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误了几多年少--西游记禅道诗词的魅力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_____西游记禅道诗词《苏武慢》的魅力

(作者:新新民;参照了网络上有关资料,深表谢意)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西游记》原著中有超过700首诗词,这些诗词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叙事的、描人的、写景的、传佛(道)的。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看,写景的和传佛的诗词最妙。传佛的诗词中,又尤喜欢这首《苏武慢》的词。

这首词出现的章节是第八回的开头。从故事情节上来观看,这首词出现的时候,正是孙悟空坐牢五指山下的时候。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到拜师须菩提学艺有成,恃才傲物大闹天宫,再到斗不过如来被压在五指山下坐牢。此时,孙猴子心情的失落和无助可想而知。孙猴子出生以后,就表现出异于常猴的悟性和天赋,到处拜师学艺,学佛学道学长生,自以为道果已成,上天彻底无敌手,确实也风光了几回。但没想到与如来一交手,就被易如反掌地压在五指山下,丝毫动弹也不能。此时,在石头下坐牢的孙猴子难免会想,学佛学道的方向错了?还是功夫不到?亦或长生仅是骗人的把戏?在此背景下,这首《苏武慢》就隆重登场了。

词的一开头,单刀直入,“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这不就是我猴子参禅悟道的自身写照嘛?禅关这个词,涉及到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禅宗。禅关的基本词义为禅门或者参禅需要越过的关口。从印度迦叶尊者灵山会上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微妙法门”作为禅宗的祖师爷后,一脉单传,经二祖阿难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景德传灯录》载,达摩得法后,问师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尊者曰:“当往震旦,设大法要,直接上根”。达摩既是印度禅宗的二十八祖,同时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从水路到广州,到南京与菩萨皇帝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渡长江北上栖于少室山,面壁九年,后传法于二祖慧可(神光),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时,禅宗方才兴盛。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接引的是上上根智的人。随着中唐时期禅风鼎盛,参禅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未必学人都是上上根,于是有禅师慈悲,别开方便,设禅关,参话头,以接引有缘。奈何人心万象,攀援不断,种种差谬,往往到头虚老。所谓“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是也。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是对上一句意思的重复和加强。但从文句的影响力来看,这句比上句更为震撼人心,特别是“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这八个字。磨砖作镜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积雪为粮出自《汉

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磨砖作镜与积雪为粮,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乱劈柴,白费功夫的意思。《楞严经》卷一“犹如煮沙欲成嘉馔(zhuàn),纵经尘劫终不能得”煮砂成饭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的典故,以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卷四:“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敲冰索火的典故,均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有“迷了几多年少”,枉费了大好青春年华的感叹。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这是悟道后的境界了,悟道后心能含裹十方三世,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见小,这种境界就如同禅宗初祖的公案“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妙悟一样。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是说一根毛孔可以容纳下四大海水,芥子可以装下整个须弥山,而且还能不显得迫迮。典故则出自《维摩诘经》、《楞严经》和《华严经》。《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载“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萤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文字简练、优美,对中国佛学、禅宗、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不管是想提高写作水平,抑或是扩大心量,再或是学习佛法,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读诵的一部大乘经

典。《楞严经》卷二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也是毛吞大海思想的注解。明代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楞严经在文学、佛学上的地位是何等尊崇。从阿难赞佛的偈语中也能看出楞严经的密因了义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华严经》更是在多处地方阐明“毛吞大海,芥纳须弥”的佛理与境界,卷1“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卷2“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 卷46“以一国土碎为尘,其尘无量不可说。如是尘数无边刹,俱来共集一毛端。此诸国土不可说,共集毛端无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国土俱来集。于中所有诸国土,形相如本无杂乱。” 卷59“毛端置众刹,经于亿千劫。掌持无量刹,遍往身无倦。还来置本处,众生不知觉。菩萨以一切,种种庄严刹。置于一毛孔,真实悉令见。复以一毛孔,普纳一切海。大海无增减,众生不娆害。”……华严经上还有多卷中涉及相关内容。《华严经》的空间圆融观对禅宗影响尤巨,禅宗将此义理化为电光石火的机锋。《五灯会元》卷10《清耸》载,清耸初参法眼,法眼指着雨说:“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起初不解其意,后来阅读《华严经》,顿有感悟,得到了法眼的印可。对于《华严经》,佛门有言,“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此富贵应是出世间法的富贵,《华严经》为印度龙树菩萨从龙宫的图书馆内带回,但龙树菩萨带回来的仅是《华严经》下卷中的节略本共十万偈,

