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江南味道
近几日雨水淅淅沥沥,也算不上寒冷,些许的错觉让人感觉置身初春时节。这样的天气,倒是让居住合肥多年的我,不禁想起了故乡在春时那特有的味道。
我家在张家港,是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东靠常熟,西接江阴,南衔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拥有长江流域最为宽阔的江面。作为长江边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自然水产丰富。林林总总的水产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长江三鲜”了。其三鲜,为刀鱼、鲥鱼、河豚。这三种鱼,都属于长江洄游鱼类,咸淡水两栖,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产卵繁殖后入海,与一般定居江鱼不同,肉质更为细嫩腴肥,营养丰富。
三鲜中,刀鱼通体银白,其形如柳叶刀,且鲜美无比,故列三鲜之首。宋朝刘宰曾设刀鱼宴饯别友人,并赋诗“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来赞刀鱼味美。奇特的是,此鱼洄游过上游镇江流域、下游过南通天生港开始,其口味就会发生奇异变化,身价自然就不同。虽说是同饮一江水,但是地道的长江流域喜好江鲜的食客不难分辨出该鱼的出水地,那自是港城江域出产的最佳。每逢二、三月份,春寒料峭,江面上便散落满了捕刀鱼的渔船。一叶叶小舟在刀鱼洄游的必经之路上,撒上半沉于江中的细致丝网,坐等刀鱼自投罗网。捕鱼人在船上等候片刻,即刻起网,便可见刀鱼一条条卡在细密的网隙之间,这就是一天的渔获。野生刀鱼有一特性,其出水便死,故市场上从未有野生活鱼买卖。起鱼时,渔人无不小心翼翼,唯恐破坏了密致的鱼鳞,伤了鱼鳞,鱼便失了卖相,价格就要一落千丈。刀鱼上市,自是有趣,其以清明之日划界,分明前刀鱼和明后刀鱼。明前刀鱼骨软如绵,明后刀鱼骨硬似铁,也造就了刀鱼身价天壤之别。
若有幸得以明前刀鱼,必是不能有鳞片缺失的,处理起来亦是甚为讲究:只用一筷子,从鱼口探入鱼腹,轻轻搅动,在拔出筷子的同时,便带出了鱼的内脏,用手去除鱼鳃,鱼就处理好了,不用去鳞,更不能开膛破肚。将鱼平铺于长条瓷盘中,轻拍上黄酒,洒上葱姜细丝、只抹些许细盐,上锅清蒸。蒸锅必须烧至水开,待水沸气力最大时,将瓷盘放入,盖上锅盖。约莫五、六分钟,待鱼眼变白突出眼眶,鱼就熟了。此时,鳞片已化为油脂,紧紧包覆在鱼肉上。用筷子夹起带皮的一块鱼肉,送入嘴里,细抿舌尖,只觉得油脂的丰腴,鱼骨的软糯,和着鱼肉融化在嘴里,滑入食道,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然而,明前的刀鱼是极其昂贵的,筷子长的便已是天价,非平常人家所能享用。消费市场最大的,还是明后的刀鱼了。明后的刀鱼,除了鱼骨坚硬以外,品味并无太大差别,价格却平易近人的多,除清蒸后食用时需注意鱼腹所特有的三角硬刺外,还有种特别的吃法便是刀鱼馄饨了。刀鱼去皮、剔骨,取其肉,以一比三的比例伴着猪前夹肉和成肉泥,再与时鲜荠菜制成馅,包成馄饨,煮制而成,便是春天极美的鲜味了。
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头尾两尖,形如纺锤,通体银白,被誉为“鱼中之
王” 。鲥鱼因腹下鳞甲如箭镞,又称箭鱼。鲥鱼形秀而扁,杭州湾、闽江也有产出,以长江产为最好,由于鲥鱼属于洄游鱼,每年端午前后洄游淡水河产卵,杭州湾、闽江、珠江由于洄游距离较短,鱼的海味略显重,而长江港城一带洄游距离在200公里左右,那鲥鱼兼具海水鱼的鲜和淡水鱼的嫩,味道特别鲜美。有经验的老食客都会在端午后,在其洄游处品尝准时出现的鲥鱼,这也是鲥鱼名称的来。 说来有趣,鲥鱼有三个特性。一是“憨”,二是“猛”,三是“娇”。捕捉鲥鱼时,
把丝网挂在江水之中,鲥鱼一触到网,就头顶鱼网,不再后退,一动不动,束手就擒。大概它十分爱惜鱼鳞,怕鱼鳞擦掉,所以苏东坡又称它为“惜鳞鱼”;鲥鱼性情猛勇暴躁,而且鱼鳞锋快,游击迅速,其它鱼类碰到它,就会被它腹下的棱形鳞划破,所以又称“混江龙”;鲥鱼娇嫩,离水即死,而且只要一变质,就是一啄糟,故又名“糟鲥鱼”。
