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通信技术及应用

题目:核地球物理新技术之中微子通

信技术与应用展望

引言 ..................................................... 4

第一章 中微子的发现及特点 ................................ 5

1.1 中微子的发现 ...................................... 5

1.2 宇宙的信使 ........................................ 7

1.3 中微子种类 ....................................... 10

第二章 中微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 11

2.1 现行光通信的局限性 ............................... 11

2.1.1 光纤通信的局限性 ............................ 11

2.1.2 无线光通信的局限性 ......................... 11

2.2 中微子通信技术概况 ............................... 12

2.2.1 中微子通信简介 .............................. 12

2.2.2 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 14

2.2.3 中微子通信分类 .............................. 15

2.3 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 ............................. 17

第三章 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 19

3.2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原理框图 ................... 19

3.3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实际实现实例 ..................... 20

第四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22

4.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 ... 22

4.1.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调制/解调技术23

4.1.2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接收 .......... 24

第五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优越性 ........................... 24

5.1 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 ..................... 25

5.2 有足够强的穿透能力 ............................... 26

5.3 抗干扰性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 ......... 26

5.4 安全可靠,有良好的传输保密性能 ................... 27

5.5 有极高的有效性,可全天候工作 ..................... 28

5.6 特别适于宇宙空间的通信 ........................... 28

第六章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外的应用 ............... 29

6.1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之外的应用 ............... 29

6.2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的应用 ................. 31

6.2.1 各类陆地中微子通信网络 ...................... 31

6.2.2 在上空、水下和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 31

参考文献 ................................................ 32

引言

前地矿部部长李四光说:“中国地质学的创始人,不是别人, 而是章鸿钊先生。”1987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章鸿钊先生“六六自述”中指出:“世固不乏先进者,早欲利用物理学以解决地质学上诸问题矣”。经典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磁学、 电学、振动与波等理论,都已形成了重力、磁法、 电法、地震等勘探方法,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举世公认的。当今,近代物理学中核物理理论、仪器、方法技术等,已形成了放射性方法或称核地球物理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出版了“ 核法勘探”教材;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出版了“核地球物理原理”教材;英国出版了国际性学术杂志“核地球物理”。核地球物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空间上来讲,已用于星际、航空、地面、 坑道、钻孔、 水底与海底。从矿产资源来讲,已用于放射性矿产 的铀矿、非放射性矿产的金、银、铜、铅、锌、 铁、镍、锰、银、钥、 锡、锑、汞、钨、钒、钦、钡、铬、磷、钾、石油与天然气, 以及稀有、稀土金属、金刚石等。还用于水文、工程、 工业、农业、医学和环境科学。从物理“相”的角度来讲,已对气相(如氧气)、液相(如水)、固相(如微观基本粒子、纳米级微粒、矿物岩石)等进行研究。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核地球物理勘查 技术的概况。这些方法有:中微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应用核技术探测纳米级微粒和气体;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应用核技术原位测品位并计算

线储量(包括X射线荧光辐射取样;中子活化辐射取样和伽玛射线辐射取样);地面伽玛能谱测量;X射线荧光井; 水底和海底天然放射性方法测量;水底和海底中子活化方法量;水下X射线荧光测量;核磁共振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核技术; 反射宇宙中子法;以及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核技术等。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中的中微子在地学中的应用之中微子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系统介绍了中微子的特点及通信原理技术。

第一章 中微子的发现及特点

1.1 中微子的发现

在 2 0 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 原子物理学家在揭示宇宙的组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相信:所有原子都是由两种带电粒子组成的,这两种粒子就是位于原子核的质子和环绕质子运动的电子。但奇怪的是,有些原子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它们会解体,即通常所说的衰变。因此,放射性衰变成为当时物理学中最大的一个奥秘。原子核衰变时会 释放能量,其方式通常是射出一个电子。问题就出在射出的电子的能量上面—电子的能量小于原子核衰变所放出的能量。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律:能量守恒。如果原子核衰变时只是放出电子,那么原子核所失去的能量就应该全部被电子所吸收,但是电子携带的能量看起来没有它按理说应该携带的那么

多。换句话说,原子核衰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消失”了。在鲍里看来,能量绝不可能消失,一定是有第三种粒子参与了放射性衰变。 鲍里把它叫做“ 中微子”。这是一种从未有人见过、甚至从未有人知道的粒子,但正是它带走 了那一部分“消失”的能量。 鲍里认为,这种粒子极其渺小,并且行踪诡异,难怪一直没有人探察到它的存在。不过,在宣布自己这个带有很大推测性的“重大发现”之前,鲍里可谓犹豫再三。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了维护,但是就连鲍里自己也担心,恐怕永远都无法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因为中微子同组成原子的其他粒子不同中微子不带电,并且能径直穿透所有固体物质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与其他粒子相比,中微子的确是一种诡异的“小鬼”。 鲍里等人当时断言说,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见到中微子。也许正是受这一断言的影响,此后数十年中无人敢于尝试寻找中微子。

直到 原子弹问世之后, 情况才豁然开朗,事实上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正是来自于一系列放射性衰变反应。假如鲍里的理论没错,那么在原子弹爆炸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或者说就会产生密集的中微子脉冲。20世纪5O年代,美国核武器研究成员之一,年轻的物理学家弗雷德·雷恩,尽管他的工作是研制核武器,但他的真正兴趣却在于解决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当时,雷恩突然想到,借助于原子武器的研制,也许就能找到令人难以捉摸的中微子。雷恩还想到,如果核弹爆炸时的连锁反 应能产生大量中微子,那么核反应堆中的连锁反应也应该能产生大量中微子,由此,就有可能捕捉到中微子。于是,一个寻找中微子的计划产生了,雷恩及其同事把它称作

“小鬼计划”。终于在,1956年6月14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表明中微子存在的一种明显的能量双脉冲信号,雷恩及其同事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中微子! 他们还给鲍里发去电报,告诉他这一喜讯得知消息后,鲍里欣喜若狂。从1930年鲍里提出中微子存在的理论,到1956年雷恩等人检测到中微子,整整耗费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寻找中微子是多么的艰难。

1.2 宇宙的信使

中微子也与质子、电子一样,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只不过它的质量很轻,连电子的万分之一都抵不上,而且呈现中性。它与其他粒子之间只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力,而不存在电磁力的作用。中微子还具有其他基本粒子所不具备的那股“钻”劲。它可以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入地下,连硕大的地球也不在话下,可以把地球穿个透。由于中微子与其他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弱,因而它在行进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也甚微。如果设想让它沿地球直径穿越地球,其能量损耗只有一百亿分之一。此外,它还能潜身海底,遨游太空,出入于厚硕无比的金属墙,真是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

中微子的上述特性被揭示后,立即引起了通信专家们的注意。他们认为,利用中微子进行通信比利用电磁波更加优越。因为,在高山、海洋的阻拦面前,电磁波便会显得软弱无力,而中微子毫不在乎。目前,尚存在一些因受自然条件影响,无线电不能光顾的地区。这些听

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节目的地区,通称为“盲区”。中微子通信的实用化,将会给这些地区带来福音。中微子通信是利用中微子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它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理想信息载体。早在1956年,欧美学者通过复杂的核反应实验,证明中微子确实存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中微子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美科学家将中微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发送至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端接收装置中,结果成功地感测到了穿山涉水而来的中微子信号。8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进行了中微子通信的试验,获得了成功。1984年美国一海军基地的一艘核潜艇做水下环球潜行时,正是采用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科学家分别进行的海下、地下种种试验,使中微子通信初显端倪。

中微子束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因而保密性能好。在战时,当所有有线通信都受到破坏,无线通信又遭受强烈干扰的情况下,中微子通信将由于稳定、可靠而突显战略优势。它特别适用于海军基地对核潜艇的通信指挥。利用中微子能够穿透地球的本领,将为南北半球之间的通信找到一条捷径;它还可以作为人类的信使,遨游太空,与宇宙飞船或别的星球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微子通信轻而易举地与设在山洞或水下的指挥所建立联系。除此之外,地质学家还设想用中微子波束给地球拍照,以揭开地球的面纱,让地下宝藏一览无遗。

中微子通信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如果采用中微子束通信,则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还能正常工作;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波束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中微子通信除用于全球人类通信外,还可以穿透月球,与月球背面的空间站联系,或者作为“特殊信使”,遨游太空,与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直接联系,为人类征服宇宙服务。科学家还设想发射中微子讯号让它在太空中穿行,去寻找外星人。

其中可能的应用之一就是中微子通讯。由于地球是球面,加上表面建筑物、地形的遮挡,电磁波长距离传送要通过通讯卫星和地面站。而中微子可以直透地球,它在穿过地球时损耗很小,用高能加速器产生10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穿过地球时只衰减千分之一,因此从南美洲可以使用中微子束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就可以使其包含有用信息,在地球上任意两点进行通讯联系,无需昂贵而复杂的卫星或微波站。

将中微子应用于通信,也像其他通信方式一样,是将中微子作为信息的载体。我们所要传送的语音、图像、数据等一类信息,都要通过一种叫“调制”的技术将它们“驮载”在中微子束上,藉中微子那种所向无阻的威力,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然后再用一种叫“解调”的技术,把信息从中微子束中分离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从这点上讲,似乎中微子通信在原理上与其他通信方式没有两样。但要让中微子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仍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

