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省经济委员会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省经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省及江苏、山东等11个城市7个开发区和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形成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时不我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现将报告予以刊发,供有关部门参考。

最近,省经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省及江苏、山东的11个城市7个开发区和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在认真总结分析省内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个生物技术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进入新世纪,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显著加强,新技术新药品不断问世,有力地推动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02年,全球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2003年即达到600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上千亿美元。生物技术作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已经转化为势头强劲的产业增长点。人们预测,在2025年到2030年期间,生物技术将取代信息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发达国家继续领先的同时,新兴国家也在奋起直追,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上崛起之路。2007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增长25.45%,比上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也比整个高技术产业高出5个百分点,产值规模几乎比2004年翻了一番。

支撑这种快速扩张的是产业内在活力的显著提升。一是创新驱动下的高成长性,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批高成长的企业超常规地发展,是拉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扩张的主要力量。二是新兴区域和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发展的同时,中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中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31.74%,远远超出了东部地区23.42%和西部地区24.15%的增幅。三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大多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也加快了进入我国的步伐,研发外包更是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的成长点。“研发——制造——出口”的国际化产业链开始在中国初具雏形。四是我国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创新产业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使研发优势与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五是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资本加快向中国转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国内资本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国家加快医改步伐和完善调控管理机制的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景气将持续向好。可以断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即将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

湖北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优势。人们考察美国的“生物谷”时发现,它们大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研发的源头;它们往往具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优势,“生物谷”多与“硅谷”伴生。这两个客观条件在湖北特别是武汉都有着很好的基础。我省生物医药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环东湖地区已拥有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30多家,

“两院”院士11名,建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有些已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全省还有1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在1.84万名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8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8.6%,居全国第3位。东湖开发区又是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为生物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资源。加上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辐射力等综合条件,湖北武汉无疑是我国少数最具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综合优势的地区之一。

湖北生物医药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全省医药产业产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7%,增幅高出上年同期8.4个百分点,也高出全国5.42个百分点,显示出增长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一是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企业群。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270余家,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199家,拥有武汉健民等8家上市公司。经过改制重组和开放引进,宜都东阳光、人福科技、广济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迅达、龙翔等一批创业型中小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二是拥有一批优势产品。B族维生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红霉素等抗生素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芬太尼、福尔可定等麻醉药,以及氨基酸、酵母等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省的中药材资源位居全国第4位,在中药的开发与制造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产品。三是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合作不断深化。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与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生物医药产品批文118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2个,二类新药16个。2007年,医药工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43%,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0.93个百分点。当年实现新产品产值 17.6亿元,增长35.41%。四是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东湖开发区已被国家正式确立为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各项相关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宜昌、黄冈等地已形成一批富有生机的医药产业集群,其中5家被列入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五是一批大项目不断落地。印度GRANVLES公司、澳大利亚ANSELL保险公司、北京通用技术投资公司等纷纷进入我省生物医药行业,浙江海翔置业公司将投资30亿元,将蕲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为李时珍国际中药港。六是具有明显的市场流通优势。九州通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58亿元,位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第3位。

但是,我省面临的差距、压力和挑战同样十分突出。2002年,我省医药制造业在全国位居第8位,产值规模比四川、河南分别高出22亿元、46亿元。但从2003年开始,我省的产业规模就降到了全国第12位。2007年,四川、河南的产值规模已分别高于我省58亿元和148亿元。2007年与2002年相比。全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值规模扩大了1.66倍,而我省仅扩大0.86倍。显然,我省的发展步伐不仅大大落后于沿海发达省市,也明显落后于全国,甚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的有关省市。先进省市与我们渐行渐远,后来者却步步紧逼。河南、湖南、安徽三省2007年医药产业产值增幅分别比我省高出9.8、4和3个百分点;江西的产值规模2002年比我省少67.5亿元,到2007年仅少8.4亿元。

严峻的态势反映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一是成长性偏低。我省医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仅7家,至今没有突破10亿元的企业。2007年全国医药总产值前100名企业中,我省没有一家。二是创新力度偏弱。大量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普遍偏低。三是融资渠道偏紧。这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要瓶颈。四是机制体制不活。企业不活、创新不力、融资困难等种种制约背后都有一个机制问题。在政府管理层面上也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体制。这些使得我省的科技创新优势难以有效地与企业紧密融合,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

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催人奋起。看到优势,我们能树立信心;正视差距,更增添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湖北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时不我待。

二、经验与启示

考察省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厘清思路、强化措施提供了启示。

(一)企业成长性是根本

大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快的地方,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一个成长性强的企业群。我省宜昌和黄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条件并不比大城市好。但近几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其主要支撑,就是企业的高成长性。如宜都东阳光医药工业园,2005年销售收入仅1.96亿元, 2007年就达到11.96亿元,利税也由0.27亿元迅速上升到2.18亿元。黄冈武穴市2007年医药产业产值实现了66.46%的高增长,不仅龙头企业广济药业增势强劲,而且一些中小企业也迅猛扩张。如龙翔药业,2002年创业时资本仅94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160万元,2004年为400万元,2008年将达到3个亿元。如此的高成长无疑是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

山东和江苏更是如此。江苏2002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38亿元,2007年就达到643亿元,增长1.7倍(按现价)。其中,引进的外资企业固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的支撑力量还是本土企业群。在全省生物医药企业50强中,90%以上都是本土企业。山东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加神速。2002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3.4亿,仅比湖北高40亿,位居全国第四位。2007年产值规模已达904亿元,增长了4.53倍(按现价),跃居全国第一,与湖北的规模差也迅速扩大到677亿。这种奇迹般的增长依然主要是本地企业,特别是大批中小企业快速扩张的杰作。我们考察的齐鲁制药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齐鲁制药是一个从200万元资产起家的中小企业,200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07年就达到27亿元,实现利润

