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金融对本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与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农村贫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好效果。分析美国金融理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

相关政策,总结美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经验,对于中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其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是经济发展实践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对金融资源整合利用和理论研究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资源服务于经济发展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又是盘活金融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美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强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金融理论的创新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理论普遍强调经济中的真实变量,如土地、资本、劳动等,在这些理论中,金融要素被视为既定的,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常看成是常量,金融往往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戈德史密斯(Goldsmith)、格利和肖(Gurley&Shaw)、帕德里克(Patrick)、麦金农(Mckinnon)等。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工具与制度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金融相关率(FIR)。根据对几十个国家近100年资料的研究,戈德史密斯证实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和完善与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帕德里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后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麦金农和肖则强调了金融部门发展对储蓄、投资的影响,进而指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抑制”,它反映为政府过分地干预金融,实行信用配给,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两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在人们储蓄增加的基础上,麦金农认为,在发达国家可通过市场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要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必须发展金融市场,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金融机构和增加融资工具。这些研究无疑证明了完善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必须不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撑。

若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经济学家米什金、凡勃伦等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米什金(1998)认为,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机构:银行、保险公司、互助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等,而银行是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如何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指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方面的能力状态。稳定性要求的理论依据在于人们认为金融体系存在脆弱性。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于1904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Irving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他认为银行内在脆弱性是银行的本性,是由银行业的高负债经营特点决定的。

因此,限制或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成为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保证金融资源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总而言之,为了给农村经济增长注入必需的、足够的资本投入和便捷融资,必须依靠一个运营定位准确、制度合理、体制健全、功能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之促进资本形成、能够动员农村经济社会储蓄资源并促进其可持续地发展。

二、保证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1.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

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

2.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16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法律,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组成信贷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

3.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理,当然,商业保险公司会得到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行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的制定,风险的控制,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第二层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他们与风险管理局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风险管理局的各项规定;第三层是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美国农作物保险主要通过代理人销售,他们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

(二)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分析

美国是资金大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1.以农村资本相对独立运行为核心虽然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复合体,但在其运作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而进行,基本实现了农村资本的相对独立运行。为规范农业信贷,按照农作物生产把全国划分为12个农业信贷区,各农业信贷区内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各农贷专业银行都是独立经营的实体,在农业信贷管理局的监督管理下自成系统,保证了农贷专业银行的独立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农业资金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出于营利目的可能将农贷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的问题,联邦法律规定对部分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提供利益补贴,并相应修订了农贷利率的有关标准,减缓了农贷资金转移的局面。

2.以强大的财政支持为依靠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农业生产的固有特点依旧存在: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业投资数额大、期限长、见效慢,这些特性无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满足,由此就决定了农村金融运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在农村信贷的发展初期,为了促进信贷事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拨款。比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最初的股金主要是政府拨款,占总股金的80%,而政府农贷机构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或借款。

3.以合理的机构分工为基础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成较为复杂,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分工: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联邦土地银行专门向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则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政府农贷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小企业发展、农村通讯等,从而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保证了整个体系运作的成功。

4.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背景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村信贷大量资金来源于金融市场。合作系统的协会和银行不办理一般的存款和储蓄,信贷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连属于政府农贷机构的农民家计局的信贷资金也主要依赖于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筹集。

5.以合理的组织制度作保障美国农村金融运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合理的组织制度,除商业金融机构外,合作金融自成体系,但要接受农业信贷管理局的监督和管理,和联邦储备系统及各联邦储备银行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受联邦储备系统的宏观调控。农业信贷系统的全部方针政策由该系统的一个兼职的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负责(1985年以后是由总统指定的3人董事会),在全国的12个农业信贷区各设有一个农业信贷委员会,根据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制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而农业信贷管理局负责具体执行、日常督促和全面协调,政府农贷机构直属于美国农业部,这种组织制度较好地保证了农村资金用于农村和农业,并根据不同阶段农业的不同发展目标,调节农业信贷方向和规模。

6.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证在美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具备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既有专门的法律,比如《联邦农业贷款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更多的是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其他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农村金融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行政干预和领导人更换等造成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分析

