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有没有会晤过菩提达摩?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好佛的帝王。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过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见《历代法宝记》)。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渲染、夸张始祖事迹,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该派学者有胡适、汤用彤,台湾的刘汝霖、印顺,日本的佐佐木宪德、字井、镰田茂雄等人。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公元479 年)以前;据《续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达摩约于公元470 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公元485 年至490 年间)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来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洛阳伽蓝记》记有公元526 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534 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 年至526 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 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公元526年左右来华的另一种观点;《续高僧传》和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为叙述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均未见有粱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从日本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所引的《传灯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到宋悟明的《联灯会要》中,明显看出对这次会见的记载上有“演变的痕迹”,《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因此,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稽的神话”。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该派学者有冯友兰、张岱年、孙述析等人。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梁慧皎的《高僧传》收录了至公元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未见达摩之名;《洛阳伽蓝记》中有关达摩惊叹永宁寺建筑精丽的言论说明他是初抵中华、为时未久的游僧,不可能己在华生活了几十年,永宁寺于公元526 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 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 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据《续高僧传释慧可传》和《楞伽师资记》载,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 年,因此,达摩不可能于公元470 年或479 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 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魏的,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历代法宝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均有这次晤谈的记载,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的可靠程度大于《传灯录》等书,有可信成分;从对话内容上分析,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接待,达摩来华,他会不躬自迎接?他以广建佛寺等“有为之事”以期积下大功德,见了达摩,自然要问于这类事“有何功德”?达摩禅学的主旨是“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认为它“并无功德”,故“理不契机”,就此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唐朝成书的《圆觉经大疏钞》和《师资众脉传》都载明,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录有此碑文,文中“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语表达出梁武帝与达摩语不投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神会录。达摩传》还载明,此碑经七百年风雨侵蚀而逐渐磨灭,元朝时由翰林侍讲学士欧阳玄撰叙,于公元1347年重建,立于嵩山少林寺。清景日珍的《说嵩》中也有《梁武帝达摩大师碑颂》。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有过这次晤谈。

还有一派学者,如任继愈、黄心川、林子青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能。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胜负的持久战。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好佛的帝王。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过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见《历代法宝记》)。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渲染、夸张始祖事迹,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该派学者有胡适、汤用彤,台湾的刘汝霖、印顺,日本的佐佐木宪德、字井、镰田茂雄等人。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公元479 年)以前;据《续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达摩约于公元470 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公元485 年至490 年间)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来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洛阳伽蓝记》记有公元526 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534 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 年至526 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 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公元526年左右来华的另一种观点;《续高僧传》和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为叙述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均未见有粱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从日本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所引的《传灯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到宋悟明的《联灯会要》中,明显看出对这次会见的记载上有“演变的痕迹”,《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因此,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稽的神话”。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该派学者有冯友兰、张岱年、孙述析等人。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梁慧皎的《高僧传》收录了至公元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未见达摩之名;《洛阳伽蓝记》中有关达摩惊叹永宁寺建筑精丽的言论说明他是初抵中华、为时未久的游僧,不可能己在华生活了几十年,永宁寺于公元526 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 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 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据《续高僧传释慧可传》和《楞伽师资记》载,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 年,因此,达摩不可能于公元470 年或479 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 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魏的,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历代法宝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均有这次晤谈的记载,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的可靠程度大于《传灯录》等书,有可信成分;从对话内容上分析,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接待,达摩来华,他会不躬自迎接?他以广建佛寺等“有为之事”以期积下大功德,见了达摩,自然要问于这类事“有何功德”?达摩禅学的主旨是“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认为它“并无功德”,故“理不契机”,就此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唐朝成书的《圆觉经大疏钞》和《师资众脉传》都载明,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录有此碑文,文中“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语表达出梁武帝与达摩语不投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神会录。达摩传》还载明,此碑经七百年风雨侵蚀而逐渐磨灭,元朝时由翰林侍讲学士欧阳玄撰叙,于公元1347年重建,立于嵩山少林寺。清景日珍的《说嵩》中也有《梁武帝达摩大师碑颂》。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有过这次晤谈。

还有一派学者,如任继愈、黄心川、林子青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能。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胜负的持久战。


相关内容

  • 中国禅宗的境界(易中天)
  • 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这是一个智慧的境界,一个自由.自觉和自然的境界. 禅宗是一种中国的学问,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流派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周易,然后是先秦诸子,再然后后是禅宗,禅宗代表 ...

  • 明贤法师:达摩祖师创立的禅宗影响了谁?
  • 核心提示:2015年11月16日,农历十月初五,是禅宗初祖达摩大师诞辰纪念日.凤凰佛教顾问导师明贤法师特别撰文,梳理达摩祖师东渡.创立禅宗.传法二祖的缘起,深入分析禅宗"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的修行关要及其作为中华文明最高境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并回顾汉传佛教禅宗在以日韩为主的东亚 ...

  • 导游词开封嵩山
  •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黄河旅行社的导游员张三,首先,我代表黄河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去开封参观游览.我们的司机王师傅具有多年的行车经验和娴熟的驾驶技术,安全问题可以放心.我将尽力为大家做好导游服务,如果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都可以给提出来, 我们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合 ...

  • 稻盛哲学四问
  • "哪里有什么经营哲学!那不过是人生智慧在经营中的应用.我的哲学,都是我的切身体验.做人.做事.做公司是相通的,它们是一个东西." 稻盛哲学四问 ● 文/王育琨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 普通元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遣使往迎,达摩到 ...

  •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 六祖慧能大师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是佛教文化的一支奇葩.六祖慧能大师创立于广东地区的南宗禅,又是禅宗最具思辩和顿悟特色的宗派,是中国佛教发展的质的飞跃.慧能大师以其罕见的智慧和悟性,对佛法很多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继承了道信以来提倡禅与菩萨戒行相 ...

  • 六祖坛经敦煌本
  • 六祖坛经敦煌本 六祖坛经敦煌本 六祖坛经 (敦煌本)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1.惠能大师於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馀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30馀人,儒士馀人,同请大师说 ...

  • 为了和平与繁荣:"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
  • "丝绸之路"是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史上规模空前宏伟.持续时间最久远的大动脉.它反映出中华先民虽眷恋故土,但一旦获得推动力量,便激发出域外探险的志向和英勇无畏的远行精神.中华先民探幽致远的力量,包括军事外交的"凿空西域".商业诉求.传道弘法. 资料图 消弭军事威胁, ...

  • 坛经两则教案
  • <坛经>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坛经>的学习,了解禅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 导入:提及佛教,作为河南人,首先想到的地方是?少林寺为禅宗祖庭,什么是禅宗?达摩于梁武帝统治时到中国传法,自己的禅法并不能并梁武帝接受,于是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广度信众,静心悟法, ...

  •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误了几多年少--西游记禅道诗词的魅力
  •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_____西游记禅道诗词<苏武慢>的魅力 (作者:新新民:参照了网络上有关资料,深表谢意)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