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的用人之道

三国时期孙权的用人之道

孙权能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其因素固然有很多,但主要在于任用了鲁肃、周瑜、吕蒙这么几个人,而这三个人都能在不同的时期、关键的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有能力的人能不能被重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就要看领导人的眼光和胆略,在任用人才上,孙权自有他的一套。当初,一名地位并不高的偏将军吴郡人全琮向孙权上书,陈述有关进攻关羽策略,孙权担心事情泄露,而未作答复;擒获关羽后,孙权在公安设酒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述进攻关羽的策略,我虽然没有答复,今天取得的胜利,也有你的功劳。”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因一条计策而被封侯,孙权可以说不吝啬官职名位。如此慷慨,下属怎能不拼死效命呢!而且这种示范效应非常大。

吕蒙在打败关羽后,未来得及受封便疾病发作,孙权把他接来,安顿在行馆的侧房,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和护理。医生为吕蒙针灸时,孙权便为他感到愁苦悲伤;想多去看望几次,又恐怕他劳累,只好在墙壁上挖个小洞经常偷看,见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得回顾左右,不然的话,便唉声叹气,夜不成眠。吕蒙的病好了一半,孙权便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文武官员都来道喜。不久,吕蒙竟然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孙权异常悲痛,命令三百户人家守护他的坟墓。 后来,周、鲁、吕都过世了。一次,孙权与陆逊说起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个人,他说:“周公瑾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

操,攻取荆州,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比。鲁子敬经周瑜的推荐和我认识,我与他闲谈,便谈及建立帝王大业的远大谋略,这是第一件痛快事。后来,曹操借着收降刘琮的声势,扬言亲率水、陆军数十万同时南下,我询问所有将领,请教对策,谁都不愿意先回答,问到张昭、秦松时,都说应派使者写好公文,前去迎接。鲁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速召回周公瑾,命令他率大军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痛快事。此后,他虽然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一个失误,但却不足以损害他的两大贡献。周公对一个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忽略他的失误而重视他的贡献,常常将他比作邓禹(汉代的名将)。吕子明年轻时,我认为他只是不怕艰难,果敢不怕死而已;在他年长以后,学问愈来愈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仅次于周公瑾,只是言谈议论,才华横溢不如公瑾罢了。谋划消灭关羽这一点,却超过了鲁子敬。鲁子敬给我的信中说:‘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都要利用他们的力量开路,对关羽不值得顾忌。’这是鲁子敬实际不能对付关羽,外表却空说大话罢了;我仍原谅了他,没有苛刻指责。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他的治理方法还是很好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孙权就是,看问题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分得很清楚,看的很明白。吴国的丞相北海人孙劭病重。丞相一职空缺,大家首推张昭。孙权说:“如今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越高,这一职务对张昭来说,并非优待。”这实际上是在说张昭这个人担不起这副担子,丞相一职是责任而不是待遇。孙劭去世,文武百官

再次推举张昭,吴王孙权又说:“孤岂不敬爱张子布?丞相负责的政务繁多,而张昭性情刚烈,我若不听从于他,他就会不满和怨愤,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结果,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举止稳妥,孙权曾赞叹说:“顾君不说话则已,说话即能抓住要害。”每次设宴饮酒作乐,大臣们都恐怕酒后失态,被在场的顾雍看到,所以不敢放开酒量。吴王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不能使人乐,却并不影响他任职丞相,可见孙权知道什么轻什么重。大臣和吴王多么忌惮他,可见顾雍在大家心中的威信。顾雍刚兼任尚书令的时候,被封为阳燧乡侯;拜过爵位后,回到官邸,家人仍不知道他已被封侯,后来听说,都很吃惊。及至受任为丞相,他选用文官武将,都各按才能加以任用,而不夹杂自己的好恶。常常私下到民间访查政治得失,每当有好的建议,都秘密上报,如被采纳,将功劳归于主上,如不被采纳,则始终不泄露出去;孙权为此很看重他。然而他在朝廷上发表意见时,言辞虽然和顺,却能将正确的意见坚持到底;对于政治的得失,若非亲眼所见,决不妄加评论。吴王孙权有事情,常令有关官员到顾雍那里咨询访问。如果顾雍同意,觉得此事可以施行,便与这些官员反复讨论研究,并为他们预备酒饭;如果不同意,顾雍便表情严肃,默然不语,什么都不预备。官员回去将情况报告给吴王,孙权说:“顾公高兴,说明此事应该办;他不发表意见,表明办法还不稳妥,孤当反复考虑。”驻守长江岸边的将领,都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很多人上书,认为时机有利,应当发兵袭击魏军。吴王为此事询访顾雍,顾雍说:“我听说贪图小利维兵家所