5.8亿元;今年可稳达40亿元, 2009年将扩张至70亿元。据山东的同志说,象这样几年就翻个跟头的企业还有一批。目前,山东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有3个,过10亿元的有10个,大多是从中小企业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现实表明,高成长性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特征和基本路径。企业的成长性如何,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后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与先进省市的主要差距。尽管我省已开始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群体成长的步伐依然迟缓。一是原有的一些优势企业发展不快,不仅没有一家象江苏扬子江、山东齐鲁那样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企业,而且相当一些都出现了持续数年的疲软。二是本应最具成长活力的中小企业总体上讲数量偏少、活力不足。我省2002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为196家,到2007年只增加了74家。而江苏则从282家发展到927家,山东从212家发展到562家。如果说我省缺乏大的龙头企业,那么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不强正是根源。是否拥有一个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群,比是否拥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更为关键。三是创业活动还很不充分。企业数量的增减是创业活动是否活跃的直接反映。我省近几年来本土创业有了明显进步,但还很不够,特别是科技人才创业活动还很不充分,这正是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国内外经验一再证明,创业企业往往是高科技产业最有活力的成长性之源。

企业的高成长性首先取决于机制。适应生物医药产业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的特点,必须要有责权利更加充分,从而更加灵敏高效的运行机制。山东齐鲁制药在几年前与上市公司鲁抗集团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自2003年彻底改制后,企业实现了几何式的高成长,关键在于改制后的产权结构和机制能以更充分的动力和压力激发企业家的能量和对创新的追求。几年来山东发展最快的也正是这样一批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相比之下,鲁抗集团近几年来陷入徘徊,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体制机制上有着更多的制肘。我省一些原本拥有优势的企业,近几年来发展不如人意,许多都有一个机制问题。而中小企业成长缓慢和群众创业的相对疲弱,更反映了机制创新的紧迫性。

(二)技术创新是关键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创新如同生命,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永远是主要动力。研发创新力度如何,已成为决定企业成长性的突出关键。我们在省内外的考察中强烈感受到,凡是成长迅速、效益突出的企业,几乎都在研发创新上有着高度的自觉。山东齐鲁药业、福瑞达集团、江苏泰州医药工业园等,都是真正以研发创新为动力,从而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典型。我省宜昌、黄冈的一批快速成长的医药企业,也在研发新产品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经验。即便是武穴迅达药业这样一个几百人的小厂,都将研发机构办到了上海。而那些忽视新产品研发的企业,不论它拥有什么样的优势,都难以与高成长性挂钩。

显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创新力度上。先进企业不仅创新意识强烈,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一是科研机构依托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产品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发,形成产品链式的产业扩张之路。如山东福瑞达集团,前身是济南市商业局下属的一个小型科研单位,正是依托自主研发的“玻璃质酸”提取工艺,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并在不断深入开发产业链下游产品的过程中持续放大着产业成长的能量,成为相关领域的龙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成功地实现了由一个科研机构变身发展为一个企业集团的跨越。二是企业瞄准新兴技术领域,直接购买国内外小试成功的科研成果,在自身基础上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产业化开发。如齐鲁制药、宜都东阳光等企业就是这样。虽然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这种方式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与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对接,也能发挥企业的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成功往往能赢得巨大的效益和竞争的主动权。三是企业依托自身的优势领域和产品,深入开发系列产品,不断拓展优势领域的产品群。同时一些企业也注意瞄准市场,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并越来越多地与国内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湖北宜昌、黄冈的医药企业多是这种类型。四是通过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先进研发技术和一流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如江苏泰州市着力打造“中国医药城”,走出了一条引进研发机构、注重研发配套、形成研发产业链、打造一流的研发中心的路子,从整体上提升了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五是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发展一批民营科研企业,专注于为企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南京2005年就已拥有100多家民营科研机构,不仅使科研资源更有效地进入市场化开发的轨道,也使生产企业有了更有效的研发和技术支持。

与江苏、山东相比,我省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创新上有着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步子还不大。一批有优势和潜力的研发成果转化依然迟缓。我们考察的省内一些拥有一批可转化科研成果的研发机构,大多面临着转化难的困惑。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科技人员如何更紧密地与企业结成研发创新共同体,还需要有更有效的机制和平台。为此,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形成真正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专注于研发转化的市场主体。一方面我省以应用开发为主的科研机构在建立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上还需要有更大的力度。象山东福瑞达集团那样从一个科研机构成功转型为科研型企业集团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另一方面,我省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发展民营化科研企业上尤其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国内外经验都证明,这种完全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生存基础的民营科技公司,往往是转化科技成果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就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跨国公司和国家科研高度发达的国家,大批中小型科研公司也是研发创新的一个重要源头。近几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向中小型专业科技公司外包研发业务的趋势不断强化,更加凸现出中小型专业科技公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日益强劲,对加快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作为一个科技资源雄厚的大省,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

二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实力还有明显的欠缺。山东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企业不断创新基础上的,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使新产品源源不断,成为产业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鲁南制药公司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2%,近年来有8个新药产值过亿;齐鲁制药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5%,每年拿到十几个新药证书,研发能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新药成为企业几何式增长的主要支撑。山东全省的医药新产品新药研发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近五年来获得新药证书900个,其中一类新药23个,上报新药占全国的九分之一。相比之下,我省新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因而缺乏产业扩张的强劲增量。2006年,我省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仅为9.7%,其中武汉市仅为8.1%,甚至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1.2%的平均水平。在武汉市92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中,产生了新产品产值的仅有11家,其中产值规模前十位企业仅有2家,利润总额前十位企业只有一家。这种状况与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密切相关。就是研发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也多在2%以下。之所以如此,既有创新意识问题,也有实力不足的限制。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对研发创新重视不够,因而也缺乏突破资金、人才等各种制约的决心和办法。在激烈的竞争下,越不创新,就越难成长,越没有效益;而山东的企业则证明,越是下决心创新,就越能实现规模和效益的超常规扩张。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循环。

三是研发创新的环境还很不完善。湖北科研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真正按产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个高效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和环境。就是在科技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一些公共平台的建设,以风险投资为主的融资体系的建设,包括孵化器、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在内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依然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在这一方面,江苏泰州市的大手笔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照。

(三)发展环境是保障

江苏泰州位于苏中地区,距南京和上海都是两个小时的车程。这里是江苏最大的医药制造基地,拥有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中的四个骨干企业,扬子江药业更是全国行业排名第一的龙头。尽管有着医药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但泰州的研发创新力量远远比不上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缺乏研发创新的完备体系。在江苏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李源潮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将泰州打造成全国最大、国际一流的医药城的目标。经过对国际国内产业园区