如何用较简便的方法获得一些能量极高而又有足够束流强度的中微子束,以及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控测等,都是难题。

1.3 中微子种类

转眼,时间到了20世 纪70年代中期。这时,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问世了。这一简单的理论模型集纳了迄今为止粒子物理学家的所有重大发现,被誉为“宇宙的完整配方”。按照标准模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由 1 2 种基本粒子组成,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中微子不是一种而是三种:电子中微子、渺子 (μ子)中微子和陶子(τ子)中微子。太阳只产生一种中微子,即电子中微子,而能够探察的也只是这种中微子。

每一种中微子都会释放对应的粒子——电子中微子释放电子,μ中微子释放μ子,同理,τ(希腊字母“陶”)中微子释放τ子。它们的发光模式会泄露天机,让科学家辨别出中微子的“味”,可信度达到25%。

电子中微子: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会照亮一个接近球形的区域。

μ中微子:μ子不像电子那样擅长相互作用,它会在冰中穿行至少1千米,产生一个光锥。

τ中微子:τ子会迅速衰变,它的出现和消失会产生两个光球,被称为“双爆”。

第二章 中微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2.1 现行光通信的局限性

在现行光通信发展中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使之成为发展的障碍。这里仅扼要地介绍其主要表现的局限性。

2.1.1 光纤通信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光纤通信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其光纤的传输损耗和传输带宽严重地限制了传光性能。损耗较低的区域,最初仅有0.85μm、1.31μm和1.55μm三个波长窗口,而无水光纤的出现打通了窗口,形成了800nm~1600nm传输损耗较低的区域。但是,必须明确其仍然不能传输各波长的自然光,并且传输的光信号功率仅在毫瓦量级。另外,由于受激喇曼散射效应、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和四光子混合效应等的影响,造成光纤的非线性严重限制了传输带宽。未来的纳米光纤通信采用的传输介质是纳米光纤,其传输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传输带宽可以扩展到整个光波段。

2.1.2 无线光通信的局限性

现行光通信仍然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尤其是无线光通信,其最大缺点(要害)是不能通过不透光的任何物体。光通信都是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通信手段,由于光的固有特性就是其传播的光路不能被阻挡,即目前光信息载体只能在真空、大气、光纤纤芯或其他透光的物

质内传播。高山、河流和一切不能透光亮物体都会造成光通信的中断。由于上述严重缺点,使得诸如中美之间的此类光通信只能通过绕道半个地球的海底光缆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地纳米光纤实现了整个光波段的传输,而使用蓝绿光也可使光信息载体穿过海水,实现深海潜艇与空中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

为了克服上述难题,可加速光绕射技术的研究,使得光载体有绕过不透光物体的能力。克服上述难题的另一种方法便是采用中微子通信技术。下面扼要介绍可克服上述严重缺点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通信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微子通信。

2.2 中微子通信技术概况

在这一部分将扼要的介绍一下中微子通信(NC,Neutrino Communications)和其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2.2.1 中微子通信简介

中微子通信是利用中微子束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地球是球面,加上表面建筑物、地形等的遮挡,因此,在地球范围内的所有无线电通信,包括电子学通信和光子学通信,都要通过各类中继设备,如通信卫星和地面站等来转发延长传输距离。但是,采用中微子通信其传输距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其通信的传输距离可达到足够远。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但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探测中微子,把信息有效地调制给中微子和解调出来,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由于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其可以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可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理想信息载体。例如,中微子通信使用的中微子束可从南美洲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在这里是运用要求传输的信息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使其包含有用信息。由于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因此,采用中微子通信对人无任何伤害。 中微子通信被认为在21世纪里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通信领域。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但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探测中微子,怎么样把信息有效地调制给中微子束中和怎么样将其解调出来,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就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中微子通信试验,试验的距离是6.4km。而后,又在伊利诺斯州和华盛倾之间进行长达2700km的地下通信试验。1984年,美国一海军基地的一艘核潜艇作水下环球潜行时,正是采用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在1986年美国还与苏联合作进行了中微子穿透地球的实验。中微子通信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如果采用中微子通信,则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也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束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就开始通过“窃听”星系无线电波来寻找外星文明。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人截获来自外

星文明的通信信号。因此,较多人都认为,外星人早就抛弃了电磁波通信方式,而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中微子通信”进行联络。他们 用来通信的中微子拥有比恒星释放出的中微子具有更高的能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通信才能完全避开星际空间复杂环境的一切干扰。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奇妙粒子,它的质量超轻,具有超强的穿透性能,可以穿透数千米厚的铅板,甚至整个地球和太阳。而人类通信使用的电磁波很容易被星际气体和尘埃所阻止和分散,尤其是在靠近星系中心的位置,星际气体和尘埃的浓度更为厚密。也就是说,在星系中心位置使用电磁波通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环境对中微子通信来说几乎就是“透明的”。

对于未来的中微子通信来说,只需要中微子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发射中微子束包含的信息,经接收装置解读,就能实现信息交流。把所有的信息,如视音频信号、数据信号等,加载到中微子束上面,即可实现任意距离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无论通信两点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也无需任何中继站或借助卫星转送。中微子通信具有微波和光通信的高容量、直线性和保密性等特性,可双向传输多路电视和音频信号,如与发送和接收的计算机进行并网,还可进行遥控、遥测。可以预见,神奇的中微子通信,必将在21世纪人类通信领域中大放异彩!

2.2.2 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中微子通信,这是利用中微子束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中微

子通信是将中微子束应用于通信,其也像他通信方式一样,在这里是将中微子束作为信息载体的。我们所要传送的语音、图像、数据等一类信息,都要通过一种称为“调制”的技术将其“载入”中微子束上,凭借中微子束的那种所向无阻的威力,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后再用一种称为“解调”的技术,把信息从中微子束中分离出来,还原其信息本来面目。从这点上讲,似乎中微子通信在原理上与其他通信方式没有两样。但是,虽然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而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接收中微子束信息载体,把信息有效地调制和解调出来,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若让中微子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仍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用较简便的方法获得一些能量极高而又有足够束流强度的中微子束?如何对其中微子通信束进行有效地控测?如何运用较简便的方法,将其接收到的中微子通信的中微子束中所载的信息解调出来?这些都是极为困难的议题。

许多先进国家已开创了中微子通信的研究实验通信系统,这其中一个难题是系统造价昂贵得难以接受。

2.2.3 中微子通信分类

对于中微子通信的分类也可按通信采用的传输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在形式、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的分布环境位置等进行分类。

1.从通信网络采用的分布位置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配置地理位置考虑可把中微子通信网络分为包括在绕地球

的大气层之内的地球范围之内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在大气层之外人造卫星之间及人造卫星与地面之间的NC网络,进入月球、进入火星等乃至整个太阳系,甚至于离开太阳系进入广阔的宇宙空间的NC网络等三大部分。将前两部分通称为“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而将后者称为“深空”NC网络。

随着中微子通信网络在地球范围内正在迅猛发展,形成所谓的“近空通信网络体系”,而另一方面中微子通信网络也将在卫星之间的深空通信中大展宏图,形成所谓的“深空通信网络”,甚至于人们预言到中微子通信将成为人类敖游太空的主要通信方式。中微子通信可逐步地将其地球范围内各类网络采用的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并在地球和深空星际之间形成立体多维通信网。

2.从通信网络采用的中微子信息载体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地说,是按采用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类型(形态)来分类中微子通信网络的,由于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三种形态的中微子和其对应的三种形态反中微子,因此可将其分为与之相对应约六类中微子通信网络。这就是三类采用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和三类采用反中微子信息载体的(反)中微子通信网络。这六类中微子通信网络:以电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以“(缪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NC网络和以反电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以反μ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反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2.3 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

在这里按时间顺序对于中微子的发现过程与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扼要地介绍如下:

1930年,德国科学家泡利预言中微子的存在。

1933年,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核工业反应时,发现了一些能量的神秘丢失。于是,经过研究,他提出了“中微子”假说。

1956年,欧美学者通过复杂的核反应实验,证明了中微子确实存在。美国莱因斯和柯万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因而莱因斯获1995年诺贝尔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中微子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美科学家将中微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发送至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端接收装置中,结果成功地感测到了穿山涉水而来的中微子信号。

1962年,美国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发现第二种中微子——缪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奖。

1968年,美国戴维斯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获2002年诺贝尔奖。 1978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中微子通信试验。

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美国又进行了中微子通信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1984年,美国海军基地的核潜艇做水下环球潜行时,采用了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

1985年,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

1987年,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 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证明存在且只存在三种中微子。 1995年,美国LSND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neutrino)。

1998年,日本超级神岗实验以确凿证据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 200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第三种中微子,ττ微子。 2001年,加拿大太阳中微子观测实验证实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转换成了其他中微子。

002年,日本KamLAND实验用反应堆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 2003年,日本K2K实验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

200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于正式启动,联合了国内多家研究所和大学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俄罗斯、捷克的研究机构。

