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游仙诗

论李白游仙诗

王丹林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在我国传统的文论和诗话中,普遍存在着对李

“诗仙”“谪仙”“太白白的美化、神化倾向,称其为、、

“仙之精”等等,赞美之盛无以复加。其实,李白之

气”在于他毫无掩饰地塑造了一个浪漫诗人的自我形象,洋溢着他人无法企及的豪迈不群的情感、优美的想象和瑰丽的幻想。他的游仙诗以及寻仙访道、

“酒中仙”“仙追求的个性生活,既增加了他身上的气”,也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带有时代和阶级烙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文拟从李白大量诗歌中,尝鼎一脔,撷取他的游仙诗创作试作如下探讨。

一、李白游仙思想的根源

游仙诗人在作游仙想象时,一般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是个凡夫俗子,仙人仙境是他们景仰的对象。李白作为游仙诗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一生都认定自己是暂落凡尘的仙人,他的游仙诗就建立在这“谪仙”“谪仙”种意识之上。李白意识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首先来自其家庭和社会的期许。从李白名字的命名缘起可以看出,父母是把他当作金星转世的仙人来看待的。李白’!岁时去国远游,在江陵

“有仙风道骨”被著名道教家司马承祯誉之以,天宝“谪仙子”元年入京,被贺知章呼为。(#)(*’

“谪仙”意识在家庭和社会不约而同的角色期待中得到确立和强化。

李白生逢学道、崇道的盛唐时代。李白自谓:

(’)(*!

“仙人抚我顶,“十五游神仙,结发受长生”,仙

(’()*##$+)

游未曾歇”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的熏染。综其一生,尽管李白曾对求仙怀疑过,但在唐代众多文人中,李白崇道之深是他人所不能及的,这是李白游

“趋时”仙访道的因素。

李白崇道更是对入仕道路的一种选择。他在《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一诗中言道:

(’()*#$’,)”入剡中。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意在表白他不为

吴地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据说西晋张

“人生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说:

北京

#$$%&’)

(,()*’!$)

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张翰弃名爵就鲈鱼,李白“不为鲈鱼”,此行也并未“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进。他还豪迈声称:乃仗剑)*#’+,)

“奋其智能,去国,辞亲远游”。(’(他希求愿为辅(’()*#’’$)

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建功立业的

宏愿,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是诗人所向往的,但不仅仅

“自爱名山入剡中”局限于此。这里的,无非是标榜

自己高人雅士的格调。所以说李白自诩有经邦济世之才,政治抱负相当强烈。但他不考科举,不陈情,不干谒,总幻想如许多先秦策士那样一举而至卿

“仙风道骨”和“经济之相。在当时的社会风尚下,

“游说万乘”才”一样,可以成为的资本。李白天宝初

年的入宫,正是受到道家人物玉真公主等人的引

)*’&&)

荐。(#(

“谪仙”李白的意识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期

待、整个社会的崇仙好道风气的濡染、由仙隐可达仕

“终南捷径”途的的现实存在等因素共同造就的。因

“谪仙”此李白的意识也给其游仙诗带来与众不同的

面貌。

二、入世济世遁世三阶段的创作

李白的游仙诗与其人生理想和遭际息息相关。大抵而言,天宝入京前的求仙访道及所作游仙诗,是诗人“声闻于天”的手段,入世求仕才是真正的目的。把游仙诗当作仕进手段,是李白的一个创造。这一创造是在现实存在着“终南捷径”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李白早期的游仙诗同样有很强的寄寓,抒

“求仙访道”写了诗人在掩盖下的强烈的济世之心。

“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在被召入京时,以为会实现

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理想。要为国家为苍生建功立业,内心极度欣慰兴奋。于是有了“仰天大笑出门

(’)(*&++)(’)(*&++)

