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

是“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

(2010-12-13 05:30: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坎昆大会开幕,挟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余威,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是一天热似一天。不过,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一种声音也在不断蔓延: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

这确实是“反全球变暖论者”经常提及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曾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全球变暖”倒成了主流理论。既然“全球变冷”都消失了,那“全球变暖”早晚也会消失。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世纪7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当时科学界认识到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全球变冷:大气中大量的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它们会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全球变冷。另外,地球轨道周期性的缓慢变化通过改变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及公转轨道的形状,从而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气候。当时的科学家推论,接下来全球会逐步向冰期迈进。因此,有的科学家就提出了“全球变冷”的猜想。当然,地球轨道的变化如此缓慢,大家认为相对短时期的“全球变冷”主要是由气溶胶所致。

不过,“全球变冷”在当年也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猜想。当时科学界对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非常清楚,并且早就意识到二氧化碳会加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不过,因为缺乏数据,科学家很难确定气溶胶的“致冷效果”到底会有多强,所以也很难确定到底是“致冷效果”更明显还是温室效应更明显。当时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按照当时的理解还不足以做出最终判断。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就明确提到当时科学界还不能确定将来气候会怎么变。

不过,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这个当时尚无定论的话题之所以会得到大众的重视,被今天的怀疑论者当作“当年的主流”,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功不可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新闻周刊》在1975年的报道。在报道中,“全球变冷”的概念被以极其骇人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造成这一概念的大流行。有趣的是直到2006年,《新闻周刊》才发了一篇勘误,提到这篇老文章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和“全球变暖”是在科学家对气候科学理解还不够深刻时对未来气候走向的两种猜想。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科学家对于气溶胶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结论表明其致冷效果要小于温室气体的升温效果。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综合这些考虑,“全球变冷”这种猜想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是“全球变冷”还是“全球变暖”?

(2010-12-13 05:30: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坎昆大会开幕,挟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余威,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是一天热似一天。不过,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一种声音也在不断蔓延: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

这确实是“反全球变暖论者”经常提及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曾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全球变暖”倒成了主流理论。既然“全球变冷”都消失了,那“全球变暖”早晚也会消失。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世纪7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是因为当时科学界认识到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全球变冷:大气中大量的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它们会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全球变冷。另外,地球轨道周期性的缓慢变化通过改变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及公转轨道的形状,从而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气候。当时的科学家推论,接下来全球会逐步向冰期迈进。因此,有的科学家就提出了“全球变冷”的猜想。当然,地球轨道的变化如此缓慢,大家认为相对短时期的“全球变冷”主要是由气溶胶所致。

不过,“全球变冷”在当年也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猜想。当时科学界对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非常清楚,并且早就意识到二氧化碳会加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不过,因为缺乏数据,科学家很难确定气溶胶的“致冷效果”到底会有多强,所以也很难确定到底是“致冷效果”更明显还是温室效应更明显。当时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按照当时的理解还不足以做出最终判断。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就明确提到当时科学界还不能确定将来气候会怎么变。

不过,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这个当时尚无定论的话题之所以会得到大众的重视,被今天的怀疑论者当作“当年的主流”,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功不可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新闻周刊》在1975年的报道。在报道中,“全球变冷”的概念被以极其骇人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造成这一概念的大流行。有趣的是直到2006年,《新闻周刊》才发了一篇勘误,提到这篇老文章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和“全球变暖”是在科学家对气候科学理解还不够深刻时对未来气候走向的两种猜想。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科学家对于气溶胶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结论表明其致冷效果要小于温室气体的升温效果。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综合这些考虑,“全球变冷”这种猜想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已发表于新京报新知周刊


相关内容

  • 张蕴岭: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全球化还是区域化?
  • 作者:张蕴岭 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 现在世界出现了反全球化.退全球化现象,全球化面临很多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来反思全球化与区域化. 首先,全球化向何处去.当前,全球化有很多新的现象,主要的新现象是全球化的指数降低了,二战以后,贸易首次长时间的低于GDP的增长.同 ...

  • 白云先生看帝国(四):南海萨德铁幕再起,美国将彻底输掉新冷战
  • 南海萨德铁幕再起,美国将彻底输掉新冷战 一.南海仲裁与部署萨德,中美拉开了新冷战的大幕 随着南海仲裁和美韩部署萨德这两件事的发生,中美之间的新冷战,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既然是冷战,中美之间,就不可能在短期内爆发热战.更不要说是爆发全面战争了.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战争会在短期内爆发,也不用担心,战 ...

  •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 共有<世界是平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范文一: 在一位长者的推荐下,我花了近一周多的时间认真看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但是老实说,有些地方是囫囵吞枣,有些地方干脆根本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我敢说,如果让我们去看一些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书籍,不 ...

  • "十二五"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 ● 张燕生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把中国推到了国际社会的前台.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quo ...

  • 全球内衣交易网最具潜力电子商务模式奖
  • 全球内衣交易网荣膺最具潜力电子商务模式奖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13易观电子商务盛会上,全球内衣交易网(www.b2bjy.com)独具特色的垂直B2B电商平台模式得到了组委会及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荣获"最具潜力电子商务模式奖". 全球内衣交易网荣膺最 ...

  •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
  • 作者:蔡拓 国际观察 2014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5-4812(2014)01-0001-10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人类相互依存的日益加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同,它既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题,也成为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向度与内容.中共十八大第 ...

  • 全球变暖!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
  • July 30, 2008 – 10:55 全球变暖之类的论调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善意的谎言",其作用是为了制造出一个"地狱",用来存放那些不听话的人. 端宏斌 铅笔经济研究社 此前老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全球变暖,见鬼去 ...

  • 隆国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三个维度
  • 文/隆国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各界一直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力.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国内的变化相互交融,业界觉得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志同样感觉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对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感到迷茫,需要认真探寻.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阶段性的.结构性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 ...

  • 樊纲: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全球行动
  • 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全球行动宏观经济腾讯财经[微博] 2013-01-24 21:35 腾讯微博 QQ空间 朋友 新浪微博 人人 QQ邮箱 开心网 1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和IMF副总裁朱民在达沃斯就金融监管的一场辩论引发强烈关注.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对此表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