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 )引起的鸡的急性或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鼻腔和鼻窦发炎,打喷嚏、流鼻液、颜面肿胀等。本病可在育成鸡群和产蛋鸡群中发生,可造成鸡只生长停滞、淘汰率增加以及产蛋显著下降(10%~40%),目前该病在我国已广泛流行。

一、病原

形态及培养特性 副鸡嗜血杆菌呈多形性。幼龄时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孢,无鞭毛。兼性厌氧,在含有5%的大气条件下生长较好。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V 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可满足本菌的营养需求,经24小时后可形成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由于葡萄球菌能产生V 因子,所以与葡萄球菌在同一培养皿培养时,在葡萄球菌附近常出现布满副嗜血杆菌菌落的现象,称为“卫星现象”。本菌可经鸡胚卵黄囊内接种,24~48小时内致死鸡胚,在卵黄和鸡胚内含菌量较高。本菌不发酵半乳糖、海藻糖,无过氧化酶。发病初期鼻液含菌量高,经7~10天菌体基本消失,但与支原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排菌期延长。

分型及抗原特点 Page氏用玻片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A 、B 、C 三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以A 血清型为主,少数是C 型。Kume 氏采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将本菌分为Ⅰ、Ⅱ、Ⅲ血清群,后改为A 、B 、C 血清群,使之与Page 的A 、B 、C 血清型对应,并分A1、A2、A3、A4、B1、C1、C2、C3、和C49个血清型。Page 分型的重要意义在于,血清型与免疫特异性相符,即不同血清型的菌苗不能提供交叉保护。最

近的研究表明,Page 的B 血清型内各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仅仅是部分的。

本菌的保护性抗原主要位于菌体表面,包括血凝素和菌体的某些成分(如多糖)。另外至少有三种毒力相关抗原。第一种是脂多糖,它能引起动物发生中毒症状;第二种是多糖,它能引起心包肌水;第三种是含透明酸质的荚膜,它与鼻炎症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毒力抗原不能诱导保护性免疫。

抵抗力 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时能存活两周,卵黄囊内菌体-20℃应每月继代一次。本菌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在45℃存活不过6分钟,在冻干条件下可保存十年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各种龄期的鸡,以4周以上的较为敏感,1周龄内的雏鸡则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鹅、鸽)和实验动物(如家兔、小白鼠、豚鼠等)无论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对该病均有很强的抵抗力。

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该病主要由病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鸡(尤其是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它们排出的病原菌通过空气、尘埃、饮水、饲料等传播。饮用被病原菌污染的水常是初感染鸡群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较多发,尤其是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本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天气寒冷有利于病菌的体外存活和寒冷季节养殖户普遍注重保温,对通风换气重视不够,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有关。

三、症状 病初,病鸡无明显症状,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病情如果进一步发展,鼻腔内流出来浆液性或粘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打喷嚏,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粘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鸡面部发炎,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后期口腔、腭裂上有干酪样物。严重者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引起呼吸困难和啰音,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体重逐渐下降,母鸡产蛋量下降,公鸡肉髯肿大。少数严重的病例,发生副嗜血杆菌性脑膜炎,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鸡群自然感染后的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3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18~36小时。病程长短不一,由接种培养物发生的鼻炎病程为6~14天,由感染性的窦分泌物引起的鼻炎病程可达50天以上,该病的死亡率约为20%,如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窦、喉和气管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潮红,表明覆有大量粘液,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性坏死物,严重时也可能发生支气管肺炎和气囊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眼、鼻有恶臭的分泌物结成硬痂,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内脏一般无病变。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性分泌物,卵泡松软、血肿、坏死或萎缩,腹膜炎,公鸡睾丸萎缩。

五、诊断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取急性病例眶下窦内渗出物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呈短链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而用消毒棉拭子从病鸡的鼻窦深部、气管或气囊无菌采取病料,直接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直线,然后再用葡萄球菌在平板上划横线,置蜡烛罐或厌氧培养箱中,37℃培养24~28小时后,在葡萄球菌菌落边缘可长出一种细小的卫星菌落,而其他部位不见或很少见有细菌生长。这些小的卫星菌落可能是

副鸡嗜血杆菌。然后取单个菌落,进行扩增。将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在鲜血(5%鸡血)琼脂平板和马丁肉汤琼脂平板上,若在前者上长出针尖大小、透明、露滴状、不溶血菌落,且做涂片镜检可观察到大量两极着色的球杆菌,而在马丁肉汤琼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即可确诊,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

血清学诊断 可用加有5%鸡血清的鸡肉浸出液培养鸡嗜血杆菌,制备抗原,用凝集试验检查鸡血清中的抗体,通常鸡被感染后7~14天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可维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因为3种血清型的细菌都有共同抗原,所以用1种血清型制备的凝集抗原可检出3种血清型抗体。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鸡群过去感染的情况,也可用于菌苗效力试验中抗体应答的追踪。平板法抗原是试管抗原的10倍,1:5稀释血清,与抗原各1滴,3分钟内出现凝集着为阳性。试管法抗原60亿/毫升,1:5稀释血清出现凝集着为阳性。此外,血凝抑制试验(HI )和琼脂扩散试验(AGP ),也可用于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传染性鼻炎 脸部大多数呈单侧性肿胀,不发紫。蛋壳质量变化不大,死亡率低。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禽流感 脸部大多数呈双侧性浮肿,发紫。死亡快,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播迅速,成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产蛋急剧下降,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蛋畸形,大小不一,软壳蛋,沙皮蛋较多,蛋清稀薄如水,浓蛋白层消失。

支原体 呼吸道症状时间较长,肿脸的鸡在鸡群中传播较慢,并且精神和采食变化不大。

油苗注射不当

注射靠近头部时,免疫后一周左右可出现肿头,眼眶周围肿胀,发硬。切开有干酪物、未吸收的油苗或肉芽肿,若无感染一般可自然康复。

维生素A 缺乏症

病鸡趾爪卷缩,眼睛流出奶样分泌物,喙和小腿黄色变淡。剖检可见鼻腔、口腔、食道以致嗉囊的黏膜表面有大量白色小结节,严重时结节融合成一层灰白色的伪膜覆盖于黏膜表面。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可作出诊断。

六、防制

1.药物治疗

本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如磺胺嘧啶、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壮观霉素、利高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且不能消灭带菌状态。

磺胺类药物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对于产蛋鸡使用这类药物养殖户是有所顾忌的,主要是担心影响鸡群产蛋或怕引起药物中毒。但是,本病的传播速度相当快,一旦在产蛋鸡群中发生,即使不使用磺胺类药也必然会引起减蛋,而如果及时(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合理地用药,则有助于迅速控制病情,减少继发感染机会,同时可起到缩短病程,加快鸡群康复的作用。

