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纪年方式运用探析

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纪年方式运用探析

作者:张俊飞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7期

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因其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距今久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恰当地使用几种纪年方式来表示年份和时间,可有助于学生清楚到感触历史前进的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学;纪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09-02

《中国古代史》是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教材虽有很多不同版本,但一般大都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之为“中国古代史”。在这段历史中,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出现、制度的制定等都存在于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距今天时间都很久远。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上,感到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清楚而又真切地感触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鲜活性,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历史是时间的流程”[1]。运用适当的纪年方式能有效的让学生感触历史脉搏的跳动,从而掌握历史前进的规律。

一、纪年方式简介

中国的纪年方式主要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的纪年方式只有前两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方式都能用到。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式,它产生于年号纪年之前,是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一周期结束后,再从甲子年开始,周而复始,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年号纪年顾名思义是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西汉武帝所定立。年号是帝王所立而全天下所用的共号,也是一个帝王正统的重要标志。一个政权建立后若用另一政权的年号,则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常改变年号,即“改元”,但通常是在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才改年号。此外,一个皇帝往往不止一个年号,所以中国古代史上皇帝使用的年号非常多。

公元纪年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纪年体系,即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以此为界。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公元2年就是耶稣诞生第二年,以此类推;耶稣诞生的前一年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100年就是耶稣诞生前100年的日子。我国从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开始采用公历月、日,与此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终确定采用公元纪年这种方式。

为了使用方便,常常将公元(公元后)以A.D来表示;公元前以B.C来表示。

二、教学过程中三种纪年方式的使用

以上三种纪年方式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有的出现于中国古代,有的出现于中国近代;使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应熟悉这三种纪年方式,并加以熟练运用。

(一)公元纪年在教学中的使用

高校教师对《中国古代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王朝体系为中心,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利来讲。这种讲述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

公元纪年在中国的使用虽然到近现代才始,但是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公元纪年的方式讲授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距今时间非常久远的上古时期,还是在年号产生并被沿用的中古和近世。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与商、周常被称为“三代”。这段历史距今时间非常久远,能保存至今的文献记载因此也非常少,而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研究,主要借助于考古的发现,将地下资料与地上资料相结合,来复原、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前,中国的历史可以往前推至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反对周厉王的暴政。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后,该项工程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又开始往前推,推定了“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之交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1],武王伐纣之年是公元前1046年。

无论是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历史确切纪年向前推进的时间,使用的都是公元纪年的方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这种方式,学生能迅速知道历史事件发生于距今多少年,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速的建立一个时空概念,更清楚地把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自此年号纪年的方式开始出现,并为后代所沿用。年号出现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一并使用,双管齐下,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号纪年+公元纪年

年号产生后,纪年变得简单了许多,而且更为精确、有规律可循。比如用纪年的方式来表示年份,第一年为某某年号元年,之后一次类推,二年、三年……。但是单用年号纪年来讲述历史,有时会发生混淆,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年号是重复的,比如建元、建兴、太平等年号就多次被不同朝代的皇帝所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可采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相对应的方法来讲述历史。比如上述重复的年号,通过把年号对应的公元年份表示出来就不会发生混乱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东晋晋康帝司马岳也曾使用过此年号,史书记载:“制度年号,再兴中朝,因改元建元。”晋康帝的建元元年为公元343年。 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种方式又可细分为皇帝谥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和皇帝庙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的使用上。上文中所举例子中“武”(孝武,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和“康”都是皇帝之谥号。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唐朝开始大都用皇帝庙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种形式,比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明成祖永乐六年(1048年)等。

之所以前后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唐朝之前的皇帝的谥号大都一两个字,比较简短,所以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自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渐渐失去了其对皇帝在位时期所作所为的正确和公正的评价作用,而逐渐演变为一大堆华丽褒义词眼的空洞的堆砌。比如唐太宗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高宗的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这些谥号字数非常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再使用谥号就不像唐之前那么简短方便,故改用庙号。 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是清朝,在教学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历史时,有关纪年的问题采用的方式是年号年纪+公元纪年,而不再用皇帝庙号或谥号。比如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等。之所以讲述到清朝历史时,在纪年上又有了这样的变化,原因是清朝每位皇帝都有一个唯一的年号①。皇帝有唯一年号趋势在明朝已经出现,明朝16帝,除了明英宗先后两次为帝,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其他皇帝均只有一个年号。

