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 如何将高校思政课中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将此部分教学与历史学结合,充分吸收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进行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相结合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精神” 高校思政课 传统文化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精神”这一重要概念,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指引了方向。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0。怎样把“中国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使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当前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而在如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加强。据笔者所见,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①,其他学者的研究则大多从某一个具体精神入手,像“雷锋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中国精神”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能够发出正能量的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都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部”。这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构成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例如: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孝悌、勤劳、节俭、仁爱、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与其汇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了中国精神。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传诵着有关勤俭的动人故事和处世名言,例如:“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精神”包含的内容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历史孕育了无数延续至今的东西。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精神”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并接受,将“中国精神”内涵加入历史元素以灵活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对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和做好高校思政课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中“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中的一部分②。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很少,但是“中国精神”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怎样将教材上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在“概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定尝试,在讲授“中国精神”这一部分时,将中国历史上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事件等向学生介绍,即在“历史维度”下将“中国精神”学习融入思政课。不仅在教材当中的这几部分,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讲授都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与“中国精神”紧密联系的例子。

  例如:在“概论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讲授中,其中第三点“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可以与“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中国优秀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来留存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中国精神”在当前社会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之相融合。关于“中国精神”中的“孝”,《论语・为政二》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14孔子话中反映的情况与当今社会现状其实是一致的,当今社会矛盾中占比很大的家庭矛盾很多都是由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的③。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类似情况,甚至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寻找到,因此,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孝”等“中国精神”的内涵。涉及“中国精神”的改革创新方面,则可以引用中国历史上的大量发明创造和著名改革家、变法者,以此说明中国人民历来都是非常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当前我国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现实的需求,还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源头。再如:“概论课”第八章中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讲授。和谐社会思想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一系列思想相结合;生态文明则可以与历朝历代有关环境保护的律法制定与实施等具体事例结合,既可以让“中国精神”的讲授更为有效地呈现,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部分内容并了解许多历史知识。

  以上列举的仅是“概论课”中的例子,其实整个高校思政课都可以此为例,在课程讲授中采用类似方法,从中国历史中选出与“中国精神”紧密联系,既典型又切合主题的事例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道德的讲授必然联系中国历史上无数道德楷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讲授应该重点渲染“中国精神”作用的体现。思政课对“中国精神”的讲授不仅体现在某节课或某几节课中,更应该融入思政课每一个地方。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生在能力培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方面远比单纯学习知识来得重要,所以相对于知识学习,学生将“中国精神”领会意识之中,融入自身活动中,才是讲授“中国精神”的最终目标。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讲授“中国精神”,以及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接受“中国精神”并将其内化,以对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起到很好引导作用。至于具体方法则是将思政课教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把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结合教学。此方法不仅可以在本文探讨的方面发挥作用,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都可以应用,从而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注释:

  ①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20期;《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学理论》2015年第29期。

  ②本文中所涉及教材皆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修订版马工程重点教材。

  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社会矛盾的严重与否往往与家庭矛盾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在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J].改革与开放,2015(20).

  [3]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J].学理论,2015(29).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历史维度下‘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研究”(PX-13215596);安徽省教育厅“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013 szxm033)

  摘 要: 如何将高校思政课中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将此部分教学与历史学结合,充分吸收中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进行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相结合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 “中国精神” 高校思政课 传统文化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精神”这一重要概念,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指引了方向。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40。怎样把“中国精神”内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使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当前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而在如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这方面的研究尚有待加强。据笔者所见,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和《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①,其他学者的研究则大多从某一个具体精神入手,像“雷锋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中国精神”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能够发出正能量的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都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部”。这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构成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例如: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孝悌、勤劳、节俭、仁爱、诚信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与其汇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了中国精神。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传诵着有关勤俭的动人故事和处世名言,例如:“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精神”包含的内容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历史孕育了无数延续至今的东西。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精神”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并接受,将“中国精神”内涵加入历史元素以灵活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对于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和做好高校思政课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中“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中的一部分②。虽然教材上的内容很少,但是“中国精神”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怎样将教材上关于“中国精神”的内容有效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在“概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定尝试,在讲授“中国精神”这一部分时,将中国历史上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事件等向学生介绍,即在“历史维度”下将“中国精神”学习融入思政课。不仅在教材当中的这几部分,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讲授都可以结合中国历史上与“中国精神”紧密联系的例子。

