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曹操的评价 发送到手机 | 收藏 全屏阅读模式 字体: 小 | 大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

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安徽亳州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里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面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面的英雄呢?

(用当代视角,审视三国纷争;用史家眼光,论说是非成败。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少。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在第一讲里面讲了刘备。刘备不也有人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奸雄,甚至认为他是大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二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一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他和曹

操的奸雄有一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方?曹操的奸雄带有一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而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小时候就这样,这小子小时侯就比较坏。《三国志》里面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务正业。

曹操从小就有点坏,不过也反映出来他脑子快。曹操从小有点坏还出了名了。有一次他问起他的一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那个朋友笑着不说。说说说,他非要他说。子将(许邵)曰“子治世之能臣”如果赶上好的时代,你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大臣;“乱世之奸雄”要是赶上乱世,你就是大奸贼。曹操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特别高兴。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骂他。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干,你看在治世我是能臣,在乱世我成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说所谓奸,曹操理解为,在他心目中的奸就是机智,聪明,充满智慧。在乱世,太老实了那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曹操并不认为奸雄是一个贬义词,他反而感到高兴。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曹操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纷纭错杂,毁誉不一。那么,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奸”还是偏重于“雄”呢?)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固然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就是说罗贯中他很好地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这样就把曹操这个英雄和刘备,孙权其他等等那些英雄们,那些诸侯们区别开来了。就是说,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尽管他有奸诈,甚至有些地方有残忍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胸怀宽广,目光远大,胆识非凡,善于用人。罗贯中并没有把曹操写得很坏或者无能,虽然在许多地方也写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方着重写他奸,有些地方着重写他雄。那么,这二者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写其奸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其雄。小说一开头,罗贯中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就是说从曹操这个形象一出现开始,罗贯中就写出曹操具有的那种过人的机智和远见卓识。比如说在小说第二回到第三回之间,当时,汗末已经大乱,太监专权,大将军何进,就是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你看曹操说的话,皇帝死了以后,他认为最重要首先是要立帝,而不是先除十常侍。

为什么?你先把皇帝立了以后你就名正言顺了。另外他说,宫中十常侍他们势力很大,你很难保守机密。你如果现在马上派人把他们抓了,杀了,根本办不到。第一最重要的,先得把新皇帝立起来,结果何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十常侍权越来越大,控制不了了,京师军队已经不可靠了,就准备要召外军入京。曹操提出根本用不着,这个事情关键要做得机密,把那些宦官杀了就行了,抓了就行了,不要召外军,一召外军非大乱不可。结果呢?何进,袁绍,都没有听他的劝,后来召外军进京。董卓进京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董卓进京以后整个就大乱了。所以罗贯中在把握曹操的形象上,他始终是在突出他的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胆识过人。

之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会显得越来越奸,这和《三国演义》是小说(有关系),而小说需要大量的生动细节,大量的生动细节出现的结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们再来剖析一个案例,就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那个过程。我们看《三国志》怎么写的:《三国志》非常简单,因为袁绍不重视许攸的意见,许攸看出来了,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早晚必败,干脆他就跑了,投奔曹操了。他原来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时候,《三国志》的正文,陈寿的正文是这么写的:(许攸)来奔,(投奔曹操),因说公(游说劝说,劝说曹操),击琼等(打击偷袭)。击谁呢?就是淳于琼,淳于琼是带了几千人马,押送军粮(袁绍)的押粮官。就那么十几个字,很简单。那么《三国志》里头许攸到底是怎么说的?怎么劝说曹操的没写,这个过程没写。裴松之的注就把这个说字,说就是劝说,把这个说具体化了。我们看它有哪些发展。

