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例析

白描手法例析

——以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为例

(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 卢兴治 浙江 315166) [email protected]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小说能在简洁的笔墨中,把人物形象描绘得那么地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种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的缘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其中《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就用了多处白描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如下: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 这一描写生动而准确地运用动词“抓断”“掷”“踏”写出了作者对弟弟的风筝破坏的残忍之极,可谓入木三分。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这个描写,很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征。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了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藤夜先生》)

这里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志士仁人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4、“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先生》)

作者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生动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这个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十七个字,便点出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即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件“长衫”,说明特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短短的十七个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生动活画出来。 “亲白脸色”则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

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于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是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他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实在是迂腐之极,可笑之极。

9、“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鲁迅《孔乙己》)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10、“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 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对杨二嫂的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将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后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她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个从当年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成了现今的摸样,正是令人悲哀。

1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这个细节同样生动,一个动词“塞”用得准确而形象,把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鲁迅是运用白描传神手法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在几笔之中获得追魂摄影之妙,并还以“并写两面,使之相形“之法,在更为“省俭”的笔墨中,收到神形俱佳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随处可见。如《离婚》中写到爱姑在客厅中看见七大人的秃脑壳和红润的脸色“油光光地发亮”,“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

白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是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它不尚华丽,只求朴实。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用这种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参考资料: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2、中文专业选修课教材《鲁迅研究》

白描手法例析

——以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为例

(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 卢兴治 浙江 315166) [email protected]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小说能在简洁的笔墨中,把人物形象描绘得那么地栩栩如生,神采飞扬,其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这种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的缘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大量作品,其中《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就用了多处白描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如下: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 这一描写生动而准确地运用动词“抓断”“掷”“踏”写出了作者对弟弟的风筝破坏的残忍之极,可谓入木三分。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在一角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这个描写,很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生活上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征。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了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藤夜先生》)

这里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志士仁人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挪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4、“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先生》)

作者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生动活画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5、“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这个描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仅仅十七个字,便点出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即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有一定的距离,“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知识分子身份的那件“长衫”,说明特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短短的十七个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生动活画出来。 “亲白脸色”则是食不果腹的表征;皱纹间的伤痕是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岁月的记录,更是潦倒的象征;又脏又破的长衫是贫穷的标记,也是不劳动的证明。从作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

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这里作者没有借助于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段,只是用白描手法,却活画出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的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的生动逼真。

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一个“罩”字活灵活现,身材高大的孔乙己自然有一双大手,把五指伸开放在碟子上,确乎像个罩子,一个“罩”字,将孔乙己着慌的样子形象化了。而他弯下腰去对孩子们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几乎是在恳求孩子们不要跟他争这为数不多的几粒豆,实在是迂腐之极,可笑之极。

9、“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鲁迅《孔乙己》)

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

10、“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层,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 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对杨二嫂的形象的描绘,可谓力透纸背,将一个五十上下的女人遭受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萧条后的小市民形象跃然纸上,她尖锐、刻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个从当年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成了现今的摸样,正是令人悲哀。

1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这个细节同样生动,一个动词“塞”用得准确而形象,把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鲁迅是运用白描传神手法的高手,他不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在几笔之中获得追魂摄影之妙,并还以“并写两面,使之相形“之法,在更为“省俭”的笔墨中,收到神形俱佳的艺术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在鲁迅小说中随处可见。如《离婚》中写到爱姑在客厅中看见七大人的秃脑壳和红润的脸色“油光光地发亮”,“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

白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是用最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它不尚华丽,只求朴实。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用这种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

参考资料: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2、中文专业选修课教材《鲁迅研究》


相关内容

  • 宋词写景的白描手法
  • 内容摘要:以白描写景抒情,是宋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宋词中常采用白描手法画出物象之"神",并借其神韵抒发词人的感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让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生成联想,达到一种借物寓情而又物情交融无间.浑然如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白描手法 借物寓情 宋 ...

  • 浅谈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 浅谈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呈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线条分明,朴实无华.文学创作中,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 ...

  • [教案2]第29课[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

  •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七):白描--君子于役
  • 写作的 表现手法( 艺 七)● ■ . 白描 ,原 为中国绘 画的传统技 法之一 ,也是 文学创作 中的一种 描 写手 法 . 即 用 最 朴 素 简炼 的 笔 墨 , 不 事 雕 饰 , 不 加 烘 托 ,抓 住 描 写 对 台描 象的特 征 ,如 实地 勾勒 出人 物. 事件 与号物 的情态 面 ...

  • 传统与现代对接
  •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传统技巧 现代技巧 植入 ...

  • 妙用白描,塑造人物形象.doc
  • 妙用白描, 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孙涛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2年第01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描写意是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法之一.其特点就是为抓住描写对象的精髓,进行粗线勾勒,不着任何色彩,给人感觉单纯明快.无造作之态.那种自然之美,有一种" ...

  • 简约中见神韵,平淡中有真情
  • 简约中见神韵, 平淡中有真情 摘要:文章从叙事,写人,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场景等几个角度,总结白描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表现作用--文字简约朴素,事物特征鲜明,情感真挚自然. 关键词:白描 简约 言简意赅 婉约 鲁迅说过:白描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l ...

  •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明朝灭亡之后怀恋故国往事所作的山水小品文.文章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显示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景图画:再叙及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以 ...

  • 29.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