命令,晚上11点多了我们去爬山还很有干劲,脚都磨破了。练习打靶,在太阳底下的海边,高温下,皮肤都晒黑了……训练虽然艰苦,但我心里觉得非常充实。我记忆里最清楚的一次是,我在演洗衣服那个动作时,我在慢慢地洗。有个叫杨雅琴(音)的老师就走过来提醒我,海燕,洗衣服可不能一下一下、慢悠悠地洗,要想象自己是海霞,洗衣服也要雷厉风行,动作要干脆利落……”在大家的帮助下,吴海燕慢慢找到了女主角海霞的感觉。至今令吴海燕有些遗憾的是:“我比较喜欢的那场文戏,就是劝大红婶还有洪学敏演的那个要参军当民兵时的镜头,我去做她们的工作,我当时说着说着就哭了,挺好的那场戏,我特别喜欢,但是审片时有人说,海霞在电影中哭哭啼啼的,是资产阶级的,就把它砍了,其实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海霞”事件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打击”  大家辛苦拍摄了好几个月后,谁也没想到的是,《海霞》摄制组被卷入了一场险恶的政治漩涡。有人说,海霞在电影中哭哭啼啼的,是资产阶级的,便给她扣了一大顶帽子。她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北影厂招待所的一个小屋了里,只许晚上偶尔在院了里散散步,这一关就是好几个月。后来她才知道,当时北影厂的军宣队要整一些老知识分子。原来,这部影片的第一任导演是凌子风,用的是很珍贵的伊斯曼胶片。可不知为什么凌导挨整了,说他工作不到位,演员也选得不好,反正一无是处。第二任导演是钱江、陈怀皑、王好为,他们曾三人联合执导,当然也挨批了。谢铁骊导演也亲自上阵执导,结果也一样挨整。  “我糊涂了,不知道孩怎么办。我很想找人说话,可是摄制组的人都不敢理我,我连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宣传队轮番找我谈话,晚L电不让我睡觉,让我揭发,但我一直坚持说不知道、不了解,那时我毕竟才十几岁的年龄。”此时,许多美丽的幻想飞进她的脑际,心里却燃起了熊熊火焰……这样的胶着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吴海燕接到了通知,《海霞》中的不少镜头要重新补拍,而且限他们在加天内要补拍完300多个镜头,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回忆说:“第一天补拍的就是我的(戏),可能是我那段时间缺营养,精神状态很不好,身子一下子就从楼上滚了下来,还摔了很多淤血。化装师问我,海燕,你怎么搞的?我竟委屈得号啕大哭,不敢说半句心里话……补拍终于完成了,但他们依然不放我过关,又把我送回那个小屋子,要我继续揭发。”好在后来没过多久,她就被人从北京送回福州戴罪工作……经历了这一番波折之后的吴海燕,她成熟了许多,心态反而变得更平和了。  忍痛割爱《庐山恋》  终于等来了“满山红叶时”  吴海燕那次对记者如此意味深长地说:“我这个人很相信命运,人在一生中际遇很重要。”这又得从何说起呢?  原来,1979年,吴海燕先后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主人公杨英和黄祖模导演《庐山恋》中扮演主人公周筠的邀请。两部戏,让她选择,她当时也有过“迷糊”  《庐山恋》中的周筠是一位从美国来中国探亲的华侨,黄祖模导演觉得吴海燕气质上非常适演周筠,于是首先想到她。但由于她先接到了汤化达导演《等到满山红叶时》中扮演杨英的邀请,为不失诚信,吴海燕还是忍痛割爱了,黄祖模导演无奈,便选择了张瑜。  问起当时自己所选择的这个结局,吴海燕淡然一笑了之。“说实话,这两个剧本和我要扮演的人物,我都喜欢……因为当时我刚把剧本拿回家时就给我爸妈翻看了一下,我爸说我能演好《等到满山红叶时》里的女主角杨英,他分析得很透彻,说这部戏是在演绎我们民族特有的爱情观。我也非常认同那种价值观和爱情观。因为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更多地表现在对工作的敬业上。因此,我在读剧本时就常常被杨英这个角色特有的那份纯真、忧伤、顽强所打动。其实,我觉得自己能塑造好杨英这个角色还是有生活经历的。小的时候,爸爸就把我当男孩子养。“文革”时,因为不肯和父母划清界跟,我小小年纪就被下放农村了。所以,我对杨英的理解,和我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另外,虽然我平时不怎么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我喜欢在生藕中观察各色人物,把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积攒在心里,慢慢地揣摩……