他(裴松之)的注这么写:公闻攸来(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跌足迎之(就是光着脚,他都来不及穿鞋),抚掌笑曰(高兴地说):“予卿远来(予卿就是许攸的字,许攸那么老远跑来找我),吾事济矣(我的事就成了,好办了)。”为什么他这么说呢?因为曹操那时侯军粮已经用尽了,所以他知道许攸这一次来,不管他是真投奔还是假投奔,他肯定会带来很多对我有用的信息,哪怕他是假投奔,我可以让他带点假情报回去,所以我的事情就要好办了。然后呢?许攸就问他,说(许攸)谓公曰:袁氏军盛(袁绍的军队很强大,人数比你多多了),何以待之(你怎么对待),今有几粮乎(你现在还有多少粮食)?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少粮食才能打多大的仗。公曰:尚可之一岁(还可以支持一年)。攸曰:无是,更言之(不对,你再说说)。(曹操)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你不想打败袁绍,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我是来帮你的,你怎么不跟我说实话)?公曰:向言戏之耳(我刚才和你开玩笑),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怎么办,你看怎么办,我就只能支持一个月,怎么办)?然后许攸就说,你现在孤军笃守,外面没有援助,粮食已经用完了,这是很危险的。

然后就建议他乌巢劫粮,官渡大战之间乌巢劫粮。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章节。我们从这儿已经看得出来,裴松之注已经大大丰富了许攸的说的过程。这个地方已经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滑了。到小说《三国演义》把这个细节丰富了,它的丰富很重要一个就是加上了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它这么写的:第三十回——操曰:有半年耳(也就是半年而已,比“可支半年”就要正生动一点了)。攸拂袖而起(生气了),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我是诚心诚意投奔你的),而公见欺如是(而您如此地欺骗我),岂吾所望哉(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操挽留曰(曹操就挽留他说):子远勿嗔(子远,你别生气),尚容实诉(姑且让我跟你说实话),军中粮食实可支三月耳(加了一个“实”字)。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当今的人啊,都说你曹孟德是个奸雄,现在一看,果然如此吧!你对我这个老朋友,你都这么不信任,你还蒙我)!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地生动。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小说和史书的一大区别:是史书它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核甚至是核里面的肉,小说通过这个核,把它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曹操从黄巾大乱,初露锋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威震四海。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着实记录了曹操的诡异多变。那么,对于曹操的“奸”,周思源先生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秉承豪杰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绝对奸,但是奸得可爱,奸得合理。为什么?因为曹操和许攸尽管是多年的朋友,可许攸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而袁绍是现在是曹操的主要对手,他来投奔我是真是假这个还不得而知。因此虚虚实实,互相刺探这是出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需要。曹操这个奸是有道理的,有水平的。如果说曹操派出的那个信使,没有被袁绍抓住的话,许攸如果不知底细,可就被曹操出色的表演给蒙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罗贯中在把握写曹操的奸的时候,他是虽奸尤雄,以奸现雄,奸而不丑,奸得可爱。让人感到在这个乱世当中,你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你不能太老实。曹操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让读者感到不讨厌。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是极具个性的,是他不会和别的那种奸诈的人混淆的。因为奸有豪杰之奸,有小人之奸,而曹操就属于豪杰之奸。

(曹操好兵法,自注兵书十万余言。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用兵灵活,赏罚分明,长于选将用将。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又有哪些值得玩味的故事呢?)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咱们读书过《三国演义》的人,印象都很深。你看徐庶,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但是徐庶找个借口,离开他身边了。《三国演义》十四回:曹操带了汉献帝,从洛阳迁都到许昌去的路上,结果呢,当时徐晃奉命劫杀曹操,要把汉献帝夺回去。这时候,曹操派大将许褚迎战徐晃。许褚也是勇烈过人,跟徐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下令鸣金收兵,别人就不明白了,说,“咱们如果再打一会儿,再派人上去,就可以把徐晃杀了。”曹操说徐晃是个人才,我不忍心杀他。结果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满宠。满宠就说,我跟徐晃有一面之交。他说,我想办法劝说他投降。结果,满宠就扮成一个小兵,小卒,连夜赶到徐晃那儿。徐晃就归降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在曹操决定不杀徐晃要收服他这个地方,点评家毛宗岗批了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曹操见才便爱(这个“见”就是发现,只要发现是人才他就爱),哪得不成大业!你看看,正是说到点子上。所以曹操最后能够统一北方,奠定了最后三国归晋,统一天下这样一个基础。关键之点就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他爱惜人才,善于用人。

