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1 物质的量说课稿(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物质的量说课稿(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 的实验, 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 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 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 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的指导下,我力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化学》第一册第三 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 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 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 能力。 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c.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 d.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 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 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 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 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 科的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班的总体学生的基础 不好, 特别是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 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体积”与“溶 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 度的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 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 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a.我们如何测量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类比我们没一粒米的质量,从而引出为什么要引入物 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化的作用是联系质量的桥梁) 。 b.由 a 引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 同时与其它国际单位的比较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有那些国际 单位、符号、单位符号并讲解分析。 c.由定义引出物质的量表示的对象: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并讲解分析。 d.对这个集体分析,从而得出这个集体的多少,以什么标准得出的并讲解分析。 e.对集体中含有的粒子数多少是由谁测出,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此时引出物质的量与物 质粒子数的关系式并讲解分析。 至此我就可以得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的第一步:粒子数--(NA)---物质的量---( ? )--物质的质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的联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学 习下节课。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 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 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 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 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 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卤族元素中重要的 一节内容,氯气的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因此学生比较感兴趣。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室制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动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索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 兴趣和能力。 2、教师为学生构建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3、给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一)为了体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该节课 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知识类比,通过氧气、氢气、二氧 化碳制取引路,通过灵活选择仪器,创设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能力的情景,让学生在 实践中反思, 并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获得知识和技能, 又锤炼思维。 (二)提高练习,巩固已学知识,及时发现学生概念和思维上的漏洞,例如:向上排空气法 与初中所学排空气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生主动去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 验证。例如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四、说程序 通过材料情况分析,引出本课内容氯气的室验室制法原理,然后,由回忆氧气、氢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加以改进,得到氯气的制取装置。再从所得气体杂质性质和所制 气体性质入手,从理论上得出气体除杂的有关方法,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氯化 氢和水蒸气;给学生适当引导,自主讨论并得出氯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和排饱和食 盐水法。接下来通过氯气的有毒性,引出尾气处理。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组装仪器,使学 生对气体的制取实验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育教学理论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构建学生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 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经过我们化学组老师的多次研究,集体讨论,经过蒋小 燕老师细心钻研,精心备课,我们化学组必将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诙谐幽 默的教学风格向同事们展示一堂高水平、高效益的教学研究课,同时将通过巧妙设疑,演示 实验,启发讲授,知识对比,归纳对比,指导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轻松和学习的乐趣。最 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蒋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优秀课的到来吧。3 离子反应(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 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 本节课我把两个课时揉和在一起,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然后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归纳离子反应的实质. 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谈我对这一内容的一些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 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 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 又为下来有关溶液中反应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 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 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 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 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 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 点的方法如下: 1、 “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 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 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 我将这部分知识的 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 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 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 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 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 还是写成化学式, 而不是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 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 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 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 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 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离子反应的导入:首先创设问题: ①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然后引出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本质.在对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了解,学生在此环节还非常薄 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 - - + CO32 +2H =H2O+CO2↑ 结论:Ag +Cl =AgCl↓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 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 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 把学生引入主 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 式” 。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 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 只要是 酸碱盐电解质, 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 应。例:CaCO3 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 =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 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 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 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 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 而不是用实际参加 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 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 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 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 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 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 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 这两 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 获得学习的乐趣。查: (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 。 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 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 溶液能否导电?(2)能否用实验来证 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 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 分析, 比较。 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 Ba(OH)2 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 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 师生共同分析 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 本 P74 练习 6 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 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 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 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 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 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 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 使定义进一步深化。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 注意点。 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 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 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 “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 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 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 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 K2S,K2SO4 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 0.2mol•L-l 的 H2S 溶液 100 ml 与 0.1mol•L-l 的 NaOH 溶液 300 ml 作用,写出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4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一、 说教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作用: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 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 重心,是基础。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 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 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 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 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 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 不便于记忆、 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 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 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 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 ,带 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知道原子的构成 2、 1、 通过阅读和做练习, 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式5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 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但是,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 一定难度。因此,能否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还会溶解吗?是不是溶解停止了?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使学生明确:(1)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但蔗糖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 相等,处于溶解平衡状态。