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演讲

百年辛亥 百年传承

一、 百年辛亥的民族精神传承。

二、 百年辛亥开放创新的思想传承。

三、 辛亥百年,中华名族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四、 辛亥百年,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励

五、 辛亥百年,振兴中华

一、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宗旨为“振兴中华”,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1905年以兴中会为主体,联合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同盟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发起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喉舌《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目标。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始终将民族主义视为中华民国之核心地位,置于“民权”、“民生”之前,有巍巍中华大一统之气象,从而也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释放出来。

辛亥革命后十年,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20日到

30日,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举行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由此,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主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强调如果没有前者,后者的目标也不能实现。事实上,此后国共两党同赴国难,掀起历史上国共两次轰轰烈烈的合作,也为两党共同挽民族之危难提供了精神动力。两党并肩作战,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独立,直至今天,也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共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并提出百年目标,在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的树立,恰恰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共同目标、共同心声,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浴血奋战而追寻的目标,当然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志士们的共同目标和心愿。而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百年辛亥,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辛亥百年,开放创新依然传递着思想的火把。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用精炼的文字表述了他的文化观:“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与狭隘的国粹主义相比,孙中山并非只承认本土文化,而不加区别地反对外来文化,也有别于全盘西化论者只承认西方文化而否认本土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其持有开放的、积极的文化观,立足本国国情,放眼环球,对中外优秀文化兼

收并蓄,并努力创新自己的文化,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才使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

纵观中华历史,泱泱大国之风始终贯穿其中,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在孙中山看来,开放创新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孙中山最为看重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人格教育”,中国人民之所以前赴后继,勇赴国难,其动力之一就是中华文化中“人格”与“国格”观念,并由此产生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此,孙中山先生强调,以“人格”与“国格”观念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不可轻易的加以否定,“应该用我们固有的文化作基础”,来建立新道德、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而辛亥革命100年后的今天,这种民族之魂依然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一句“为人民服务”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华民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和最广泛参与,真正是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直到今天,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所有公务人员的集体誓言和最终追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可以这么说,孙中山所追求的开放创新精神在今天的现实中仍充满了活力,只是今天的开放创新精神更注重基层,更注重人民,从精英走向了平民,走向了创造历史的人民。

百年辛亥,留下了许多我们可以继承的遗产,当然也包括孙先生所倡导的开放创新精神,所倡导的自己的新文化。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引领者、骨干大部分曾参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政治理念、思想文化范畴的改革其实已在辛亥革命提出。而新文化运动又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传递了思想的火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对此后的一系列的文化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言有着一种无穷的力量,他在证实辛亥革命没有抵达自己所追求的终极意义的同时,又预言了辛亥革命对于此后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以及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发扬传统革命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以开放创新的精神继续传递思想的火把,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三、辛亥百年,公平正义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从孙中山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到公民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历史,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文化,而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人为本”既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所期盼的目标,也是革命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从孙中山先生的“为众人服务”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先知先觉们都充分认识到,民族的兴盛,根本在于“人”,即人民,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全面实现,没有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就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在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弘扬,在于一百多年

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执著,在于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传续和升华。让公平正义无处不在,让公平正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所在,依然“任重道远”。也许,“任重道远”既是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宝贵历史启示,也是纪念百年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四、辛亥百年,辛亥革命依然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言在今天来看,仿佛又是一个政治预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周铁农表示,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际,我们更应珍惜历史,铭记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民族认同感,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共谋祖国统一大业。这仿佛是一个百年约定,这更是一个百年期待。

辛亥革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要实现祖国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将两岸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辛亥革命从发生至今已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台湾与大陆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关系曲折。但无论是在相对隔绝的时期,还是在交流往来频繁的年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激励精神。

由于中国社会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国家统一正是辛亥革命目标之一。“复兴中华,统一中国”是中山先生和无数革命志士的毕生追求,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达成,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香港、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海局势也日益趋于稳定。

建设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百年企盼,也是辛亥革命先烈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当前两岸关系正迈向大和解、大融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在于继续激励华夏儿女团结一致,求同存异乃至聚同化异,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 百年辛亥,振兴中华