“我辈岂是蓬蒿人”去”的豪迈行状,的

自负心态。没想到玄宗已不是那个礼贤下士、励精

图治的明君,而仅仅把他作为一个点缀升平、愉悦君王的御用文人。

政治上的失意对于诗人并非坏事,相反促成了李白后期创作的辉煌。赐金还山后,游仙诗则成了

“坎溧咏怀”《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诗人的工具,其

“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东都序》指出了这一点:亦已

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

$%(&’(%)%)

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当时人就已看出

“好神仙非慕其轻举,这一点,范传正就说李白将不

$%(&’(*)*)”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李白后

期的游仙诗则多表达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感情,体现了气势奔放的诗风,因此李白后期的游仙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代表之更富有感染力,

作。这首诗作于李白去官南下吴越游历之际。向来

“游仙”多认为属之作,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清人

《诗比兴笺》“盖寄去国离都陈沆深得其旨,在中言其

之思”。$*&(’(!+)诗的主旨在借言梦比附仕途艰险、朝廷排斥贤能以及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现实状况。诗歌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

“世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熙熙攘攘,争权夺利,骄奢淫逸,到头来还不是都像梦境一样过去,像流水一样荡然无存,何必念念不忘的去追求呢?他这次南游吴越也许就隐遁剡中了,不愿回

“低眉折腰事权贵,到人间,再受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耻辱。这是李白对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生活的总结,是对那扼杀人性自由,尔虞我诈的腐败现实的抗

&’%!!)

争。$!(李白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诗人遁世心理因幻想而生动。

李白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游仙,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从而重新带着更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这也使得李白后期的作品显得波澜壮阔、气概非凡,具有深刻而凝重的思想。安史之乱后,统治者争权夺利,杀戮忠良,政局

“天地再新”十分黑暗,他对的肃宗朝也丧失信心,遁

世的思想再次抬头。在这两种思想激烈冲撞中,李

$%&(’)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白写下了,

人,凤歌笑孔丘”,李白以楚狂接舆自况,他曾经像孔丘那样为实现政治理想东奔西走,其结果不是遭谗被逐就是监禁、流放,不如像接舆一样隐身遁世。这

是他经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作出的痛苦抉择,接下

来竭力渲染山光水色和虚幻仙境之美,写自己飘飘

“五岳寻仙不辞远,欲仙的形象和行踪。一生好入名

山游”,迷人的庐山奇景,诱发了李白郁积心底的回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归自然的动因。

没”,用有关谢灵运的典故写自己在永王李磷事件中受打击后,重登庐山,反思个人遭遇,深感人生无常,不如寻仙访道,以求超脱。通过对庐山风景的描写,寄托了他对朝政的讽刺与批判,也是他晚年在屡经人生挫折之后希求隐遁的心迹表白。

三、李白游仙诗中的悲剧意识

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是李白一贯的性格,但李白的独特不止于此,从人生理想来说他又不愿

$%&(’*

“苟无济代心,独善其身,独善复何益?”从人

生经历来说,他胸怀济世安邦之志,但宦海沉浮又使

$%(&’((())

“虽有匡济心,他报国无门,终为乐祸人。”可

以说这种矛盾贯穿了李白一生。而游仙思想加剧了李白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其步入更深的悲剧境地。因此,读李白的游仙诗也应关注其中的悲剧意识。

个性决定命运。李白本性自信、自尊、自负,常“仙”以自许,瞧不起庸俗权贵,于是越发遭到统治者的压制、排挤、打击,为现实所不容,从而陷入悲剧境地。游仙诗实为愤激之反词。他不满现实,想超脱现实,但又离不开现实。他时刻忧国忧民,但君主又“不照余之忠诚”“我本不弃世,。$%&(’(!

$%(&’,%

“我纵言之将何补”的叹息。世人自弃我”

李白的诗歌常呈现这种规律:在倾诉了政治上的怀才不遇的痛苦之后,于无可奈何之中表示归隐、游仙的决心。这种抒情就伴随着对上层社会的揭露和抗议。李白欣赏以隐终生的陶渊明的洁身自好,

$%&

“龌龊东篱下,却不满他的独善其身。渊明不足群”

(’++-)

用陶渊明的局促偏狭以衬托自己的宽广襟怀。

而对由隐出仕的谢安等人,则抱以仰慕的态度。他

“但用东山谢安石,在诗中多次自比谢安,为君谈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静胡沙。”$%&(’*%))

晚”$%&(’-+.)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一出东山,遂济天下。但他的远大抱负不为统治者接纳就无法建功立业,使身退失去基础,偶尔勉强暂时退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庄、晚清龚自珍评李白说:骚实二,不可以并,$)(&’-%.)

