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试论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2013年03月28日 10:09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作者:冯守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72

摘要:近年来,由旅游业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旅游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环境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希望以此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现状,对策

当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文化也获得了大幅度发展并已演化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系列严重的生态事件使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像黄河每年长时段的断流、大江大河引发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肆虐、SARS的出现、禽流感和H1N1甲型流感的流行以及接连出现的“癌症村”等等,引起人们对生态破坏的恐惧和对公共环境卫生的忧虑。我国学者对环境文化的研究时间较短,环境文化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欧美国家。当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环境文化建设上,而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很少。

一、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

环境文化,简而言之就是指环境保护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演进的潮流,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反思。目前,国内关于环境文化概念的阐释和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多。潘岳(2004)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即是环境文化。曲以斌(2000)认为,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是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张国玲(2000)认为,环境文化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陈莉、庄关然和刘言松(2006)认为,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

综上所述,环境文化是当代人们环境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深谋远虑,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经过学术界的不断努力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文化理念已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领域。环境文化是在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兴起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是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和全球长治久安的重要文化形式。因此,环境文化应该得到重视和弘扬。众所周知,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欲满足而向它进行无休止的索取、摧残和破坏,它将会向人类进行报复,世界末日将会真正来临,人类将无家可归甚至是走向灭亡。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无法满足人类深不见底的贪欲,因此我们要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过去我们认为凭借科技的无限发展,人类可以不断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自然。正是这种环境观念导致人类陷入了现有的环境困境而不能自拔。因此,构建环境文化、发展环境文化,通过环境文化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人仍被所谓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无污染产业”等理论所蒙蔽。其实,旅游业并非是对环境没有破坏的产业。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随处可见,盲目开发建设、景区超负荷运转、旅游企业的无德行为以及旅游者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行为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大量的资源破坏。以泰山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南天门索道以来,泰山的旅游人数逐年攀升,从当初每年30万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0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十分可观。可是,当年修建南天门索道站时,著名的月观峰峰面被炸掉了1/3,破坏地形和植被多达1.9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景区由于每年接待大量的旅游团队,环境不堪重负,水体污染严重。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景区每年在旅游旺季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再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主打“草原风光”的旅游品牌,不遗余力地发展草原旅游,导致草原退化严重,很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挑战。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入草原,“旅游垃圾”随处可见。目前,“旅游垃圾”已成为草原第三大污染源,仅次于矿山和石油开发对草原造成的污染。此外,大量游客、机动车辆涌入草原所带来的踩踏、碾压破坏也很严重,直接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赵全科、陈兴国,2002)。

造成这种环境和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也由于旅游企业惟利是图、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和超负荷运转,更由于旅游者环保意识薄弱。但是,真正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当属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缺失,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状况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旅游企业的领导及员工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文化,少数企业声称已有这方面的建设,但仅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关于环保的规定,而且仅仅是作为摆设,得不到重视和落实。部分企业不但没有环境文化建设,而且认为旅游业属于无污染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个别企业虽然感觉到环境变化了,也认可旅游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致力于环境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但在实际经营中,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宣传手段,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到经营收益、会加大经营成本,因此便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由于大多数旅游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文化建设缺失,导致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政府及有关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对环境予以科学、有力的治理。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为了增强旅游企业及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旅游界应大力提倡环境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企业重视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

(一)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和引导

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参与和引导是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将为旅游企业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施加了应有的压力。

1.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坚持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

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旅游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首先,要强化法律学习,加快法制建设。政府要严格要求旅游企业学习并遵守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是《宪法》对环保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定,为我国的环保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宪法依据。二是《环境保护法》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单行的环保法律,它作为我国环保的基本法,对建立健全环保法律体系、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等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三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单项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四是国务院制定的与环保相关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或与其他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及规章使得我国对环境的保护大到各类产业,小到企业、个人都有了针对性的规定和约束,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保护我国环境,使其免受破坏。五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等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保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能覆盖的领域做进一步的弥补,不至于出现环保法律的真空地带。