龙树菩萨发现上、中两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而汉译最全的唐实叉难陀八十华严译本,也仅有四万五千偈。这八十卷译本已然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富贵”可见一斑。

金色头陀微笑,典故出自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公案。金色头陀这里是指迦叶尊者,《指月录》卷三载“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姓婆罗门,父号饮泽,母号香至。过去世为金师,值毗婆尸佛般涅槃,四众起塔,有贫女得金珠,恳金师,为补塔中佛像金面缺处,相与发愿,世世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金色头陀微笑,是讲的灵山会上世尊传法于一祖迦叶尊者。《指月录》卷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迦叶尊者是佛留下驻世的四大弟子之一,《指月录》载,迦叶尊者在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弥勒菩萨降生人间,交付法衣,方般涅槃。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十地者,菩萨十地也,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楞严经》卷八对菩萨的十地有简要介绍,《华严经》之《十地品》、《佛说十地经》对菩萨修行所经的十地境界的描述则更为详实。世亲菩萨曾亲造《十地经论》解释《华严经》之《十地品》的经义,《十地经论》经文比较难解,相传鸠摩罗什译此经时,疑难犹豫一个多月未能

动笔,后来他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长安以后,两人共同讨论才明确了辞句义理。世亲菩萨这部释论不仅使经文的义理得以纲举目张,而且从经文中发掘出许多新义为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张本。

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四生者:湿、卵、胎、化也。六道者,天人修罗,鬼畜地狱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佛教的根本。

悟时超十地三乘,比十地三乘还高的,自然是成佛了。凝滞了,是与前句的“悟时”相对应,意思就是生起了执著心、分别心,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反了,心一旦迷惑、凝滞了,就只有在三途、四生、六道里轮回不休了。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绝想,估计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绝妄想,与六祖《坛经》的无念意思差不多。绝想和无念都不是指如枯木顽石的无想状态,正如六祖解释无念,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绝想,就是绝妄想,不是如同草木的完全无想。无阴树,只要有光线,树下都是有树荫的。这里的无阴,是表示修道将要或者已经成功的一种境界。绝想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绝响,绝响崖与后面一句的无阴(荫)树,也就是没有树荫的树相对应。一般情况下,对着山崖喊话,由于回声的作用,都会使得山谷震荡;同时,只要是树木,都会有树荫的存在。绝响崖和无荫树这两种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说明了修道的艰辛和困难。无阴树,就是纯阳,据说道家修炼得道后,身体气质转变,为纯阳之体,吕洞宾号纯阳子即可为证。杜宇一声春晓,典故出自杜鹃啼血,传说春耕时节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这句一方面表明学道之艰难,须有破釜沉舟

的气魄,如杜鹃鸟啼至血出之精神,方能“春晓”有望,恰如道家之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之意;另一方面,这一句与前面“往往到头虚老”相呼应,意境幽幽,回味无穷。成与败、是与非,仅在一纸之隔。

曹溪路险,鹫里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曹溪,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六祖得道后,曾于曹溪河畔的南华寺传法37年。鹫里,就是灵山,世尊晚年曾在此说法,著名的《法华经》、《般若经》等,据说就是在此开演的。这两句与此处故人音杳所表达的意思,估计是“噫吁嚱!危乎高哉!学道难,难于上青天”啊。故人,就是禅宗所指的,也就是修行要找到的本来人。故人音杳,是指我们自身长久以来背觉合尘,迷失本心。如《楞严经》卷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卷二“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叙述的道理中就包含了“故人音杳”的意义。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千丈冰崖非常高,根本上不去,壁立千仞,还是描绘修道之难。莲花是佛教的象,据说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人们就是从莲花中化生的。五叶莲开,典故出自禅宗达摩祖师爷付法于二祖慧可时说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的一花开五叶,似乎预示了禅宗从他之后到慧能时禅法大兴的五个祖师,同时禅宗在中国扎

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的。这也与一花开五叶相符合。这五家是: 一、沩山灵枯和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 三、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 五、清凉文益开创了“法眼宗”。 古殿帘垂香袅是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个悟道的境界,但悟道又是个什么境界呢?估计就是“古殿帘垂香袅”,或者唐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文学与佛学,向来就是不二不一的。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识破源流是关键,识破源流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讲的,参透禅关,见到“故人”,明心见性了。三宝是什么?《道德经》上老子讲:“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据说,开创文景之治升平盛世的汉文帝,一生信奉的就是这三宝。老子以后的道家,也有其他三宝的说法,如“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佛家也有佛家的三宝,我们经常看见或听见三宝弟子的说法,这个三宝就是佛法僧。但是这首词,却是龙三王宝,似乎和前面介绍的三宝,最沾边的还是神、气、精了。但这种解释仍然比较牵强附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有龙女献珠的故事:“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