并之为心,自白始。”从思想上说,李白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他不时流露出的归隐的幻想,都和庄子接近。但他的这种隐遁并非出于对人生虚无主义的见解。相反,他一辈子都在诉说自

搔背止痒。丹丘生甚至能与天帝谈天,诗人不是把

“仙人如爱传说中的神仙神秘化,而是将其人格化。

#$(%&)*+)

我,举手来相招。”又例如:他幻想他穿上五彩绚丽的裘衣时,有成群的神仙尾随着他表示倾慕:

#$(%&,!()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所有这些想象显得非常天真、活泼、纯朴。而不似其他人的作品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这三种境界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完善,共同建构李白诗歌中独特的神仙世界。诗中的仙山琼阁富有人间烟火气息,而真实的山光水色又使人感到游离恍惚、如梦如幻;仙人、仙女以至仙禽、仙兽,都是通人情的,可以与之随意打交道,具有丰富的人性。而李白自身又显得超逸绝尘、飘飘欲仙。虚拟和写实纵横变幻,交织出许许多多令人心清神爽的优美意境和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这样的作品给人以

%&’+()

美的享受。#

我们对李白游仙诗的探讨发掘,不是把李白看成迷信神仙的虔诚教徒,也并非真的把诗仙李白当成神仙,而是对诗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独具特色

“十五好神仙,的浪漫主义创作个性予以赞美。仙游

#$%(&’’(,)#$%(&!)’)

“岁晚陟方壶”未曾歇”,李白的游仙诗

“未曾歇”创作过,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热情和才华,这在游仙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李白的游仙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虽不处于最重要地位,但值得肯定

“谪仙”的是诗人从意识出发,把个人遭际、时代风云

融入仙山幻境,把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游仙诗并不代表“白晚好黄老”,这种“遁

“入世”世”和的思想矛盾是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最终并没有把李白引向逃避现

“济世”实,从而使他在任何逆境中都始终保持的热

情显得更加可贵。这些作品是一个失意文人对暗淡的社会现实的抗争及其真实心态的表白,同时也使李白成为我国游仙诗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清%陈沆-诗比兴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龚自珍著,夏田蓝编-龚定庵全集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济世”“济苍生”“匡济心”己有、、的志向,也正由于

这种抱负的无法实现,绝望之余有时就产生归隐游仙的幻想,以此表示他对当权者的抗议和轻蔑。李白的傲视和放达,和庄子有相通之处,而就整个人生

“遗世”“济世”观而论,李白不同于庄子的。他的之

心和他始终面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又使他和屈原相通,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又均受屈原的影响,这是李白思想上无法克服的矛盾,也加剧了李白的悲剧性。

《拟古》“日月终销毁,李白在其八中写到:天地

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金丹难误俗,昧

#$(%&’()))”者难精讨!可见他知道天地日月以至蟪蛄均

有销毁之日,不过生命长短有别而已,但他还是做了那种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死的蒙昧者。理性精神使他深知神仙是不存在的,但为摆脱现实痛苦,只能学道游仙,物性愚弄了理性意识,矛盾心理酿就了诗人的悲剧意识。

四、李白游仙诗的三种境界

“言出天地外,晚唐诗人皮日休评李白的诗云:

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

#*(%&+))”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充分肯定了李白诗作

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从李白游仙诗中可发现他笔下的神仙世界呈现出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奇幻境界。李白游仙诗有一种高处鸟瞰的视野和想象性视角的境界。他凭借想象随心所

“青冥欲地使自然景物生辉。#$%(&$!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把神想的自由转化为夸张的意象,勾画出一幅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的海上仙山景象。