(2)溶解平衡状态是在该条件下蔗糖的溶解量达到最大值)动画模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度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 衡状态。(强化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 2.这个溶解平衡状态是如何逐渐建立的?引导学生分析:蔗糖从溶解开始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中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 v-t 图。(帮助学生从化学反应角度建立和理解溶解 平衡状态的概念) 3.当蔗糖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外界条件(如加入水或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理解动 态平衡是相对的) (二)提出学习的课题———化学平衡 讨论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 2molSO2 和 1mol18O2,加入 V2O5 并加热。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 位素示踪检测,在哪些物质中存在 18O 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 2molSO3?为什 么?(从定量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1)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 行;(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讲解因此,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说,不仅涉及反应进行的快慢问 题,还涉及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化 学平衡问题。 (三)学生讨论 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 CO、H2O(g)的浓度和生成物 CO2、H2 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 反应速率如何?(v、v 都用同一物质来表示)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画出正、逆 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形(v-t 图),如图 2 的示。 3.当 v 正=v 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讲解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 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也就是该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程度。 (四)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与溶解平衡比较 思考结合上述分析,请你给化学平衡状态下一个定义,并分析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哪些特征?(启 发学生剖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谁?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核心、结 果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 v 正=v 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和本 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 因和外因的关系)板书化学平衡状态特征 (1)动:动态平衡;(2)等:v 正=v 逆;(3)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4)变: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比较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建立有何异同?(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 讨论小结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只要在相同条件下,按照一定的量配比, 不管可逆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五)思考练巩固和深化化学平衡概念 讨论 1.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 请判断下列各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容器中 N2、H2、NH3 的浓度之比为 1∶3∶2。 (3)单位时间生成 nmolN2,同时生成 3nmolH2。 (4)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H2 的生成速率等于 NH3 的生成速率。 (6)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若将 0.008molCO、0.008molH2O(g)、xmolCO2 和 xmolH2 通入容积为 1L 的密闭容器里,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 800℃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与在相同条件下通入 0.01molCO 和 0.01molH2O(g)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同。则 x 等于多少? 四、设计后记 1.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常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认 为易理解的化学概念只做简单介绍;对难于理解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 细的材料,就匆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概念,之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基 本知识” ,其结果事与愿违。 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更何况 化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建立在对化学概念真正理解之上的。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教师 应重视对化学概念的教学。 2.由于讲授教学法具有经济性、 实用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它仍是现代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 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组织得当,也能使学生的意义学习形成。 3.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另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并不是两节课的简单的加和,原有知识 因新知识的介入,两者之间会相互干扰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用来同 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如何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应 复习相关原有知识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提供先行组织者(但这个先行组织者本 身应该是学生能够掌握的),然后运用同化机制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6 电解原理(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 电解原理(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 2 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主要介绍电解原理 及其应用.第 1 课时主要讨论电解原理,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研究了化 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在这个基础上,本节内容要研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电能与化学 能的相互转变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电解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3)情感目标: ①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教育。 3、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4、教学难点: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学生尖子生不多,大部分是中等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分析问题的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薄弱。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诱思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变“满堂教”为“满堂学” 。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得 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让学生不仅仅知道什么是电解,还能通过学习去体验知识、 原理的习得过程,把感受内化为认知结构,以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思路主要是: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得到概念 自学教材 再分析实验 强化概念 . 解释原理 四、教学过程 【情景链接】在初中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能制取氢气和氧气,事实上电 流也能使其他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比如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钠来生产钠, 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 来生产烧碱.氢气.和氯气,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物质发生反应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的呢? 【老师】演示实验 1 与 2 1.把石墨与铁片直接连结放入熔融氯化钠 2.把石墨.铁片分别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上,然后在放入熔融氯化钠 【学生】分别预测实验 1 与 2 中两个电极上的现象 【老师】先做实验 1,后做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 1 与 2 的现象 【设计目的】 (1)让学生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老师】让学生指出演示实验 1 与 2 装置的区别 【设计目的】为后面提出:判断某装置是否为电解池作铺垫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组Ⅰ 1、通电前,熔融氯化钠里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2、通电后,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3、当离子定向运动到电极表面上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出电解原理.电极反应等概念 【老师】阅读教材 P11-13 回答以下问题: 1、电解 2、电解池 3、电极反应 4、阳极 . 阴极 5、电解池至少需要什么构成? 【设计目的】体验原理的习得过程,进一步完善自己归纳的概念 【老师】学生再次分析实验,讨论问题组 II (1)离子的移向 (2)电子的流向 (3)电流的流向 【设计目的】让学生反思电解原理 【老师】思考: (1)判断一个装置是否为电解池的最基本的方法(2)原电池与电解池组成与工作原理有什么区别? 【设计目的】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掌握概念.理解规律 【老师】写出该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并强调书写时的要求与规范性 【老师】小组讨论:电极的判断(例阳极) 提示:可以从①电极反应②电子流向③电流流向④离子的移向 ⑤连结电源电极等方面来思考 【设计目的】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也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老师】掌握了电解原理,讨论回答问题组 III 1、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3、电解与电离的区别。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老师】思考:若用电解法制镁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书写电极反应式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 【设计目的】学用结合 【老师】这个实验 2 的装置存在缺陷吗?若有,如何改进? 【设计目的】 (1)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小结 【假设】学生提出: (1)用相同的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氢气和氯气,而电解熔融 氯化钠却得钠为什么呢?(2)若将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中的阳极与阴极互换,还能得到原 产物吗?若不能,新产物是什么? 【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可以通过电解实现 B. 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 C. 电解池和原电池中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解.电离.原电池均需要通电 2.下列关于电解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与电源正极相接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B. 与电源负极相结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C .在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向电解池的阴极 3 . 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 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 后,析出 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2:3 B 3:2:1 C 6:3:1 D 6:3:2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一、电解原理 1、电解 5、电解池的构成 2、电解池 6、离子的移向 3、电极反应 电子的流向 4、阳极 电流的流向阴极 7、电极的判断 六、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2min) ;实验分析(15min) ;阅读教材(5min) ;老师讲解(10min) ;小结 (2min) ;练习(6min)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预测实验现象带动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出结论, 再 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现象及结论,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逻辑思 维能力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思考题与问题组,促进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 容,学用结合,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等方法,让学生将所 学的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上,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7 乙烯的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乙烯的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 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 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 应。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 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 习的又一类烃, 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 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 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简析 教材先说明不饱和烃的定义, 然后从乙烯分子的组成推导出它的电子式, 再由电子式写出结 构式, 并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引出烯烃的定义, 说明乙烯是烯烃中最简单的一种烃。 由于乙烯的分子结构是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基础, 因此教材在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前, 先 介绍乙烯的分子结构。这样,使学生容易体会到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辨证关系。教材先介绍了 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接着介绍了它的键角、键长、键能等物理 常数,特别是把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615KJ/mol)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的键能 (348KJ/mol)相比较,从而说明乙烯的双键中有一个容易断裂,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容易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即乙烯可以起加成反应的原因。 加成反应是烯烃的重要性质 之一。 而乙烯跟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的反应则是鉴别烷烃和烯烃的重要反应。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②使学 生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学生 进行科学抽象能力的指导。 (3)德育目标 结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4.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 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 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 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 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 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 代反应对比。并引导组织讨论:工业上制取氯乙烷应该利用乙烯和 HCl 的加成反应还是利 用乙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为什么?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 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由于学生对有机物的学习方法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扣“结构 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系统地学习有机物的方法 的掌握。 1.新课引入 从复习乙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入手。后提出:如果通过反应把乙烷分子中的 氢原子消去 2 个,即分子式由 C2H6 变为 C2H4,在 C2H4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是怎么结 合的?C2H4 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怎么写? C2H6 和 C2H4 的结构式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 使学生掌握以下两点: (1)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没有被氢原子完全饱和; (2)乙烯分子中碳碳之间以双键相结合,而乙烷分子中,碳碳之间以单键相结合,从而引 出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 2.分子结构的教学 采用对比教学,边填表、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并尽量利用球棍模型来 配合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填写下表: 乙烷 乙烯 分子式 C2H6 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键的类别 碳碳单键 碳碳双键 键角 109。28’ 120。 键长/10-10m 1.54 1.33 键能/kJ/mol 348 615 分子内各原子的相对位置 2 个碳原子和 6 个氢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2 个碳原子和 4 个 氢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通过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双键的键能、键长和单键的键能、键长的比较,了解双键的键能 不是单键的键能的 2 倍,而是比 2 倍略小;双键的键能也不是单键的一半,而是比一半大, 进而得出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的原因, 这也是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 泼的理论依据。 3.实验室制法的讲授 先简单介绍乙烯的工业制法,后转入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边认真 观察实验现象边讨论下列问题: ① 两种反应物的体积比是多少? ② 为什么要加入几块碎瓷片?③ 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如何? ④ 用什么方法收集乙烯? (制备乙烯时,完成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 实验完成后,讨论: ⑤ 瓶中的液体变黑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⑥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⑦ 制取乙烯气体中还含有哪些杂质气体?如何除去这些杂质气体? 通过讨论,要求学生掌握乙醇脱水制取乙烯的实验装置、化学方程式,强调记住这个反应的 温度是 170℃。 4.化学性质的教学 紧密联系乙烯的分子结构, 尤其是联系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 键容易断裂这一点,自然地引入对烯烃的重要反应—— 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讨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再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反应的进行, 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并进一步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最后通过对比乙烯和甲 烷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现象的不同, 掌握乙烯的含碳量高于甲烷的事实;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 钾褪色而甲烷不能,更证明了乙烯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不稳定。 5.乙烯用途的教学 联系乙烯的性质,说明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料,用于 制造塑料、 合成纤维、 有机溶剂等。 明确用乙烯的年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的水平。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乙烯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1. 不饱和烃 2. 烯烃 3. 乙烯和乙烷的比较(表略) 二、乙烯的制法 1. 工业制法 2. 实验室制法 H H 浓硫酸 H-C-C-H CH2=CH2+H2O H OH 170。 三、乙烯的性质与用途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 加成反应 HH HH HH H-C=C-H+Br-BràH-C-C-H+Br-BràH-C-C-H Br Br 1,2-二溴乙烷 (2) 加聚反应 nCH2=CH2à[-CH2-CH2-]n 聚乙烯 (3) 氧化反应 点燃 ①C2H4 + 3O2 2CO2+ 2H2O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3. 用途8 苯的结构和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 苯的结构和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 化工原料》第二课时内容。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 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可以说苯 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 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 有机 化合物烃的知识将较为完整。 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是进行科学探 究很好的素材, 其分子结构中独特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独特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 烃的性质。在对苯分子结构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掌握在有机 物学习中,一定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 苯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另 一方面也可为后面的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有机物的学习积累好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独特的分子结构,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以科学假说的方法研究苯分子的结构, 了解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通过苯 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关系的探究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的辩证 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 学生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逐步养成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二、教法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近年来,西方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思想,倡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缩写为 HPS)的有关内容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 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利用质疑、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呈现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所产生 过的争论、质疑、错误概念,模拟当年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这样除了可以避免学生犯以 前科学家的错误,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错误概念的转变。 因为融入的科学史材料完整地呈现 了以前的争论及质疑,这有利于充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概念,进而自主建构科学概念。这就 是 HPS 教育。 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于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习苯的化学性质。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 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首先将苯的发现之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和欲,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借鉴建构主义理 论,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发 现问题,大胆推测,围绕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组成、苯分子的结构、苯的化学性质设计问题 的情景, 从多方面探究苯, 学习苯。 在突破苯分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试图将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这些知识 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并且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了解 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 家和同学们一样也会犯错误;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 存在和用 途,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 2 中,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之前已经重点学习了 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物质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 对有机分子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 但还没有学习炔烃, 即碳碳叁键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此外,对于苯以及与苯相关物质 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知之甚少, 因为苯的主要用途在于它是基础化工原料, 日常生活中直接接 触和了解苯和苯的化合物的机会不多。 四、教学流程 (猜字谜) “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 。打一字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苯到底什么样?在化工生产中有什么重要用途?同时 提醒学生苯的写法。 (苯的发现简介) 19 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 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 ,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 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苯。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Machael Faraday,1791—1867)对这种油状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 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 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 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 。 1834 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E.F. Mitscherlich,1816-1856)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 合物得到了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 [探究活动一]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分组实验](二人一组) : 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友情提醒:对于未知性质或已知有毒的液体、气体,在闻其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煽 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将 2mL 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 2mL 苯,然后加入 4mL 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 4mL 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学会 归纳,整理。 [探究活动二] 确定苯的分子组成 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 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92.31%. (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 3 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探究活动三] 探究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苯分子的结构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英国的《Nature》杂志曾评选出了 科技史上的四大梦中发现, “凯库勒和苯分子的结构”名列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化学家 的足迹去探索苯的奥秘吧! 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92.31%,分子式 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根 据饱和烃的通式, 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 (C6H12) 比较, 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 试猜想苯可能的结构简式。 [分类展示] 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 [科学史话] 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 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 推导出苯的结构。但上述这些链状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 1865 年德国化学家凯库 勒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学”特长和“灵感”之验。他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有次在书房中 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像在眼前 嘲弄般地旋转不已。这就是著名的“苯环结构” :苯分子中的六个碳连成环状,碳碳之间以 单、双键交替结构,每个碳与一个氢相连,这样既满足了碳四价,又符合分子式 C6H6.。凯 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 出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本人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 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正如他说的: 到达知识高峰的人, 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 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 [探究活动四]探究苯分子结构 问题提出:根据苯分子凯库勒式,苯分子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 从苯的分子式看, C6H6 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使溴水褪色 (发生加成反 应) 2.实验探究: (1)2mL 苯中加入 1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2)2mL 苯中加入 1mL 溴水,观察现象。 [思考交流] 1865 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 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 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 3.得出结论: 凯库勒式有局限。 ①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不同。 