的反复考察和深入研究,泰州制定了高水平的发展规划,形成了明确的思路:着力于完善以研发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链条和环境,以研发机构的集聚带动产业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促进相关制造业的升级扩张,努力以医药研发、生产制造、商贸服务的一体化与集约化发展取胜。

泰州医药城规划分为南园和北园建设。南园即扬子江药业园,面积3平方公里,已建成

1.6平方公里;北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配套服务区五大功能区组成。其中,科研开发区率先启动,成为重中之重。

在泰州这样一个远离大城市科研中心的中等城市打造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集聚地谈何容易。泰州从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环境入手,突出研发龙头地位,积极借助国际著名研发机构、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力量,按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新药创制平台,以国内外研究机构为主体,建设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工艺放大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备。二是动物试验平台,按照美国FDA标准,建设模式动物中心、新药筛选中心、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理药代研究中心,建设狗、猴等稀缺资源的特色动物实验中心,以及纳米给药系统和影像中心。三是中试研究平台,主要由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组成。四是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各类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制定国内外认可的检验检测质量标准。五是生物技术平台,主要围绕生物芯片、基因筛选和干细胞等领域建立研发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泰州建设这样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走的是一条引进科研机构与搭建平台相结合的路子。他们以一流的园区环境,吸引了国际一流的研发龙头机构,带动了研发“产业链”上的相关机构群体性地入驻。这些机构本身的研发设施,也成为园区公共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加州大学的QB3,不仅是一个一流的研发机构,而且也是一个一流的研发实验的平台。这样,泰州将引进科研机构与建设公共平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促进的生动格局。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不断入驻,使公共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这又能吸引更多的科研单位,并形成良好的研发配套产业链。短短一年多时间,泰州医药园已引进了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和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一流大学的研发机构46家。生物芯片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利用细胞改构技术治疗乙肝、利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等一批研发项目已开始运行,江苏北科干细胞项目、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合同研究组织,也即承接研发外包的机构)产业基地、PTO(Pharmacy Trade Organization,医药商业联盟)总部基地等20多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还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落实。随着大批科研机构的入驻,约有2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先后进入园区工作,其中国际级领军型人才30多名。泰州正在向国际性研发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科研机构大批入驻的基础上,泰州医药城将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在五个优势领域加强集聚,形成五个中心:一是生物化学药物研发集聚中心。将与美国QB3、EPITOMICS公司等合作构建研发中试平台,以一批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的项目为基础,加快引进步伐,努力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化学药研发平台。二是CRO产业集聚中心。以现有的三个CRO研发外包企业为基础,牵头发起CRO产业联盟,努力建设国内最大的CRO产业基地。三是细胞治疗研发产业化集聚中心。在相关研发和治疗机构扎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集聚规模。四是医药成果落地申报集聚中心。借鉴美国加州模式,目前已有100多个成果成功落地,其中国际原创药6个、国家一类新药17个,34个药品取得了国家临床批件。2008年再争取100个成果落地申报;五是医药标准制定颁布集聚中心。目前已在一批优势领域着手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研发机构的集聚,大大提升了泰州医药城市的产业环境,使大批医药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已落户32家生产、服务企业,今年将引进80~100个产业化项目、40~60个科研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将着力打造五个制造基地:一是化合药新型制剂生产基地,引进30家以上国内外著名医药制造企业,形成百亿销售规模。二是疫苗生产基地,目前已有20个疫苗项目落户,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展产业链。三是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引进国际龙头企业,进一步打造符合国际标准、产业链完整、国内最大的制造基地。四是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生物芯片、生物诊断试剂盒等项目,发展配套器械。五是中成药提取制造基地,构筑园区独特的中成药优势。与研发和制造业的集聚相配套,医药城的商贸、会展、物流以及医疗康复中心等配套园区也都在加快建设之中。

为了给大批科研机构的研发和转化创造更加高效的环境,泰州医药城正着力构建五大服务体系: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政策咨询体系,整合海关、商检、工商、外汇、金融、税务等涉外部门的资源,为入驻机构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构筑“公平、稳定、透明、可预见”的综合商务环境。三是创业融资支撑体系,园区将与省里共建5亿元规模的创投基金,并积极申报首期规模10亿、目标规模1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由联想牵头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正式注册。大力吸引GE投资、诺华投资、红杉资本、高盛投资、美林投资等一批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医药城。四是药品报批服务体系,建立报批“绿色通道”。五是资讯资源共享体系。高效的政府服务和风险投资体系将成为医药城崛起的有力支撑。

通过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环境,泰州在一个科研条件原本并不优越的地方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科研机构云集的国际性研发基地;凭借这种科研优势,泰州又进一步升级为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制造基地,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药城正在迅速崛起。我们在考察中深切感到,这一切,源于超常的眼光、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实干。

应当说,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泰州给我们树立了更高的标杆。我省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除了制造业规模外,所有客观条件都应当不输于甚至还优于泰州,但我们的规划目标、工作力度和建设进展与泰州相比却差得很多很多。在如何充分发挥湖北特别是武汉的优势,打造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上,我们显然还应迈出更大的步伐。

(四)政策支持是杠杆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美、欧、日等先进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这是我国在生物医药创新特别是产业化上落后于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相关政策力度上与先进省市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也是我省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我省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最近省政府出台的《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鄂政发33号),在一系列政策上都有很大突破,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普惠型的政策体系还不能完全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对研发创新有着极高的依赖性,而研发周期普遍长达十年左右、投入一般都在近亿元甚至数亿元以上。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有更富针对性的专项扶持措施。国际上的先进国家都纷纷出台了专项政策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不断加大专项投入。我国也在积极酝酿出台生物技术