2010年,上述联合研究机构建成,其实验总投资达3亿元人民币,其建成运行将使中国在中微子(neutrino)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国际地位。迄今已确认的中微子有电子中微子和m介子中微子。科学家分别进行的海下、地下种种实验,使中微子通信初显端倪。

第三章 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中微子通信系统是以中微子作为传输信息载体的通信系统。一般来说,中微子通信系统可分为近空(接近地面有空气的空间)和深空(远离地面接近真空的空间)两大类。近空中微子通信系统与自由空间光通信网络系统不同,其可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在充分长距离(甚至于可穿过地球)的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可存在任何遮挡物体,只要有足够的中微子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即可实现收发两个端机之间的NC。在这里以与自由空间光通信网络系统相对照地方式讨论关于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3.2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原理框图

中微子通信过程与光通信相类似,也有发射端与接收端装置。在通信时,发射端装置的功能分为三部分。

(1)产生中微子流的装置,由此产生中微子流,作为NC的信息载体。

(2)调制器装置,由此调制中微子流将要发送的信息载人中微子流中。

(3)中微子流的发射装置,由此将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发送到NC信息的传输信道。

在通信时,接收端装置的功能也分为三部分。

(1)前端接收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中微子通信信息的传输信道

接收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并且将其去掉传输中受到的干扰与衰落,恢复得到原来发射端装置发送到信到信道中的调制中微子流。

(2)中微子通信信息的解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接收到载人中微子流中的信号解调出来。

(3)原信号恢复装置,将解调出来的信号进一步整形放大恢复其在发送端信号的本来面貌。

图3-1 中微子通信的简单原理框图

3.3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实际实现实例

下面给出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一个实际实现实例。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接收端是一个储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

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带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了,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中微子通信是直接利用核反应堆中射线束。β射线在衰变过程中能放出电子和中微子。利用微型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当能量达到了5X1011eV时,中微子束的速度即达到光速。只要控制中微子束的能流密度,把所有的信息,如视音频信号、数据信号等,加载到中微子束上面,即可实现任意距离点与点之间,具有光通信容量的保密通信,可以双向传输多路电视、音频信号,并与计算机并网,对潜艇进行遥控遥测等,将来用到无人驾驶的核潜艇上也是可能的。

中微子通信的解调是利用“契伦科夫效应”进行的。中微子束不管通过的距离多么遥远,只要在接收端通过400m以上的水深时,便与水原子的中子发生核反应,生成高能量的负μ子。在水中负μ子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当它穿越60m~70m长的距离时,产生“契伦科夫效应”,即产生0.4μm~o.7μm连续分布可见光——称为契伦科夫光。光线与负μ子的前进方向成410。夹角。在水中用光电信增管直接检测可见光,就可以解调出发送端的全部信号,同时可进一步精确地利用负肚子跟踪定位发送端的方位。中微子通信具有微波和光通信的容量大、直线性和保密性的特点。

第四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是确保其中微子通信设备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优良的功能性能参数。其功能这里至少要涉及中微子通信网络发射系统性能与接收系统性能,这里要包括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中微子波束的调制与解调方法与机构、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信号的接收方法与设施等。

4.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 在广阔的宇宙中有多种方式产生中微子波束。在宇宙中微子的产生中至少可列举以下几种方式:在宇宙大爆炸中、在超新星爆发等巨型天体活动中、宇宙恒星中的核反应中、高能宇宙射线的作用中、宇宙线高能质子打在星体云或星际介质的原子核上产生核反应生成的介子衰变为中微子、地球上的物质自发或诱发裂变产物β衰变产生的中微子、π介子衰变产生高能中微子等。

在通过核聚变反应中产生中微子束时其几个关键技术是:核聚变反应中要绝对保证安全,绝对不允许有无任何核泄漏现象存在;产生的中微子束要保证有一定的中微子密度;作为中射线束源设备其可靠性应足够高,其应做到体积较小,也不太重,以便设备方便移动。 通过核聚变反应中产生中微子束自然是离不开核聚变反应的,这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设备体积庞大,不易于移动;其要严防损坏而造成核泄漏;设备造价昂贵,一般难以承受。因此,产生另一关键

问题是是否可不用通过核聚变反应方法获得中微子束源。采用非核聚变反应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更是一个严重地技术关键。但是,这种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并不是根本没有可能。如前所述,在世界上可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可达7种以上。可建议研制创造一类收集进入地球范围的宇宙中微子的方法,并将其“收集”与“存储”起来,形成中微子通信所要求的中微子源。这类中微子源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因此,也使中微子通信系统设备可作得小巧玲珑便于搬运移动。

4.1.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调制/解调技术

1.光通信采用的调制技术

在光通信中,调制技术主要是指用于光通信网络中对于设备光源的调制技术,即是将要发送的信号调制在光波上,从而形成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载波信号。在现行光通信系统中采用的调制方式是内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和外部调制/外差接收两类。

相干调制是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相干光通信是在发信端采用相干调制、在收信端采用外差解调的光通信系统。

2.中微子通信采用的调制技术

与光通信相类似,在中微子通信的发送设备中,调制器使用准备发送数据信息对其中微子束进行调制,接着在中微子信号发射机中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我们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在中微子通信的接收设备中,将中微子束所载信号解调出来恢复原信号。

3.中微子通信采用调制技术的关键

由于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研制开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采用的调制技术是模拟调制还是数字调制?是沿用数字光通信采用的调制方式还是采用另外地独特调制方式?这一切都成为研究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4.1.2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接收

中微子通信接收端与光通信接收端相类似,在中微子通信接收端装置的功能也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前端接收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中微子通信信息的传输信道接收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并且将其去掉传输中受到的干扰与衰落,恢复得到原来发射端装置发送到信到信道中的调制中微子流。

(2)中微子通信信息的解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接收到载人中微子流中的信号解调出来。

(3)原信号恢复装置,将解调出来的信号进一步整形放大恢复其在发送端信号的本来面貌。

第五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优越性

2 1世纪是纳米光通信大展宏图的世纪,作为人类迎来的这种新型纳米光通信通信方式一方面将为通信事业带来勃勃生机极其美好的明天,而另一方面由于其纳米光通信本身存在的固有局限性,由于

光载波只能“直线”传播,并且不能穿过不透光的物体,纳米光通信受天气状况、地形条件、外来物的影响较大,难以实现全天候、超视距的通信。这就使的纳米光通信在一些方面不能满足人们对通信的更高的渴望。

中微子通信系统完全克服了纳米光通信的上述局限性,中微子通信系统其信道可为穿过地球的两端,甚至于太空的星际之间,也无需任何中继或卫星转送。神奇的中微子束通信具有光通信几乎一样的高容量,可双向传输多路电视和其他多媒体信号,若将发送和接收的计算机进行并网,可进行遥控、遥测。中微子通信系统的迅猛发展,将在通信领域为人类征服宇宙创造更加美好的光辉前景。

无线电通信是当今使用最广的通信方法,不过,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受到外界的干扰。现在,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方法,这就是利用中微子束进行的通信。中微子通信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可在人类征服宇宙中最合适的一类通信手段。与光通信技术的优越性相对照,目前所认识到的主要优越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5.1 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

中微子通信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中微子通信速度快,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从太阳来到地球8min就够了。

对于我们讨论的中微子通信技术,其中微子信息载体不但可在整个光频段工作,而且可以任何中微子束可达到的速率下工作。

5.2 有足够强的穿透能力

在光通信中使用的光载波只能“直线”前进,一般不能“拐弯”即在空气、真空或海水中只能直线传播;光载波不能穿过不透光的物体。另外,大气和地面对太阳光的散射形成的背景辐射,对激光大气通信的接收器来说是一个强的噪声源,如果阳光直射到探测器上,将会产生很高的误码率。为减小背景辐射的影响,不宜采用可见波段的激光,紫外和红外线是可选择对象。关于背景噪声的影响只有当太阳光平行照射无线纳米光通信设备时,才会对其设备产生影响。无线纳米光通信设备厂家通常在设备的前面增加的优质的滤光装置,并在结构设计上增加遮阳板。若安装地点可以选择,建议安装时尽量避免太阳光直射。

5.3 抗干扰性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

中微子通信技术不受无线电频率干扰或处于饱和状态,可以以窗口为基础使用。这是由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光能量集中一定的光束载体区域,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一般的无线电波对其不会形成干扰;在其工程施工中不需要考虑多径干扰、电波反射等微波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无线纳米光通信使用的光束窄小,方向性强,不会对其他通信系统形成干扰,相同地域内可容纳大量的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而且因为彼此不相干,即使相交也不会影响到各自的通信质量。

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为适应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必须有较强的抗

干扰和抗衰落性能。为此,在规划网络、研制设备时也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抗干扰和抗衰落措施。例如,设备的抗电磁干扰结构设计,射频、基频与供电系统的隔离以及通常采用的空间分集接收方法等。

中微子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这里当然也包括核辐射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微子信息载体是属于不带电,不会受任何干扰的暗物质。因此,中微子束通信是一种目前最迅速、最安全、保密性最强的现代通信手段。