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 其结构 稳定,说明苯分子不具有一般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分析事实:根据苯的凯库勒式,假如苯分子结构是一个正六边形的碳环,碳碳原子间以单、 双键交替的形式连接, 那么, 请同学们预测: 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 研究发现:苯的一氯代物是一种;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三种。1935 年,詹斯用 x 射线衍射法证实苯环是平面的正六边形,测得苯的碳碳键长都相等。 问题出现: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矛盾。 ②经科学测定,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 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 6 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 个碳原子和 6 个 H 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 120° b、 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 1.40×10-10m, 介于单键 (1.54×10-10m ) 和双键 (1.33×10-10m ) 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 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 仍会沿用。 【设计意图】 今天我们已经能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测定苯分子的结构。 但在 19 世纪, 化学家只能大胆假设, 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出现 矛盾,再重新假设……。让学生感受科学创造过程的艰辛,教育学生科学研究应不畏艰辛, 品味科学中的灵感美,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 结构的辩证关系。 [过渡] 苯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讨论, 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推测: 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探究活动五] 苯的化学性质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 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 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 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可能的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能力。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动画演示---苯与液溴的反应 [思考]若溴苯中混有少量的溴,往往呈褐色。如何除杂? (2) 硝化反应: 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 [思考]若硝基苯中混有少量硫酸或硝酸,如何除杂? 2.苯的加成反应 动画演示---苯跟氢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 苯跟氯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 3.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 结论: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很高。 [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但可燃) 。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 解反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总结]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搜索事实或文献,提出假设(可以多种) ,实验验证假设 ,形成理 论,发展理论。 判断:1.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2.苯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的性质与烯烃相同 3.苯分子中 6 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4.从苯的分子组成来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5.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 6.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7.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 KMnO4 溶液褪色; ②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③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④在一定条件下苯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板书设计 一、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熔点:5.5℃;沸点:80.1℃(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晶体) 。 3、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能溶解其他一些物质。 4、毒性: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2) 硝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明亮火焰,有浓烟)9 酯化反应(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 酯化反应(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万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第六节《酯化反应》中摩尔与摩尔质量。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 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之一。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反应类型。 也是教材 中涉及到的用原子跟踪来研究反应的典型例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 2、了解酯化反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正确的分析问 题的方法三、教学重难点 酯化反应的原理; 说学情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酸与醇的性质,为我们将要学习的酯化反应做好了铺垫。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 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 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 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 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 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 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 走进实验中 1、 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在 1 支试管中加入 3ml 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 2ml 浓 硫酸和 2ml 冰醋酸。装置也是按照书上连接好。用酒精灯小心均匀的加热试管 3min—5min, 产生的蒸汽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在液面上可以看到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 生,并可闻到香味。 通过实验,学生来分析实验现象以及总结实验结果。 (1)现象: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有油状带着香味的液体生成 (2)浓硫酸的作用:吸水剂与催化剂 (3)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除去乙酸和乙醇;酯有少量的溶于水,用饱和碳酸钠可以降低乙 酸乙酯的溶解度。 (4) 导气管的作用:顾名思义导气的作用和冷凝回流的作用 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2、怎么证明乙酸失去的—OH,醇失去的—H? 示踪法:用含氧的同位素 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可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含有 原子; 同样用用含氧的同位素 的乙酸与乙醇反应,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没有 原子。 3、水解反应 在 3 支试管里各加入 6 滴乙酸乙酯。第一支中加 5.5ml 的蒸馏水;第二支里加稀硫酸(1:5) 0.5ml 与 5ml 的蒸馏水;第三支里加入 30%的氢氧化钠溶液 0.5ml 和 5ml 的蒸馏水。振荡均 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入 70 到 80 摄氏度的水浴中加热。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的乙酸乙 酯的气味消失; 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乙酸乙酯的气味; 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 多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总结,老师归纳。10 乙醛的化学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 乙醛的化学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万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乙醛的化学性质》中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 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衍生物。 由于醛基比较活泼, 使得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 应。它在有机合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也是后面我们学习糖类知识的 基础。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醛类为载体的有机推断题经常出现。 足见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而本节课我们正是以醛类的代表物:乙醛来学习醛类的性质。所以,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对 于掌握醛类的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用途和危害。 2)掌握乙醛的结构式、官能团的书写。 3)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银镜反应实验的探究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乙醛化学性质的分析,类推醛类的化学性质,对学生进行“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 殊”的辩证法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 1、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 神 三、教学重难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里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以及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说学情 学生对有机物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知道了学习有机物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以前对烃 的 学习已为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了基础。 在前一课题中对乙醇进行了学习, 学生已对烃的衍 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熟悉。通过对乙醇氧化反应,消去反应的学习,了解了有机物 反 应中断键的规律。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类比学习的方法。 这些都为乙醛的学习打 下了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 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 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 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 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 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 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复习乙醇的性质导入新课。再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通过对官能团醛基的分析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其中, 在讲述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时将乙醛和乙醇联系起来, 并结合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而 得出在有机反应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理解。 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 即乙醛的银镜反应 和与新制的 CU(OH)2 旋浊液反应将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9 q; g3 g+ m, R+ y0 \ 最后,再结合乙醛的化学性质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用途。

1 物质的量说课稿(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物质的量说课稿(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 的实验, 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 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 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 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的指导下,我力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化学》第一册第三 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 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 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 能力。 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c.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 d.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 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 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 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 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 科的基础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班的总体学生的基础 不好, 特别是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 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 “溶液体积”与“溶 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 度的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 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 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a.我们如何测量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类比我们没一粒米的质量,从而引出为什么要引入物 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化的作用是联系质量的桥梁) 。 b.由 a 引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 同时与其它国际单位的比较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有那些国际 单位、符号、单位符号并讲解分析。 c.由定义引出物质的量表示的对象: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并讲解分析。 d.对这个集体分析,从而得出这个集体的多少,以什么标准得出的并讲解分析。 e.对集体中含有的粒子数多少是由谁测出,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并在此时引出物质的量与物 质粒子数的关系式并讲解分析。 至此我就可以得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的第一步:粒子数--(NA)---物质的量---( ? )--物质的质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的联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联系,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学 习下节课。