产蛋鸡是否使用磺胺类药物,应根据饲养管理水平、鸡群发病程度和免疫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而定。对于免疫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疫苗,且发病数量较少的,应避免使用产蛋影响较大的磺胺类药物,可选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进行治疗;而发病数量较多的和饲养管理水平较差,仅免疫过一次疫苗或未免疫过疫苗的,无论发病数量多少,均可考虑使用磺胺类药物。对于最后一种情况还应考虑紧急接种疫苗,以利于较快的控制病情和降低复发率。当然为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影响,应尽量选择毒性小,尤其是对肾脏毒性低和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碘胺六甲氧嘧啶等。另外,在治疗中注意控制用药时间,一般一个疗程不超过5天。

禽霍乱

禽霍乱是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本病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

一、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长1~1.5um ,宽0.3~0.6um ,不形成芽胞,也无运动性。普通染料都可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部分着色较浅,很象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用培养物所作的涂片,两极着色则不那么明显。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时,可看到清晰的荚膜。新分离的细菌荚膜宽厚,经过人工培养而发生变异的弱毒菌,则荚膜狭窄而且不完全。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不繁茂,如添加少许血液或血清则生长良好。本菌生长于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

浊,以后形成粘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的菌膜。在血琼脂上长出灰白、湿润而粘稠的菌落。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滴状菌落。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状生长,上粗下细。本菌在加血清和血红蛋白培养基上37℃培养18~24h ,45度折射光线下检查,菌落呈明显的荧光反应。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的称为Fg 型,对猪、牛等家畜是强毒菌,对鸡等禽类毒力弱。荧光桔红而带金色,边缘有乳白光带的称为Fo 型,它的菌落大,有水样的湿润感,略带乳白色,不及Fg 型透明。Fo 型对鸡等禽类是强毒菌,而对猪、牛、羊家畜的毒力则很微弱。Fg 和Fo 型可以发生相互转变。还有一种无荧光也无毒力的Nf 型。

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比较低。在培养基上保存时,至少每月移植•2次。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在37℃保存的血液、猪肉及肝、脾中,分别于6个月、7d 及15d 死亡。在浅层的土壤中可存活7~8d ,粪便中可活14d 。普通消毒药常用浓度对本菌都有良好的消毒力: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0.02%升汞液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死亡。日光对本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薄菌层暴露阳光10min 即被杀死。热对本菌的杀菌力很强,马丁肉汤24h 培养物加热60℃1min 即死。

二、流行病学

本病对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等都有易感性,但鹅易感性较差,各种野禽也易感。禽霍乱造成鸡的死亡损失通常发生于产蛋鸡群,因这种年龄的鸡较幼龄鸡更为易感。16周龄以下的鸡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临床也曾发现10d 发病的鸡群。自然感染鸡的死亡率通常是0~20%或更高,经常发生产蛋下降和持续性局部感染。断料、断水或突然改变饲料,都可使鸡对禽霍乱的易感性提高。 禽霍乱怎样传入鸡群,常常是不能确定的。慢性感染禽被认为是传染的主要来源。细菌经蛋传播很少发生。大多数农畜都可能是多杀

性巴氏杆菌的带菌者,污染的笼子、饲槽等都可能传播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禽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禽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的分泌物进行的,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粪便中很少含有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9d ,有时在引进病鸡后48h 内也会突然爆发病例。人工感染通常在24~48h 发病。由于家禽的机体抵抗力和病菌的致病力强弱不同,所表现的病状亦有差异。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病型。

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最常见。病鸡无前驱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发病死在鸡舍内。

急性型:此型最为常见,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头缩在翅下,不愿走动,离群呆立。病鸡常有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稀粪。体温升高到43~44℃,减食或不食,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加。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有的病鸡肉髯肿胀,有热痛感。产蛋鸡停止产蛋。最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病程短的约半天,长的1~3d 。

慢性型:由急性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较多见。病鸡鼻孔有粘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泻。病鸡消瘦,精神萎顿,冠苍白。有些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随后可能有脓性干酪样物质,或干结、坏死、脱落。有的病鸡有关节炎,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因而发生跛行。病程可拖至一个月以上,但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

鸭发生急性霍乱的症状与鸡基本相似,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闭目瞌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弯颈,

食欲减少或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积食不化。口和鼻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故有“摇头瘟”之称,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有的粪便混有血液。有的病鸭发生气囊炎。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病鸭发生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还有见到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

成年鹅的症状与鸭相似,仔鹅发病和死亡较成年鹅严重,常以急性为主,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拉稀,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喙和蹼发紫,翻开眼结膜有出血斑点,病程1~2d 即归于死亡。

四、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死亡的病鸡无特殊病变,有时只能看见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

急性病例病变较为特征,病鸡的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点出血。心包变厚,心包内积有多量不透明淡黄色液体,有的含纤维素絮状液体,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尤为明显。肺有充血或出血点。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脾脏一般不见明显变化,或稍微肿大,质地较柔软。肌胃出血显著,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含有血液。

慢性型因侵害的器官不同而有差异。当呼吸道症状为主时,见到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粘性分泌物,某些病例见肺硬变。局限于关节炎和腱鞘炎的病例,主要见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公鸡的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母鸡的卵巢明显出血,有时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鸭的病理变化与鸡基本相似,死于禽霍乱的鸭在心包内充满透明橙黄色渗出物,心包膜、心冠脂肪有出血斑。肺呈多发性肺炎,间有气肿和出血。鼻腔粘膜充血或出血。肝略肿大,表现有针尖状出血点

和灰白色坏死点。肠道以小肠前段和大肠粘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小肠后段和盲肠较轻。雏鸭为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可见关节面粗糙,附着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或红色的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有红色浆液或灰黄色、混浊的粘稠液体。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

五、诊断

根据病鸡流行病学、剖检特征、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须由实验室诊断。取病鸡血涂片,肝脾触片经美兰、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如见到大量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有助于诊断。进一步的诊断须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

六、防制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

鸡群发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全群给药。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喹乙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要足,疗程合理,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d 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对常发地区或鸡场,药物治疗效果日渐降低,本病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国内有较好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可在0℃下保存二年,易于注射,不影响产蛋,无毒副作用,可有效防制该病。

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B 类疫病。 1 病原学

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血清l 型、2型和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而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马立克病的鸡,大部分为终生带毒) ,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本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鹧鸪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本病发生与鸡年龄有关,年龄越轻,易感性越高,因此,1日龄雏鸡最易感。本病多发于5~8周龄的鸡,发病高峰多在12~20周龄之间。我国地方品种鸡较易感。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周,至几个月不等。《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个月。

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 、急性型(内脏型) 、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多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 。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 。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内脏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 ,其次是肾、脾、心、肝、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器官组织。

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退,甚至失 明。可见虹膜增生退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 。 瞳孔收缩,边缘不整呈锯齿状。

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4 诊断

4.1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

病原分离与鉴定:采血分离白细胞,接种敏感细胞,在几天内会出现特征性的蚀斑。放射性沉淀试验(检测感染鸡羽髓) 、聚合酶链反应试验。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直接或间接荧光实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用于分离病毒的材料可以是从抗凝血中分离的白细胞,也可是淋巴瘤细胞或脾细胞悬液。也可采用羽髓作为MDV 诊断和分离的材料。

