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下潜深度6329米!"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怎样冲击世界纪录的?

原创 2017-03-21 李大庆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微信号 kjrbwx

功能介绍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近日,又一条属于“世界之最”的消息从中国科学院传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水下滑翔机到底是一种什么设备?它的主要用途有哪些?其科学原理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俞建成介绍说,今年1月15日我国“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从海南三亚启航,开赴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执行深渊科学考察和装备试验任务。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随船携带“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开展试验。这个最新款的深海滑翔机长3.3米,翼展1.5米,重140公斤,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业腾回忆,此次布放中,“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地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12小时的漫长等待。

金文明说,当接收到下潜深度6329米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我的同事甚至欢呼起来了。其实我的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就在同一个海域,去年我们的一台水下滑翔机在挑战6000米深度的世界记录时与母船失去了联系。现在‘海翼号’成功打破了世界记录,并安全地回收到甲板上。”

随船出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金文明说,“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一共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在前半段实验中,“海翼”号经过6次的下潜,历经了44.5小时,在深度上达到了6082米,水平航行距离达到了67公里。实验过程中,“海翼”号状态良好,并显示出了在复杂海流及恶劣海况下良好的航向保持和数据交互能力。

在前试的基础上,科考队决定再进行两次超越6200米深度的试验,并制订了“突破世界纪录5%”的目标,即下潜目标深度设定为6300米,进一步检验“海翼”号的运行性能。

至此,“海翼”号的观测任务已经完成,累计工作87小时48分钟,累计航行134.6公里。试验证明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智能设备,能够对现有深渊观测任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能进行水体观测的水下机器人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水下滑翔机研究项目负责人俞建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本质上说,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水下机器人,主要是用来收集海水水文参数信息的。”这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具有低功耗、长续航力、高静音等特点,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是现有水下观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水下滑翔机主要的应用就是现场观测海洋的环境参数,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等要素。”俞建成说,未来它可以用于为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的现场观测数据、海上环境现场测量评估、特殊海洋现象科学研究等。

当今世界的海洋观测技术主要包括天基、海基和水下移动三种。天基海洋观测是将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观测的技术手段,这种观测技术一般只针对海洋表面物理特征进行观测。海基海洋观测是一种基于海洋测量船、浮标以及潜标的观测技术,由于这类观测平台没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因而观测效率不高。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比较有前景的观测技术是水下移动海洋观测技术。这种技术引入了移动观测平台,提高了海洋观测范围和效率。随着科技进步,移动观测平台越来越趋向智能化、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前进动力来自“肚子”里的“鱼鳔”

在水下,“海翼”号滑翔机前进时的轨迹可不是直线,而是像海豚游弋时那样是沿着“之”字形的轨迹向前航行。这所以这样是与它的动力系统有关。我们平时看到的船舶大都是依靠船下的螺旋桨旋转所产生的推力前行。在动物界,鱼类是通过尾部的摆动前行,鸭子是靠脚蹼上下打水游动。而“海翼”号很特殊,它没有螺旋桨,体外也没有其他动力装置。它的动力全部来自“肚子”里的一个类似“鱼鳔”一样的油囊,通过吸油和排油改变自身的浮力,同时借助于大翅膀和改变自身重心而提供前进动力的。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孙朝阳向记者详细解释了“海翼”号的驱动原理。滑翔机的肚子里安装有一个类似于“鱼鳔”的油囊,而且肚子里的电池也可以前后移动。当滑翔机需要下潜的时候,“鱼鳔”就缩小,浮力减小,同时肚子里的电池向前移动,使得整体重心前移,水下滑翔机就头部朝下进行滑翔,下降过程中在翅膀的帮助下,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这样滑翔机就有了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当需要上浮的时候,“鱼鳔”就会鼓起来,浮力增大,同时电池向后移动,这样就会抬起头上浮,翅膀使得滑翔机在上浮的过程中可以向前跑。在不断的下潜上浮过程中滑翔机实现折线前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所以滑翔机在水下的运动轨迹是W形状。水下滑翔机的这种驱动方式只需要在调节电池位置和“鱼鳔”的时候耗费少许电能,因此续航能力非常长。

坚守13年,一步一个脚印

“海翼”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世界纪录冲击的。

我国水下滑翔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西方国家在水下滑翔机技术上对我国实行封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水下滑翔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提出来的。1989年,美国人Stommel提出采用一种能够在水下作滑翔运动的浮标进行海洋环境调查的设想。1995年以来,在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资助下,美国先后研制出Slocum、Seaglider和Spray等多种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水下滑翔机。2002年开始,美国华盛顿大学还开展了潜深为6000米的深海水下滑翔机研究工作,并先后开展了多次海上试验工作,最大下潜深度已达到6003米。2003年,美国海军又开始支持大型翼型水下滑翔机的研究工作,其翼展约为6米,重量约为1.5吨,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节。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水下滑翔机。