100年的峥嵘岁月过去了,如今高楼林立,交通纵横,经济腾飞,国力日上,人民富裕,文化兴旺。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今天,我们也从未忘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铭记先辈们用鲜血换来革命胜利的艰辛,从未忘记用最真诚的声音和文字来传颂辛亥革命这段光辉历史。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辛亥革命中的先烈们的呐喊声、冲杀声依然回荡在这1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告诫我们读史明智,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还激励着我们不断改革创新。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永远定格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而辛亥革命的精神却会一直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传承和发扬辛亥革命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每个中国人的责

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将辛亥革命的精神运用到祖国的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公民。

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作为一名80后青年干部,本人深感自己肩负使命和责任重大。在我看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些人、一部分人能够实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尤其是当代青年一代,必须坚定信念,肩负神圣使命,争做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时代进步洪流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用青春、奉献与热血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篇章,不辜负时代、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将靠我们来担当。

百年辛亥 百年传承

一、 百年辛亥的民族精神传承。

二、 百年辛亥开放创新的思想传承。

三、 辛亥百年,中华名族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四、 辛亥百年,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励

五、 辛亥百年,振兴中华

一、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宗旨为“振兴中华”,揭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1905年以兴中会为主体,联合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同盟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发起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运动。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喉舌《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革命目标。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始终将民族主义视为中华民国之核心地位,置于“民权”、“民生”之前,有巍巍中华大一统之气象,从而也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释放出来。

辛亥革命后十年,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20日到

30日,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举行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由此,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主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强调如果没有前者,后者的目标也不能实现。事实上,此后国共两党同赴国难,掀起历史上国共两次轰轰烈烈的合作,也为两党共同挽民族之危难提供了精神动力。两党并肩作战,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独立,直至今天,也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共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并提出百年目标,在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的树立,恰恰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共同目标、共同心声,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浴血奋战而追寻的目标,当然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志士们的共同目标和心愿。而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百年辛亥,依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辛亥百年,开放创新依然传递着思想的火把。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用精炼的文字表述了他的文化观:“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与狭隘的国粹主义相比,孙中山并非只承认本土文化,而不加区别地反对外来文化,也有别于全盘西化论者只承认西方文化而否认本土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其持有开放的、积极的文化观,立足本国国情,放眼环球,对中外优秀文化兼

收并蓄,并努力创新自己的文化,创造自己的新文化,才使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

纵观中华历史,泱泱大国之风始终贯穿其中,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在孙中山看来,开放创新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孙中山最为看重的是中华文化中的“人格教育”,中国人民之所以前赴后继,勇赴国难,其动力之一就是中华文化中“人格”与“国格”观念,并由此产生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此,孙中山先生强调,以“人格”与“国格”观念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不可轻易的加以否定,“应该用我们固有的文化作基础”,来建立新道德、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而辛亥革命100年后的今天,这种民族之魂依然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曾经一句“为人民服务”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华民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和最广泛参与,真正是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直到今天,为人民服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所有公务人员的集体誓言和最终追求。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可以这么说,孙中山所追求的开放创新精神在今天的现实中仍充满了活力,只是今天的开放创新精神更注重基层,更注重人民,从精英走向了平民,走向了创造历史的人民。

百年辛亥,留下了许多我们可以继承的遗产,当然也包括孙先生所倡导的开放创新精神,所倡导的自己的新文化。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引领者、骨干大部分曾参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政治理念、思想文化范畴的改革其实已在辛亥革命提出。而新文化运动又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传递了思想的火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对此后的一系列的文化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遗言有着一种无穷的力量,他在证实辛亥革命没有抵达自己所追求的终极意义的同时,又预言了辛亥革命对于此后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以及当下的意义就在于发扬传统革命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以开放创新的精神继续传递思想的火把,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三、辛亥百年,公平正义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从孙中山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到公民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历史,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文化,而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人为本”既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所期盼的目标,也是革命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从孙中山先生的“为众人服务”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先知先觉们都充分认识到,民族的兴盛,根本在于“人”,即人民,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全面实现,没有全面发展的公平正义,就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国家自强的实质,在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弘扬,在于一百多年

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寻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执著,在于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传续和升华。让公平正义无处不在,让公平正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所在,依然“任重道远”。也许,“任重道远”既是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宝贵历史启示,也是纪念百年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四、辛亥百年,辛亥革命依然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言在今天来看,仿佛又是一个政治预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周铁农表示,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际,我们更应珍惜历史,铭记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民族认同感,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共谋祖国统一大业。这仿佛是一个百年约定,这更是一个百年期待。