5.4 安全可靠,有良好的传输保密性能

在光通信系统中,光纤传输是比较安全的,而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更是最安全网络传输技术,不要求高级安全软件。这是因为所载信息是被保持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非可见光束锥形体中。波束很窄,很难在空中发现其业务链路,更不存在被窃听的可能性。同时,其波束是定向发射的,仅对准目的接收机。倘若其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被阻截,使其传输的数据信息外泄,用户也会立即很快地发现链路被中断了,这使得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万无一失。具有的这种传输安全保密性能使得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将特别受到金融、法律、军事等保密要求高部门的青睐。此外,通常在用户到集线器之间的链路上是加密的,这又进一步保证了通信的安全保密性。 激光束的安全性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光信号发射功率必须限制在保证人类眼睛安全的功率范围内,这也限制了无线纳米光通信的通信距离。

5.5 有极高的有效性,可全天候工作

在一般光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纳米光通信中,恶劣的天气情况,会对无线纳米光通信的传播信号产生波动起伏的衰耗作用,更严重时甚至于会造成通信的瞬间中断。这里应明确,气候对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的主要挑战是浓密的烟雾。降雨和雪对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的影响,当设计无线纳米光通信时,主要应当考虑的是烟雾弥漫的气候条件。其应对措施通常是缩短无线纳米光通信的链路距离和增加网络冗余量。

中微子通信,由于其中微子信息载体的穿透能力极强,甚至于可穿过炽热的地心,因此,就目前所了解的中微子束基本知识,关于恶劣的天气情况将对中微子通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5.6 特别适于宇宙空间的通信

在光通信中,特别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网络特别适合于宇宙空间的通信。但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网络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在大气等介质空间传输距离很短,此外还有收发端对准、受空中障碍物和背景噪声影响和激光的安全等诸多问题。

在辽阔的宇宙空间中建立中微子通信网络这是其将来发展中微子通信的远大宏伟目标。在地球范围的外层空间中,并用中微子束来探索遥远的空间。无线电波有一个严重的不足之处,就是无线电波中的很大一部分不能穿透电离层,此外,无线电波还容易受到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会在气候变化、核爆炸时发生变化。由于中微子不带

电荷,稳定可靠,所以中微子束基本上不受电离层、太阳黑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中微子束用于外层空间通信时,就可以以光速直达信息目的地,用于遥远空间探索时,也可以以光速直达探索目标。因此,中微子通信是在人类征服宇宙中有力的通信方式。

第六章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外的应用

6.1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之外的应用

从通信区间来考虑,可将其通信分为地球范围内的中微子通信、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即所称的“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和太空宇宙中的“深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几类。在有的资料中,将地球范围内的中微子通信称为“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而将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称为“深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关于太空宇宙中的中微子通信,目前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在投入很大精力在研究开发中。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庞大的银河星系至少存在300亿以上个星体,这其中估计至少有5亿个星体有类似于地球的环境(可能有人类居住)。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类似于银河星系的星系还至少有1000个以上。这表明,在极为广阔的宇宙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适合于人类居住条件的星体。

要实现地球上人类与其有人类存在的其他星体的通信联络,就目前地球上人类所掌握的通信手段仅有以暗物质中的中微子作为信

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和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纳米光通信。前者的开发与应用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很自然其星际之间通信的重担目前就只能落到了纳米光通信技术手段上了。但是,由于纳米光通信技术存在着只能穿过透光的介质等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迅速研究开发出中微子通信就成为21世纪非常迫切的问题了。中微子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21世纪成为中微子通信大展宏图的辉煌时代。这不仅表现在地球上中微子通信网络的迅速形成,而且也表现在近空和深空卫星通信的领域中,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微子通信要主宰近空和深空,甚至于成为人类遨游太空实现整个宇宙空间通信的主要手段。

如前所述,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是指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中微子通信技术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为星际间的通信开辟了美好前景。尤其是各先进国家在星际中微子的研究中投入了可观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近年来,各先进国纷纷单独或合作首先开发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并且正在考虑实习与已存在的运行着的微波、光载波卫星信号的对接与转换问题。通信,是飞行中的飞机与地面指挥人员联系的唯一手段,是关系到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飞机与地面间的通信主要是借助于普通的无线电波,但这种无线电波具举易受干扰,不能钻地、人海等“先天性不足”。用它进行远程通信时有时还要借助于地面中转站或中继通信卫星,十分不便。为此,“超飞一号”摒弃了无线电通信,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中微子通信”。

中微子通信技术不但可将地球范围内各类通信融为一体,而且还可应用宇宙通信之中,实现地球与各星体之间的通信。可见,研究中微子通信技术有多么深刻的重大意义。

6.2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的应用

6.2.1 各类陆地中微子通信网络

实际上,运用中微子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在地球整个范围内所有现行各类光通信网络。这里可包括地球范围内的干线通信网、城域网和用户接入网等各类电信网和数据网。由于中微子束具有的穿透力极强和巨大地抗干扰能力,中微子通信将被广泛地用于各类企业集团的有特殊要求的专用网络中。

6.2.2 在上空、水下和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和光波是无法穿越岩石的,因此是无法实现地下岩层中间的无线电和光通信的。但是,由于中微子波束的巨大穿透能力,可实现在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因此,许多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波束通信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

为了证实中微子流射束有穿过大气之间、大气与海水之间、水下、岩石之间、岩石与大气之间的能力,在各类物体之间实现中微子通信,世界各国在这个领域都做了大量实验。

参考文献

[1]王廷尧,等.同步光通信基础E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王廷尧.光纤同步网讲座[J].光通信技术,1994(1—4),1995(2—4),1996(3,

4),1997(12).

[3]张可喜.日将建世界最强质子加速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0.

[4]王艳红.南极冰层适合探测高能中微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1.

[5]张字,李明荣,焦善庆.对中微子通讯的原理、激光调控中微子能流密度机制以及数字式信号调制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3).

[6]张宇,李明荣,焦善庆.中微子通讯机理探讨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3).

[7]新华.科学家提出太阳可能存在暗物质[N].北京科技报,2002.

[8]科闻.在海洋中探测中微子[N].北京科技报,2002.

[9]辛标.基于反应堆的电子中微子磁矩及衰变寿命实验研究[D].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

[10]王廷尧,等.以太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1]常加峰.半经典近似与黑洞低频似正规模[D].上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

[12]闰真.TC-C探测器的探测效率测试和宇宙线描迹仪系统的建立[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3]罗志全.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的相关物理过程及爆发机制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4]赵文.宇宙中暗能量、残余引力波和微波背景辐射极化的一些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15]张乐.对于不稳定暗物质的宇宙学限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6]王廷尧,等.用户接入网技术与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7]Torii S,Yoshida K,Kasahara K,et al J.Dark matter search with the CALET detector on—board ISS[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8,41(12):

2032.

[18] Leonard Susskind.The Black Hole war:My Battle with Stephen Hawking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Quantum Mechanics[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2008.

[19]Believing Bullshit.How Not to Get Sucked into an Intellectual Black Hole[M1 by Stephen Law Prometheus Books(April 12,2011)I ISBN:1616144114

[20]邢志忠,周顺.从粒子物理学到天文学和宇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1]吕子东,吕子东.中微子的快子结构假说[M].北京:地质出版杜,2002.

[22]孙汉城.中微子之谜[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7—5355—1563o0572.32.

[23]蔡勖.夸克与轻子物理的运动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唐孝威.正负电子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5]郁伟中.正电子物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6]吕子东.中微子的快子(结构)假说[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7]杨本立,等.中微子振荡与轻子的稀有衰变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

[28]方励之,刘永镇.中微子静质量与宇宙早期的成团过程[J].科学通报,1982,04.

[29]张宇,李明荣.中微子通讯机理探讨[c].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0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0).

题目:核地球物理新技术之中微子通

信技术与应用展望

引言 ..................................................... 4

第一章 中微子的发现及特点 ................................ 5

1.1 中微子的发现 ...................................... 5

1.2 宇宙的信使 ........................................ 7

1.3 中微子种类 ....................................... 10

第二章 中微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 11

2.1 现行光通信的局限性 ............................... 11

2.1.1 光纤通信的局限性 ............................ 11

2.1.2 无线光通信的局限性 ......................... 11

2.2 中微子通信技术概况 ............................... 12

2.2.1 中微子通信简介 .............................. 12

2.2.2 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 14

2.2.3 中微子通信分类 .............................. 15

2.3 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 ............................. 17

第三章 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 19

3.2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原理框图 ................... 19

3.3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实际实现实例 ..................... 20

第四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 22

4.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 ... 22

4.1.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调制/解调技术23

4.1.2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接收 .......... 24

第五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优越性 ........................... 24

5.1 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 ..................... 25