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 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 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 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将这片“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自己扮 演他们的学习合作伙伴,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我相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 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卤族元素中重要的 一节内容,氯气的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因此学生比较感兴趣。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室制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动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索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 兴趣和能力。 2、教师为学生构建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3、给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一)为了体现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创建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人。该节课 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知识类比,通过氧气、氢气、二氧 化碳制取引路,通过灵活选择仪器,创设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演绎能力的情景,让学生在 实践中反思, 并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获得知识和技能, 又锤炼思维。 (二)提高练习,巩固已学知识,及时发现学生概念和思维上的漏洞,例如:向上排空气法 与初中所学排空气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生主动去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 验证。例如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四、说程序 通过材料情况分析,引出本课内容氯气的室验室制法原理,然后,由回忆氧气、氢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加以改进,得到氯气的制取装置。再从所得气体杂质性质和所制 气体性质入手,从理论上得出气体除杂的有关方法,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氯化 氢和水蒸气;给学生适当引导,自主讨论并得出氯气的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和排饱和食 盐水法。接下来通过氯气的有毒性,引出尾气处理。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组装仪器,使学 生对气体的制取实验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育教学理论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构建学生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 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经过我们化学组老师的多次研究,集体讨论,经过蒋小 燕老师细心钻研,精心备课,我们化学组必将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诙谐幽 默的教学风格向同事们展示一堂高水平、高效益的教学研究课,同时将通过巧妙设疑,演示 实验,启发讲授,知识对比,归纳对比,指导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轻松和学习的乐趣。最 后让我们一起期待蒋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优秀课的到来吧。3 离子反应(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 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离子反应. 本节课我把两个课时揉和在一起,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然后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的能力,从而归纳离子反应的实质. 下面,我就从五方面谈谈我对这一内容的一些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 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 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 又为下来有关溶液中反应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 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达标 100%。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思想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 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的, 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 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方面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 点的方法如下: 1、 “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 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由于上 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 我将这部分知识的 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 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 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 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 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 还是写成化学式, 而不是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写离子形 式,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 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 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 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 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1.谈谈离子反应的导入:首先创设问题: ①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然后引出电解质,离子反应的本质.在对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了解,学生在此环节还非常薄 弱。故做以下两组实验: a.盐酸,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b.盐酸,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提问: (1)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或产生同一种气体? (2)是离子反应? (3)是什么离子参加反应? + - - + CO32 +2H =H2O+CO2↑ 结论:Ag +Cl =AgCl↓ 教师指出上述两条就是离子方程式。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指出定义中的关键字“用实际 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 。并且引导学生得出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某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 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这样导入课使学生对定义有本质理解。 把学生引入主 动学习的情景之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2.谈谈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 书中给离子方程式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 式” 。而书写第二步指出“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 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离子反应中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是什么?事实上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 只要是 酸碱盐电解质, 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 应。例:CaCO3 和盐酸溶液反应,CaCO3(S)=Ca2++CO32-(溶解平衡)CO32-+2H+ =H2O+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促使碳酸钙的溶解,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反应趋于完 成。但这样书写跟课本要求的方法相矛盾。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这节课教学上的 一个升华点,也是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故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 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 (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 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 而不是用实际参加 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同学很 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不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 写?(2)石灰乳中加入盐酸离子方程式如何写?根据微溶物主要存在形式,在稀溶液中以 离子状态,在浊液状态或固态时就写化学式。这时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知识具体化,师生可共 同讨论归纳出: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氧化物,单质,气体等用 化学式表示。第四步“查”也不容忽视,可提问学生应查什么?可用幻灯片:判断正误(1) Fe2++Cl2=Fe3++2Cl- (2)2MnO4-+7H2O2+6H+=2Mn2++6O2↑+10H2O 这两 条方程式学生还没学过,但能用现有知识去判断,高而可攀,使学生既感到自己的不足,又 获得学习的乐趣。查: (1)质量守衡(2)电荷守衡(3)电子得失守衡(是氧化还原反应) 。 这种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上找出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 地位。 3.谈谈练习选用:由于学生刚刚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为了巩固知识并能训练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我安排这样一组问题: (1)Ba(OH)2 溶液能否导电?(2)能否用实验来证 明?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 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让学生提出几个方案, 分析, 比较。 然而展示实验装置并演示小灯炮发亮。 (3)在此 Ba(OH)2 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能使电灯 熄灭?这一问题不仅巩固离子反应知识, 而且使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得到训练。 师生共同分析 提出的几个方案,如用盐酸,硫酸,硫酸钠。 (4)用什么方法加入?倒入?滴入?然而按课 本 P74 练习 6 实验装置并演示,请学生观察现象并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提出盐酸,硫酸 和氢氧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否都用“H++OH-=H2O”来表示?(5)写出下列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A)氨水和硫酸反应(B)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C)碳酸氢钠和盐酸反 应。利用这一系列扩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多种独创性的想法,改变习惯性单纯吸收,巩固 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4.谈谈总结: 对于离子方程式定义的总结, 可与电离方程式定义, 化学方程式定义进行对比, 使定义进一步深化。 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着重是第二步和第四步一些书写过程中的 注意点。 说明并不是所有电解质之间都能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不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反应 就不能表示。如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钠反应,浓硫酸和铜反应,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体 现事物发展规律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5.谈谈应用:离子反应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分离分析,水的净化,电镀,医药,染料, “三废”处理和生命活动中都有存在。中学阶段主要应用在离子的分离和检验。如:硫酸根 离子的检验和氯离子的检验。 五、板书设计(用幻灯片) 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巩固练习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碳酸钙跟醋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B.铁跟稀盐酸反应 Fe+2H+=Fe3++H2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 I-+Br2=2Br+I D.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Cu2++Fe=Fe2++Cu 2.采用四种不同方法鉴别 K2S,K2SO4 两瓶无色溶液,并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3.用法 0.2mol•L-l 的 H2S 溶液 100 ml 与 0.1mol•L-l 的 NaOH 溶液 300 ml 作用,写出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4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一、 说教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作用: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 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 重心,是基础。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 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 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 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 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 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 不便于记忆、 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 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 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 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 ,带 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知道原子的构成 2、 1、 通过阅读和做练习, 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式5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平衡(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 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但是,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 一定难度。因此,能否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还会溶解吗?是不是溶解停止了?并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使学生明确:(1)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但蔗糖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 相等,处于溶解平衡状态。(2)溶解平衡状态是在该条件下蔗糖的溶解量达到最大值)动画模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度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 衡状态。(强化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 2.这个溶解平衡状态是如何逐渐建立的?引导学生分析:蔗糖从溶解开始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中蔗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 v-t 图。(帮助学生从化学反应角度建立和理解溶解 平衡状态的概念) 3.当蔗糖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如果改变外界条件(如加入水或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理解动 态平衡是相对的) (二)提出学习的课题———化学平衡 讨论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 2molSO2 和 1mol18O2,加入 V2O5 并加热。