5 防治

根据本病感染的原因,应将孵化场或孵化室远离鸡舍,定期严格消毒,防止出壳时早期感染。育雏期间的早期感染也是暴发本病的重要原因,育雏室也应远离鸡舍,放人雏鸡前应彻底清扫和消毒。肉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每批鸡出售后空舍7~10天,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饲养下一批鸡。

马立克疫苗在控制本病中起关键作用,应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马立克疫苗,防止疫病发生。

发生本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鸡和同群鸡应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鸡舍、用具、粪便等严格消毒。

马立克氏病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

1 流行特点

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在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A 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群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病鸡身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鸡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2 症状及病变

根据鸡的损害部位和症状不同,分为神经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病鸡呈混合型发病。神经型主要发生于3~4月龄鸡群,死亡率1%~3%,病鸡表现运动障碍,一肢或双肢发生不完全麻痹,步态不稳或不能行走,有时呈典型劈叉式姿势;或者出现翅膀下垂、斜颈、张口呼吸、下痢等症状。内脏型主要发生于肉鸡,蛋鸡也有发生。50~70日龄鸡较多见,死亡率一般为25%~30%,有时可达60%以上。病鸡精神委顿、不食、突然死亡,肿瘤发病率高,可在短期内集中死亡或分散在数周内死亡。眼型病鸡眼睑肿胀,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眼常闭合;虹膜受损害后正常色素消失,呈锯齿状及弥漫的灰白色。皮肤型病鸡毛囊出现小结节或脂状物,最早见于颈部、腿部及两翅,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3 防治

本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预防。不从发病鸡场引进鸡,严格检疫引进鸡;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定期检疫,淘汰病鸡,净化鸡场;选用双价苗或三价苗免疫,加强免疫保护力。雏鸡出壳后立即接种疫苗进行首免,出雏不齐时分批注射,7~10日龄或18~21日龄再免疫一次,以防止母源抗体干扰,弥补1日龄免疫缺陷。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间接性腹泻、震颤和重度虚弱,剖检变化以脱水、骨路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为特征。 本病的危害主要是病毒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使鸡的法氏囊的淋巴细胞产生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因而,使鸡群对痘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并对多种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即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一)病原 本病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加热56℃5小时、60℃90分钟仍存活;在-20℃环境保存3年后,对鸡仍有感染力。病毒在自然界存活时间较长,在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22天。病毒对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和季铵盐等都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以含氯化合物、含碘制剂、甲醛敏感。

(二) 流行特点 传染性法氏囊炎遍布于全世界许多养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1988年以来,我国不同类型鸡场,发生了严更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限于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只能使鸡感染发病。实验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产

生抗体,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对鸡无影响。不同品种的鸡均可发病,其中来航鸡较易感。

本病的发生与日龄有密切关系,不同日龄的鸡对此病的敏感性不同。其特点是在法氏囊有功能时方可发病,幼龄雏鸡因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成年鸡因法氏囊萎缩而不敏感。或取隐性经过。但个别情况下也有14—20周龄鸡群呈急性暴发的报道。在自然条件下,2一11周龄可发病,但以3—6同龄多发病,其中4周龄最易感。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可因感染野毒而发病。

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全年都可发病。本病具有高接触性,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鸡群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经呼吸道、眼结膜及消化道感染。本病在易感鸡群发病率很高,可达80%一100%,死亡率不等,低的为4%一5%,高的可达30%一60%或以上。当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便会增高。初次暴发本病的鸡场,发病常为急性,症状明显,死亡率也较高,在流行后发病常转为不显症状的隐性感染,病变也不典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即潜伏期短(1—5天) ,人工接种后2—3天出现症状,病程1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4—6天达最高峰,8—9天即停息。

(三)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早期为厌食、呆立,羽毛蓬乱,畏寒战栗等,继而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急性者

出现症状后l 一2天内死亡,死前拒食、羞明、震颤。病鸡耐过后出现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当本病与曲霉菌病等合并感染时,病鸡不仅病情加重,死亡率高,而且病程也长。

总之,本病的突出表现为发病突然,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在很短的几天之间以及鸡群的康复较为迅速。鸡群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愈差,流行时鸡的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也愈高。

(四)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变化是:骨骼肌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股部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斑点或条纹状(图1—4—1) ,有的出现黑褐色血肿。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或散在出血点。盲肠扁桃体出血肿大。法氏囊浆膜呈胶冻样肿胀(图l —4—2) ,有的法氏囊可肿大2—3倍。法氏囊大多可见出血,呈点状或出血斑,严重者法氏囊内充满血块,外观呈紫葡萄状(图1—4—3) 、(图l —4—4) 。病程长的法氏囊萎缩,呈灰黑色。有的法氏囊内有干酪样坏死物。肝脏略肿、质脆,颜色发黄或呈黄色条纹状。有的肝表面可见出血点,肾肿大,

纹状。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

(五)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本病。进一步确诊须依据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鉴别诊断:

1、鸡新城疫 速发型嗜内脏型新城疫腺胃出血、扁桃体出血,法氏囊也出血、坏死,但此病死亡率高,肠道有溃疡,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等,可以区别开。

2、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除胸肌、腿部肌肉出血外,肌肉上有白色结节,肝脏出血,嗉囊内有血液,血液检查可见到裂殖体或配子体。

3、磺胺类药物中毒 胸肌、腿部肌肉出血,肾苍白肿大,有磺胺结晶,有使用磺胺类药物的历史,停喂磺胺药后病情好转和停息。

4、马立克氏病和淋巴白血病 患这两种病时法氏囊也可能肿大或缩小,但还有典型的神经症状和病变及剖检时内脏器官的肿瘤结节。

5、传染性支气管炎 肾脏病变相区别。

(六)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措施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持进雏时间的间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

和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等,这些防制传染病的一般原则,对防制传染性法氏囊炎是十分重要的。

2、免疫接种 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使鸡群获得特异性抵抗力。这是防制传染性法氏囊炎最重要的措施。

(1)提高种鸡的抗体水平 种鸡除了在雏鸡阶段进行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免疫以外,为了提高子代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还应在18—20周龄和40一42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传染性法氏囊炎油乳剂灭能苗的免疫。

(2)雏鸡的免疫 要根据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雏鸡的首免时间。雏鸡出壳后每间隔3天用琼脂扩散法或酶标法测定雏鸡的母源抗体,当鸡群的琼脂扩散法阳性率达到30%一50%时,对雏鸡进行首免;首免后7—10天进行二免。如果没有检测条件,可采用12—14日龄进行首免。20一24日龄进行二免。所用的疫苗为中等毒力疫苗。 有的学者提出,种鸡不进行灭能苗的免疫,雏鸡于1日龄注射1个剂量弱毒疫苗或0.5个剂量的中等毒力疫苗。(可以和MD 疫苗一起注射) ,然后分别在8日龄和15日龄各进行一次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免疫。

3、发病鸡群的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15%左右) ,提高维生素的含量。适当提高鸡舍的温度,饮水中加5%的糖或补液盐,减少各种应激。

(2)对鸡舍和养鸡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有机碘制剂、含氯制剂或福尔马林对此病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3)发病早期用传染性法氏囊炎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匀浆及时注射,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当有细菌病混合感染时,要投服对症的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

