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测试题2

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20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D. 物是感觉的复合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6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8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9“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 2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21、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

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2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7、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

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辨析题(本大题20分,每题5分,答案有理可酌情给分 )

31,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 5分)

32辨析: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直至人类覆灭之时,也不可能完成对宇宙的全部认识。因此,不可知论者所主张的“人类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观点是正确的。 (5分)

33辨析: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问题是可变的(5分)

34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

3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3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3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38.简述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39简述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五、论述题(10分,答案有理可酌情给分)

4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1-5 B C D D C 6-10 C D C B D 11-15 C C B D A 16-20 C B B B A

二21 ABCE 22.BCDE 23.ABCDE 24.ABD25.ABD26 CD 27.ABCE 28.ABD 29 BD 30 BDE 三、3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世界统一于思维还是统一于存在,是哲学派别划分的依据。(1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分)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与精神都属于存在的范畴。(1分)但是世界是物质性的世界,世界既不是统一于存在,也不是统一于精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2分) (3)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三种类型 (2分)

五、 40(1)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是事物和现象间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分)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3分)(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一些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2分)(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神,世界统一于物质。(1分)

32.偷换了认识和世界的概念,认为感性认识就是认识,宇宙就是世界。(1分)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1分)认识不只是局限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还有我们的理性认识,(1分)感性不能认识未必理性就不能认识,(1分)而当理性认识可以解释一切感性认识时,就可以说认识了世界。(1分)

33正确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观点。(1分)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1分),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1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1分)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1分)

34 (1)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1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1分)(3)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1分)(4)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1分)(5)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分 四

35.(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分)(2)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各门具体科学以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自然、社会和 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2分)(3)二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分)

3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2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2分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分)

37(1)度是事物保持自已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分) (2)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分) 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2分) 38(1)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分)(2)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分)(3)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

39(1)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 (2)

瞩目的成就。(.

2分)

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20分。)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3、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D. 物是感觉的复合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 客体、主体、客体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原子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 都是辩证法观点 B. 都是诡辩论观点

C. 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6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7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18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 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9“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 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 2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21、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

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2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7、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 )

A. 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辨析题(本大题20分,每题5分,答案有理可酌情给分 )

31,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 5分)

32辨析: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类总有灭亡之时。直至人类覆灭之时,也不可能完成对宇宙的全部认识。因此,不可知论者所主张的“人类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观点是正确的。 (5分)

33辨析: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问题是可变的(5分)

34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6分)

3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3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3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38.简述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39简述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五、论述题(10分,答案有理可酌情给分)

4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1-5 B C D D C 6-10 C D C B D 11-15 C C B D A 16-20 C B B B A

二21 ABCE 22.BCDE 23.ABCDE 24.ABD25.ABD26 CD 27.ABCE 28.ABD 29 BD 30 BDE 三、3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世界统一于思维还是统一于存在,是哲学派别划分的依据。(1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分)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物质与精神都属于存在的范畴。(1分)但是世界是物质性的世界,世界既不是统一于存在,也不是统一于精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2分) (3)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三种类型 (2分)

五、 40(1)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是事物和现象间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分)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3分)(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一些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2分)(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神,世界统一于物质。(1分)

32.偷换了认识和世界的概念,认为感性认识就是认识,宇宙就是世界。(1分)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1分)认识不只是局限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还有我们的理性认识,(1分)感性不能认识未必理性就不能认识,(1分)而当理性认识可以解释一切感性认识时,就可以说认识了世界。(1分)

33正确的!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观点。(1分)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1分),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1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1分)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1分)

34 (1)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1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1分)(3)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1分)(4)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1分)(5)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分 四

35.(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分)(2)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各门具体科学以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自然、社会和 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2分)(3)二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分)

3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2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2分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分)

37(1)度是事物保持自已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分) (2)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分) 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2分) 38(1)矛盾的共性指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分)(2)矛盾的个性指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分)(3)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指,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

39(1)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分) (2)

瞩目的成就。(.

2分)


相关内容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 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 ) 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C.哲学是 ...

  •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 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 理 ...

  •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8.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 ...

  • 教育哲学试题
  • 2014年秋季学期<教育哲学>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本大题有5小题,共30分) 1.昆西教学法: 2."抵制"理论: 3.有机教育: 4.程序教学: 5.唯实论: 二. 填空题(本大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教育哲学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 ...

  • 南开17春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最核心的范畴是? . 属种 . 本质 . 形式 . 实体 标准答案: 2. 如果说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那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的? . 内容 . 形式 . 主体 . 客体 标准答案: 3. 法国古 ...

  • 生活与哲学答题模板
  • 1.如何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围绕哲学的本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方面去把握.具体包括: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 ...

  • 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题
  • 2015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试题 一.单选题(30×2 =60) 1.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 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 A.哲学在世界之内内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学习哲学可使 ...

  • 哲学试题A
  • 哲学基础模拟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格0.5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哲学是. 2.规律,是 3.与 4.运动时物质的属性,静止是运动的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世界是的统一. 6.意识是和 7.发展是新事物的和旧事物的 8.不可知论怀疑,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9.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

  •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及期末试题)
  •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 目录 绪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态势···············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实证主义 一实证主义概况·······················(一)实证主义的形成 (二)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早期实证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