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清照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优雅的歌曲——《一梦千年》,讲台的大屏幕展示“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画面。)

(导入)

开课就以典雅的歌曲和大屏幕展示的“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这首优雅的歌曲非常特别,里面的歌词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在这首歌词里,同学们能不能听出包含了谁的诗词最多?

生:(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包含了哪几首?

生:(七嘴八舌) 《如梦令》 《一剪梅》 《醉花荫》 《点绛唇》 《声声慢》

师:(笑)看来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表扬!现在请同学们把《如梦令》一齐背出来。

生:(齐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前几天我们在学习《声声慢》时,许多同学对李清照都不是很熟悉,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同时,也向今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份学习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6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卢创权发言。

卢创权:(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卢创权: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卓越代表。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老师点评:高一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且做出如此精美的课件是令人称赞的。

师:我们更要谢谢邱子维,他不仅从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绍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对她

的评价证明了她出众的才华,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刘惠舒: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2、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师: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大家欢迎!

生:(鼓掌)

赖桂清:(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后人一般把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后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李清照前期人生得意,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所以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概括起来可以有一下三个方面:

(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2)少女的多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屏幕显示词句。)

传达了一种轻松浪漫、和谐无忧、花好月圆的氛围。

(3)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荫》)(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下)

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赖桂清同学的发言非常清晰、精要。“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3、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龙敬开:(快速地)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那么,她的后期作品有什么情感特点呢?

龙敬开:李清照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1) 惆怅哀愁的念旧之情: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2)思恋故国的爱国之情《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面,我就以这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师:龙敬开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悟出那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品出少妇的离愁别绪,吃尽丧夫孀居的惆怅哀愁之苦,受着思恋故国的煎熬,人生的况味,在诗酒中慢慢品尝……李清照的词作,犹如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丽奇幻的彩石,永传于世,经久不衰 。

4、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下面第四组的同学要给我们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生:(罗嘉乐走上讲台)

罗嘉乐:请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李清照一生经历几次重大磨难?

生:(小声交流,七嘴八舌,有人说是两次,有人说是三次、四次。第四组的全体成员在偷偷地笑) 罗嘉乐: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叶淑清:我们小组都认为可以概括为三次。

罗嘉乐:对的,李清照一生经历重大磨难可以概括为三次。

李清照的第一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第二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她这个时期写的《声声慢》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老师点评:高一年级的学生能就一位词人的一生经历研究到如此广度,并能李清照曲折的一生简要的概括为三大磨难,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绩。

师:罗嘉乐同学对李清照一生概括的很好,这三大磨难能让我们进一步地理解李清照,了解她的曲折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诗词。

5、朗诵欣赏

师: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五小组的同学要为我们带来他们精心准备的朗诵表演。他们一共要朗诵两首李清照的词,从选词到配乐到配图,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何丽仪:我代表第四小组先为大家朗诵一首《声声慢》(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及画面,音乐起)声声慢 寻寻觅觅…(略)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周淑娴:我认为她朗诵得非常好,特别是配乐,很舒缓,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感觉。

师:说得不错,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杜静欣:何丽仪的抑扬顿挫处理得很好,她把“冷冷清清”一句扬上去,“却是旧时相识”再降下来,又慢下来。最后一句也是降下来。

师:对,很好。那么,把这一句降下来的目的是……

杜静欣:这样就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整首词的感情是很忧伤的。

师:是的,读的太感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凄凉的晚景,国破家亡的惨痛,那种千愁万绪,无从说起呀,那种凄苦无人可诉啊,太准确了!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来朗读一次!

师、生:(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非常好!

师:通过刚才何丽仪朗诵这首词表现出来的凄苦之情,我相信他理解了这首词。下一个朗诵的是谁? 陈佩仪:(走上讲台)我朗诵的是《如梦令》。(屏幕显示《如梦令》全词及画面,音乐起) 如梦

令……(略)

生:(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胡惠娟:我觉得她朗诵得很好,因为这首词整体的调子是明快、活泼的,她读出了这种基调。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和我同样的感觉,听着陈佩仪同学的朗诵,我们好像走进一个这样的画面:带着一点醉意、开心畅游了一天的少女,一大片粉红的荷花,一群翩然起飞的沙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七嘴八舌)美丽!清新!快乐!……

6、总结我眼中的李清照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吧?

生:(点头,小声议论)

师:我们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这节课的学习,你心中的李清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她,你会把她比喻成什么?

生:(讨论)

师:好,谁先来发表意见?