鸡白血病

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有淋巴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瘤,骨石症等疾病,其中较常见的是淋巴细胞白血病,作为介绍的重点。

一、病原

鸡白血病属于反录病毒科,C 型反录病毒群,俗称C 型肿瘤病毒。其中淋巴白血病病毒(LLV )无转化基因,致瘤速度慢,需3个月以上。本病毒群对热的抵抗力弱,-20℃以上很快失活。另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情况

该病毒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感染的母鸡终生或间歇排毒,通过蛋传给小鸡。也可水平传播,多是通过与带毒鸡的直接密切接触传播。1周龄以内鸡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4-8周龄感染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很低。雏鸡感染后约8周可在法氏囊见到肿瘤,12周出现抗体,一般在14-30周之间发病,多发于18周龄以上。

三、症状与病变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于成年母鸡,病鸡消瘦,鸡冠苍白,皱缩。虚弱,腹部肿大,常可触摸到肝、法氏囊或肾。肠系膜受侵可出现腹水,病鸡呈企鹅姿势。鸡群偶见有长骨、趾骨增粗。肝肿大,可增大5-10倍,法氏囊、脾、肾等均肿大,在这些器官可见有大小不一的肿瘤。

其它有成红细胞白血病,偶发于6日龄以上鸡,以成红细胞在脏器上或血液中的增生为病理,据此可分为增生型或贫血型。成髓细胞白血病,散发于成年鸡,以幼稚型髓细胞在骨髓,肝,脾等处的增生为病理,表现为苍白,贫血,消瘦。骨髓瘤病,散发于成年鸡,以髓细胞增生在胸骨,肋骨,肋软骨,骨盆等处形成黄白色肿瘤为病理。骨石化病,散发,两肢跖骨骨干中部不对称增粗,类穿靴样,常在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群出现。

患淋巴白血病鸡产蛋性能受到影响,可少产20-30枚蛋,且蛋小壳薄,受精率,孵化率下降,育成鸡推迟产蛋。肉鸡则影响生长速度。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基本上作出初步诊断。主要需要与马立克病作出鉴别。

鸡淋巴白血病与马克氏病鉴别表:

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在诊病中少用,但对于大型种鸡场建立无白血病鸡群是必须的。需注意的是单纯抗体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五、防制

由于本病垂直传播,且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疫苗免疫意义不大。防制办法是严格检疫,淘汰阳性鸡,种蛋及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鸡场。

鸡组织滴虫病

1、发病情况

鸡组织滴虫病又叫传染性盲肠炎,俗称“黑头病”。是由原生生物中的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原虫病。主要传播方式是以异刺线虫为媒介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主要感染火鸡,家鸡30-60日龄时最为容易感染。多发生于高温潮湿多雨的夏季。发病的雏鸡有明显的临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虫体。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蓬乱无光泽,双翅下垂身体蜷缩畏寒;下痢,粪便淡黄色或浅绿色,严重者粪便带有血丝,甚至大量便血。后期病鸡面部皮肤和冠髯呈紫色或暗黑色,消瘦贫血直至死亡,因此又称“黑头病”。

3、病理变化

剖检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与盲肠

3.1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黄色溃疡、坏死病灶,少数看上去有些凹陷,形若蝴蝶状。

3.2 盲肠极度肿大,肠壁肥厚,腔内充满坚硬干酪样不洁净的栓塞物,横切有阻力,切面呈管状同心圆,中心是黑褐色疏松物,外面包围着黄色渗出物和坏死物,看上去就象朦胧状态下的太阳一样。

4、实验室检查

取盲肠粘膜加入生理水制悬滴标本,放在600倍镜下观察可发现圆形卵圆形虫体或来回摆动或急速旋转或原地滚动。在油镜下观察可见活动着的虫体一端有鞭毛移动。

5、确诊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起来,就可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6、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6.1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给雏鸡驱虫

6.1.1 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和死亡的机会。

6.1.2 搞好环境卫生,要定期对鸡的饲养场地清扫消毒。用具尽量减少污染,保持鸡舍干燥通风,有条件的应采用笼养方式,避免鸡直接接触土地面,场地最好用水泥地板,栖息架用铁线网,粪便落下后便于用水冲走,可大大降低组织滴虫发病机率。

6.1.3 定期驱虫,减少或排除异刺线虫。在月龄左右开始在饲料中加左旋米唑,每公斤饲料加35毫克喂一天一夜后再拌饲料喂一天即可预防。

6.2 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国外多选用抗蠕虫剂预防;我国一般选用甲硝唑,灭滴灵等,以下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疗效。

6.2.1 病健分群饲养,病鸡用0.2%甲硝唑拌料,连用一周,停一周,再用一周,未发病的用0.1%的甲硝唑拌料连用一周可防感染。

6.2.2 病鸡口服来滴灵每日2次每只鸡每次0.3克连服4天后病鸡可以康复。

6.2.3 用5%盐酸思诺沙星溶液1毫升1000毫升水饮服连用7天

6.2.4 每只病鸡灌服盐酸左旋咪唑1片/每只

6.2.5 若是混合感染不应单一治疗,应因病制宜,适当用些抗生素以防因病鸡抵抗力差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出现。

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 )引起的鸡的急性或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鼻腔和鼻窦发炎,打喷嚏、流鼻液、颜面肿胀等。本病可在育成鸡群和产蛋鸡群中发生,可造成鸡只生长停滞、淘汰率增加以及产蛋显著下降(10%~40%),目前该病在我国已广泛流行。

一、病原

形态及培养特性 副鸡嗜血杆菌呈多形性。幼龄时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孢,无鞭毛。兼性厌氧,在含有5%的大气条件下生长较好。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V 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可满足本菌的营养需求,经24小时后可形成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由于葡萄球菌能产生V 因子,所以与葡萄球菌在同一培养皿培养时,在葡萄球菌附近常出现布满副嗜血杆菌菌落的现象,称为“卫星现象”。本菌可经鸡胚卵黄囊内接种,24~48小时内致死鸡胚,在卵黄和鸡胚内含菌量较高。本菌不发酵半乳糖、海藻糖,无过氧化酶。发病初期鼻液含菌量高,经7~10天菌体基本消失,但与支原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排菌期延长。

分型及抗原特点 Page氏用玻片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A 、B 、C 三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以A 血清型为主,少数是C 型。Kume 氏采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将本菌分为Ⅰ、Ⅱ、Ⅲ血清群,后改为A 、B 、C 血清群,使之与Page 的A 、B 、C 血清型对应,并分A1、A2、A3、A4、B1、C1、C2、C3、和C49个血清型。Page 分型的重要意义在于,血清型与免疫特异性相符,即不同血清型的菌苗不能提供交叉保护。最

近的研究表明,Page 的B 血清型内各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仅仅是部分的。

本菌的保护性抗原主要位于菌体表面,包括血凝素和菌体的某些成分(如多糖)。另外至少有三种毒力相关抗原。第一种是脂多糖,它能引起动物发生中毒症状;第二种是多糖,它能引起心包肌水;第三种是含透明酸质的荚膜,它与鼻炎症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毒力抗原不能诱导保护性免疫。

