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_评析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书 评・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评析

徐 鲁 航

  张注洪教授作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资深的学者, 几十年来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 科的理论探讨, 。可以说中国近现域一门比较成熟和重要的学科, 张先生无疑是主要的开创者之一。汕头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 这是张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科建设重要成果的总结。

本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 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科学、深入和系统的阐述。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必须有稳定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翻检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相关史料学的著作, 一般认为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工作就是史料学。这种认识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浩如烟海, 当时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系统的整理工作, 甚至一些基本的史料还未挖掘出来, 尚无法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可靠有价值史料的情况有重要关系。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大量的史料被搜集和整理出来之后, 对于史料学的认识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考证和整理。但一般的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乃至对史料的研究并不等于史料学本身。作者在本书中对这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学术问题给

“, 、考证、整理之后并加以利用。但是这种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工作的积累, “必然要涉及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史料的理论和方法”, 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问题。因此,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应是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学科”。所以,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工作, 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源泉, 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总结。这就将史料学与传统的史料编纂、整理工作明确地进行了区分。

作者还进一步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作了具体的条分缕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 作者将其概括为“既包括具体个别研究方面(列出六个方面) , 又包括理论的综合研究方面

(列出七个方

面) ”; 对于研究任务则概括了六个方面(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建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

) 。这种阐释具体而明晰。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作者进一步指出, 以具体史料为研究对象时, 应着重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而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时, 也要从具体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进行研究。可以看出,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本身重视规律和理论方面的探讨, 而作者更强调这种规律和理论的概括一定要在对中国近现代

史史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这充分显示出作者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充分地占有资料并从中得出规律性和理论性的结论, 即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我们阅读全书, 这一观点贯穿始终, 给人印象深刻。

第二, 本书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者提供了掌握有关史料的理论和方法。

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和运用。因此, 史料学是与历史研究发展相伴而生, 是历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史料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对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有直接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进行科学研究, 是从1949开始的也经历了初创阶(—跃段

(1979—1992年以后) 。20

体面貌, 也要运用典型的材料深入说明具体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了解、鉴别、分析和引证史料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提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之一。所以本书的出版, 就是“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任课教师、选课学生以及爱好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 提供一本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文献史料的参考读物”, 《中; 。经他指、国外高级访问学, 他们当中很多已经成长为高校的骨干教师甚至著名学者。所以, 他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十分了解。本书在编排的体例上就特别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书中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科本身进行许多阐释和分析, 更在各章中列有有关史料研究的举例和有关史料研究成果的评介。阅读这些例证, 可以从中学习一些研究方法, 也可以从评介中了解到一些研究的薄弱环节, 使读者找到能够深入进行研究的一些方向和突破口。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人员提高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 本书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和理论素养, 对于年轻一代学者如何治学、克服浮躁的学风有很好的启发。

张注洪教授长期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尽管几十年来风云变幻, 他始终致力于史料和史料学的研究。这部书正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细读本书, 就会为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理论素养所感佩。

本书作为史料学的专著,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期刊、书籍、目录、档案、报纸、文集、回忆录、资料汇编、外文资料等, 据粗略统计, 本书仅是注释中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就有436种(如《鲍罗廷在中国活动纪要》不过

11页的文章, 注释中征引的各种文献就达66种

世纪90成。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形成,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对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让国内史学界了解和研究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状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宽, 不仅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对于促进国内研究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国际交往、促进我们更科学地制订相关政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显得比较重要。这不仅是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与我们今天密切相连, 更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领域, 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出了基本要求, 即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和领会“三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在叙述和研究的过程中, 要以确凿的史实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 一定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可靠和详尽的史料来讲清历史的整

之多) 。在注释征引的文献中, 不仅有中文, 还有外文; 不仅有经典著作, 还有文集、日记、研究著作等等; 不仅有今人著作, 还有古代碑刻、诗集; 不仅有印刷本, 还有油印本; 不仅有期刊报纸档案, 还有作者访谈的记录、网络资料等等, 引述范围之广, 用功之深, 令人叹服。

作者深厚治史功力还反映在对史料的搜集和考释上。例如,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的活动家和宣传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论文、书信、报道、日记, 做过多次演讲。这些文献对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以及当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散见于当时各类报刊, 资料, 篇文章辑成《恽》, 并将恽代英使用过的笔名一一考证列出, 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方便。这样用大量时间、精力做一篇索引式的文章, 现今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也说明老一辈学者的那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今天更要传承发扬。在《简介〈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 在对一个具体问题考释时, 显示了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极为娴熟的运用资料的能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1—4册) 是一部内容丰富、编校精湛的重要

