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附录一

探究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外力F 、质量m 有关

(2) 理解外力F 、质量m 对加速度a 的制约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2) 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理解科学研究的

常规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 加速度a 与质量m 、外力F 的相互关系

(2) 学生的定性实验及老师的定量演示实验

2、难点

(1) 如何拓宽学生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如何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根据数学方法找出F 、a 与m 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式教学

教学器材:

气垫式导轨(演示实验),微电脑计数器,气泵

带滑轮长木板、沙桶、不同质量沙袋、打点计时器、纸条、砝码盒、小车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引入新课

一位同学推动一辆面包车

问题:物体运动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授新课

1、实验探究(定性研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的关系

学生实验: 设计方案

实验说明

实验结论: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F 大,a 大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m 大,a 小

2、演示实验(定量研究)

器材介绍

老师演示

(1) 保持m 不变,添加砝码改变外力,5组数据

(2) 保持F 不变,添加砝码改变质量,5组数据

电脑处理,得出:

图象法处理数据

以a —1/m为例

结论:在保持m 不变的前提下,a ∝F

在保持F 不变的前提下,a ∝1/m

三、小结:

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探究结论:在保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a ∝F

在保持外力不变的前提下,a ∝1/m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知识系统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检验他们的猜想及对定量实验作科学的分析上,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为第二节课继续深入讲解牛二定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2、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并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动手做定性观测的试验)获得科学的结论。在能力的培养上,力图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并在老师的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对定量的实验结果做科学理性的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这是科学研究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发现规律的一个突破口。

3、一个好的课堂引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的东西,因而“同龄人推车”能使他们的思维直接切入主题: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后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又能教好的调动他们的活跃思维,引起第二个高潮,然后通过观察定量实验,分析数据,并利用图象的不确定性可以第三次引起他们的思维高潮:如何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在这样的起伏中能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保持有较浓烈的学习兴趣,并在脑海中对科学的物理规律扎下根。

3、将课本中的定量性学生实验放在第二节课做,本节课中留下了:如何改进实

验的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分组实验留下了伏笔。本节课,简单的学生实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采用气垫导轨做精确定量实验有其数据可靠的极大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信服,具体构造原理尽量简化以免冲淡主题,采用多媒体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如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 算机在科学实验的巨大作用。

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执教:控江中学 袁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外力F 、质量m 有关

(2) 理解外力F 、质量m 对加速度a 的制约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2) 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 理解科学研究的常规

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 加速度a 与质量m 、外力F 的相互关系

(2) 学生的定性实验及老师的定量演示实验

2、难点

(1) 如何拓宽学生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如何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根据数学方法找出F 、a 与m 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式教学

教学器材:

气垫式导轨 (演示试验) ,微电脑计数器,气泵

带滑轮长木板、沙桶、不同质量沙袋、打点计时器、纸条、砝码盒、小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观看这样一个片断(电脑显示:一男生缓慢将汽车拉动) ,这

位同学正在干什么?

生:一人很费劲的将一辆车推动。

师:如果让此人去拉动一辆三轮车,或去推一部白行车呢?

生:(齐声回答) 可以很快将车拉动

师: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宋描述的话,就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获 得„„

生:(齐声) 加速度 (进入角色)

二、新课教学

师:那么物体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想想自己的生活体会)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电脑显示标题)

学生们展开讨论(七嘴八舌)

老师板书:标题一、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在老师引导下得出) 可能与质量有关,与外力有关。

师:同学们已提出设想,加速度可能与外力F 有关,可能与m 有关。

对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我们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嘛! 那么大家运用己学过的知识中利用已做过的实验做一些借鉴,设

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互相探讨一下(四人一组)

学生讨论 (1—2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讲讲他的设计方案,看能否中标,

生:使一辆小车运动,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研究对象是小车,小车的质量如何称量及改变呢?

生:用天平称量,用添加砝码来改变。

师:如何使车运动呢?

生:施一个外力拉动小车。

师:怎么知道这个外力的大小呢?

生:用手拉弹簧秤测量。

师:可以,但弹簧秤测量时,用手拉,较难控制,力会出现变化,我们要让车 作匀加速运动,该如何改进这个力呢?

生:用小砂桶通过细线连接小车,拉动小车,拉力不会变化,可将小砂桶的重 力视作外力F ,改变外力F 只需改变砂桶的重力即可。

师:那么怎样测得加速度a 呢?

生:可在小车后拖一纸带,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小车运动情况即被记录下来。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哪些设想,(提问一、二个)

这些设想我们都可以用,现在我们的桌上恰好有这样一套实验,器材可以 满足同学们的设计要求,与这个设想基本相同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一半以上)

师:那好,我们就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同学们可按图示装置将实验器材安装 好,实验中采用比较法,

说明:可以仅做a 与m 的关系

也可以仅做a 与F 的关系

也可以变化不同的m 、F 多次比较

师:怎么比较a 的大小呢?