戒,他们的这些条陈,是要为自己邀取功名,而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加以制止,如果不能扬我威武,重创敌人,就不应听从。”吴王采纳了顾雍的意见。孙权两次弃用了张昭,而任用了顾雍是建立在孙权对这两人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孙权可谓能知人,能用人。

三国时期孙权的用人之道

孙权能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其因素固然有很多,但主要在于任用了鲁肃、周瑜、吕蒙这么几个人,而这三个人都能在不同的时期、关键的时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有能力的人能不能被重用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就要看领导人的眼光和胆略,在任用人才上,孙权自有他的一套。当初,一名地位并不高的偏将军吴郡人全琮向孙权上书,陈述有关进攻关羽策略,孙权担心事情泄露,而未作答复;擒获关羽后,孙权在公安设酒宴,对全琮说:“你先前陈述进攻关羽的策略,我虽然没有答复,今天取得的胜利,也有你的功劳。”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因一条计策而被封侯,孙权可以说不吝啬官职名位。如此慷慨,下属怎能不拼死效命呢!而且这种示范效应非常大。

吕蒙在打败关羽后,未来得及受封便疾病发作,孙权把他接来,安顿在行馆的侧房,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和护理。医生为吕蒙针灸时,孙权便为他感到愁苦悲伤;想多去看望几次,又恐怕他劳累,只好在墙壁上挖个小洞经常偷看,见吕蒙可以吃少量的食物,便高兴得回顾左右,不然的话,便唉声叹气,夜不成眠。吕蒙的病好了一半,孙权便下令赦免罪犯,以示庆贺,文武官员都来道喜。不久,吕蒙竟然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孙权异常悲痛,命令三百户人家守护他的坟墓。 后来,周、鲁、吕都过世了。一次,孙权与陆逊说起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个人,他说:“周公瑾雄心大志,胆略过人,因此能打败曹

操,攻取荆州,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比。鲁子敬经周瑜的推荐和我认识,我与他闲谈,便谈及建立帝王大业的远大谋略,这是第一件痛快事。后来,曹操借着收降刘琮的声势,扬言亲率水、陆军数十万同时南下,我询问所有将领,请教对策,谁都不愿意先回答,问到张昭、秦松时,都说应派使者写好公文,前去迎接。鲁子敬当即反驳说不可,劝我迅速召回周公瑾,命令他率大军迎击曹操,这是第二件痛快事。此后,他虽然劝我把土地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一个失误,但却不足以损害他的两大贡献。周公对一个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忽略他的失误而重视他的贡献,常常将他比作邓禹(汉代的名将)。吕子明年轻时,我认为他只是不怕艰难,果敢不怕死而已;在他年长以后,学问愈来愈好,韬略常常出奇制胜,仅次于周公瑾,只是言谈议论,才华横溢不如公瑾罢了。谋划消灭关羽这一点,却超过了鲁子敬。鲁子敬给我的信中说:‘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都要利用他们的力量开路,对关羽不值得顾忌。’这是鲁子敬实际不能对付关羽,外表却空说大话罢了;我仍原谅了他,没有苛刻指责。可是他行军作战,安营驻守,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辖区内,官员都尽心尽职,治安良好,路不拾遗,他的治理方法还是很好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孙权就是,看问题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分得很清楚,看的很明白。吴国的丞相北海人孙劭病重。丞相一职空缺,大家首推张昭。孙权说:“如今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越高,这一职务对张昭来说,并非优待。”这实际上是在说张昭这个人担不起这副担子,丞相一职是责任而不是待遇。孙劭去世,文武百官

