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六单元文言文过关

九下六单元

班级 姓名

2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肉食者谋之(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何以战( ) 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 )...

对曰( ) 小惠未徧(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 牺牲玉帛(牺牲: )(帛: ) ....

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虽: )(察: ) 必以情( ) ...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 ...

夫战(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

彼竭我盈(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望其旗靡(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战?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公与之乘。

6、齐人三鼓。

7、夫战,勇气也。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 ) .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

2、公将鼓之( ) .

五、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 ) (今义: ) .

2、肉食者鄙(古义: ) (今义: ) .

3、衣食所安(古义: ) (今义: ) .

4、牺牲玉帛(古义: ) (今义: ) ..

5、忠之属也(古义: ) (今义: ) .

6、小大之狱(古义: ) (今义: ) .

7、可以一战(古义: ) (今义: ) ..

8、必以情 (古义: )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战于长勺( ) 肉食者谋之 ( ) ..

告之于帝 ( ) 小大之狱 ( ) ..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之 宋何罪之有 (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公将鼓之 (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

何以战 ( ) 弗敢加也 ( ) ..

以 必以分人 ( )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

必以情 ( ) 既加冠 ( ) ..

衣食所安 ( ) 齐师伐我 ( ) ..

安 伐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伐竹取道 ( ) ..

公问其故 ( ) 夫战,勇气也 ( ) ..

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 ) 虽 荷担者三夫 ( ) ..

望其旗靡,故逐之( ) 其夫呓语 ( ) ..

温故而知新 (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

七、文章结构

一(1):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

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

二(2):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三(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记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九、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 写得略。

2、结构特色。

(1)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

——作战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2)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使事情因果分明,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4、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仅222字,极精炼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纳: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旦日( ) 明日( ) 弗如远甚( )........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 四境之内( ) .......

王之蔽甚矣( ) 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期年之后( ).....

谤讥于市朝(谤: )(讥: )(谤讥: ) 谤讥于市朝( ) 闻寡人之耳者( ) ...

时时而间进(时时: ) (间: ) (间进: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 .

2、闻寡人之耳者( ) .

四、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朝 入朝见威王 ( ) 孰 .

皆朝于齐 ( ) 孰视之 ( ) ..

吾妻之美我者 (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美 私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不宜偏私 ( ) ..

皆以美于徐公 ( ) 孰视之 ( ) ..

于 战胜于朝廷 ( )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 ) ..

皆朝于齐 ( ) 吾妻之美我者 ( )..

五、文章结构

一(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

二(2):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三(3):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六、文章主旨

课文记叙了邹忌劝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借助生活小事讽喻齐王的谋臣形象,表达了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七、写作特色

1、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部分叙事,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写邹忌讽谏齐王,用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第三部分从国内和国外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只见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2、语言精练,表现人物间的关系尤为细致、生动。

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作者巧用不同的句式,增减变

化一两字,恰当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间亲疏远近关系。

3、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

文章详写“三问三答”,略写齐王态度,详写发布的命令的内容,详则具体生动,略则余味无穷。

23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方七百里( ) 高万仞( ) 河阳之北( )....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惩: ) (塞: )...

出入之迂也( ) 聚室而谋(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 杂然相许(杂然: )(许: ) ....

达于汉阴( ) 如太行王屋何( ) 其妻献疑(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 (损: ) (丘: ) 且焉置土石 (且: ) ( 焉: ) (置: )...

投诸渤海之尾( ) 荷担者三夫(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始龀( ) .....

始龀( )寒暑易节( )寒暑易节( ) ....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 ) 甚矣( )....

汝之不惠( ) 其如土石何( ) 愚公长息( )....

固不可彻( )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 )负二山(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无陇断焉(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战?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杂然相许。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甚矣,汝之不惠。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1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 .

2、汝之不惠 ( )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

4、一厝朔东 ( ) .

5、无陇断焉 ( ) .

四、词类活用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

五、古今异义

1、汉之阴(古义: ) (今义: ) .

2、河阳之北(古义: ) (今义: ) .

3、指通豫南(古义: ) (今义: ) .

4、毁山之一毛(古义: ) (今义: ) .

5、荷担者三夫(古义: ) (今义: ) .

6、北山愚公长息(古义: )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 ) 年且九十 ( ) ..

方 方其远出海门( ) 且 且焉置土石 ( )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汝心之固 ( ) ..

曾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曾益其所不能( ) 吾义固不杀人 (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其如土石何 ( ) ..

亡 亡羊补牢 ( ) 其 .

今亡亦死 ( ) 其妻献疑曰 ( )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汉之阴 ( ) ..

险 阴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朝晖夕阴 ( ) ..

焉置土石 ( ) 笑而止之 ( ) .

焉 而

始一反焉 ( ) 而山不加增 ( ) .

七、文章结构

一(1):介绍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二(2):故事开端,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三(3):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能征服自然的思想。 四(4):故事高潮和结局,天帝愚公被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好坚强毅力,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九、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而且特意颠倒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此外,智叟与京城氏之子对比,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

用太行、王屋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的气魄,移山劳动的艰巨;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2、故事情节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故事本身简单,但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九下六单元

班级 姓名

2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肉食者谋之(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何以战( ) 衣食所安( ) 弗敢专也( )...

对曰( ) 小惠未徧(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 牺牲玉帛(牺牲: )(帛: ) ....

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虽: )(察: ) 必以情( ) ...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 ...

夫战(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

彼竭我盈(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望其旗靡(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战?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公与之乘。

6、齐人三鼓。

7、夫战,勇气也。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 ) .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

2、公将鼓之( ) .

