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一、导入: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二、简介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四、整体把握诗意。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五、分析诗的“前奏”。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本部分。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板书: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窗扉紧掩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板书:等待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2、学生齐读本部分。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板书:(蹄声)惊喜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板书:(过客)失望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八、总结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板书:(美丽)               (错误)九、解决课后练习。十、扩展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附:整体板书设计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汕头市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一、导入: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二、简介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四、整体把握诗意。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五、分析诗的“前奏”。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2、教师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本部分。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板书: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窗扉紧掩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板书:等待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2、学生齐读本部分。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板书:(蹄声)惊喜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板书:(过客)失望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八、总结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板书:(美丽)               (错误)九、解决课后练习。十、扩展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附:整体板书设计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从"与时俱化"到"与时俱进"(网友来稿)
  • 祝正洲   胡小荣 <庄子山木>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庄子有一次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伐木者却不砍伐它,原因是这棵树没有成材.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活到自然的寿命."后来庄子到朋友家作客,朋友叫童仆杀鹅招待庄子.童仆问:"有一只鹅会鸣叫 ...

  • [扁鹊见蔡桓公]的时代性放谈(网友来稿)
  •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对富有教育价值.激励作用或警示作用的文章,人们常常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予以评价."现实意义",换种说法即是"时代性".老教师常遇有这种情况,几十年前自己做学生时学习某篇课文,老师说该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 身教重于言教(网友来稿)
  • 张红"传道.授业.解惑",古人就为我们做教师的定下了职责范围.为人师表已近十载的我却不敢苟同,因为我认为做教师的还应具备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身体力行,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深刻的记忆中有一位值得敬重的古代母亲,儿子见邻居有肉吃也吵着要吃肉,做父亲的哄劝儿子:"明天爹就 ...

  • 宽容(独幕剧)(网友来稿)
  • 东莞中学  曾维芬 介绍 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地点:无知山谷的神圣祠堂 人物: 漫游者--30多岁的汉子 守旧老人甲--年近八旬,花白胡子的垂垂老者,前任谷主 守旧老人乙--年约70,无知山谷的智慧老人,山谷律法<大荒经>的解说者.传播者 无知谷谷主--50多岁,镇谷之宝(老祖宗 ...

  • [陈焕生上城]教案(网友来稿)
  • 唐山十中 李冬梅教学目标:1.分析陈焕生这一人物形象: 2.领悟这篇小说的主题: 3.欣赏这篇小说出色的细节描写.教学重点:如何理解陈焕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阿Q精神.教学难点:陈焕生身上既有进取心又有落后面,这二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教学过程:一. 布置预习1. 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喷嚏( ) ...

  • [关于"相"作代词还是副词的通讯]的通讯(网友来稿)
  • 西华师范大学遂宁初等教育学院 翟玉泉 蒋老师,您好! 就您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1-26的文章<关于"相"作代词还是副词的通讯>,我想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一.争论的焦点是:判断词性的标准."会不相从许"的"相&quo ...

  • 顿号的用法(网友来稿)
  • 叶子 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1.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2.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节的并列词语 ...

  • [梅香正浓]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 孙哲勇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教学重点: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教学难点: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教学方法:研体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 ...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网友来稿)
  • 周科宏 <威尼斯商人>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如何将老课文设计教学更科学,更富有新意,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我在设计中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 第一,"潜心会文本".我在处理教材时注重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以达到对精读篇目的"甚解".我个人认为,戏剧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