第二种是超人境界。求长生向来是游仙诗的一

《古风》“愿餐金光草,大主题。如李白其七:寿与天

#$%(&’(’)

齐倾。”李白的求长生常带着追求永恒、追求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超凡人格的意味。

他常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

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其中的人物也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

第三种是情感境界。遮是李白诗歌神仙世界中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也是李白笔下神仙世界对传统

%&’$

《西岳云台歌送游仙诗境界的重大突破。#

丹丘子》一诗中李白对丹丘生的神仙生活的悬想:“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

#$%(&+

户,丹丘谈天与天语。”诗中居住在华山的天仙为丹丘生洒扫屋宇,掷米成珠的仙人麻姑也为他

(&!(

论李白游仙诗

王丹林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在我国传统的文论和诗话中,普遍存在着对李

“诗仙”“谪仙”“太白白的美化、神化倾向,称其为、、

“仙之精”等等,赞美之盛无以复加。其实,李白之

气”在于他毫无掩饰地塑造了一个浪漫诗人的自我形象,洋溢着他人无法企及的豪迈不群的情感、优美的想象和瑰丽的幻想。他的游仙诗以及寻仙访道、

“酒中仙”“仙追求的个性生活,既增加了他身上的气”,也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带有时代和阶级烙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本文拟从李白大量诗歌中,尝鼎一脔,撷取他的游仙诗创作试作如下探讨。

一、李白游仙思想的根源

游仙诗人在作游仙想象时,一般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是个凡夫俗子,仙人仙境是他们景仰的对象。李白作为游仙诗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一生都认定自己是暂落凡尘的仙人,他的游仙诗就建立在这“谪仙”“谪仙”种意识之上。李白意识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首先来自其家庭和社会的期许。从李白名字的命名缘起可以看出,父母是把他当作金星转世的仙人来看待的。李白’!岁时去国远游,在江陵

“有仙风道骨”被著名道教家司马承祯誉之以,天宝“谪仙子”元年入京,被贺知章呼为。(#)(*’

“谪仙”意识在家庭和社会不约而同的角色期待中得到确立和强化。

李白生逢学道、崇道的盛唐时代。李白自谓:

(’)(*!

“仙人抚我顶,“十五游神仙,结发受长生”,仙

(’()*##$+)

游未曾歇”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的熏染。综其一生,尽管李白曾对求仙怀疑过,但在唐代众多文人中,李白崇道之深是他人所不能及的,这是李白游

“趋时”仙访道的因素。

李白崇道更是对入仕道路的一种选择。他在《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一诗中言道:

(’()*#$’,)”入剡中。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意在表白他不为

吴地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据说西晋张

“人生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说:

北京

#$$%&’)

(,()*’!$)

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张翰弃名爵就鲈鱼,李白“不为鲈鱼”,此行也并未“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进。他还豪迈声称:乃仗剑)*#’+,)

“奋其智能,去国,辞亲远游”。(’(他希求愿为辅(’()*#’’$)

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建功立业的

宏愿,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是诗人所向往的,但不仅仅

“自爱名山入剡中”局限于此。这里的,无非是标榜

自己高人雅士的格调。所以说李白自诩有经邦济世之才,政治抱负相当强烈。但他不考科举,不陈情,不干谒,总幻想如许多先秦策士那样一举而至卿

“仙风道骨”和“经济之相。在当时的社会风尚下,

“游说万乘”才”一样,可以成为的资本。李白天宝初

年的入宫,正是受到道家人物玉真公主等人的引

)*’&&)

荐。(#(

“谪仙”李白的意识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期

待、整个社会的崇仙好道风气的濡染、由仙隐可达仕

“终南捷径”途的的现实存在等因素共同造就的。因

“谪仙”此李白的意识也给其游仙诗带来与众不同的

面貌。

二、入世济世遁世三阶段的创作

李白的游仙诗与其人生理想和遭际息息相关。大抵而言,天宝入京前的求仙访道及所作游仙诗,是诗人“声闻于天”的手段,入世求仕才是真正的目的。把游仙诗当作仕进手段,是李白的一个创造。这一创造是在现实存在着“终南捷径”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李白早期的游仙诗同样有很强的寄寓,抒