辛亥革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两岸同胞共同家园。要实现祖国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是将两岸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辛亥革命从发生至今已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台湾与大陆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关系曲折。但无论是在相对隔绝的时期,还是在交流往来频繁的年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激励精神。

由于中国社会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国家统一正是辛亥革命目标之一。“复兴中华,统一中国”是中山先生和无数革命志士的毕生追求,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理想。在当时虽然没有达成,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香港、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海局势也日益趋于稳定。

建设一个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百年企盼,也是辛亥革命先烈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当前两岸关系正迈向大和解、大融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在于继续激励华夏儿女团结一致,求同存异乃至聚同化异,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和平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 百年辛亥,振兴中华

100年的峥嵘岁月过去了,如今高楼林立,交通纵横,经济腾飞,国力日上,人民富裕,文化兴旺。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今天,我们也从未忘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铭记先辈们用鲜血换来革命胜利的艰辛,从未忘记用最真诚的声音和文字来传颂辛亥革命这段光辉历史。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辛亥革命中的先烈们的呐喊声、冲杀声依然回荡在这1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告诫我们读史明智,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还激励着我们不断改革创新。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永远定格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而辛亥革命的精神却会一直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传承和发扬辛亥革命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每个中国人的责

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将辛亥革命的精神运用到祖国的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公民。

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作为一名80后青年干部,本人深感自己肩负使命和责任重大。在我看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些人、一部分人能够实现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尤其是当代青年一代,必须坚定信念,肩负神圣使命,争做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时代进步洪流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用青春、奉献与热血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篇章,不辜负时代、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将靠我们来担当。


相关内容

  • "首义精神耀千秋"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方案
  •   辛亥革命高扬民族、民权、民生伟大旗帜,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功勋。湖北省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首义精神”。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 ...

  • 2016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方案
  • 2016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方案 2016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方案 "知荣辱.树新风"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方案 一. 活动目的 为落实教育局有关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xx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通知> ...

  • 1.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 1.为人民服务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语言准确.鲜明.为了准确表达意思和观点,虽然是演讲,作者也很注意对词语的选择.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 ...

  • 缅怀先烈主持词
  • "缅怀先烈,畅想未来"清明节演讲.朗诵.故事大赛主持稿 女:敬爱的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 合:你们好! 女: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我们土顶中心学校全体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在这里缅怀共和国的英烈! 男: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雾寄深情. 女:无限哀思无限情,清明时节祭英雄. 男:为了 ...

  • 清明节祭英烈演讲稿
  • 清明节祭英烈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年的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时节,哀思无限,清明节是人们悼 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今年的清明节,让我们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这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 ...

  • 中心小学庆国庆活动讲话
  • 2014"国庆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展示自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时间:2014年9月28日--10月16日 三.活动主题:庆祝国庆 传承革命精神 四.活 ...

  • 演讲词--演讲稿
  • 第一,明确演讲词的中心.要从头到尾贯穿一条主线,不转换话题,感慨的内容不要随便转移.第二,确定演讲的题目.题目要与内容一致,要有美感,要吸引人.第三,选择演讲的材料.所选材料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时代感与演讲氛围.第四,安排好演讲的结构.一般说来,开场白要抓住人心,重点部分要调动语音因素突出它,结束语 ...

  • 节日演讲的特点:怎样写好节日演讲稿
  • 总结节日演讲稿的共同特点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几乎每个节日都各有其由来,各有其特点和性质.拿"国庆节"来说,一个国家逢国庆佳节,其友好国家的领导人或使节便有可能被邀请来参加这个国家的庆祝活动,或发表演讲,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了解.这样的节日发表的演讲往往 ...

  • 爱国演讲稿--弘扬首义精神,担负历史责任
  •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首义精神,担负历史责任". 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开尘封了百年的1911年10月10日那一页,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武昌城头的激烈枪声,眼前似乎重现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新中华"的旗帜下,为挽 ...

  • 比较阅读牛虻就义
  • 比较阅读 牛虻就义 编写人:刘美 审核人:李志宏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和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学研指导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科克市.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