从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及其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于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以及农村中其他经济活动的非规模经济,使得远离农村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成本过高,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参与并不现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村中,合作金融就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合作金融的社区性保证了贷款的低成本与低风险性,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并且,如果管理得当的话,其风险也将下降。尽管由于社区性,其资金规模受到限制,但可以通过信用合作组织跨区域的联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许多国家,合作金融的资金来源中,政府往往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经济活动并不一定都是高风险、低报酬的,农村经济中那些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且资金收益率较高的部门,是商业银行的首选服务领域。商业银行能够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策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

虽然农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求。而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比较收益会有所下降,如果任其发展的话,资金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由农村流向城市。所以,为了保证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干预,从农业生产体系外部向农业注入资金。尽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应单纯以营利为目的,但它必须保证投入的资金产生相应的收益,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防止支农资金的非规范性使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单个的农户。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社会的整合程度提高,以组织为服务对象,可以降低服务成本、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率。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政策都应该促进农村社会提高整合程度,促进农村合作或公司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金融对本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与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分不开的。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农村贫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好效果。分析美国金融理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其

相关政策,总结美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经验,对于中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其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是经济发展实践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对金融资源整合利用和理论研究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资源服务于经济发展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又是盘活金融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美国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美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强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金融理论的创新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理论普遍强调经济中的真实变量,如土地、资本、劳动等,在这些理论中,金融要素被视为既定的,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常看成是常量,金融往往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戈德史密斯(Goldsmith)、格利和肖(Gurley&Shaw)、帕德里克(Patrick)、麦金农(Mckinnon)等。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工具与制度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观点,并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金融相关率(FIR)。根据对几十个国家近100年资料的研究,戈德史密斯证实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和完善与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帕德里克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后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麦金农和肖则强调了金融部门发展对储蓄、投资的影响,进而指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抑制”,它反映为政府过分地干预金融,实行信用配给,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两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在人们储蓄增加的基础上,麦金农认为,在发达国家可通过市场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要让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发生“替代效应”,必须发展金融市场,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金融机构和增加融资工具。这些研究无疑证明了完善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必须不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撑。

若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经济学家米什金、凡勃伦等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米什金(1998)认为,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十分复杂的。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机构:银行、保险公司、互助基金、股票和债券市场等,而银行是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如何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指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方面的能力状态。稳定性要求的理论依据在于人们认为金融体系存在脆弱性。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进一步发展了该假说,于1904年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所有者缺位,结果其本身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IrvingFisher又进一步发展了凡勃伦等的假说,提出了“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负债引起的金融事件。系统地提出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他认为银行内在脆弱性是银行的本性,是由银行业的高负债经营特点决定的。

因此,限制或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成为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保证金融资源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总而言之,为了给农村经济增长注入必需的、足够的资本投入和便捷融资,必须依靠一个运营定位准确、制度合理、体制健全、功能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之促进资本形成、能够动员农村经济社会储蓄资源并促进其可持续地发展。

二、保证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1.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

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

2.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16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法律,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组成信贷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

3.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代理,当然,商业保险公司会得到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行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的制定,风险的控制,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第二层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他们与风险管理局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风险管理局的各项规定;第三层是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美国农作物保险主要通过代理人销售,他们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

(二)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分析

美国是资金大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规范、有效的农村金融体制。多种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本需要,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1.以农村资本相对独立运行为核心虽然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复合体,但在其运作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而进行,基本实现了农村资本的相对独立运行。为规范农业信贷,按照农作物生产把全国划分为12个农业信贷区,各农业信贷区内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各农贷专业银行都是独立经营的实体,在农业信贷管理局的监督管理下自成系统,保证了农贷专业银行的独立性,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农业资金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出于营利目的可能将农贷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的问题,联邦法律规定对部分银行的农业贷款利率提供利益补贴,并相应修订了农贷利率的有关标准,减缓了农贷资金转移的局面。

2.以强大的财政支持为依靠美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但农业生产的固有特点依旧存在: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业投资数额大、期限长、见效慢,这些特性无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满足,由此就决定了农村金融运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在农村信贷的发展初期,为了促进信贷事业的发展,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拨款。比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最初的股金主要是政府拨款,占总股金的80%,而政府农贷机构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或借款。