“求仙访道”写了诗人在掩盖下的强烈的济世之心。

“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在被召入京时,以为会实现

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理想。要为国家为苍生建功立业,内心极度欣慰兴奋。于是有了“仰天大笑出门

(’)(*&++)(’)(*&++)

“我辈岂是蓬蒿人”去”的豪迈行状,的

自负心态。没想到玄宗已不是那个礼贤下士、励精

图治的明君,而仅仅把他作为一个点缀升平、愉悦君王的御用文人。

政治上的失意对于诗人并非坏事,相反促成了李白后期创作的辉煌。赐金还山后,游仙诗则成了

“坎溧咏怀”《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诗人的工具,其

“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东都序》指出了这一点:亦已

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

$%(&’(%)%)

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当时人就已看出

“好神仙非慕其轻举,这一点,范传正就说李白将不

$%(&’(*)*)”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李白后

期的游仙诗则多表达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感情,体现了气势奔放的诗风,因此李白后期的游仙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其代表之更富有感染力,

作。这首诗作于李白去官南下吴越游历之际。向来

“游仙”多认为属之作,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清人

《诗比兴笺》“盖寄去国离都陈沆深得其旨,在中言其

之思”。$*&(’(!+)诗的主旨在借言梦比附仕途艰险、朝廷排斥贤能以及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现实状况。诗歌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

“世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熙熙攘攘,争权夺利,骄奢淫逸,到头来还不是都像梦境一样过去,像流水一样荡然无存,何必念念不忘的去追求呢?他这次南游吴越也许就隐遁剡中了,不愿回

“低眉折腰事权贵,到人间,再受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耻辱。这是李白对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生活的总结,是对那扼杀人性自由,尔虞我诈的腐败现实的抗

&’%!!)

争。$!(李白不是为写幻想而写幻想的,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主旨服务的。他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诗人遁世心理因幻想而生动。

李白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游仙,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从而重新带着更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这也使得李白后期的作品显得波澜壮阔、气概非凡,具有深刻而凝重的思想。安史之乱后,统治者争权夺利,杀戮忠良,政局

“天地再新”十分黑暗,他对的肃宗朝也丧失信心,遁

世的思想再次抬头。在这两种思想激烈冲撞中,李

$%&(’)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白写下了,

人,凤歌笑孔丘”,李白以楚狂接舆自况,他曾经像孔丘那样为实现政治理想东奔西走,其结果不是遭谗被逐就是监禁、流放,不如像接舆一样隐身遁世。这

是他经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作出的痛苦抉择,接下

来竭力渲染山光水色和虚幻仙境之美,写自己飘飘

“五岳寻仙不辞远,欲仙的形象和行踪。一生好入名

山游”,迷人的庐山奇景,诱发了李白郁积心底的回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归自然的动因。

没”,用有关谢灵运的典故写自己在永王李磷事件中受打击后,重登庐山,反思个人遭遇,深感人生无常,不如寻仙访道,以求超脱。通过对庐山风景的描写,寄托了他对朝政的讽刺与批判,也是他晚年在屡经人生挫折之后希求隐遁的心迹表白。

三、李白游仙诗中的悲剧意识

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是李白一贯的性格,但李白的独特不止于此,从人生理想来说他又不愿

$%&(’*

“苟无济代心,独善其身,独善复何益?”从人

生经历来说,他胸怀济世安邦之志,但宦海沉浮又使

$%(&’((())

“虽有匡济心,他报国无门,终为乐祸人。”可

以说这种矛盾贯穿了李白一生。而游仙思想加剧了李白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其步入更深的悲剧境地。因此,读李白的游仙诗也应关注其中的悲剧意识。

个性决定命运。李白本性自信、自尊、自负,常“仙”以自许,瞧不起庸俗权贵,于是越发遭到统治者的压制、排挤、打击,为现实所不容,从而陷入悲剧境地。游仙诗实为愤激之反词。他不满现实,想超脱现实,但又离不开现实。他时刻忧国忧民,但君主又“不照余之忠诚”“我本不弃世,。$%&(’(!

