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济慈《夜莺颂》中的修辞手法
赵雁
摘要:诗歌素有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和陌生化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优美的。
而诗的语言中,修辞手法极为重要。修辞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恰当地应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传世之作《夜莺颂》,被后人推崇为诗歌美的典范,其出色的修辞手法令人惊叹。为了会读诗、求甚解,有必要弄清楚这首诗歌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修辞效果。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夜莺颂》共八节,每节十行。开篇诗人吟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1]
诗人的“困顿和麻木”,尖锐地与夜莺的“好运”“快乐”对比着。当时他身患肺病,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力的歌声,心既被现实的污浊刺痛,又为这样的歌声所感染,想要走入忘泉,忘却俗世烦恼。两个意象交叉对立,体现诗人深深的矛盾。用饮过毒鸩、吞服鸦片以及沉入列斯忘川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睡昏昏、思离离的精神状态。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精辟的比喻利于作者抒发情感,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美,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达到共鸣。
当夜莺曼妙的歌声沁入心脾,诗人不再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于是他遐想道: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夜莺欢快的歌声,让诗人渴望饮下醇香美酒。那温暖的南方有葡萄,男男女女在阳光下作乐,在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中弹唱。在美酒中,诗人醉了,只想舍弃自己的困顿和痛苦,与夜莺一同隐没在幽暗的林中。这样美的画面,有着阳光、欢乐的意境,物与我、情与景、虚与实有机交融。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情景交融。花神、恋歌、阳光、舞蹈和南国,寥寥几个意象,铺画了与现实截然相反的天堂。[2]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藓苔的曲径。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夜莺欢唱的世界。不借酒神车驾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他也可以飞去那里。这里的典故运用奔放活泼,衬托出诗人逐渐高涨的情绪。月为后,群星为侍卫,华丽而温柔的比喻,让人沉醉。
那里是怎样一幅美景: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而是通过心灵的眼睛,通过花朵的芳香、露水的香甜,描绘缤纷色彩。一片生机盎然的果树、林莽和草丛上,点缀着白枳花、红玫瑰、紫罗兰和蔷薇。诗人融情入色,赋予色彩以生命气息,礼赞生命力。有人说:“我把情、理、美称为浇灌诗歌之花的三塘活水。没有真挚情感、思想深度、生活美趣的脱离生活之源枯萎的诗歌之花是丑陋的。”[3]而济慈的花,无疑是娇艳的。
如果说,前面几节的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后几节他却乐极了,想要灵魂取得无边的解脱与自由:我在黑暗中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下转44页)
《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围魏救赵”“笑里藏刀”等;有的成语来自诗文语句,如“爱屋及乌”(《尚书》)、“妄自菲薄”(《出师表》)、“奋不顾身”(《报任安书》)等。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着不同,而词汇又受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学习词汇的时候涉及文化是在所难免的。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词汇。
3.语法。汉语的语法和西方语言的语法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助虚词、语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汉语有着大量的量词、语气词,这是西方语言所没有的;汉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中,而英语是放在句子的最后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汉民族在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不同于西方人的文化特点。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既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且汉语言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因素。那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自觉地将文化因素贯穿到语言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汉语语言知识,学生会觉得汉语课单调枯燥,从而容易丧失学习汉语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上的传授以及交流,使得汉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
(上接14页)
象生动。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就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还要对外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汉语课堂上涉及文化因素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避免教学中因为不了解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从而造成的错误或者尴尬。
最后,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与中国文化因素相关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学到承载者文化因素的语言知识,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内容,而不能一股脑儿地向学生介绍。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推广弘扬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树立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注释:
[1]张斌:《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当你正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你的莽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诗人一反常理,将死形容为静谧、富丽,像是在黑暗里看出光明,从死亡里看出解脱。
终于在第七节里,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尽情涌了出来: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我是睡?是醒?