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无论是新法律还是正在修订的法律都吸纳了环境文化的基本理念。政府部门要严格依据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进行执法监督,促使其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环境文化理念,不断推进本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争取制定全面的专门针对旅游污染、旅游垃圾等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责令各旅游企业制定内部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对自身经营行为进行自律,政府部门适时加以检查和考核。再次,有关部门在对旅游企业年终考核时,要将环保情况、对环保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环境文化的建设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以此提高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中,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税收、环境立法、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考核等多种手段,使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总之,政府要通过制定法规、加强监管、合理引导、科学考核、加大投入等方式,多管齐下,促进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二)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环境文化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承担的责任。旅游企业应该努力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致力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旅游企业都应该意识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竭泽而渔、不计后果的行为是愚蠢的。随着全球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境文化的塑造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蒋洪强、曹东,2004)。时代需要旅游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创造环境文化,这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也是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旅游企业要履行环境责任,从自身的发展前景出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三)发挥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

旅游行业组织要从整个行业发展前景出发,认真为旅游企业服务,协助它们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环境文化建设。

1.组织所有成员订立有关环保的行规行约,要求各成员统一认识,明确环保的重要意义。

2.在编辑、组织发行行业协会会刊过程中,要融入环境文化内容,各成员通过订阅会刊,从中获取环境文化的基本知识,提升环保意识,重视环境文化建设。

3.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环境文化建设的会议、论坛、研讨、交流和考察等活动,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共识,促进各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4.加强行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深化环境文化建设理念,使企业在工作中践行环保理念,构建企业环境文化。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主要是由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自身来组织承担。由于旅游从业者人数众多,培训工作量巨大,可以采取先对企业领导及主要骨干成员的培训和学习,然后“以点带面”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辐射”,从而提高所有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学习环保法律,使他们共同参与到环境文化建设中来。

(五)社区参与

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社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收入,改善了居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对于环境来说,一方面使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如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等;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社区水质下降,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增加,交通拥堵,还带来了大量的旅游垃圾,导致环境破坏。因此,社区要关注环境,参与环保工作,参与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有关部门要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从社区可持续发展、居民长远利益出发,制止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短视行为。社区居民要发挥主人翁作用,倡导和弘扬环境文化,营造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将建设环境文化的共识转化为大家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旅游者进行环保宣传,对旅游企业实施监督引导,促进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冯守宇,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会展管理、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管理世界,2004,(1):2-8.

[2]曲以斌.浅谈中国环境文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0,(4):6-7.

[3]张国玲.环境文化视野下的发展[J].管理与财,2000,(12):20-23.

[4]陈莉,庄关然,刘言松.浅谈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232-233.

[5]赵全科,陈兴国.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及治理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9):45-46.

[6]蒋洪强,曹东.论环境文化与企业新文化构建[J].中国环境管理,2004,(4):4-5.

试论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2013年03月28日 10:09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作者:冯守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72

摘要:近年来,由旅游业发展而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旅游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环境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希望以此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环境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现状,对策

当今,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环境文化也获得了大幅度发展并已演化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系列严重的生态事件使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像黄河每年长时段的断流、大江大河引发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的肆虐、SARS的出现、禽流感和H1N1甲型流感的流行以及接连出现的“癌症村”等等,引起人们对生态破坏的恐惧和对公共环境卫生的忧虑。我国学者对环境文化的研究时间较短,环境文化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欧美国家。当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环境文化建设上,而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研究很少。

一、环境文化的概念内涵

环境文化,简而言之就是指环境保护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演进的潮流,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反思。目前,国内关于环境文化概念的阐释和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多。潘岳(2004)认为,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即是环境文化。曲以斌(2000)认为,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是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张国玲(2000)认为,环境文化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物。陈莉、庄关然和刘言松(2006)认为,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