鲥鱼的食用常法有红烧和清蒸,素有“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之说。其中的“清蒸鲥鱼”虽在“八珍”之外,但也是数一数二的中国名菜,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如此。鲥鱼在明代就作为贡品入京,而“清蒸鲥鱼”也是建国以来上了国宴的菜。.将鲥鱼去鳃,沿胸尖剖腹去内脏,沿脊骨剖成两爿,各有半爿头尾,取用软爿洗净,用洁布吸去水。将火腿片、香菇片、笋片相间铺放在鱼身上,淋以黄酒,放上葱段、姜片,上笼用旺火蒸约 20分钟至熟取出,拣去葱姜,将汤汁滗入碗中,加入细盐、胡椒粉调和,再浇在鱼身上即成,并以姜丝、香醋为佐蘸食。
还记得小时候吃鲥鱼,大人说吃鲥鱼要吃它的两个部分,一是肉二是鳞。鲥鱼的鳞多油,要小口去咪这鳞,将鳞片间残留的油吸进齿间舌面。这口油,是最鲜的,要鲜过鲥鱼肉。记得,鲥鱼昂贵很少“进门”,初春招待客人时,清蒸鲥鱼都是道主菜。更记得,这滋味鲜美清蒸鲥鱼很少能轮到我们孩子品尝,留给我们的只是美好的奢望,哪怕现在回想起来,嘴角还是能品味到那一丝的膏腴香盈。
最后来说说河豚吧,我们叫它气股子,它体呈圆筒形,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身躯,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鱼皮带刺,腹有气囊,在被捕捉或出水后可吸气膨胀。若是看着它挺着圆滚滚都是刺的肚子,吐出自己的大板牙,伴着呼呼的吸气声,觉得生气了的它确实是一种水中的萌物。不过可爱的外表下,河豚却是三鲜中有名的毒物,其筋肉、皮、卵巢均有剧毒。要说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千百年来,每逢春季河豚欲上之时。那肥嫩鲜美的滋味便吊足了吃货们的瘾。
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吴王夫差大胜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拥西施于怀,正逢品尝一条河鲀,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随口说道:“爱姬玉乳可比之!”从此,“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而到了宋代,苏轼谪居常州,一士大夫请苏东坡品尝河豚,但见苏轼埋头大吃,就是不吭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这便是“拼死吃河豚”的来历。
河豚的吃法有很多种,最有苏南特色的吃法,无过于草头红烧河豚了。草头,是江南地带一种常见的野菜,形似三叶草而中间无白色的花纹,叶子也比三叶草要小很多,通常在初春时节发芽生长,且以刚长出的叶片最为细嫩。河豚剥皮、放干血、除尽内脏、只剩骨肉,用生姜、葱段、黄酒为料,过油红烧、将成之时放入鱼皮、草头炖煮片刻。使得清润爽口的草头充分浸没河豚肥美的汤汁,同时,带有肉刺的鱼片胶质浓厚、粘口,丰腴鲜美,入口即化。或许以拼死的态度来体会它的鲜美,更是有一种人生豪放的追求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但随着本江河豚和长江野生鲥鱼的基本绝迹,人们便也难以再继续记忆里长江特有的鲜味了。纵然还能见到所谓的长江鲥鱼,也只是从
外来引入驯化的品种了,其口感和鲜味是纵然不能和长江野生的货色媲美的。河豚也经过了人工的驯养,少了本江品种独有的品质和口感,也没有了拼死的意义;刀鱼,也挣扎在灭绝的生死线上„„种种变故,不免让一辈辈的江鲜吃货,捶胸顿足,也是我辈之人,深深的遗憾。
记忆里属于江南的滋味,还有很多很多,或是采芝斋的松子糖、豆豉鲞鱼、或是永庆寺的卤汁豆腐干、或是得月楼的芙蓉蟹斗、松鼠桂鱼,或是松鹤楼的鳝丝面„„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千层饼、蛋石衣,大饼油条豆腐桨。葱油花卷葱油饼,香菇菜包豆沙包,小笼馒头肉馒头。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茶叶蛋、焐熟藕,大小馄饨加汤包。高脚馒头搭姜饼,价钿便宜肚皮饱。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散子白糖饺。鸡鸭血汤豆腐花,春卷烧卖八宝饭。糯米粢饭有夹心,各色浇头自己挑。锅贴水饺香喷喷,桂花藕彩海棠糕。臭豆腐干粢饭团,萝卜丝饼三角包。蜜糕方糕条头糕,猪油年糕糖年糕。汤团麻团粢毛团,双酿团子南瓜团。酒酿园子甜酒酿,定胜糕来梅花糕。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勿想跑。赤豆粽子有营养,肉粽咸鲜味道好。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桂花香。枣泥麻饼是特产,卤汁豆腐干名气响。唱来一曲吴语浓侬,想来已是口水直流了。林林总总,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想要体会这样的滋味,只能亲身浸入其中,去探寻、去追索,乐此不疲。