生:(1) 取二张纸带上相同位置处取相同一段位移,点子多,时间长:a 小

(2) 由公式a =∆S

T 2

学生做实验(3—5分钟)

老师巡视,

师:好,大家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生:F 大, a 大

生:m 大, a 小

师:还有不同观点吗?

生:F 小, a 大

实物投影仪,显示两条纸带,纸带上注明F 、m

师:现在结论出现了矛盾,症结在哪里呢?

生:我们在研究时,一般取F 不变时,研究a 、m 关系,m 不变时,研究a

与F 关系,而他的m 、F 皆在变,很难看出具体关系。

师:对,我们在研究若干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弄清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原

因及规律,常把其它的一个或几个变量用人为方法控制起来,然后比较研究余 下二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这样,我们就有如下的结论,

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F 大, a 大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m 大, a 小

这个实验本身尚有些不完善之处,比如摩擦等,因此只能做粗略的观察,

如何改进就有待同学们去思考解决,我们在下节课进行进一步研究。 老师这里有一套精密测量仪器可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这套仪器叫:气

垫导轨,导轨上有个滑块,二个光控管,光控管连接了微电脑计数器,一端有滑轮,另一端与气泵相连。 小砂桶通过细绳拉动滑块作匀加速运动,滑块通过二个光控管的时间由计数器显示,输入特定的电脑程序就可以算出滑块加速度a 。同理,通过改变砂桶重力来获得不同外力,改变滑块质量来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

这里我们采用了理想化模型方法定量研究a 与F , a 与m 的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记录数据。

老师做演示实验:

(1) 砂桶内加砝码,改变5次质量,(改变5次外力)

(2) 滑块上加砝码,(改变5 次外力)

学生作记录。

师:由二组表格的数据,同学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采用那些数

学方法

生:比值(如a 与F 比值基本一致) ,相减,相乘(如a ,m 乘积相差不多)

师:真正的科学研究中,一个规律的得出往往是大量数据的统计规律结果,

因此我们采用图像法更为直观(每组发数学用表表格纸) 取a 为纵坐标,同学们可自己作作看,可能是什么图像,一二组作a —F ,二四组a —m 。

师:是什么样的图像?

生:a 与F 是条直线(基本过原点) ,a 与m 是曲线,可能是双曲线,成反比

关系(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做的图像)

师:直线说明a 与F 是正比例关系。

曲线比较难看,我们要看a 与m 是否是反比关系,可将图线的横坐标,适当转换,转换成什么? 生:换成1

m ,若a 与1m 正比,即a 、m 之间是反比关系,

师:现在我们通过定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板书: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a ∝ F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 a ∝1

m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这样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作定性观察和

定量测量,理想化模型,图像法分析数据,找科学规律,

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在保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a ∝F

在保持外力不变的情况下, a ∝1

m

布置作业:

回家作业:思考题:我们的定性探究实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以减

少误差?

教学说明: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知识系统及学

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并检验他们的猜想及对定量实验作科学分析上,充分发掘他们的

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为第

二节课继续深入讲解生二定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2、 设计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原则,在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针对问

题寻找解决途径(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并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动

手做定性观测的实验) 获得科学的结论。在能力的培养上,力图使

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并在

老师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对定量的实验结果做科学理性的分

析,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这是科学研究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能

力,是发现规律的一个突破口。

3、 一个好的课堂引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感兴趣的是与

他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的东西,因而“同龄人推车”能使

他们的思维直接切入主题:加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其后的设计

可行的实验方案又能较好的调动他们的活跃思维,引起第二个高

潮,然后通过观察定量实验,分析数据,并利用图象的不确定性

可以第三次引起他们的思维高潮:如何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在这

样的起伏中能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保持有较浓烈的学习兴趣,并在脑海中对科学的物理规律扎下根。

4、 将课本中的定量学生实验放在第二节课做,本节课中留下了:如

何改进实验的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分组实验留下了伏笔。本节课中,简单的学生实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采用气垫导轨作精确定量实验有其数据可靠的极大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信服,具体构造原理尽量简化以免冲淡主题,采用多媒体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如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计算机在科学实验中的巨大作用。

附录一

探究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外力F 、质量m 有关

(2) 理解外力F 、质量m 对加速度a 的制约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2) 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理解科学研究的

常规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 加速度a 与质量m 、外力F 的相互关系

(2) 学生的定性实验及老师的定量演示实验

2、难点

(1) 如何拓宽学生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如何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根据数学方法找出F 、a 与m 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式教学

教学器材:

气垫式导轨(演示实验),微电脑计数器,气泵

带滑轮长木板、沙桶、不同质量沙袋、打点计时器、纸条、砝码盒、小车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引入新课