(三)君侯在位年份+公元纪年的使用

这种纪年方式的组合,大多用于年号产生之前的历史,比如夏、商、周及秦朝。因为在年号纪年方式产生之前,史书对历史的记载所运用的时间方式往往是君主或诸侯在位时的年份。比如孔子做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告诉学生《春秋》记述历史的起止时间是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那么学生听到后仍感觉比较迷茫,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像春秋战国这样的分裂割据时期,君主的更换非常频繁,单纯用君主的名称来讲述历史、表述时间,那么学生就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相反感觉非常混乱,也不直观。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君主或王侯在位的时间与公元年份对应起来,这样就比较清晰,学生也易接受。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鲁隐公元年,讲到这时,老师便可告诉学生这一年对应的是公元前722年,而鲁哀公十四年对应的是公元前481年。这样学生通过两个公元年份,就很容易知道《春秋》这部史书记载了鲁国240多年的历

史,此外也容易理解“春秋”一词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名称的原因——《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前481年的历史,跟“春秋”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前476大抵相当,因此而得名。 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在讲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时,采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凸显教学效果。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发生在周显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54年。这样一对应,同学们就非常清楚,而且知道这场战争发生在距今2300多年前。

又如在讲秦朝的沙丘之变时,老师会说这件事情发生在秦始皇在位(包括王位和皇位)的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这样同学们既了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也能联想到公元前210此时距秦朝的灭亡也没有几年的时间,而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那么由此简单一推,即可知道秦朝毫无疑问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四)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

干支纪年产生于何时,至今仍没有确切说法,但是这种纪年方式却“随着农历而被保留下来”[2]。商朝和周朝两代尽管都出现了干支,但都是用“干支纪日,并没有干支纪年,在历史文献中,西汉景帝以前,都用国君在位的年数纪年;汉武帝创立了年号纪年,也都没有干支纪年,以后很久,也未见干支一词”[2]。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干支纪年虽然没有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使用频繁,但是也会用到,尤其用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有甲子,天下大吉”,其中“甲子”即是用的干支纪年。老师在讲述到这里时,可以用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来表示年份,这里的甲子年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又如在讲述明朝历史时,有一次蒙古南下侵犯明朝政府的事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军犯大同。嘉靖皇帝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当时的首辅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指出俺答汗只不过是掠食贼,掠夺够了自然离去。丁汝夔于是听从严嵩建议,命令诸将不能轻举妄动。俺答汗带领的军队任意焚掠,八日饱掠之后果然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死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推卸责任。这件事因发生于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用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表示为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年。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也有很多比如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三、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不同的纪年方式,既能反应一段历史的特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自此之后的历朝历代皇帝都使用这种方式来纪年。加之年号纪年比较简单,不像干支纪年既要注重天干与地支的搭配,也要注意60年为一周期的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完全可以用年号纪年这种方式。但是也要注意,因为一个皇帝在位时期又往往多次改元,有多个年号,学生不可能把每位皇帝的年号都记住,且有些年号又有重复,所以此时用年号纪年+公元纪年来表示年份就最为确切也颇为简单。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首先将古代史上的朝代名称及建立和灭亡的时间记住。由于学生在记忆这些时间节点时使用的都是公元纪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公元纪年有利于学生及时反映到自己所记忆的那个朝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到一个时间1163年,同学们立刻想到1163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述1163年是南宋孝宗在位时期,这一年他所使用的年号是隆兴。这样,年号与公元纪年对应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史实的记忆。

此外,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是用干支来表示的,此时用干支+年号纪年+公元纪年的方式来表述,能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比如上文提到的“庚戌之变”,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年,就能将这件事件放置于嘉靖朝的时代背景之中,就能较顺利的分析出发生事件发生的原因了。

时间和年份就像是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留下的足迹,把一个个时间点串联起来就能勾勒出一条历史的轨迹。在《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纪年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还能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轨迹,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起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2]何幼琦.干支纪年史的探讨[J].殷都学刊,1992(4).

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纪年方式运用探析

作者:张俊飞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7期

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因其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距今久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恰当地使用几种纪年方式来表示年份和时间,可有助于学生清楚到感触历史前进的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学;纪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09-02

《中国古代史》是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教材虽有很多不同版本,但一般大都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之为“中国古代史”。在这段历史中,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出现、制度的制定等都存在于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距今天时间都很久远。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上,感到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清楚而又真切地感触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鲜活性,时间是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历史是时间的流程”[1]。运用适当的纪年方式能有效的让学生感触历史脉搏的跳动,从而掌握历史前进的规律。