江南的味道,是清清淡淡,干干净净的,多以蒸煮成美味。它没有川菜的热辣、没有鲁菜的浓烈、没有粤菜的华贵,秉承淮扬菜的清淡,却多了一些苏州特色的精致。看似简单的菜品,背后却凝结着对原料的考究、对刀工的苛求、对细节的挑剔,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将普通的食材,以看似普通的手法,做出不普通的味道,凸显出食物的本味,这是苏帮菜的精髓,更是苏帮菜传承者和享用者的极致追求: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将其做到了极致,才是最不简单的所在。
江南,是一片富庶的天地,有着秀丽的风光和极具特色的人文魅力。千百年来,那里的人民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并延续着那特有的味道,这味道,不仅仅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生灵,也是人们对于生活细致的态度和追求,更是体现着一种种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养育着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指引着我们的成长,并被广大游子,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江南的文化,如长江和太湖水一般,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看在眼里、听于耳中、品在嘴上、刻至心头、整个人早已浸淫其中而生长。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
初春的江南味道
近几日雨水淅淅沥沥,也算不上寒冷,些许的错觉让人感觉置身初春时节。这样的天气,倒是让居住合肥多年的我,不禁想起了故乡在春时那特有的味道。
我家在张家港,是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东靠常熟,西接江阴,南衔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拥有长江流域最为宽阔的江面。作为长江边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城市,自然水产丰富。林林总总的水产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长江三鲜”了。其三鲜,为刀鱼、鲥鱼、河豚。这三种鱼,都属于长江洄游鱼类,咸淡水两栖,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产卵繁殖后入海,与一般定居江鱼不同,肉质更为细嫩腴肥,营养丰富。
三鲜中,刀鱼通体银白,其形如柳叶刀,且鲜美无比,故列三鲜之首。宋朝刘宰曾设刀鱼宴饯别友人,并赋诗“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来赞刀鱼味美。奇特的是,此鱼洄游过上游镇江流域、下游过南通天生港开始,其口味就会发生奇异变化,身价自然就不同。虽说是同饮一江水,但是地道的长江流域喜好江鲜的食客不难分辨出该鱼的出水地,那自是港城江域出产的最佳。每逢二、三月份,春寒料峭,江面上便散落满了捕刀鱼的渔船。一叶叶小舟在刀鱼洄游的必经之路上,撒上半沉于江中的细致丝网,坐等刀鱼自投罗网。捕鱼人在船上等候片刻,即刻起网,便可见刀鱼一条条卡在细密的网隙之间,这就是一天的渔获。野生刀鱼有一特性,其出水便死,故市场上从未有野生活鱼买卖。起鱼时,渔人无不小心翼翼,唯恐破坏了密致的鱼鳞,伤了鱼鳞,鱼便失了卖相,价格就要一落千丈。刀鱼上市,自是有趣,其以清明之日划界,分明前刀鱼和明后刀鱼。明前刀鱼骨软如绵,明后刀鱼骨硬似铁,也造就了刀鱼身价天壤之别。