产业的专项政策,上海等地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我省要使生物医药产业迎头赶上,必须在加强专项政策支持上有更大突破。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的支持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作用,这也是国内外普遍的一个抓手。我国沿海地区在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的投入大多在数亿以上,而我省仅为每年3000万元生物医药资金(2007年改为生物技术专项资金)。由于财力限制我省不能完全与沿海地区攀比,但是加大投入力度还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同时,提高投入使用效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的政府投入既少又分散,一方面多部门运作,另一方面支持的项目也往往多而散,难以在产业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形成突破。显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加聚焦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关键环节,在资金的运作机制上有所改进。

2、加大以创业投资为重点的融资体系建设。在政府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市场化融资体系建设。上海、泰州在这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探索,他们在集聚国际性一流的科研机构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紧密跟踪生物医药创新的国际性知名风投机构闻风而至,形成了相互支持的互动格局。上海张江还专门出台了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由创投机构自愿出资,政府匹配相应资金,对风险投资的正常损失予以资助,以提高创投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政府投入与创业投资紧密结合,放大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个新的探索。同时,张江还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易通”平台,推行“园区推荐、银行融资、第三方担保”的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3、研究制定更有效的优惠政策。目前国内已提出一些方案,如在税收上对企业研发投入按150%进行税前扣除,对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对生物企业生产的国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实行零税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生物产业应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办生物企业自获利两年起,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等等。我们认为,国家确立这些优惠政策应是迟早的事。我省可考虑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其可行性,力争尽早创造更有优势的发展环境。

4、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职能,但部门间的协调却是个明显的弱点。在考察中一些企业反映,我省在政府财政支持的药品招标中,对本地企业的药品应当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采购政策,这在国内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实施这一政策,则需要部门间的有效协调沟通。类似这样的问题还不少,迫切需要加大协调力度。

三、加快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量事实表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那些看起来资源条件并不完备的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却风生水起、发展神速。显然,事在人为,关键在于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应当有更强烈的紧迫感,有奋起直追的决心,有更大的工作力度。

(一)下大力培育高成长性的市场主体

一切条件和优势,都要最终转化为企业的高成长性,才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

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培育高成长性的企业应当成为作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根本环节和重中之重。一是要牢固树立“成长性”导向。在高科技产业中,当然要注重企业的规模优势,但更要以成长性论英雄,更加注重高成长性推动下的规模扩张。我们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进一步聚焦到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和企业上来,既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出高成长性的优势,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机制。因此,必须把搞活机制作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群的一个关键举措。最近我省出台的鄂发[2008]11号和鄂政发[2008]33号文件,在创新机制上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特别要在进一步鼓励民营化、充分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在鼓励创业、充分激发各方面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性上加大力度。三是要把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的研发服务体系,使企业与科研机构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制定更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我省至少应当集中财力,筛选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和产业化效果、具有高成长前景的项目,给予企业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如政府按比例匹配资金、引入创业投资等。同时,对企业申报新药应给予补助和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并在地方可能的范围内探索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在省里开展的创新企业试点工作中,应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

(二)打造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

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是我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大机遇和平台。武汉的条件从整体上讲比泰州好得多,应当认真借鉴泰州医药城的经验,瞄准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制定高水准的规划,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突出研发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研发、制造、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基地。要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和环境优势,将整合现有资源和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完善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技术平台,使武汉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推动本地科研机构转型、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使武汉成为国内重要的科研集聚地,努力在若干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研发产业链、价值链,尽快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发生产力,打造国内一流的CRO基地。二是打造高效率的产业化基地。紧紧围绕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要求,加强从成果转让到中试、临床试验和申报各个环节的扶持和服务。充分利用武汉联合产权产易所和技术成果交易系统,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构建高效率的成果转让市场平台;充分利用武汉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整合和扶持,构筑高水平的中试平台;充分利用武汉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建立和完善临床试验基地;借鉴泰州经验,努力在成果落地和申报等环节形成高效服务的通道,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成果资源流向武汉并就地转化。三是打造优势突出的制造业基地。借助研发和产业化优势,吸引国内外生物制造和服务企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面的集聚。同时,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扶持,形成更富成长性的企业群。积极引导宜昌、黄冈等产业扩展区的医药企业与武汉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形成研发和生产的分工,在支持研发机构向武汉集聚的同时,引导生产基地向宜昌、黄冈等扩展区的优势集群扩张,完善扩展区产业集群的配套环境,将武汉研发优势和宜昌黄冈等地的低成本优势紧密结合,形成更有效率的区域产业体系。四是打造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市场特别是流通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的市场交易平台,形成集信息中心、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为一体的市场服务体系,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是打造区域性创业投资及融资中心。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

契机,大力加强以创业投资为重点的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和渠道。国内已有的,我们都可以探索,国内还没有的,我们也要大胆试验。六是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七是打造环境一流的人才集聚地。要为人才特别是领军式高端人才的集聚提供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提升武汉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三)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议成立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定期就重要问题进行协调,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研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检查重大决策的执行,具体办事机构可设在省经委。二是适当加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难度大、产业化和企业创新主体薄弱的现实,建议由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新增3000~5000万,集中力量促成几个市场需求明显,成长潜力巨大的重点项目,使其尽快转化为企业和产业的高成长性。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提高导向资金使用实效。三是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在政府的引导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委托高素质的创投公司进行运作,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四是研究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召开高规格的生物医药产业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高起点谋划和下大力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文件,召开高规格的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新一轮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组负责人:李祠金 梁亚莉

调研组成员: 孙耕田 程正志 李柏林

王 琳 方亚飞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省经济委员会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省经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省及江苏、山东等11个城市7个开发区和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形成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时不我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现将报告予以刊发,供有关部门参考。

最近,省经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省及江苏、山东的11个城市7个开发区和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在认真总结分析省内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个生物技术的时代正快步向我们走来。进入新世纪,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显著加强,新技术新药品不断问世,有力地推动着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02年,全球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约为400亿美元,2003年即达到600亿美元。2007年已经达上千亿美元。生物技术作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已经转化为势头强劲的产业增长点。人们预测,在2025年到2030年期间,生物技术将取代信息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在发达国家继续领先的同时,新兴国家也在奋起直追,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上崛起之路。2007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增长25.45%,比上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也比整个高技术产业高出5个百分点,产值规模几乎比2004年翻了一番。