(曹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有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既然曹操唯才是举,宽以待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背负着“奸雄”的评价呢?)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说到曹操带着汉献帝迁都许昌,那么自然就令人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奸雄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他称霸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把它夸大一点,曹操如果想当皇帝又该怎么看?过去,人们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批评曹操的奸。奸贼,所谓汉贼不两立。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更多的,要从他的社会效果着眼,也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当时东汉末年,皇帝无能,皇室软弱,根本无力支撑这座庞大帝国的大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人口大大减少。因此,当时的社会需要有一个强势人物和以他为核心的强势集团出来收拾这个局面,统一中国。

因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曹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属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强势人物,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武将。所以,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和清代一对比就比出来了。清代是不是也需要人才,历朝历代都需要人才。但是清代它所需要的人才,你首先要甘心当奴才,你在当奴才的情况下我就用你,你只要有一点不听话我就杀你。所以,三国时期,真是群星灿烂,民间过去就有这个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皇帝只能让姓刘的做?所以曹操如果他当时想当皇帝都是好事。但是曹操很聪明,他不当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利于他来统一天下。我们这样想一想,董卓岂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袁绍不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他没有成功啊!所以,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后世学者认为:贬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举,军事上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生产的恢复有着重大贡献。那么,之所以从《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诈,除了文学创作的原因以外,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呢?)

依史实论曹操

那么为什么从《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除了上面我们讲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时代因素。在三国以后,尊刘还是尊曹有好多变化,变了好多次,这种情况在二十四史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那你想西晋司马氏的政权,他是禅位,是从曹魏自动禅位,但是是被迫禅位得来的。那你想作为西晋人陈寿,他怎么能不把曹魏作为正统呢?如果曹魏不是正统,那么司马氏政权就不合法,对不对?可是到东晋就变了,东晋按说还是司马氏。东晋有一部书叫《汉晋春秋》,他的作者习凿齿是一个很有才学的大学者。他就尊刘了,他为什么尊刘呢?因为那时侯五胡十六国,北方最强大的,当时是拓跋氏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所以他不能以魏为正统,他就以刘为正统。

紧接着后来就是南朝,东晋灭亡就是南朝,宋齐梁陈。这个宋,宋的第一个皇帝刘裕,他也姓刘。那个时候裴松之他就是南北朝时南朝的宋人。一方面皇帝本身姓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北方当时大乱。按说刘裕他也是从司马氏那里得来的皇位,也是让他给禅位的,可是就是因为考虑北方当时在胡人手里。所以裴松之的注尽管没有改变整个《三国志》,不是重新编一本书,但在那里他已经加了一些对曹操不利的材料。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加了不少对刘备阵营有利的材料。到了北宋司马光,司马光又是尊曹,为什么呢?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也是让后周的皇帝禅位,迫使他禅位,所以他就尊曹。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他的一本关于三国的书他就尊刘,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北方已经在辽,金的统治之下。那么,罗贯中,因为他是元末明初的汉人,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汉人,不承认元的正统地位。所以在尊刘贬曹的情况下,那么当然曹操奸的内容就比过去要更加丰富一些,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作者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老百姓的心理价值取向。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过程。正因为民间的认知和历史原型反差较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提出应该给曹操翻案。那么,这个案翻得到底对不对呢?)

如何客观评价曹操

郭老(郭沫若)给曹操翻案翻得还是对的。他从历史评价上肯定了曹操对于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天下统一的历史贡献。另外,他的话剧《蔡文姬》,他突出曹操的仁义,爱惜人才。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符合历史真实的。因此,我认为,对那些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一定要本着基本忠于史实的态度来处理,来创作,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因为你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的形象,你改变的实际上是历史。《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六百余年,之所以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经典之作,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它就是把握好了这个度,也就是说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解决了把曹操是写成豪杰之奸还是小人之奸的这个问题。