一、纪年方式简介

中国的纪年方式主要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在中国古代史上存在的纪年方式只有前两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方式都能用到。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式,它产生于年号纪年之前,是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一周期结束后,再从甲子年开始,周而复始,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年号纪年顾名思义是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西汉武帝所定立。年号是帝王所立而全天下所用的共号,也是一个帝王正统的重要标志。一个政权建立后若用另一政权的年号,则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常改变年号,即“改元”,但通常是在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才改年号。此外,一个皇帝往往不止一个年号,所以中国古代史上皇帝使用的年号非常多。

公元纪年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纪年体系,即把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以此为界。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公元2年就是耶稣诞生第二年,以此类推;耶稣诞生的前一年为公元前1年,公元前100年就是耶稣诞生前100年的日子。我国从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开始采用公历月、日,与此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终确定采用公元纪年这种方式。

为了使用方便,常常将公元(公元后)以A.D来表示;公元前以B.C来表示。

二、教学过程中三种纪年方式的使用

以上三种纪年方式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有的出现于中国古代,有的出现于中国近代;使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教学效果,教师应熟悉这三种纪年方式,并加以熟练运用。

(一)公元纪年在教学中的使用

高校教师对《中国古代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王朝体系为中心,按照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利来讲。这种讲述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

公元纪年在中国的使用虽然到近现代才始,但是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公元纪年的方式讲授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无论是在距今时间非常久远的上古时期,还是在年号产生并被沿用的中古和近世。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与商、周常被称为“三代”。这段历史距今时间非常久远,能保存至今的文献记载因此也非常少,而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研究,主要借助于考古的发现,将地下资料与地上资料相结合,来复原、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前,中国的历史可以往前推至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反对周厉王的暴政。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后,该项工程将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又开始往前推,推定了“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之交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1],武王伐纣之年是公元前1046年。

无论是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还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历史确切纪年向前推进的时间,使用的都是公元纪年的方式。通过使用公元纪年这种方式,学生能迅速知道历史事件发生于距今多少年,从而有利于学生较快速的建立一个时空概念,更清楚地把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自此年号纪年的方式开始出现,并为后代所沿用。年号出现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一并使用,双管齐下,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号纪年+公元纪年

年号产生后,纪年变得简单了许多,而且更为精确、有规律可循。比如用纪年的方式来表示年份,第一年为某某年号元年,之后一次类推,二年、三年……。但是单用年号纪年来讲述历史,有时会发生混淆,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年号是重复的,比如建元、建兴、太平等年号就多次被不同朝代的皇帝所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可采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相对应的方法来讲述历史。比如上述重复的年号,通过把年号对应的公元年份表示出来就不会发生混乱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东晋晋康帝司马岳也曾使用过此年号,史书记载:“制度年号,再兴中朝,因改元建元。”晋康帝的建元元年为公元343年。 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种方式又可细分为皇帝谥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和皇帝庙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皇帝的谥号和庙号的使用上。上文中所举例子中“武”(孝武,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和“康”都是皇帝之谥号。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唐朝开始大都用皇帝庙号+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这种形式,比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明成祖永乐六年(1048年)等。

之所以前后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唐朝之前的皇帝的谥号大都一两个字,比较简短,所以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自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渐渐失去了其对皇帝在位时期所作所为的正确和公正的评价作用,而逐渐演变为一大堆华丽褒义词眼的空洞的堆砌。比如唐太宗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高宗的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这些谥号字数非常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再使用谥号就不像唐之前那么简短方便,故改用庙号。 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是清朝,在教学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历史时,有关纪年的问题采用的方式是年号年纪+公元纪年,而不再用皇帝庙号或谥号。比如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等。之所以讲述到清朝历史时,在纪年上又有了这样的变化,原因是清朝每位皇帝都有一个唯一的年号①。皇帝有唯一年号趋势在明朝已经出现,明朝16帝,除了明英宗先后两次为帝,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其他皇帝均只有一个年号。

(三)君侯在位年份+公元纪年的使用

这种纪年方式的组合,大多用于年号产生之前的历史,比如夏、商、周及秦朝。因为在年号纪年方式产生之前,史书对历史的记载所运用的时间方式往往是君主或诸侯在位时的年份。比如孔子做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告诉学生《春秋》记述历史的起止时间是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那么学生听到后仍感觉比较迷茫,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像春秋战国这样的分裂割据时期,君主的更换非常频繁,单纯用君主的名称来讲述历史、表述时间,那么学生就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时间概念,相反感觉非常混乱,也不直观。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君主或王侯在位的时间与公元年份对应起来,这样就比较清晰,学生也易接受。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鲁隐公元年,讲到这时,老师便可告诉学生这一年对应的是公元前722年,而鲁哀公十四年对应的是公元前481年。这样学生通过两个公元年份,就很容易知道《春秋》这部史书记载了鲁国240多年的历