支撑这种快速扩张的是产业内在活力的显著提升。一是创新驱动下的高成长性,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批高成长的企业超常规地发展,是拉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扩张的主要力量。二是新兴区域和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发展的同时,中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中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31.74%,远远超出了东部地区23.42%和西部地区24.15%的增幅。三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大多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研发机构也加快了进入我国的步伐,研发外包更是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突出的成长点。“研发——制造——出口”的国际化产业链开始在中国初具雏形。四是我国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创新产业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使研发优势与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五是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资本加快向中国转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国内资本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在国家加快医改步伐和完善调控管理机制的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景气将持续向好。可以断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即将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

湖北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优势。人们考察美国的“生物谷”时发现,它们大多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研发的源头;它们往往具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优势,“生物谷”多与“硅谷”伴生。这两个客观条件在湖北特别是武汉都有着很好的基础。我省生物医药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环东湖地区已拥有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30多家,

“两院”院士11名,建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有些已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全省还有1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在1.84万名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8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8.6%,居全国第3位。东湖开发区又是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为生物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资源。加上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辐射力等综合条件,湖北武汉无疑是我国少数最具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综合优势的地区之一。

湖北生物医药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全省医药产业产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7%,增幅高出上年同期8.4个百分点,也高出全国5.42个百分点,显示出增长提速、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一是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企业群。现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270余家,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199家,拥有武汉健民等8家上市公司。经过改制重组和开放引进,宜都东阳光、人福科技、广济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黄冈迅达、龙翔等一批创业型中小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二是拥有一批优势产品。B族维生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红霉素等抗生素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芬太尼、福尔可定等麻醉药,以及氨基酸、酵母等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省的中药材资源位居全国第4位,在中药的开发与制造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产品。三是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合作不断深化。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与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生物医药产品批文118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2个,二类新药16个。2007年,医药工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43%,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0.93个百分点。当年实现新产品产值 17.6亿元,增长35.41%。四是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东湖开发区已被国家正式确立为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各项相关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宜昌、黄冈等地已形成一批富有生机的医药产业集群,其中5家被列入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五是一批大项目不断落地。印度GRANVLES公司、澳大利亚ANSELL保险公司、北京通用技术投资公司等纷纷进入我省生物医药行业,浙江海翔置业公司将投资30亿元,将蕲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为李时珍国际中药港。六是具有明显的市场流通优势。九州通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58亿元,位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第3位。

但是,我省面临的差距、压力和挑战同样十分突出。2002年,我省医药制造业在全国位居第8位,产值规模比四川、河南分别高出22亿元、46亿元。但从2003年开始,我省的产业规模就降到了全国第12位。2007年,四川、河南的产值规模已分别高于我省58亿元和148亿元。2007年与2002年相比。全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值规模扩大了1.66倍,而我省仅扩大0.86倍。显然,我省的发展步伐不仅大大落后于沿海发达省市,也明显落后于全国,甚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的有关省市。先进省市与我们渐行渐远,后来者却步步紧逼。河南、湖南、安徽三省2007年医药产业产值增幅分别比我省高出9.8、4和3个百分点;江西的产值规模2002年比我省少67.5亿元,到2007年仅少8.4亿元。

严峻的态势反映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一是成长性偏低。我省医药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仅7家,至今没有突破10亿元的企业。2007年全国医药总产值前100名企业中,我省没有一家。二是创新力度偏弱。大量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普遍偏低。三是融资渠道偏紧。这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主要瓶颈。四是机制体制不活。企业不活、创新不力、融资困难等种种制约背后都有一个机制问题。在政府管理层面上也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体制。这些使得我省的科技创新优势难以有效地与企业紧密融合,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

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催人奋起。看到优势,我们能树立信心;正视差距,更增添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湖北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时不我待。

二、经验与启示

考察省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厘清思路、强化措施提供了启示。

(一)企业成长性是根本

大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得快的地方,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一个成长性强的企业群。我省宜昌和黄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条件并不比大城市好。但近几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其主要支撑,就是企业的高成长性。如宜都东阳光医药工业园,2005年销售收入仅1.96亿元, 2007年就达到11.96亿元,利税也由0.27亿元迅速上升到2.18亿元。黄冈武穴市2007年医药产业产值实现了66.46%的高增长,不仅龙头企业广济药业增势强劲,而且一些中小企业也迅猛扩张。如龙翔药业,2002年创业时资本仅94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160万元,2004年为400万元,2008年将达到3个亿元。如此的高成长无疑是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好注解。

山东和江苏更是如此。江苏2002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38亿元,2007年就达到643亿元,增长1.7倍(按现价)。其中,引进的外资企业固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的支撑力量还是本土企业群。在全省生物医药企业50强中,90%以上都是本土企业。山东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加神速。2002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63.4亿,仅比湖北高40亿,位居全国第四位。2007年产值规模已达904亿元,增长了4.53倍(按现价),跃居全国第一,与湖北的规模差也迅速扩大到677亿。这种奇迹般的增长依然主要是本地企业,特别是大批中小企业快速扩张的杰作。我们考察的齐鲁制药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齐鲁制药是一个从200万元资产起家的中小企业,2003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2007年就达到27亿元,实现利润

5.8亿元;今年可稳达40亿元, 2009年将扩张至70亿元。据山东的同志说,象这样几年就翻个跟头的企业还有一批。目前,山东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有3个,过10亿元的有10个,大多是从中小企业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现实表明,高成长性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特征和基本路径。企业的成长性如何,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后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与先进省市的主要差距。尽管我省已开始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群体成长的步伐依然迟缓。一是原有的一些优势企业发展不快,不仅没有一家象江苏扬子江、山东齐鲁那样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企业,而且相当一些都出现了持续数年的疲软。二是本应最具成长活力的中小企业总体上讲数量偏少、活力不足。我省2002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为196家,到2007年只增加了74家。而江苏则从282家发展到927家,山东从212家发展到562家。如果说我省缺乏大的龙头企业,那么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不强正是根源。是否拥有一个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群,比是否拥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更为关键。三是创业活动还很不充分。企业数量的增减是创业活动是否活跃的直接反映。我省近几年来本土创业有了明显进步,但还很不够,特别是科技人才创业活动还很不充分,这正是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国内外经验一再证明,创业企业往往是高科技产业最有活力的成长性之源。