抵抗力 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时能存活两周,卵黄囊内菌体-20℃应每月继代一次。本菌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在45℃存活不过6分钟,在冻干条件下可保存十年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各种龄期的鸡,以4周以上的较为敏感,1周龄内的雏鸡则有一定的抵抗力。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鹅、鸽)和实验动物(如家兔、小白鼠、豚鼠等)无论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对该病均有很强的抵抗力。

传播途径和传染源 该病主要由病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病鸡(尤其是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它们排出的病原菌通过空气、尘埃、饮水、饲料等传播。饮用被病原菌污染的水常是初感染鸡群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较多发,尤其是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是本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天气寒冷有利于病菌的体外存活和寒冷季节养殖户普遍注重保温,对通风换气重视不够,造成舍内空气污浊有关。

三、症状 病初,病鸡无明显症状,仅见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病情如果进一步发展,鼻腔内流出来浆液性或粘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打喷嚏,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并不时用爪搔鼻喙部。粘液干燥后鼻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鸡面部发炎,一侧或两侧眼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造成失明。后期口腔、腭裂上有干酪样物。严重者炎症蔓延到气管及支气管和肺部,引起呼吸困难和啰音,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体重逐渐下降,母鸡产蛋量下降,公鸡肉髯肿大。少数严重的病例,发生副嗜血杆菌性脑膜炎,表现急性神经症状而死亡。鸡群自然感染后的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3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18~36小时。病程长短不一,由接种培养物发生的鼻炎病程为6~14天,由感染性的窦分泌物引起的鼻炎病程可达50天以上,该病的死亡率约为20%,如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鼻腔、窦、喉和气管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潮红,表明覆有大量粘液,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或干酪性坏死物,严重时也可能发生支气管肺炎和气囊炎。面部和肉髯的皮下组织水肿,眼、鼻有恶臭的分泌物结成硬痂,眼睑有时粘合在一起。内脏一般无病变。产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性分泌物,卵泡松软、血肿、坏死或萎缩,腹膜炎,公鸡睾丸萎缩。

五、诊断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取急性病例眶下窦内渗出物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呈短链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而用消毒棉拭子从病鸡的鼻窦深部、气管或气囊无菌采取病料,直接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直线,然后再用葡萄球菌在平板上划横线,置蜡烛罐或厌氧培养箱中,37℃培养24~28小时后,在葡萄球菌菌落边缘可长出一种细小的卫星菌落,而其他部位不见或很少见有细菌生长。这些小的卫星菌落可能是

副鸡嗜血杆菌。然后取单个菌落,进行扩增。将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在鲜血(5%鸡血)琼脂平板和马丁肉汤琼脂平板上,若在前者上长出针尖大小、透明、露滴状、不溶血菌落,且做涂片镜检可观察到大量两极着色的球杆菌,而在马丁肉汤琼脂平皿上无菌落生长,即可确诊,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

血清学诊断 可用加有5%鸡血清的鸡肉浸出液培养鸡嗜血杆菌,制备抗原,用凝集试验检查鸡血清中的抗体,通常鸡被感染后7~14天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可维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因为3种血清型的细菌都有共同抗原,所以用1种血清型制备的凝集抗原可检出3种血清型抗体。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鸡群过去感染的情况,也可用于菌苗效力试验中抗体应答的追踪。平板法抗原是试管抗原的10倍,1:5稀释血清,与抗原各1滴,3分钟内出现凝集着为阳性。试管法抗原60亿/毫升,1:5稀释血清出现凝集着为阳性。此外,血凝抑制试验(HI )和琼脂扩散试验(AGP ),也可用于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传染性鼻炎 脸部大多数呈单侧性肿胀,不发紫。蛋壳质量变化不大,死亡率低。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禽流感 脸部大多数呈双侧性浮肿,发紫。死亡快,死亡率高,药物治疗无效。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播迅速,成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产蛋急剧下降,呼吸道症状不明显,蛋畸形,大小不一,软壳蛋,沙皮蛋较多,蛋清稀薄如水,浓蛋白层消失。

支原体 呼吸道症状时间较长,肿脸的鸡在鸡群中传播较慢,并且精神和采食变化不大。

油苗注射不当

注射靠近头部时,免疫后一周左右可出现肿头,眼眶周围肿胀,发硬。切开有干酪物、未吸收的油苗或肉芽肿,若无感染一般可自然康复。

维生素A 缺乏症

病鸡趾爪卷缩,眼睛流出奶样分泌物,喙和小腿黄色变淡。剖检可见鼻腔、口腔、食道以致嗉囊的黏膜表面有大量白色小结节,严重时结节融合成一层灰白色的伪膜覆盖于黏膜表面。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可作出诊断。

六、防制

1.药物治疗

本病病原对许多抗菌药物均敏感,如磺胺嘧啶、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壮观霉素、利高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且不能消灭带菌状态。

磺胺类药物一般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对于产蛋鸡使用这类药物养殖户是有所顾忌的,主要是担心影响鸡群产蛋或怕引起药物中毒。但是,本病的传播速度相当快,一旦在产蛋鸡群中发生,即使不使用磺胺类药也必然会引起减蛋,而如果及时(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合理地用药,则有助于迅速控制病情,减少继发感染机会,同时可起到缩短病程,加快鸡群康复的作用。

产蛋鸡是否使用磺胺类药物,应根据饲养管理水平、鸡群发病程度和免疫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而定。对于免疫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疫苗,且发病数量较少的,应避免使用产蛋影响较大的磺胺类药物,可选用红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进行治疗;而发病数量较多的和饲养管理水平较差,仅免疫过一次疫苗或未免疫过疫苗的,无论发病数量多少,均可考虑使用磺胺类药物。对于最后一种情况还应考虑紧急接种疫苗,以利于较快的控制病情和降低复发率。当然为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影响,应尽量选择毒性小,尤其是对肾脏毒性低和口服易吸收的磺胺药,如碘胺六甲氧嘧啶等。另外,在治疗中注意控制用药时间,一般一个疗程不超过5天。

禽霍乱

禽霍乱是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本病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

一、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长1~1.5um ,宽0.3~0.6um ,不形成芽胞,也无运动性。普通染料都可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部分着色较浅,很象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用培养物所作的涂片,两极着色则不那么明显。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时,可看到清晰的荚膜。新分离的细菌荚膜宽厚,经过人工培养而发生变异的弱毒菌,则荚膜狭窄而且不完全。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普通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不繁茂,如添加少许血液或血清则生长良好。本菌生长于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

浊,以后形成粘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的菌膜。在血琼脂上长出灰白、湿润而粘稠的菌落。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滴状菌落。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状生长,上粗下细。本菌在加血清和血红蛋白培养基上37℃培养18~24h ,45度折射光线下检查,菌落呈明显的荧光反应。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的称为Fg 型,对猪、牛等家畜是强毒菌,对鸡等禽类毒力弱。荧光桔红而带金色,边缘有乳白光带的称为Fo 型,它的菌落大,有水样的湿润感,略带乳白色,不及Fg 型透明。Fo 型对鸡等禽类是强毒菌,而对猪、牛、羊家畜的毒力则很微弱。Fg 和Fo 型可以发生相互转变。还有一种无荧光也无毒力的Nf 型。