五、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 ) (今义: ) .

2、肉食者鄙(古义: ) (今义: ) .

3、衣食所安(古义: ) (今义: ) .

4、牺牲玉帛(古义: ) (今义: ) ..

5、忠之属也(古义: ) (今义: ) .

6、小大之狱(古义: ) (今义: ) .

7、可以一战(古义: ) (今义: ) ..

8、必以情 (古义: )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战于长勺( ) 肉食者谋之 ( ) ..

告之于帝 ( ) 小大之狱 ( ) ..

于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之 宋何罪之有 (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公将鼓之 (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

何以战 ( ) 弗敢加也 ( ) ..

以 必以分人 ( )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

必以情 ( ) 既加冠 ( ) ..

衣食所安 ( ) 齐师伐我 ( ) ..

安 伐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伐竹取道 ( ) ..

公问其故 ( ) 夫战,勇气也 ( ) ..

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 ) 虽 荷担者三夫 ( ) ..

望其旗靡,故逐之( ) 其夫呓语 ( ) ..

温故而知新 (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

七、文章结构

一(1):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

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

二(2):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三(3):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记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九、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 写得略。

2、结构特色。

(1)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

——作战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2)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使事情因果分明,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4、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仅222字,极精炼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纳: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旦日( ) 明日( ) 弗如远甚( )........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 四境之内( ) .......

王之蔽甚矣( ) 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期年之后( ).....

谤讥于市朝(谤: )(讥: )(谤讥: ) 谤讥于市朝( ) 闻寡人之耳者( ) ...

时时而间进(时时: ) (间: ) (间进: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 ) .

2、闻寡人之耳者( ) .

四、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朝 入朝见威王 ( ) 孰 .

皆朝于齐 ( ) 孰视之 ( ) ..

吾妻之美我者 (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

美 私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不宜偏私 ( ) ..

皆以美于徐公 ( ) 孰视之 ( ) ..

于 战胜于朝廷 ( )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 ) ..

皆朝于齐 ( ) 吾妻之美我者 ( )..

五、文章结构

一(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

二(2):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三(3):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六、文章主旨

课文记叙了邹忌劝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借助生活小事讽喻齐王的谋臣形象,表达了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七、写作特色

1、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部分叙事,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写邹忌讽谏齐王,用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第三部分从国内和国外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只见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2、语言精练,表现人物间的关系尤为细致、生动。

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作者巧用不同的句式,增减变

化一两字,恰当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间亲疏远近关系。

3、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

文章详写“三问三答”,略写齐王态度,详写发布的命令的内容,详则具体生动,略则余味无穷。

23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

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方七百里( ) 高万仞( ) 河阳之北( )....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惩: ) (塞: )...

出入之迂也( ) 聚室而谋(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 杂然相许(杂然: )(许: ) ....

达于汉阴( ) 如太行王屋何( ) 其妻献疑(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 (损: ) (丘: ) 且焉置土石 (且: ) ( 焉: ) (置: )...

投诸渤海之尾( ) 荷担者三夫(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始龀( ) .....

始龀( )寒暑易节( )寒暑易节( ) ....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 ) 甚矣( )....

汝之不惠( ) 其如土石何( ) 愚公长息( )....

固不可彻( )无穷匮也( )何苦而不平( )....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 )负二山( )...

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 ) 无陇断焉( )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以战?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杂然相许。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甚矣,汝之不惠。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1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 .

2、汝之不惠 ( )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

4、一厝朔东 ( ) .

5、无陇断焉 ( ) .

四、词类活用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

五、古今异义

1、汉之阴(古义: ) (今义: ) .

2、河阳之北(古义: ) (今义: ) .

3、指通豫南(古义: ) (今义: ) .

4、毁山之一毛(古义: ) (今义: ) .

5、荷担者三夫(古义: ) (今义: ) .

6、北山愚公长息(古义: )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 ) 年且九十 ( ) ..

方 方其远出海门( ) 且 且焉置土石 ( )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汝心之固 ( ) ..

曾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曾益其所不能( ) 吾义固不杀人 (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其如土石何 ( ) ..

亡 亡羊补牢 ( ) 其 .

今亡亦死 ( ) 其妻献疑曰 ( )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汉之阴 ( ) ..

险 阴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朝晖夕阴 ( ) ..

焉置土石 ( ) 笑而止之 ( ) .

焉 而

始一反焉 ( ) 而山不加增 ( ) .

七、文章结构

一(1):介绍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二(2):故事开端,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三(3):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能征服自然的思想。 四(4):故事高潮和结局,天帝愚公被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八、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好坚强毅力,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九、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而且特意颠倒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此外,智叟与京城氏之子对比,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

用太行、王屋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衬托了愚公的气魄,移山劳动的艰巨;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2、故事情节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故事本身简单,但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相关内容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小编寄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只有有计划,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更应该有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三语文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思想 1.以课本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以2008年<考试大纲> ...

  • 七年级期中复习资料
  • 第1课时: 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了解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习重点: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复习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1--1-2课字词46个 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展 ...

  • 初二上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初二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为圆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切实有效地贯彻学校教学教研精神,将和谐高效型课堂模式融入常规教学过程,促进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级部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较好地完成 ...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初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锦山五中 谢永芳 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

  •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 九年级语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孙赠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 ...

  • 2012年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语文优良率不高,大部分同学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 ...

  • 九年级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暨中考备考计划 清水初中 李军平 本学期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严峻的中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迎接好这次中考就成为本学期教学的一个中心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吃透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内化 ...

  • 八下教学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李建军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 ...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棋盘井中学 屈弘毅 为了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做一整体安排,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