因此,尽管原来《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变成尊刘贬曹,曹操虽然被写成一个奸雄。但是,罗贯中首先把他写成的是雄,是作为一代豪杰来表现的,充分展示出曹操那种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才学。他是在这个前提下,揭示曹操还有奸的一面,这种奸和那种蝇营狗苟的卑鄙小人之奸决然不同。所以正确地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历史上确有其事真名实姓的重要人物的度是历史小说,历史题材,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好了,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曹操:群雄并起混水浊,斩杀黄巾渐翼丰,假献宝刀刺董卓,事机不成险被捉 疑心误会吕伯奢

杀尽全家天负我,,灭吕败袁击江东,土城三事约关公,白马斩将解围城穷追刘备长坂坡

遭遇张飞桥喝断,赤壁大计失诸葛,云长义释华容阁,,

身挟天子属奸雄,曹家基业司马夺

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多疑 不过却是乱世之枭雄 治世之能臣

曹操:制军更多的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赏罚分明 唯才是举

机智灵活 应变能力强

坚强自信 富有乐观主义精神

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地方查的,精华自己挑选,再加上点自己的观点,这莫多,够你写的

了!

——曹操

人物简介: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

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特点一:求贤若渴

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

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

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 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

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

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

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

特点二:忘恩负义

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

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

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

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

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

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

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

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叫天下人负我!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称“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诗词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体现出大气,将各种脸溶于一身。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曹操的评价 发送到手机 | 收藏 全屏阅读模式 字体: 小 | 大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

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安徽亳州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里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面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面的英雄呢?

(用当代视角,审视三国纷争;用史家眼光,论说是非成败。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少。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在第一讲里面讲了刘备。刘备不也有人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奸雄,甚至认为他是大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二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一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他和曹

操的奸雄有一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方?曹操的奸雄带有一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而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小时候就这样,这小子小时侯就比较坏。《三国志》里面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务正业。

曹操从小就有点坏,不过也反映出来他脑子快。曹操从小有点坏还出了名了。有一次他问起他的一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那个朋友笑着不说。说说说,他非要他说。子将(许邵)曰“子治世之能臣”如果赶上好的时代,你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大臣;“乱世之奸雄”要是赶上乱世,你就是大奸贼。曹操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特别高兴。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骂他。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干,你看在治世我是能臣,在乱世我成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说所谓奸,曹操理解为,在他心目中的奸就是机智,聪明,充满智慧。在乱世,太老实了那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曹操并不认为奸雄是一个贬义词,他反而感到高兴。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曹操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纷纭错杂,毁誉不一。那么,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奸”还是偏重于“雄”呢?)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固然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就是说罗贯中他很好地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这样就把曹操这个英雄和刘备,孙权其他等等那些英雄们,那些诸侯们区别开来了。就是说,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尽管他有奸诈,甚至有些地方有残忍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胸怀宽广,目光远大,胆识非凡,善于用人。罗贯中并没有把曹操写得很坏或者无能,虽然在许多地方也写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方着重写他奸,有些地方着重写他雄。那么,这二者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写其奸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其雄。小说一开头,罗贯中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就是说从曹操这个形象一出现开始,罗贯中就写出曹操具有的那种过人的机智和远见卓识。比如说在小说第二回到第三回之间,当时,汗末已经大乱,太监专权,大将军何进,就是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你看曹操说的话,皇帝死了以后,他认为最重要首先是要立帝,而不是先除十常侍。

为什么?你先把皇帝立了以后你就名正言顺了。另外他说,宫中十常侍他们势力很大,你很难保守机密。你如果现在马上派人把他们抓了,杀了,根本办不到。第一最重要的,先得把新皇帝立起来,结果何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十常侍权越来越大,控制不了了,京师军队已经不可靠了,就准备要召外军入京。曹操提出根本用不着,这个事情关键要做得机密,把那些宦官杀了就行了,抓了就行了,不要召外军,一召外军非大乱不可。结果呢?何进,袁绍,都没有听他的劝,后来召外军进京。董卓进京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董卓进京以后整个就大乱了。所以罗贯中在把握曹操的形象上,他始终是在突出他的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胆识过人。