若隔一段时间后做同 位素示踪检测,在哪些物质中存在 18O 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最终能否得到 2molSO3?为什 么?(从定量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1)在正反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 行;(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讲解因此,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说,不仅涉及反应进行的快慢问 题,还涉及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化 学平衡问题。 (三)学生讨论 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 CO、H2O(g)的浓度和生成物 CO2、H2 的浓度如何?正反应和逆反应的 反应速率如何?(v、v 都用同一物质来表示)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画出正、逆 反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图形(v-t 图),如图 2 的示。 3.当 v 正=v 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讲解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 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平衡状态也就是该可逆反应在该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最大程度。 (四)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与溶解平衡比较 思考结合上述分析,请你给化学平衡状态下一个定义,并分析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哪些特征?(启 发学生剖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谁?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核心、结 果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1)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这时反应是否停止了?(强调 v 正=v 逆≠0,平衡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为什么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强调动和静以及现象和本 质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强调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强调内 因和外因的关系)板书化学平衡状态特征 (1)动:动态平衡;(2)等:v 正=v 逆;(3)定: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4)变: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比较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建立有何异同?(增强学生的认知结构) 讨论小结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只要在相同条件下,按照一定的量配比, 不管可逆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五)思考练巩固和深化化学平衡概念 讨论 1.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的可逆反应: 请判断下列各情况是否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反应物浓度等于生成物浓度。 (2)容器中 N2、H2、NH3 的浓度之比为 1∶3∶2。 (3)单位时间生成 nmolN2,同时生成 3nmolH2。 (4)反应混合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5)H2 的生成速率等于 NH3 的生成速率。 (6)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若将 0.008molCO、0.008molH2O(g)、xmolCO2 和 xmolH2 通入容积为 1L 的密闭容器里, 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 800℃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与在相同条件下通入 0.01molCO 和 0.01molH2O(g)达到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同。则 x 等于多少? 四、设计后记 1.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固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常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认 为易理解的化学概念只做简单介绍;对难于理解的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 细的材料,就匆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概念,之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基 本知识” ,其结果事与愿违。 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更何况 化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建立在对化学概念真正理解之上的。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教师 应重视对化学概念的教学。 2.由于讲授教学法具有经济性、 实用性和有效性等特点,它仍是现代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 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组织得当,也能使学生的意义学习形成。 3.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另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并不是两节课的简单的加和,原有知识 因新知识的介入,两者之间会相互干扰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用来同 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如何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在学生“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应 复习相关原有知识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提供先行组织者(但这个先行组织者本 身应该是学生能够掌握的),然后运用同化机制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6 电解原理(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 电解原理(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节)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 2 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主要介绍电解原理 及其应用.第 1 课时主要讨论电解原理,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研究了化 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在这个基础上,本节内容要研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电能与化学 能的相互转变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电解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3)情感目标: ①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教育。 3、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4、教学难点: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学生尖子生不多,大部分是中等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分析问题的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比较薄弱。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诱思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变“满堂教”为“满堂学” 。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得 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让学生不仅仅知道什么是电解,还能通过学习去体验知识、 原理的习得过程,把感受内化为认知结构,以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思路主要是: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分析实验 得到概念 自学教材 再分析实验 强化概念 . 解释原理 四、教学过程 【情景链接】在初中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能制取氢气和氧气,事实上电 流也能使其他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比如利用电解熔融氯化钠来生产钠, 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 来生产烧碱.氢气.和氯气,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物质发生反应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的呢? 【老师】演示实验 1 与 2 1.把石墨与铁片直接连结放入熔融氯化钠 2.把石墨.铁片分别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上,然后在放入熔融氯化钠 【学生】分别预测实验 1 与 2 中两个电极上的现象 【老师】先做实验 1,后做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 1 与 2 的现象 【设计目的】 (1)让学生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老师】让学生指出演示实验 1 与 2 装置的区别 【设计目的】为后面提出:判断某装置是否为电解池作铺垫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组Ⅰ 1、通电前,熔融氯化钠里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2、通电后,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 3、当离子定向运动到电极表面上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出电解原理.电极反应等概念 【老师】阅读教材 P11-13 回答以下问题: 1、电解 2、电解池 3、电极反应 4、阳极 . 阴极 5、电解池至少需要什么构成? 【设计目的】体验原理的习得过程,进一步完善自己归纳的概念 【老师】学生再次分析实验,讨论问题组 II (1)离子的移向 (2)电子的流向 (3)电流的流向 【设计目的】让学生反思电解原理 【老师】思考: (1)判断一个装置是否为电解池的最基本的方法(2)原电池与电解池组成与工作原理有什么区别? 【设计目的】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掌握概念.理解规律 【老师】写出该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并强调书写时的要求与规范性 【老师】小组讨论:电极的判断(例阳极) 提示:可以从①电极反应②电子流向③电流流向④离子的移向 ⑤连结电源电极等方面来思考 【设计目的】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也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老师】掌握了电解原理,讨论回答问题组 III 1、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3、电解与电离的区别。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老师】思考:若用电解法制镁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并书写电极反应式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 【设计目的】学用结合 【老师】这个实验 2 的装置存在缺陷吗?若有,如何改进? 【设计目的】 (1)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小结 【假设】学生提出: (1)用相同的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氢气和氯气,而电解熔融 氯化钠却得钠为什么呢?(2)若将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中的阳极与阴极互换,还能得到原 产物吗?若不能,新产物是什么? 【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可以通过电解实现 B. 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金属导电是物理变化 C. 电解池和原电池中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解.电离.原电池均需要通电 2.下列关于电解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与电源正极相接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B. 与电源负极相结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C .在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 .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向电解池的阴极 3 . 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 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 后,析出 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2:3 B 3:2:1 C 6:3:1 D 6:3:2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一、电解原理 1、电解 5、电解池的构成 2、电解池 6、离子的移向 3、电极反应 电子的流向 4、阳极 电流的流向阴极 7、电极的判断 六、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2min) ;实验分析(15min) ;阅读教材(5min) ;老师讲解(10min) ;小结 (2min) ;练习(6min)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预测实验现象带动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出结论, 再 应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现象及结论,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逻辑思 维能力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思考题与问题组,促进学生深入把握课程内 容,学用结合,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等方法,让学生将所 学的知识迁移到解决问题上,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7 乙烯的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乙烯的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实验室制法 和乙烯的化学性质。 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 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 应。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 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 习的又一类烃, 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 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 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简析 教材先说明不饱和烃的定义, 然后从乙烯分子的组成推导出它的电子式, 再由电子式写出结 构式, 并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引出烯烃的定义, 说明乙烯是烯烃中最简单的一种烃。 由于乙烯的分子结构是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基础, 因此教材在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前, 先 介绍乙烯的分子结构。这样,使学生容易体会到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辨证关系。教材先介绍了 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接着介绍了它的键角、键长、键能等物理 常数,特别是把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键能(615KJ/mol)与乙烷分子中碳碳单键的键能 (348KJ/mol)相比较,从而说明乙烯的双键中有一个容易断裂,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容易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即乙烯可以起加成反应的原因。 加成反应是烯烃的重要性质 之一。 而乙烯跟酸性高锰酸钾或溴水的反应则是鉴别烷烃和烯烃的重要反应。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②使学 生学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和收集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学生 进行科学抽象能力的指导。 (3)德育目标 结合“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4.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 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 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的加成、加聚反应。