再次推举张昭,吴王孙权又说:“孤岂不敬爱张子布?丞相负责的政务繁多,而张昭性情刚烈,我若不听从于他,他就会不满和怨愤,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结果,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沉默寡言,举止稳妥,孙权曾赞叹说:“顾君不说话则已,说话即能抓住要害。”每次设宴饮酒作乐,大臣们都恐怕酒后失态,被在场的顾雍看到,所以不敢放开酒量。吴王孙权也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不能使人乐,却并不影响他任职丞相,可见孙权知道什么轻什么重。大臣和吴王多么忌惮他,可见顾雍在大家心中的威信。顾雍刚兼任尚书令的时候,被封为阳燧乡侯;拜过爵位后,回到官邸,家人仍不知道他已被封侯,后来听说,都很吃惊。及至受任为丞相,他选用文官武将,都各按才能加以任用,而不夹杂自己的好恶。常常私下到民间访查政治得失,每当有好的建议,都秘密上报,如被采纳,将功劳归于主上,如不被采纳,则始终不泄露出去;孙权为此很看重他。然而他在朝廷上发表意见时,言辞虽然和顺,却能将正确的意见坚持到底;对于政治的得失,若非亲眼所见,决不妄加评论。吴王孙权有事情,常令有关官员到顾雍那里咨询访问。如果顾雍同意,觉得此事可以施行,便与这些官员反复讨论研究,并为他们预备酒饭;如果不同意,顾雍便表情严肃,默然不语,什么都不预备。官员回去将情况报告给吴王,孙权说:“顾公高兴,说明此事应该办;他不发表意见,表明办法还不稳妥,孤当反复考虑。”驻守长江岸边的将领,都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很多人上书,认为时机有利,应当发兵袭击魏军。吴王为此事询访顾雍,顾雍说:“我听说贪图小利维兵家所

戒,他们的这些条陈,是要为自己邀取功名,而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加以制止,如果不能扬我威武,重创敌人,就不应听从。”吴王采纳了顾雍的意见。孙权两次弃用了张昭,而任用了顾雍是建立在孙权对这两人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孙权可谓能知人,能用人。


相关内容

  •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人才学思想
  • 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称雄一方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命运坎坷,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 ...

  •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摘要]刘备军事才能不及孙权,更不及曹操:计谋与此二人更不能同日而语.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刘备起自微贱,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而借乱世而成英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著的追求而成就霸业. [关键词]三国演义 ...

  • 论农村亲子的有效沟通
  • 摘 要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文学名著,又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才学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人才学 选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Analyze Talents Studies with t ...

  • 三国英雄古墓疑云,诸葛亮墓"杠断绳烂"
  • 2010-6-19 7:54:00  作者:倪方六  来源:半岛都市报 [评论][字体:大 中 小]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挖掘正在进行中,不管真假,考古专家正在进行挖掘论证.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孙权刘备各展风流,诸葛亮羽扇纶巾流传千古.千百年后,曹操墓正在发掘,而孙权 .刘备.诸葛 ...

  •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意指<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正是斗智斗勇的表现.各路英豪为了开创自己的基业,纷纷抢夺各种资源."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4单元
  • <七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 (第四单元) (一)表解知识点 1.三国鼎立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5.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二)剖析重难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 ...

  •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有着超人的领袖才能,任 ...

  • 三国管理篇
  •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 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 掌握留住人才的秘诀: ● 懂得如何搭建管理平台. 第一讲 刘备的管理之道 一.目标管理 刘备的目标管理包括两个要点: 1.明确最高目标,绝不动摇 刘备创业历经坎坷,成败起伏,但其始终明确自己的最高目标- ...

  •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曹操的评价 发送到手机 | 收藏 全屏阅读模式 字体: 小 | 大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