之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会显得越来越奸,这和《三国演义》是小说(有关系),而小说需要大量的生动细节,大量的生动细节出现的结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们再来剖析一个案例,就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那个过程。我们看《三国志》怎么写的:《三国志》非常简单,因为袁绍不重视许攸的意见,许攸看出来了,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早晚必败,干脆他就跑了,投奔曹操了。他原来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时候,《三国志》的正文,陈寿的正文是这么写的:(许攸)来奔,(投奔曹操),因说公(游说劝说,劝说曹操),击琼等(打击偷袭)。击谁呢?就是淳于琼,淳于琼是带了几千人马,押送军粮(袁绍)的押粮官。就那么十几个字,很简单。那么《三国志》里头许攸到底是怎么说的?怎么劝说曹操的没写,这个过程没写。裴松之的注就把这个说字,说就是劝说,把这个说具体化了。我们看它有哪些发展。

他(裴松之)的注这么写:公闻攸来(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跌足迎之(就是光着脚,他都来不及穿鞋),抚掌笑曰(高兴地说):“予卿远来(予卿就是许攸的字,许攸那么老远跑来找我),吾事济矣(我的事就成了,好办了)。”为什么他这么说呢?因为曹操那时侯军粮已经用尽了,所以他知道许攸这一次来,不管他是真投奔还是假投奔,他肯定会带来很多对我有用的信息,哪怕他是假投奔,我可以让他带点假情报回去,所以我的事情就要好办了。然后呢?许攸就问他,说(许攸)谓公曰:袁氏军盛(袁绍的军队很强大,人数比你多多了),何以待之(你怎么对待),今有几粮乎(你现在还有多少粮食)?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少粮食才能打多大的仗。公曰:尚可之一岁(还可以支持一年)。攸曰:无是,更言之(不对,你再说说)。(曹操)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你不想打败袁绍,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我是来帮你的,你怎么不跟我说实话)?公曰:向言戏之耳(我刚才和你开玩笑),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怎么办,你看怎么办,我就只能支持一个月,怎么办)?然后许攸就说,你现在孤军笃守,外面没有援助,粮食已经用完了,这是很危险的。

然后就建议他乌巢劫粮,官渡大战之间乌巢劫粮。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章节。我们从这儿已经看得出来,裴松之注已经大大丰富了许攸的说的过程。这个地方已经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滑了。到小说《三国演义》把这个细节丰富了,它的丰富很重要一个就是加上了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它这么写的:第三十回——操曰:有半年耳(也就是半年而已,比“可支半年”就要正生动一点了)。攸拂袖而起(生气了),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我是诚心诚意投奔你的),而公见欺如是(而您如此地欺骗我),岂吾所望哉(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操挽留曰(曹操就挽留他说):子远勿嗔(子远,你别生气),尚容实诉(姑且让我跟你说实话),军中粮食实可支三月耳(加了一个“实”字)。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当今的人啊,都说你曹孟德是个奸雄,现在一看,果然如此吧!你对我这个老朋友,你都这么不信任,你还蒙我)!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地生动。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小说和史书的一大区别:是史书它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核甚至是核里面的肉,小说通过这个核,把它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曹操从黄巾大乱,初露锋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威震四海。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着实记录了曹操的诡异多变。那么,对于曹操的“奸”,周思源先生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秉承豪杰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绝对奸,但是奸得可爱,奸得合理。为什么?因为曹操和许攸尽管是多年的朋友,可许攸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而袁绍是现在是曹操的主要对手,他来投奔我是真是假这个还不得而知。因此虚虚实实,互相刺探这是出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需要。曹操这个奸是有道理的,有水平的。如果说曹操派出的那个信使,没有被袁绍抓住的话,许攸如果不知底细,可就被曹操出色的表演给蒙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罗贯中在把握写曹操的奸的时候,他是虽奸尤雄,以奸现雄,奸而不丑,奸得可爱。让人感到在这个乱世当中,你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你不能太老实。曹操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让读者感到不讨厌。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是极具个性的,是他不会和别的那种奸诈的人混淆的。因为奸有豪杰之奸,有小人之奸,而曹操就属于豪杰之奸。