5.2 有足够强的穿透能力 ............................... 26

5.3 抗干扰性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 ......... 26

5.4 安全可靠,有良好的传输保密性能 ................... 27

5.5 有极高的有效性,可全天候工作 ..................... 28

5.6 特别适于宇宙空间的通信 ........................... 28

第六章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外的应用 ............... 29

6.1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之外的应用 ............... 29

6.2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的应用 ................. 31

6.2.1 各类陆地中微子通信网络 ...................... 31

6.2.2 在上空、水下和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 31

参考文献 ................................................ 32

引言

前地矿部部长李四光说:“中国地质学的创始人,不是别人, 而是章鸿钊先生。”1987年3月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章鸿钊先生“六六自述”中指出:“世固不乏先进者,早欲利用物理学以解决地质学上诸问题矣”。经典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磁学、 电学、振动与波等理论,都已形成了重力、磁法、 电法、地震等勘探方法,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举世公认的。当今,近代物理学中核物理理论、仪器、方法技术等,已形成了放射性方法或称核地球物理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出版了“ 核法勘探”教材;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出版了“核地球物理原理”教材;英国出版了国际性学术杂志“核地球物理”。核地球物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从空间上来讲,已用于星际、航空、地面、 坑道、钻孔、 水底与海底。从矿产资源来讲,已用于放射性矿产 的铀矿、非放射性矿产的金、银、铜、铅、锌、 铁、镍、锰、银、钥、 锡、锑、汞、钨、钒、钦、钡、铬、磷、钾、石油与天然气, 以及稀有、稀土金属、金刚石等。还用于水文、工程、 工业、农业、医学和环境科学。从物理“相”的角度来讲,已对气相(如氧气)、液相(如水)、固相(如微观基本粒子、纳米级微粒、矿物岩石)等进行研究。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核地球物理勘查 技术的概况。这些方法有:中微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应用核技术探测纳米级微粒和气体;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应用核技术原位测品位并计算

线储量(包括X射线荧光辐射取样;中子活化辐射取样和伽玛射线辐射取样);地面伽玛能谱测量;X射线荧光井; 水底和海底天然放射性方法测量;水底和海底中子活化方法量;水下X射线荧光测量;核磁共振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核技术; 反射宇宙中子法;以及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核技术等。

本文重点介绍的是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中的中微子在地学中的应用之中微子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系统介绍了中微子的特点及通信原理技术。

第一章 中微子的发现及特点

1.1 中微子的发现

在 2 0 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 原子物理学家在揭示宇宙的组成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相信:所有原子都是由两种带电粒子组成的,这两种粒子就是位于原子核的质子和环绕质子运动的电子。但奇怪的是,有些原子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它们会解体,即通常所说的衰变。因此,放射性衰变成为当时物理学中最大的一个奥秘。原子核衰变时会 释放能量,其方式通常是射出一个电子。问题就出在射出的电子的能量上面—电子的能量小于原子核衰变所放出的能量。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律:能量守恒。如果原子核衰变时只是放出电子,那么原子核所失去的能量就应该全部被电子所吸收,但是电子携带的能量看起来没有它按理说应该携带的那么

多。换句话说,原子核衰变时所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消失”了。在鲍里看来,能量绝不可能消失,一定是有第三种粒子参与了放射性衰变。 鲍里把它叫做“ 中微子”。这是一种从未有人见过、甚至从未有人知道的粒子,但正是它带走 了那一部分“消失”的能量。 鲍里认为,这种粒子极其渺小,并且行踪诡异,难怪一直没有人探察到它的存在。不过,在宣布自己这个带有很大推测性的“重大发现”之前,鲍里可谓犹豫再三。能量守恒定律得到了维护,但是就连鲍里自己也担心,恐怕永远都无法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因为中微子同组成原子的其他粒子不同中微子不带电,并且能径直穿透所有固体物质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与其他粒子相比,中微子的确是一种诡异的“小鬼”。 鲍里等人当时断言说,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见到中微子。也许正是受这一断言的影响,此后数十年中无人敢于尝试寻找中微子。

直到 原子弹问世之后, 情况才豁然开朗,事实上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正是来自于一系列放射性衰变反应。假如鲍里的理论没错,那么在原子弹爆炸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微子,或者说就会产生密集的中微子脉冲。20世纪5O年代,美国核武器研究成员之一,年轻的物理学家弗雷德·雷恩,尽管他的工作是研制核武器,但他的真正兴趣却在于解决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当时,雷恩突然想到,借助于原子武器的研制,也许就能找到令人难以捉摸的中微子。雷恩还想到,如果核弹爆炸时的连锁反 应能产生大量中微子,那么核反应堆中的连锁反应也应该能产生大量中微子,由此,就有可能捕捉到中微子。于是,一个寻找中微子的计划产生了,雷恩及其同事把它称作

“小鬼计划”。终于在,1956年6月14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表明中微子存在的一种明显的能量双脉冲信号,雷恩及其同事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中微子! 他们还给鲍里发去电报,告诉他这一喜讯得知消息后,鲍里欣喜若狂。从1930年鲍里提出中微子存在的理论,到1956年雷恩等人检测到中微子,整整耗费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寻找中微子是多么的艰难。

1.2 宇宙的信使

中微子也与质子、电子一样,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只不过它的质量很轻,连电子的万分之一都抵不上,而且呈现中性。它与其他粒子之间只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力,而不存在电磁力的作用。中微子还具有其他基本粒子所不具备的那股“钻”劲。它可以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入地下,连硕大的地球也不在话下,可以把地球穿个透。由于中微子与其他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弱,因而它在行进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也甚微。如果设想让它沿地球直径穿越地球,其能量损耗只有一百亿分之一。此外,它还能潜身海底,遨游太空,出入于厚硕无比的金属墙,真是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

中微子的上述特性被揭示后,立即引起了通信专家们的注意。他们认为,利用中微子进行通信比利用电磁波更加优越。因为,在高山、海洋的阻拦面前,电磁波便会显得软弱无力,而中微子毫不在乎。目前,尚存在一些因受自然条件影响,无线电不能光顾的地区。这些听

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节目的地区,通称为“盲区”。中微子通信的实用化,将会给这些地区带来福音。中微子通信是利用中微子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它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理想信息载体。早在1956年,欧美学者通过复杂的核反应实验,证明中微子确实存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中微子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美科学家将中微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发送至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端接收装置中,结果成功地感测到了穿山涉水而来的中微子信号。8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进行了中微子通信的试验,获得了成功。1984年美国一海军基地的一艘核潜艇做水下环球潜行时,正是采用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科学家分别进行的海下、地下种种试验,使中微子通信初显端倪。

中微子束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因而保密性能好。在战时,当所有有线通信都受到破坏,无线通信又遭受强烈干扰的情况下,中微子通信将由于稳定、可靠而突显战略优势。它特别适用于海军基地对核潜艇的通信指挥。利用中微子能够穿透地球的本领,将为南北半球之间的通信找到一条捷径;它还可以作为人类的信使,遨游太空,与宇宙飞船或别的星球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微子通信轻而易举地与设在山洞或水下的指挥所建立联系。除此之外,地质学家还设想用中微子波束给地球拍照,以揭开地球的面纱,让地下宝藏一览无遗。

中微子通信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如果采用中微子束通信,则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还能正常工作;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波束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中微子通信除用于全球人类通信外,还可以穿透月球,与月球背面的空间站联系,或者作为“特殊信使”,遨游太空,与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直接联系,为人类征服宇宙服务。科学家还设想发射中微子讯号让它在太空中穿行,去寻找外星人。

其中可能的应用之一就是中微子通讯。由于地球是球面,加上表面建筑物、地形的遮挡,电磁波长距离传送要通过通讯卫星和地面站。而中微子可以直透地球,它在穿过地球时损耗很小,用高能加速器产生10亿电子伏特的中微子穿过地球时只衰减千分之一,因此从南美洲可以使用中微子束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就可以使其包含有用信息,在地球上任意两点进行通讯联系,无需昂贵而复杂的卫星或微波站。

将中微子应用于通信,也像其他通信方式一样,是将中微子作为信息的载体。我们所要传送的语音、图像、数据等一类信息,都要通过一种叫“调制”的技术将它们“驮载”在中微子束上,藉中微子那种所向无阻的威力,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然后再用一种叫“解调”的技术,把信息从中微子束中分离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从这点上讲,似乎中微子通信在原理上与其他通信方式没有两样。但要让中微子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仍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

如何用较简便的方法获得一些能量极高而又有足够束流强度的中微子束,以及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控测等,都是难题。

1.3 中微子种类

转眼,时间到了20世 纪70年代中期。这时,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问世了。这一简单的理论模型集纳了迄今为止粒子物理学家的所有重大发现,被誉为“宇宙的完整配方”。按照标准模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由 1 2 种基本粒子组成,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中微子不是一种而是三种:电子中微子、渺子 (μ子)中微子和陶子(τ子)中微子。太阳只产生一种中微子,即电子中微子,而能够探察的也只是这种中微子。

每一种中微子都会释放对应的粒子——电子中微子释放电子,μ中微子释放μ子,同理,τ(希腊字母“陶”)中微子释放τ子。它们的发光模式会泄露天机,让科学家辨别出中微子的“味”,可信度达到25%。

电子中微子: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会照亮一个接近球形的区域。

μ中微子:μ子不像电子那样擅长相互作用,它会在冰中穿行至少1千米,产生一个光锥。

τ中微子:τ子会迅速衰变,它的出现和消失会产生两个光球,被称为“双爆”。

第二章 中微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2.1 现行光通信的局限性

在现行光通信发展中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惑,使之成为发展的障碍。这里仅扼要地介绍其主要表现的局限性。