$%(&’,%

“我纵言之将何补”的叹息。世人自弃我”

李白的诗歌常呈现这种规律:在倾诉了政治上的怀才不遇的痛苦之后,于无可奈何之中表示归隐、游仙的决心。这种抒情就伴随着对上层社会的揭露和抗议。李白欣赏以隐终生的陶渊明的洁身自好,

$%&

“龌龊东篱下,却不满他的独善其身。渊明不足群”

(’++-)

用陶渊明的局促偏狭以衬托自己的宽广襟怀。

而对由隐出仕的谢安等人,则抱以仰慕的态度。他

“但用东山谢安石,在诗中多次自比谢安,为君谈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静胡沙。”$%&(’*%))

晚”$%&(’-+.)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高卧东山的谢安一样,一出东山,遂济天下。但他的远大抱负不为统治者接纳就无法建功立业,使身退失去基础,偶尔勉强暂时退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庄、晚清龚自珍评李白说:骚实二,不可以并,$)(&’-%.)

并之为心,自白始。”从思想上说,李白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他不时流露出的归隐的幻想,都和庄子接近。但他的这种隐遁并非出于对人生虚无主义的见解。相反,他一辈子都在诉说自

搔背止痒。丹丘生甚至能与天帝谈天,诗人不是把

“仙人如爱传说中的神仙神秘化,而是将其人格化。

#$(%&)*+)

我,举手来相招。”又例如:他幻想他穿上五彩绚丽的裘衣时,有成群的神仙尾随着他表示倾慕:

#$(%&,!()

“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所有这些想象显得非常天真、活泼、纯朴。而不似其他人的作品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这三种境界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完善,共同建构李白诗歌中独特的神仙世界。诗中的仙山琼阁富有人间烟火气息,而真实的山光水色又使人感到游离恍惚、如梦如幻;仙人、仙女以至仙禽、仙兽,都是通人情的,可以与之随意打交道,具有丰富的人性。而李白自身又显得超逸绝尘、飘飘欲仙。虚拟和写实纵横变幻,交织出许许多多令人心清神爽的优美意境和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这样的作品给人以

%&’+()

美的享受。#

我们对李白游仙诗的探讨发掘,不是把李白看成迷信神仙的虔诚教徒,也并非真的把诗仙李白当成神仙,而是对诗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独具特色

“十五好神仙,的浪漫主义创作个性予以赞美。仙游

#$%(&’’(,)#$%(&!)’)

“岁晚陟方壶”未曾歇”,李白的游仙诗

“未曾歇”创作过,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热情和才华,这在游仙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李白的游仙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虽不处于最重要地位,但值得肯定

“谪仙”的是诗人从意识出发,把个人遭际、时代风云

融入仙山幻境,把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白游仙诗并不代表“白晚好黄老”,这种“遁

“入世”世”和的思想矛盾是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最终并没有把李白引向逃避现

“济世”实,从而使他在任何逆境中都始终保持的热

情显得更加可贵。这些作品是一个失意文人对暗淡的社会现实的抗争及其真实心态的表白,同时也使李白成为我国游仙诗史上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清%陈沆-诗比兴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龚自珍著,夏田蓝编-龚定庵全集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济世”“济苍生”“匡济心”己有、、的志向,也正由于

这种抱负的无法实现,绝望之余有时就产生归隐游仙的幻想,以此表示他对当权者的抗议和轻蔑。李白的傲视和放达,和庄子有相通之处,而就整个人生

“遗世”“济世”观而论,李白不同于庄子的。他的之

心和他始终面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又使他和屈原相通,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诗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又均受屈原的影响,这是李白思想上无法克服的矛盾,也加剧了李白的悲剧性。