企业的高成长性首先取决于机制。适应生物医药产业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的特点,必须要有责权利更加充分,从而更加灵敏高效的运行机制。山东齐鲁制药在几年前与上市公司鲁抗集团还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自2003年彻底改制后,企业实现了几何式的高成长,关键在于改制后的产权结构和机制能以更充分的动力和压力激发企业家的能量和对创新的追求。几年来山东发展最快的也正是这样一批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相比之下,鲁抗集团近几年来陷入徘徊,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体制机制上有着更多的制肘。我省一些原本拥有优势的企业,近几年来发展不如人意,许多都有一个机制问题。而中小企业成长缓慢和群众创业的相对疲弱,更反映了机制创新的紧迫性。

(二)技术创新是关键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创新如同生命,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永远是主要动力。研发创新力度如何,已成为决定企业成长性的突出关键。我们在省内外的考察中强烈感受到,凡是成长迅速、效益突出的企业,几乎都在研发创新上有着高度的自觉。山东齐鲁药业、福瑞达集团、江苏泰州医药工业园等,都是真正以研发创新为动力,从而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典型。我省宜昌、黄冈的一批快速成长的医药企业,也在研发新产品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经验。即便是武穴迅达药业这样一个几百人的小厂,都将研发机构办到了上海。而那些忽视新产品研发的企业,不论它拥有什么样的优势,都难以与高成长性挂钩。

显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创新力度上。先进企业不仅创新意识强烈,而且大多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一是科研机构依托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产品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发,形成产品链式的产业扩张之路。如山东福瑞达集团,前身是济南市商业局下属的一个小型科研单位,正是依托自主研发的“玻璃质酸”提取工艺,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并在不断深入开发产业链下游产品的过程中持续放大着产业成长的能量,成为相关领域的龙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成功地实现了由一个科研机构变身发展为一个企业集团的跨越。二是企业瞄准新兴技术领域,直接购买国内外小试成功的科研成果,在自身基础上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产业化开发。如齐鲁制药、宜都东阳光等企业就是这样。虽然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这种方式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与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对接,也能发挥企业的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成功往往能赢得巨大的效益和竞争的主动权。三是企业依托自身的优势领域和产品,深入开发系列产品,不断拓展优势领域的产品群。同时一些企业也注意瞄准市场,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并越来越多地与国内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湖北宜昌、黄冈的医药企业多是这种类型。四是通过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先进研发技术和一流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如江苏泰州市着力打造“中国医药城”,走出了一条引进研发机构、注重研发配套、形成研发产业链、打造一流的研发中心的路子,从整体上提升了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五是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发展一批民营科研企业,专注于为企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南京2005年就已拥有100多家民营科研机构,不仅使科研资源更有效地进入市场化开发的轨道,也使生产企业有了更有效的研发和技术支持。

与江苏、山东相比,我省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创新上有着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步子还不大。一批有优势和潜力的研发成果转化依然迟缓。我们考察的省内一些拥有一批可转化科研成果的研发机构,大多面临着转化难的困惑。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科技人员如何更紧密地与企业结成研发创新共同体,还需要有更有效的机制和平台。为此,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形成真正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专注于研发转化的市场主体。一方面我省以应用开发为主的科研机构在建立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上还需要有更大的力度。象山东福瑞达集团那样从一个科研机构成功转型为科研型企业集团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另一方面,我省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发展民营化科研企业上尤其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国内外经验都证明,这种完全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生存基础的民营科技公司,往往是转化科技成果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就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跨国公司和国家科研高度发达的国家,大批中小型科研公司也是研发创新的一个重要源头。近几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向中小型专业科技公司外包研发业务的趋势不断强化,更加凸现出中小型专业科技公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日益强劲,对加快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起到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作为一个科技资源雄厚的大省,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

二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实力还有明显的欠缺。山东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企业不断创新基础上的,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使新产品源源不断,成为产业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鲁南制药公司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2%,近年来有8个新药产值过亿;齐鲁制药的研发投入比重达到5%,每年拿到十几个新药证书,研发能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新药成为企业几何式增长的主要支撑。山东全省的医药新产品新药研发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近五年来获得新药证书900个,其中一类新药23个,上报新药占全国的九分之一。相比之下,我省新产品开发明显不足,因而缺乏产业扩张的强劲增量。2006年,我省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仅为9.7%,其中武汉市仅为8.1%,甚至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1.2%的平均水平。在武汉市92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中,产生了新产品产值的仅有11家,其中产值规模前十位企业仅有2家,利润总额前十位企业只有一家。这种状况与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密切相关。就是研发做得比较好的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也多在2%以下。之所以如此,既有创新意识问题,也有实力不足的限制。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对研发创新重视不够,因而也缺乏突破资金、人才等各种制约的决心和办法。在激烈的竞争下,越不创新,就越难成长,越没有效益;而山东的企业则证明,越是下决心创新,就越能实现规模和效益的超常规扩张。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循环。

三是研发创新的环境还很不完善。湖北科研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真正按产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个高效的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和环境。就是在科技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一些公共平台的建设,以风险投资为主的融资体系的建设,包括孵化器、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在内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依然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在这一方面,江苏泰州市的大手笔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照。

(三)发展环境是保障

江苏泰州位于苏中地区,距南京和上海都是两个小时的车程。这里是江苏最大的医药制造基地,拥有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中的四个骨干企业,扬子江药业更是全国行业排名第一的龙头。尽管有着医药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但泰州的研发创新力量远远比不上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缺乏研发创新的完备体系。在江苏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李源潮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将泰州打造成全国最大、国际一流的医药城的目标。经过对国际国内产业园区

的反复考察和深入研究,泰州制定了高水平的发展规划,形成了明确的思路:着力于完善以研发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链条和环境,以研发机构的集聚带动产业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促进相关制造业的升级扩张,努力以医药研发、生产制造、商贸服务的一体化与集约化发展取胜。

泰州医药城规划分为南园和北园建设。南园即扬子江药业园,面积3平方公里,已建成

1.6平方公里;北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配套服务区五大功能区组成。其中,科研开发区率先启动,成为重中之重。