以“失掉了”和上节“失掉了的仙域”照应,结构自然转合。诗人把这个事实比喻成钟声,把幻想比喻成妖童,告别歌声中的沉迷状态。终于用醒(现实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诗,展示诗人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这个提问,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人生价值的永恒渴求,也流露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夜莺颂》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体现理想与现实尖锐的对立,运用修辞创造出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调。读者仿佛在夜莺婉转的歌声中,领略到一个美丽新世界,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注释:
[1][英]约翰・济慈:《夜莺颂》,査良铮译,《济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参见杨岂深、孙铢主编《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271页。
[3]参见曾庆茂《英语修辞鉴赏与写作》,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199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本栏责编:望川
浅析济慈《夜莺颂》中的修辞手法
赵雁
摘要:诗歌素有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和陌生化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优美的。
而诗的语言中,修辞手法极为重要。修辞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恰当地应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传世之作《夜莺颂》,被后人推崇为诗歌美的典范,其出色的修辞手法令人惊叹。为了会读诗、求甚解,有必要弄清楚这首诗歌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及其修辞效果。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修辞手法
1819年5月,济慈在听到夜莺优美的啼声后,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夜莺颂》。他张开思维的翅膀,展开想象的空间,用多样巧妙的修辞手法,把读者带入浮想联翩的实景之中。本诗没有直接描写夜莺,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明喻、含而不露的隐喻、言过其实的夸张、寓意深邃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借物抒情。
《夜莺颂》共八节,每节十行。开篇诗人吟道:“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1]
诗人的“困顿和麻木”,尖锐地与夜莺的“好运”“快乐”对比着。当时他身患肺病,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力的歌声,心既被现实的污浊刺痛,又为这样的歌声所感染,想要走入忘泉,忘却俗世烦恼。两个意象交叉对立,体现诗人深深的矛盾。用饮过毒鸩、吞服鸦片以及沉入列斯忘川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睡昏昏、思离离的精神状态。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精辟的比喻利于作者抒发情感,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美,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达到共鸣。
当夜莺曼妙的歌声沁入心脾,诗人不再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早已魂离人间,于是他遐想道: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给嘴唇染上紫斑/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夜莺欢快的歌声,让诗人渴望饮下醇香美酒。那温暖的南方有葡萄,男男女女在阳光下作乐,在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中弹唱。在美酒中,诗人醉了,只想舍弃自己的困顿和痛苦,与夜莺一同隐没在幽暗的林中。这样美的画面,有着阳光、欢乐的意境,物与我、情与景、虚与实有机交融。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情景交融。花神、恋歌、阳光、舞蹈和南国,寥寥几个意象,铺画了与现实截然相反的天堂。[2]
在迷醉里,诗人想起了残酷的现实:远远地、远远
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暗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远远隐没”,照应着第二节诗人“隐没”的心愿,突出诗人的愿望,引出不堪的现实。新生的爱情活不过明天,这种夸张强化了诗人的绝望。
第四节,曲径通幽,诗人仿佛来到了更加美妙的世界: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藓苔的曲径。
诗人向往那森林繁茂、夜莺欢唱的世界。不借酒神车驾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他也可以飞去那里。这里的典故运用奔放活泼,衬托出诗人逐渐高涨的情绪。月为后,群星为侍卫,华丽而温柔的比喻,让人沉醉。
那里是怎样一幅美景: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诗人并不知道这些花的名称,而是通过心灵的眼睛,通过花朵的芳香、露水的香甜,描绘缤纷色彩。一片生机盎然的果树、林莽和草丛上,点缀着白枳花、红玫瑰、紫罗兰和蔷薇。诗人融情入色,赋予色彩以生命气息,礼赞生命力。有人说:“我把情、理、美称为浇灌诗歌之花的三塘活水。没有真挚情感、思想深度、生活美趣的脱离生活之源枯萎的诗歌之花是丑陋的。”[3]而济慈的花,无疑是娇艳的。
如果说,前面几节的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后几节他却乐极了,想要灵魂取得无边的解脱与自由:我在黑暗中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下转44页)
《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围魏救赵”“笑里藏刀”等;有的成语来自诗文语句,如“爱屋及乌”(《尚书》)、“妄自菲薄”(《出师表》)、“奋不顾身”(《报任安书》)等。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着不同,而词汇又受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学习词汇的时候涉及文化是在所难免的。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词汇。
3.语法。汉语的语法和西方语言的语法有很大的不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助虚词、语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汉语有着大量的量词、语气词,这是西方语言所没有的;汉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中,而英语是放在句子的最后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汉民族在思维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不同于西方人的文化特点。
三、如何进行文化教学
既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且汉语言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因素。那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自觉地将文化因素贯穿到语言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汉语语言知识,学生会觉得汉语课单调枯燥,从而容易丧失学习汉语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上的传授以及交流,使得汉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
(上接14页)
象生动。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就不仅要熟悉中国的文化,还要对外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汉语课堂上涉及文化因素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避免教学中因为不了解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从而造成的错误或者尴尬。
最后,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与中国文化因素相关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学到承载者文化因素的语言知识,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内容,而不能一股脑儿地向学生介绍。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推广弘扬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树立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注释:
[1]张斌:《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当你正倾泻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你的莽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诗人一反常理,将死形容为静谧、富丽,像是在黑暗里看出光明,从死亡里看出解脱。
终于在第七节里,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尽情涌了出来: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就是这声音常常/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夜莺的歌声是不朽的,让帝王、村夫、《旧约》中的露丝,甚至童话里被幽禁的美女感动失神。听歌的人代代逝去,鸟儿的歌声却永生。一个是可憎的现实,他努力逃避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中不朽的生命。第六、七段充分发挥了诗人“完全的永久的生”的愿望。
最终,一切的梦都会醒来,逃离似乎都是短暂的: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埋在附近的溪谷中/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
我是睡?是醒?
以“失掉了”和上节“失掉了的仙域”照应,结构自然转合。诗人把这个事实比喻成钟声,把幻想比喻成妖童,告别歌声中的沉迷状态。终于用醒(现实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诗,展示诗人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这个提问,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的憧憬和对人生价值的永恒渴求,也流露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夜莺颂》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体现理想与现实尖锐的对立,运用修辞创造出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调。读者仿佛在夜莺婉转的歌声中,领略到一个美丽新世界,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注释:
[1][英]约翰・济慈:《夜莺颂》,査良铮译,《济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参见杨岂深、孙铢主编《英国文学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271页。
[3]参见曾庆茂《英语修辞鉴赏与写作》,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199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本栏责编: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