  例如:在“概论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讲授中,其中第三点“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可以与“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中国优秀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来留存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中国精神”在当前社会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与之相融合。关于“中国精神”中的“孝”,《论语・为政二》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14孔子话中反映的情况与当今社会现状其实是一致的,当今社会矛盾中占比很大的家庭矛盾很多都是由赡养老人的问题引发的③。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类似情况,甚至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教训也可以寻找到,因此,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孝”等“中国精神”的内涵。涉及“中国精神”的改革创新方面,则可以引用中国历史上的大量发明创造和著名改革家、变法者,以此说明中国人民历来都是非常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当前我国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现实的需求,还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到源头。再如:“概论课”第八章中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讲授。和谐社会思想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一系列思想相结合;生态文明则可以与历朝历代有关环境保护的律法制定与实施等具体事例结合,既可以让“中国精神”的讲授更为有效地呈现,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部分内容并了解许多历史知识。

  以上列举的仅是“概论课”中的例子,其实整个高校思政课都可以此为例,在课程讲授中采用类似方法,从中国历史中选出与“中国精神”紧密联系,既典型又切合主题的事例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道德的讲授必然联系中国历史上无数道德楷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讲授应该重点渲染“中国精神”作用的体现。思政课对“中国精神”的讲授不仅体现在某节课或某几节课中,更应该融入思政课每一个地方。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生在能力培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方面远比单纯学习知识来得重要,所以相对于知识学习,学生将“中国精神”领会意识之中,融入自身活动中,才是讲授“中国精神”的最终目标。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讲授“中国精神”,以及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接受“中国精神”并将其内化,以对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起到很好引导作用。至于具体方法则是将思政课教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把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中国精神”的事例汇总筛选,与各章节结合教学。此方法不仅可以在本文探讨的方面发挥作用,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都可以应用,从而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注释:

  ①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20期;《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学理论》2015年第29期。

  ②本文中所涉及教材皆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修订版马工程重点教材。

  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社会矛盾的严重与否往往与家庭矛盾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在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关键点[J].改革与开放,2015(20).

  [3]王兆云.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J].学理论,2015(29).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历史维度下‘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研究”(PX-13215596);安徽省教育厅“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013 szxm033)


相关内容

  • 思政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高校辅导员与微博运用探析
  • 摘要:微博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运用微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微博做好学生工作进行了探讨,旨在发挥微博特有作用,提高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 关键词:微博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效 ...

  • 试谈儒家文化传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 摘 要: 当今某些高校由于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极少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感,考试弄虚作假,缺乏信用意识,与同学.老师之间人际关系淡漠,遇到困难缺乏良好心理素质,自卑,无助,自傲,多疑等.我们应当在这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关键词: 儒家文化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不可否 ...

  • "中国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意义
  • "中国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意义 [提要]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中国梦&quo ...

  • 90后_大学生恋爱婚姻观问题探析_余鲲
  • 政法论坛 <>2012年第3 期 "90后"大学生恋爱婚姻观问题探析 余 鲲 234000) (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摘要:"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有着和以往 大学生不同的态度.他们的 ...

  • 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面对当前信仰教育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以此探讨提升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灵魂的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 ...

  • 大学生就业中_三观_教育的作用_余卉
  •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生就业中"三观"教育的作用 余卉 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普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数研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目标不清晰, 眼高 ...

  • 大学思政课认识报告
  • 大学思政课认识报告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接受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各样的迎新会(会上领导的发言):同时学校在大一上学期为我们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讲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走入社会后要如何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措施和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 ...

  • 井冈山精神系列文章
  • 井冈魂·红土情·中国梦 南昌航空大学辅导员 谢大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谢大进,是南昌航空大学一名普通辅导员.井冈山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今天,就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从一名辅导员的视角,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出生在大山,井冈山精神伴我成长 我家保存着一个箩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