也不例外地常常受到干扰。但作者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研究, 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且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史料学的指导理论, 同时还提出应该用历史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史料学理论; 在方法论方面, 作者提出不仅要吸收中国传统史学的目录学、版本学、史、数量史学。作者这种开放的态“超过了许多保守的西方历史学家”。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是无法有这种开放的态度的。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历史研究还有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也仍需要理论和方法指导, 而这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历史研究者必备的理论素养。例如, 作者在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情况时指出, 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但在“实际的研究进程中仍需要一个‘中介理论’,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史研究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具体地说, 它应该包括当代中国史关于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理论, 关于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文献史料学的理论, 关于总结研究经验教训的史学史理论, 以及关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论等等”。这种理论的分析无疑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又如, 作者在述及党史史料的考证方法时, 概括史料的考证方法有三种:利用旁证直接对照的方法; 利用当事人记录参证的方法; 利用事理逻辑推断的方法。这种概括在党史乃至现代史的史料考证方面是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翻阅本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以前出版的一本《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 曾在美国

文献。尽管如此, 仍有不够精确之处。作者指出《文稿》, 第1册第559页以及第4册第180页注释中译文不准确, 作者根据法文、英文的原意提出应该对译文加以规范。

本书还反映出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历史研究的学者, 理论素养首先体现在有正确的史观。张先生自青年时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后, 几十年来一直在这一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历史。西方学者在评价张先生时认为他“十分严肃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齐慕实・塞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文献指南》英文版序言) 不仅仅是严肃对待, 而是始终坚持不渝。不管是在那极左的时代, 还是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涌起, 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Ch inese S tudies in H istory ) 杂志连续3期转载, 后美国学者齐慕实等专文评论, 认为这部著作“对于研究1949年以前的党史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今的党史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指南”。本书也仍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非常有益的指南。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 是无法达到这样境界的。

第四, 本书的编排也有特色。

全书结构包括“绪言”、“学科理论与阐释”、“史料信息与收集”、“史料分类与整理”、“史料分析与考证”、“史料工具与利用”等部分。每章除对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外, 又成果的评介例的编撰方式, 、介绍而理论研究方面不足。本书在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理论的探讨方面

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结论具有科学性, 令人信服。一般读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有关知识, 研究者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指南。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这是本书在编纂上最突出的特点。

当然,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本书是作者多年的文章结集而成, 文章发表的时间前后跨度几近30年。作者在《前言》中说:“因写作时间不一, , 难免有所偏颇。”也, 论述不够集。瑕不掩, , 必将。

(本文作者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广州 510006)

(责任编辑  薛 承)

(上接第118页) 在90年代初为自己定了十条无论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都需要新一代的经济学家的成长。这两点也是对我们探讨前沿研究的指导思想。

2008年的相关文著非常丰富, 以上介绍挂

守则, 谢绝或辞去许多稿约和事务; 他撰写的《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 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第一章, 以平实的文风、历史主义的态度,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50余年的经济史, 为我们留下了新中国经济史的一部

①简明扼要的重要著作。

一漏万。欢迎诸位补充指正。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最后, 引用《剑桥科学史・现代社会科学》中对于经济学的两点启示, 一是有关经济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指的是学术研究中不同理论观点的自由论争; 二是国家在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对经济学家的大力培养,

研究员 北京 100836)

(责任编辑  薛 承)

① 参见王梦奎《苏星和他的〈新中国经济史〉》, 《经济

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书 评・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评析

徐 鲁 航

  张注洪教授作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资深的学者, 几十年来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 科的理论探讨, 。可以说中国近现域一门比较成熟和重要的学科, 张先生无疑是主要的开创者之一。汕头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 这是张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科建设重要成果的总结。

本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 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科学、深入和系统的阐述。

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必须有稳定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翻检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相关史料学的著作, 一般认为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工作就是史料学。这种认识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浩如烟海, 当时还没有进行充分的系统的整理工作, 甚至一些基本的史料还未挖掘出来, 尚无法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可靠有价值史料的情况有重要关系。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大量的史料被搜集和整理出来之后, 对于史料学的认识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考证和整理。但一般的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乃至对史料的研究并不等于史料学本身。作者在本书中对这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学术问题给

“, 、考证、整理之后并加以利用。但是这种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工作的积累, “必然要涉及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史料的理论和方法”, 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问题。因此,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应是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学科”。所以,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工作, 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源泉, 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总结。这就将史料学与传统的史料编纂、整理工作明确地进行了区分。