(曹操好兵法,自注兵书十万余言。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用兵灵活,赏罚分明,长于选将用将。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又有哪些值得玩味的故事呢?)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咱们读书过《三国演义》的人,印象都很深。你看徐庶,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但是徐庶找个借口,离开他身边了。《三国演义》十四回:曹操带了汉献帝,从洛阳迁都到许昌去的路上,结果呢,当时徐晃奉命劫杀曹操,要把汉献帝夺回去。这时候,曹操派大将许褚迎战徐晃。许褚也是勇烈过人,跟徐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下令鸣金收兵,别人就不明白了,说,“咱们如果再打一会儿,再派人上去,就可以把徐晃杀了。”曹操说徐晃是个人才,我不忍心杀他。结果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满宠。满宠就说,我跟徐晃有一面之交。他说,我想办法劝说他投降。结果,满宠就扮成一个小兵,小卒,连夜赶到徐晃那儿。徐晃就归降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在曹操决定不杀徐晃要收服他这个地方,点评家毛宗岗批了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曹操见才便爱(这个“见”就是发现,只要发现是人才他就爱),哪得不成大业!你看看,正是说到点子上。所以曹操最后能够统一北方,奠定了最后三国归晋,统一天下这样一个基础。关键之点就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他爱惜人才,善于用人。

(曹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有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既然曹操唯才是举,宽以待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背负着“奸雄”的评价呢?)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说到曹操带着汉献帝迁都许昌,那么自然就令人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奸雄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他称霸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把它夸大一点,曹操如果想当皇帝又该怎么看?过去,人们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批评曹操的奸。奸贼,所谓汉贼不两立。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更多的,要从他的社会效果着眼,也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当时东汉末年,皇帝无能,皇室软弱,根本无力支撑这座庞大帝国的大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人口大大减少。因此,当时的社会需要有一个强势人物和以他为核心的强势集团出来收拾这个局面,统一中国。

因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曹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属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强势人物,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武将。所以,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和清代一对比就比出来了。清代是不是也需要人才,历朝历代都需要人才。但是清代它所需要的人才,你首先要甘心当奴才,你在当奴才的情况下我就用你,你只要有一点不听话我就杀你。所以,三国时期,真是群星灿烂,民间过去就有这个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皇帝只能让姓刘的做?所以曹操如果他当时想当皇帝都是好事。但是曹操很聪明,他不当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利于他来统一天下。我们这样想一想,董卓岂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袁绍不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他没有成功啊!所以,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后世学者认为:贬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举,军事上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生产的恢复有着重大贡献。那么,之所以从《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诈,除了文学创作的原因以外,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呢?)

依史实论曹操

那么为什么从《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会越来越奸?除了上面我们讲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时代因素。在三国以后,尊刘还是尊曹有好多变化,变了好多次,这种情况在二十四史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人陈寿,那你想西晋司马氏的政权,他是禅位,是从曹魏自动禅位,但是是被迫禅位得来的。那你想作为西晋人陈寿,他怎么能不把曹魏作为正统呢?如果曹魏不是正统,那么司马氏政权就不合法,对不对?可是到东晋就变了,东晋按说还是司马氏。东晋有一部书叫《汉晋春秋》,他的作者习凿齿是一个很有才学的大学者。他就尊刘了,他为什么尊刘呢?因为那时侯五胡十六国,北方最强大的,当时是拓跋氏少数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所以他不能以魏为正统,他就以刘为正统。

紧接着后来就是南朝,东晋灭亡就是南朝,宋齐梁陈。这个宋,宋的第一个皇帝刘裕,他也姓刘。那个时候裴松之他就是南北朝时南朝的宋人。一方面皇帝本身姓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北方当时大乱。按说刘裕他也是从司马氏那里得来的皇位,也是让他给禅位的,可是就是因为考虑北方当时在胡人手里。所以裴松之的注尽管没有改变整个《三国志》,不是重新编一本书,但在那里他已经加了一些对曹操不利的材料。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加了不少对刘备阵营有利的材料。到了北宋司马光,司马光又是尊曹,为什么呢?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也是让后周的皇帝禅位,迫使他禅位,所以他就尊曹。可是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他的一本关于三国的书他就尊刘,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北方已经在辽,金的统治之下。那么,罗贯中,因为他是元末明初的汉人,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汉人,不承认元的正统地位。所以在尊刘贬曹的情况下,那么当然曹操奸的内容就比过去要更加丰富一些,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作者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老百姓的心理价值取向。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变化过程。正因为民间的认知和历史原型反差较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提出应该给曹操翻案。那么,这个案翻得到底对不对呢?)