2.1.1 光纤通信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光纤通信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其光纤的传输损耗和传输带宽严重地限制了传光性能。损耗较低的区域,最初仅有0.85μm、1.31μm和1.55μm三个波长窗口,而无水光纤的出现打通了窗口,形成了800nm~1600nm传输损耗较低的区域。但是,必须明确其仍然不能传输各波长的自然光,并且传输的光信号功率仅在毫瓦量级。另外,由于受激喇曼散射效应、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和四光子混合效应等的影响,造成光纤的非线性严重限制了传输带宽。未来的纳米光纤通信采用的传输介质是纳米光纤,其传输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传输带宽可以扩展到整个光波段。

2.1.2 无线光通信的局限性

现行光通信仍然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尤其是无线光通信,其最大缺点(要害)是不能通过不透光的任何物体。光通信都是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通信手段,由于光的固有特性就是其传播的光路不能被阻挡,即目前光信息载体只能在真空、大气、光纤纤芯或其他透光的物

质内传播。高山、河流和一切不能透光亮物体都会造成光通信的中断。由于上述严重缺点,使得诸如中美之间的此类光通信只能通过绕道半个地球的海底光缆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地纳米光纤实现了整个光波段的传输,而使用蓝绿光也可使光信息载体穿过海水,实现深海潜艇与空中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

为了克服上述难题,可加速光绕射技术的研究,使得光载体有绕过不透光物体的能力。克服上述难题的另一种方法便是采用中微子通信技术。下面扼要介绍可克服上述严重缺点在人类征服太空的通信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微子通信。

2.2 中微子通信技术概况

在这一部分将扼要的介绍一下中微子通信(NC,Neutrino Communications)和其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2.2.1 中微子通信简介

中微子通信是利用中微子束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地球是球面,加上表面建筑物、地形等的遮挡,因此,在地球范围内的所有无线电通信,包括电子学通信和光子学通信,都要通过各类中继设备,如通信卫星和地面站等来转发延长传输距离。但是,采用中微子通信其传输距离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其通信的传输距离可达到足够远。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但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探测中微子,把信息有效地调制给中微子和解调出来,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由于中微子是一种质量极小又不带电的中性基本微粒,其可以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可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因此是一种十分诱人的理想信息载体。例如,中微子通信使用的中微子束可从南美洲穿过地球直接传至北京。在这里是运用要求传输的信息将中微子束加以调制,使其包含有用信息。由于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因此,采用中微子通信对人无任何伤害。 中微子通信被认为在21世纪里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通信领域。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但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探测中微子,怎么样把信息有效地调制给中微子束中和怎么样将其解调出来,还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就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中微子通信试验,试验的距离是6.4km。而后,又在伊利诺斯州和华盛倾之间进行长达2700km的地下通信试验。1984年,美国一海军基地的一艘核潜艇作水下环球潜行时,正是采用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在1986年美国还与苏联合作进行了中微子穿透地球的实验。中微子通信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如果采用中微子通信,则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也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束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就开始通过“窃听”星系无线电波来寻找外星文明。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任何人截获来自外

星文明的通信信号。因此,较多人都认为,外星人早就抛弃了电磁波通信方式,而是使用了更为先进的“中微子通信”进行联络。他们 用来通信的中微子拥有比恒星释放出的中微子具有更高的能量。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通信才能完全避开星际空间复杂环境的一切干扰。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奇妙粒子,它的质量超轻,具有超强的穿透性能,可以穿透数千米厚的铅板,甚至整个地球和太阳。而人类通信使用的电磁波很容易被星际气体和尘埃所阻止和分散,尤其是在靠近星系中心的位置,星际气体和尘埃的浓度更为厚密。也就是说,在星系中心位置使用电磁波通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环境对中微子通信来说几乎就是“透明的”。

对于未来的中微子通信来说,只需要中微子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发射中微子束包含的信息,经接收装置解读,就能实现信息交流。把所有的信息,如视音频信号、数据信号等,加载到中微子束上面,即可实现任意距离点与点之间的通信,无论通信两点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也无需任何中继站或借助卫星转送。中微子通信具有微波和光通信的高容量、直线性和保密性等特性,可双向传输多路电视和音频信号,如与发送和接收的计算机进行并网,还可进行遥控、遥测。可以预见,神奇的中微子通信,必将在21世纪人类通信领域中大放异彩!

2.2.2 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中微子通信,这是利用中微子束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中微

子通信是将中微子束应用于通信,其也像他通信方式一样,在这里是将中微子束作为信息载体的。我们所要传送的语音、图像、数据等一类信息,都要通过一种称为“调制”的技术将其“载入”中微子束上,凭借中微子束的那种所向无阻的威力,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后再用一种称为“解调”的技术,把信息从中微子束中分离出来,还原其信息本来面目。从这点上讲,似乎中微子通信在原理上与其他通信方式没有两样。但是,虽然中微子通信的设想提出已有多年,而如何方便地发射和接收中微子束信息载体,把信息有效地调制和解调出来,目前尚在探索之中。

若让中微子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仍然有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用较简便的方法获得一些能量极高而又有足够束流强度的中微子束?如何对其中微子通信束进行有效地控测?如何运用较简便的方法,将其接收到的中微子通信的中微子束中所载的信息解调出来?这些都是极为困难的议题。

许多先进国家已开创了中微子通信的研究实验通信系统,这其中一个难题是系统造价昂贵得难以接受。

2.2.3 中微子通信分类

对于中微子通信的分类也可按通信采用的传输介质、信息载体的存在形式、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的分布环境位置等进行分类。

1.从通信网络采用的分布位置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配置地理位置考虑可把中微子通信网络分为包括在绕地球

的大气层之内的地球范围之内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在大气层之外人造卫星之间及人造卫星与地面之间的NC网络,进入月球、进入火星等乃至整个太阳系,甚至于离开太阳系进入广阔的宇宙空间的NC网络等三大部分。将前两部分通称为“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而将后者称为“深空”NC网络。

随着中微子通信网络在地球范围内正在迅猛发展,形成所谓的“近空通信网络体系”,而另一方面中微子通信网络也将在卫星之间的深空通信中大展宏图,形成所谓的“深空通信网络”,甚至于人们预言到中微子通信将成为人类敖游太空的主要通信方式。中微子通信可逐步地将其地球范围内各类网络采用的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并在地球和深空星际之间形成立体多维通信网。

2.从通信网络采用的中微子信息载体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地说,是按采用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类型(形态)来分类中微子通信网络的,由于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三种形态的中微子和其对应的三种形态反中微子,因此可将其分为与之相对应约六类中微子通信网络。这就是三类采用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和三类采用反中微子信息载体的(反)中微子通信网络。这六类中微子通信网络:以电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以“(缪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NC网络和以反电子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以反μ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反τ中微子信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2.3 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

在这里按时间顺序对于中微子的发现过程与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扼要地介绍如下:

1930年,德国科学家泡利预言中微子的存在。

1933年,著名的奥地利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核工业反应时,发现了一些能量的神秘丢失。于是,经过研究,他提出了“中微子”假说。

1956年,欧美学者通过复杂的核反应实验,证明了中微子确实存在。美国莱因斯和柯万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因而莱因斯获1995年诺贝尔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中微子通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美科学家将中微子加速器产生的中微子束,发送至远隔千山万水的另一端接收装置中,结果成功地感测到了穿山涉水而来的中微子信号。

1962年,美国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发现第二种中微子——缪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奖。

1968年,美国戴维斯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获2002年诺贝尔奖。 1978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中微子通信试验。

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美国又进行了中微子通信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

1984年,美国海军基地的核潜艇做水下环球潜行时,采用了中微子通信保证了联系。

1985年,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

1987年,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 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证明存在且只存在三种中微子。 1995年,美国LSND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neutrino)。

1998年,日本超级神岗实验以确凿证据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 2000年,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第三种中微子,ττ微子。 2001年,加拿大太阳中微子观测实验证实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转换成了其他中微子。

002年,日本KamLAND实验用反应堆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 2003年,日本K2K实验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

200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于正式启动,联合了国内多家研究所和大学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俄罗斯、捷克的研究机构。

2010年,上述联合研究机构建成,其实验总投资达3亿元人民币,其建成运行将使中国在中微子(neutrino)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国际地位。迄今已确认的中微子有电子中微子和m介子中微子。科学家分别进行的海下、地下种种实验,使中微子通信初显端倪。

第三章 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中微子通信系统是以中微子作为传输信息载体的通信系统。一般来说,中微子通信系统可分为近空(接近地面有空气的空间)和深空(远离地面接近真空的空间)两大类。近空中微子通信系统与自由空间光通信网络系统不同,其可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在充分长距离(甚至于可穿过地球)的收发两个端机之间可存在任何遮挡物体,只要有足够的中微子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即可实现收发两个端机之间的NC。在这里以与自由空间光通信网络系统相对照地方式讨论关于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3.2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原理框图

中微子通信过程与光通信相类似,也有发射端与接收端装置。在通信时,发射端装置的功能分为三部分。

(1)产生中微子流的装置,由此产生中微子流,作为NC的信息载体。

(2)调制器装置,由此调制中微子流将要发送的信息载人中微子流中。

(3)中微子流的发射装置,由此将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发送到NC信息的传输信道。

在通信时,接收端装置的功能也分为三部分。

(1)前端接收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中微子通信信息的传输信道

接收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并且将其去掉传输中受到的干扰与衰落,恢复得到原来发射端装置发送到信到信道中的调制中微子流。