3.以合理的机构分工为基础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美国金融体系的构成较为复杂,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分工: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生产性的短期贷款和一些期限不长的中期贷款,联邦土地银行专门向农场主提供长期抵押贷款,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则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政府农贷机构主要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小企业发展、农村通讯等,从而形成了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保证了整个体系运作的成功。

4.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背景美国金融市场非常发达,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村信贷大量资金来源于金融市场。合作系统的协会和银行不办理一般的存款和储蓄,信贷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连属于政府农贷机构的农民家计局的信贷资金也主要依赖于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筹集。

5.以合理的组织制度作保障美国农村金融运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合理的组织制度,除商业金融机构外,合作金融自成体系,但要接受农业信贷管理局的监督和管理,和联邦储备系统及各联邦储备银行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受联邦储备系统的宏观调控。农业信贷系统的全部方针政策由该系统的一个兼职的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负责(1985年以后是由总统指定的3人董事会),在全国的12个农业信贷区各设有一个农业信贷委员会,根据联邦农业信贷委员会制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而农业信贷管理局负责具体执行、日常督促和全面协调,政府农贷机构直属于美国农业部,这种组织制度较好地保证了农村资金用于农村和农业,并根据不同阶段农业的不同发展目标,调节农业信贷方向和规模。

6.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证在美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具备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既有专门的法律,比如《联邦农业贷款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更多的是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其他的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农村金融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行政干预和领导人更换等造成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分析

从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及其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

由于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风险性,以及农村中其他经济活动的非规模经济,使得远离农村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成本过高,商业银行的大规模参与并不现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农村中,合作金融就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合作金融的社区性保证了贷款的低成本与低风险性,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并且,如果管理得当的话,其风险也将下降。尽管由于社区性,其资金规模受到限制,但可以通过信用合作组织跨区域的联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许多国家,合作金融的资金来源中,政府往往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经济活动并不一定都是高风险、低报酬的,农村经济中那些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且资金收益率较高的部门,是商业银行的首选服务领域。商业银行能够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策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

虽然农业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地位有所下降,但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由于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求。而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比较收益会有所下降,如果任其发展的话,资金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其他部门,由农村流向城市。所以,为了保证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干预,从农业生产体系外部向农业注入资金。尽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应单纯以营利为目的,但它必须保证投入的资金产生相应的收益,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防止支农资金的非规范性使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单个的农户。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社会的整合程度提高,以组织为服务对象,可以降低服务成本、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率。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政策都应该促进农村社会提高整合程度,促进农村合作或公司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相关内容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金融学论文题目汇总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2 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安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实证分析 4 钢铁类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特征与投资建议 5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内生优化研究 6 ST类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与壳资源价值分析 7 金融危机与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优化 8 ...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利率市场化: 农信社如何利用利率“杠杆”进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就是其中一个非常 ...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 提示 ]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 ...

  • 普惠金融文献综述_杨琳
  • HAINANFINANCE金融实务 Monthly 普惠金融文献综述 杨 琳,虞 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近年来,普惠金融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结合2005年"普惠金融体系"这一概念被首次推出以来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的研 ...

  • 主要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政策及其借鉴
  • 主要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政策及其借鉴 摘要:本文梳理了主要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支撑.经营机制.环境友好等四大领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全面构建强农惠农政策框架的同时,应突出财政政策支持重点:在综合使用财政手段的同时,应分类应用直接投入.补贴激励.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 ...

  • 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讨论了"经济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危机的成因研究.经济危机的影响研究.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经济危机的治理思路.应对危机的经验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等. 关键词:经济危机;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农地金融.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立法嫁接
  • 作者:刘红高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 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农地金融及其立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制度保障.然而,直至今日,我国的农地金融立法不仅基本缺位,而且学界和立法者对农地金融法律制度最关键的两个问题--组织体系的构建和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 ...

  • 近期知网收录金融类职称论文题目汇总
  • 1. 金融创新.审计质量与银行风险承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2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3 论我国金融创新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4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 5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研究 6 金融创新.金融稳定的历史回望与当下风险管控 7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