综上所述,环境文化是当代人们环境观念的深刻变革,是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深谋远虑,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经过学术界的不断努力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文化理念已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领域。环境文化是在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兴起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是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和全球长治久安的重要文化形式。因此,环境文化应该得到重视和弘扬。众所周知,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物欲满足而向它进行无休止的索取、摧残和破坏,它将会向人类进行报复,世界末日将会真正来临,人类将无家可归甚至是走向灭亡。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无法满足人类深不见底的贪欲,因此我们要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过去我们认为凭借科技的无限发展,人类可以不断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改变自然。正是这种环境观念导致人类陷入了现有的环境困境而不能自拔。因此,构建环境文化、发展环境文化,通过环境文化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人仍被所谓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无污染产业”等理论所蒙蔽。其实,旅游业并非是对环境没有破坏的产业。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随处可见,盲目开发建设、景区超负荷运转、旅游企业的无德行为以及旅游者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行为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大量的资源破坏。以泰山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南天门索道以来,泰山的旅游人数逐年攀升,从当初每年30万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的40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十分可观。可是,当年修建南天门索道站时,著名的月观峰峰面被炸掉了1/3,破坏地形和植被多达1.9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景区由于每年接待大量的旅游团队,环境不堪重负,水体污染严重。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景区每年在旅游旺季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再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主打“草原风光”的旅游品牌,不遗余力地发展草原旅游,导致草原退化严重,很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挑战。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入草原,“旅游垃圾”随处可见。目前,“旅游垃圾”已成为草原第三大污染源,仅次于矿山和石油开发对草原造成的污染。此外,大量游客、机动车辆涌入草原所带来的踩踏、碾压破坏也很严重,直接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赵全科、陈兴国,2002)。

造成这种环境和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也由于旅游企业惟利是图、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和超负荷运转,更由于旅游者环保意识薄弱。但是,真正归纳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当属旅游企业环境文化缺失,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状况令人堪忧。绝大多数旅游企业的领导及员工不知道什么叫环境文化,少数企业声称已有这方面的建设,但仅是一些零敲碎打的关于环保的规定,而且仅仅是作为摆设,得不到重视和落实。部分企业不但没有环境文化建设,而且认为旅游业属于无污染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个别企业虽然感觉到环境变化了,也认可旅游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致力于环境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但在实际经营中,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宣传手段,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到经营收益、会加大经营成本,因此便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由于大多数旅游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文化建设缺失,导致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政府及有关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要旗帜鲜明,大刀阔斧地对环境予以科学、有力的治理。同时,要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为了增强旅游企业及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旅游界应大力提倡环境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企业重视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

(一)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和引导

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对于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参与和引导是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将为旅游企业进行环境文化建设施加了应有的压力。

1.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坚持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

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旅游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中。首先,要强化法律学习,加快法制建设。政府要严格要求旅游企业学习并遵守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是《宪法》对环保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定,为我国的环保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宪法依据。二是《环境保护法》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单行的环保法律,它作为我国环保的基本法,对建立健全环保法律体系、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等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三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单项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四是国务院制定的与环保相关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或与其他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及规章使得我国对环境的保护大到各类产业,小到企业、个人都有了针对性的规定和约束,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保护我国环境,使其免受破坏。五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等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保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能覆盖的领域做进一步的弥补,不至于出现环保法律的真空地带。

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无论是新法律还是正在修订的法律都吸纳了环境文化的基本理念。政府部门要严格依据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进行执法监督,促使其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体会和学习其中的环境文化理念,不断推进本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争取制定全面的专门针对旅游污染、旅游垃圾等环境破坏的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责令各旅游企业制定内部有关环保的规章制度,对自身经营行为进行自律,政府部门适时加以检查和考核。再次,有关部门在对旅游企业年终考核时,要将环保情况、对环保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环境文化的建设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以此提高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中,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税收、环境立法、环境审计、环境影响评价考核等多种手段,使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总之,政府要通过制定法规、加强监管、合理引导、科学考核、加大投入等方式,多管齐下,促进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二)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环境文化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承担的责任。旅游企业应该努力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致力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旅游企业都应该意识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竭泽而渔、不计后果的行为是愚蠢的。随着全球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境文化的塑造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蒋洪强、曹东,2004)。时代需要旅游企业明确自身的环境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创造环境文化,这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也是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旅游企业要履行环境责任,从自身的发展前景出发,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三)发挥旅游行业组织的作用

