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指导[谈语言]教案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相关内容

  • 微格教1学
  • 信息工程学院 微格教学实习手册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一.微格教学概述 1.定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化教学,是一种用于培训准备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或已是教师的人,使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 2.特点 微格教学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方法,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 ...

  • 大自然的语言22教案
  • 彭婆镇彭婆小学2015-2016学年 优秀课改教案 五年级语文 第8课 席巧辉 内容: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你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 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大雁,庐山,鉴定,风筝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 ...

  • 五年级下学期阅读指导课教案
  • 一.指导目的: 五年级下学期阅读指导课教案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吧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通过学生阅读<感动小学生的100 ...

  • 数学教案作业检查简报
  • 2016--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数学组3月份 教案.作业检查. 作业批改记录 简 报 八年级数学组 2017.3.31 为了全面掌握教学动态,即时了解和解决本学期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计划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教导处的指导下,数学教研 ...

  • [一件令你感动的事]作文指导教案
  • <一件感动的事>习作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播放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感动的涵义:细微处见真情: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最感动自己的事情: 3.引导学生从事情的六要素说(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把事情说(写)具体. 4 ...

  • 小学六年级语文写作指导教案人物动作描写1
  • 小学六年级语文写作指导教案人物动作描写1 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 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 物具 动作词来写人物 作描写. 三 . 动作描写范围 ; 表现作品主题服务. 因 景上描 斗争的漩涡 四.怎样写好动作描写. 而不生动. 大嘴就'咕噜咕噜'喝起来."这里的"跑到.趴下.撅起 ...

  • 9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 9 大自然的语言 闵行区实验小学 沈艺 教学总目标: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然.言.以.仔.细.察.现.道.泳.妙.习"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以.泳.妙.习"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不唱读. ...

  • 2012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试卷
  •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期末试卷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 教育是有().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他们在().().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 2.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帮助幼儿学习运用()与他人进行交谈的活动,是一种有().有()地组织幼儿 ...

  • 新人教版[夜色]优秀教案设计
  • 9 <夜色>优秀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 ...

  • 八年级作文教案
  • 一.题目: 围绕"日出月落"为话题,写一篇关于日月星辰故事的文章.题目自拟. 二.指导: 1.把握记叙性文章的语言特点:掌握用简洁的语言来写作.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好内容的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晰地把要写的内容写清楚. 三.批阅记录: 四.讲评要点: 1 ...