  那次,海燕成功了。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使吴海燕的演技和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年底,应埃及电影作家、评论家协会主席姆拉赫的邀请,吴海燕和导演汤化达代表中国电影团赴埃及参加了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  演《白莲花》差点命绝山崖  却拓展了戏路  从性格内向的杨英,到热烈豪放的白莲花,吴海燕又一次开始了挑战自我。  “当时我根本没有想到我会扮演《白莲花》里这个角色,因为总觉得白莲花离我太远了,气质、个性、经历完全不符。我很难想象,一贯性格内向、文静的我,如何在银幕上塑造一个杀富济贫、替父报仇的绿林女豪杰?我更不敢想象,白莲花下山参加红军后,在一次战斗中,身陷绝境,纵马飞向绝谷,壮烈牺牲,这些场景我将怎样完成?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过了一段日子,摄制组让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们再试镜头,这回也通知了我。我心里还是直犯嘀咕,认为自己绝对不行。演员剧团团长铁牛也认为我不太合适这个角色,因为我以往演的角色都是偏柔弱、偏文静、偏学生气的。后来张瑞芳老师把我找去了,鼓励我,说哪有那么多的‘满山红叶’啊?你要去试镜,试也得试,不试也得试。”  提到《白莲花》,不能不提到吴海燕生命中的另一半,她的丈夫——海京剧院知名老生章晓申。《白莲花》中有不少武打场景就是她和她的先生麸同完成的。吴海燕夫妇一块儿揣摩白莲花这个人物的性格、行为、言语,为此专门吸收了京剧中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造型和动作,如“斜盘辫子”、“腰扎宽带”、“甩斗篷”等等。吴海燕回忆,“我自己还设计了白莲花头戴一朵大白花,象征白莲花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只是没想到这部戏拍得很辛苦,最后连命都差点丢了!”  原来吴海燕在此戏中要过的第一关是骑马,剧组给他们找的是原来拍《吉鸿昌》用的一匹大白马。“那时,我们经常在河边开阔地练马,但那里遍地都是小碎石,人经常会从马上摔r来。到了拍摄的第三天,我们正在河边练马,没想到一块大石头把马给绊了,我连人带马一块儿摔了下来。还没等我站起来,就感觉有一个大铁锤朝我脑袋狠狠地砸了一下,一会儿我就觉得脖子后面凉飕飕的,血流了下来。原来那匹马被绊倒后,它的蹄子被缰绳缠住了,它想挣脱缰绳,马蹄子就直接朝我脑袋上砸了下来。剧组马上把我送到医院,缝了八针。五天之后,我又被送回到剧组继续参加拍摄。没想到,最危险的事情还在后头呢。马有时其实比人娇气,我骑的那匹大白马那段时间正好病了,有点拉肚子。对面山上有爆炸声,它就很容易受惊吓。那阵子我们是在陕西的山区望拍摄,那条山路,一边靠山,一边就是悬崖。有一场戏是讲白莲花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追赶。我骑在马上朝叛徒开了一枪,那马原本就病了,枪一响它就受惊了,拼命地跑;我拽住缰绳使劲地勒它,不小心手上的枪走火了,一枪打在了马脖子上,它跑得更加疯狂,而且是向着悬崖边那边跑……”吴海燕说:“虽然演这个角色自己差点丢了命,但让我拓展了戏路。”  “再苦再累。我也甘之如饴”  吴海燕是个热爱自己心中艺术的演员,她说,“不论角色大小、戏多戏少,我都愿意承担。”之后的几年里,吴海燕接连拍摄了《检察官》、《还乡》、《妹子厂长》、《特区姑娘》、《加州来客》、《同龄女友》、《阿满的喜剧·笑出来的眼泪》、《你好,太平洋》等剧。值得—提的是,她在《加州来客》巾扮演的梅秀云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二届“学会奖”。就在她声名鹊起的时候,她又把目光又投向了话剧舞台,演出了《女画家的前半生》(演画家潘张玉良)、《国门内外》(演一位武警中校),都很成功。事后,她如此总结,“作为+电影演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到舞台上去锤炼……”  再后来,吴海燕的视野更开阔了。她义尝试去参加电视剧的制作和编导、编剧等工作,几乎到了着迷的状况。四年里,她为了执导电视剧《宋庆龄》,她既担任该剧的策划和编剧,又主演了“国母”宋庆龄,更达到了艺术的另一个境界。  生活里的吴海燕,除喜欢京剧外还喜欢朗诵、舞蹈和绘画。她经常利用拍片的间隙,依然激情饱满地随上海歌剧院等团体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在居家的日子里,她更喜欢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读书、看碟、听音乐,简约而舒适。  “近年来,我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剧本创作和电影纪录片摄制上了,我们已经拍摄了20集《风雨巾帼》纪录片。创作和摄制纪录片的工作是很艰苦的,但再苦再累,我也甘之如饴……”她说,“人生苦短,觉得很不公平的事儿也有,一生当中谁都会遇到。一切都要看淡一些,我现在看任何事情都淡,比原来好多了。何苦要去争去夺,很累!因为我们平常工作生活就很累……”她人淡如菊,话语中所透出的深刻哲理却让我久久难忘!