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始水下滑翔机研究的国家。1993年就研制出了单滑翔周期的水下滑翔机ALBAC。2008年,日本研制了碟形水下滑翔机BOOMERANG和水平翼可旋转的水下滑翔机ALEX。碟形水下滑翔机直径为1.9米,高度为0.55米,重量为270公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2003年起持续开展水下滑翔机研发工作,突破系列关键技术,于2005年研制出我国首台水下滑翔机原理样机,2008年研制出工程样机,2009年在南海完成海上试验。13年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研制出了浅海、深海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套,工作深度有300米、1000米、7000米的三种水下滑翔机,分别承担不同的使命任务。这些水下机器人被命名为“海翼”系列。

2014年9月,1000米级的“海翼”在南海长航程试验中航程达到1022.5公里,持续时间30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作业航程最远、作业时间最长的纪录;去年7月,7000米级的“海翼”又创造了我国最深下潜5751米的纪录。

今年2月,7000米级“海翼”又创造了世界最深下潜纪录——6329米。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原创 2017-03-21 李大庆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

微信号 kjrbwx

功能介绍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近日,又一条属于“世界之最”的消息从中国科学院传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水下滑翔机到底是一种什么设备?它的主要用途有哪些?其科学原理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俞建成介绍说,今年1月15日我国“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从海南三亚启航,开赴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执行深渊科学考察和装备试验任务。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随船携带“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开展试验。这个最新款的深海滑翔机长3.3米,翼展1.5米,重140公斤,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业腾回忆,此次布放中,“海翼”号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螺旋桨附近做了一个漂亮的回旋后,潇洒地驶离母船,如同游子远行前的告别。

之后便是12小时的漫长等待。

金文明说,当接收到下潜深度6329米这个数据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我的同事甚至欢呼起来了。其实我的内心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就在同一个海域,去年我们的一台水下滑翔机在挑战6000米深度的世界记录时与母船失去了联系。现在‘海翼号’成功打破了世界记录,并安全地回收到甲板上。”

随船出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金文明说,“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一共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在前半段实验中,“海翼”号经过6次的下潜,历经了44.5小时,在深度上达到了6082米,水平航行距离达到了67公里。实验过程中,“海翼”号状态良好,并显示出了在复杂海流及恶劣海况下良好的航向保持和数据交互能力。

在前试的基础上,科考队决定再进行两次超越6200米深度的试验,并制订了“突破世界纪录5%”的目标,即下潜目标深度设定为6300米,进一步检验“海翼”号的运行性能。

至此,“海翼”号的观测任务已经完成,累计工作87小时48分钟,累计航行134.6公里。试验证明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作为一种新型海洋智能设备,能够对现有深渊观测任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能进行水体观测的水下机器人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水下滑翔机研究项目负责人俞建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本质上说,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水下机器人,主要是用来收集海水水文参数信息的。”这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具有低功耗、长续航力、高静音等特点,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是现有水下观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水下滑翔机主要的应用就是现场观测海洋的环境参数,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等要素。”俞建成说,未来它可以用于为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提供实时的现场观测数据、海上环境现场测量评估、特殊海洋现象科学研究等。

当今世界的海洋观测技术主要包括天基、海基和水下移动三种。天基海洋观测是将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应用于海洋观测的技术手段,这种观测技术一般只针对海洋表面物理特征进行观测。海基海洋观测是一种基于海洋测量船、浮标以及潜标的观测技术,由于这类观测平台没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因而观测效率不高。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比较有前景的观测技术是水下移动海洋观测技术。这种技术引入了移动观测平台,提高了海洋观测范围和效率。随着科技进步,移动观测平台越来越趋向智能化、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前进动力来自“肚子”里的“鱼鳔”

在水下,“海翼”号滑翔机前进时的轨迹可不是直线,而是像海豚游弋时那样是沿着“之”字形的轨迹向前航行。这所以这样是与它的动力系统有关。我们平时看到的船舶大都是依靠船下的螺旋桨旋转所产生的推力前行。在动物界,鱼类是通过尾部的摆动前行,鸭子是靠脚蹼上下打水游动。而“海翼”号很特殊,它没有螺旋桨,体外也没有其他动力装置。它的动力全部来自“肚子”里的一个类似“鱼鳔”一样的油囊,通过吸油和排油改变自身的浮力,同时借助于大翅膀和改变自身重心而提供前进动力的。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孙朝阳向记者详细解释了“海翼”号的驱动原理。滑翔机的肚子里安装有一个类似于“鱼鳔”的油囊,而且肚子里的电池也可以前后移动。当滑翔机需要下潜的时候,“鱼鳔”就缩小,浮力减小,同时肚子里的电池向前移动,使得整体重心前移,水下滑翔机就头部朝下进行滑翔,下降过程中在翅膀的帮助下,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这样滑翔机就有了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当需要上浮的时候,“鱼鳔”就会鼓起来,浮力增大,同时电池向后移动,这样就会抬起头上浮,翅膀使得滑翔机在上浮的过程中可以向前跑。在不断的下潜上浮过程中滑翔机实现折线前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所以滑翔机在水下的运动轨迹是W形状。水下滑翔机的这种驱动方式只需要在调节电池位置和“鱼鳔”的时候耗费少许电能,因此续航能力非常长。