在泰州这样一个远离大城市科研中心的中等城市打造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集聚地谈何容易。泰州从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环境入手,突出研发龙头地位,积极借助国际著名研发机构、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力量,按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新药创制平台,以国内外研究机构为主体,建设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工艺放大实验室及相关配套设备。二是动物试验平台,按照美国FDA标准,建设模式动物中心、新药筛选中心、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理药代研究中心,建设狗、猴等稀缺资源的特色动物实验中心,以及纳米给药系统和影像中心。三是中试研究平台,主要由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组成。四是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各类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制定国内外认可的检验检测质量标准。五是生物技术平台,主要围绕生物芯片、基因筛选和干细胞等领域建立研发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泰州建设这样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走的是一条引进科研机构与搭建平台相结合的路子。他们以一流的园区环境,吸引了国际一流的研发龙头机构,带动了研发“产业链”上的相关机构群体性地入驻。这些机构本身的研发设施,也成为园区公共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加州大学的QB3,不仅是一个一流的研发机构,而且也是一个一流的研发实验的平台。这样,泰州将引进科研机构与建设公共平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促进的生动格局。一批国内外科研机构不断入驻,使公共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这又能吸引更多的科研单位,并形成良好的研发配套产业链。短短一年多时间,泰州医药园已引进了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和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一流大学的研发机构46家。生物芯片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利用细胞改构技术治疗乙肝、利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等一批研发项目已开始运行,江苏北科干细胞项目、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合同研究组织,也即承接研发外包的机构)产业基地、PTO(Pharmacy Trade Organization,医药商业联盟)总部基地等20多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还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落实。随着大批科研机构的入驻,约有2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先后进入园区工作,其中国际级领军型人才30多名。泰州正在向国际性研发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科研机构大批入驻的基础上,泰州医药城将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在五个优势领域加强集聚,形成五个中心:一是生物化学药物研发集聚中心。将与美国QB3、EPITOMICS公司等合作构建研发中试平台,以一批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的项目为基础,加快引进步伐,努力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化学药研发平台。二是CRO产业集聚中心。以现有的三个CRO研发外包企业为基础,牵头发起CRO产业联盟,努力建设国内最大的CRO产业基地。三是细胞治疗研发产业化集聚中心。在相关研发和治疗机构扎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集聚规模。四是医药成果落地申报集聚中心。借鉴美国加州模式,目前已有100多个成果成功落地,其中国际原创药6个、国家一类新药17个,34个药品取得了国家临床批件。2008年再争取100个成果落地申报;五是医药标准制定颁布集聚中心。目前已在一批优势领域着手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研发机构的集聚,大大提升了泰州医药城市的产业环境,使大批医药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已落户32家生产、服务企业,今年将引进80~100个产业化项目、40~60个科研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园区将着力打造五个制造基地:一是化合药新型制剂生产基地,引进30家以上国内外著名医药制造企业,形成百亿销售规模。二是疫苗生产基地,目前已有20个疫苗项目落户,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展产业链。三是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引进国际龙头企业,进一步打造符合国际标准、产业链完整、国内最大的制造基地。四是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生物芯片、生物诊断试剂盒等项目,发展配套器械。五是中成药提取制造基地,构筑园区独特的中成药优势。与研发和制造业的集聚相配套,医药城的商贸、会展、物流以及医疗康复中心等配套园区也都在加快建设之中。

为了给大批科研机构的研发和转化创造更加高效的环境,泰州医药城正着力构建五大服务体系: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政策咨询体系,整合海关、商检、工商、外汇、金融、税务等涉外部门的资源,为入驻机构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构筑“公平、稳定、透明、可预见”的综合商务环境。三是创业融资支撑体系,园区将与省里共建5亿元规模的创投基金,并积极申报首期规模10亿、目标规模100亿的产业投资基金,由联想牵头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正式注册。大力吸引GE投资、诺华投资、红杉资本、高盛投资、美林投资等一批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医药城。四是药品报批服务体系,建立报批“绿色通道”。五是资讯资源共享体系。高效的政府服务和风险投资体系将成为医药城崛起的有力支撑。

通过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环境,泰州在一个科研条件原本并不优越的地方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科研机构云集的国际性研发基地;凭借这种科研优势,泰州又进一步升级为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制造基地,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药城正在迅速崛起。我们在考察中深切感到,这一切,源于超常的眼光、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实干。

应当说,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泰州给我们树立了更高的标杆。我省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除了制造业规模外,所有客观条件都应当不输于甚至还优于泰州,但我们的规划目标、工作力度和建设进展与泰州相比却差得很多很多。在如何充分发挥湖北特别是武汉的优势,打造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上,我们显然还应迈出更大的步伐。

(四)政策支持是杠杆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美、欧、日等先进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这是我国在生物医药创新特别是产业化上落后于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相关政策力度上与先进省市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也是我省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我省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最近省政府出台的《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鄂政发33号),在一系列政策上都有很大突破,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普惠型的政策体系还不能完全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对研发创新有着极高的依赖性,而研发周期普遍长达十年左右、投入一般都在近亿元甚至数亿元以上。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有更富针对性的专项扶持措施。国际上的先进国家都纷纷出台了专项政策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不断加大专项投入。我国也在积极酝酿出台生物技术

产业的专项政策,上海等地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我省要使生物医药产业迎头赶上,必须在加强专项政策支持上有更大突破。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的支持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作用,这也是国内外普遍的一个抓手。我国沿海地区在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的投入大多在数亿以上,而我省仅为每年3000万元生物医药资金(2007年改为生物技术专项资金)。由于财力限制我省不能完全与沿海地区攀比,但是加大投入力度还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同时,提高投入使用效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的政府投入既少又分散,一方面多部门运作,另一方面支持的项目也往往多而散,难以在产业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形成突破。显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更加聚焦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关键环节,在资金的运作机制上有所改进。