(2)中微子通信信息的解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接收到载人中微子流中的信号解调出来。

(3)原信号恢复装置,将解调出来的信号进一步整形放大恢复其在发送端信号的本来面貌。

图3-1 中微子通信的简单原理框图

3.3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实际实现实例

下面给出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一个实际实现实例。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接收端是一个储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

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带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了,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中微子通信是直接利用核反应堆中射线束。β射线在衰变过程中能放出电子和中微子。利用微型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当能量达到了5X1011eV时,中微子束的速度即达到光速。只要控制中微子束的能流密度,把所有的信息,如视音频信号、数据信号等,加载到中微子束上面,即可实现任意距离点与点之间,具有光通信容量的保密通信,可以双向传输多路电视、音频信号,并与计算机并网,对潜艇进行遥控遥测等,将来用到无人驾驶的核潜艇上也是可能的。

中微子通信的解调是利用“契伦科夫效应”进行的。中微子束不管通过的距离多么遥远,只要在接收端通过400m以上的水深时,便与水原子的中子发生核反应,生成高能量的负μ子。在水中负μ子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当它穿越60m~70m长的距离时,产生“契伦科夫效应”,即产生0.4μm~o.7μm连续分布可见光——称为契伦科夫光。光线与负μ子的前进方向成410。夹角。在水中用光电信增管直接检测可见光,就可以解调出发送端的全部信号,同时可进一步精确地利用负肚子跟踪定位发送端的方位。中微子通信具有微波和光通信的容量大、直线性和保密性的特点。

第四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是确保其中微子通信设备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优良的功能性能参数。其功能这里至少要涉及中微子通信网络发射系统性能与接收系统性能,这里要包括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中微子波束的调制与解调方法与机构、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信号的接收方法与设施等。

4.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 在广阔的宇宙中有多种方式产生中微子波束。在宇宙中微子的产生中至少可列举以下几种方式:在宇宙大爆炸中、在超新星爆发等巨型天体活动中、宇宙恒星中的核反应中、高能宇宙射线的作用中、宇宙线高能质子打在星体云或星际介质的原子核上产生核反应生成的介子衰变为中微子、地球上的物质自发或诱发裂变产物β衰变产生的中微子、π介子衰变产生高能中微子等。

在通过核聚变反应中产生中微子束时其几个关键技术是:核聚变反应中要绝对保证安全,绝对不允许有无任何核泄漏现象存在;产生的中微子束要保证有一定的中微子密度;作为中射线束源设备其可靠性应足够高,其应做到体积较小,也不太重,以便设备方便移动。 通过核聚变反应中产生中微子束自然是离不开核聚变反应的,这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设备体积庞大,不易于移动;其要严防损坏而造成核泄漏;设备造价昂贵,一般难以承受。因此,产生另一关键

问题是是否可不用通过核聚变反应方法获得中微子束源。采用非核聚变反应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更是一个严重地技术关键。但是,这种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并不是根本没有可能。如前所述,在世界上可获得中微子束的方法可达7种以上。可建议研制创造一类收集进入地球范围的宇宙中微子的方法,并将其“收集”与“存储”起来,形成中微子通信所要求的中微子源。这类中微子源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因此,也使中微子通信系统设备可作得小巧玲珑便于搬运移动。

4.1.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调制/解调技术

1.光通信采用的调制技术

在光通信中,调制技术主要是指用于光通信网络中对于设备光源的调制技术,即是将要发送的信号调制在光波上,从而形成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载波信号。在现行光通信系统中采用的调制方式是内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和外部调制/外差接收两类。

相干调制是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相干光通信是在发信端采用相干调制、在收信端采用外差解调的光通信系统。

2.中微子通信采用的调制技术

与光通信相类似,在中微子通信的发送设备中,调制器使用准备发送数据信息对其中微子束进行调制,接着在中微子信号发射机中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我们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在中微子通信的接收设备中,将中微子束所载信号解调出来恢复原信号。

3.中微子通信采用调制技术的关键

由于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研制开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采用的调制技术是模拟调制还是数字调制?是沿用数字光通信采用的调制方式还是采用另外地独特调制方式?这一切都成为研究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4.1.2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接收

中微子通信接收端与光通信接收端相类似,在中微子通信接收端装置的功能也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前端接收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中微子通信信息的传输信道接收已被调制好的中微子流,并且将其去掉传输中受到的干扰与衰落,恢复得到原来发射端装置发送到信到信道中的调制中微子流。

(2)中微子通信信息的解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从接收到载人中微子流中的信号解调出来。

(3)原信号恢复装置,将解调出来的信号进一步整形放大恢复其在发送端信号的本来面貌。

第五章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优越性

2 1世纪是纳米光通信大展宏图的世纪,作为人类迎来的这种新型纳米光通信通信方式一方面将为通信事业带来勃勃生机极其美好的明天,而另一方面由于其纳米光通信本身存在的固有局限性,由于

光载波只能“直线”传播,并且不能穿过不透光的物体,纳米光通信受天气状况、地形条件、外来物的影响较大,难以实现全天候、超视距的通信。这就使的纳米光通信在一些方面不能满足人们对通信的更高的渴望。

中微子通信系统完全克服了纳米光通信的上述局限性,中微子通信系统其信道可为穿过地球的两端,甚至于太空的星际之间,也无需任何中继或卫星转送。神奇的中微子束通信具有光通信几乎一样的高容量,可双向传输多路电视和其他多媒体信号,若将发送和接收的计算机进行并网,可进行遥控、遥测。中微子通信系统的迅猛发展,将在通信领域为人类征服宇宙创造更加美好的光辉前景。

无线电通信是当今使用最广的通信方法,不过,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受到外界的干扰。现在,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方法,这就是利用中微子束进行的通信。中微子通信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可在人类征服宇宙中最合适的一类通信手段。与光通信技术的优越性相对照,目前所认识到的主要优越性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5.1 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

中微子通信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中微子通信速度快,能以近光速进行直线传播,并极易穿透钢铁、海水,以至整个地球,而本身能量损失很少,从太阳来到地球8min就够了。

对于我们讨论的中微子通信技术,其中微子信息载体不但可在整个光频段工作,而且可以任何中微子束可达到的速率下工作。

5.2 有足够强的穿透能力

在光通信中使用的光载波只能“直线”前进,一般不能“拐弯”即在空气、真空或海水中只能直线传播;光载波不能穿过不透光的物体。另外,大气和地面对太阳光的散射形成的背景辐射,对激光大气通信的接收器来说是一个强的噪声源,如果阳光直射到探测器上,将会产生很高的误码率。为减小背景辐射的影响,不宜采用可见波段的激光,紫外和红外线是可选择对象。关于背景噪声的影响只有当太阳光平行照射无线纳米光通信设备时,才会对其设备产生影响。无线纳米光通信设备厂家通常在设备的前面增加的优质的滤光装置,并在结构设计上增加遮阳板。若安装地点可以选择,建议安装时尽量避免太阳光直射。

5.3 抗干扰性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

中微子通信技术不受无线电频率干扰或处于饱和状态,可以以窗口为基础使用。这是由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光能量集中一定的光束载体区域,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一般的无线电波对其不会形成干扰;在其工程施工中不需要考虑多径干扰、电波反射等微波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无线纳米光通信使用的光束窄小,方向性强,不会对其他通信系统形成干扰,相同地域内可容纳大量的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而且因为彼此不相干,即使相交也不会影响到各自的通信质量。

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为适应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必须有较强的抗

干扰和抗衰落性能。为此,在规划网络、研制设备时也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抗干扰和抗衰落措施。例如,设备的抗电磁干扰结构设计,射频、基频与供电系统的隔离以及通常采用的空间分集接收方法等。

中微子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这里当然也包括核辐射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微子信息载体是属于不带电,不会受任何干扰的暗物质。因此,中微子束通信是一种目前最迅速、最安全、保密性最强的现代通信手段。

5.4 安全可靠,有良好的传输保密性能

在光通信系统中,光纤传输是比较安全的,而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更是最安全网络传输技术,不要求高级安全软件。这是因为所载信息是被保持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非可见光束锥形体中。波束很窄,很难在空中发现其业务链路,更不存在被窃听的可能性。同时,其波束是定向发射的,仅对准目的接收机。倘若其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被阻截,使其传输的数据信息外泄,用户也会立即很快地发现链路被中断了,这使得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万无一失。具有的这种传输安全保密性能使得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将特别受到金融、法律、军事等保密要求高部门的青睐。此外,通常在用户到集线器之间的链路上是加密的,这又进一步保证了通信的安全保密性。 激光束的安全性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光信号发射功率必须限制在保证人类眼睛安全的功率范围内,这也限制了无线纳米光通信的通信距离。

5.5 有极高的有效性,可全天候工作

在一般光通信中,特别是在无线纳米光通信中,恶劣的天气情况,会对无线纳米光通信的传播信号产生波动起伏的衰耗作用,更严重时甚至于会造成通信的瞬间中断。这里应明确,气候对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的主要挑战是浓密的烟雾。降雨和雪对于无线纳米光通信的影响,当设计无线纳米光通信时,主要应当考虑的是烟雾弥漫的气候条件。其应对措施通常是缩短无线纳米光通信的链路距离和增加网络冗余量。