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 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 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谈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 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 代反应对比。并引导组织讨论:工业上制取氯乙烷应该利用乙烯和 HCl 的加成反应还是利 用乙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为什么?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 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由于学生对有机物的学习方法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扣“结构 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系统地学习有机物的方法 的掌握。 1.新课引入 从复习乙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入手。后提出:如果通过反应把乙烷分子中的 氢原子消去 2 个,即分子式由 C2H6 变为 C2H4,在 C2H4 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是怎么结 合的?C2H4 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怎么写? C2H6 和 C2H4 的结构式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 使学生掌握以下两点: (1)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没有被氢原子完全饱和; (2)乙烯分子中碳碳之间以双键相结合,而乙烷分子中,碳碳之间以单键相结合,从而引 出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 2.分子结构的教学 采用对比教学,边填表、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并尽量利用球棍模型来 配合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填写下表: 乙烷 乙烯 分子式 C2H6 C2H4 电子式 结构式 键的类别 碳碳单键 碳碳双键 键角 109。28’ 120。 键长/10-10m 1.54 1.33 键能/kJ/mol 348 615 分子内各原子的相对位置 2 个碳原子和 6 个氢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2 个碳原子和 4 个 氢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通过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双键的键能、键长和单键的键能、键长的比较,了解双键的键能 不是单键的键能的 2 倍,而是比 2 倍略小;双键的键能也不是单键的一半,而是比一半大, 进而得出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的原因, 这也是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 泼的理论依据。 3.实验室制法的讲授 先简单介绍乙烯的工业制法,后转入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边认真 观察实验现象边讨论下列问题: ① 两种反应物的体积比是多少? ② 为什么要加入几块碎瓷片?③ 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如何? ④ 用什么方法收集乙烯? (制备乙烯时,完成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 实验完成后,讨论: ⑤ 瓶中的液体变黑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⑥ 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⑦ 制取乙烯气体中还含有哪些杂质气体?如何除去这些杂质气体? 通过讨论,要求学生掌握乙醇脱水制取乙烯的实验装置、化学方程式,强调记住这个反应的 温度是 170℃。 4.化学性质的教学 紧密联系乙烯的分子结构, 尤其是联系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 键容易断裂这一点,自然地引入对烯烃的重要反应—— 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讨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再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反应的进行, 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 并进一步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最后通过对比乙烯和甲 烷在空气中燃烧火焰现象的不同, 掌握乙烯的含碳量高于甲烷的事实;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 钾褪色而甲烷不能,更证明了乙烯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不稳定。 5.乙烯用途的教学 联系乙烯的性质,说明乙烯是石油化工工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料,用于 制造塑料、 合成纤维、 有机溶剂等。 明确用乙烯的年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的水平。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乙烯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1. 不饱和烃 2. 烯烃 3. 乙烯和乙烷的比较(表略) 二、乙烯的制法 1. 工业制法 2. 实验室制法 H H 浓硫酸 H-C-C-H CH2=CH2+H2O H OH 170。 三、乙烯的性质与用途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1) 加成反应 HH HH HH H-C=C-H+Br-BràH-C-C-H+Br-BràH-C-C-H Br Br 1,2-二溴乙烷 (2) 加聚反应 nCH2=CH2à[-CH2-CH2-]n 聚乙烯 (3) 氧化反应 点燃 ①C2H4 + 3O2 2CO2+ 2H2O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3. 用途8 苯的结构和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 苯的结构和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 化工原料》第二课时内容。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 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可以说苯 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 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 有机 化合物烃的知识将较为完整。 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是进行科学探 究很好的素材, 其分子结构中独特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独特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 烃的性质。在对苯分子结构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掌握在有机 物学习中,一定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 苯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另 一方面也可为后面的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有机物的学习积累好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独特的分子结构,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以科学假说的方法研究苯分子的结构, 了解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通过苯 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关系的探究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的辩证 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 学生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逐步养成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二、教法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近年来,西方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思想,倡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缩写为 HPS)的有关内容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 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利用质疑、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呈现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所产生 过的争论、质疑、错误概念,模拟当年该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这样除了可以避免学生犯以 前科学家的错误,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错误概念的转变。 因为融入的科学史材料完整地呈现 了以前的争论及质疑,这有利于充分说服学生放弃错误概念,进而自主建构科学概念。这就 是 HPS 教育。 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于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习苯的化学性质。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 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首先将苯的发现之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和欲,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借鉴建构主义理 论,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发 现问题,大胆推测,围绕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组成、苯分子的结构、苯的化学性质设计问题 的情景, 从多方面探究苯, 学习苯。 在突破苯分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试图将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这些知识 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并且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了解 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 家和同学们一样也会犯错误;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 存在和用 途,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 2 中,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之前已经重点学习了 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物质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 对有机分子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 但还没有学习炔烃, 即碳碳叁键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此外,对于苯以及与苯相关物质 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知之甚少, 因为苯的主要用途在于它是基础化工原料, 日常生活中直接接 触和了解苯和苯的化合物的机会不多。 四、教学流程 (猜字谜) “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 。打一字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苯到底什么样?在化工生产中有什么重要用途?同时 提醒学生苯的写法。 (苯的发现简介) 19 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 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 ,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 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苯。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Machael Faraday,1791—1867)对这种油状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 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 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 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 。 1834 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E.F. Mitscherlich,1816-1856)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 合物得到了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 [探究活动一]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分组实验](二人一组) : 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友情提醒:对于未知性质或已知有毒的液体、气体,在闻其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煽 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将 2mL 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 2mL 苯,然后加入 4mL 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 4mL 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学会 归纳,整理。 [探究活动二] 确定苯的分子组成 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 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92.31%. (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 3 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探究活动三] 探究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苯分子的结构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英国的《Nature》杂志曾评选出了 科技史上的四大梦中发现, “凯库勒和苯分子的结构”名列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化学家 的足迹去探索苯的奥秘吧! 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92.31%,分子式 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根 据饱和烃的通式, 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 (C6H12) 比较, 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 试猜想苯可能的结构简式。 [分类展示] 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 [科学史话] 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 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 推导出苯的结构。但上述这些链状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 1865 年德国化学家凯库 勒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学”特长和“灵感”之验。他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有次在书房中 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像在眼前 嘲弄般地旋转不已。这就是著名的“苯环结构” :苯分子中的六个碳连成环状,碳碳之间以 单、双键交替结构,每个碳与一个氢相连,这样既满足了碳四价,又符合分子式 C6H6.。凯 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 出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本人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 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 正如他说的: 到达知识高峰的人, 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 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 [探究活动四]探究苯分子结构 问题提出:根据苯分子凯库勒式,苯分子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 从苯的分子式看, C6H6 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 ;使溴水褪色 (发生加成反 应) 2.实验探究: (1)2mL 苯中加入 1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2)2mL 苯中加入 1mL 溴水,观察现象。 [思考交流] 1865 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 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 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 3.得出结论: 凯库勒式有局限。 ①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不同。 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 其结构 稳定,说明苯分子不具有一般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分析事实:根据苯的凯库勒式,假如苯分子结构是一个正六边形的碳环,碳碳原子间以单、 双键交替的形式连接, 那么, 请同学们预测: 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 研究发现:苯的一氯代物是一种;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三种。