成佛。复速于此。” 龙女献珠,即身成佛,这里,龙嘛,它最舍不得的,最放不下的,最宝贝的就是那颗珠,这个龙珠,相当于他的一切。憨山大师咏心:“金翅鸟命终,骨肉尽消散。唯有心不化,圆明光灿烂。龙王取为珠,能破千年暗。转轮得如意,能救一切难。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所以龙女献珠,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这个珠也代表妙真如性。

到最后,这首词是哪儿来的呢?不是吴承恩先生的原创,其实是抄来的,抄自一本道家的著作《鸣鹤余音》,词作者是冯尊师。古代的书就是抄来抄去,但是放在这儿十分贴切,就是《西游记》作者的功劳。这不禁让人想起,汪峰唱《春天里》,知者甚廖,等到农民工兄弟无意间一吼,则路人皆知矣。世间事大抵如此,因缘不到,强来不得。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_____西游记禅道诗词《苏武慢》的魅力

(作者:新新民;参照了网络上有关资料,深表谢意)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西游记》原著中有超过700首诗词,这些诗词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叙事的、描人的、写景的、传佛(道)的。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看,写景的和传佛的诗词最妙。传佛的诗词中,又尤喜欢这首《苏武慢》的词。

这首词出现的章节是第八回的开头。从故事情节上来观看,这首词出现的时候,正是孙悟空坐牢五指山下的时候。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到拜师须菩提学艺有成,恃才傲物大闹天宫,再到斗不过如来被压在五指山下坐牢。此时,孙猴子心情的失落和无助可想而知。孙猴子出生以后,就表现出异于常猴的悟性和天赋,到处拜师学艺,学佛学道学长生,自以为道果已成,上天彻底无敌手,确实也风光了几回。但没想到与如来一交手,就被易如反掌地压在五指山下,丝毫动弹也不能。此时,在石头下坐牢的孙猴子难免会想,学佛学道的方向错了?还是功夫不到?亦或长生仅是骗人的把戏?在此背景下,这首《苏武慢》就隆重登场了。

词的一开头,单刀直入,“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这不就是我猴子参禅悟道的自身写照嘛?禅关这个词,涉及到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禅宗。禅关的基本词义为禅门或者参禅需要越过的关口。从印度迦叶尊者灵山会上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微妙法门”作为禅宗的祖师爷后,一脉单传,经二祖阿难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景德传灯录》载,达摩得法后,问师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尊者曰:“当往震旦,设大法要,直接上根”。达摩既是印度禅宗的二十八祖,同时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从水路到广州,到南京与菩萨皇帝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渡长江北上栖于少室山,面壁九年,后传法于二祖慧可(神光),经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时,禅宗方才兴盛。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接引的是上上根智的人。随着中唐时期禅风鼎盛,参禅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未必学人都是上上根,于是有禅师慈悲,别开方便,设禅关,参话头,以接引有缘。奈何人心万象,攀援不断,种种差谬,往往到头虚老。所谓“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是也。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是对上一句意思的重复和加强。但从文句的影响力来看,这句比上句更为震撼人心,特别是“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这八个字。磨砖作镜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积雪为粮出自《汉

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磨砖作镜与积雪为粮,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乱劈柴,白费功夫的意思。《楞严经》卷一“犹如煮沙欲成嘉馔(zhuàn),纵经尘劫终不能得”煮砂成饭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的典故,以及《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卷四:“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敲冰索火的典故,均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此有“迷了几多年少”,枉费了大好青春年华的感叹。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这是悟道后的境界了,悟道后心能含裹十方三世,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见小,这种境界就如同禅宗初祖的公案“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妙悟一样。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是说一根毛孔可以容纳下四大海水,芥子可以装下整个须弥山,而且还能不显得迫迮。典故则出自《维摩诘经》、《楞严经》和《华严经》。《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载“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萤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文字简练、优美,对中国佛学、禅宗、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不管是想提高写作水平,抑或是扩大心量,再或是学习佛法,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读诵的一部大乘经