中微子通信,由于其中微子信息载体的穿透能力极强,甚至于可穿过炽热的地心,因此,就目前所了解的中微子束基本知识,关于恶劣的天气情况将对中微子通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5.6 特别适于宇宙空间的通信

在光通信中,特别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网络特别适合于宇宙空间的通信。但是,无线纳米光通信网络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在大气等介质空间传输距离很短,此外还有收发端对准、受空中障碍物和背景噪声影响和激光的安全等诸多问题。

在辽阔的宇宙空间中建立中微子通信网络这是其将来发展中微子通信的远大宏伟目标。在地球范围的外层空间中,并用中微子束来探索遥远的空间。无线电波有一个严重的不足之处,就是无线电波中的很大一部分不能穿透电离层,此外,无线电波还容易受到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会在气候变化、核爆炸时发生变化。由于中微子不带

电荷,稳定可靠,所以中微子束基本上不受电离层、太阳黑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中微子束用于外层空间通信时,就可以以光速直达信息目的地,用于遥远空间探索时,也可以以光速直达探索目标。因此,中微子通信是在人类征服宇宙中有力的通信方式。

第六章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外的应用

6.1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之外的应用

从通信区间来考虑,可将其通信分为地球范围内的中微子通信、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即所称的“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和太空宇宙中的“深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几类。在有的资料中,将地球范围内的中微子通信称为“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而将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称为“深空中微子通信网络”。关于太空宇宙中的中微子通信,目前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在投入很大精力在研究开发中。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庞大的银河星系至少存在300亿以上个星体,这其中估计至少有5亿个星体有类似于地球的环境(可能有人类居住)。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类似于银河星系的星系还至少有1000个以上。这表明,在极为广阔的宇宙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适合于人类居住条件的星体。

要实现地球上人类与其有人类存在的其他星体的通信联络,就目前地球上人类所掌握的通信手段仅有以暗物质中的中微子作为信

息载体的中微子通信和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纳米光通信。前者的开发与应用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很自然其星际之间通信的重担目前就只能落到了纳米光通信技术手段上了。但是,由于纳米光通信技术存在着只能穿过透光的介质等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迅速研究开发出中微子通信就成为21世纪非常迫切的问题了。中微子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21世纪成为中微子通信大展宏图的辉煌时代。这不仅表现在地球上中微子通信网络的迅速形成,而且也表现在近空和深空卫星通信的领域中,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微子通信要主宰近空和深空,甚至于成为人类遨游太空实现整个宇宙空间通信的主要手段。

如前所述,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是指人造卫星间及卫星与地球范围内之间的中微子通信。中微子通信技术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为星际间的通信开辟了美好前景。尤其是各先进国家在星际中微子的研究中投入了可观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近年来,各先进国纷纷单独或合作首先开发近空中微子通信网络系统,并且正在考虑实习与已存在的运行着的微波、光载波卫星信号的对接与转换问题。通信,是飞行中的飞机与地面指挥人员联系的唯一手段,是关系到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飞机与地面间的通信主要是借助于普通的无线电波,但这种无线电波具举易受干扰,不能钻地、人海等“先天性不足”。用它进行远程通信时有时还要借助于地面中转站或中继通信卫星,十分不便。为此,“超飞一号”摒弃了无线电通信,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中微子通信”。

中微子通信技术不但可将地球范围内各类通信融为一体,而且还可应用宇宙通信之中,实现地球与各星体之间的通信。可见,研究中微子通信技术有多么深刻的重大意义。

6.2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的应用

6.2.1 各类陆地中微子通信网络

实际上,运用中微子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在地球整个范围内所有现行各类光通信网络。这里可包括地球范围内的干线通信网、城域网和用户接入网等各类电信网和数据网。由于中微子束具有的穿透力极强和巨大地抗干扰能力,中微子通信将被广泛地用于各类企业集团的有特殊要求的专用网络中。

6.2.2 在上空、水下和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众所周知,无线电波和光波是无法穿越岩石的,因此是无法实现地下岩层中间的无线电和光通信的。但是,由于中微子波束的巨大穿透能力,可实现在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因此,许多地质学家用中微子波束通信可给地球拍照,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

为了证实中微子流射束有穿过大气之间、大气与海水之间、水下、岩石之间、岩石与大气之间的能力,在各类物体之间实现中微子通信,世界各国在这个领域都做了大量实验。

参考文献

[1]王廷尧,等.同步光通信基础E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王廷尧.光纤同步网讲座[J].光通信技术,1994(1—4),1995(2—4),1996(3,

4),1997(12).

[3]张可喜.日将建世界最强质子加速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0.

[4]王艳红.南极冰层适合探测高能中微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1.

[5]张字,李明荣,焦善庆.对中微子通讯的原理、激光调控中微子能流密度机制以及数字式信号调制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3).

[6]张宇,李明荣,焦善庆.中微子通讯机理探讨口].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3).

[7]新华.科学家提出太阳可能存在暗物质[N].北京科技报,2002.

[8]科闻.在海洋中探测中微子[N].北京科技报,2002.

[9]辛标.基于反应堆的电子中微子磁矩及衰变寿命实验研究[D].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

[10]王廷尧,等.以太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1]常加峰.半经典近似与黑洞低频似正规模[D].上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

[12]闰真.TC-C探测器的探测效率测试和宇宙线描迹仪系统的建立[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3]罗志全.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的相关物理过程及爆发机制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4]赵文.宇宙中暗能量、残余引力波和微波背景辐射极化的一些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15]张乐.对于不稳定暗物质的宇宙学限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6]王廷尧,等.用户接入网技术与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7]Torii S,Yoshida K,Kasahara K,et al J.Dark matter search with the CALET detector on—board ISS[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8,41(12):

2032.

[18] Leonard Susskind.The Black Hole war:My Battle with Stephen Hawking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Quantum Mechanics[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2008.

[19]Believing Bullshit.How Not to Get Sucked into an Intellectual Black Hole[M1 by Stephen Law Prometheus Books(April 12,2011)I ISBN:1616144114

[20]邢志忠,周顺.从粒子物理学到天文学和宇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1]吕子东,吕子东.中微子的快子结构假说[M].北京:地质出版杜,2002.

[22]孙汉城.中微子之谜[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7—5355—1563o0572.32.

[23]蔡勖.夸克与轻子物理的运动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唐孝威.正负电子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5]郁伟中.正电子物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6]吕子东.中微子的快子(结构)假说[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27]杨本立,等.中微子振荡与轻子的稀有衰变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

[28]方励之,刘永镇.中微子静质量与宇宙早期的成团过程[J].科学通报,1982,04.

[29]张宇,李明荣.中微子通讯机理探讨[c].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0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0).


相关内容

  • 这五个中国制造,肩负着探索宇宙的使命
  • 从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到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从中微子探测器再到超级计算机,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使命,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1 天眼 "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直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耗资7亿元,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天 ...

  • 2013科技新闻
  • 2013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4年1月24日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0次.评选结果经 ...

  • 中微子:穿越地球的精灵
  • 10月6日,日本研究者�|田隆章和加拿大研究者阿瑟・麦克唐纳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而摘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中微子振荡到底是个啥? 开启物理新世界的钥匙 要了解中微子振荡,就必须先知道"标准模型".在粒子物理中,该理论模型被用来描述各个基本粒子和它们 ...

  • 硅PIN光电二极管探测系统的研究
  • 第28卷第2期2008年3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NuclearElectronics&DetectionTechnology VoL28No.2 2008 March 硅PIN光电二极管探测系统的研究 张 燕,曾光宇,洪志刚 (中北大学,信息工程系,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本文主要研 ...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之后 收获硕果
  • 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之后 收获硕果 2014年11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调束和运行人员在新一轮的机器研究中,不断创造了对撞亮度的新高,超越原先的8.0×1032cm-2s-1,达到了8.04×1032cm-2s-1. 北京 ...

  • 英语读写课程中微博的微课模式应用
  • 读写课程是外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英语读写训练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编写随意处理写作部分,教学时间不充足.教学模式单一及学生对读写认识存在问题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此方面的训练.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用户开始广泛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微博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更新速度快.快速回复及经济实 ...

  • 光电倍增管的作用
  • 光电倍增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分为以下十几种: 光谱学: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发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拉曼分光光度计,其他液相或气相色谱如X 光衍射仪.X 光荧光分析和电子显微镜等. 质量光谱学与固体表面分析:固体表面分析,这种技术在半导体工业领域被用于半导体 ...

  • 有感于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
  • --看到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深感无奈 文/周坚/2011年9月24日 今天,人民网.新华网.科学网.中华网.凤凰网.环球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网站相继报道:意大利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挑战相对论. 文章指出,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奥佩拉"项目研究人 ...

  • 5章天文观测工具和手段
  • 第五章 天文观测工具和手段 宇宙间天体的相关位置和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到人类认识宇宙的光学望远镜时代.射电望远镜时代以及空间望远镜时代,人类天文测量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的天文测量技术主要应用于宇宙太空观测.探测宇宙奥秘等方面.本章简要介绍了获得宇宙信息的渠道.人类探索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