若有幸得以明前刀鱼,必是不能有鳞片缺失的,处理起来亦是甚为讲究:只用一筷子,从鱼口探入鱼腹,轻轻搅动,在拔出筷子的同时,便带出了鱼的内脏,用手去除鱼鳃,鱼就处理好了,不用去鳞,更不能开膛破肚。将鱼平铺于长条瓷盘中,轻拍上黄酒,洒上葱姜细丝、只抹些许细盐,上锅清蒸。蒸锅必须烧至水开,待水沸气力最大时,将瓷盘放入,盖上锅盖。约莫五、六分钟,待鱼眼变白突出眼眶,鱼就熟了。此时,鳞片已化为油脂,紧紧包覆在鱼肉上。用筷子夹起带皮的一块鱼肉,送入嘴里,细抿舌尖,只觉得油脂的丰腴,鱼骨的软糯,和着鱼肉融化在嘴里,滑入食道,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然而,明前的刀鱼是极其昂贵的,筷子长的便已是天价,非平常人家所能享用。消费市场最大的,还是明后的刀鱼了。明后的刀鱼,除了鱼骨坚硬以外,品味并无太大差别,价格却平易近人的多,除清蒸后食用时需注意鱼腹所特有的三角硬刺外,还有种特别的吃法便是刀鱼馄饨了。刀鱼去皮、剔骨,取其肉,以一比三的比例伴着猪前夹肉和成肉泥,再与时鲜荠菜制成馅,包成馄饨,煮制而成,便是春天极美的鲜味了。
长江三鲜中的鲥鱼,头尾两尖,形如纺锤,通体银白,被誉为“鱼中之
王” 。鲥鱼因腹下鳞甲如箭镞,又称箭鱼。鲥鱼形秀而扁,杭州湾、闽江也有产出,以长江产为最好,由于鲥鱼属于洄游鱼,每年端午前后洄游淡水河产卵,杭州湾、闽江、珠江由于洄游距离较短,鱼的海味略显重,而长江港城一带洄游距离在200公里左右,那鲥鱼兼具海水鱼的鲜和淡水鱼的嫩,味道特别鲜美。有经验的老食客都会在端午后,在其洄游处品尝准时出现的鲥鱼,这也是鲥鱼名称的来。 说来有趣,鲥鱼有三个特性。一是“憨”,二是“猛”,三是“娇”。捕捉鲥鱼时,
把丝网挂在江水之中,鲥鱼一触到网,就头顶鱼网,不再后退,一动不动,束手就擒。大概它十分爱惜鱼鳞,怕鱼鳞擦掉,所以苏东坡又称它为“惜鳞鱼”;鲥鱼性情猛勇暴躁,而且鱼鳞锋快,游击迅速,其它鱼类碰到它,就会被它腹下的棱形鳞划破,所以又称“混江龙”;鲥鱼娇嫩,离水即死,而且只要一变质,就是一啄糟,故又名“糟鲥鱼”。
鲥鱼的食用常法有红烧和清蒸,素有“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之说。其中的“清蒸鲥鱼”虽在“八珍”之外,但也是数一数二的中国名菜,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如此。鲥鱼在明代就作为贡品入京,而“清蒸鲥鱼”也是建国以来上了国宴的菜。.将鲥鱼去鳃,沿胸尖剖腹去内脏,沿脊骨剖成两爿,各有半爿头尾,取用软爿洗净,用洁布吸去水。将火腿片、香菇片、笋片相间铺放在鱼身上,淋以黄酒,放上葱段、姜片,上笼用旺火蒸约 20分钟至熟取出,拣去葱姜,将汤汁滗入碗中,加入细盐、胡椒粉调和,再浇在鱼身上即成,并以姜丝、香醋为佐蘸食。
还记得小时候吃鲥鱼,大人说吃鲥鱼要吃它的两个部分,一是肉二是鳞。鲥鱼的鳞多油,要小口去咪这鳞,将鳞片间残留的油吸进齿间舌面。这口油,是最鲜的,要鲜过鲥鱼肉。记得,鲥鱼昂贵很少“进门”,初春招待客人时,清蒸鲥鱼都是道主菜。更记得,这滋味鲜美清蒸鲥鱼很少能轮到我们孩子品尝,留给我们的只是美好的奢望,哪怕现在回想起来,嘴角还是能品味到那一丝的膏腴香盈。
最后来说说河豚吧,我们叫它气股子,它体呈圆筒形,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身躯,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鱼皮带刺,腹有气囊,在被捕捉或出水后可吸气膨胀。若是看着它挺着圆滚滚都是刺的肚子,吐出自己的大板牙,伴着呼呼的吸气声,觉得生气了的它确实是一种水中的萌物。不过可爱的外表下,河豚却是三鲜中有名的毒物,其筋肉、皮、卵巢均有剧毒。要说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千百年来,每逢春季河豚欲上之时。那肥嫩鲜美的滋味便吊足了吃货们的瘾。
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吴王夫差大胜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拥西施于怀,正逢品尝一条河鲀,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随口说道:“爱姬玉乳可比之!”从此,“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而到了宋代,苏轼谪居常州,一士大夫请苏东坡品尝河豚,但见苏轼埋头大吃,就是不吭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这便是“拼死吃河豚”的来历。