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比较低。在培养基上保存时,至少每月移植•2次。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在37℃保存的血液、猪肉及肝、脾中,分别于6个月、7d 及15d 死亡。在浅层的土壤中可存活7~8d ,粪便中可活14d 。普通消毒药常用浓度对本菌都有良好的消毒力: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0.02%升汞液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死亡。日光对本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薄菌层暴露阳光10min 即被杀死。热对本菌的杀菌力很强,马丁肉汤24h 培养物加热60℃1min 即死。

二、流行病学

本病对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等都有易感性,但鹅易感性较差,各种野禽也易感。禽霍乱造成鸡的死亡损失通常发生于产蛋鸡群,因这种年龄的鸡较幼龄鸡更为易感。16周龄以下的鸡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临床也曾发现10d 发病的鸡群。自然感染鸡的死亡率通常是0~20%或更高,经常发生产蛋下降和持续性局部感染。断料、断水或突然改变饲料,都可使鸡对禽霍乱的易感性提高。 禽霍乱怎样传入鸡群,常常是不能确定的。慢性感染禽被认为是传染的主要来源。细菌经蛋传播很少发生。大多数农畜都可能是多杀

性巴氏杆菌的带菌者,污染的笼子、饲槽等都可能传播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禽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禽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的分泌物进行的,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粪便中很少含有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9d ,有时在引进病鸡后48h 内也会突然爆发病例。人工感染通常在24~48h 发病。由于家禽的机体抵抗力和病菌的致病力强弱不同,所表现的病状亦有差异。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病型。

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最常见。病鸡无前驱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发病死在鸡舍内。

急性型:此型最为常见,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头缩在翅下,不愿走动,离群呆立。病鸡常有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稀粪。体温升高到43~44℃,减食或不食,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加。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有的病鸡肉髯肿胀,有热痛感。产蛋鸡停止产蛋。最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病程短的约半天,长的1~3d 。

慢性型:由急性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较多见。病鸡鼻孔有粘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泻。病鸡消瘦,精神萎顿,冠苍白。有些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随后可能有脓性干酪样物质,或干结、坏死、脱落。有的病鸡有关节炎,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因而发生跛行。病程可拖至一个月以上,但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

鸭发生急性霍乱的症状与鸡基本相似,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闭目瞌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弯颈,

食欲减少或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积食不化。口和鼻有粘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故有“摇头瘟”之称,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有的粪便混有血液。有的病鸭发生气囊炎。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病鸭发生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还有见到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

成年鹅的症状与鸭相似,仔鹅发病和死亡较成年鹅严重,常以急性为主,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拉稀,喉头有粘稠的分泌物。喙和蹼发紫,翻开眼结膜有出血斑点,病程1~2d 即归于死亡。

四、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死亡的病鸡无特殊病变,有时只能看见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

急性病例病变较为特征,病鸡的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常见小点出血。心包变厚,心包内积有多量不透明淡黄色液体,有的含纤维素絮状液体,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尤为明显。肺有充血或出血点。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脾脏一般不见明显变化,或稍微肿大,质地较柔软。肌胃出血显著,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含有血液。

慢性型因侵害的器官不同而有差异。当呼吸道症状为主时,见到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粘性分泌物,某些病例见肺硬变。局限于关节炎和腱鞘炎的病例,主要见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公鸡的肉髯肿大,内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母鸡的卵巢明显出血,有时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鸭的病理变化与鸡基本相似,死于禽霍乱的鸭在心包内充满透明橙黄色渗出物,心包膜、心冠脂肪有出血斑。肺呈多发性肺炎,间有气肿和出血。鼻腔粘膜充血或出血。肝略肿大,表现有针尖状出血点

和灰白色坏死点。肠道以小肠前段和大肠粘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小肠后段和盲肠较轻。雏鸭为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可见关节面粗糙,附着黄色的干酪样物质或红色的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有红色浆液或灰黄色、混浊的粘稠液体。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和局部坏死。

五、诊断

根据病鸡流行病学、剖检特征、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须由实验室诊断。取病鸡血涂片,肝脾触片经美兰、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如见到大量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有助于诊断。进一步的诊断须经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

六、防制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

鸡群发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全群给药。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喹乙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要足,疗程合理,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d 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对常发地区或鸡场,药物治疗效果日渐降低,本病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国内有较好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可在0℃下保存二年,易于注射,不影响产蛋,无毒副作用,可有效防制该病。

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B 类疫病。 1 病原学

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血清l 型、2型和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而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马立克病的鸡,大部分为终生带毒) ,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本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鹧鸪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本病发生与鸡年龄有关,年龄越轻,易感性越高,因此,1日龄雏鸡最易感。本病多发于5~8周龄的鸡,发病高峰多在12~20周龄之间。我国地方品种鸡较易感。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周,至几个月不等。《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个月。

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 、急性型(内脏型) 、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多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 。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嗉囊因麻痹而扩大(俗称大嗉子) 。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内脏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常见于性腺(尤其是卵巢) ,其次是肾、脾、心、肝、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肌肉等器官组织。

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退,甚至失 明。可见虹膜增生退色,呈混浊的淡灰色(俗称灰眼或银眼) 。 瞳孔收缩,边缘不整呈锯齿状。

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4 诊断

4.1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

病原分离与鉴定:采血分离白细胞,接种敏感细胞,在几天内会出现特征性的蚀斑。放射性沉淀试验(检测感染鸡羽髓) 、聚合酶链反应试验。

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直接或间接荧光实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用于分离病毒的材料可以是从抗凝血中分离的白细胞,也可是淋巴瘤细胞或脾细胞悬液。也可采用羽髓作为MDV 诊断和分离的材料。

5 防治

根据本病感染的原因,应将孵化场或孵化室远离鸡舍,定期严格消毒,防止出壳时早期感染。育雏期间的早期感染也是暴发本病的重要原因,育雏室也应远离鸡舍,放人雏鸡前应彻底清扫和消毒。肉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每批鸡出售后空舍7~10天,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饲养下一批鸡。

马立克疫苗在控制本病中起关键作用,应按免疫程序预防接种马立克疫苗,防止疫病发生。

发生本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鸡和同群鸡应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鸡舍、用具、粪便等严格消毒。

马立克氏病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

1 流行特点

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在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A 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

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群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病鸡身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鸡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2 症状及病变

根据鸡的损害部位和症状不同,分为神经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病鸡呈混合型发病。神经型主要发生于3~4月龄鸡群,死亡率1%~3%,病鸡表现运动障碍,一肢或双肢发生不完全麻痹,步态不稳或不能行走,有时呈典型劈叉式姿势;或者出现翅膀下垂、斜颈、张口呼吸、下痢等症状。内脏型主要发生于肉鸡,蛋鸡也有发生。50~70日龄鸡较多见,死亡率一般为25%~30%,有时可达60%以上。病鸡精神委顿、不食、突然死亡,肿瘤发病率高,可在短期内集中死亡或分散在数周内死亡。眼型病鸡眼睑肿胀,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眼常闭合;虹膜受损害后正常色素消失,呈锯齿状及弥漫的灰白色。皮肤型病鸡毛囊出现小结节或脂状物,最早见于颈部、腿部及两翅,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3 防治