典。《楞严经》卷二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这也是毛吞大海思想的注解。明代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楞严经在文学、佛学上的地位是何等尊崇。从阿难赞佛的偈语中也能看出楞严经的密因了义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华严经》更是在多处地方阐明“毛吞大海,芥纳须弥”的佛理与境界,卷1“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卷2“过去所有诸国土,一毛孔中皆示现。” 卷46“以一国土碎为尘,其尘无量不可说。如是尘数无边刹,俱来共集一毛端。此诸国土不可说,共集毛端无迫隘。不使毛端有增大,而彼国土俱来集。于中所有诸国土,形相如本无杂乱。” 卷59“毛端置众刹,经于亿千劫。掌持无量刹,遍往身无倦。还来置本处,众生不知觉。菩萨以一切,种种庄严刹。置于一毛孔,真实悉令见。复以一毛孔,普纳一切海。大海无增减,众生不娆害。”……华严经上还有多卷中涉及相关内容。《华严经》的空间圆融观对禅宗影响尤巨,禅宗将此义理化为电光石火的机锋。《五灯会元》卷10《清耸》载,清耸初参法眼,法眼指着雨说:“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起初不解其意,后来阅读《华严经》,顿有感悟,得到了法眼的印可。对于《华严经》,佛门有言,“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此富贵应是出世间法的富贵,《华严经》为印度龙树菩萨从龙宫的图书馆内带回,但龙树菩萨带回来的仅是《华严经》下卷中的节略本共十万偈,

龙树菩萨发现上、中两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而汉译最全的唐实叉难陀八十华严译本,也仅有四万五千偈。这八十卷译本已然被大乘诸宗奉为宣讲圆满顿教的“经中之王”,“富贵”可见一斑。

金色头陀微笑,典故出自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公案。金色头陀这里是指迦叶尊者,《指月录》卷三载“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姓婆罗门,父号饮泽,母号香至。过去世为金师,值毗婆尸佛般涅槃,四众起塔,有贫女得金珠,恳金师,为补塔中佛像金面缺处,相与发愿,世世为无姻夫妻。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金色头陀微笑,是讲的灵山会上世尊传法于一祖迦叶尊者。《指月录》卷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迦叶尊者是佛留下驻世的四大弟子之一,《指月录》载,迦叶尊者在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弥勒菩萨降生人间,交付法衣,方般涅槃。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十地者,菩萨十地也,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楞严经》卷八对菩萨的十地有简要介绍,《华严经》之《十地品》、《佛说十地经》对菩萨修行所经的十地境界的描述则更为详实。世亲菩萨曾亲造《十地经论》解释《华严经》之《十地品》的经义,《十地经论》经文比较难解,相传鸠摩罗什译此经时,疑难犹豫一个多月未能

动笔,后来他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长安以后,两人共同讨论才明确了辞句义理。世亲菩萨这部释论不仅使经文的义理得以纲举目张,而且从经文中发掘出许多新义为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张本。

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四生者:湿、卵、胎、化也。六道者,天人修罗,鬼畜地狱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佛教的根本。

悟时超十地三乘,比十地三乘还高的,自然是成佛了。凝滞了,是与前句的“悟时”相对应,意思就是生起了执著心、分别心,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反了,心一旦迷惑、凝滞了,就只有在三途、四生、六道里轮回不休了。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绝想,估计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绝妄想,与六祖《坛经》的无念意思差不多。绝想和无念都不是指如枯木顽石的无想状态,正如六祖解释无念,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绝想,就是绝妄想,不是如同草木的完全无想。无阴树,只要有光线,树下都是有树荫的。这里的无阴,是表示修道将要或者已经成功的一种境界。绝想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绝响,绝响崖与后面一句的无阴(荫)树,也就是没有树荫的树相对应。一般情况下,对着山崖喊话,由于回声的作用,都会使得山谷震荡;同时,只要是树木,都会有树荫的存在。绝响崖和无荫树这两种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说明了修道的艰辛和困难。无阴树,就是纯阳,据说道家修炼得道后,身体气质转变,为纯阳之体,吕洞宾号纯阳子即可为证。杜宇一声春晓,典故出自杜鹃啼血,传说春耕时节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这句一方面表明学道之艰难,须有破釜沉舟

的气魄,如杜鹃鸟啼至血出之精神,方能“春晓”有望,恰如道家之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之意;另一方面,这一句与前面“往往到头虚老”相呼应,意境幽幽,回味无穷。成与败、是与非,仅在一纸之隔。

