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和孤独的美

李醒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4日   11 版)

李醒民:1945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人。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被破格评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退休教授。著有《激动人心的年代》、《科学的革命》、《理性的沉思》、《科学的文化意蕴》等。有英、日、俄译著15本,主编丛书10套。

屈指算来,从1978年读研究生至今,我从事学术研究已逾30年了。回顾自己多年的研究足迹,反思自己的学术历程,我觉得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因。在这里,我愿借《光明日报》之一角躬身献芹,与志同道合者在相互砥砺中分享、共勉。

其一,学术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是我的生活形式。自我步入学门,学术就被视为我的志业、我的人生追求、我的生存要义,乃至成为我的生命存在方式。1996年,我在台北出版的专著《爱因斯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绝对自由,为哲学而哲学,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倘徉——这才是自由思想者。”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我把此言作为题记,当做我的座右铭。我有两首诗与之一脉相传。一是《五十感怀》:“世事沧桑知天命,神离红尘耳目清。香茗一杯思绪远,任尔东南西北风。”一是在退休时写的《辞职退课之后》:“弃案绝丝一身轻,心灵自由人之精。究际通变吾最爱,泛舟学海任西东。”

有人生的追求目标,自然就有生活的价值坐标。人的生命是有界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有界、有限的客观现实面前,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简单、很不容易了。为此,就得有所选择:我总是选择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毫不犹豫地婉谢、拒绝、摈弃那些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它们实惠多多。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埋头学术,不为实权实利、虚誉浮名所累所困。为了潜心学术研究,我直言无隐提出“六不主义”——不当官浪虚名,不下海赚大钱,不开会耗时间,不结派费精力,不应景写文章,不出国混饭吃。为避免干扰,不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还以“三不政策”——不申请课题,不申请评奖,(在无“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境况下)不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自己恪守的戒律。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言行若一,表里相应。

其二,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由于受到彭加勒和爱因斯坦“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影响,更是出于对社会上时髦的物欲主义和实利主义流弊的反感,以及躲避喧嚣的心理需要,我一直把“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奉为圭臬,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这使我能够在人心不古、学风失范的环境下依然我行我素,热恋学术家园,守望心灵净土,不为眼花缭乱的诱惑所俘,不为形形色色的“假问题”所蒙。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学术园地默默耕耘,并从中享受理智的愉悦、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我觉得,学术尤其是纯粹学术或基础研究,就应该本着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的旨意,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问,有所创造。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界,“研究人”锐减,“市场人”猛增(二名词为英国科学家皮尔逊百年前之用语)。要知道,“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在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彼身事问学,心萦好爵,以学术为梯荣致显之具。得之则弃若敝屣,绝然不复反顾者,其不足与学问之事明矣。”(中国现代科学家和教育家任鸿隽语)况且,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是有充足的立足理由的:它是人的本能的求知欲的自然流露,能够满足人的理智的适意和心理的快乐;它有利于学术进步,为人类创造伟大的文化精品和精神文明;它有助于争取研究自由和保障学术自主;它有利于理想主义的恢复和光大。现代社会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重“形而下”轻“形而上”、重眼前实利轻长远理想、重感官纵欲轻理性思考的时代,加之我国自古至今实用理性过于强烈,纯粹理性极为欠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纠葛和实用技术十分关注,对玄远的自然奥秘与“无用”的学问关注不够,所以急需补苴罅漏,把西方世界自古希腊以来的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传统注入我们的意识。

其三,学问与人格统一。一个真正的学人,既会继承中国古代士人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文化基因,又应具有怀疑、批判意识。这样的学人自然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术良心、有自我人格的,面对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决不会无动于衷、漠然置之。2009年,我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退休,即刻辞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职务,并谢绝人事处的返聘。我在给同行和朋友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我未退休时与退休一样,退休时又与未退休一样。惟一的差别是,我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一心一意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学术事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活动。我的智力生活将以读书和学术研究为主,并尽力企望成为一个理想的‘自由思想者’(皮尔逊意义上的)、‘自由长矛骑兵’(奥斯特瓦尔德意义上的)和‘孤独的旅客’(爱因斯坦意义上的)——这几个人物都是我曾经研究的对象并有著作《皮尔逊》、《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爱因斯坦》为证——从而在智慧的竞技场和精神的休憩园中惬意地徜徉、诗意地栖居,从中享受思想的乐趣和孤独的美。”今后,我将依然如我《非顾》一诗所言:“文章乃天成,行事本心声。所向遂己意,非顾时人评。”我希望能够像《人生》一诗那样,继续“凌云猛志囊四海,荼火气势吞八荒。胸藏珠玑任挥洒,笔走龙蛇自成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李醒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14日   11 版)

李醒民:1945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人。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被破格评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退休教授。著有《激动人心的年代》、《科学的革命》、《理性的沉思》、《科学的文化意蕴》等。有英、日、俄译著15本,主编丛书10套。

屈指算来,从1978年读研究生至今,我从事学术研究已逾30年了。回顾自己多年的研究足迹,反思自己的学术历程,我觉得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原因。在这里,我愿借《光明日报》之一角躬身献芹,与志同道合者在相互砥砺中分享、共勉。

其一,学术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是我的生活形式。自我步入学门,学术就被视为我的志业、我的人生追求、我的生存要义,乃至成为我的生命存在方式。1996年,我在台北出版的专著《爱因斯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绝对自由,为哲学而哲学,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倘徉——这才是自由思想者。”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我把此言作为题记,当做我的座右铭。我有两首诗与之一脉相传。一是《五十感怀》:“世事沧桑知天命,神离红尘耳目清。香茗一杯思绪远,任尔东南西北风。”一是在退休时写的《辞职退课之后》:“弃案绝丝一身轻,心灵自由人之精。究际通变吾最爱,泛舟学海任西东。”

