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期中测试题

2015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试题

一、单选题(30×2 =60)

1.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

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

A.哲学在世界之内内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学习哲学可使人更聪明

2.“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

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

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

3.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可知论 D、二元论

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①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物是观念的

集合 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⑤上帝创造世

界 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⑧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6.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是

A.哲学超越时代 B.哲学不受时代的制约

C.时代依赖于哲学 D.任何哲学只不过是自己时代思想上的反映

7.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实际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

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8.“物质是永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永生不灭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阶级不属于物质范畴,而属于意识范畴 B.阶级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称之为物质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剥削阶级是要被消灭的,而无产阶级是永存的

9.“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而做

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

C.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D.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1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2、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

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

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

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

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

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15.改革开放之初,“孔雀东南飞”是劳动力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

动的最好写照;而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民

工荒”。这一现象说明(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人可以改造规律的 D.运动的事物是无章可循的

16.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

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17.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

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1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①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②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③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④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

质的东西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9.《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20.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

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3.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24.《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毫不相干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本质角度看的是( )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思是对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6.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 )

A.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稳定的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简单的,意识是复杂的

D.物质能够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2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相似的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28.对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

B、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C、它是以看得见的物质具体形态反映出来的

D、它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

29.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5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问答题

30.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 ,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9分)

31.本届世博会上,“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脱颖而出,以“全球最美乡村”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的住宅区就实现雨污分流,如今,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了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二十多年来,滕头村规定每年以相当资金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建设。滕头村长期保持60%以上的绿化率和一级空气质量。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景区,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超过亿元。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滕头村则以多年的生态和谐发展经验,唱响滕头人的世博宣言:“乡村,让城市

更向往。”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滕头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11分)

32.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2分)

32、【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④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3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有限制的允许,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请你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变化历程。(8分)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2015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试题

一、单选题(30×2=60分)

1—10 BBBAA DCBAB 11-20DBAAA, DDBCC 21-30CBBAD DBBDB

二、问答题

30(12分).答案:①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我国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③我们要把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既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又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等因素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体现了二者结合。

31.(13分)答案:①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 ,人们应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规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既注重保护自然,又造福于己。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唯物论其他角度答,可酌情给分)

32、【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④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33【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分)②认识具有

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2015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试题

一、单选题(30×2 =60)

1.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

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

A.哲学在世界之内内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学习哲学可使人更聪明

2.“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

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

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

3.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可知论 D、二元论

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①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物是观念的

集合 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⑤上帝创造世

界 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⑧生死

有命,富贵在天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6.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是

A.哲学超越时代 B.哲学不受时代的制约

C.时代依赖于哲学 D.任何哲学只不过是自己时代思想上的反映

7.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实际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

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8.“物质是永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永生不灭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阶级不属于物质范畴,而属于意识范畴 B.阶级只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称之为物质 C.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D.剥削阶级是要被消灭的,而无产阶级是永存的

9.“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而做

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

C.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D.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1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2、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

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

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

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

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

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15.改革开放之初,“孔雀东南飞”是劳动力向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

动的最好写照;而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民

工荒”。这一现象说明(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人可以改造规律的 D.运动的事物是无章可循的

16.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

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17.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

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1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①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②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③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④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

质的东西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9.《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20.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

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3.就其根源讲,意识是( )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24.《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毫不相干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本质角度看的是( )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思是对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6.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 )

A.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稳定的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简单的,意识是复杂的

D.物质能够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2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相似的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28.对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

B、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C、它是以看得见的物质具体形态反映出来的

D、它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

29.由于受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仍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们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5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问答题

30.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 ,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9分)

31.本届世博会上,“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脱颖而出,以“全球最美乡村”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的住宅区就实现雨污分流,如今,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了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二十多年来,滕头村规定每年以相当资金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建设。滕头村长期保持60%以上的绿化率和一级空气质量。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景区,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超过亿元。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滕头村则以多年的生态和谐发展经验,唱响滕头人的世博宣言:“乡村,让城市

更向往。”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滕头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11分)

32.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对黄河的治理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2分)

32、【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④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3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有限制的允许,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请你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变化历程。(8分)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2015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题试题

一、单选题(30×2=60分)

1—10 BBBAA DCBAB 11-20DBAAA, DDBCC 21-30CBBAD DBBDB

二、问答题

30(12分).答案:①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我国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③我们要把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既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又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等因素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体现了二者结合。

31.(13分)答案:①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 ,人们应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规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既注重保护自然,又造福于己。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从唯物论其他角度答,可酌情给分)

32、【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②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③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④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2)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33【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4分)②认识具有

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相关内容

  • 市场营销知识期中试题
  • 市场营销知识期中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判断题(10分, 请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打上"√"或"X") 1.从营销理论的角度看, 市场就是买卖商品的场所.( ) 2.在组成市场的双方中, 买方的需求是决定性的.( ) 3.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的最大区别 ...

  • 2015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 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煽情(shān) 胴体(tïng ...

  • 2013年初一思想品德上册期中试卷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的选项选出来,填写到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开口笑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度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这副对联体现 的一种美德是 A ...

  • 古代西方的思想
  •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古代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 1.(2010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28题)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 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题试题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祈qǐ祷 斑斓 气冲斗dòu牛 锋芒毕露 B.污秽huì 脑髓suí 一拍既合 来势汹汹 C.嫉jì妒 澎湃pài 鞠躬尽瘁 人迹罕至 D.骊歌 炽chì痛 杂乱无章 锲而不舍qiè 2. ...

  •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 <生活与哲学>第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8.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 ...

  • 高二哲学期中考试卷
  • 高二生活与哲学必修4期中测试卷 (满分100分)命题人:姜波 一.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分,共5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马克思 ...

  • 历史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丁 玲 2014.4.20 一. 试卷概况: 1. 考察内容:政治史和文化史部分,经济史一道选择题. 2. 分值和题型结构:100分值.选择题是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材料解析题三个大题,共50分. 3. 难度值:0.50 4. 考查目的:(1)政治史和 ...

  •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
  • 姓名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 zuo ) 骊歌(li ) 人迹罕至(han ) B.菜畦(qi ) 讪笑(san ) 义愤填膺(ying ) C.论语(lun ) 嫉妒(ji ) 迥乎不同(ji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