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

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5、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洋务运动性质及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第三、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辛亥革命背景及意义、什么是三民主 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左列各权:

选举权;

创制权;

复决权,

罢免权;

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级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力,开发全民之富,其大要施如左:

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由政府经营管理之;

平均地权:由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

改革贷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史实,层见叠出,大抵上均属于改朝换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统治政权的转变易主,而表现在国家政制体系与国体的大变动,却付之阙如,惟独辛亥革命运动则具革命意义。

一、历史纪元,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帝国王朝,它经过了人民革命,把268余年的大清帝国之封建体制,打得粉碎,同时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体与国体。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注3]。

因为中国革命在往昔是属于贵族英雄及少数人的革命,在今日则是属于全民普遍多数人的革命。亦即由“贵族革命”、“英雄革命”转换今日的“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云:凡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可见,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国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汤武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注4]。

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凡事以人民为重,军人与官吏不过为国家一种机关,为全国人民办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注5]。

二、扫除羁绊,寻找生路

中国革命虽然以中国国内为燃点,但是革命的总目标仍集中提升国力,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以作为傀儡,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又依持帝国主义为其生存的保护符咒。过去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外在)与封建势力(内在)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际、外交上皆日趋沉沦。故中国革命有必要对外先谋求中国民族解放,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谋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寻找中国生路[注6]。并联合其他被压迫民族,共体时艰、并肩奋斗,以扫除帝国主义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博爱精神为基础,消弭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三、复兴中华,世界大同

中国革命在此种重大意义的演进过程,是有深厚的基础。世界上固然有四大古文明,例如埃及、印度等,但是历史记载最完备,没有残缺的,首推中国,也就是惟有中国的历史才有丰硕的灵魂。

除了历史外,中国民族所迫切的是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并实现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革命思想。孔子作《春秋》为了实现大同理想,孙中山先生要革命,就必须要实现“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大同世界。中国没有《春秋》,就没有中国历史,尊王攘

夷,雪耻复国,用以尊王室,兴灭国,继绝世的“大一统”精神下,彰显了五千年璀璨的中华历史灵魂。

四、辛亥革命,历史浪潮

孔子作《春秋》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义所寄。每当中国国力低弱,民族衰微之际,异族就乘机入侵中国,致使中国人民遭受“国破家亡”之境,这是何等痛心疾首与惨绝人寰之事。不过中国屡被异族征服,屡能光复国土、民族生命仍然延续迄今,这是孔子作《春秋》的伟大力量,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维系支柱。辛亥革命绝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必然是有着因果关系,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决定。而这些历史的浪潮,通常是怒潮澎湃,为任何人不能阻挡的。

8、新文化运动背景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9、结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提供了两个最主要的教训,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先进阶级的领导,有一个科学思想的指导,(5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一个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5分)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1、遵义会议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及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始终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保证。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1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1、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

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5、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洋务运动性质及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第三、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7、辛亥革命背景及意义、什么是三民主 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左列各权:

选举权;

创制权;

复决权,

罢免权;

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级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力,开发全民之富,其大要施如左:

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由政府经营管理之;

平均地权:由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

改革贷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史实,层见叠出,大抵上均属于改朝换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统治政权的转变易主,而表现在国家政制体系与国体的大变动,却付之阙如,惟独辛亥革命运动则具革命意义。

一、历史纪元,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帝国王朝,它经过了人民革命,把268余年的大清帝国之封建体制,打得粉碎,同时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体与国体。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注3]。

因为中国革命在往昔是属于贵族英雄及少数人的革命,在今日则是属于全民普遍多数人的革命。亦即由“贵族革命”、“英雄革命”转换今日的“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云:凡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可见,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国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汤武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注4]。

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凡事以人民为重,军人与官吏不过为国家一种机关,为全国人民办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注5]。

二、扫除羁绊,寻找生路

中国革命虽然以中国国内为燃点,但是革命的总目标仍集中提升国力,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以作为傀儡,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又依持帝国主义为其生存的保护符咒。过去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外在)与封建势力(内在)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际、外交上皆日趋沉沦。故中国革命有必要对外先谋求中国民族解放,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谋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寻找中国生路[注6]。并联合其他被压迫民族,共体时艰、并肩奋斗,以扫除帝国主义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博爱精神为基础,消弭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三、复兴中华,世界大同

中国革命在此种重大意义的演进过程,是有深厚的基础。世界上固然有四大古文明,例如埃及、印度等,但是历史记载最完备,没有残缺的,首推中国,也就是惟有中国的历史才有丰硕的灵魂。

除了历史外,中国民族所迫切的是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并实现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革命思想。孔子作《春秋》为了实现大同理想,孙中山先生要革命,就必须要实现“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大同世界。中国没有《春秋》,就没有中国历史,尊王攘

夷,雪耻复国,用以尊王室,兴灭国,继绝世的“大一统”精神下,彰显了五千年璀璨的中华历史灵魂。

四、辛亥革命,历史浪潮

孔子作《春秋》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义所寄。每当中国国力低弱,民族衰微之际,异族就乘机入侵中国,致使中国人民遭受“国破家亡”之境,这是何等痛心疾首与惨绝人寰之事。不过中国屡被异族征服,屡能光复国土、民族生命仍然延续迄今,这是孔子作《春秋》的伟大力量,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维系支柱。辛亥革命绝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必然是有着因果关系,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决定。而这些历史的浪潮,通常是怒潮澎湃,为任何人不能阻挡的。

8、新文化运动背景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9、结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提供了两个最主要的教训,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先进阶级的领导,有一个科学思想的指导,(5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一个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5分)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1、遵义会议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圹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汇总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及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始终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保证。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1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关内容

  • _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_评析
  •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书 评・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评析 徐 鲁 航 张注洪教授作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资深的学者, 几十年来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 科的理论探讨, .可以说中国近现域一门比较成熟和重要的学科, 张先生无疑是主要的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8卷第4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娜 芹 (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史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 ...

  •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调 查 报 南阳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一班(2011060601) 负责人:栾金涛.陈子洋 第二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问卷调查报告 基于开学以来大一新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上课情况我们近期对我校大一新生在开课的必要性.上课 ...

  • 北大历史系课表
  • 中国古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上) 清史研究 专业必修 3.0 1-16 1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 限毕业班选修 任选 3.0 1-16 1 徐 凯 教授 周三5-7 一教从第六节开112 始上课 限本专业选修,中古史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 任选 3.0 1-16 1 荣新江 教授 ...

  • 中考出题角度及涉及知识点[人教版]
  • 会考出题角度(专题)及涉及知识点 (一)出题角度:人与自然的和谐. (1)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比较(古代史上册P2): (2)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秦,李冰): (3)孟子的主要思想(古代史上册P7):<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书中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中国17世纪的工艺 ...

  •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得体会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 ...

  • 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教育
  •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握这一线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试着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段历史,并紧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 2010-2011年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 学号: 成 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经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让本人进一步理解到了近代的中国社会历史,理解到中国近代的根本国情,理解到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昨天是如何在中国共产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最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一.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 ...

  • 中国近现代史必读书目
  • 四.专题论文: 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 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片面最惠国待遇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