有人生的追求目标,自然就有生活的价值坐标。人的生命是有界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有界、有限的客观现实面前,一个人一生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简单、很不容易了。为此,就得有所选择:我总是选择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毫不犹豫地婉谢、拒绝、摈弃那些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它们实惠多多。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埋头学术,不为实权实利、虚誉浮名所累所困。为了潜心学术研究,我直言无隐提出“六不主义”——不当官浪虚名,不下海赚大钱,不开会耗时间,不结派费精力,不应景写文章,不出国混饭吃。为避免干扰,不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还以“三不政策”——不申请课题,不申请评奖,(在无“资格”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境况下)不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自己恪守的戒律。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言行若一,表里相应。

其二,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由于受到彭加勒和爱因斯坦“为科学而科学”思想的影响,更是出于对社会上时髦的物欲主义和实利主义流弊的反感,以及躲避喧嚣的心理需要,我一直把“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奉为圭臬,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这使我能够在人心不古、学风失范的环境下依然我行我素,热恋学术家园,守望心灵净土,不为眼花缭乱的诱惑所俘,不为形形色色的“假问题”所蒙。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学术园地默默耕耘,并从中享受理智的愉悦、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我觉得,学术尤其是纯粹学术或基础研究,就应该本着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的旨意,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问,有所创造。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界,“研究人”锐减,“市场人”猛增(二名词为英国科学家皮尔逊百年前之用语)。要知道,“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在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彼身事问学,心萦好爵,以学术为梯荣致显之具。得之则弃若敝屣,绝然不复反顾者,其不足与学问之事明矣。”(中国现代科学家和教育家任鸿隽语)况且,为学术而学术、为思想而思想是有充足的立足理由的:它是人的本能的求知欲的自然流露,能够满足人的理智的适意和心理的快乐;它有利于学术进步,为人类创造伟大的文化精品和精神文明;它有助于争取研究自由和保障学术自主;它有利于理想主义的恢复和光大。现代社会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重“形而下”轻“形而上”、重眼前实利轻长远理想、重感官纵欲轻理性思考的时代,加之我国自古至今实用理性过于强烈,纯粹理性极为欠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纠葛和实用技术十分关注,对玄远的自然奥秘与“无用”的学问关注不够,所以急需补苴罅漏,把西方世界自古希腊以来的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传统注入我们的意识。

其三,学问与人格统一。一个真正的学人,既会继承中国古代士人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文化基因,又应具有怀疑、批判意识。这样的学人自然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术良心、有自我人格的,面对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决不会无动于衷、漠然置之。2009年,我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退休,即刻辞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职务,并谢绝人事处的返聘。我在给同行和朋友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我未退休时与退休一样,退休时又与未退休一样。惟一的差别是,我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一心一意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学术事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活动。我的智力生活将以读书和学术研究为主,并尽力企望成为一个理想的‘自由思想者’(皮尔逊意义上的)、‘自由长矛骑兵’(奥斯特瓦尔德意义上的)和‘孤独的旅客’(爱因斯坦意义上的)——这几个人物都是我曾经研究的对象并有著作《皮尔逊》、《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爱因斯坦》为证——从而在智慧的竞技场和精神的休憩园中惬意地徜徉、诗意地栖居,从中享受思想的乐趣和孤独的美。”今后,我将依然如我《非顾》一诗所言:“文章乃天成,行事本心声。所向遂己意,非顾时人评。”我希望能够像《人生》一诗那样,继续“凌云猛志囊四海,荼火气势吞八荒。胸藏珠玑任挥洒,笔走龙蛇自成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相关内容

  • 给2014届毕业生的毕业赠言
  • 亲爱的同学们: 一眨眼,你们就要跨过润德桥,去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了.作为你们的副班主任老师,心里真的有太多的不舍和留恋!在与你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时刻高兴着.快乐着,也时刻都在感悟着.收获着,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愧疚.因为本职工作的繁忙,我自觉给予你们的关注和帮助太少,以致本 ...

  • 华兹华斯的诗意栖居--对[水仙花]与[鹿跳泉]的生态性解读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6期 华兹华斯的诗意栖居 ���对�水仙花�与�鹿跳泉�的生态性解读 姜鸿玉,张利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和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理念解读了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与�鹿跳泉��诗意栖居的 ...

  • "面包与水仙花"新材料作文讲评
  • "肉·竹子·水仙花·诗意栖居"新材料作文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苏东坡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 ...

  • "诗意的栖居"
  • 诗与在--"诗意的栖居"何以是最好的存在 --杨全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并将其与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世俗人生的层次上"诗意的栖居",即"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q ...

  • 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 ...

  • 旅游的本质:人诗意地栖居
  • 杨振之 人如何栖居于大地上?我在哪里?我是谁?从哲学上来看,依然是一个问题.笛卡尔(Des-cartes)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我在的依据是我思,却没有言说我在的存在方式.因此,海德格尔(Heidegger)批评笛卡尔,"在这个'激进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就是这 ...

  • 重建家园[散文欣赏]
  •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大地 生存无须洞察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海子) "家园& ...

  • 论文诗意地栖居
  • 诗意地栖居,方能诗意地写作 董艳丽 论文摘要: 身处纷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论文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角度,渐染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论文正文: 身处纷繁的社会,时常为琐事纷扰,我们尤其要学会 ...

  • 品读李娟散文关于孤独.苦难的诗意书写
  • ·文艺之窗· 品读李娟散文关于孤独.苦难的诗意书写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雷 颖 [摘要]李娟是北疆阿勒泰地区的文坛新秀.李娟的散文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本文主要通过李娟部分散文细读分析的方式,品读李娟关于北疆孤独.苦难生活描写的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