相关内容

  • 坦白和没坦白的 "南京梦魇"募捐实录真相调查
  • 这是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但围绕该片的争论,早已超出历史和艺术的范围.彼此的指控中,涉及到金钱.侮辱.怀疑.谁在欺世盗名,谁在骗人钱财?似乎谁都无辜,似乎谁都有难以辨清之处.纪录片总要还原事实,但<南京梦魇>相关事实的还原却显得那么艰难 梦魇 一段时间来,梦魇这个词占据了脑神经医学专 ...

  • 不言春作苦 愿化春泥护红花
  • 不言春作苦 愿化春泥护红花 --记紫阳县双安镇中心学校教师鄢海燕 梦想雄鹰的翅膀,梦想超越的辉煌,却发现我的翅膀早已给了我的学生.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我听见理想叩击天空的回响. --鄢海燕老师随笔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就是紫阳县双安镇中心学校教师鄢海燕从教12年的真实写照 ...

  • 主题班人教案:诚信在我心中
  • 主题班会教案:诚信在我心中 一.活动目标: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诚信故事,做人必须讲诚信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诚信的名言警句. 2.练习讲故事,诗歌练习,快板练习.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诚信是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 [海燕].[雪]的阅读题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海 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 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 ...

  • 钱海燕哲理文句选
  • 敌人或知己,越少越安全. 没有人讨厌奉承--他可能只是讨厌你奉承的方式. 令人沮丧的往往并非事实,而是比较. 和平的最有力保证,不是彼此友爱,而是相互害怕.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的标志就是:美丽和知识是有罪的! 所谓愚民政策,不仅仅是不允许人民受教育,更多时候是指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 面具戴得太久, ...

  • 2011辽宁春晚小品
  • 2011年辽宁春晚赵本山小品[相亲]台词(高悬赏) 2011-2-23 20:42 满意回答 赵海燕:老憨啊,老憨,老憨啊,起来 赵本山:啊? 赵海燕:别搁这睡了啊 赵本山:怎么地呀 赵海燕:起来 赵本山:这今个太阳搁那头出来的呀,这离婚一年多了,头一次跟我说话呀 赵海燕:起来,别搁这睡了啊 赵本山 ...

  • 2011年辽台赵本山相亲小品的剧本
  • 赵海燕:老憨啊,老憨,老憨啊,起来 赵本山:啊? 赵海燕:别搁这睡了啊 赵本山:怎么地呀 赵海燕:起来 赵本山:这今个太阳搁那头出来的呀,这离婚一年多了,头一次跟我说话呀 赵海燕:起来,别搁这睡了啊 赵本山:不搁这睡上哪睡去呀,啊? 赵海燕:出去溜达溜达去 赵本山:溜达啥呀 赵海燕:天儿多好啊,上外 ...

  • 人教版2017初一(下册)语文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 人教版2017初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 一. 选择题 1.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鹅>丰子恺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B .<海燕>郑振铎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 .<鹤群>江口涣颂扬了团队精神. D .<石榴& ...

  • [优秀作文]在苍茫的大海上
  • 在苍茫的大海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