河豚的吃法有很多种,最有苏南特色的吃法,无过于草头红烧河豚了。草头,是江南地带一种常见的野菜,形似三叶草而中间无白色的花纹,叶子也比三叶草要小很多,通常在初春时节发芽生长,且以刚长出的叶片最为细嫩。河豚剥皮、放干血、除尽内脏、只剩骨肉,用生姜、葱段、黄酒为料,过油红烧、将成之时放入鱼皮、草头炖煮片刻。使得清润爽口的草头充分浸没河豚肥美的汤汁,同时,带有肉刺的鱼片胶质浓厚、粘口,丰腴鲜美,入口即化。或许以拼死的态度来体会它的鲜美,更是有一种人生豪放的追求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灵,但随着本江河豚和长江野生鲥鱼的基本绝迹,人们便也难以再继续记忆里长江特有的鲜味了。纵然还能见到所谓的长江鲥鱼,也只是从
外来引入驯化的品种了,其口感和鲜味是纵然不能和长江野生的货色媲美的。河豚也经过了人工的驯养,少了本江品种独有的品质和口感,也没有了拼死的意义;刀鱼,也挣扎在灭绝的生死线上„„种种变故,不免让一辈辈的江鲜吃货,捶胸顿足,也是我辈之人,深深的遗憾。
记忆里属于江南的滋味,还有很多很多,或是采芝斋的松子糖、豆豉鲞鱼、或是永庆寺的卤汁豆腐干、或是得月楼的芙蓉蟹斗、松鼠桂鱼,或是松鹤楼的鳝丝面„„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千层饼、蛋石衣,大饼油条豆腐桨。葱油花卷葱油饼,香菇菜包豆沙包,小笼馒头肉馒头。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茶叶蛋、焐熟藕,大小馄饨加汤包。高脚馒头搭姜饼,价钿便宜肚皮饱。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散子白糖饺。鸡鸭血汤豆腐花,春卷烧卖八宝饭。糯米粢饭有夹心,各色浇头自己挑。锅贴水饺香喷喷,桂花藕彩海棠糕。臭豆腐干粢饭团,萝卜丝饼三角包。蜜糕方糕条头糕,猪油年糕糖年糕。汤团麻团粢毛团,双酿团子南瓜团。酒酿园子甜酒酿,定胜糕来梅花糕。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勿想跑。赤豆粽子有营养,肉粽咸鲜味道好。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桂花香。枣泥麻饼是特产,卤汁豆腐干名气响。唱来一曲吴语浓侬,想来已是口水直流了。林林总总,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想要体会这样的滋味,只能亲身浸入其中,去探寻、去追索,乐此不疲。
江南的味道,是清清淡淡,干干净净的,多以蒸煮成美味。它没有川菜的热辣、没有鲁菜的浓烈、没有粤菜的华贵,秉承淮扬菜的清淡,却多了一些苏州特色的精致。看似简单的菜品,背后却凝结着对原料的考究、对刀工的苛求、对细节的挑剔,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将普通的食材,以看似普通的手法,做出不普通的味道,凸显出食物的本味,这是苏帮菜的精髓,更是苏帮菜传承者和享用者的极致追求: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将其做到了极致,才是最不简单的所在。
江南,是一片富庶的天地,有着秀丽的风光和极具特色的人文魅力。千百年来,那里的人民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并延续着那特有的味道,这味道,不仅仅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生灵,也是人们对于生活细致的态度和追求,更是体现着一种种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养育着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指引着我们的成长,并被广大游子,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江南的文化,如长江和太湖水一般,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看在眼里、听于耳中、品在嘴上、刻至心头、整个人早已浸淫其中而生长。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