《拟古》“日月终销毁,李白在其八中写到:天地

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金丹难误俗,昧

#$(%&’()))”者难精讨!可见他知道天地日月以至蟪蛄均

有销毁之日,不过生命长短有别而已,但他还是做了那种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死的蒙昧者。理性精神使他深知神仙是不存在的,但为摆脱现实痛苦,只能学道游仙,物性愚弄了理性意识,矛盾心理酿就了诗人的悲剧意识。

四、李白游仙诗的三种境界

“言出天地外,晚唐诗人皮日休评李白的诗云:

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

#*(%&+))”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充分肯定了李白诗作

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从李白游仙诗中可发现他笔下的神仙世界呈现出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奇幻境界。李白游仙诗有一种高处鸟瞰的视野和想象性视角的境界。他凭借想象随心所

“青冥欲地使自然景物生辉。#$%(&$!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把神想的自由转化为夸张的意象,勾画出一幅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的海上仙山景象。

第二种是超人境界。求长生向来是游仙诗的一

《古风》“愿餐金光草,大主题。如李白其七:寿与天

#$%(&’(’)

齐倾。”李白的求长生常带着追求永恒、追求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超凡人格的意味。

他常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

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其中的人物也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

第三种是情感境界。遮是李白诗歌神仙世界中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也是李白笔下神仙世界对传统

%&’$

《西岳云台歌送游仙诗境界的重大突破。#

丹丘子》一诗中李白对丹丘生的神仙生活的悬想:“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

#$%(&+

户,丹丘谈天与天语。”诗中居住在华山的天仙为丹丘生洒扫屋宇,掷米成珠的仙人麻姑也为他

(&!(


相关内容

  • 论李白的游仙诗终稿
  • 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系 别 论李白的游仙诗 李海洋 王双 教授 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方向) 2014级专接本 中文系 2015年5月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目 录 题目„„„„„„„„„„„„„„„„„„„„„„„„„„„1 摘要„„„„„„„„„„„„ ...

  •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12) 五岳寻仙不辞远
  • 二.仙家皇院任追随 仙家风范 东晋以后,山水游记体诗文开始受到关注,从唐朝开始,游山水已扩大到对台阁名胜.边塞以及繁华名都大邑之游历.所以在唐诗中有很多优秀山水诗.边塞诗.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长期游历经历.这种游历除了游赏名山大川.增闻广见之需要,还有出于对佛.道之信仰而寻仙访道的目的.李白在 ...

  • [李白集]中的苏轼诗
  • 作者:阮堂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2)06-0045-07 在<全唐诗>第一百八十五卷的<李白集补遗>中,收录有一首<上清宝鼎诗>: 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 ...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 一、关于游仙诗的探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游仙诗是借仙境的描绘寓诗人志趣的诗歌。晋代郭璞曾大力提倡这种诗体。“游仙诗”的实质是“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钟嵘《诗品》)。继承郭璞游仙诗传统的,是李白和李贺。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李 ...

  • 十三少碑帖介绍:宋·苏轼[李白仙诗帖]
  • 十三少碑帖介绍:宋·苏轼<李白仙诗帖> 2012-01-16 00:11:49|  分类: 书法碑帖介绍 |  标签:中国书法  鉴赏  苏轼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http://ed-idea.blog.163.com/blog/static/[***********] ...

  • [古风](其十九)鉴赏
  • <古风>(其十九)鉴赏 [年代]:唐 [作者]:李白--<古风>(其十九) [内容]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赏析] ...

  • 古风(其十九)阅读答案
  •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赏析]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前两句写诗人在想像中登上西岳华山 ...

  •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思想内容梳理
  • 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思想内容概述 江陵县实验高中 祝 华 一.弃妇诗 以<诗经>中的<氓>为主要典型.与这一类诗作相近的还有思妇诗与怨妇诗.弃妇诗中,常常埋怨男子的薄情寡义.始乱终弃与刻薄寡恩.思妇诗则常常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相思却不得相见的痛苦.怨妇诗则往往流露出自己失 ...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