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高尚全: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以说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进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快速发展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给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30年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A改革开放进入30年,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过去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过去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预期目的。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1978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年到2006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2006年是1978年的34.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2006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2006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2006年减少到2148万人,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开启中国发展体制创新的钥匙

B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为我国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成功地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社会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的改革开放,我认为如下四条基本经验很重要。

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本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个主导思想下,我们从理论上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兼容的教条,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市场化改革近30年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活力,促进了财富涌流。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断,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变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既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步伐。

立足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与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分不开的,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从而比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的问题

始终与制度不完善相联系

C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

阶段,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事实上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地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

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但是我们目前的产权制度仍不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没有形成。

????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比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担心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近几年,一些人把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归结为改革开放。这种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党的 十七大报告 铿锵有力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按照 十七大 的部署推进全面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14.5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一进程,将意味着要运用同样、或者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赖于国际市场。由此,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才能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十七大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高尚全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摘要]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 发展 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 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 政治 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些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的变革去解决,但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强调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方面多角度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例如,

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实行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要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社会主义能够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什么现在邓小平同志还要那样强调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迫切到说再不改革,就只能“死路一条”、“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呢?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和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阶级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有决定性的。但是,制度又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地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说,在有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去把社会主义制度所提供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去不断解决这种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使之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当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战略,同它所生存和发展于其中的整个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时,例如,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相应地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的时候;当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关联性空前强化的时候;当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广泛涉及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时候;当在 工业 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消耗能源、排放污染、排放温室气体的活动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的时候,也都要求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去顺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而且这种情况还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迫切重要性。在这

样的时刻,要是拒不进行改革,或者贻误了改革的时机,都会危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生存。20世纪下半叶,原苏联的由盛转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滑坡,这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通过改革去除弊兴利、去适应时代潮流,那也会遭遇到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的厄运。

  二、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建国以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大好形势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思想开始抬头,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升级,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造成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衡,经济畸形发展。经过1960年冬开始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又被推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而如果联系周围的环境来看,问题就更加严重,因为在这一 历史 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西方在科技、经济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当然,“在这20年中,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譬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但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这就使当时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种思潮主张搞“两个凡是”,实际上是主张继续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一套既定方针办;另一种思潮则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主张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否定了这两种错误方案,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搞改革开放。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 总结 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的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体制方面存在着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他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

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其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在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的改革开放,也和过去的革命一样,旨在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意义上说,它的性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从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坚持和深化原先的基本制度抉择的意义上来说,它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十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果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增长68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发展到5%以上,由世界第11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增长105倍,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发展到8%,由世界第32位跃升到世界第3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52万亿美元,增长9101倍,由世界第40位跃升到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94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13万亿元,增长54.5倍;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379元发展到2007年的1.85万元,增长4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发展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40倍;乡村人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发展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30倍;我国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0亿人中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3亿人中的一千多万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发展到2007年的73岁,超过世界平均寿命65岁8岁;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三亿吨发展到2007年的五亿吨;我国的钢产量由1978年的300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4.6亿吨;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14万辆发展到2007年的888万辆

;高速公路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4万公里,占世界第2位;手机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6亿部,占全球一半以上;我国的网民从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2.1亿,占世界第一位。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20年

  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关键性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特征之一,便是始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为内容的改革开放,从而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要改革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具体体制,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1987年6月一次会见前南斯拉夫联盟中央主席团时,邓小平就强调说,社会主义各国情况不同的改革,“共同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那么,“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在1993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成,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高尚全: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以说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进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快速发展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给改革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30年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A改革开放进入30年,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过去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过去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改革开放的预期目的。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1978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年到2006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2006年是1978年的34.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2006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2006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2006年减少到2148万人,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开启中国发展体制创新的钥匙

B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为我国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成功地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社会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的改革开放,我认为如下四条基本经验很重要。

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本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个主导思想下,我们从理论上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兼容的教条,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市场化改革近30年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活力,促进了财富涌流。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断,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变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既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步伐。

立足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与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分不开的,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从而比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的问题

始终与制度不完善相联系

C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

阶段,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事实上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地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

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但是我们目前的产权制度仍不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没有形成。

????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比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担心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近几年,一些人把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归结为改革开放。这种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党的 十七大报告 铿锵有力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按照 十七大 的部署推进全面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14.5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一进程,将意味着要运用同样、或者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赖于国际市场。由此,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才能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十七大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高尚全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摘要]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 发展 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 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 政治 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些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的变革去解决,但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强调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