作者还进一步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作了具体的条分缕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 作者将其概括为“既包括具体个别研究方面(列出六个方面) , 又包括理论的综合研究方面

(列出七个方

面) ”; 对于研究任务则概括了六个方面(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建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

) 。这种阐释具体而明晰。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作者进一步指出, 以具体史料为研究对象时, 应着重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而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时, 也要从具体问题出发上升到理论进行研究。可以看出,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本身重视规律和理论方面的探讨, 而作者更强调这种规律和理论的概括一定要在对中国近现代

史史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这充分显示出作者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充分地占有资料并从中得出规律性和理论性的结论, 即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我们阅读全书, 这一观点贯穿始终, 给人印象深刻。

第二, 本书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科研以及学习者提供了掌握有关史料的理论和方法。

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史料的搜集、鉴别、整理和运用。因此, 史料学是与历史研究发展相伴而生, 是历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史料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对历史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有直接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进行科学研究, 是从1949开始的也经历了初创阶(—跃段

(1979—1992年以后) 。20

体面貌, 也要运用典型的材料深入说明具体问题。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了解、鉴别、分析和引证史料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提高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之一。所以本书的出版, 就是“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任课教师、选课学生以及爱好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 提供一本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文献史料的参考读物”, 《中; 。经他指、国外高级访问学, 他们当中很多已经成长为高校的骨干教师甚至著名学者。所以, 他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十分了解。本书在编排的体例上就特别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书中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科本身进行许多阐释和分析, 更在各章中列有有关史料研究的举例和有关史料研究成果的评介。阅读这些例证, 可以从中学习一些研究方法, 也可以从评介中了解到一些研究的薄弱环节, 使读者找到能够深入进行研究的一些方向和突破口。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人员提高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 本书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和理论素养, 对于年轻一代学者如何治学、克服浮躁的学风有很好的启发。

张注洪教授长期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尽管几十年来风云变幻, 他始终致力于史料和史料学的研究。这部书正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细读本书, 就会为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理论素养所感佩。

本书作为史料学的专著,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期刊、书籍、目录、档案、报纸、文集、回忆录、资料汇编、外文资料等, 据粗略统计, 本书仅是注释中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就有436种(如《鲍罗廷在中国活动纪要》不过

11页的文章, 注释中征引的各种文献就达66种

世纪90成。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形成,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对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让国内史学界了解和研究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状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宽, 不仅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对于促进国内研究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促进国际交往、促进我们更科学地制订相关政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显得比较重要。这不仅是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与我们今天密切相连, 更重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领域, 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出了基本要求, 即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和领会“三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在叙述和研究的过程中, 要以确凿的史实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 一定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可靠和详尽的史料来讲清历史的整

之多) 。在注释征引的文献中, 不仅有中文, 还有外文; 不仅有经典著作, 还有文集、日记、研究著作等等; 不仅有今人著作, 还有古代碑刻、诗集; 不仅有印刷本, 还有油印本; 不仅有期刊报纸档案, 还有作者访谈的记录、网络资料等等, 引述范围之广, 用功之深, 令人叹服。

作者深厚治史功力还反映在对史料的搜集和考释上。例如,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的活动家和宣传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论文、书信、报道、日记, 做过多次演讲。这些文献对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以及当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散见于当时各类报刊, 资料, 篇文章辑成《恽》, 并将恽代英使用过的笔名一一考证列出, 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方便。这样用大量时间、精力做一篇索引式的文章, 现今已经很难看到了, 这也说明老一辈学者的那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今天更要传承发扬。在《简介〈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 在对一个具体问题考释时, 显示了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极为娴熟的运用资料的能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1—4册) 是一部内容丰富、编校精湛的重要

也不例外地常常受到干扰。但作者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研究, 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且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史料学的指导理论, 同时还提出应该用历史理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史料学理论; 在方法论方面, 作者提出不仅要吸收中国传统史学的目录学、版本学、史、数量史学。作者这种开放的态“超过了许多保守的西方历史学家”。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是无法有这种开放的态度的。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历史研究还有中观、微观层面的研究也仍需要理论和方法指导, 而这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历史研究者必备的理论素养。例如, 作者在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情况时指出, 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但在“实际的研究进程中仍需要一个‘中介理论’,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史研究实际结合起来的理论。具体地说, 它应该包括当代中国史关于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理论, 关于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文献史料学的理论, 关于总结研究经验教训的史学史理论, 以及关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论等等”。这种理论的分析无疑为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又如, 作者在述及党史史料的考证方法时, 概括史料的考证方法有三种:利用旁证直接对照的方法; 利用当事人记录参证的方法; 利用事理逻辑推断的方法。这种概括在党史乃至现代史的史料考证方面是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翻阅本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以前出版的一本《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出版) 曾在美国