本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可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预防。不从发病鸡场引进鸡,严格检疫引进鸡;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定期检疫,淘汰病鸡,净化鸡场;选用双价苗或三价苗免疫,加强免疫保护力。雏鸡出壳后立即接种疫苗进行首免,出雏不齐时分批注射,7~10日龄或18~21日龄再免疫一次,以防止母源抗体干扰,弥补1日龄免疫缺陷。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间接性腹泻、震颤和重度虚弱,剖检变化以脱水、骨路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为特征。 本病的危害主要是病毒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使鸡的法氏囊的淋巴细胞产生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因而,使鸡群对痘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并对多种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即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一)病原 本病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加热56℃5小时、60℃90分钟仍存活;在-20℃环境保存3年后,对鸡仍有感染力。病毒在自然界存活时间较长,在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22天。病毒对乙醚、氯仿、酚类、升汞和季铵盐等都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以含氯化合物、含碘制剂、甲醛敏感。

(二) 流行特点 传染性法氏囊炎遍布于全世界许多养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1988年以来,我国不同类型鸡场,发生了严更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限于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只能使鸡感染发病。实验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产

生抗体,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对鸡无影响。不同品种的鸡均可发病,其中来航鸡较易感。

本病的发生与日龄有密切关系,不同日龄的鸡对此病的敏感性不同。其特点是在法氏囊有功能时方可发病,幼龄雏鸡因母源抗体而得到保护,成年鸡因法氏囊萎缩而不敏感。或取隐性经过。但个别情况下也有14—20周龄鸡群呈急性暴发的报道。在自然条件下,2一11周龄可发病,但以3—6同龄多发病,其中4周龄最易感。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在出壳不久即可因感染野毒而发病。

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全年都可发病。本病具有高接触性,可在感染鸡和易感鸡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鸡群之间迅速传播。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经呼吸道、眼结膜及消化道感染。本病在易感鸡群发病率很高,可达80%一100%,死亡率不等,低的为4%一5%,高的可达30%一60%或以上。当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便会增高。初次暴发本病的鸡场,发病常为急性,症状明显,死亡率也较高,在流行后发病常转为不显症状的隐性感染,病变也不典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即潜伏期短(1—5天) ,人工接种后2—3天出现症状,病程1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4—6天达最高峰,8—9天即停息。

(三)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早期为厌食、呆立,羽毛蓬乱,畏寒战栗等,继而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急性者

出现症状后l 一2天内死亡,死前拒食、羞明、震颤。病鸡耐过后出现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当本病与曲霉菌病等合并感染时,病鸡不仅病情加重,死亡率高,而且病程也长。

总之,本病的突出表现为发病突然,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在很短的几天之间以及鸡群的康复较为迅速。鸡群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愈差,流行时鸡的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也愈高。

(四) 病理变化 本病的特征变化是:骨骼肌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股部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斑点或条纹状(图1—4—1) ,有的出现黑褐色血肿。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或散在出血点。盲肠扁桃体出血肿大。法氏囊浆膜呈胶冻样肿胀(图l —4—2) ,有的法氏囊可肿大2—3倍。法氏囊大多可见出血,呈点状或出血斑,严重者法氏囊内充满血块,外观呈紫葡萄状(图1—4—3) 、(图l —4—4) 。病程长的法氏囊萎缩,呈灰黑色。有的法氏囊内有干酪样坏死物。肝脏略肿、质脆,颜色发黄或呈黄色条纹状。有的肝表面可见出血点,肾肿大,

纹状。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

(五)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本病。进一步确诊须依据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鉴别诊断:

1、鸡新城疫 速发型嗜内脏型新城疫腺胃出血、扁桃体出血,法氏囊也出血、坏死,但此病死亡率高,肠道有溃疡,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等,可以区别开。

2、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除胸肌、腿部肌肉出血外,肌肉上有白色结节,肝脏出血,嗉囊内有血液,血液检查可见到裂殖体或配子体。

3、磺胺类药物中毒 胸肌、腿部肌肉出血,肾苍白肿大,有磺胺结晶,有使用磺胺类药物的历史,停喂磺胺药后病情好转和停息。

4、马立克氏病和淋巴白血病 患这两种病时法氏囊也可能肿大或缩小,但还有典型的神经症状和病变及剖检时内脏器官的肿瘤结节。

5、传染性支气管炎 肾脏病变相区别。

(六)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措施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持进雏时间的间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

和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等,这些防制传染病的一般原则,对防制传染性法氏囊炎是十分重要的。

2、免疫接种 通过有效的免疫接种。使鸡群获得特异性抵抗力。这是防制传染性法氏囊炎最重要的措施。

(1)提高种鸡的抗体水平 种鸡除了在雏鸡阶段进行中等毒力的活疫苗免疫以外,为了提高子代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还应在18—20周龄和40一42周龄时各进行一次传染性法氏囊炎油乳剂灭能苗的免疫。

(2)雏鸡的免疫 要根据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确定雏鸡的首免时间。雏鸡出壳后每间隔3天用琼脂扩散法或酶标法测定雏鸡的母源抗体,当鸡群的琼脂扩散法阳性率达到30%一50%时,对雏鸡进行首免;首免后7—10天进行二免。如果没有检测条件,可采用12—14日龄进行首免。20一24日龄进行二免。所用的疫苗为中等毒力疫苗。 有的学者提出,种鸡不进行灭能苗的免疫,雏鸡于1日龄注射1个剂量弱毒疫苗或0.5个剂量的中等毒力疫苗。(可以和MD 疫苗一起注射) ,然后分别在8日龄和15日龄各进行一次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免疫。

3、发病鸡群的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15%左右) ,提高维生素的含量。适当提高鸡舍的温度,饮水中加5%的糖或补液盐,减少各种应激。

(2)对鸡舍和养鸡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有机碘制剂、含氯制剂或福尔马林对此病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3)发病早期用传染性法氏囊炎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匀浆及时注射,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当有细菌病混合感染时,要投服对症的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

鸡白血病

鸡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鸡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有淋巴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瘤,骨石症等疾病,其中较常见的是淋巴细胞白血病,作为介绍的重点。

一、病原

鸡白血病属于反录病毒科,C 型反录病毒群,俗称C 型肿瘤病毒。其中淋巴白血病病毒(LLV )无转化基因,致瘤速度慢,需3个月以上。本病毒群对热的抵抗力弱,-20℃以上很快失活。另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情况

该病毒主要是经蛋垂直传播,感染的母鸡终生或间歇排毒,通过蛋传给小鸡。也可水平传播,多是通过与带毒鸡的直接密切接触传播。1周龄以内鸡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4-8周龄感染后发病率与死亡率很低。雏鸡感染后约8周可在法氏囊见到肿瘤,12周出现抗体,一般在14-30周之间发病,多发于18周龄以上。