一位同学推动一辆面包车

问题:物体运动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授新课

1、实验探究(定性研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的关系

学生实验: 设计方案

实验说明

实验结论: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F 大,a 大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m 大,a 小

2、演示实验(定量研究)

器材介绍

老师演示

(1) 保持m 不变,添加砝码改变外力,5组数据

(2) 保持F 不变,添加砝码改变质量,5组数据

电脑处理,得出:

图象法处理数据

以a —1/m为例

结论:在保持m 不变的前提下,a ∝F

在保持F 不变的前提下,a ∝1/m

三、小结:

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探究结论:在保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a ∝F

在保持外力不变的前提下,a ∝1/m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知识系统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检验他们的猜想及对定量实验作科学的分析上,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为第二节课继续深入讲解牛二定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2、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并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动手做定性观测的试验)获得科学的结论。在能力的培养上,力图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并在老师的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对定量的实验结果做科学理性的分析,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这是科学研究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发现规律的一个突破口。

3、一个好的课堂引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的东西,因而“同龄人推车”能使他们的思维直接切入主题: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其后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又能教好的调动他们的活跃思维,引起第二个高潮,然后通过观察定量实验,分析数据,并利用图象的不确定性可以第三次引起他们的思维高潮:如何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在这样的起伏中能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保持有较浓烈的学习兴趣,并在脑海中对科学的物理规律扎下根。

3、将课本中的定量性学生实验放在第二节课做,本节课中留下了:如何改进实

验的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分组实验留下了伏笔。本节课,简单的学生实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采用气垫导轨做精确定量实验有其数据可靠的极大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信服,具体构造原理尽量简化以免冲淡主题,采用多媒体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如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 算机在科学实验的巨大作用。

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执教:控江中学 袁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外力F 、质量m 有关

(2) 理解外力F 、质量m 对加速度a 的制约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2) 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 理解科学研究的常规

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 加速度a 与质量m 、外力F 的相互关系

(2) 学生的定性实验及老师的定量演示实验

2、难点

(1) 如何拓宽学生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 如何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根据数学方法找出F 、a 与m 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式教学

教学器材:

气垫式导轨 (演示试验) ,微电脑计数器,气泵

带滑轮长木板、沙桶、不同质量沙袋、打点计时器、纸条、砝码盒、小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观看这样一个片断(电脑显示:一男生缓慢将汽车拉动) ,这

位同学正在干什么?

生:一人很费劲的将一辆车推动。

师:如果让此人去拉动一辆三轮车,或去推一部白行车呢?

生:(齐声回答) 可以很快将车拉动

师:用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宋描述的话,就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获 得„„

生:(齐声) 加速度 (进入角色)

二、新课教学

师:那么物体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想想自己的生活体会)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电脑显示标题)

学生们展开讨论(七嘴八舌)

老师板书:标题一、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在老师引导下得出) 可能与质量有关,与外力有关。

师:同学们已提出设想,加速度可能与外力F 有关,可能与m 有关。

对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我们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嘛! 那么大家运用己学过的知识中利用已做过的实验做一些借鉴,设

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互相探讨一下(四人一组)

学生讨论 (1—2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讲讲他的设计方案,看能否中标,

生:使一辆小车运动,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研究对象是小车,小车的质量如何称量及改变呢?

生:用天平称量,用添加砝码来改变。

师:如何使车运动呢?

生:施一个外力拉动小车。

师:怎么知道这个外力的大小呢?

生:用手拉弹簧秤测量。

师:可以,但弹簧秤测量时,用手拉,较难控制,力会出现变化,我们要让车 作匀加速运动,该如何改进这个力呢?

生:用小砂桶通过细线连接小车,拉动小车,拉力不会变化,可将小砂桶的重 力视作外力F ,改变外力F 只需改变砂桶的重力即可。

师:那么怎样测得加速度a 呢?

生:可在小车后拖一纸带,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小车运动情况即被记录下来。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哪些设想,(提问一、二个)

这些设想我们都可以用,现在我们的桌上恰好有这样一套实验,器材可以 满足同学们的设计要求,与这个设想基本相同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一半以上)

师:那好,我们就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同学们可按图示装置将实验器材安装 好,实验中采用比较法,

说明:可以仅做a 与m 的关系

也可以仅做a 与F 的关系

也可以变化不同的m 、F 多次比较

师:怎么比较a 的大小呢?

生:(1) 取二张纸带上相同位置处取相同一段位移,点子多,时间长:a 小

(2) 由公式a =∆S

T 2

学生做实验(3—5分钟)

老师巡视,

师:好,大家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生:F 大, a 大

生:m 大, a 小

师:还有不同观点吗?