史,此外也容易理解“春秋”一词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名称的原因——《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前481年的历史,跟“春秋”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前476大抵相当,因此而得名。 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在讲述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时,采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凸显教学效果。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发生在周显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54年。这样一对应,同学们就非常清楚,而且知道这场战争发生在距今2300多年前。

又如在讲秦朝的沙丘之变时,老师会说这件事情发生在秦始皇在位(包括王位和皇位)的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这样同学们既了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也能联想到公元前210此时距秦朝的灭亡也没有几年的时间,而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那么由此简单一推,即可知道秦朝毫无疑问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四)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

干支纪年产生于何时,至今仍没有确切说法,但是这种纪年方式却“随着农历而被保留下来”[2]。商朝和周朝两代尽管都出现了干支,但都是用“干支纪日,并没有干支纪年,在历史文献中,西汉景帝以前,都用国君在位的年数纪年;汉武帝创立了年号纪年,也都没有干支纪年,以后很久,也未见干支一词”[2]。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干支纪年虽然没有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使用频繁,但是也会用到,尤其用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有甲子,天下大吉”,其中“甲子”即是用的干支纪年。老师在讲述到这里时,可以用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来表示年份,这里的甲子年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又如在讲述明朝历史时,有一次蒙古南下侵犯明朝政府的事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军犯大同。嘉靖皇帝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当时的首辅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指出俺答汗只不过是掠食贼,掠夺够了自然离去。丁汝夔于是听从严嵩建议,命令诸将不能轻举妄动。俺答汗带领的军队任意焚掠,八日饱掠之后果然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死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推卸责任。这件事因发生于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用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表示为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年。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也有很多比如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三、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不同的纪年方式,既能反应一段历史的特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出现,自此之后的历朝历代皇帝都使用这种方式来纪年。加之年号纪年比较简单,不像干支纪年既要注重天干与地支的搭配,也要注意60年为一周期的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时完全可以用年号纪年这种方式。但是也要注意,因为一个皇帝在位时期又往往多次改元,有多个年号,学生不可能把每位皇帝的年号都记住,且有些年号又有重复,所以此时用年号纪年+公元纪年来表示年份就最为确切也颇为简单。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首先将古代史上的朝代名称及建立和灭亡的时间记住。由于学生在记忆这些时间节点时使用的都是公元纪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公元纪年有利于学生及时反映到自己所记忆的那个朝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到一个时间1163年,同学们立刻想到1163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述1163年是南宋孝宗在位时期,这一年他所使用的年号是隆兴。这样,年号与公元纪年对应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史实的记忆。

此外,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是用干支来表示的,此时用干支+年号纪年+公元纪年的方式来表述,能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比如上文提到的“庚戌之变”,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庚戌之变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年,就能将这件事件放置于嘉靖朝的时代背景之中,就能较顺利的分析出发生事件发生的原因了。

时间和年份就像是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时留下的足迹,把一个个时间点串联起来就能勾勒出一条历史的轨迹。在《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纪年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还能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轨迹,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起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2]何幼琦.干支纪年史的探讨[J].殷都学刊,1992(4).


相关内容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747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经济生活文摘
  • 期刊简介: <经济生活文摘>杂志是由中国经济 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的.中英文双语半 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535.以 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准确性. 可读性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展示 国家发展成就,关注百姓生活状态. 栏目设置: & ...

  •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钢琴类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 ...

  • 思政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柔性化管理在年轻护 ...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815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浅谈历史纪年法
  • 浅谈历史纪年法 ----由2009福建文综卷一道选择题说起 福州外国语学校 袁静 摘要:正确掌握历史纪年法常用的一些表示时间的历史概念,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此文通过对高考题的解析,对历史时间概念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加以归纳,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时间概念,从而有效地学习历史. 关键词:历史纪 ...

  •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 摘 要: 如何将高校思政课中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将此部分教学与历史学结合,充分吸收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进行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相结合进行教学,不失为一 ...

  • 篮球科研论文题目
  • 篮球科研论文题目 1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体制变革背景下的篮球学科的发展研究 2 篮球理论课运用个别化教学系统的跟踪实验研究 3 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理论研究 4 目标定向教学法对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5 对鞍山市中学生不同位置男子篮球运动员操作思维的研究 6 对篮球比赛投篮命中率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