如何客观评价曹操

郭老(郭沫若)给曹操翻案翻得还是对的。他从历史评价上肯定了曹操对于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天下统一的历史贡献。另外,他的话剧《蔡文姬》,他突出曹操的仁义,爱惜人才。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符合历史真实的。因此,我认为,对那些有名有姓的重要历史人物,一定要本着基本忠于史实的态度来处理,来创作,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因为你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的形象,你改变的实际上是历史。《三国演义》成书至今六百余年,之所以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经典之作,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它就是把握好了这个度,也就是说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解决了把曹操是写成豪杰之奸还是小人之奸的这个问题。

因此,尽管原来《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变成尊刘贬曹,曹操虽然被写成一个奸雄。但是,罗贯中首先把他写成的是雄,是作为一代豪杰来表现的,充分展示出曹操那种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才学。他是在这个前提下,揭示曹操还有奸的一面,这种奸和那种蝇营狗苟的卑鄙小人之奸决然不同。所以正确地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历史上确有其事真名实姓的重要人物的度是历史小说,历史题材,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好了,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曹操:群雄并起混水浊,斩杀黄巾渐翼丰,假献宝刀刺董卓,事机不成险被捉 疑心误会吕伯奢

杀尽全家天负我,,灭吕败袁击江东,土城三事约关公,白马斩将解围城穷追刘备长坂坡

遭遇张飞桥喝断,赤壁大计失诸葛,云长义释华容阁,,

身挟天子属奸雄,曹家基业司马夺

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多疑 不过却是乱世之枭雄 治世之能臣

曹操:制军更多的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赏罚分明 唯才是举

机智灵活 应变能力强

坚强自信 富有乐观主义精神

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地方查的,精华自己挑选,再加上点自己的观点,这莫多,够你写的

了!

——曹操

人物简介: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人,他虽然是非常的奸诈狡猾,但是他的实力也是不可轻视的,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还是要数那次的赤壁之战,曹

操把袁绍的几万兵马,毁灭的只剩下几百来个人乐,并且曹操自己也没有花多大的功夫,这可只是个奇迹呀。曹操这个人还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那种人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特点一:求贤若渴

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

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

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 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

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

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

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

特点二:忘恩负义

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

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

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

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

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

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

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

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宁教我负天下人 不叫天下人负我!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称“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毛泽东诗词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体现出大气,将各种脸溶于一身。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相关内容

  •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 成人高等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及表现手法 完 成 人: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层次: 2011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10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Adult Higher Education Thesis ...

  • [三国演义]中张飞人物形象分析
  • 分享:腾讯微博 QQ空间 腾讯QQ 新浪微博| 收藏 魂飞鬼舞 |分类:中国文学2009-06-19 <三国演义>中张飞人物形象分析 满意答案 章炳华 教育咨询师 |7779个满意答案 2009-06-19 公务员行业专家,资质认证,一对一为您专属咨询解答. 邮箱:578715321@q ...

  • 空城计罗贯中
  • 空城计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 ...

  • [曹操献刀]SK
  • 幻灯片3 学习思路 品味片段 鉴赏与评价 评价人物 阅读原著 探讨主题 鉴赏手法 综合评价 对比鉴赏 幻灯片4 小说常识 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 ...

  • [空城计]教学设计..
  • 黄玉芳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

  •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qu ...

  • 初一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 初一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烟台奇山中学 何花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曹操.诸葛亮的有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役胜败原因得分析,初步 ...

  •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