坚守13年,一步一个脚印

“海翼”是一步一个脚印向世界纪录冲击的。

我国水下滑翔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西方国家在水下滑翔机技术上对我国实行封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水下滑翔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提出来的。1989年,美国人Stommel提出采用一种能够在水下作滑翔运动的浮标进行海洋环境调查的设想。1995年以来,在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资助下,美国先后研制出Slocum、Seaglider和Spray等多种以电池为能源的小型水下滑翔机。2002年开始,美国华盛顿大学还开展了潜深为6000米的深海水下滑翔机研究工作,并先后开展了多次海上试验工作,最大下潜深度已达到6003米。2003年,美国海军又开始支持大型翼型水下滑翔机的研究工作,其翼展约为6米,重量约为1.5吨,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节。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航速最快的水下滑翔机。

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始水下滑翔机研究的国家。1993年就研制出了单滑翔周期的水下滑翔机ALBAC。2008年,日本研制了碟形水下滑翔机BOOMERANG和水平翼可旋转的水下滑翔机ALEX。碟形水下滑翔机直径为1.9米,高度为0.55米,重量为270公斤。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2003年起持续开展水下滑翔机研发工作,突破系列关键技术,于2005年研制出我国首台水下滑翔机原理样机,2008年研制出工程样机,2009年在南海完成海上试验。13年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研制出了浅海、深海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套,工作深度有300米、1000米、7000米的三种水下滑翔机,分别承担不同的使命任务。这些水下机器人被命名为“海翼”系列。

2014年9月,1000米级的“海翼”在南海长航程试验中航程达到1022.5公里,持续时间30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作业航程最远、作业时间最长的纪录;去年7月,7000米级的“海翼”又创造了我国最深下潜5751米的纪录。

今年2月,7000米级“海翼”又创造了世界最深下潜纪录——6329米。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相关内容

  • 浙大有支水下打捞救援队·都市快报
  • 浙大有支水下打捞救援队 2015-06-05 软件研发师杨超在测试水下机器人"海螺3号"的照明系统.最上层的装置是浮力块,浮力块前部是"海螺3号"的眼睛--摄像机及LED照明灯,右侧是400米长的连接电缆. 葛亚琪 摄 这几天他们和水下机器人 为搜救长江沉船时 ...

  • 航空航海模型基础知识
  • 1. 模型飞机各部件的名称是什么? 翼尖.副翼.座舱.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升降舵.水平安定 面.整流罩.螺旋桨.发动机.机身.翼根.机翼 2. 什么叫机翼的翼型.翼弦.翼展.前缘 .后缘 .展弦比.  翼型:机翼的剖面形状.它是决定机翼性能的重要因素.  翼弦:翼型前 缘 与 ...

  • 水下机器人--过去.现在和未来
  • 水下机器人--过去.现在和未来 海洋作为人类的蓝色国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类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从20 世纪后半叶起,水下机器人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开始走向应用的历程.21 世纪,伴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的进程,水下机器人这一高新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并更加完善,21 ...

  • 海洋探测技术
  • 海洋探测技术 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大规模.系统地对世界海洋进行考察则仅有30年左右.现代海洋探测着重于海洋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探测食油资源的储量.分布和利用前景,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在海洋探测技术中,包括在海洋表面进行调查的科学考察船.自动浮标站,在水下进 ...

  • 北京九龙游乐园导游词
  • 北京九龙游乐园导游词- 游客朋友: 你们好!欢迎您光临北京九龙游乐园.此时此刻,您已置身于 山环水抱的优美画卷中,我将与您一起共度一段美好时光. 为了您更好地参观游览我园,我先向您简单介绍一下游乐园的建设 初衷.北京九龙游乐园是十三陵水库综合开发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熊谷组于一九 八五年合资兴建的,是中 ...

  • 在海底"生活"
  • [极限探索・深海专题之十二] 古往今来,对于在海洋中居住.生活的向往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底世界,尝试在海底建立一个"家园".传说中,在一万多年前的大西洋里有个亚特兰蒂斯国,这个国家在科技上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先进程度,有飞机.潜艇,还有大片的海底城市: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的亚 ...

  • 2016高考语文试卷北京
  •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word版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 催生"蛟龙&q ...

  •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与答案解析-无水印
  •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主科技创新 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 ...

  • 仿生鱼设计简介
  • 简介: 本作品依据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等知识,综合仿生学,设计制造一种仿鱼机器人,模仿鲤鱼的游动:在游动成功的基础上,给机器鱼加装摄像头和复杂控制系统以及无线传输模块等,实现机械鱼的自主游动.遥控游动和水下监测等功能.后期还可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更换或继续加装其他设备. 详细介绍: 背景:随着仿生学.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