旅游行业组织要从整个行业发展前景出发,认真为旅游企业服务,协助它们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环境文化建设。

1.组织所有成员订立有关环保的行规行约,要求各成员统一认识,明确环保的重要意义。

2.在编辑、组织发行行业协会会刊过程中,要融入环境文化内容,各成员通过订阅会刊,从中获取环境文化的基本知识,提升环保意识,重视环境文化建设。

3.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环境文化建设的会议、论坛、研讨、交流和考察等活动,加强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共识,促进各旅游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4.加强行业内部的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深化环境文化建设理念,使企业在工作中践行环保理念,构建企业环境文化。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主要是由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自身来组织承担。由于旅游从业者人数众多,培训工作量巨大,可以采取先对企业领导及主要骨干成员的培训和学习,然后“以点带面”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辐射”,从而提高所有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学习环保法律,使他们共同参与到环境文化建设中来。

(五)社区参与

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社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为社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收入,改善了居民生活,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对于环境来说,一方面使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如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等;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社区水质下降,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增加,交通拥堵,还带来了大量的旅游垃圾,导致环境破坏。因此,社区要关注环境,参与环保工作,参与企业环境文化建设。有关部门要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旅游经营、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从社区可持续发展、居民长远利益出发,制止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短视行为。社区居民要发挥主人翁作用,倡导和弘扬环境文化,营造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将建设环境文化的共识转化为大家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旅游者进行环保宣传,对旅游企业实施监督引导,促进旅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冯守宇,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会展管理、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J].管理世界,2004,(1):2-8.

[2]曲以斌.浅谈中国环境文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0,(4):6-7.

[3]张国玲.环境文化视野下的发展[J].管理与财,2000,(12):20-23.

[4]陈莉,庄关然,刘言松.浅谈我国造纸企业环境文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232-233.

[5]赵全科,陈兴国.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及治理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9):45-46.

[6]蒋洪强,曹东.论环境文化与企业新文化构建[J].中国环境管理,2004,(4):4-5.


相关内容

  •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二章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述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旅游微观环境:与旅游企业关系密切,能够影响其服务顾客的能力的各种因素,旅游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 ...

  •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列举了中国旅游业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从管理.政策.宣传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 生态旅游 旅游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 ...

  • 对发展旅游文化的管理与建议
  • 对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发展回顾: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中,我选修了向东老师的<旅游文化与管理>这门课程.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 ...

  •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
  •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标准日趋规范.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质量进步明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整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产业科学 ...

  • 企业文化理论及其对旅游的影响
  • 摘 企业文化理论所呈现出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企业的文化竞争,在经济转 要 型过程中,我国企业要适应地区性和全球性经济竞争,必须要实现企业文化在跨地区.跨文化管理中的有效转变和适应,从而产生了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的需要.而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企 ...

  • 桂西北地区观光旅游与体育结合发展的思考
  • 地方经济 桂西北地区观光旅游与体育结合发展的思考 雷 君 胡英清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桂西北地貌险峻,湖光山色秀丽,民族文化风情淳朴浓郁,如何把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类型与体育活动.赛事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当地旅游的多样性,开拓新的旅游市场. 关键词:观光旅游 ...

  • 1可持续发展研究.pdf
  • ●旅游经济 <经济师>2013 年第 1 期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 以兼顾旅游者利益和乡村居民利益为 出发点,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 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 活动,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 村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文章 在 ...

  •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
  • 作者:唐留雄 财贸经济 2007年03期 中国旅游产业经过改革放发近30年的发展,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但同时旅游产业面临从初期的国家主导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型.面对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 ...

  •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渝办发[2011]306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旅游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