文献。尽管如此, 仍有不够精确之处。作者指出《文稿》, 第1册第559页以及第4册第180页注释中译文不准确, 作者根据法文、英文的原意提出应该对译文加以规范。

本书还反映出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历史研究的学者, 理论素养首先体现在有正确的史观。张先生自青年时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后, 几十年来一直在这一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研究历史。西方学者在评价张先生时认为他“十分严肃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齐慕实・塞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文献指南》英文版序言) 不仅仅是严肃对待, 而是始终坚持不渝。不管是在那极左的时代, 还是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涌起, 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Ch inese S tudies in H istory ) 杂志连续3期转载, 后美国学者齐慕实等专文评论, 认为这部著作“对于研究1949年以前的党史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今的党史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指南”。本书也仍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非常有益的指南。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 是无法达到这样境界的。

第四, 本书的编排也有特色。

全书结构包括“绪言”、“学科理论与阐释”、“史料信息与收集”、“史料分类与整理”、“史料分析与考证”、“史料工具与利用”等部分。每章除对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外, 又成果的评介例的编撰方式, 、介绍而理论研究方面不足。本书在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理论的探讨方面

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结论具有科学性, 令人信服。一般读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有关知识, 研究者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指南。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这是本书在编纂上最突出的特点。

当然, 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本书是作者多年的文章结集而成, 文章发表的时间前后跨度几近30年。作者在《前言》中说:“因写作时间不一, , 难免有所偏颇。”也, 论述不够集。瑕不掩, , 必将。

(本文作者  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广州 510006)

(责任编辑  薛 承)

(上接第118页) 在90年代初为自己定了十条无论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都需要新一代的经济学家的成长。这两点也是对我们探讨前沿研究的指导思想。

2008年的相关文著非常丰富, 以上介绍挂

守则, 谢绝或辞去许多稿约和事务; 他撰写的《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 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第一章, 以平实的文风、历史主义的态度,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50余年的经济史, 为我们留下了新中国经济史的一部

①简明扼要的重要著作。

一漏万。欢迎诸位补充指正。

(本文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最后, 引用《剑桥科学史・现代社会科学》中对于经济学的两点启示, 一是有关经济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指的是学术研究中不同理论观点的自由论争; 二是国家在经济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对经济学家的大力培养,

研究员 北京 100836)

(责任编辑  薛 承)

① 参见王梦奎《苏星和他的〈新中国经济史〉》, 《经济

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


相关内容

  • 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 作者:张注洪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7)01-0113-09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 ...

  • 北师大真题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考研试题[历史系]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5分×8=40分) 1, 红山文化 2, 伦台诏 3, 驿传 4, 子口税5, 光绪皇帝6,法币7,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8, 农业发展四十条 二,简答题(10分×3=30分) 1,评述两税法. 2, 简单论述二十世纪30年代的 ...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入学考试试题
  •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专业:历史学所有专业 研究方向:历史学所有专业 科目代号:329 考试科目:历史学综合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三省六部制 2.靖难之役 3.<荷马史诗> 4.英法百年战争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简答 ...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6年3月21.22日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此次统测力求通过此次检测查找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为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起到引领作用.试题完全遵循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要求,传承了历史材料题的命题 ...

  •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
  • 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史学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将阐述唐代史学的主要成就. 首先是唐代的史馆制度.史馆早在北齐时期就已经建立,却多隶属于门下省,中书省,未能成为独立的有组织的专门修史机构.唐高祖时,采纳令狐德棻的建议,修往朝正史,但当时国家草创, ...

  •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同步试题
  •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同步试题 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 徐金超 一.选择题 1.(2012·武汉中考卷)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西藏和平解放,大陆基本统一:港澳回归祖国,统一进程迈出重要一步.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为了和平解决台湾 ...

  • 历史学与思想史的关系
  • 1,中国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意识发展史„„.你怎么看理解?有什么启发? 张岂之先生一贯主张,为什么要这么坚持? 张先生认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思想家的历史应该和民间思想意识形态有所区别.需要研究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它不是个别思想 ...

  •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
  • 作者:张雷声邓春芝龙晓菲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5-0055-008 文献作为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献建构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马 ...

  •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资料及其简介
  • (一)几种中国近代史著作 1.范文瀾:<中国近代史>(上册).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经修订,共出至9版.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较早写出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成为多年以来学习中国代历史的必读书.许多基本观点为大家所吸取.这部书的特色是:观点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