1935 年,詹斯用 x 射线衍射法证实苯环是平面的正六边形,测得苯的碳碳键长都相等。 问题出现: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矛盾。 ②经科学测定,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 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 6 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 个碳原子和 6 个 H 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 120° b、 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 1.40×10-10m, 介于单键 (1.54×10-10m ) 和双键 (1.33×10-10m ) 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 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 仍会沿用。 【设计意图】 今天我们已经能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测定苯分子的结构。 但在 19 世纪, 化学家只能大胆假设, 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出现 矛盾,再重新假设……。让学生感受科学创造过程的艰辛,教育学生科学研究应不畏艰辛, 品味科学中的灵感美,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 结构的辩证关系。 [过渡] 苯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讨论, 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推测: 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探究活动五] 苯的化学性质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 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 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 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可能的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能力。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动画演示---苯与液溴的反应 [思考]若溴苯中混有少量的溴,往往呈褐色。如何除杂? (2) 硝化反应: 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 [思考]若硝基苯中混有少量硫酸或硝酸,如何除杂? 2.苯的加成反应 动画演示---苯跟氢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 苯跟氯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 3.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 结论: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很高。 [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但可燃) 。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 解反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总结]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搜索事实或文献,提出假设(可以多种) ,实验验证假设 ,形成理 论,发展理论。 判断:1.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2.苯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的性质与烯烃相同 3.苯分子中 6 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4.从苯的分子组成来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5.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 6.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7.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 KMnO4 溶液褪色; ②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③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④在一定条件下苯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板书设计 一、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熔点:5.5℃;沸点:80.1℃(用冰冷却,苯凝结成无色晶体) 。 3、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能溶解其他一些物质。 4、毒性:有毒。 三、苯的化学性质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2) 硝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明亮火焰,有浓烟)9 酯化反应(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 酯化反应(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六节)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万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 第六章第六节《酯化反应》中摩尔与摩尔质量。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 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酯化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之一。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反应类型。 也是教材 中涉及到的用原子跟踪来研究反应的典型例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 2、了解酯化反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正确的分析问 题的方法三、教学重难点 酯化反应的原理; 说学情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酸与醇的性质,为我们将要学习的酯化反应做好了铺垫。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 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 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 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 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 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 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一、 走进实验中 1、 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在 1 支试管中加入 3ml 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 2ml 浓 硫酸和 2ml 冰醋酸。装置也是按照书上连接好。用酒精灯小心均匀的加热试管 3min—5min, 产生的蒸汽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在液面上可以看到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 生,并可闻到香味。 通过实验,学生来分析实验现象以及总结实验结果。 (1)现象: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有油状带着香味的液体生成 (2)浓硫酸的作用:吸水剂与催化剂 (3)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除去乙酸和乙醇;酯有少量的溶于水,用饱和碳酸钠可以降低乙 酸乙酯的溶解度。 (4) 导气管的作用:顾名思义导气的作用和冷凝回流的作用 酯化反应: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2、怎么证明乙酸失去的—OH,醇失去的—H? 示踪法:用含氧的同位素 的乙醇与乙酸反应,可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含有 原子; 同样用用含氧的同位素 的乙酸与乙醇反应,发现所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里没有 原子。 3、水解反应 在 3 支试管里各加入 6 滴乙酸乙酯。第一支中加 5.5ml 的蒸馏水;第二支里加稀硫酸(1:5) 0.5ml 与 5ml 的蒸馏水;第三支里加入 30%的氢氧化钠溶液 0.5ml 和 5ml 的蒸馏水。振荡均 匀后,把三支试管都放入 70 到 80 摄氏度的水浴中加热。几分钟后,第三支试管里的乙酸乙 酯的气味消失; 第二支试管里还有一点乙酸乙酯的气味; 第一支试管里乙酸乙酯的气味没有 多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总结,老师归纳。10 乙醛的化学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 乙醛的化学性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万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乙醛的化学性质》中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 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衍生物。 由于醛基比较活泼, 使得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 应。它在有机合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也是后面我们学习糖类知识的 基础。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醛类为载体的有机推断题经常出现。 足见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而本节课我们正是以醛类的代表物:乙醛来学习醛类的性质。所以,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对 于掌握醛类的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用途和危害。 2)掌握乙醛的结构式、官能团的书写。 3)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银镜反应实验的探究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乙醛化学性质的分析,类推醛类的化学性质,对学生进行“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 殊”的辩证法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 1、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2、通过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 神 三、教学重难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里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以及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说学情 学生对有机物已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知道了学习有机物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以前对烃 的 学习已为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了基础。 在前一课题中对乙醇进行了学习, 学生已对烃的衍 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熟悉。通过对乙醇氧化反应,消去反应的学习,了解了有机物 反 应中断键的规律。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类比学习的方法。 这些都为乙醛的学习打 下了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 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 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 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 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 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 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 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复习乙醇的性质导入新课。再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通过对官能团醛基的分析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其中, 在讲述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时将乙醛和乙醇联系起来, 并结合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而 得出在有机反应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理解。 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 即乙醛的银镜反应 和与新制的 CU(OH)2 旋浊液反应将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9 q; g3 g+ m, R+ y0 \ 最后,再结合乙醛的化学性质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用途。


相关内容

  • 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
  • 本文由好运2011波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 (2001 年 8 月 8 日 教育部印发) 维护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严肃性, 依 第一条 为加强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 照<教师资格条例>和< ...

  •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程序
  •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程序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教师法>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并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的中国公民,均可申请并依法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一)申请程序: 师范类:往届毕业生需准备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 ...

  • 考个教师资格证有哪些好处
  • 考个教师资格证有哪些好处 教师资格证是进入教育行业的前提条件,有了教师资格证才能合法地从事教育工作,或者继而考取事业单位的教师编制.可是你知道么,教师资格证除了是从业门槛外,还有别的隐形福利! 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下教师资格证的种种附加福利. 一.能力的证明!助力找到好实习好工作! 1. 难度提升,通 ...

  • 教师资格鉴定表
  •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教师的资格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少国家建立了教师许可证制度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百分网报考程序 凡报名当年年底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 ...

  • 有关教师资格证的介绍
  • 有关教师资格证的介绍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 ...

  • 教师资格条例
  •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第三条xx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 第二章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 第四 ...

  • 2014年河北省关于教师资格证相关信息
  • 2014年河北省关于教师资格证相关信息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 ...

  • 2012教师资格证公告
  •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2012年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考试 及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鲁教师字[2012]8号 各市教育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和<山东省实施细则>( ...

  • [河南教师资格证统考]2015年河南教师资格证统考报名时间
  • [河南教师资格证统考]2015年河南教师资格证统考报名时间 2015年河南教师资格证统考报名时间,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我省将参加下半年11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具体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请于6月份后登录河南省教师资格网查询. 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目前可 ...

  •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管理
  • 摘 要:职业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要求,体育教师职业能力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事业的整体水平.为了保证我国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水准,促进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长期发展,拟提出以下几点管理策略: 建立<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育教师职业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