(举手十分踊跃)

屈柱铭:我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无论从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平来看,她都是一个杰出的女性。特别是她在离开故乡,丈夫病死后,还能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说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的抗争,我最敬佩她这一点。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开放在严冬的红梅。

杜秀清:我觉得李清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身为“贵家子弟”——她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她丈夫的父亲还做过宰相,可她并没有一点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金石收集。所以,

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生:(笑)

生:我把她比喻成……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各种比喻五彩缤纷:严冬红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飞的天鹅、失群的孤雁、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真令人感动!看来,学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这些精当的比喻的,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今天非常高兴,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同学们自己研究,自己体会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言,可以说,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中汲取精华,充实精神,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三、自我反思

(一)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总评: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李清照的成果在课堂交流。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这些都是其他听课老师称赞的。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主题四处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等等。从时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的一个交流的中心环节。

3、侧重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该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全课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始终体现出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也折射出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意志品质的锻炼。

(二)自我反思不足之处:

1、尽管课前我曾专门认真检查学生各个小组的学案、课件,并且引导、修正他们的研究方向、范围,但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细,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己做的课件还是出现了一些瑕疵。

2、本人一直都注重课堂上教师在精要处点拨、设问、总结,但有些方面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总结还是不够详细。

(三)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分析、交流等活动。这样,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的积极参与,尽情发挥,从而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虽然老师前期的修改、点拨工作较繁琐,但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非常值得的。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优雅的歌曲——《一梦千年》,讲台的大屏幕展示“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画面。)

(导入)

开课就以典雅的歌曲和大屏幕展示的“研究性学习——走进李清照”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师:这首优雅的歌曲非常特别,里面的歌词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在这首歌词里,同学们能不能听出包含了谁的诗词最多?

生:(异口同声)李清照。

师:包含了哪几首?

生:(七嘴八舌) 《如梦令》 《一剪梅》 《醉花荫》 《点绛唇》 《声声慢》

师:(笑)看来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还是做得不错,值得表扬!现在请同学们把《如梦令》一齐背出来。

生:(齐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前几天我们在学习《声声慢》时,许多同学对李清照都不是很熟悉,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大家现在对她想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以“走近李清照”为题(屏幕画面上出现“走近李清照”字样),把同学们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互相交流交流,同时,也向今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作一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汇报,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份学习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6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代表——卢创权发言。

卢创权:(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卢创权: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卓越代表。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老师点评:高一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且做出如此精美的课件是令人称赞的。

师:我们更要谢谢邱子维,他不仅从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各方面概括地介绍了李清照,更用后人对她

的评价证明了她出众的才华,很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刘惠舒: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2、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师: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大家欢迎!

生:(鼓掌)

赖桂清:(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后人一般把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后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李清照前期人生得意,过着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所以在这段时期内李清照的词多以浪漫为基调,直抒胸臆,生机勃勃。 所以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概括起来可以有一下三个方面:

(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2)少女的多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屏幕显示词句。)

传达了一种轻松浪漫、和谐无忧、花好月圆的氛围。

(3)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荫》)(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下)

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赖桂清同学的发言非常清晰、精要。“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3、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龙敬开:(快速地)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那么,她的后期作品有什么情感特点呢?

龙敬开:李清照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1) 惆怅哀愁的念旧之情: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2)思恋故国的爱国之情《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面,我就以这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师:龙敬开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悟出那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品出少妇的离愁别绪,吃尽丧夫孀居的惆怅哀愁之苦,受着思恋故国的煎熬,人生的况味,在诗酒中慢慢品尝……李清照的词作,犹如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丽奇幻的彩石,永传于世,经久不衰 。

4、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下面第四组的同学要给我们总结李清照一生经历的重大磨难?

生:(罗嘉乐走上讲台)

罗嘉乐:请问同学们知不知道李清照一生经历几次重大磨难?

生:(小声交流,七嘴八舌,有人说是两次,有人说是三次、四次。第四组的全体成员在偷偷地笑) 罗嘉乐: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叶淑清:我们小组都认为可以概括为三次。

罗嘉乐:对的,李清照一生经历重大磨难可以概括为三次。

李清照的第一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第二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她这个时期写的《声声慢》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老师点评:高一年级的学生能就一位词人的一生经历研究到如此广度,并能李清照曲折的一生简要的概括为三大磨难,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绩。

师:罗嘉乐同学对李清照一生概括的很好,这三大磨难能让我们进一步地理解李清照,了解她的曲折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诗词。

5、朗诵欣赏

师: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五小组的同学要为我们带来他们精心准备的朗诵表演。他们一共要朗诵两首李清照的词,从选词到配乐到配图,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何丽仪:我代表第四小组先为大家朗诵一首《声声慢》(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及画面,音乐起)声声慢 寻寻觅觅…(略)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周淑娴:我认为她朗诵得非常好,特别是配乐,很舒缓,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感觉。

师:说得不错,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杜静欣:何丽仪的抑扬顿挫处理得很好,她把“冷冷清清”一句扬上去,“却是旧时相识”再降下来,又慢下来。最后一句也是降下来。

师:对,很好。那么,把这一句降下来的目的是……

杜静欣:这样就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整首词的感情是很忧伤的。

师:是的,读的太感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凄凉的晚景,国破家亡的惨痛,那种千愁万绪,无从说起呀,那种凄苦无人可诉啊,太准确了!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来朗读一次!