曹溪路险,鹫里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曹溪,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六祖得道后,曾于曹溪河畔的南华寺传法37年。鹫里,就是灵山,世尊晚年曾在此说法,著名的《法华经》、《般若经》等,据说就是在此开演的。这两句与此处故人音杳所表达的意思,估计是“噫吁嚱!危乎高哉!学道难,难于上青天”啊。故人,就是禅宗所指的,也就是修行要找到的本来人。故人音杳,是指我们自身长久以来背觉合尘,迷失本心。如《楞严经》卷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卷二“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叙述的道理中就包含了“故人音杳”的意义。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千丈冰崖非常高,根本上不去,壁立千仞,还是描绘修道之难。莲花是佛教的象,据说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人们就是从莲花中化生的。五叶莲开,典故出自禅宗达摩祖师爷付法于二祖慧可时说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的一花开五叶,似乎预示了禅宗从他之后到慧能时禅法大兴的五个祖师,同时禅宗在中国扎

根以后,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的。这也与一花开五叶相符合。这五家是: 一、沩山灵枯和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 三、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 五、清凉文益开创了“法眼宗”。 古殿帘垂香袅是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个悟道的境界,但悟道又是个什么境界呢?估计就是“古殿帘垂香袅”,或者唐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文学与佛学,向来就是不二不一的。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识破源流是关键,识破源流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讲的,参透禅关,见到“故人”,明心见性了。三宝是什么?《道德经》上老子讲:“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据说,开创文景之治升平盛世的汉文帝,一生信奉的就是这三宝。老子以后的道家,也有其他三宝的说法,如“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佛家也有佛家的三宝,我们经常看见或听见三宝弟子的说法,这个三宝就是佛法僧。但是这首词,却是龙三王宝,似乎和前面介绍的三宝,最沾边的还是神、气、精了。但这种解释仍然比较牵强附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有龙女献珠的故事:“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

成佛。复速于此。” 龙女献珠,即身成佛,这里,龙嘛,它最舍不得的,最放不下的,最宝贝的就是那颗珠,这个龙珠,相当于他的一切。憨山大师咏心:“金翅鸟命终,骨肉尽消散。唯有心不化,圆明光灿烂。龙王取为珠,能破千年暗。转轮得如意,能救一切难。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所以龙女献珠,难舍能舍,难行能行,这个珠也代表妙真如性。

到最后,这首词是哪儿来的呢?不是吴承恩先生的原创,其实是抄来的,抄自一本道家的著作《鸣鹤余音》,词作者是冯尊师。古代的书就是抄来抄去,但是放在这儿十分贴切,就是《西游记》作者的功劳。这不禁让人想起,汪峰唱《春天里》,知者甚廖,等到农民工兄弟无意间一吼,则路人皆知矣。世间事大抵如此,因缘不到,强来不得。


相关内容

  • 高中(苏教版)诗词背诵篇目
  • 高中诗词背诵篇目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 ...

  • 四大名著的开篇诗词 句句皆是经典
  • 中国文学到了明清时代,小说文体的创作渐次进入了鼎盛时期,于是产生了众望所归的四大名著.其后的民国.共和国等,小说一体虽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但能与古典名著抗衡的却是寥寥. 四大名著以历史的兴衰,社会的炎凉,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等故事,或撼动人心.或悦人耳目.或破人愁闷,其所蕴含着的世道人生 ...

  • 陈家兴: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有多少暗香在浮动
  • [荐读]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有多少暗香在浮动 陈家兴 人近中年,才感受到经典的无边魅力,令人怆然一叹. 少时有读书饥渴症,到如今还能回味起那种对书的"饥饿感",偶尔寻到一本书,确是兴味十足.但在贫瘠的山乡,就连好看的小人书也难以借到,遑论普及读物乃至经典?大学时代,虽有足够的经典 ...

  •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配套教案
  •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 ...

  •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修改)
  •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诗词(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红楼梦(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 开篇词: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收尾词: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 ...

  • 读懂四大名著开篇词,读懂中国
  • 来源:诗词天地(shicitiandi) 四大名著以历史的兴衰,社会的炎凉,事件的传奇,人物的悲欢等等故事或撼动人心.或悦人耳目.或破人愁闷,其所蕴含着的世道人生之理,更是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尤其是在开篇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悟,荟萃着一些精彩的醒世恒言,读来颇有兴味. <三国演义&g ...

  •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5
  •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 ...

  • 毕业赠言及寄语Doc1
  • 高阳晋庄中学--2012 届毕业生寄语 (一)峥嵘岁月 思慕斑驳的岁月,徜徉遥远的年代,重涉岁月之河,追忆时光流转,因为曾经感动,所 以难以忘怀„„你可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可见古人孙康积雪中读书的 身影,车胤萤光下学习的身形,匡衡凿壁窥视于书海,孙敬头悬梁的情态,苏秦锥刺股的勇 举 ...

  • 行路难教案
  • 金华 ◎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