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连接词用法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

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

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相关内容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 文句中表示实际意义.有事理可解的字词,如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亦称为"实字". 文言虚词:(两个意思)一.夸张不实的文辞.二.语法学上指无具体意义,只能做句法文法结构的工具词,且不能单独成句的词.主要是副词.介词.连接词.助词.叹词 ...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 第五课 滕王阁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命题规律 (1)"而""乃""其""为""以""于""之"等词是考查重点. (2)选项中用来比较的文言虚词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归去来兮辞中以的用法
  • 在<归去来兮辞>中归纳"以"的用法 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全文仅240字,用到"以"的句子就有十七处之多.教学本文时将"以"字的用法进行归纳,对识记虚词,疏通文意,理解作者思想有重要意义. 一.&q ...

  • 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 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下我这几年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获得 ...

  •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 文言文常见字
  • [文言文常见字] 一些常见字: 1. 安:怎么.养 2. 卑:低下 .身份低微 3. 备: 周全.详尽.具备.准备 4. 被:影响 .同"披",穿 5. 鄙:边境.鄙陋.目光短浅.出身鄙野 6. 毕:尽.全部 7. 薄:迫近,接近.轻视.厚度小 8. 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 ...

  •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