师、生:(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非常好!

师:通过刚才何丽仪朗诵这首词表现出来的凄苦之情,我相信他理解了这首词。下一个朗诵的是谁? 陈佩仪:(走上讲台)我朗诵的是《如梦令》。(屏幕显示《如梦令》全词及画面,音乐起) 如梦

令……(略)

生:(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胡惠娟:我觉得她朗诵得很好,因为这首词整体的调子是明快、活泼的,她读出了这种基调。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和我同样的感觉,听着陈佩仪同学的朗诵,我们好像走进一个这样的画面:带着一点醉意、开心畅游了一天的少女,一大片粉红的荷花,一群翩然起飞的沙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七嘴八舌)美丽!清新!快乐!……

6、总结我眼中的李清照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吧?

生:(点头,小声议论)

师:我们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这节课的学习,你心中的李清照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她,你会把她比喻成什么?

生:(讨论)

师:好,谁先来发表意见?

(举手十分踊跃)

屈柱铭:我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无论从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平来看,她都是一个杰出的女性。特别是她在离开故乡,丈夫病死后,还能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说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的抗争,我最敬佩她这一点。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开放在严冬的红梅。

杜秀清:我觉得李清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身为“贵家子弟”——她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她丈夫的父亲还做过宰相,可她并没有一点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金石收集。所以,

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生:(笑)

生:我把她比喻成……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各种比喻五彩缤纷:严冬红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飞的天鹅、失群的孤雁、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真令人感动!看来,学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这些精当的比喻的,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今天非常高兴,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同学们自己研究,自己体会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言,可以说,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中汲取精华,充实精神,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三、自我反思

(一)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总评: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李清照的成果在课堂交流。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这些都是其他听课老师称赞的。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主题四处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等等。从时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的一个交流的中心环节。

3、侧重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该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全课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始终体现出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也折射出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意志品质的锻炼。

(二)自我反思不足之处:

1、尽管课前我曾专门认真检查学生各个小组的学案、课件,并且引导、修正他们的研究方向、范围,但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细,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己做的课件还是出现了一些瑕疵。

2、本人一直都注重课堂上教师在精要处点拨、设问、总结,但有些方面对学生发言的点评、总结还是不够详细。

(三)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分析、交流等活动。这样,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的积极参与,尽情发挥,从而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虽然老师前期的修改、点拨工作较繁琐,但从课堂效果来看,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非常值得的。


相关内容

  • 走进李清照的词作人生
  • 走进李清照的词作人生 养马岛中学 杨应春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生平,品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及特点 (二)学会用多种方法品赏诗词,背诵经典语句.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生平,品读感悟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品读感悟法 四.课前准备: 搜索网络.查阅图 ...

  • 中考满分作文走进李清照
  • 走进李清照 我早想走近你,那个晨曦,正好读你. 放下窗外的一弯秀水,一黛青山,只为了和你一起.看到你的海棠花,瘦瘦的蜷缩在雨里,丰腴的叶片上悬挂着你的愁绪.追问和怜惜.你在藕花深处和鸥鹭相遇,是你的美丽错误点亮了鸥鹭的翅膀吧.你惶急的桨声里欸乃出青春的情趣. 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蹄中慌乱迷离,你的一叶 ...

  •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
  •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 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 ...

  • 一代词宗-- 李清照
  • 一代词宗-- 李清照 居住在济南的我,曾多次去过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边的"李清照纪念馆",领略过李清照的风采.然而当我参观了百脉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馆"后,感觉大不一样.这里的特点是:大而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李清照是把" ...

  • 水星上有座环形山,叫李清照 ![内有福利]
  • 2017年的阅读时间 已少了131天 共计1715字丨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 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 ...

  • 引用[声声慢]教学设计
  • [引用<声声慢>教学设计]引用青藤滴露的<声声慢>教学设计<声声慢>教学设计执教人:晁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理解.背诵<声声慢>,引用<声声慢>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其中的愁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 ...

  •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 备 课 笔 记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坡坝小学 年 级:六 年 级 科 目:经典诵读 教师:沈东轩 2016年9月1日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 ...

  • 如梦令常记教案
  • 篇一: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

  •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
  •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一)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犹如两颗明珠熠熠生辉,它以多姿多彩的语言呈现出美丽的风格,向后人表述着超越苦难.豁达开朗的哲人胸襟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投射着古人热切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折射出诗人在那个社会环境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进唐诗宋词,和李白共邀明月,与杜甫忧国忧民,同辛弃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