  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曾经多方面多角度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例如,

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实行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要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社会主义能够使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什么现在邓小平同志还要那样强调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重要性,迫切到说再不改革,就只能“死路一条”、“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呢?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和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阶级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资本主义等阶级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则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有决定性的。但是,制度又并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它表现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这种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要通过改革及时地加以调整,否则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说,在有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去把社会主义制度所提供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去不断解决这种制度某些环节上的缺陷,使之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当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战略,同它所生存和发展于其中的整个时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不相适应时,例如,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相应地转变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的时候;当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关联性空前强化的时候;当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广泛涉及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时候;当在 工业 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消耗能源、排放污染、排放温室气体的活动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的时候,也都要求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去顺应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而且这种情况还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改革的迫切重要性。在这

样的时刻,要是拒不进行改革,或者贻误了改革的时机,都会危及社会主义的发展乃至生存。20世纪下半叶,原苏联的由盛转衰,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滑坡,这个事实清楚地说明了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是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通过改革去除弊兴利、去适应时代潮流,那也会遭遇到被边缘化,乃至被淘汰的厄运。

  二、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建国以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大好形势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思想开始抬头,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升级,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造成工业与农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衡,经济畸形发展。经过1960年冬开始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又被推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而如果联系周围的环境来看,问题就更加严重,因为在这一 历史 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西方在科技、经济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当然,“在这20年中,我们并不是什么好事都没有做。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譬如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但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这就使当时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种思潮主张搞“两个凡是”,实际上是主张继续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那一套既定方针办;另一种思潮则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主张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否定了这两种错误方案,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搞改革开放。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 总结 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的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体制方面存在着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他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

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1978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其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在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的改革开放,也和过去的革命一样,旨在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意义上说,它的性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从改革开放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坚持和深化原先的基本制度抉择的意义上来说,它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十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果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带来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增长68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发展到5%以上,由世界第11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17万亿美元,增长105倍,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发展到8%,由世界第32位跃升到世界第3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1.52万亿美元,增长9101倍,由世界第40位跃升到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940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13万亿元,增长54.5倍;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379元发展到2007年的1.85万元,增长4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发展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40倍;乡村人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发展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30倍;我国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0亿人中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3亿人中的一千多万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岁发展到2007年的73岁,超过世界平均寿命65岁8岁;我国的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三亿吨发展到2007年的五亿吨;我国的钢产量由1978年的300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4.6亿吨;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14万辆发展到2007年的888万辆

;高速公路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4万公里,占世界第2位;手机由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5.6亿部,占全球一半以上;我国的网民从1978年的零发展到2007年的2.1亿,占世界第一位。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二战以后资本主义20年

  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我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关键性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特征之一,便是始终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为内容的改革开放,从而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要改革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存在弊端的具体体制,因此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1987年6月一次会见前南斯拉夫联盟中央主席团时,邓小平就强调说,社会主义各国情况不同的改革,“共同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那么,“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在1993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成,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


相关内容

  •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 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 ...

  • 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演讲稿题目
  • 演 讲 稿 上午好/下午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成熟发展,"十八大"精神的深远影响,无不在 向世界展示出新中国的风采.习近平 ...

  • 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不断推 ...

  • 历史的昭示
  • 初三政治教科版中考复习2 历史启示录--历史的昭示 知识强化 .一周知识概述 (一)本课的内容层次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二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第一课沿着历史的足迹探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聆听百年屈辱的诉说,感受不断抗争的历史.第二课"历史的昭示"则承上启下,阐释支撑中华民族的伟 ...

  • 第五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合作探究,讨 ...

  •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29年,是一部主动解放思想.奋力改革开放的历史.辉煌的成就,无不与此紧密相连.正是由 ...

  •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
  •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意义 摘要:回望改革开放32年, 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正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中国人民更自觉地走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的道路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瞻望改革开放的明天, 只有全面深化政治体制 ...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解放思想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解放思想 摘 要:为了坚持走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好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应勇于解放思想.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分析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并结合社会形势阐述大学生应如何理解解放思想,以及解放思想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

  • 深刻领会_三个自信_的科学内涵_肖阳
  • 管理创新 深刻领会"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 肖阳 (娄底一中高305班 湖南娄底 417000) ①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是自觉.能动.创新.高效贯彻落实之的前提和保障:它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践来源:学习.践行.捍卫和发展它是党.团员的神圣使命.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