2、加大以创业投资为重点的融资体系建设。在政府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市场化融资体系建设。上海、泰州在这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探索,他们在集聚国际性一流的科研机构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紧密跟踪生物医药创新的国际性知名风投机构闻风而至,形成了相互支持的互动格局。上海张江还专门出台了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由创投机构自愿出资,政府匹配相应资金,对风险投资的正常损失予以资助,以提高创投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政府投入与创业投资紧密结合,放大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一个新的探索。同时,张江还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易通”平台,推行“园区推荐、银行融资、第三方担保”的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3、研究制定更有效的优惠政策。目前国内已提出一些方案,如在税收上对企业研发投入按150%进行税前扣除,对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对生物企业生产的国家急需的防疫用生物制品实行零税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生物产业应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办生物企业自获利两年起,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等等。我们认为,国家确立这些优惠政策应是迟早的事。我省可考虑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其可行性,力争尽早创造更有优势的发展环境。

4、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职能,但部门间的协调却是个明显的弱点。在考察中一些企业反映,我省在政府财政支持的药品招标中,对本地企业的药品应当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采购政策,这在国内已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实施这一政策,则需要部门间的有效协调沟通。类似这样的问题还不少,迫切需要加大协调力度。

三、加快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量事实表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那些看起来资源条件并不完备的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却风生水起、发展神速。显然,事在人为,关键在于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应当有更强烈的紧迫感,有奋起直追的决心,有更大的工作力度。

(一)下大力培育高成长性的市场主体

一切条件和优势,都要最终转化为企业的高成长性,才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

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培育高成长性的企业应当成为作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根本环节和重中之重。一是要牢固树立“成长性”导向。在高科技产业中,当然要注重企业的规模优势,但更要以成长性论英雄,更加注重高成长性推动下的规模扩张。我们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进一步聚焦到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和企业上来,既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出高成长性的优势,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机制。因此,必须把搞活机制作为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群的一个关键举措。最近我省出台的鄂发[2008]11号和鄂政发[2008]33号文件,在创新机制上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特别要在进一步鼓励民营化、充分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在鼓励创业、充分激发各方面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性上加大力度。三是要把大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的研发服务体系,使企业与科研机构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制定更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力。我省至少应当集中财力,筛选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意义和产业化效果、具有高成长前景的项目,给予企业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如政府按比例匹配资金、引入创业投资等。同时,对企业申报新药应给予补助和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并在地方可能的范围内探索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在省里开展的创新企业试点工作中,应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

(二)打造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

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是我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大机遇和平台。武汉的条件从整体上讲比泰州好得多,应当认真借鉴泰州医药城的经验,瞄准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制定高水准的规划,建立强有力的工作专班,突出研发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研发、制造、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是打造国内一流的科研基地。要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和环境优势,将整合现有资源和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完善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公共技术平台,使武汉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推动本地科研机构转型、鼓励科技人员创业,使武汉成为国内重要的科研集聚地,努力在若干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研发产业链、价值链,尽快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发生产力,打造国内一流的CRO基地。二是打造高效率的产业化基地。紧紧围绕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要求,加强从成果转让到中试、临床试验和申报各个环节的扶持和服务。充分利用武汉联合产权产易所和技术成果交易系统,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构建高效率的成果转让市场平台;充分利用武汉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集中的优势,加强整合和扶持,构筑高水平的中试平台;充分利用武汉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建立和完善临床试验基地;借鉴泰州经验,努力在成果落地和申报等环节形成高效服务的通道,大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成果资源流向武汉并就地转化。三是打造优势突出的制造业基地。借助研发和产业化优势,吸引国内外生物制造和服务企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面的集聚。同时,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的扶持,形成更富成长性的企业群。积极引导宜昌、黄冈等产业扩展区的医药企业与武汉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形成研发和生产的分工,在支持研发机构向武汉集聚的同时,引导生产基地向宜昌、黄冈等扩展区的优势集群扩张,完善扩展区产业集群的配套环境,将武汉研发优势和宜昌黄冈等地的低成本优势紧密结合,形成更有效率的区域产业体系。四是打造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市场特别是流通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的市场交易平台,形成集信息中心、会展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为一体的市场服务体系,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是打造区域性创业投资及融资中心。充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

契机,大力加强以创业投资为重点的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和渠道。国内已有的,我们都可以探索,国内还没有的,我们也要大胆试验。六是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七是打造环境一流的人才集聚地。要为人才特别是领军式高端人才的集聚提供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提升武汉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三)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议成立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定期就重要问题进行协调,整合现有政策资源,研究制定重大规划和政策措施,检查重大决策的执行,具体办事机构可设在省经委。二是适当加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难度大、产业化和企业创新主体薄弱的现实,建议由省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新增3000~5000万,集中力量促成几个市场需求明显,成长潜力巨大的重点项目,使其尽快转化为企业和产业的高成长性。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提高导向资金使用实效。三是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创业投资基金。在政府的引导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委托高素质的创投公司进行运作,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四是研究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召开高规格的生物医药产业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高起点谋划和下大力推进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文件,召开高规格的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新一轮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组负责人:李祠金 梁亚莉

调研组成员: 孙耕田 程正志 李柏林

王 琳 方亚飞


相关内容

  •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
  • 甘肃省科技厅关于组织2011年度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 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市(州)科技局,有关单位: 为做好2011年度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原则 (一)突出重点原则.2011年是落实全省"十二五" ...

  • 广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xx年〕15号)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我省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201 ...

  • [调研文章评选]贵州省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 本报告分析了我省县域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发展理念滞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缺乏产业创新要素支撑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集聚发展要素.强化指导帮助.强化政策支持顺管理体制等政策建议. 贵州省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战 ...

  • 战略型新兴产业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全球面临着新一轮产业及结构调整,谁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经济发展的话语权.而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立足当前度过 ...

  •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 浙科协发„2010‟9号 关于申报2010年浙江省科协 软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各有关省级学会,有关单位,有关专家: 2010年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公开征集工作已经结束,征集到各类软课题研究项目130余项.经有关专 ...

  • 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

  • 山西省115规划
  • 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加快推进山西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 ...

  •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 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8-11-07 14:38:33]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加快生 ...

  • 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 赴广东.福建考察报告 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第四考察组于11月9日至14日,赴广东.福建两省学习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福建自贸试验区,及广州风信子南沙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有限公司等,分别与两省相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过程中,两省在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