生:F 小, a 大

实物投影仪,显示两条纸带,纸带上注明F 、m

师:现在结论出现了矛盾,症结在哪里呢?

生:我们在研究时,一般取F 不变时,研究a 、m 关系,m 不变时,研究a

与F 关系,而他的m 、F 皆在变,很难看出具体关系。

师:对,我们在研究若干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弄清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原

因及规律,常把其它的一个或几个变量用人为方法控制起来,然后比较研究余 下二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这样,我们就有如下的结论,

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F 大, a 大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m 大, a 小

这个实验本身尚有些不完善之处,比如摩擦等,因此只能做粗略的观察,

如何改进就有待同学们去思考解决,我们在下节课进行进一步研究。 老师这里有一套精密测量仪器可以做精确的定量研究,这套仪器叫:气

垫导轨,导轨上有个滑块,二个光控管,光控管连接了微电脑计数器,一端有滑轮,另一端与气泵相连。 小砂桶通过细绳拉动滑块作匀加速运动,滑块通过二个光控管的时间由计数器显示,输入特定的电脑程序就可以算出滑块加速度a 。同理,通过改变砂桶重力来获得不同外力,改变滑块质量来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

这里我们采用了理想化模型方法定量研究a 与F , a 与m 的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记录数据。

老师做演示实验:

(1) 砂桶内加砝码,改变5次质量,(改变5次外力)

(2) 滑块上加砝码,(改变5 次外力)

学生作记录。

师:由二组表格的数据,同学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采用那些数

学方法

生:比值(如a 与F 比值基本一致) ,相减,相乘(如a ,m 乘积相差不多)

师:真正的科学研究中,一个规律的得出往往是大量数据的统计规律结果,

因此我们采用图像法更为直观(每组发数学用表表格纸) 取a 为纵坐标,同学们可自己作作看,可能是什么图像,一二组作a —F ,二四组a —m 。

师:是什么样的图像?

生:a 与F 是条直线(基本过原点) ,a 与m 是曲线,可能是双曲线,成反比

关系(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做的图像)

师:直线说明a 与F 是正比例关系。

曲线比较难看,我们要看a 与m 是否是反比关系,可将图线的横坐标,适当转换,转换成什么? 生:换成1

m ,若a 与1m 正比,即a 、m 之间是反比关系,

师:现在我们通过定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板书:在保持m 不变的情况下,a ∝ F

在保持F 不变的情况下, a ∝1

m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这样一些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作定性观察和

定量测量,理想化模型,图像法分析数据,找科学规律,

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在保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a ∝F

在保持外力不变的情况下, a ∝1

m

布置作业:

回家作业:思考题:我们的定性探究实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以减

少误差?

教学说明:

1、 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知识系统及学

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并检验他们的猜想及对定量实验作科学分析上,充分发掘他们的

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为第

二节课继续深入讲解生二定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2、 设计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发展原则,在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针对问

题寻找解决途径(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并通过自身努力(自己动

手做定性观测的实验) 获得科学的结论。在能力的培养上,力图使

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并在

老师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对定量的实验结果做科学理性的分

析,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这是科学研究方面一个很重要的能

力,是发现规律的一个突破口。

3、 一个好的课堂引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感兴趣的是与

他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的东西,因而“同龄人推车”能使

他们的思维直接切入主题:加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其后的设计

可行的实验方案又能较好的调动他们的活跃思维,引起第二个高

潮,然后通过观察定量实验,分析数据,并利用图象的不确定性

可以第三次引起他们的思维高潮:如何将不确定变为确定。在这

样的起伏中能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始终保持有较浓烈的学习兴趣,并在脑海中对科学的物理规律扎下根。

4、 将课本中的定量学生实验放在第二节课做,本节课中留下了:如

何改进实验的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分组实验留下了伏笔。本节课中,简单的学生实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采用气垫导轨作精确定量实验有其数据可靠的极大优越性,容易使学生信服,具体构造原理尽量简化以免冲淡主题,采用多媒体电脑对数据进行处理充分体现了如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反映了计算机在科学实验中的巨大作用。


相关内容

  • 苏教版科学四下[降落伞]优质教案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降落伞>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 张玉美 教材简析: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操作.研究降落伞的机会,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在科学课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增进参与意识和交流意 ...

  •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能量的概念. 2.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3. 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 能够运用控 ...

  •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程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 ...

  •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太和三中 王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在与小组成员 ...

  •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 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下图是某实验小组做的"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求必须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②分析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 ③分析乙.丙两次实验现象,能否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为什么? . ④分析甲. ...

  •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案2
  •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 ...

  • 11实验_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实验专题----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 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 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 与 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 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 ...

  • 2012中考物理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讲义
  • 2012中考物理指导: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讲义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是初中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 ...

  • 初三物理课堂实录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斜面拉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