三、症状与病变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于成年母鸡,病鸡消瘦,鸡冠苍白,皱缩。虚弱,腹部肿大,常可触摸到肝、法氏囊或肾。肠系膜受侵可出现腹水,病鸡呈企鹅姿势。鸡群偶见有长骨、趾骨增粗。肝肿大,可增大5-10倍,法氏囊、脾、肾等均肿大,在这些器官可见有大小不一的肿瘤。

其它有成红细胞白血病,偶发于6日龄以上鸡,以成红细胞在脏器上或血液中的增生为病理,据此可分为增生型或贫血型。成髓细胞白血病,散发于成年鸡,以幼稚型髓细胞在骨髓,肝,脾等处的增生为病理,表现为苍白,贫血,消瘦。骨髓瘤病,散发于成年鸡,以髓细胞增生在胸骨,肋骨,肋软骨,骨盆等处形成黄白色肿瘤为病理。骨石化病,散发,两肢跖骨骨干中部不对称增粗,类穿靴样,常在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群出现。

患淋巴白血病鸡产蛋性能受到影响,可少产20-30枚蛋,且蛋小壳薄,受精率,孵化率下降,育成鸡推迟产蛋。肉鸡则影响生长速度。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基本上作出初步诊断。主要需要与马立克病作出鉴别。

鸡淋巴白血病与马克氏病鉴别表:

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在诊病中少用,但对于大型种鸡场建立无白血病鸡群是必须的。需注意的是单纯抗体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五、防制

由于本病垂直传播,且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疫苗免疫意义不大。防制办法是严格检疫,淘汰阳性鸡,种蛋及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鸡场。

鸡组织滴虫病

1、发病情况

鸡组织滴虫病又叫传染性盲肠炎,俗称“黑头病”。是由原生生物中的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原虫病。主要传播方式是以异刺线虫为媒介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主要感染火鸡,家鸡30-60日龄时最为容易感染。多发生于高温潮湿多雨的夏季。发病的雏鸡有明显的临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虫体。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蓬乱无光泽,双翅下垂身体蜷缩畏寒;下痢,粪便淡黄色或浅绿色,严重者粪便带有血丝,甚至大量便血。后期病鸡面部皮肤和冠髯呈紫色或暗黑色,消瘦贫血直至死亡,因此又称“黑头病”。

3、病理变化

剖检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与盲肠

3.1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黄色溃疡、坏死病灶,少数看上去有些凹陷,形若蝴蝶状。

3.2 盲肠极度肿大,肠壁肥厚,腔内充满坚硬干酪样不洁净的栓塞物,横切有阻力,切面呈管状同心圆,中心是黑褐色疏松物,外面包围着黄色渗出物和坏死物,看上去就象朦胧状态下的太阳一样。

4、实验室检查

取盲肠粘膜加入生理水制悬滴标本,放在600倍镜下观察可发现圆形卵圆形虫体或来回摆动或急速旋转或原地滚动。在油镜下观察可见活动着的虫体一端有鞭毛移动。

5、确诊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起来,就可确诊为组织滴虫病。

6、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6.1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给雏鸡驱虫

6.1.1 加强饲养管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和死亡的机会。

6.1.2 搞好环境卫生,要定期对鸡的饲养场地清扫消毒。用具尽量减少污染,保持鸡舍干燥通风,有条件的应采用笼养方式,避免鸡直接接触土地面,场地最好用水泥地板,栖息架用铁线网,粪便落下后便于用水冲走,可大大降低组织滴虫发病机率。

6.1.3 定期驱虫,减少或排除异刺线虫。在月龄左右开始在饲料中加左旋米唑,每公斤饲料加35毫克喂一天一夜后再拌饲料喂一天即可预防。

6.2 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国外多选用抗蠕虫剂预防;我国一般选用甲硝唑,灭滴灵等,以下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疗效。

6.2.1 病健分群饲养,病鸡用0.2%甲硝唑拌料,连用一周,停一周,再用一周,未发病的用0.1%的甲硝唑拌料连用一周可防感染。

6.2.2 病鸡口服来滴灵每日2次每只鸡每次0.3克连服4天后病鸡可以康复。

6.2.3 用5%盐酸思诺沙星溶液1毫升1000毫升水饮服连用7天

6.2.4 每只病鸡灌服盐酸左旋咪唑1片/每只

6.2.5 若是混合感染不应单一治疗,应因病制宜,适当用些抗生素以防因病鸡抵抗力差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出现。


相关内容

  • 耳鼻喉用药
  •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药品列表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药品列表. 和本药品列表相关的参考条目: 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疾病 五官科疾病 五官科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西药列表 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药品列表 便赤黄. 三黄胶囊 清热解毒, ...

  • 鸽病防治常用药物一览表 (1)
  • 鸽病防治常用药物一览表 磺胺嘧啶 肌肉注射 0.1克/千克体重,1-2次/日 禽霍乱.沙白氏菌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葡萄球菌病等 口服 0.1%-0.2%拌料或饮水 磺胺甲基 异恶唑(SMI ) 肌注 10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 葡萄球菌病.大肠杆菌病.沙白氏菌病.霍乱.支原体病等 口服 0 ...

  • 药店常见病用药搭配讲义
  • 药店常见病用药搭配讲义 培训师先讲解用药搭配好处,以自已身边销售案例论述. 以打开今天培训的话题:药店常见病用药搭配. 由于时间方面我们今日先学一些简单.常用的用药搭配.下面开展一起学习 常见病临床表现和联合用药(供参考) 1. 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90%是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 ...

  • 2011年最新征兵体检标准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军队.武警部队院校招收士兵学员.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学员和从地方招收研究生学员,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选拔国防生,以及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体格检查,适用于本标准. 第二章 外科项目 第三条 男性身长162cm以上 ...

  • 扬州大学试题
  • 扬州大学动物传染病试题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计20分) 1.感染 2. 潜伏期 3. 传染源 4. 检疫 5. 疫病预防 6. 炭疽 7. 猪传染性胃肠炎 8. 疯牛病 9. 传染性法氏囊病 10. 终末消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

  • 春夏幼儿高发病小贴士
  • 水痘 水痘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水痘一般症状较轻,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状态变差,皮疹数量过多等,应及时就医, ...

  • [健康养生]养生知识专题-春季养生
  • 快乐黎藜收藏 (2012-05-06) [健康养生]养生知识专题-春季养生 来源:网络       编辑:快乐黎藜 ================================================================== 春天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 春季养生必须掌握 ...

  • 耳鼻喉科用药
  • 第14章 耳.鼻.喉科疾病用药 14.1 耳疾病及其用药 .......................................................... 2 14.1.1外耳道炎的药物治疗 ............................................ ...

  • 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 猪常见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许英民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3期 早晚温差比较大的季节,猪发生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机率会不断增加,使得猪的生长发育受阻,还可使饲料转化率大大降低,致使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养猪场(户)的一种常见病,一般发病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